任脉!!!
- 格式:doc
- 大小:15.47 KB
- 文档页数:8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任脉的概述任脉是中医学经络系统中的一条重要经脉,是十四经脉之一。
它是从下腹部起始,向上延伸至头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2. 任脉的走向任脉起始于下腹部中央,称为会阴。
它向上穿过下腹部,贯穿腹股沟,经过腹部、胸部、喉部,最终进入口腔,在上唇与下唇交界处形成分支。
除了以上主要的走向外,任脉还有多个分支末端,分布在胸腹部的肌肉和皮肤中。
3.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任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调节生殖系统任脉与生殖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能够调节和平衡生殖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帮助调理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疾病,对男性的性功能障碍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2 调节消化系统任脉还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可以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胃肠道问题。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加胃肠道的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3.3 调节呼吸系统任脉与呼吸系统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以调节和平衡呼吸系统的功能。
它可以缓解哮喘、咳嗽、气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并提高肺部的功能。
3.4 调节心血管系统任脉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也非常显著。
它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排出量,调节血压,改善心脏功能。
此外,任脉还可以减轻心绞痛、心悸等心脏疾病的症状。
3.5 调节神经系统任脉对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非常重要。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神经衰弱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增加人体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3.6 调节免疫系统任脉与免疫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预防和缓解感冒、过敏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
3.7 调节代谢功能任脉还可以调节人体的代谢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的进行,加速废物排出,减轻体内的负担。
同时,它还可以改善冷症、水肿、体重问题等代谢性疾病。
4. 任脉的保健方法除了针对具体疾病进行治疗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保健的方法来调理和保养任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保健方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注意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新鲜水果和蔬菜;•定期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经络的畅通;•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的紧张和压力;•应用中医按摩等方法,刺激和调理经络。
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功能主治1. 任脉的循行路线任脉是中医学中的一条重要经络,其循行路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位:1.起始于下腹部:任脉的起始点位于下腹部,具体位置在脐下三寸处。
2.经过胸腹部:任脉自下腹部往上行经过胸腹部,与前阴脉相互交会。
3.经过喉咙:任脉经过喉咙的部位,与督脉相交。
4.经过面部:任脉继续往上行,经过面部,分布于两颊、鼻唇沟和口唇等部位。
5.结束于鼻腹部:任脉最终汇聚于鼻腹部,具体位置在唇部正中线上。
2. 任脉的功能主治任脉在中医学中具有多种功能主治,通过调节任脉的运行状态,可以对人体产生以下一些效应:1.调节生殖系统:任脉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可以达到调节月经、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效果。
2.增强免疫力:任脉的循行路径与免疫系统相交,调节任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3.改善心血管功能:任脉的流动与心血管系统息息相关,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缓解压力:任脉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调节任脉可以缓解紧张情绪,平衡心理状态。
5.促进消化吸收:任脉的调节作用可以促进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增加食物的消化吸收效果。
6.调节气血运行:任脉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通过调节任脉可以平衡气血的循行,防止气血不畅引发的疾病。
7.延缓衰老:任脉的调节对延缓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合理调节任脉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机能。
以上仅为任脉功能主治的一部分,任脉还与多个脏腑器官相交,其功能影响相当广泛。
在中医诊疗中,医生会结合具体病情,通过调节任脉的流动情况来达到治疗效果。
所以,在中医治疗中,任脉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总结:任脉是一条重要的经络,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了解任脉的循行路线及其功能主治,对于中医学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理,为我们的健康提供更多选择和帮助。
任脉按摩的作用和功能主治作用•改善气血循环:任脉是十二经络之一,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按摩任脉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改善身体的整体血液循环状况,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有益于身体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调理内分泌系统:任脉和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有密切关系。
通过按摩任脉,可以调整体内激素的平衡,促进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减少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相关问题。
•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按摩任脉有助于激活身体的自愈机制,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常见病症具有积极的作用。
功能主治以下是常见的任脉按摩的功能主治:1.调理月经不调:定期按摩任脉可以调整女性的月经周期和经血的流量,缓解痛经和月经不调等问题。
2.缓解肠胃问题:任脉位于腹部,按摩任脉有助于调整肠胃的蠕动和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问题,如胃胀、食欲不振等。
3.缓解压力和焦虑:按摩任脉可以有效促进身体的放松,缓解精神紧张和焦虑情绪,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4.改善性功能问题:按摩任脉有助于提高性功能,增加性欲,缓解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和女性性冷淡等问题。
5.改善皮肤状况:按摩任脉可以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皮肤问题,如暗疮、痘痘等。
6.缓解颈椎病症状:按摩任脉可以舒缓颈椎病症状,减轻颈椎的压力,改善肩颈疼痛和头痛。
任脉按摩可以结合其他穴位按摩一起进行,增强效果。
按摩的时候,可以用中指、食指或拇指以适量的力度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摩任脉,每次按摩10-15分钟,可以一周进行2-3次。
总之,任脉按摩作为一种传统的养生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益处。
但是,对于有特殊疾病的人群来说,在进行任脉按摩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安全。
任脉的作用和功能
任脉是中医学中重要的经络之一,起到调节人体阴阳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任脉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节气血循环:任脉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道之一,通过调理任脉可以促进气血的循环,保证气血的正常供应,维持身体各器官组织的正常功能。
2. 调理生殖系统:任脉经过下腹部,与生殖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调节月经、促进排卵,对于调理月经不调、不孕症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3. 调节脏腑功能:任脉与脏腑器官相互联系,通过调理任脉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改善消化、排泄、呼吸、心血管等系统的功能。
4. 平衡阴阳:中医理论认为,任脉是阳经的主脉,能够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通过调整任脉,可以平衡体内阴阳,调理一些因阴阳失衡而引起的疾病。
5. 强身健体:任脉经过主要的气血聚集点,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促进健康和延缓衰老。
总之,任脉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维持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名词解释任脉
任脉,是中医经络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人体腹部正中线上,和人体任脉气相通络。
任脉是人体的主要经脉之一,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络、调节脏腑等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任脉为“阴脉之海”,是指全身阴气在此汇聚,因此具有调节女性月经、平衡女性内分泌等作用。
同时,任脉也是“任脉通络”的重要穴位,可以通过刺激此穴,改善气血循环,缓解多种不适症状,如头痛、失眠、疲劳等。
对于男性来说,任脉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男性通过锻炼任脉穴位,可以增强生殖系统功能,提高性能力,缓解肾虚、阳痿等症状。
因此,任脉对于男性健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练习任脉穴位的按摩和刺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避免在饭后立即进行;其次,要选择舒适、舒适的姿势,并确保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最后,要避免过度刺激,以免引起不适或损伤身体。
总之,任脉是人体一个重要的穴位,具有调节气血、通络活络、调节脏腑等作用,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刺激任脉穴位,来达到保健身体的目的。
但同时,也要注意以上事项,以免引起不适或损伤身体。
任脉的故事摘要:一、任脉的概述与起源二、任脉的作用与功能三、任脉的养生保健意义四、任脉相关的中医疗法及其应用五、任脉养生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正文:任脉,又称“任脉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体十一条主要经络之一。
起源于远古时代,任脉经已成为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经胸部,咽喉,至目眶下。
全长约长15.2厘米。
本篇文章将详细介绍任脉的起源、作用、功能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养生实践。
一、任脉的概述与起源任脉,简称“任”,意为“担任”、“妊养”。
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是人体经络系统中唯一一条贯穿全身前正中线的经络。
任脉起源於胞中,与女子胞宫相连,具有调节胞宫、妊养胎儿的作用。
在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任脉被视为“阴阳经络之海”,具有调节阴阳气血的作用。
二、任脉的作用与功能任脉沿线经过多个重要脏腑器官,如胃、肝、胆、大肠、小肠、三焦、心、肺、脾等。
任脉具有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等作用。
任脉上的穴位,如神阙、气海、关元、膻中、承浆等,均具有显著的养生保健作用。
三、任脉的养生保健意义任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任脉通畅,脏腑功能协调,有助于预防疾病、延缓衰老。
任脉养生法包括按摩、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以及养生操、呼吸法等。
长期坚持任脉养生法,可达到强身健体、抗衰老、美容养颜的效果。
四、任脉相关的中医疗法及其应用1.针灸:针灸任脉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缓解疾病症状。
如治疗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失眠、心悸等病症。
2.艾灸:艾灸任脉穴位,具有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补益气血的作用。
常用于治疗宫寒、月经不规律、痛经等妇科疾病。
3.养生操:如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舒缓的动作,推动任脉气血运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4.呼吸法:采用深呼吸、慢呼吸的方式,使气血运行顺畅,改善心肺功能。
如养生六字诀、丹田呼吸法等。
五、任脉养生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压力过大。
任脉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和可治疗神志病。
奇经八脉之一。
首载于《素问·骨空论》及《灵枢·五音五味》。
以后《难经》进行了整理与修订,并纳入奇经八脉。
晋代《针灸甲乙经》载入此经脉所辖腧穴。
元代滑寿所著《十四经发挥》对此经脉循行分布载述较详。
明代李时珍集前人之论述,编成《奇经八脉考》,记载了此经脉的循行分布及病候。
“任”与“妊”相通,诸阴脉皆交会于任脉,故任脉为“阴脉之海”。
经脉循行【循行】[1]《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3]《难经·二十八难》: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4]《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语译】[1]任脉起始于中极下的会阴部,向上到阴毛处,沿腹里,上出关元穴,向上到咽喉部,再上行到下颌,口旁,沿面部进入目下。
[2]冲脉和任脉,都起于胞中,它的一支循背脊里面上行,为经络气血之海。
其浮行在外的,沿腹上行,会于咽喉,另行的从咽唇口周围。
[3]任脉,起于中极穴的下面,向上经过阴毛处,沿着腹壁深处再上行经过关元穴,到达咽喉部。
[4]任脉别络,名尾翳(鸠尾),从鸠尾向下,散布于腹部。
实症,见腹皮痛;虚症,见瘙痒。
取用其络穴。
病候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遗精、阴中痛等。
任脉的功能
任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主要经脉之一,起始于人体膻中点,在腹部经过十二经脉的交会处,其循行路径沿着脐部、胸部、喉部、面部、额部,上达额角,最终至目的地-人体上额。
任脉是与朝天循环的周身刀路十二经脉联系最密切的一条络脉,其功能十分重要。
任脉主要分为上下两段,上段起自腹部的十二经脉的交会处,由下腹向上脐部穿入,再上行至胸、喉、面、额的部位。
它贯穿身体轴心线,与督脉形成了一个环形循环的系统,这种环形寄居于人体正中间的经脉系统,使得人体的肾气能够朝天循环,养心培气、收斂气,是调整人体阴阳气血平衡的主要途径之一。
任脉与女性的生理健康密切相关,它与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女性生殖器官直接相连。
任脉不畅,会导致经期不调、痛经、月经量多少变化、闭经等现象。
所以,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对女性的生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任脉还与内脏器官的功能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脉上行至胸部,在胸骨上有重要的穴位——胸中穴,对胸腺、肺、心脏等脏器具有调节作用。
任脉上行至喉部,则与喉咙、甲状腺等器官相关。
任脉上行至面部,则与五官功能、皮肤健康等有关。
在精神方面,任脉与人的自我实现和意志力有密切关系。
在面临压力、疲劳、抑郁等情绪问题时,经常按摩和调理任脉可以起到舒缓疲劳、改善心情、提升自信的作用,增强人的意志力,
使人更加自信坚强。
总之,任脉是人体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通过调理任脉,可以调整女性生理健康,调节内脏器官功能,改善精神状态,提高意志力。
因此,保持任脉的通畅与健康对人体的全面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任脉的概念任脉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体经络系统中最主要的经脉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任脉是人体阴经的最主要代表,主要运行于背正中线,从会阴起出,经腹部、胸部、喉咙,上行至下腭骨,再沿鼻唇沟上行至颊部,然后进入目内眦。
任脉的名称来源于其路径的广泛,其经脉线路深入人体内部,穿过多个脏器,如胃、肺、肝、心等,故得名任脉。
任脉是与脾经和胃经相连的重要经脉,它们三者也统称为“三焦之海”。
任脉在人体内的功能包括营卫之气的调节、调整贮藏之气、助骨髓之形成、调理五脏之气等。
在中医理论中,任脉与督脉相互呼应,二者合称"督任",是维护人体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任脉与督脉为人体特殊的经气活动通道,它们不仅在体内相互联系,也与其他经络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体经络系统。
从临床角度来看,任脉在中医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根据中医理论,任脉是十二经脉中的主脉之一,它与肾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调节任脉来影响肾脏的功能。
任脉的气血畅通与否,直接影响着脏腑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治疗一些与肾脏功能相关的疾病时,中医常常会选择调理任脉。
任脉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按摩、针刺、艾灸、中药调理等。
通过按摩胸部和腹部的特定穴位,可以刺激任脉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和康复。
针刺和艾灸也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经络穴位来调理任脉的功能。
除了临床治疗外,任脉还在养生保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中医养生学中,任脉被认为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调理任脉,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促进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运动、艾灸等方法来调理任脉,以达到保健的目的。
总之,任脉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不仅是人体经络系统中最主要的经脉之一,也是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增强人体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理解和研究任脉的特点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以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任脉B 添加义项?任脉是奇经八脉之一,与督、冲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岐”。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
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
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和可治疗神志病。
基本信息经脉循环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素问·骨空论》:“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明代《医经小学》中奇经八脉歌诀:“任脉起于中极底,上腹循咽承浆里,阴脉之海衽所谓。
”任脉起于会阴穴,止于承浆穴,单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生理功能(1)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临床运用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任脉不通可表现为月经不调,经闭不孕,带下色白,小腹积块,胀满疼痛,游走不定,睾丸胀痛,疝气。
任脉虚衰可表现为胎动不安,小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月经淋漓不尽,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
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沿正中线上行,对于阴经气血具有调节作用,有“阴脉之海”之称。
胀满疼痛,游走不定;任脉不通,肝经气滞,则睾丸胀痛,疝气。
“任主胞胎”能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维持妊娠。
任脉虚衰不能妊养胞胎,则胎动不安,少腹坠胀,阴道下血,甚或滑胎;任脉虚衰,不能调节月经测月经愆期或经闭,或淋漓不尽;任脉虚衰,气血失于濡养,则头晕目花,腰膝酸软,舌淡,脉细无力亦为虚衰之象。
打通任脉的简单方法打通任脉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任脉是十四经脉之一,也是十二经脉的主要脉络之一。
打通任脉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帮助打通任脉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简单的方法吧。
首先,可以通过按摩来帮助打通任脉。
按摩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可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对于打通任脉来说,可以通过按摩腹部的方式来进行。
具体方法是,用手掌轻轻按摩脐部周围的穴位,顺时针方向为主,每次持续10-15分钟。
这样可以帮助激活任脉,促进气血运行,对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非常有帮助。
其次,可以通过运动来帮助打通任脉。
运动是促进气血运行的有效方法,对于打通任脉也是非常有益的。
特别是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太极等,可以帮助身体放松,促进气血运行,有助于打通任脉。
此外,也可以通过瑜伽中的一些体式来帮助打通任脉,如鱼式、蛇式等,这些体式可以刺激腹部穴位,有助于激活任脉。
另外,可以通过调理饮食来帮助打通任脉。
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对于身体的调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打通任脉来说,可以多食用一些有助于气血运行的食物,如红枣、山药、桂圆等,这些食物有助于补充气血,促进任脉的畅通。
此外,也可以少食用一些寒凉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食物等,这些食物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对于任脉的畅通不利。
最后,可以通过调理情绪来帮助打通任脉。
在中医理论中,情绪对于身体的影响非常大,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对于任脉的畅通也是不利的。
因此,可以通过调理情绪来帮助打通任脉,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的焦虑、愤怒等情绪,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帮助打通任脉。
总之,打通任脉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调整阴阳平衡,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按摩、运动、调理饮食和情绪等方法,可以帮助打通任脉,促进身体健康。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简单的方法,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任脉!!!
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为人体经脉之一,属于奇经八脉,有”阴脉之海“之称。
任脉起于小腹,止于眼眶,共有关元、气海等24腧穴。
此经主要有调节阴经气血、调节月经的作用,主要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的相关病症。
任脉(Ren Meridian,RN)是一条经脉,“奇经八脉”之一。
计二十四穴,分布于面、颈、胸、腹的前正中线上。
“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
任脉为“手、足三阴脉之海”。
一、经脉起源据《灵枢·五音五味》记载:“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胞中,也是《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一般称为“丹田”,指督、任、冲脉之气均发源于此。
二、经脉循环1、现代通译任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
2、古文释义古文任脉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篇,据《素问·骨空论》记载: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①,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②,至咽喉,上颐③,循面,入目。
释义①中极之下:中极,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4寸。
②关元:穴名,在腹正中线脐下3寸。
③颐:指下颌部,即承浆穴。
三、
功能主治1、生理功能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一身阴经脉气具有总揽、总任的作用。
另外,足三阴经在小腹与任脉相交,手三阴经借足三阴经与任脉相通,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
调节月经,妊养胎儿:任脉起于胞中,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2、症候主治此经腧穴通过针灸主要配合治疗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咽喉、头面等局部病症和相应的内脏病症,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可治疗神志病症。
四、历代文献《灵枢·经脉》:“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
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灵枢·脉度》:“任脉……四尺五寸”《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任脉中行二十四,会阴潜伏两阴间,曲骨之前中极在,关元石门气海边,阴交神阙水分处,下脘建里中脘前,上脘巨阙连鸠尾,中庭膻中玉堂联,紫宫华盖循璇玑,天突廉泉承浆端。
”五、本经腧穴共二十四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
膻中、玉堂、紫宫、华盖、
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1、会阴
定位:在会阴部,男性当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当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惊痫,小便难,遗尿,阴痛,阴痒,阴部汗湿,脱肛,阴挺,疝气,痔疾,遗精,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2、曲骨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耻骨联合上缘中点处。
主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沥,遗尿,疝气,遗精阳痿,阴囊湿痒,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3、中极(膀胱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不孕。
操作:直刺0.5~1寸,孕妇慎用。
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4、关元(小肠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操作:直刺1~2寸。
孕妇慎用。
需在排尿后进行针刺。
5、石门(三焦经募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寸。
主治:腹胀,泄利,绕脐疼痛,奔豚疝气,水肿,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经闭,带下,崩漏。
操作:直刺0.5~1寸。
孕妇慎用。
6、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便秘,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虚脱,形体赢瘦(此穴有强壮作用,为保健要穴),过度疲劳。
操作:直刺1~2寸,孕妇慎用。
7、阴交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寸。
主治:腹痛,水肿,疝气,阴痒,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脱。
操作:禁刺,宜灸。
9、水分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1寸。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翻胃,水肿,小儿陷囟,腰脊强急。
操作:直刺0.5~1寸。
10、下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2寸。
主治:腹痛,腹胀,呕吐,泄泻,痞块,食谷不化,脾胃虚弱。
操作:直刺0.5~1寸。
11、建里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3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食欲不振,肠中切痛,水肿。
操作:直刺0.5~1寸。
12、中脘(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黄疸,癫狂,脾的强壮穴。
操作:直刺1~1.5寸。
13、上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主治:胃脘疼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食谷不化,黄疸,泄利,虚劳吐血,咳嗽痰多,癫痫。
14、巨阙(心经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6寸。
主治:胸痛,心痛,心烦,惊悸,尸厥,癫狂,痫证,健忘,胸满气短,咳逆上气,腹胀暴痛,呕吐,呃逆,噎嗝,吞酸,黄疸,泄利。
操作:直刺0.5~1寸。
15、鸠尾(络穴,膏之原穴)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心痛,心悸,心烦,癫痫,惊狂,胸中满痛,咳嗽气喘,呕吐,呃逆,反胃,胃痛。
操作:斜向下刺0.5~1寸。
16、中庭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中点。
主治: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
操作:平刺0.3~0.5寸。
17、膻中(心包经募穴,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主治: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
18、玉堂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3肋间。
主治:膺胸疼痛,咳嗽,气短,喘息,喉痹咽肿,呕吐寒痰,两乳肿痛。
操作:平刺0.3~0.5寸。
19、紫宫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2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胁支满,胸痛,喉痹,吐血,呕吐,饮食不下。
操作:平刺0.3~0.5寸。
20、华盖
定位:胸正中线,平第1肋间。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胁肋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21、璇玑
定位:胸正中线,天突下1寸,胸骨柄中央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满痛,喉痹咽肿。
操作:平刺0.3~0.5寸。
22、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梅
核气,噎嗝。
操作: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方刺人0.5~1寸。
23、廉泉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结喉上方,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
主治: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喑,喉痹,吞咽困难。
操作:向舌根斜刺005~0.8寸。
24、承浆
定位:面部,当颏唇沟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暴喑,癫狂。
操作:斜刺0.3~0.5寸。
(更多课程安排详解,请到公众号首页查看课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