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基础——政治与政治学
- 格式:ppt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78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政治学基础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名词:1.政治P92.氏族、胞族P11简答: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P62.政治的定义的三个基本点P93.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和机关的特点P11第二章政治学名词:1.政治学P18;2.简答:1.政治学定义的三个基本点P182.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的三个特征P223.政治学原理对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学学科建设的作用和意义P224.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P285.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P336.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P347.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P34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名词:1.利益P47;2.利益关系P53;3.共同利益P54;4.利益矛盾P58;5.横向利益矛盾、纵向利益矛盾;简答:1.利益关系与政治权力、政治权利的关系P442.利益定义的构成因素P473.利益的内在矛盾P494.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P545.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P616.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P627.政治权利的基本功能——实现共同利益,解决矛盾获得的资格P628.利益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P62第二章政治权力1.简答:1.政治权力的本质P672.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P673.政治权力的特性P714.政治权力的类型P755.不同类型政治权力的关系P806.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P847.政治权力的作用P88第三章政治权利名词:1.权利P94;2.政治权利P96;简答:1.对政治权利定义的理解P962.政治权利的特性P973.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特点P103——P1074.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1075.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P1096.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P111第三篇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名词:1.政治统治P118;2.政治统治的方式P129;简答:1.政治权力制约关系不等于政治权力关系P1162.政治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驱使政治权力主体发生政治统治行为P1173.对政治统治定义的理解P1184.政治统治的特点P1195.政治统治的基础P1236.政治权力强大取决于的因素P1237.社会基础决定的因素P1248.政治权力主体承担和履行社会公共职能的意义P1259.心理基础的关键;政治认同和合法性取决因素P12510.政治认同的三个指向P12611.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具有重要意义P12612.马克思关于政治统治类型的划分的理解P12713.政治统治的方式P12914.政治统治的作用P132第二章政治管理1. 政治管理P136;2.自然经济P152;3.市场经济P154;简答:1.对政治管理定义的理解(内含与政治统治的比较)P1362.政治管理的特征P1373.政治管理的职能(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P1404.政治管理的类型P1485.政治管理的方式(政治行为方式、管理行为方式)P1526.自然经济形成的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P1537.市场经济形成的政治管理方式的特点P1558.从管理行为方式分析政治管理的不同方式及特点P1569.政治规划与政治决策的特点P15710.政治管理的作用P16111.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在作用上的比较P163第三章政治参与名词:1.政治参与P166;简答:1.政治参与定义的基本特点P1662.政治参与的类型(自动、动员、消极)含义、特点及评价P1683.马克思划分政治参与(比较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参与)P1694.政治参与的方式P1715.政治投票和政治选举的异同P1716.解析公民个人既能管理社会政治事务,又不能直接或者充分管理社会政治事务P1757.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P1758.政治社会学对于政治参与的心理因素研究主要有三点结论P1779.政治学研究将政治参与动机归纳为六个方面P17710.政治参与的政治作用P17911.政治参与的社会作用P18012.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P18213.如何促进政治参与的发展P183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章国家名词:1.政治体系P184;2.国家P192;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P197;4.国体P197;5.君主政体P198;6.共和政体P198;7.国家结构形式P201;8.单一制P201;9.复合制(联邦制、邦联制)P201;10.君合国、政合国P202;11.国家机构P203;12.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P203;13.民主集中制P204;14.国家元首P205;简答:1.对国家定义的理解P1902.国家作为暴力机器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P1913.法西斯国家特点P1954.福利国家发展趋势P1965.政体与国体关系P1976.国家机构的特征P2037.国家机构设置原则考虑因素及三种类型P2038.分权制衡原则是资产阶级设立不同的国家机构为自己阶级利益服务的原则P2049.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形式、产生方式及职权P205第二章政党名词:1.政党P209;2.政党制度P216;3.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P217;4.两党制P217;5.多党制P219;6.一党制P220;7.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P221;简答:1.政党具有的基本特征P2102.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可是,并非有阶级就有政党存在P2103.区分政党阶级的标准P2124.资产阶级政党的产生方式及特点P2125.无产阶级政党的特点P2136.政党的作用P2147.无产阶级政党集合和发展政治力量的基本方式P2148.政党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的方式在获得政权前后的区别P2159.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P21610.政党制度的特点P21711.比较英美两国的两党制(异同)P21812.资本主义两党制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P21813.多党制形成原因及类型P21914.多党制国家政治具有的基本特点P21915.法西斯主义与当代民族主义国家P22016.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有以下因素决定P22117.无产阶级领导制及特点P22118.无产阶级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及特点P22219.我国政党制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影响P223第三章政治社团名词:1.政治社团P224;2.压力集团P230;简答:1.政治社团不同于利益、压力、院外集团P2242.政治社团的形成是社会政治关系的要求也是政治参与行为的组织和制度体现P2253.政治社团的特征P2264.政治社团与社会团体和政党的区别P2275.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P2286.压力集团的产生原因、特点、及评价P2307.社会主义政治社团产生原因和性质作用P2308.资与社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P2349.政治社团的功能P23710.政治社团对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影响(资、社)P238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名词:1.政治心理P244;2.社会环境P248;3.物质环境P248;3.政治心理的物质环境P248;4.政治心理的思想文化环境P251;5.政治心里的客观基础、主观基础P248/252;6、气质P252;7.个体心理背景P253;8、政治认知(政治知觉、政治印象、政治认知判断)P253;9、政治情感P254;10、政治动机P254;11、政治态度P255;12个体政治心理P256;13政治领袖P256;14群体政治心理P257;15阶级政治心理P258;16.民族政治心理P259;17.集团政治心理P259;简答:1.对政治心理定义的理解P2452.政治心理的特点P2463.社会环境是政治心理的特点P2484.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物质生活发达程度决定人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发展水平P2495.物质环境作用政治心理的途径P2496.社会关系和利益对政治心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P2507.政治制度作用政治心理的表现P2518.政治态度的特点P2559.群体政治心理的特点P25810.阶级政治心理体现的三个水平层次P25811.阶级政治心理特点P25812.民族政治心理的基本特征P25913.民族政治心理的基本内容P25914.集团政治心理的特点P25915.政治心理的作用P25916.政治心理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P261第二章政治思想名词:1.政治思想P263;2.事实判断(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P271;3.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P272;4.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P272;5.单一性、专门性、综合性政治理论P273;6.政治哲学P274;7.政治科学P275;简答:1.对政治思想定义的理解P2632.政治思想的特性P2643.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人、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政治发展的研究)P2684.马克思政治思想对人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P2695.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因果分析、价值判断)P2716.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单一性、专门性、综合性政治理论)及基本特点P2737.政治哲学的特点及主题P2758.政治科学符合的标准P2759.中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表明P27710.政治思想的作用P278第三章政治社会化名词:1.政治社会化P281;简答:1.政治社会化的特点P2812.政治社会化的媒介P2843.政治社会化影响因素P2864.政治社会化类型P2895.政治社会化作用P293第六篇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名词:1.政治革命P300;2.政治革命战略P308;3.政治革命策略P308;4.政治妥协P309;5.暴力革命P310;6.非暴力革命P311;简答:1.马克思对政治革命定义的观点P2982.运用利益分析方法分析政治革命的含义P2993.政治革命的特征P3014.比较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P3035.比较政治革命与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P3036.农民革命自发性的表现P3057.农民是一个阶级又不是一个阶级P3068.评价农民革命P3069.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评价P30610.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P30711.政治革命的战略与策略的异同P30812.制定正确政治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要求P30913.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政治革命都采用暴力方式P31014.暴力革命方式P31115.非暴力革命的方式和条件P31216.比较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异:含义、形式、条件;同一性)P31317.政治革命的作用P313第二章政治改革名词:1.政治改革P316;2。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涵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
从道德和价值出发解释政治,强调了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并且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的道德衡量标准。
但其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显示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不能现实的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但他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因而不能解释政治活动中价值和道德的作用,也没有正确解释政治生活的社会目的和追求。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
但这一政治观并没有深刻说明政治的公众性的本质含义,同时忽略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
但他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分配性决策,有片面性。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的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同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内容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内容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目录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三,政治的定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二,政治的社会地位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含义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绵延几千年。
在当今世界上,它在各个社会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都处于重要地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一切社会成员。
由于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人们观察分析政治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差异,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对于政治的含义有着迥然相异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认为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可以把政治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使人类对于政治的认识实现了革命性飞跃,按照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现象的原则,可以认为,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随着社会政治的发展,政治学的研究逐步深入丰富,领域大大拓展,方法途径多样,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指导下,分析,吸收现代政治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社会政治展开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多方法研究,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政治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1,政治的概念(1)最早出现于人类文明史上的奴隶社会时期。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
《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管子有“政治不悔”等说法。
政治学基础资料本书框架1、政治与政治学:确认和保障权利并实现利益的社会关系(政治、政治学)2、政治关系:基于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利益、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3、政治行为:政治关系的动态表现(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4、政治体系: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国家、政党与政治社团)5.政治文化:政治关系的心理和精神反应(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与政治社会化)6、政治发展:政治关系的变革和调整(政治革命、政治改革与政治民主)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一)政治1、定义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的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中:儒家思想,家国天下西:亚里士多德,政治是“最高而最广泛的善”评:从道德和价值出发结实政治,指出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显示了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目的的把握。
从哲学思辨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没有揭示社会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中:法家韩非子,先王所期者利也,所用者力也西:马基雅维利《君主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马克斯·韦伯,“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的分配评:把政治归结为权力或以权力为中心的活动,涉及了政治的核心内容,但忽略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的特定价值和道德因素。
(3)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中:孙中山,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西:布隆代尔,政治是在共同体中并为共同体的利益作出决策和将之付诸实施的活动评:把握了政治的公共性和管理性特征,但并未说明政治公共性的本质含义,忽视了政治除了管理性之外还有统治性(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戴维·伊斯顿提出,哈罗德·D.拉斯韦尔明确政治是“什么人,什么时候,怎样获得”尊重、收入、安全等社会价值评: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整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价值五的决策活动,但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具有片面性(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的、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中:君权神授,董仲舒,天之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西:宗教政治评: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在以宗教为精神支柱的政教合一国家中仍具有不可触犯的地位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二)政治学1、定义: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发展方向:○1政治理论方向(应然):思辨角度,唯心主义色彩浓厚○2行为主义政治学(实然):政治行为,量化分析,经验分析,价值中立,拓宽政治学研究领域第二篇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1)利益关系(2)政治权力关系(3)政治权利关系(一)利益与政治1、利益定义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2)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2、利益的内在矛盾(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2)利益形成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3、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定义: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共同利益定义: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4、利益矛盾利益矛盾是利益关系的另一侧面,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一面(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客观基础,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解决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5、利益在政治中的作用(1)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不过是人们用来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特定途径)○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和条件○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2)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政治行为)○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政治体系)○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政治文化)○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政治发展)(二)政治权力1、政治权力定义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2、政治权利的构成要素(1)客观构成要素:○1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2社会财富○3暴力(2)主观构成要素:○1能力素质○2身份资格○3理论与策略○4政治组织3、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2)强制约束性(3)专属排他性(4)扩张延展性(5)多重职能性4、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指令、压力、规约、说服、奖酬、处罚、暴力5、政治权力的作用(1)从政治关系来看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根本问题是国家的政权问题,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学:政治本质上是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是研究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
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
第二篇政治关系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
包括利益关系、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则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
利益: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三要素:(1)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2)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3)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利益关系:是利益主体的利益所包含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展开,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的基本矛盾和双重特性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体现。
同时,利益内在矛盾和双重特性不仅促使利益关系得以形成,而且决定着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使得利益关系具有多重复杂性。
共同利益:首先是在同一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的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和形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和子群体利益的相同之处构成了共同利益。
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单一性、多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集体:(1)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单位的特指概念,既包括企业、企业集团等单位,也包括事业、机关等单位。
政治学基础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基础一、政治1.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必要条件:周延性,确定性,本质性。
)2.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社会科学的重要学科。
(在社会生活中,政治的外延形态主要体现为政治行为、政治组织、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
)3.马克思主义政治观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社会经济关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中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而政治关系的建立和实际运行,根本上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政治关系以围绕特定权力活动的集中方式,体现和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并且对于经济关系起着反作用。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实际上是指阶级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也就是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问题。
)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现象和其他一切社会现象一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矛盾运动,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遵循着特定因果联系的规定性,都有着其客观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4.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区别:①政治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和利益关系的直接体现。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受经济关系支配,但也反映和体现其他社会关系。
②政治具有权力强制性,道德是靠社会规范和心理信念来实现的。
③政治涉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事务,道德常以个人为对象作用。
联系:①政治对于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②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二、政治学1.政治学的内容构成①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1)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
政治学基础知识政治学是一门广泛涉及社会、国家、政治组织和权力运作等方面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政治事件、政治行为、政治思想、政府机构、公共政策等,其涵盖广度之大,深度之深令人望而生畏。
因此,掌握政治学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关键的政治学基础知识。
一、政治学的定义政治学定义的最基础概念是政治。
政治是指为达到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规范和组织人们行为的活动。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的学科,它的研究重点包括政治体系、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理论等。
此外,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学等学科互为相关。
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政治权力的概念政治权力是在某些领域内,组织者可以改变控制者行为的能力,在控制者身上产生某些需要改变或不需要改变的效应。
即政治权力是对他人行动的控制权。
政治权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法律、武装和其他形式的影响力。
掌握政治权力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政府如何运作和社会如何形成。
三、政治体系的类型政治体系包括权威官方、政治机构及其制度、政府及其政策,涵盖国家、地方政府和政治组织等方面。
根据政治体系的运作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专制、民主、集权和联邦四种类型。
专制指的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控制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形式,民主指的是最大程度上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政治制度,集权和联邦是国家统一政权的两个方法。
四、政治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是人们对国家、社会和政治组织的看法。
它反映了不同群体的政治倾向和理念,包括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浪漫主义、全球主义等。
政治意识形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政治实践的看法,而且也影响着政治实践本身。
五、政府机构的作用政府机构是负责制定和执行政府政策的机构,包括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等。
政府机构的作用在于促进社会稳定、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
不同的政府机构间有相互制衡和监督的作用,以维护社会的平衡和公正。
六、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公共决策机构制定和执行的政策。
政治学基础目录----362411fa-715f-11ec-b6f5-7cb59b590d7d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三、政治的定义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二、政治的社会地位第一节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的意义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征三、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分析第二篇政治关系第一章利益与政治第一节利益的含义一、利益的形成与本质二、利益的内在矛盾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利益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童政治权力第一节政治权力的含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二、政治权力要素三、政治权力的特性第二节政权的类型和关系一、政治权力的类型二、政治权力关系第三节政治权力的作用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与途径二、政治权力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权利第一节政治权利的含义一、政治权利的含义二、政治权利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功能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二、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三、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第三部分政治行为第一章政治统治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一、政治统治的含义二、政治统治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一、政治统治的基础二、政治统治的类型第三节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统治的方式二、政治统治的作用第二章政治管理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含义一、政治管理的含义二、政治管理的特点第二节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一、政治管理的职能二、政治管理的类型第二节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管理的方式二、政治管理的作用第三章政治参与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二、政治参与的类型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一、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二、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一、政治参与的作用二、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第四篇政治体系第一节国家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二、国家的性质三、国家的历史类型第二节国家形式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二、国家结构形式第三节国家机构一、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二、主要国家机构第一节政党的含义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二、政党类型三、政党的作用第二节政党制度一、政党制度的含义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三、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第三章政治协会第一节政治社团的含义一、政治协会的定义二、政治社团的特征第二节政治协会的类型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第三节政治协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一、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二、政治协会的作用第五篇政治文化第一章政治心理学第一节政治心理的含义一、政治心理学的意义二、政治心理的特点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二、政治心理学要素第三节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心理学的类型二、政治心理的作用第二章政治思想第一节政治思想的含义一、政治思想的定义二、政治思想的特性第二节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一、政治思想的结构二、政治思想类型第三节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一、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二、政治思想的作用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含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第二节媒体与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第六部分政治发展第一章政治革命第一节政治革命的含义一、革命与政治革命二、政治革命的特点第二节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一、政治革命的类型二、政治革命的方略第三节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一、政治革命的方式二、政治革命的作用第二章政治改革第一节政治改革的含义一、政治改革的定义二、政治改革的特点第二节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一、政治改革的目标二、政治改革的方式第三节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一、政治改革的条件二、政治改革的作用第三章政治民主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一、政治民主的定义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二、资本主义民主三、社会主义民主第三节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一、政治民主的发展道路二、政治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笔记》考研复习笔记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了解)第二章政治学第一节政治学的涵义和内容构成一、政治学的涵义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
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学基本理论。
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国际政治等五大类。
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掌握)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
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
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
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
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
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
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第一章政治第一节政治的含义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1. 政治是对于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2.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
3.政治是公众事务的管理活动。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物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 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
其它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
这些政治观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而经济利益和要求只有通过国家政权的到集中体现和实现。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政治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有其客观内容。
人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把握政治的本质和规律,才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政治的定义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政治应该定义为: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它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通过社会公共权力而形成的,从而力图概括了一切政治现象的特征。
其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确认和保障的权利和利益要求才具有政治性,否则不具有政治性,这样就区分了政治现象和非政治现象;其三,它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
第二节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一、政治的起源和发展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
在这四级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
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
《政治学基础》讲授提纲第一篇政治与政治学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2. 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定义。
政治学研究分类。
中国政治学研究状况。
3.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引起了政治学的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
第二篇政治关系4 .什么是利益极其基本内在矛盾?利益的形成。
利益的基本内在矛盾。
5.利益关系包括什么内容?利益关系极其构成。
共同利益与利益矛盾。
第三篇政治行为6.什么是政治斗争及其主要方式?当代西方主要政治冲突理论及其局限。
马克思主义对政治斗争本质的分析。
社会主义的政治斗争。
主要政治斗争方式。
7.政治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如何?阶级斗争及其形式。
“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政治斗争不只是在阶级之间进行。
8.政治斗争中经常采用的斗争策略有哪些?战略与策略的区别联系。
经常使用的主要斗争策略。
9. 如何认识政治斗争的作用?政治斗争增强政治主体自觉意识。
政治斗争改变社会分配结构。
10. 阶级社会里政治统治的本质和基础是什么?非科学的政治统治理论及其局限。
政治统治的本质。
政治统治的基础。
11. 为什么统治不等于专政?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是多样的。
统治与专政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第四篇政治体系12. -如何认识国家的本质?几种非科学的国家观及其局限。
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利的区别。
国家的发展与消亡13. 如何科学划分国家历史类型?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科学依据。
四种国家历史类型。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础和原因。
14. 怎样认识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国体与政体的概念。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15. 剥削阶级国家的主要形式有哪些?科学划分政体类型的标准。
剥削阶级国家形式有君主制,共和制两类。
16. 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实行共和制?实行民主共和制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制在形式上对资产阶级共和制的批判继承。
《政治学基础》王浦劬版一、导论政治学作为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我国,政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王浦劬教授的《政治学基础》一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我国政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政治学的基本概念1. 政治与政治学政治,是指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
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家、政府、政党、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
2.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政治权力,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掌握政治资源的能力。
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权利。
政治权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政治活动的规则和程序。
政治体制,是指国家和社会中政治权力的组织形式。
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关系,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了政治现象的根源、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2. 西方政治学理论西方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共和主义、民主主义等。
这些理论在政治学的发展过程中,对政治现象的探讨和解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我国政治现象及其规律,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政治学的基本方法1. 定性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性质、特点、规律的分析,揭示政治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定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另一种基本方法。
它通过对政治现象的数量、比例、趋势的分析,揭示政治现象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