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力学性能基本知识(2011.11.6)
- 格式:ppt
- 大小:39.03 MB
- 文档页数:123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基本知识及钢材的脆化金属材料是现代工业、农业、国防以及科学技术各个领域应用最广泛的工程材料,这不仅是由于其来源丰富,生产工艺简单、成熟,而且还因为它具有优良的性能。
通常所指的金属材料性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使用性能即为了保证机械零件、设备、结构件等能正常工作,材料所应具备的性能,主要有力学性能(强度、硬度、刚度、塑性、韧性等),物理性能(密度、熔点、导热性、热膨胀性等),化学性能(耐蚀性、热稳定性等)。
使用性能决定了材料的应用范围,使用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2 工艺性能即材料在被制成机械零件、设备、结构件的过程中适应各种冷、热加工的性能,例如锻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切削加工等方面的性能。
工艺性能对制造成本、生成效率、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
1.1材料力学基本知识金属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要承受不同形式外力的作用,当外力达到或超过某一限度时,材料就会发生变形以至断裂。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的一些性能称为材料的力学性能。
锅炉压力容器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主要有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这些性能指标可以通过力学性能试验测定。
1.1.1 强度金属的强度是指金属抵抗永久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材料强度指标可以通过拉伸试验测出。
把一定尺寸和形状的金属试样(图1~2)装夹在试验机上,然后对试样逐渐施加拉伸载荷,直至把试样拉断为止。
根据试样在拉伸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和产生的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可绘出该金属的拉伸曲线(图1—3)。
在拉伸曲线上可以得到该材料强度性能的一些数据。
图1—3所示的曲线,其纵坐标是载荷P(也可换算为应力d),横坐标是伸长量AL(也可换算为应变e)。
所以曲线称为P—AL曲线或一一s曲线。
图中曲线A是低碳钢的拉伸曲线,分析曲线A,可以将拉伸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弹性阶段即曲线的o-e段,在此段若加载不超过e点的应力值,卸载后试件的变形可全部消失,故e点的应力值为材料只产生弹性变形时应力的最高限,称为弹性极限,曲线的o~e’段为直线,在此段内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即材料符合虎克定律,该段称为线弹性阶段。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引言:金属材料是一类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它们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使其在结构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刚度、韧性和延展性等方面的特性。
一、强度强度是金属材料的抵抗外力破坏和变形的能力。
常见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剪切强度等。
屈服强度是指金属材料开始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抗拉强度是金属材料抗拉应力下发生断裂的能力,抗压强度是金属材料抗压应力下发生断裂的能力,剪切强度是金属材料发生滑移断裂的能力。
强度与金属材料内部的晶体结构密切相关,晶体间的结合力越强,金属材料的强度越高。
二、刚度刚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外力变形的能力,也称为弹性模量。
刚度与材料的原子结构相关,原子之间的键合越紧密,材料的刚度就越高。
刚度是测量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弹性恢复能力。
常见的刚度指标是杨氏模量和剪切模量,取决于金属材料中原子之间的键合性质和晶体结构。
三、韧性韧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能够吸收大量能量而不断裂的能力。
韧性是将金属材料弯曲、扭转或拉伸时的表现,具有良好的韧性的材料可以获得较大的塑性变形能力。
韧性材料能够在受到冲击或震动时,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能量,从而减少外界力量对结构的破坏。
韧性与金属材料内部晶粒的细化、晶界的加强以及材料中的组织缺陷等因素有关。
四、延展性延展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较大程度延长而不发生断裂的能力。
延展性与金属材料的晶粒形态及其排列方式密切相关,也与材料中晶界的运动有关。
延展性较好的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需要大变形的构件,如容器、管道等。
延展性较差的材料容易发生局部失稳和断裂。
结论:综上所述,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刚度、韧性和延展性等方面的特点。
这些性能是由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和内部组织决定的。
对于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力学性能的金属材料来满足要求。
金属的力学性能有哪些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屈服点、抗拉强度、延伸率、断面收缩率、硬度、冲击韧性等。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包括其中包括:弹性和刚度、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断裂韧度及疲劳强度等,它们是衡量材料性能极其重要的指标。
1、强度:材料在外力(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材料单位面积受载荷称应力。
2、屈服点(6s):称屈服强度,指材料在拉抻过程中,材料所受应力达到某一临界值时,载荷不再增加变形却继续增加或产生0.2%L。
时应力值,单位用牛顿/毫米2(N/mm2)表示。
3、抗拉强度(6b)也叫强度极限指材料在拉断前承受最大应力值。
单位用牛顿/毫米2(N/mm2)表示。
如铝锂合金抗拉强度可达689.5MPa 4、延伸率(δ):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总伸长与原始标距长度的百分比。
工程上常将δ≥5%的材料称为塑性材料,如常温静载的低碳钢、铝、铜等;而把δ≤5%的材料称为脆性材料,如常温静载下的铸铁、玻璃、陶瓷等。
5、断面收缩率(Ψ)材料在拉伸断裂后、断面最大缩小面积与原断面积百分比。
6、硬度:指材料抵抗其它更硬物压力其表面的能力,常用硬度按其范围测定分布氏硬度(HBS、HBW)和洛氏硬度(HRA、HRB、HRC)。
7、冲击韧性(Ak):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的能力,单位为焦耳/厘米2(J/cm2)。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指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材料。
一般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种。
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等。
其中钢铁是基本的结构材料,称为“工业的骨骼”。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化学材料和新型非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使钢铁的代用品不断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相对下降。
但迄今为止,钢铁在工业原材料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还是难以取代的。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到力的作用下的行为和性能。
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钢、铝、铜等)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具有良好的塑性和延展性。
其主要的力学性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度:金属材料的强度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常见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等。
2. 延展性: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即在受到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
延展性可以通过材料的延伸率、断面收缩率等指标来描述。
3. 韧性:金属材料的韧性是指材料能够在承受外力作用下吸收较大的能量而不发生断裂或破坏的能力。
韧性也可以通过断裂韧性、冲击韧性等指标来描述。
4. 硬度:金属材料的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和外界划
痕的能力。
硬度可以通过洛氏硬度、布氏硬度等进行测量。
5. 弹性模量: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到外力后,能够恢复到原来形状的能力。
弹性模量可以描述材料的刚
度和变形的程度。
6. 疲劳性能: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到交替或
重复载荷下的疲劳寿命和抗疲劳性能。
疲劳性能可以通过
疲劳寿命、疲劳极限等指标来描述。
以上是金属材料的一些常见力学性能参数,不同的金属材
料在这些性能方面有所差异。
这些性能参数的好坏直接决
定了金属材料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范围和性能优势。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度:金属材料的强度是指它抵抗外力的能力。
通常用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或抗压强度来表示材料的强度。
2. 延展性:金属材料的延展性是指其在受力下能够发生塑性变形的
能力。
常用的评价指标有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和断裂延伸率。
3. 硬度:金属材料的硬度是指其抵抗局部划痕或压痕的能力。
常用
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等。
4. 韧性:金属材料的韧性是指其抵抗断裂的能力。
韧性与强度和延
展性密切相关,一般用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来评价材料的韧性。
5. 塑性:金属材料的塑性是指其在受力作用下发生可逆形变的能力。
塑性是金属材料特有的力学性能,它使得金属材料可以制成各种形状。
6. 疲劳性能: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是指其在交变或周期性载荷下抵抗疲劳损伤的能力。
疲劳性能的评价指标包括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等。
不同的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力学性能,这些性能会受到材料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热处理和加工工艺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和使用金属材料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和环境条件来考虑其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力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力作用下所表现出的力学行为和性质。
主要包括强度、塑性、韧性、硬度和抗疲劳性等。
以下将对金属材料的这些力学性能进行简要介绍。
首先,强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
常见的强度指标有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等。
屈服强度是材料在受力过程中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时的应力值,抗拉强度是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中抵抗断裂的能力,抗压强度则是抗压试验中材料承受外压力的能力。
这些强度指标决定了金属材料的受力承载能力。
其次,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力过程中能够产生可逆的永久变形的能力。
塑性是金属材料重要的力学性能,它体现了材料的延展性和可塑性。
常见的塑性指标有延伸率和冷弯性能等。
延伸率是材料在拉伸过程中产生的伸长量与原长度的比值,冷弯性能则是金属材料在室温下能够承受的塑性变形能力。
韧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力过程中能够吸收较大的能量而不断进行塑性变形的能力。
韧性是强度和塑性的综合体现,越高的韧性意味着金属材料在遭受外力时能更好地抵抗断裂。
常见的韧性指标有断裂韧性和冲击韧性等。
硬度是指金属材料抵抗外界划伤或压痕的能力,也是反映材料抗外界形变的能力。
硬度是金属材料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形变的抵抗力,常见的硬度测试方法有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等。
抗疲劳性是指金属材料在重复应力加载下抵抗疲劳损伤的能力。
金属材料在长期受到交变载荷时会发生疲劳破坏,抗疲劳性能反映了材料的疲劳寿命和稳定性。
常见的抗疲劳性指标有疲劳极限和疲劳寿命等。
综上所述,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韧性、硬度和抗疲劳性等方面。
不同的金属材料在这些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金属的力学性能
金属的力学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受力下的变形能力和承受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度:金属的抗拉强度是指材料在拉伸试验中能承受的最大拉应力,抗压强度则是材料在压缩试验中能承受的最大压应力。
强度越高,说明金属材料越能承受拉伸或压缩载荷。
2. 延伸性:金属的延伸性是指材料在受拉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可逆塑性变形的能力,通常用延伸率来表示。
高延伸性意味着材料能够在受力下进行较大的可逆形变,适用于需要抵抗冲击或振动载荷的应用。
3. 硬度:金属的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划伤或穿刺的能力,通常用洛氏硬度或布氏硬度来表示。
高硬度的金属能够抵抗划伤或穿刺,适用于需要较高耐磨性的应用。
4. 韧性:金属的韧性是指材料在断裂前能够吸收能量的能力,通常通过断裂韧性、冲击韧性或静态韧性来衡量。
高韧性的金属能够在受力下吸收更多的能量,抵抗断裂或破损。
5. 弹性模量:金属的弹性模量是指材料在受力下能够恢复原状的能力,也叫做弹性刚度。
高弹性模量的金属具有较大的刚度和弹性,适用于需要较好的回弹性能的应用。
以上是金属的一些基本的力学性能指标,不同金属材料具有不同的性能特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
在第一章金属的力学性能1、金属的力学性能:2、常见的力学性能指标:3、金属材料的刚度、强度、塑性怎样测得。
4、强度:5、刚度:6、硬度:7、弹性模量E:8、E的意义9、塑性:10、塑性的指标1、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2、刚度、强度、硬度、塑性、韧性。
3、刚度、强度、塑性可以通过静力拉伸试验来测得。
4、强度时指材料在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和断裂的能力。
5、材料受力时抵抗弹性形变的能力,它表示材料发生弹性形变的难易程度。
6、硬度是材料抵抗局部形变,特别是塑性形变,压痕或划痕的能力7、是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指标。
8、E愈大,刚度越大,弹性变形越不容易进行。
9、塑性是指材料在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10、断后伸出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11:δ和ψ越大12、硬度的测量方法14、韧性:15、冲击韧性16、冲击吸收功A k越大17、Ak与温度有关18、韧脆转变温度19、韧脆转变温度越低18、ak值低的材料19、ak值高11、材料塑性越好12、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14、韧性是指材料在塑性变形和断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
15、金属材料在冲击载荷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叫做冲击韧性。
16、材料的韧性越好(A k的组成复杂,有时测得的A k值及计算出的冲击韧度a k不能真实的反映材料的韧脆性质)17、A k值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
18、冲击吸收功急剧变断口韧性急剧转变的温度区域19、材料的低温抗冲击性能越好。
选择金属材料时,应使该材料的韧脆转变温度低于其服役环境的最低温度。
18、叫做脆性材料,断裂时无明显变形19、明显塑变,断口呈灰色纤维状,无光泽,韧性材料。
20、疲劳强度21、疲劳强度22、循环基数23、影响疲劳强度因素20、材料在承受大小和方同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包括交变应力和重复)的载荷作用下,往往在远小于强度极限,甚至小于屈服极限的应力下发生断裂。
21、材料经无数次应力循环而不发生疲劳断裂的最高应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