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社会调查的特点及困难
- 格式:ppt
- 大小:7.14 MB
- 文档页数:36
《社会调查》课程笔记第一章:科学与社会研究一、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1. 自然现象自然现象是指在自然界中发生的,不依赖于人类意志的事件和过程。
它们可以通过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解释。
(1)特点:- 客观性:自然现象存在于自然界中,不受个人主观意识的影响。
- 规律性:自然现象遵循自然法则,表现出可预测的模式。
- 可重复性:在相同条件下,自然现象可以重复发生,便于科学实验验证。
(2)例子:- 地震、火山爆发、风暴等地质和气象现象。
- 植物的生长、动物的迁徙等生物现象。
- 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等物理和化学现象。
2. 社会现象社会现象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发生的,由人类行为和互动产生的各种现象。
它们需要通过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和解释。
(1)特点:- 主观性:社会现象受到个人和集体主观意识的影响。
- 多样性:社会现象复杂多变,受文化、历史、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
- 互动性: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2)例子:- 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经济现象。
- 政治选举、政策制定、社会运动等政治现象。
- 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社会习俗等文化现象。
二、社会现象的特征1. 社会现象的主观性社会现象受到人们的观念、信仰、价值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导致人们对同一社会现象有不同的解读和反应。
2. 社会现象的多样性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横向多样性: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差异。
- 纵向多样性:同一社会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不同。
- 内部多样性:社会现象内部包含多种子现象和因素。
3. 社会现象的互动性社会现象是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互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通过社会结构和制度间接进行的。
互动性是社会现象动态变化的原因之一。
三、科学思维与社会研究1. 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一种基于证据、逻辑和批判性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分析来理解世界。
(1)特点:- 客观性:基于事实和证据,而非个人偏见。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在当今社会,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更好地了解
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
二、调查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旨在了解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参与人群、影响力等情况,为进一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
人群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看法和参与情况。
四、调查结果。
1. 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多样化,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实践活动的
类型包括环保、公益、志愿服务、文化交流等,涵盖了多个领域。
2. 参与人群广泛,不同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的人群都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以青少年和大学生为主要参与人群。
3. 影响力显著,社会实践活动对参与者和受益者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升了参与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时也改善了受益者的生活状况。
五、调查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今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进一步支持和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让更多人受益。
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
一、背景介绍。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校外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通过参与社会
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自己的
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某社区开展的环保
宣传活动,旨在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循
环利用。
二、实践过程。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首先进行了调研,了解了社区居民对环保
的认知和态度。
然后,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宣传方案,包括发放宣
传册、举办讲座、设置垃圾分类指示牌等。
在活动中,我们与社区
居民进行了深入交流,解答了他们的疑问,引导他们改变不良的环
保习惯。
三、实践收获。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也学到了许多关于环保的知识。
与社区居民的交流让我们更加了解了他们的需求和困惑,也提高了我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环保工作需要长期坚持,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去践行。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也为社区居民带去了环保知识和正能量。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垃圾分类工作还需要更多的宣传和引导。
因此,我们希望未来能够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环保工作中来,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社会实践报告的特点
一、引言。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在校园之外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某社区开展的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实践内容。
1. 调研。
在活动开始前,我们对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了调研,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我们发现社区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环境卫生和社区安全存在较大的需求。
2. 志愿服务。
在了解社区居民的需求后,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垃圾分类宣传、环境清理和社区安全知识普及等。
我们通过发
放宣传资料、开展宣传活动和组织清理活动,帮助社区居民提高了
垃圾分类意识、改善了社区环境卫生,并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三、实践收获。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帮助了社区居民解决了实际
问题,也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与此同时,我
们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比如如何与社区居民有效沟通、如何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活动等。
四、结语。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和意义,也增强了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
够为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一些改善,也为自己的成长积累更多的经
验和能力。
社会实践调查总结报告一、调查目的社会实践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调查社会热点问题,了解社会现状,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二、调查背景本次社会实践调查选择了某市的居民社区作为实践区域,目的是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并为社区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居民生活质量、环境保护意识、社区服务评价以及社区安全感满意度。
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等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四、调查结果1. 居民生活质量通过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自身的生活质量整体较为满意,但在交通、医疗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社区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居民普遍感到出行不便。
此外,医疗资源不足也是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之一。
2. 环境保护意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普遍对环境保护意识较为薄弱。
虽然社区内设有垃圾分类站,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和行动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此外,部分居民存在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不良行为,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监管力度。
3. 社区服务评价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面对面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服务整体评价较高。
充实的社区活动、便利的社区服务设施以及友好的社区工作人员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4. 社区安全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居民对社区安全感存在较大的差异。
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治安较好,而另一部分居民则对社区治安不太满意。
据调查了解,一些居民担心社区内频繁发生盗窃事件。
五、评价与建议1. 加强交通和医疗服务:针对社区交通拥堵问题,建议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增加交通线路和班次。
同时,加大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投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2.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针对居民环境意识薄弱的问题,建议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垃圾分类意识。
同时,加大对环境污染和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促使居民自觉遵守环境保护相关规定。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现状,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调查,旨在深入了解人们的生活状况、工作状态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二、调查对象。
我们选择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作为调查对象,包括学生、农民工、白领、退休人员等。
三、调查内容。
1. 生活状况,我们了解了被调查对象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家庭结构等情况。
2. 工作状态,我们了解了被调查对象的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资待遇等情况。
3. 社会问题看法,我们了解了被调查对象对当前社会问题的看
法和态度,包括环境污染、教育问题、医疗改革等。
四、调查结果。
1. 生活状况,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表示对自己的生活比较满意,
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对居住环境和收入水平不太满意。
2. 工作状态,大部分被调查对象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
但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对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不太满意。
3. 社会问题看法,被调查对象对环境污染、教育问题和医疗改
革普遍表示担忧,认为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五、调查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人们的生活状况、工作状态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人
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比较满意,但也有一部分人面临着一些困难和
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同时,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担忧也需
要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我们的调
查结果能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以及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法。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问卷
调查主要针对广大市民群体,实地访谈则是针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和
专家学者进行的深入交流。
三、调查结果。
1. 教育资源不均衡,调查发现,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
这导致了教育机会不公
平的现象。
2. 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许多市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乱扔
垃圾、随意砍伐树木等行为依然存在。
3. 老年人养老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许多老年人面临养老金不足、孤独等问题。
4. 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存在,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
四、解决途径。
1. 教育资源均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2. 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 完善养老制度,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养老金水平,加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
4. 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五、结论。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途径和方法。
希望政府、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进步。
1社会调查的性质1它是一种认识行为,主要功能反映社会事实2认识对象的特殊性3它关注调查对象的社会性。
2、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3、社会调查特点1现实性十分明显2是一种实地调查3表现出实证的特点4具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运用特定方法和研究社会的活动。
4、社会调查客体结构1社会现象2社会事实3社会精神5、社会调查理论和方法分为1实证主义2人文主义3马克思主义三个大派别6、社会调查的功能1对形成检验和发展社会理论的功能2对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发展的功能3对社会决策的功能4能提高人们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7、商鞅提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调查提纲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国王为了建造金字塔,曾经进行过人口和财产的调查。
8、近代西方社会调查研究三个先去人物1英国霍华德2法国黎普莱3英国布思。
9、早在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他的《自杀论》标志着社会调查研究进入了实证阶段,为利用统计分析构建社会调查理论提供了范例 1890年,美国社会学家芮斯对美国纽约的贫民窟做了大量调查写出了《其他一半如何生活》接着有出版《向贫民窟开战》反映了美国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劣情况。
10、使用社会调查研究的工具对未来社会进行预测,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托夫勒,使用“浪潮前锋分析法”出版了《第三次浪潮》。
11、最早的社会调查是1889年美国的史密斯调查研究中国农村并出版《中国乡村生活》。
12、甘博尔和伯吉斯调查北京1921在美国用英文发表《北京;一个社会调查》这是我国都市社会调查的开端。
1923年沈家行写成《沈家行实况》这是第一部用中文写成的有关我国农村状况的调查报告。
费孝通1939年出版《江村经济》是根据1936年在江苏吴江县开妶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13、调查课题的类型1理论性课题2应用性课题3描述性课题4解释性课题5预测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