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2024年 第1期- 31 -文化发展研究Research on Cultural Development在母权制被父权制取代后,随着男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女人无法参与社会中的劳动,只能依附男人生存。
20世纪初,西方的女权思想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注,康有为等知识分子认为妇女解放有关国家的救亡图存,提出禁缠足、兴女学,形成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妇女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1]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共产党亦十分重视女性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妇女政策,为妇女解放运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等相关妇女解放政策。
1926年,中共通过的《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指出:“农民妇女乃斗争着的最积极的革命者,应尽量的吸收到一切农民组织中来。
”[2]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以及一系列促进妇女解放的相关政策的影响下,延安的妇女从以往陈旧落后的思想中解放了出来,读书识字,加入革命的队伍,打破了原来的家庭中的牢固的父权制度,实现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与男同志们一起支援部队、共同学习、参政议政,与男同志一样扛起了革命的大旗。
一、女性英雄与革命女性英雄对革命的作用是巨大的。
毛泽东曾说:“妇女占人口的半数,劳动妇女在经济上的地位和她们特别受压迫的状况,不但证明革命对妇女的迫切需要,而且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一个重要力量。
”[3]在抗战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急需女性的参与和支援,革命正好给予饱受压迫的女性一个机会离开家庭、走向社会,妇女不再需要遵守旧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跨出自己固有的性别桎梏,投身于革命斗争。
她们既可以是贤妻良母,也可以是“女豪杰”“女英雄”“女战士”。
这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需求,同时也是妇女追求独立自主道路的需求。
大革命时期妇女革命意识之觉醒大革命时期,中共的革命思想以政党化的方式渗透于社会。
一些妇女在革命氛围中逐渐接受了思想的改造,革命意识得以觉醒。
她们从革命的边缘人转变为拥有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群体,逐步走入革命的中心。
妇女入党宣誓了妇女的政治态度和革命观的选择,她们的革命视域具有社会解放与自我解放的双重特性。
与此同时,随着革命的深入,妇女革命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妇女党员增加成为一个趋势。
关键词:大革命时期;妇女革命;主体性易凤林,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
(江西南昌330077)澳大利亚学者费约翰认为,妇女运动对大革命的附从,是在一个具有高度象征意味的舞台上进行的,即“被压迫的妇女由一个表达具体性别要求的形象,最终成为一个变形的象征,表达的是集体性的民族苦难。
在那个时候,人们认为妇女将与中国一道觉醒”。
这一观点极具启发性。
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妇女革命政治的视角。
大革命时期,一些妇女逐渐接受革命思想,从沉默者变成具有革命话语权的群体。
这一改变反映了妇女革命意识的觉醒,从革命的边缘逐渐走向革命的中心。
目前学界关于妇女革命的研究比较多,共同指向妇女解放蕴含个体解放与社会解放的双重意义,并且也涉及了早期女共产党员的革命价值取向。
然而,学界尚缺乏从实证层面考察大革命时期妇女加入共产党的萌动与革命道路的选择,更忽视了妇女在革命觉醒上的主体性。
为此,本文试图做一尝试,从妇女入党的微观层面分析妇女的革命选择和革命视域。
一、妇女革命意识的初醒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正式设立了妇女部,把妇女工作纳入其工作范围。
共产党视妇女解放为无产阶级解放的重要部分,把它作为增加革命力量的重要要素。
㈣’在此思想指导下,共产党对妇女工作尤其是妇女入党给予了相当的关注。
一些妇女以“入党”的方式宣示着自己的政治态度和革命价值观的笃定。
必须说明的是,大革命时期,在国共合作的前提下,共产党的组织形态往往以国民党的名义出现,中共以其入党的秘密性常常处于隐性状态。
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与国家形象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欧洲社会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和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
在这场革命中,民族主义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对于法国的国家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的崛起在旧制度时期的法国,人们的忠诚主要是对于君主、等级制度和地区。
不同民族之间没有强烈的认同,更谈不上国家意识。
直到法国大革命期间,民族主义逐渐崛起并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
民族主义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崛起与对外战争有关。
法国在革命初期就遇到了内外交困的困境,各国对法国的革命进行干涉,法国政府迫不得已不断对外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法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民族的重要性,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民族意识。
二、革命政府的国家形象法国大革命后,国家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旧制度时期的法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等级制度和地方自治并存的国家,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分散和碎片化的特点。
而在革命时期,自由、平等和民主成为了国家形象的主要特点。
首先是国旗的更换。
旧制度时期的法国没有统一的国旗,各地区和部门使用的旗帜各不相同,现在的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正是在革命时期确定的。
这一国旗的设计也反映了革命精神,蓝色代表自由、平等和民主,白色代表国家,红色代表祖国和勇气。
其次是国歌的创作。
旧制度时期的法国没有国歌,革命政府于1792年决定通过竞赛创作国歌,最终选定马赛曲作为国歌。
这首歌曲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向往,同时也体现出法国人民在革命中的坚定决心和勇气。
再次是国徽的设计。
革命政府在1792年创建了法国共和国,创造了新的国家标志——法国国徽。
国徽的设计十分简洁明了,由象征自由的一个凯旋拱和象征平等和民主的法律卷轴组成。
这一设计不仅表达了革命政府的政治理念,同时也使得法国国徽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度辨识性和设计感的国家标志。
三、结语法国大革命中的民族主义和国家形象对于法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值得尊敬的女性人物素材在女性权利日益被关注的今天,女性工作者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展露头角,以毫不逊色于男性的成就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女神节到了,就让我们来细数一下那些历史上对近现代中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杰出女性。
01、秋瑾: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秋瑾(1875-1907),祖籍浙江山阴,生于福建云霄。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她是中国首位女权运动者,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象征,"辛亥三杰"之一。
02、何香凝:新中国创始人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何香凝(1878-1972),广东南海人,生于香港。
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建立民国的功臣,也是新中国创始人之一。
她是中国第一次庆祝妇女节活动的发起者。
03、唐群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唐群英(1871-1937),生于衡阳市衡山县新桥镇黄泥村。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中国女权运动领袖、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辛亥革命功臣、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女会员,为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立下奇功。
04、宋庆龄:新中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庆龄(1893-1981),上海人。
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一位名誉主席。
05、宋美龄: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宋美龄(1898-2003),上海人。
中国近现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卓越领导人。
她活跃于政治、外交等领域,对近代中国历史与中美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她是第一位在美国国会演讲的中国人。
06、吴贻芳:第一位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女性三八妇女节,致敬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吴贻芳(1893-1985),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
法兰西共和国国名:法兰西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France,LaRepublique Francaise)国旗:国旗以“三色旗”(Tricolore)著称,由蓝、白、红三个面积相等的竖条组成。
最早出现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蓝色是圣马丁长袍的颜色,白色纪念民族英雄圣女贞德,红色则是圣丹尼斯的军旗的颜色。
1794年2月15日这面旗帜最终被确定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旗。
国歌:《马赛曲》国名由来:法兰西由法兰克部落名演变而来。
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意为“勇敢的、自由的法国名言:“自由、平等、博爱”。
国花:鸢尾花、玫瑰。
国徽:长期以来,法国没有正式的国徽;根据1958年法国宪法,法国国徽暂定为法国的蓝、白、红三色国旗。
传统上,法国采用大革命时期的一枚黑、白两色的椭圆形纹徽作为国家的标志,纹徽的中心图案是一支代表正义与权威的束棒,庄严地宣告法兰西共和国的自由、独立和主权。
束棒两侧交叉着象征和平与胜利的橄榄和月桂枝叶,掩映着饰带上书写的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
纹徽下悬挂着一枚光荣勋章,象征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光辉将永载史册,彪炳千秋。
首都:巴黎(Pairs)面积:面积551602 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分为大区、省和市镇。
省下设专区和县,但不是行政区域。
县是司法和选举单位。
法本土共划为22个大区、96个省、4个海外省、4个海外领地、2个具有特殊地位的地方行政区。
22个大区是:阿尔萨斯、阿基坦、奥维尔涅、布尔高涅、布列塔尼、中部地区、香槟-阿登、科西嘉、弗朗什-贡岱、巴黎大区、朗克多克-鲁西翁、利姆赞、洛林、南比利牛斯、北加莱海峡、下诺曼底、上诺曼底、卢瓦尔地区、皮卡尔迪、布瓦图-夏朗德、普洛旺斯-阿尔卑斯-蓝色海岸、罗讷-阿尔贝斯。
4个海外省是:瓜德鲁普、马提尼克、法属圭亚那、留尼旺。
4个海外领地是:法属波利尼西亚、新喀里多尼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法属南半球和南极领地。
2个地方行政区是:马约特岛、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
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英雄们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法国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它给欧洲乃至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历史时期,众多女性以其勇敢、聪明和坚定的信念,成为法国大革命的英雄。
她们为平等、自由和公正而奋斗,无论她们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或支持他人,她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英雄们,展现她们的英勇事迹和对历史的深远影响。
一、奥利维娅·德·高尔基耶奥利维娅·德·高尔基耶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位知名女性英雄。
她是一位女性学者和活动家,她以其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对妇女权益的倡导而闻名。
高尔基耶在巴黎的智者俱乐部积极参与辩论,并倡导普选权,主张妇女应该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权利。
此外,高尔基耶还是一位积极的作家和演讲家。
她的著作《自由讲演权的抗辩》激发了许多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热情。
她的言论和著作为后来的女权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她被认为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英雄之一。
二、夏洛特·科黛尔夏洛特·科黛尔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另一位杰出女性英雄。
作为著名的女性政治家和记者,科黛尔是在巴黎起义期间成名的。
她非常关注贫困阶层的状况,尤其是妇女和儿童的权益。
科黛尔在其报纸《人民的朋友》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控诉不平等待遇和不公正的社会制度。
她对政治家们进行了无畏的批评,并坚持要求妇女参与政治和决策过程。
她的文章震撼了整个法国,激发了改革的呼声,并为后来的妇女权益运动发起了重要的导火索。
三、奥修侬·德·古什奥修侬·德·古什是法国大革命中的女性英雄之一。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深受启蒙思想和革命理念的影响。
她积极参与了巴黎起义,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什在巴黎起义中担任了护理伤员的重要角色。
她组织志愿者医生和护士,亲自照料伤者,并与其他女性志愿者一起创建了一个流动医院。
她的无私奉献和坚毅精神鼓舞了许多人,并帮助巴黎起义获得成功。
法国大革命·乌托邦·上帝之国——奴役与自由的思考之一作者:思路暗黑的历史中,自由和奴役,象是两条首尾相啮的蛇,追逐着,撕咬着。
一个命定的圆,固执而封闭地在原地打转。
——题记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是从一句名言开始,又以另一句名言结束的。
前一句是卢梭在1762年出版的《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另一句是罗兰夫人在法国大革命的血腥中发出的感叹: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而行!这一前一后两句话,便是以集体自由名义发动的法国大革命的最好注脚。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之后,随着启蒙思想的推进,民主自由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欧陆及英伦三岛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宗教或世俗革命,以争取天赋的自由。
法国大革命,便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对奴役的抗争运动和自由实践。
十八世纪中叶后的法国,启蒙思想在沙龙和市井迅速传播,启蒙思想家主宰了当时的话语中心。
即便是法国贵族的书橱里也摆满了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著作,你也不必为在贵妇人的床头发现一本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而惊讶。
相反,这几乎是潮流了,甚至连安东奈特王后也参加了极具煽动性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排练,在其中扮演罗西尼。
而卢梭更是其中的宠儿,虽然屡被驱逐,也曾被启蒙运动的主流所抛弃所辱骂,但那句自由呐喊,曾经震撼了多少渴望自由的心,罗伯斯比尔便是其中之一。
与此同时,政治经济面临全面的困境,下层人民的生活异常艰难,上层则是一片混乱,财政更是一团糟,朝野上下纷纷要求改革。
在这一背景下,法国三级会议开幕。
随后,第三等级单独组成国民议会,准备制定宪法。
1789年7月14日,革命者和群众佩带着红白蓝三色徽,挥舞着武器,冲进了巴士底狱,这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正式爆发。
次日早晨,国王路易十六听到这一消息后,焦急地问:“是一场叛乱吗?”利昂古尔公爵无情地纠正道:“不,陛下,是革命。
”是的,是一场革命。
叛乱只是为了颠覆并取得权力,而革命则是为了自由。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一个革命的时代,一个“自由”的时代。
法国服饰演变对法国大革命社会变革的映照作者:张心悦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3期摘要:法国大革命不仅是法国历史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其发展历程也促成了法国服饰风格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变革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影响。
本文是以法国大革命为线索,分析革命前、革命中以及革命后三个时间段法国服饰演变及其内含的文化变迁。
关键词:法国大革命;服饰演变;服饰文化法国的服装时尚家喻户晓。
十七世纪,浪漫的巴洛克风格传到法国,法国开始追随时尚的脚步;十八世纪,产生于法国本土繁美的洛可可风格风靡欧洲,使法国的服饰时尚地位大幅上升;大革命时期,法国的“服装盛世”到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干练简洁风”开始流行;大革命后,人们重新拾起对服装时尚的感知,那时人们的服饰奔放大胆,轻盈裸露……法国每一段服装史,都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人们通过服饰表达内心。
一、大革命前夕的奢华之风十七世纪流传到法国的巴洛克风格与十八世纪从法国贵族当中开始盛行的洛可可风格,一度引领了法国服饰的“奢华”时尚。
十八世纪法国服饰开始引领时尚的潮流,处处香衣鬓影,穷奢极欲,纸醉金迷。
而“奢华”反映的是法国的等级秩序,以及等级社会摇摇欲坠。
“路易十五执政早期受到法国人民的喜爱。
当他1744年重病时,整个国家为他的康复祈祷。
但由于路易十四执政时期奢华之风弥漫,加之长年累月的对外战争,给路易十五留下了财政的混乱和各方面的衰退。
”①当时这阵奢侈之风的领头人便是法国王室,他们的奢侈虽带动了服装时尚行业蓬勃发展,但对于奢侈之风背后的极高赋税、人民疾苦相比,这一点显然杯水车薪。
民众对王室的不满加深,对等级制度的不满加深,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加深。
(一)高贵的象征古罗马时期,人们认为极度的奢侈会使人丧失斗志。
法国历史中,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就是一个例子。
在她的带领下,王公贵族整日沉迷歌舞宴会,王后的奢侈使国库亏空,百姓赋税加重,最终在革命爆发时被送上断头台。
【历史知识点】法国三色国旗的含义
法国国旗的三种颜色分别是白、红、蓝。
白色居中,代表国王,象征国王的神圣地位;红、蓝两色分列两边,代表巴黎市民;同时这三色又象征法国王室和巴黎资产阶级联盟。
三色旗曾是法国大革命的象征,后来三色代表着法国的国家格言自由、平等和博爱。
据说,三色旗发明于1789年7月,来源自法国革命期间资产阶级革命军所戴的帽章。
该帽章由革命军总司令拉法叶侯爵设计,它采用的颜色借鉴了巴黎市市徽的红色和蓝色,
原本只有红蓝两色,后来拉法叶加入代表王室的白颜色,寓意是期望人民与王室携手合作,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新国家。
1789年后,巴黎的颜色不再被使用;原因可能是拉法叶当时采用了美国独立战争旗子的颜色 (蓝,红和白色)。
大多数的历史学家和旗帜学家,包括法国的那些学家,同意现
在这种最终的说法,虽然这来源于传说。
法国的三色旗产生代表着一个新的革命运动的开始。
在它的影响下,包括比利时,乍得,爱尔兰,意大利,墨西哥和罗马尼亚等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于法国三色旗类似的国旗。
在加拿大一些地区,如新伯伦瑞克省来自法国的移民阿凯迪亚人所采用的旗子也是基于法
国三色旗设计的。
最著名的例子是拿破仑为意大利设计的绿白红三色旗。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
汤晓燕
1793年的“三色徽之争”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性别政治的转折点。
该事件源于市场妇女对限价政策的不满,经济利益的矛盾导致了女性革命阵营的分裂。
双方冲突通过三色徽佩戴问题表现出来,随即引发了对女性政治权利的争论。
性别角色的混乱被视为政治失序的根源,这类话语在卢梭等启蒙哲人的思想中找到了依据。
在革命政治危机的推动下,性别政治成为主导话语。
女性俱乐部被关闭,妇女退出公共政治舞台,该事件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