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 格式:ppt
- 大小:742.50 KB
- 文档页数:69
1.人口与分布朝鲜族先民原居朝鲜半岛,自17世纪20~3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300年间由于战争、政治、经济等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越过鸭绿江、图们江边界,陆续迁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定居。
由于长期在与朝鲜或韩国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中生活,逐渐转变为有别于朝鲜半岛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成为中华56个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人口为192万3842人,其人口总数在中国56个民族中居14位。
主要分布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东北三省。
居住在东北三省的朝鲜族人口为177万519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92.27%。
其中吉林省朝鲜族人口为114万5688人,占朝鲜族总人口的59.55%,黑龙江省为38万8458人,占20.19%,辽宁省为24万1052人,占12.53%。
其余人口则分布在内蒙及关内的一些省市。
朝鲜族有一个自治州、一个自治县,均在吉林省。
即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吉林省长白朝鲜族自治县。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处中俄朝三国交界,南隔图们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两江道相望。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于1952年9月成立,是中国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地区和东北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2002年延边总人口为218.8万,其中朝鲜族人口为83.4万,占延边总人口的38%、中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0%以上。
长白朝鲜族自治县成立于1958年9月,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隔鸭绿江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江道相望。
2002年,该县总人口为85,410人,其中朝鲜族人口为12,58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74%。
此外,还有40多个朝鲜族民族乡,分布于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
中国移民史大事年表(选录)说明: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
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受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
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
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初平三年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
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
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
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武德八年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唐麟德元年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总章二年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垂拱四年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关键字】精品马邑移民,明代山西人的一场重要迁徙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著名移民专家葛剑雄在《山西移民史》的序言《家山何止大槐树》中指出,明初大量的“移民迁自山西各地,不可能都来自洪洞县,更不会全部出于大槐树”。
大槐树移民影响再广、意义再深,也只是移民史的一部分,大槐树只不过是对明初山西百万移民潮的一种集体追忆,而更多的迁徙仍然鲜为人知。
有意思的是,在明朝遗留下来的大量官方文献中,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更不用说大槐树了,而《明太祖实录》却清晰地记载了朔州马邑圪针沟移民。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进占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但以扩廓帖木儿为代表的元朝军队残部在长城一线活动,时常向明朝守军发动攻击,并掳掠边境居民。
同时,以“四大王”为首的蒙古贵族残余势力逃入山西太原西北部的静乐、岢岚山中,以管涔山区为中心,聚众结寨,四处攻掠。
两股势力内外呼应,一度十分活跃,严重威胁到明朝的统治。
为了达到釜底抽薪、斩草除根的目的,明太祖朱元璋一方面调集大军武力解决,一方面将移民作为清除关外忧患的重要手段。
《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故元四大王寇大同、武州,太原卫指挥桑桂等击之……桂与指挥郑亨等率兵击之,追至牛尾庄(今忻府区牛尾庄),四大王遁走,或其三大王脱忽的帖木儿,送京师(今南京)”。
“辛酉,太原都卫奏获胡寇张成等十六人,上命询胡人潜伏之所,欲用兵剿绝,勿容再聚其寨,外夷人皆令迁入内地”。
按照“外夷人皆迁入内地”的政策,朱元璋把归降和被俘虏的蒙古人,全部迁入到京师(今南京)、彰德(今河南安阳)、卫辉(今河南汲县)等地,后来又对蒙古人进行集中安排,除“隶军籍”外,一般“占籍为民”,即等同于汉民,就地安排下来。
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七年四月乙巳,大将军徐达已获故元官属一千三百二十三人,并招致河曲府山谷军民二千九十二户,计五千九百八十八人入奏。
《中国移民史》的史料及史实问题《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有鉴于此,作者在对种种说法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明确地说:中国移民史》(全六卷,葛剑雄主编,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是新近出版的一部多卷本移民通史。
全书的重点是描述移民的过程,勾勒移民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它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移民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但是,也存在一系列直接影响其学术价值的问题。
其中最重要的是史料问题。
作者对构筑移民史的许多基本史料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深入的理解,重要而关键的史料收集有失漏;未探究史源,或版本使用不当而致误者也颇多。
此外,对移民数字的估计存在偏差,对相关历史地理的状况认识不够。
这些都使作者所着力描述的移民过程,即迁徙的时间、地区、规模等,不尽可靠。
其次,研究对象不够确定。
以往的研究,大多将“移民”当做一个尽人皆知的概念,没有对它进行严格的界定。
历史十大移民事件移民的名人不在少数,他们移民的初衷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但他们现在肯定过得很滋润,其实中国人移居海外,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的古代。
他们带来的影响却远远大于实际意义,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史上十位影响深远的移民者。
第十、张爱玲移居美国1955年,著名作家张爱玲移居到美国洛杉矶,后逝世于加州的公寓里,被发现的时候她已经过世一个星期。
第九、梁启超移民到日本清朝光绪年间,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为躲清朝慈禧的追杀,梁启超移民到了日本。
在此期间先是主办了《清议报》,后又创办了《新民丛报》,主要观点就是保皇斥后。
1912年梁启超回到中国,担任了袁世凯的司法总长。
1929年梁启超去世。
第八、吴元盛移民加里曼丹岛清朝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梅县人吴元盛,因为谋划发动起义失败,而逃亡到东南亚的婆罗岛及今印尼的加里曼丹岛。
他先成立了聚胜公司,后成立了戴燕国并成为国王,此后戴燕国世袭四代,19世纪中叶,戴燕王国被荷兰的殖民者灭亡。
第七、郑成功移居台湾南明末期,清军横扫大明王朝。
1661年,郑成功率军横渡台湾海峡,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驻军,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第六、张琏移民苏门答腊明嘉靖年间,因不满朝政腐败,张琏杀死族长,投奔大埔郑八、萧晚义军。
后因起义失败,南下夺占三佛齐岛(今苏门答腊),自立为国王。
第五、李俊移民泰国北宋时期,《水浒传》原型人物,混江龙李俊,在随宋江平定方腊后。
诈病归隐,与童威等人远赴海外,最终在海外创立基业,成为暹罗国主。
第四、陆自立移民爪哇岛南宋祥兴二年,宋将张世杰兵败崖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年幼的黄帝跳海而亡。
其幼子陆自立移居至南洋爪哇岛,后创立了爪哇顺塔国,建立了一个华人的世界。
第三、鉴真移民日本唐朝时期,鉴真5次东渡日本,皆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能成功。
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本传扬佛法,并建立了唐招提寺,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他还传授了日本豆腐、饮食、酿造等制作工艺。
对日本影响深远巨大。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1.“永嘉丧乱”时期发生在西晋永嘉年间,腐朽的统治者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使黄河流域广大人民流离失所,被迫大规模迁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地)。
这次南迁人口约90万,使秦汉以来人口分布显著的北多南少格局开始发生变化,南方人口得到较快增加,促进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中国人口分布中心向长江流域转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2.“安史之乱”时期发生在唐代,约有100万人南迁,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分布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格局,我国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达到均衡。
3.“靖康之乱”时期发生在北宋,1125年金灭辽开始南下攻打北宋,黄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每次大的战争都造成黄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长江流域迁移,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北、四川,这是北宋末年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阶段。
4.“金完颜亮”时期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合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时期忽必烈等上汗位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迁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闯关东”时期19世纪后期的旧中国,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两国竞相在东北扩张势力,修筑铁路、掠夺资源,需大批劳动力,迫使华北破产,农民移入东北,尤以山东、河北两省农民最多.1923年-1930年间移入东北达300万人,1937年一年就达到70万人。
此外,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来自河南、陕西等省的农民。
7.“东南沿海下南洋”时期欧美资本主义侵入东南亚后,为掠夺东南亚资源,招收中国破产农民作为开发殖民地的劳动力资源,并贩卖中国劳工,致使东南亚人口激增。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从秦汉时期开始,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著民。
但,即使被称为原著民的黎人,也是划着独木舟,从大陆渡海而来,他们便成为海南的第一代移民——史前时期,海南岛的居民已不下1万人,包括了黎族、壮族等民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的向海南岛移民,发生在汉代大约在距离今天50亿年前的那段日子里,海南只是一个半岛。
地壳陷落,大陆漂移,南中国海上出现了这个与大陆分离的海南岛。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孤悬海外的这块岛屿有了人类的踪迹和历史。
海南岛有没有原著民?谁是海南岛的第一代移民?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就有人类在海南这块岛屿上生息繁衍,过着原始生活。
最早进入海南的被认为是我国南方百越族的一支———黎族。
百越族公认为黎族的祖先,其主要分布地域是现在的广西、广东珠江三角洲和高雷地区。
泛海而来的黎族先人先后在岛上定居,成为海南最早的人口群落。
于是,从大陆南下移居而来的黎人,自然在历代的考古过程中,成为海南岛第一代移民。
就像各少数民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支系一样,黎族也根据其分布有五大支系:亻孝黎、杞黎、本地黎、美孚黎、加茂黎。
本地黎,就是习惯上被认为是海南最古老居民的一支,有人便把他们称为海南的原著民。
原著民是否土生土长?从生活习俗、喜用并善用的渡海工具、居住的船形屋和方言考证,本地黎与大陆越人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反映出他们之间密切的亲缘关系。
于是,一个有关原著民也是跨海南下,在岛上择地而居的结论得出了。
本地黎是最先进入海南岛的黎人,如今,他们主要深处白沙山区,是一支完整的支系,至今仍未分散。
他们分布的轨迹,是从岛东、西和北部向五指山收缩。
其集中地区的中心是夹在黎母岭与雅加大岭之间的盆地,可见出他们是被其他支系从外部不止一次的冲击压迫进入这里的,高山深谷成了他们防守的天然屏障,也是他们辗转定居的历史渊源。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深处海南腹地的状况,使他们以本地黎自称,从而形成他们便是原著民的概念。
在黎族中,无论哪一支系最先进入海南,均经历了史前时期人类移民初到本岛四处活动,寻找理想立足点,并最终择地定居,再不断扩大活动范围的过程。
夏威夷早期华人移民史夏威夷群岛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风景旖旎,常被称为太平洋的乐园。
这里的居民虽然来自欧、亚、非等地,但都能安居乐业,很少发生种族冲突。
所以有些社会学者称之为“陶冶锅”,意思是說,这个地方能够把不同肤色的人们,陶冶成具有相同观念的社会分子。
至于说,谁是到那里的第一位华人,他何时、为何目的而去?现在很难找到充分而可靠的资料来回答这些问题。
但根据几位早期到达该岛的航海者的记载,我们可以找出一些线索来解释这些问题。
1786-1788年间,岛上有位酋长曾跟着一些美国商人到过广州。
回去的时候,他不仅带着从广州购买的枪械,而且还带了几位中国的铁匠和木匠。
但这些跟随来的华人后来是否留在夏威夷,就不得而知了。
1789年,又有一位美国商人墨卡夫(Metcalf)的商船从广东澳町起航,横渡太平洋到美国去。
据说在这艘船上有45个华人,而且这艘船曾在夏威夷停泊过,也许他们中有人曾离船登陆,留居该岛。
何以证明呢?因为在1794年,英国航海家温高华曾驾船到过夏威夷,在他的游记中描述夏威夷时,提到该岛的外乡人有三个白种人,一个中国人,并说这个中国人可能就是墨卡夫带来的。
这可以算是华人在夏威夷的最早记载了。
华人移民夏威夷,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789-1850年。
19世纪初,正值美国西北部与中国的贸易繁荣时期。
美国对中国出口的大宗贸易主要是皮货。
由于中美间航程较远,所以往来船只多借夏威夷为中继站,以补充航行中所需要的给养。
当时皮货的产量很有限,所以商人们便利用航行的方便,渐渐地增添皮货以外的其他物品。
他们鉴于广东人对檀香木的喜爱,便从太平洋各岛收买檀香木运到广东去卖。
那时夏威夷尚称为山威治岛,当地土人称之为夏威夷。
由于该地出产檀香木最多,因此广东人改其名为檀香山,至今,华人仍称其为檀香山。
中国与夏威夷的贸易一时间繁荣起来,两地的相互关系也随之更密切了。
据记载,在1843年檀香木输入广东的总数就有十万担之多,合美金一百万元。
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宏大的人口迁移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闯关东是以山东和直隶人为主,目的地是东三省一带;走西口是以山西和陕西人为主,目的地是内蒙及河西走廊、新疆一带;下南洋是以广东和福建人为主,目的地是东南亚一带。
这三次人口大迁移,是贫苦民众一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
闯关东、走西口对稳固中华疆土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南洋则大大的扩展了中华文化版图。
一、闯关东关东,指山海关以东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即今天的东北地区。
自明代开始,东北一带又称关东,只不过此时关东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由明廷管辖的辽东地区,直到清代,才将东三省的范畴全部涵盖在内。
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后,为加强对内陆的统治而自称满汉一体,但实际上汉人处于被奴役地位,清廷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故废弃长城却不废山海关,其主要目地是利用此关严禁内陆人进入东北,以免破坏其风水“龙脉”。
自康熙初年至十九世纪中叶长达200年的时间内,清廷对关东地区实行封禁,以山海关为界,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地作为清朝的政治、经济“特区”而受到严格保护。
此间黄河中下游诸省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禁令依旧,成千上万的破产农民只好不顾禁令,冒险“闯”入东北谋生,此即“闯关东”的由来。
由于地少人稠灾害频发,兼之地理位置与关东接近,山东逃荒农民便成了“闯关东”的主流人群。
有史学家认为,闯关东的历史源自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共绵延了300余年的历史。
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伊始,仍有大量华北农民迁徙东北。
尤其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及以后,为躲避饥饿和逃避政治迫害(土改时定为地主富农者,迁徙东北“打保落户”,谎报为“贫下中农”)而纷纷迁移东北。
此期间的移民,仍属“闯关东”的延续。
“闯关东”大约持续300余年,至少有3500万迫于生计的华北穷苦百姓离乡背井,相继踏上关东大地。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及其影响这是一篇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大移民,中國歷史上的移民城市的文章。
东区包括长江下游及淮河流域,以接受黄河流域下游及今山东、河北及河南东部的移民为主。
西区包括长江流域上游及汉水流域,以接受今甘肃、陕西、山西及河南西部移民为主。
移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
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
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
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
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
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中国历史上的5次人口迁移,华人甚至成为外国的主体民族关东逃户几人归,携得妻儿认旧扉。
茅屋再新墙再葺,园中春韭雨中肥。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中,写下了流民的悲苦与新生。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口迁移史,仅有记载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就不下十余次。
从东汉末年到衣冠南渡,从安史之乱到靖康之变,从湖广填四川,再到闯关东、走西口。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迁移,就是最为壮阔的波涛。
今天,我们翻开历史,从“闯关东、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去了解下古代到近代中国人的浴火重生之路。
闯关东关东之地,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及部分内蒙古。
闯关东是指从明清时期到民国初年,这数百年时间以来,大批移民从内陆向东北迁徙的行动。
其中80%的移民,来自山东、河北地区,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涉及人口最多的迁徙运动之一。
历史上,山东地区经济发达,但是自明朝万历年间开始,由于人口大量增长,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加上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大量粮食欠收,又因天启之后几十年来天灾不断,以及战乱和苛捐杂税,导致该地民不聊生。
当时的东北土地广袤、人口稀少,无论是在明朝疆域,还是在后金的领地,都需要大量的生产力来开垦土地。
且从山东半岛前往辽东半岛比较方便,从山东的登州、莱州等地乘船出海,仅需一夜即可到达辽宁。
明末清初,因满族入关等影响,大量原籍东北的满人和蒙古人,迁徙至关内定居,导致东北地区人烟稀少。
为了充实人口,清政府在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颁布了《辽东招垦令》。
该法令规定:凡招民百人迁往辽东的,可授予知县文职或守备武职;招民六十人的,可授予通判文职或千总武职;招民五十名,授县丞文职或把总武职,每多百人均可上加一级。
迁往辽东的百姓,不仅可以获得口粮、种子和耕牛,并且还免缴三年钱粮。
在这样的政策激励下,形成了关内汉民迁往东北的第一次高潮。
康熙七年(1668年),亲政的玄烨为了维护“龙兴之地”的秩序,也为了保证满八旗,及关外各部族之间的稳定,遂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