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权利穷竭的含义、理论基础及效力范围(王春燕)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11
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权利穷竭的含义、理论基础及效力范围王春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内容提要: 权利穷竭的前提是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
权利穷竭不等于知识产权穷竭,而是指相关知识产权权利群中的某一项子权利的穷竭,并且被穷竭的权利是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与商品的流通和购买者的使用有关的特定权利。
商品自由流通和利益平衡是权利穷竭原则赖以成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理论支柱。
有关权利穷竭的空间效力范围包括领土、区域及国际三种情形,前两种已经获得内国或区域的立法和司法的承认,具有了确定性,国际穷竭由于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在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贸易过程中,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冲突影响到商品的自由流通。
权利穷竭是这一冲突的解决原则。
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
本文拟从比较法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权利穷竭原则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空间效力范围等基本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
一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权利穷竭(exhaustionofrights)又译为权利用尽或耗尽,由于与首次销售密切相关,因此它又被称为“首次销售”(firstsale)学说或原则,①(一般而言,在欧洲多使用“权利穷竭”一语,而美国则习惯用“首次销售”一词。
)也有著述以“消耗理论”(ex haustiontheory)或用尽原则称之。
其基本含义可以表述如下:任何一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一旦由权利人自己或由经其同意之人进行首次销售之后,则权利人就无权禁止该产品在相关市场上的继续流通,也就是说,权利人的相关的知识产权即告“穷竭”。
权利穷竭与权利终止不同,后者系因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届满;前者则是因包含特定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
在西方国家,这项原则首先是通过判例法发展起来的,而后获得这些国家制定法的承认。
它最初由德国法学家JosephKohler提出,并于1902年由德国帝国最高法院的GuajokolKarbonat案判决确立下来。
《国际私法》多项选择题题库题干彼得鲁为美国公民,因与我国某进出口公司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纠纷而在我国法院起诉,则彼得鲁可以()。
选择一项或多项:A.委托长期在中国经商的美国公民霍克艾为诉讼代理人?B.委托美国驻华使馆官员强森以个人名义担任诉讼代理人?C.委托中国律师纪春林为诉讼代理人?D.委托美国律师邓肯以非律师身份担任诉讼代理人?题干对婚姻实质要件法律冲突,各国采用的冲突规则主要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A.以婚姻缔结地法或属人法为主兼采有关国家的法律?B.婚姻缔结地法?C.当事人住所地法?D.当事人本国法?题干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和外国法院都有管辖权的案件,一方当事人向外国法院起诉,而另一方当事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起诉的,()。
选择一项或多项:A.先受理案件的国家的法院取得管辖权,后受理案件的国家的法院应通知当事人撤诉B.外国法院先受理案件并作出判决、裁定,我国法院后受理并判决后,由外国法院申请或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不予准许?C.两国法院均可受理案件?D.外国法院先受理案件并作出判决、裁定,我国法院后受理并判决后,由外国法院申请或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承认和执行的,应予准许题干实践中,各国指定的司法协助中央机关不尽相同,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A.国务院B.司法部?C.最高法院?D.外交部?题干国家及其财产豁免权的内容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A.强制执行的豁免?B.司法管辖的豁免?C.司法文书送达的豁免D.诉讼程序的豁免?题干双国籍国民待遇中的双国籍是指()。
选择一项或多项:A.作品的国籍?B.作者的国籍C.出版单位的国籍D.销售单位的国籍?题干中国是()等国际公约、条约或协定的缔约国。
选择一项或多项:A.《世界版权公约》?B.《商标注册条约》C.《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D.《联合国国际货物运输公约》题干对知识产权的法律适用,各国作了不同的规定。
知识产权法律冲突可以()。
知识产权产品权利穷竭原则的适用例外|知识产权中的权力穷竭原则权利穷竭原则基于解决同一载体上物权和知识产权的冲突而产生,但是在适用中存在三种例外情形:未进入流通领域的知识产权产品;一次性用尽的知识产权产品;网络环境下无实体形存在的知识产权产品。
一、权利穷竭原则的涵义权利穷竭原则(Exhaustion Doctrine)又称权利耗尽、权利用尽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上一个特有的原则。
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一旦将知识产品合法置于流通领域以后,其他人再次转让的行为不受权利人的控制,不必征得权利人的同意。
权利穷竭原则兴起于20世纪中叶的欧洲,早在1965年,联邦德国即在其《版权法》中规定了“首次销售原则”:“一旦作品的原本或者复制品经权利人同意在本法律适用地域内销售该物品,通过转让所有权的方式进入了流通领域,则该物品的进一步销售被法律所认可。
”西方法学家将这种规定称为专有权在“销售领域内的穷竭”,又称为“权利的一次用尽”,此后,英国、奥地利等国分别在版权领域对权利穷竭做了规定,随着该原则的进一步发展,商标权、专利权等也分别被纳入其中,时至今日,权利穷竭原则已成为知识产权法中平衡物权和知识产权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权利穷竭原则的法理根据权利穷竭原则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平衡物权和知识产权在知识产权载体上的冲突。
以著作权为例,作者将载有其作品的书籍投入市场后,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而购买书籍的消费者则获得了作品的载体书籍的所有权。
消费者对书籍进行阅读,属于对物的使用,不与作者的权利发生冲突;但是,当消费者对书籍再次销售时,在外观上会与作者的发行权发生冲突。
如果此时仍然赋予作者干涉书籍转让的权利,就会影响作品的流通,同时对消费者的物权也会产生不合理的侵犯,为了平衡,法律创设了权利穷竭制度,规定在这种情况下,物权要优于作者的发行权得到保护。
倾斜保护的原因主要基于两点:从合理性的角度,作者的著作权已经在作品的第一次销售中通过获得的经济报酬得到了体现,不应该在以后的流通环节中重复获益;从权利特性的角度,版权是控制再现作品内容的行为,在著作权的各项权能中,除发行权外,其他权利均以控制作品内容的“再现”为目标:复制权控制制作作品有形复印件的行为;表演权、广播权和展览权控制通过身体、机械装置等手段再现作品内容的行为,演绎权控制以改编、翻译、汇编等方式再现作品内容的行为。
2025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与实务》冲刺提分卷1.【单项选择题】知识产权区别于民法物权的本质特性是()A. 时间性B. 专有性C. 权利客体的无形性D. 权利的无形性正确(江南博哥)答案:C参考解析: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形性、专有性、地域性和时间性四种。
其中,权利客体的无形性是知识产权区别于民法物权的本质特性。
2.【单项选择题】下列关于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法律救济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我国相关法律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提供了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三种救济措施B. 在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措施中,权利人只能选择其一C. 在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不能确定时,可以适用法定赔偿的有关规定D. 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特征决定了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救济无法适用请求恢复原状和返还原物的措施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法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我国相关法律为权利人提供了民事救济、行政救济和刑事救济三种救济措施,法律并未限制权利人救济措施的选择。
如果权利人的实际损失和侵权人的非法所得不能确定的,可以适用法定赔偿的有关规定,即由法官根据侵权行为的社会影响、侵权手段和情节、侵权时间和范围以及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程度,判决给予一定数额金钱的赔偿。
由于权利客体的无形性特征,在知识产权侵权之诉中,知识产权主体并不能援用请求恢复原状、返还原物的传统民事救济方法。
3.【单项选择题】下列属于工业产权保护范围的是()。
A. 某教材的版式设计B. 手机的外观设计C. 录音录像制品D. 广播、电视节目的信号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选项A、C、D都属于邻接权的保护范畴。
4.【单项选择题】我国关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标准化文件是()。
A.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B.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则》C.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D.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引》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为标准化对象,旨在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系统、规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帮助企业积极应对全球范围的知识产权竞争态势,全面提升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目录1. 知识产权协定概述 (2)1.1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3)1.2 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 (4)1.3 知识产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5)2. 主要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6)2.1 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知识产权协定 (7)2.1.1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 (8)2.1.2 前TRIPS协议 (9)2.2 东亚地区的知识产权协定 (11)2.2.1 亚太经合组织知识产权指南 (11)2.2.2 东南亚国家联盟知识产权合作 (13)2.3 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14)2.3.1 欧盟与美国之间的知识产权争端和谈判 (15)2.3.2 TTIP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 (17)2.4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18)2.4.1 RCEP背景下的知识产权合作 (19)2.4.2 RCEP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 (20)3. 知识产权在贸易协定中的重要条款 (22)3.1 专利保护 (23)3.1.1 专利的类型和保护期限 (25)3.1.2 专利审查和争议解决机制 (26)3.2 商标注册 (27)3.2.1 商标的注册要求和流程 (28)3.2.2 商标的国际注册和保护 (30)3.3 著作权和邻接权 (31)3.3.1 作品的归属与著作权保护 (32)3.3.2 邻接权的保护与传播权 (33)3.4 地理标志保护 (34)3.4.1 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 (35)3.4.2 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策略 (36)4. 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中国的影响 (37)4.1 中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改革 (38)4.2 TRIPS协议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40)4.3 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知识产权协定的谈判与执行 (42)1. 知识产权协定概述简称TRIPS)是国际贸易协议下的一部分,是关贸总协定(GATT)和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内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法律依据。
知识产权中的权利穷竭原则是什么国国内立法还是国际公约,都已创造了一个非常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同时,权利思想也由早期的权利本位主义(Right-based Theories),随着时代进步和法律思想的思潮的演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为带有社会义务色彩的社会本位权利概念(Goal-based Theories)。
(一)权利穷竭原则(Exhaustion Doctrine)又称权利耗尽、权利用尽原则,是知识产权法上一个特有的原则。
是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一旦将知识产品[1]合法置于流通以后,原知识产权权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权因此而用尽。
"[2]首先,权利穷竭原则只适用于知识产权,并因适用对象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并且它只适用于排他性的知识产权,因为权利穷竭原则目的是使知识产品在进入流通领域以后,作为产品的物权所有人,有权再使用、销售该物品,从而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一旦适用了权利穷竭原则,知识产权所有人的独占性排他权就会受到限制,而作为规范客观行为准则的反不正当竞争,则不存在限制排他权的问题,自无适用权利穷竭的必要。
其次,知识产权穷竭原则,主要是指积极利用权的穷竭。
权利人从事了相关的利用行为以后,那么作为知识产品的所有人,有权对物品该标的物,并进而放弃在该标的物上的某些消极禁止权的行使。
(二)权利穷竭原则的历史发展权利穷竭原则并非随着知识产权法的产生而产生。
它是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完善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法肇始于19世纪初,而发展到19世纪末,已相当成熟,无论各国国内立法还是国际公约,都已创造了一个非常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同时,权利思想也由早期的权利本位主义(Right-based Theories),随着时代进步和法律思想的思潮的演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为带有社会义务色彩的社会本位权利概念(Goal-based Theories)。
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知识产权是当代社会高度重视并保护的一项权益,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而权利耗尽原则则是在知识产权领域中一项重要的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探讨其涵义、适用范围以及对知识产权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
一、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是指什么?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又称为“穷尽原则”或“出货即纾困原则”,是指一旦知识产权权利人授权将其产品(包括有关知识产权的产品)投放市场进行销售,该知识产权权利人对该产品所享有的权利即被耗尽。
换句话说,一旦知识产权权利人将产品首次销售后,其对该产品的控制权将丧失。
二、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适用范围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
具体来说:1. 专利权的权利耗尽原则:一旦专利权人将其产品合法销售,即使他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得该产品并进行再销售,也不能再以侵犯专利权的行为来追究该行为的法律责任。
2. 商标权的权利耗尽原则:一旦商标所有人将其带有该商标的产品合法销售,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再次销售该产品时,商标所有人不能再以商标侵权为由继续追究责任。
3. 著作权的权利耗尽原则:一旦著作权人将其作品合法销售,他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再次销售该作品时,著作权人不能再以侵犯著作权为由继续追究责任。
三、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对市场和消费者的影响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对市场和消费者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商品流通:知识产权的权利耗尽原则可以鼓励知识产权持有人将其产品投放市场,加速商品的流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降低商品价格:由于权利耗尽原则的存在,消费者可以在合法渠道购买授权产品,无需支付高额知识产权费用,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
3. 保护消费者权益:权利耗尽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了在合法范围内自由选择商品的权利,消费者不会因为商品的知识产权问题而受到不必要的限制和困扰。
4. 促进竞争和创新:权利耗尽原则限制了知识产权权利人对市场的垄断,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促进了竞争和创新的发展。
知识产权知识重点及思考题《知识产权》复习资料一、各章节的知识点第一章知识产权概论第一节知识产权1、知识产权定义(P14):知识产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自然人通过智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确认并享有的权利。
(名词解释)(1)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与WTO(世界贸易组织)(P18):前者对知识产权的定义外延更宽一些,后者对知识产权的定义强调的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至于“与贸易无关的”知识产权则没有涉及。
2、知识产权的分类(P20):狭义的分类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大类;广义的分类包括三部分,即工业产权、版权、对“边缘保护对象”的保护权。
3、知识产的基本性质(P21---25):(1)无形性,是一种新型的无形财产权;(2)专有性,具体唯一性和排他性;(3)地域性,即除签有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或知识产权双边互惠协定外,经一国知识产权法律所保护的某项权利只在该国范围内发生法律效力;(4)时间性,有法定的保护期限,超过保护期限权利终止;(5)可复制性,又称为工业再现性,是指知识产权保护的客体可以固定在有形物上,并可以重复再现、重复利用的特性。
(简答题)第二节WTO与知识产权1、如何理解知识产权与WTO的关系(P26):WTO和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密切相关的,一定意义上讲,WTO本身就是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反过来又大大地推进了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知识产权问题与知识经济、新经济、经济全球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把它纳入WTO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和“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一起构成了WTO的三大支柱。
第三节知识产权法1、知识产权法的定义(P30):知识产权法是调整人类在智力创造活动中因智力成果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什么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P32--34):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分三类,知识产权的国内保护、知识产权的涉外保护和知识产公的国际保护。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国际公法调整范围内的法律关系,它的法律关系主体是国家、独立关税获其他国际实体,客体是有关知识产权国际条约及成员相应的国内法,为知识产权国内保护和涉外保护提供了基本依据和标准;知识产权国内保护和涉外保护是国内法调整范围内的法律关系,它们的法律关系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客体是符合法定条件的智力成果,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基础和具体实践。
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范围权利用尽原则(exhaustion of rights)是知识产权法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其核心思想是知识产权权利人在将其权利转让给他人之后,无法对该权利再行限制或索取利益。
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物权用尽原则和知识产权用尽原则。
物权用尽原则是指在物权领域中,一旦所有权人将其物权标的物转让他人,就不能再通过使用或处分该物权标的物来限制或索取利益。
例如,一位房屋所有权人将房屋转让给他人后,他就无法再行要求新房主限制其对该房屋的使用方式或索取租金等利益。
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等物权领域。
知识产权用尽原则则是指当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他人之后,就不能再对该权利进行限制或索取利益。
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几个主要的知识产权领域。
在专利权领域,权利用尽原则主要体现在专利权利人一经将其专利权转让给他人,就无法再对该专利进行控制或限制。
例如,如果一家公司持有一些发明专利并将其转让给其他企业,该公司就不能再要求其他企业限制该专利的使用或索取专利使用费。
在商标权领域,权利用尽原则的适用范围主要体现在并行进口商品的领域。
并行进口商品是指通过合法渠道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与国内商标持有人同一种类的商品。
根据权利用尽原则,一旦商标权持有人在国内销售该商品并获得利润,就不能再对平行进口的商品进行限制或索取利益。
在著作权领域,权利用尽原则则主要体现在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领域。
一旦著作权人将其著作转让给其他人,就不能再对转让后的图书和音像制品进行限制或索取利益。
例如,一位作家将其作品出售给一家出版社后,就无法再要求该出版社限制该作品的销售或索取版税。
总的来说,权利用尽原则适用于物权、知识产权等领域,其核心思想是一旦权利人将其权利转让给他人,就不能再对该权利进行限制或索取利益。
这个原则的适用范围相对广泛,对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市场竞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论著作权中权利穷竭原则的适用限制摘要权利穷竭原则即无论是作品原件还是复制件,合法投放市场后,著作权人不得对其再享有控制权,但对电影等作品的出租权又除外。
作为版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该原则对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的利益的平衡至关重要,而我国《著作权》法对此未作规定。
此外,实践中该原则的适用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权利穷竭出租权网络环境作者简介:赵师斌,华东政法大学2010级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31-02“权利穷竭原则”,又称“首次销售原则”,其诞生与著作权的特征以及利益平衡理论密不可分。
它的含义是:一旦作品的原件或是复制件经权利人同意进入市场后,对于该作品作为商品的进一步销售,著作权人均无权控制。
这一原则严格限制了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控制,对于平衡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接触二者之间的利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应当指出,权利穷竭原则应属于对著作权乃至知识产权的“权利限制”一类,而许多有关著作权法的教科书中“对权利限制”一节中大都没有对这一部分的阐述。
实际上,美国现行《版权法》第109条、美国1995年“白皮书”(即“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第i篇a章7节,以及欧盟“数字化时代版权绿皮书”等等国外的法律文件,都一直把“权利穷竭”列为“权利限制”的一类。
作为对著作权权利限制的一个原则,“权利穷竭原则”在1908年bobby-merril案中由美国最高法院首先采用后,在美国1909年《著作权法》第41条中做出了具体规定。
应当说,著作权的“权利穷竭原则”在传统的通过作品有形载体的流通而体统复制件进而传播作品的情况下是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然而,在承认“权利穷竭原则”合理性的基础上,我们也必须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高度普及及应用,“权利穷竭”原则的适用也是需要相当多的条件的,本文且将其理解为对权利穷竭原则的限制来进行讨论。
知识产权毕业论文论知识产权法对利益冲突的平衡知识产权毕业论文论知识产权法对利益冲突的平衡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法律领域之一,它涉及到创新创造的保护与利益的分配。
然而,在知识产权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利益冲突的问题。
本文旨在论述知识产权法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
一、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在探讨知识产权法对利益冲突的平衡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知识产权法的基本原则。
知识产权法以保护创造者的权益为出发点,同时也注重公共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在实践中,知识产权法通常包括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
二、利益冲突的背景和表现形式利益冲突在知识产权领域普遍存在,并体现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纷争。
利益主体包括创作者、企业、消费者以及社会公众等。
他们各自追求不同的利益,导致知识产权权利的归属和运用方面出现冲突。
例如,大型跨国公司持有大量专利和商标,往往会限制其他企业的市场竞争;同时,被掌握了专利和商标的创作者则更关注自己的利益保护。
此外,知识产权的实施也可能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一定的限制,例如药品专利会导致高昂的药价,进而影响大众的获得医疗服务的能力。
三、权益平衡的法律机制为了解决知识产权领域中的利益冲突,知识产权法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机制来实现权益的平衡。
1. 例外和合理使用原则知识产权法通常规定了一些例外和合理使用的情况来保护公众利益。
例如,在著作权法中,存在对作品进行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批评评论等合理使用的例外规定,以平衡著作权人与公众之间的权益。
2. 防垄断法的应用当知识产权权利滥用导致市场垄断时,防垄断法可以被引入来限制滥用行为。
通过防止滥用专有技术和垄断地位,防垄断法对利益冲突的平衡起到积极作用。
3. 强制许可机制为了保护市场竞争和公共利益,知识产权法还设立了强制许可机制。
强制许可机制允许当权利人滥用知识产权时,有关机构可以强制许可其他企业使用该知识产权,以平衡利益冲突。
4. 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在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标准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权利用尽原则的经济学分析摘要:本文用经济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权利用尽原则,总结出权利用尽原则的内涵应该从指知识产权所有人或许可使用人一旦将知识产品合法置于流通以后,原知识产权权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权因此而用尽这一含义扩大到包括知识产权过期后、知识产权独占许可后,原知识产权权利人所有的一些或全部排他权因此而用尽。
关键词:权利用尽原则;独占许可;知识产权保护期限1权利用尽原则的产生1.1权利用尽原则的产生的背景权利穷竭原则并非随着知识产权法的产生而产生。
它是随着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完善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变化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的知识产权法肇始于19世纪初,而发展到19世纪末,已相当成熟,无论各国国内立法还是国际公约,都已创造了一个非常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同时,权利思想也由早期的权利本位主义(Right-based Theories),随着时代进步和法律思想的思潮的演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变为带有社会义务色彩的社会本位权利概念(Goal-based Theories)。
反对最初各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字里行间无不反映出自然法学派崇尚权利,崇尚个人自由的价值观念。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构成财产基础的除了功利和分配公平以外,还有的一个价值观就是自由。
如黑格尔就强调自我表现,认为人们通过其作品将自然转化成对人之存在的表现,并通过这一转化使自然世界变得完美,因此,为了鼓励自我表现,国家就需要承认首创者对其发明创造的所有权。
当时的知识产权是具有绝对性、排他性的产权。
除了规定的时间性和天然存在的地域保护限制外,它被赋予了与所有权相同的意义。
知识产权是不受人定法约束的,不可废除的自然权利。
权利的源泉是权利人的创造,不是君权神授的结果。
个体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就有独立人格、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民事主体资格,知识产权作为创造者个人的权利,不能与其他人分享。
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新兴的资产阶级将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神圣的、独受的、绝对的新权利加以规定的,因此,没有产生权利穷竭也就不足为怪了。
知识产权法试题(一)一、选择题(在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区别主要有【ACE 】A、标的不同B、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专有性和排他性强于物权C、物权可以通过事实占有实现,知识产权必须仰仗法律的保障D、当知识产权与物权发生冲突时,物权通常要让位于知识产权E、保护期限不同2.在我国,作品受保护的法定条件是【ABD】A、应当是思想、情感的表现B、应当具有原创性C、必须固定在有形的载体上D、可复制性E、必须具有实用性3.在我国,出租权的标的主要有【DE 】A、文字作品B、音乐、戏剧、曲艺、舞蹈、杂技作品C、摄影作品D、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E、计算机软件4.“三性”判断的顺序是【C 】A、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B、新颖性、实用性、创造性C、实用性、新颖性、创造性D、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E、创造性、实用性、新颖性5.依据我国《专利法》的有关规定,下列哪些情况不授予专利权限【ABCE】A、甲发明了仿真伪钞机B、乙发明了对糖尿病特有的治疗方法C、丙发现了某植物新品种D、丁发明了某植物新品种的生产方法E、戊发明了一套企业管理规则6.陈某为撰写学术论文须引用资料,为避免引发纠纷,陈某就有关问题向赵律师咨询。
赵律师的下列意见中哪些是可以采纳的【BCD】A、既可以引用发表的作品,也可以引用未发表的作品B、只能限于介绍、评论或为了说明某一问题而引用作品C、只要不构成自己作品的主要部分,可将资料全文引用D、引用他人作品必须注明引文的作者和原文的出处E、应向原作者支付合理的报酬7.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使用注册商标,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商标局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注册商标【ABCDE】A、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B、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注册人名义、地址或者其他注册事项的C、使用注册商标,其商品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的D、自行转让注册商标的E、连续3年停止使用的8.在我国使用注册商标,应当将“注册商标”字样或者注册标记“注”或“R”有选择的标在【ABCDE】A、商品B、商品外包装C、商品说明书D、商品质量合格证E、商品维修单9.甲受乙的委托,为乙画了一幅肖像,双方未就这幅画的著作权归属作出约定,乙去世后,其继承人丙将该画卖给丁,丁未经任何人同意,将这幅画复制出售。
第28卷第3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20日!!!:垫塑旦:i』竺竺婴坐丛坠墅竖!竺坐坐旦!垦生竺!呈堕竺坠皇匹:兰Q兰塑墨垄断亦或自由竞争——我国对待商标平行进口的应然选择马宗文(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深和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商标平行进口已经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在国际公约没有作出统一规定、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商标平行进口行为的合法与否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我国对商标平行进口的模糊态度,既不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将对我国的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冲击。
因此,我国有必要在对各方利益作出衡量后,结合相关法律,尽快对平行进口是否具有合法性问题做出应然的选择。
关键词:商标;平行进口;权利穷竭;地域性原则中图分类号:F7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8)03—0058-03平行进口(Par al l el I m po r t),又称灰色市场(G r ay M ar ke t),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水货”。
商标的平行进口,是指使用于某一特定产品上的商标已经受到进口国知识产权法的保护,并且商标权人或其独占授权许可人已在该国制造或销售该商标商品的情况下,未经授权的第三方(进口商)从境外进口并销售该商标商品的行为。
进口商平行进口的目的在于赚取同种商品在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差价。
因此,平行进口与完全合法的商标商品进出口行为(白色市场)以及走私、假冒伪劣商标商品行为(黑色市场)都是不同的。
这些商品既非假冒亦非伪劣,而是从国外进口商标权人或其在出口国的被许可人制造或销售的商品,但是其影响到了本国其他商标被授权人的合法利益。
商标的平行进口在黑白市场之问游走,难以明确界定其完全合法或者非法,我国的立法对此也处于真空状态。
然而随着我国商标商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平行进口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允许平行进口,有利于对外开放和自由竞争,也有利于消费者获得同质『『i i低价的商品;禁止平行进口,实行商标权垄断,有利于本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国内相关产业的建立。
贸易中知识产权与物权冲突之解决原则——权利穷竭的含义、理论基础及效力范围王春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上传时间:2004-4-6[摘要]权利穷竭的前提是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
权利穷竭不等于知识产权穷竭,而是指相关知识产权权利群中的某一项子权利的穷竭,并且被穷竭的权利是为法律所明确规定的与商品的流通和购买者的使用有关的特定权利。
商品自由流通和利益平衡是权利穷竭原则赖以成立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理论支柱。
有关权利穷竭的空间效力范围包括领土、区域及国际三种情形,前两种已经获得内国或区域的立法和司法的承认,具有了确定性,国际穷竭由于涉及复杂的政治经济关系,至今尚未达成共识。
在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的贸易过程中,知识产权与物权的冲突影响到商品的自由流通。
权利穷竭是这一冲突的解决原则。
目前,国内尚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
本文拟从比较法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权利穷竭原则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空间效力范围等基本问题,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框架。
一权利穷竭(exhaustionofrights)又译为权利用尽或耗尽,由于与首次销售密切相关,因此它又被称为“首次销售”(firstsale)学说或原则,①(一般而言,在欧洲多使用“权利穷竭”一语,而美国则习惯用“首次销售”一词。
)也有著述以“消耗理论”(exhaustiontheory)或用尽原则称之。
其基本含义可以表述如下:任何一件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一旦由权利人自己或由经其同意之人进行首次销售之后,则权利人就无权禁止该产品在相关市场上的继续流通,也就是说,权利人的相关的知识产权即告“穷竭”。
权利穷竭与权利终止不同,后者系因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届满;前者则是因包含特定知识产权的产品被合法地首次投入市场。
在西方国家,这项原则首先是通过判例法发展起来的,而后获得这些国家制定法的承认。
它最初由德国法学家JosephKohler提出,并于1902年由德国帝国最高法院的GuajokolKarbonat案判决确立下来。
[1]因此,大陆法上的权利穷竭原则系由德国最高法院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
普通法上的相关学说最初由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1873年涉及专利权的Adams诉Burke一案中采用,[2]而后在1895年的Keeler诉StandardFoldingBedCo.一案中再次使用这一学说。
[3]至1908年,在BobbsMerrillCo.诉Straus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也开始对著作权采用首次销售学说,判决原告的排他销售权穷竭。
在该案中,出版商BobbsMerrill在其书籍上插入如下告示:零售价低于一美元将构成侵犯著作权。
而被告未考虑该告示以低于一美元的价格销售原告出版的书籍。
最高法院裁定,原告所享有的法定的排他销售权只适用于著作权作品的首次销售。
[4]随后,美国国会将最高法院对该案的判决进行了编撰,这体现在1909年《著作权法》第41条中。
该条规定:“本法的任何规定都不得用于禁止或限制合法获取的著作权作品的复制件的转让。
”这即著作权中的发行权穷竭,它是首次销售原则的体现。
权利穷竭原则在各国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法律中均得到了体现。
例如,美国现行的1976年《著作权法》第109(a)条规定:“合法制作的特定的复制件或唱片的所有人或经该类所有人授权的任何人,无须著作权人的授权,有权出售或以其他方式处理其所合法拥有的复制件或唱片。
”英国1994年《商标法》第12条第(1)款规定:“由注册商标所有人或经注册商标所有人同意在已经投放欧洲经济地区市场的有关商品上使用其注册商标的,不构成侵权。
”在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中,没有出现如前所述的有关权利穷竭的明确规定,但有关侵权行为的条款均体现了权利穷竭的精神。
这在《专利法》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该法第63条规定了“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若干情形,其中第1款第1项规定的情形为:“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
二(一)知识产权中的权利群(bundleofrights)我国《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这些权利构成了财产所有权的权利群。
作为一种民事权利,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这三项基本的知识产权同样由权利群构成,而且作为与传统的有形财产相对应的无形财产的所有权,其指向更具有典型的权利群特征。
①(从专利权人所享有的禁止权中,可推出专利权人享有与禁止权相对应的“使用权”。
在构成知识产权的三项传统的权利中,专利权及商标权只包含财产权利,与此不同,著作权的内容则在不同法系的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的著作权法同时提供完整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英美法系国家的著作权则主要指财产权,特定类型作品的作者可享有一定的人身权。
如美国著作权法只规定了视觉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作者身份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
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的相似,见该法第10条。
由于权利穷竭只涉及财产权,因此,本文的讨论也只涉及著作权中的财产权。
)每一种类型的知识产权都有其自身特殊的为制定法所确定的或多或少的独占权利群。
在普通法国家如美国还包括由普通法所确定的权利群。
知识产权的权利群构成直接与其保护对象的特点相关。
一般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包括了创造性智力成果和识别性商业标志两大类。
这两类对象均有一个共同特点———无形性,因此,它们无法像物那样为权利人所实际控制,相反却可以同时为不特定的多数人所“占有”。
在经济学概念中,智力成果被视为公共物品(publicgoods),公共物品有着非排他性和非消耗性的特点。
[5]因此,在有关所有权的四项权能中,占有权于知识产权所有人而言恰似水中月,镜中花。
为弥补因占有权的缺席所带来的问题,知识产权制度对知识产权的权利内容做了独特的安排。
这种安排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赋予知识产权以强烈的排他权(也称禁止权或独占权)特征。
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均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实质上是一种消极性的权利———制止他人做某些事情的权利:制止他人未经许可复制、模仿或使用其作品、发明或者商标。
[6]有关国际条约对于“所授予的权利”正是从禁止权的角度做出规定。
例如,TRIPS第16条规定,注册商标所有人享有排他权,即有权禁止任何第三方未经其许可在相同或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
第28条规定了专利权人应享有如下排他权:禁止第三人未经许可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禁止第三人未经许可使用其专利方法以及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依照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我国《专利法》也是从禁止权的角度来规定专利权。
(见该法第11条。
)各国商标法所赋予的商标权均体现了上述鲜明的排他性特征。
因此,对于知识产权,除了人们通常所熟悉的积极权利以外,还特别强调消极权利,即禁止权或排他权。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西语中,往往以排他权(exclusiveright)指代知识产权。
另一方面,“使用权”的扩展。
按使用权的原有意义,它是指依照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
这种使用存在着一定的对使用对象的消耗。
在知识产权领域,“使用”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它既指通常意义上的使用方式,如使用专利产品,也包括其他利用方式,如制造、销售专利产品,复制、传播作品等方式,尤以后者居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型的对无形财产的使用方式,与使用方式相对应的使用权也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
此外,由于无形财产的非物质属性,对其使用不会引起“消耗”,所以,一般说来人们可以通过众多的使用方式对无形财产进行无限制的利用。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大体描述出知识产权中的权利群,除了商标权以外的其他各项知识产权,存在着两个层面的权利群:其一,由禁止权、使用权和处分权构成的权利群;①(与专利权和著作权不同,商标权只包含了这一层面的权利群。
这取决于商标的性质,权利人对商标的“使用”形式是确定的———特指将商标使用于特定的商品或服务上,它不像作品和发明创造那样有各种利用方式,并且在每一种利用方式上都成立一种权利。
)其二,由使用权的若干子权利所构成的权利群。
后者在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例如,对于专利权来说,其使用权的子权利包括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者进口专利发明等项权利;著作权则一般包含复制权、发行权、公开表演权、公开展览权以及演绎权等。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著作权中的各项使用权做了具体的规定,该法第10条明确列举了以下12项使用权: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展览权、表演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翻译权以及汇编权等。
(二)被穷竭的权利根据以上对知识产权权利群所做的分析,我们可明确以下两点:第一,被穷竭的不是人身权,而是财产权;不是著作财产权、专利权或商标权本身,而是其子项,即权利群中的某项具体的与产品的销售或使用有关的权利。
同时,由于各项知识产权的权利群构成不同,其被穷竭的子项也相应不同。
对于著作权,被穷竭的权利为“发行权”,如德国《著作权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如果作品的原件或复制件经发行权所有者同意,投入欧洲联盟市场……则对它们的进一步销售应不受限制……”使用权中除发行权以外的其他子权利均未穷竭,对这些权利的行使仍然必须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例如,欧盟委员会和欧洲法院通过LeBoucher一案明确表示,影片的播放和书籍、唱片等载体的流通不同,电影作品的首次播映并不导致播放权的穷竭,对电影作品的每一次重复传播都必须获得作者的授权。
[7]对于专利权,被穷竭的权利为“使用权”及“销售权”。
我国《专利法》第63条规定:“专利权人制造、进口或者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进口的专利产品或者依照专利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售出后,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该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
从历史上来看,早在1873年,在首次运用权利穷竭学说的美国专利判例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强调指出,本判决只确认了使用权的穷竭,而没有涉及专利产品的制造权和销售权的穷竭问题。
[8]而后在1895年的Keeler诉StandardFoldingBedCo.一案中,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将权利穷竭的范围从使用权扩大至销售权。
法院认为,专利产品的购买者不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该产品,而且可以不受限制地转售该产品。
[9]对于商标权,被穷竭的则是第一个层面权利群中的使用权。
第二,被穷竭的是在特定产品———被首次销售后的产品———上的相应权利,即权利穷竭只发生于在同一产品上存在着该产品的合法获得者的物权与该产品所包含的知识产权发生冲突之时。
在这种情形下,知识产权人不能再禁止相关的物权人的某些特定的行为。
也就是说,权利穷竭原则只适用于特定的个体的产品,而不适用于同一类型的所有产品或同一系列的所有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