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军各军编制兵力和指挥官名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北洋军阀部队超过75万,仅10万人的北伐军为何敢主动发起进攻——北伐军与军阀部队兵力对比是1比7,为何各部将领依然支持开战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当时面对的主要敌人就有3个,分别是:以东北地区为根基,控制北京政府和黄河以北广大地区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其麾下有35万军队;以河南洛阳为老巢,控制黄河和长江中游数省的直系老牌军阀——吴佩孚,其麾下有20万军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刚刚崛起,号称“苏浙闽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直系新兴军阀——孙传芳,其麾下有20万军队。
相对而言,北伐军的实力则非常弱小。
1926年上半年北伐开始前,国民革命军刚刚完成整编,共计编成7个军,总兵力将近8万人;加上湖南军阀唐生智部队改编而成的第8军,也就勉强达到10万人。
可就是如此劣势的兵力,北伐军从士兵到各军军长,乃至总司令蒋介石,几乎人人都对誓师北伐、结束北洋军阀统治抱有极高的热情,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北伐是刚刚过世的孙中山先生最大遗愿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从鸦片战争开始,因为目睹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压和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孙中山先生为此献出毕生的努力和心血,先后建立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和第一个全国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多次发动革命,最终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此后,他不仅一手缔造了中华民国,还一手缔造了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并两次发动北伐,试图消灭北洋军阀,统一全国。
虽然孙中山先生在前1年刚刚去世,但其威望依然无人可比,在完成其遗愿这件事上,自然人人不敢落后。
其次,五卅惨案激发了基层官兵的战斗热情1925年5月30日,上海英租界巡捕在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前悍然向游行群众开枪,当场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不消两三个星期,上海南京路枪声已震动了全国各重要城市,直至最偏远的城镇,全国各地都援助上海工人学生的运动”。
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反军阀、反帝国主义局势,迫切要求广州革命政府出兵北伐,结束十多年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把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中挽救出来,这一迫切愿望让国民革命军官兵们感到重任在肩,纷纷支持北伐。
北伐战争:李宗仁的第七军,麾下9位旅长,都有哪些桂系大将担任北伐战争是由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与北方的北洋集团展开的战斗,称之北伐战争,当时蒋介石任总司令,下辖八个军,共10万余人。
而在北伐战争时期,当时的桂系在李宗仁与白崇禧的的统领下归顺了中山先生的国民革命军。
所以,在北伐战争桂系士兵编为第七军(也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钢七军)军长就是李宗仁。
在北伐战争,如第一军到第八军都是以师为建制,只有桂系的第七军是以旅为建制。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北伐战争:李宗仁的第七军,麾下9位旅长,都有哪些桂系大将担任。
李宗仁租房何必押一付三?广告第一旅旅长由桂系大将“夏威”,他是广西玉林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与白崇禧是同学,而且夏威从军校毕业后就加入了桂系,也一直在军长担任要职,成为李,白两人比较器重的大将之一,后来还钢七军军长的职位。
第二旅旅长由桂系大将“李明瑞”,他是广西流北人,毕业于韶关滇军讲武堂,虽说他是桂系将领,但并不得李宗仁看重,主要是在蒋桂战争,李明瑞收了蒋介石的好处,临阵倒戈让桂系大败,所以在李宗仁眼里看来,他只是个叛徒,后来走投无路的李加入了红军,并发动了百色起义任工农红军第七,第八军总指挥。
不过在雩都肃反中被错杀,年仅35岁。
展开剩余60%第三旅旅长由桂系大将“伍廷扬”担任,他是广西人,也是李宗仁吉团集重要一伤子,不管是在桂系内战中,还是北伐战争,伍延杨都立下颇多战功,是李宗仁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
黄旭初第四旅旅长由桂系大将“黄旭初”担任,他是广西容县人,在抗战时期主管广西18年,替李宗仁看守老剿广西,是桂系中第四位最有实力的人物。
第五旅旅长由桂系大将“刘日福”,他是广西博白人,他不像桂系其他将领一样,毕业于保定分校,而刘日福是绿林出身,在李宗仁平定广西时,他加入了李宗仁集团,虽说没有上过军校,但凭借在战场上作战勇敢,得到了李宗仁的欣赏,所以,在北伐时期担任第五旅旅长。
第六旅旅长由桂系大将“韦云淞”担任,他毕业于广西陆军讲武堂,他先后追随过旧桂系陆荣廷,新桂系李宗仁,然而,他人生最突出的战绩就是,率领3000桂系士兵抵挡住了3万滇军龙云的攻击,成功保卫了南宁,受到李、白极为嘉奖。
国民革命军北伐出师序列(1926.6)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参谋长蒋伯诚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1团孙元良2团倪弼3团薛岳第二师师长刘峙参谋长胡树森4团陈继承5团蒋鼎文6团惠东升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录7团涂思宗8团徐庭瑶9团卫立煌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参谋长吴文献40团郑振铨41团蔡熙盛42团周址第廿师师长钱大钧参谋长韩德勤58团王文翰59团赵锦雯60团李杲补充团刘秉粹补充团长张贞炮兵团长蔡忠笏警卫团长朱毅之。
(第一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1个团)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第四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第五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第六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余泽篯团李蕴珩团炮兵团长谢慕韩(第二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1个团)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第七师师长王均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历式鼎19团曾万钟20团万人敌21团彭武扬第八师师长朱世贵副师长杨育涵参谋长刘发良22团韦杵23团祝膏如24团李思愬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扬25团顾德恒26团李明扬宪兵营长武宣国炮兵营长张言传(第三军合共兵力:步兵8个团炮兵、宪兵各1营)第四军军长李济琛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交鼐参谋长朱绍良28团蔡廷楷29团范汉杰30团戴戟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31团香翰屏32团余汉谋33团黄震球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吴奇伟36团缪培南35团黄琪翔34团许志锐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37团云瀛桥38团陆兰培39团陈章甫独立团团长叶挺炮兵营长郭思演薛仰忠(第四军合共兵力:步兵13个团炮兵2个营)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参谋长刘敏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
北伐战争八支虎军定中原,历史的资料图片,值得收藏
图为北伐战争定江山的八个军。
北伐战争〈1926年7月至1928年12月〉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声名赫赫,传奇不断,让历史迷们更是百读不厌。
第一军,黄埔系,是蒋的起家军队,第二军湘军,第三军滇军,第四军粤军,第五军福军,第六军湘军,第七军桂军,第八军湘军。
图为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中正。
此时他就是国民政府的亮剑,
他的出场,启动了北洋军阀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倒计时,中正一剑震神州!
图为北伐誓师大会,意气风发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中正在台上激情豪迈的正在演讲,此时的他态度强硬,铁杆的武力统一派,在继承先总理的北伐遗愿上不折不扣。
他也根本想不到,从此刻开始,他将左右着民国历史的走向!
图为北伐军的战斗场景。
图为北伐军战争中穿的军装军帽。
北伐军当时的进军路线图。
孙中山先生的题词。
各个时期国民革命军序列1926年7月(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序列总司令蒋介石(蒋中正);军事总顾问加伦;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总政治部顾问铁罗尼第一军:军长xx;党代表xx;xx切列巴诺夫第二军:军长谭延闓;党代表汪精卫(未到职);副党代表李富春;顾问预不罗甫斯基xx:军长朱培德;党代表朱克靖;顾问马赤意利克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兼);党代表廖乾吾;顾问巴罗第五军:军长xx;副党代表xx如;xxxx第六军:军长xx;副党代表xx第七军:军长xx;党代表xxxx竑;xx予金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党代表刘文岛;顾问奥依尼其1937年8月20日(抗战初期)国民革命军序列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参谋总长程潜;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第一战区(辖区:平汉、津浦两铁路线,共26个师又6个旅。
)司令长官:xx(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二战区(辖区:xx、察、xx,共13个师又16个旅。
)司令长官:xx第六集团军总司令xx;第七集团军总司令xx;预备军总司令xx(兼)第三战区(辖区:xx、xx,共18个师又7个旅。
)司令长官:xx第八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xx第四战区(辖区:闽、粤,共13个师又3个旅。
)司令长官:xx第四集团军总司令xx;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xx第五战区(辖区:xx,共18个师又1个旅。
)司令长官:xx(兼),后由xx调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第五集团军总司令xx直属部队第一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二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三预备队司令长官xx;第四预备队司令长官何成濬;第十七集团军司令长官xx;骑兵第二军军长xx空军(共九个大队,各式飞机305架)总司令xx(兼);前敌总指挥xx海军(各种舰艇共66艘,总排水量五万九千余吨)总司令陈绍宽1939年4月(抗战相持阶段)国民革命军序列第一战区(辖区:河南、安徽两省北部,共12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1个骑兵师1个骑兵旅。
国民党的路军编制国民党的路军编制第XX路军是一种番号,位阶比军高,约与军团相当,属临时性编制,故番号经常变动。
第一阶段北伐:第一路军何应钦,负责东路战线(闽、浙、苏)、第二路军陈调元、第三路军李宗仁,负责皖、苏战局。
第二阶段北伐:第八路军李济琛(粤军)。
1929年时,国民政府编有25个"路军":第一路军朱培德(滇军)、第二路军刘峙(中央军)、第三路军韩复榘(西北军)、第四路军何键(湘军)、第五路军唐生智(湘军)、第六路军方振武(西北军)、第七路军刘湘(川军)、第八路军陈济棠(粤军)、第九路军鲁涤平(湘军)、第十路军龙云(滇军)、第十一路军刘镇华(镇嵩军),以上编成均以桂系(李宗仁)为主要攻击对象。
第十二路军田颂尧(川军)、第十三路军石友三(西北军)、第十四路军邓锡侯(川军)、第十五路军马廷骧(西北马家军,甘马,1930改任马鸿逵,西北马家军,宁马)、第十六路军傅作义(晋军,1930因反蒋番号改归顾祝同,中央军;不久又归徐源泉,直鲁军)、第十七路军孙殿英(地方军系,番号后改委杨虎城,西北军),以上编成均以西北军(冯玉祥)为主要攻击对象。
第十八路军金树仁(新疆军)、第十九路军周玳(晋军,阎锡山委任,1930蒋介石另委蒋光鼐为第十九路军总指挥,粤军)、第二十路军赵承绶(晋军,阎锡山委任,1930蒋介石另委张钫为第二十路军总指挥,西北军)、第二十一路军吉鸿昌(西北军,不就任,改委夏斗寅,鄂军)、第二十二路军冯轶裴(中央军,石友三于浦口反蒋,临时编组,事后撤销。
1930,西北军吉鸿昌倒戈投蒋,受委此番号)、第二十三路军(缺编)、第二十四路军孙楚(晋军,阎锡山委任,1930蒋介石另委张自忠为第二十四路军总指挥,西北军)、第二十五路军梁冠英(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西北军)。
1931年起,为因应江西勦共编组24个"路军":第一路军陈调元(中央军)、第二路军刘峙(中央军,1931改为"勦赤军南路集团军",番号撤销)、第三路军韩复榘(西北军)、第四路军何键(湘军)、第五路军王金钰(中央军)、第六路军朱绍良(中央军)、第七路军刘湘(川军)、第八路军陈济棠(粤军)、第十路军龙云(滇军)、第十一路军刘镇华(镇嵩军)、第十二路军田颂尧(川军)、第十三路军石友三(西北军,1931起兵反蒋,番号撤销)、第十五路军马鸿逵(西北马家军?宁马)、第十六路军徐源泉(直鲁军)、第十七路军杨虎城(西北军)、第十八路军毛光翔(黔军)、第十九路军蒋光鼐(粤军)、第二十路军张钫(西北军)、第二十一路军夏斗寅(鄂军)、第二十二路军吉鸿昌(西北军,后李鸣钟接任,不久辞职,番号撤销)、第二十五路军梁冠英(西北军)、第二十六路军孙连仲(西北军)。
北伐战争讲解词大家好,我是纪念馆的讲解员,欢迎大家参观北伐战争纪念馆,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为了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当时国民革命军兵力十万,吴佩孚部盘踞湖南、湖北、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
孙传芳主要控制浙江、福建、江苏、安徽、江西,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也约二十万。
奉系军阀张作霖窃据北京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三十万。
根据敌人的兵力情况,国民革命军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首先向湖南、湖北进军,这也是北伐战争初期的主要战场,吴佩孚在这里部署了10万部队,北伐军顺利攻下长沙后,在湖北境内的粤汉铁路上的汀泗桥和贺胜桥接连遭遇吴佩孚的重兵抵抗,叶挺独立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由于英勇善战,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请大家观看汀泗桥战役视频,感受铁军的威名。
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后,接着一鼓作气将国民革命军的旗帜插上武昌城头,迅速消灭吴佩孚的主力。
正当国民革命军席卷湖南,湖北,吴佩孚军濒于崩溃之际,孙传芳调兵10万入赣,会同其驻江西部队2万余人进攻两湖,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为达到占领江西的预定目标,决定对江西转取攻势,又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接着,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占南京。
另一路由福建进入浙江、上海。
在北伐胜利进军中,一大批共产党员发挥重要作用,如著名的共产党员周恩来、毛泽东、林伯渠、聂荣臻等领导了北伐军的全部政治工作。
作为北伐的先锋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中,有85%官兵为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正是他们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
此外工农运动的蓬勃开展给了北伐军极大的支持,到1927年1月,湖南农民协会组织的会员增加到200万人,到6月,全国已有201个县成立了农民协会,人员发展到1000多万人。
1927年1月,汉口、九江工人群众在李立三、刘少奇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示威,先后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
北伐钢军,新桂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编制及主要军官一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李宗仁,1891年生,广西人,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新桂系首领。
其在粤桂战争后组建派系,随后通过倒陆(旧桂系陆荣廷部)、灭沈(旧桂系沈鸿英部)、驱唐(滇军唐继尧部)等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广西。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党代表黄绍竑,1895年生,广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新桂系早期二号人物,三巨头之一。
其在粤桂战争后一度依附于李宗仁,后与李部组建联军,击败强敌,实现广西统一。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长白崇禧,1893年生,广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新桂系后期二号人物,三巨头之一。
其在广西统一战争中表现出卓越才能,使他获得“小诸葛”的雅号。
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谋长王应榆,1892年生,广东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
第一旅旅长夏威,1893年生,广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新桂系早期骨干,与黄绍竑、白崇禧关系密切。
其在黄、白二人的提拔下成为第七军第二任军长,但因其个人威望不足,导致军内矛盾激化,这也成为蒋桂战争新桂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一旅参谋长毛炳文,1891年生,湖南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后入湘军贺耀祖部任旅长。
第一团团长陶钧,1892年生,湖北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新桂系早期骨干,讨贼军系。
北伐战争期间升任军长,并与胡宗铎掌握湖北地区军政大权,此举导致派内鄂、桂两籍将领矛盾激化。
第二团团长吕演新,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同时也是李宗仁在广西陆军小学时的同学。
其在北伐战争期间遭五省联军陈调元部突袭,阵亡。
第二旅旅长李明瑞,1896年生,新桂系头目俞作柏表弟,广西人,毕业于滇军讲武堂第一期。
其在蒋桂战争期间被俞策反,致使两湖地区桂军惨败,后一度与俞掌控广西地区军政大权,旋即失败。
第二旅参谋长吕鉴周,1879年生,广东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步兵学校。
第三团团长俞作豫,1901年生,新桂系头目俞作柏弟,广西人,毕业于广州燕塘讲武堂。
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二方面军所属系统:总指挥部总指挥:张发奎 (陆军总司令。
1980年3日10日病逝于香港)顾问:特罗(苏联籍)参谋长:谢婴白 (1964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故)秘书长:高语罕(29年11月因同情陈独秀被开除中共党籍,48年春在南京病故)政治部主任:郭沫若(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病故)军官教导团团长: 谢婴白(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卢德铭(1927年9月遭国军伏击亡故)炮兵营:第一营营长:罗X X第二营营长:王X X宪兵营:第一营营长:李X X第二营营长:廖XX第四军军长:黄琪翔(57年批评苏联,被划为右派。
1970年病故)副军长:陈可钰(广东省军事厅厅长,44年10月14日病逝于清远)政治部主任:廖乾吾(1930年9月3日被杀于长沙,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军委书记)第十二师师长:缪培南(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74年病逝于香港)副师长:吴奇伟(第九集团军总司令,53年7月10日病逝于北京)第二十一师师长:富双英(奉军改编,汪伪政府参军处参军长。
1952年以汉奸罪处死)第二十五师师长:李汉魂(行政院内政部部长,87年6月30日病逝于纽约)(七十三团团长周士第,七连连长林彪)教导一师师长:邓龙光(总统府战略顾问,79年2月3日在台北病故)第十一军军长:朱晖日(广州市警察局长,68年7月28日病逝于台北)政治部主任:徐铭鸿第十师师长:蔡廷锴(国家体委副主任,68年4月25日病故于北京)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新四军军长,46年4月8日空难)第二十六师师长:许志锐(28年1月15日阵亡于五华)第二十军军长:贺龙政治部主任:周逸群(31年5月岳阳贾家凉亭遭国军伏击阵亡)第一师师长:贺锦斋(28年9月8日石门泥沙镇为掩护贺龙阵亡)第二师师长:秦光远(湘西第一旅少将旅长,40年病故)第三师师长:周逸群(原来教导团改编)关于二十五师——周士第(上将,防空军司令1979年病故于北京)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
北伐初期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总司令:蒋介石总参谋长:李济深总参谋长次长:白崇禧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第1军军长何应钦,参谋长蒋伯诚。
第1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辖1团孙元良、2团倪弼、3团薛岳第2师师长刘峙,参谋长胡树森,辖4团陈继承、5团蒋鼎文、6团惠东升第3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录,辖7团涂思宗、8团徐庭瑶、9团卫立煌。
第14师师长冯轶裴,参谋长吴文献,辖40团郑振铨、41团蔡熙盛、42团周址。
第20师师长钱大钧,参谋长韩德勤,辖58团王文翰、59团赵锦雯、60团李杲及刘秉粹补充团。
补充团长张贞,炮兵团长蔡忠笏,警卫团长朱毅之。
第1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黄埔军校教导团收编粤军一部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第2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
第4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辖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
第5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辖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
第6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辖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
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辖余泽篯、李蕴珩两个团。
炮兵团长谢慕韩。
第2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一个团。
由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发展编成,1925年8月26日改编受番。
第3军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
第7师师长王均,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历式鼎,辖19团曾万钟、20团万人敌、21团彭武扬。
第8师师长朱世贵,副师长杨育涵,参谋长刘发良,辖22团韦杵、23团祝膏如、24团李思愬。
第9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扬,辖25团顾德恒、26团李明扬两个团。
无湘不成军:北伐军第二军战斗序列详述、将领名单及个人简介1925年7月1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广东革命政府在广州成立。
8月18日,国民革命军正式组建。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所辖几种主要地方军名目取消,统一组建为“国民革命军”,并在军、师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实现了军政一体化。
1925年8月26日,谭延闿部“建国湘军”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1926年6月5日,广州国民政府颁布出师北伐动员令。
7月,第二军编入北伐军第二路军作战序列,成为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北伐军第二军战斗序列第二军军长:谭延闿谭延闿(1880年—1930年),字组庵,号无畏、切斋,湖南茶陵人。
北洋政府时期获授加上将衔。
(注:北洋政府加衔制度分两类,“加上将衔”和“中将加上将衔”,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加上将衔”又分为两类,一为之前军衔低于中将,现职位却高于中将者;二为之前未在军界任职,现进入军界任职,且职位高于中将者。
)谭延闿曾任两广督军,三次出任湖南督军。
历任湖南省长兼湘军总司令、第二军军长、署理广州国民政府军事部部长、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等职务。
黄埔军校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为谭延闿亲笔所题。
1930年9月22日,病逝于南京,终年50岁。
第二军副军长:鲁涤平鲁涤平(1887年—1935年),湖南宁乡人。
北洋政府时期获授中将加上将衔。
历任第二军副军长、代理军长,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五军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江西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江西地方整理委员会副委员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营主任兼第九路军总指挥、浙江省政府主席、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职务。
1935 年1月24日,病故于南京,终年48岁,国民政府为其追赠上将军衔。
第二军参谋长:岳森岳森(1880年—1957年),字辅升,号宏群,湖南新邵人。
1935年4月10日,获授陆军中将。
历任第二军参谋长兼执委会主任委员、第十四军第四十九师师长、第二十二军副军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湖南第六区行政专员兼警备司令等职务。
北伐中的八个军的军长都是谁,后来这八个军又都哪儿去了?众所周知,1926年国民政府开始进行北伐,先后组建了八个军,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北伐八军。
本文主要介绍北伐八个军的来历。
1924年6月,国民政府组建了黄埔军校并开始招生,同年11月黄埔一期学生毕业,黄埔一期学生除了派到其他部队任职,绝大多数黄埔学生留校组建了黄埔军校教导团(团长:何应钦)。
随着黄埔学生毕业人数增多,黄埔前四期学生组建了第一军。
同时对当时留守在广东的各部队进行整编组建了第二军,第三军,第四军,第五军,所以北伐军的前五个军的编制相对清晰。
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的起因是,湖南军阀唐生智在湖南军阀混战中战败退到湖南与江西交界处,唐生智向南方国民政府求救,国民政府才决定进行北伐。
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后,组建了第六军,随后李宗仁的桂军加入北伐军成为第七军,唐生智的湘军成为第八军,李宗仁的第七军与唐生智的第八军是后入北伐军序列,所以并没有经过整编,所以第七军与第八军编制相对混乱。
北伐时期的八个军都是当时的实力派,后来北伐胜利后进行裁军整编,将原来军缩编为师,比如:最厉害的第1军也就缩编成第1师与第9师这2个师。
后来中原大战结束,部分当时缩编的师开始升级成军。
能不能升级成军,就要看当时的实力,主要看朝中有没有人,所以后期有些北伐时期的军就慢慢淡出了大家视野。
北伐八个军的军长分别是:第1军(军长:何应钦),第2军(军长:谭延闿),第3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第六军(军长:程潜),第七军(军长:李宗仁),第八军(军长:唐生智)。
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辖1团孙元良、2团倪弼、3团薛岳三个团。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1师(师长:王柏龄),第2师(师长:刘峙),第3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第20师(师长:钱大钧)1926年北伐前,黄埔军校学生共毕业四期,第1期(毕业时间:1925年6月)645人,第2期(毕业时间:1925年9月)449人,第3期(毕业时间:1926年1月)1233人,第4期(毕业时间:1926年10月)2654人,前四期共4981人.黄埔军校前四期留校学生先后组建了教导1团,教导2团,教导3团,教导4团,教导5团,黄埔学生5个教导团组建了2个师,就是第1师与第2师。
暗流涌动,细数北伐战争前夕国民革命军的艰难编组在平定杨、刘叛乱后,广东境内各军既有国民党直接控制的党军,也有来自粤、滇、桂、豫、湘、鄂、赣、闽等省的地方军。
而在这些地方军中,又以粤军实力最强,湘、滇军次之,驻扎广东的各支军队平时割据一方,包庇烟赌,把持税收,自行筹集军饷,干涉地方行政,其内部编制也各不相同。
1924年10月,孙中山曾将依附于自己的各部军队统一改称建国军,然而这只是名称的改变,并未实现军政、军令的统一。
粤军起始于1917年,到1925年已发展到两个军又四个师。
但粤军实力虽大,其内部却分为许崇智(建国粤军第二军)、李福林(建国粤军第三军)、梁鸿楷(建国粤军第一师)三派,梁鸿楷被拘捕后,第一师由李济深统率。
驻扎广东的湘军有谭延闿和程潜两部。
谭延闿曾两次驱逐程潜,而谭本人也曾被程潜旧部赶出湖南,二人后来先后赴粤投奔孙中山。
为调和二人矛盾,孙中山于1924年10月6日任程潜为建国军攻鄂总司令,内定待北伐胜利后,将湖南交由谭延闿主持,湖北交由程潜管理。
滇军分有朱培德(驻粤滇军),杨希闵、蒋光亮,范石生(顾品珍部驻川滇军)等派,与孙中山关系较为密切,两者相互依赖,曾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在杨、刘叛乱后,滇军主体划归朱培德统率。
1925年6月1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会议通过《整饬军队决议案》,并于6月15日决议将建国军击党军统一改称国民革命军。
按照规定,国民革命军应在军、师两级设立政治部,在军、师、团、营、连各级设立党代表,用三民主义思想指导军队。
为了实施改编事宜,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加伦负责同各支军队谈判,最后确立了三三制的编制原则,即每个军三个师,每个师三个团,每个团三个营,每个营三个连,每师总计5500人。
8月28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谭延闿、朱培德、许崇智为国民革命军第一、二、三、四军军长。
由于各军原有矛盾及利益之争,国民革命军的编组过程并不顺利。
同时,国民党在北伐之前,还没有成为群众性的政治组织,依然是一个因内部纷争而四分五裂并受制于各派军阀的上层组织,军队依然是国民政府的主要支柱。
北伐军扩充情况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国民革命军的势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首先是北伐誓师前的国民革命军各军大都进行了扩编。
第一军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蒋介石不仅在军械方面给予优先照顾,而且在江西、福建战场申大肆扩充其部队。
在江西,蒋介石将俘获的孙传芳部4万人编入该军,成立补充第一、二两师,收编时只调换旅长以上的官佐,旅长以下的官佐均不更动。
在福建,早在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入闽前,蒋介石就批准他编练补充兵3个团,入闽后,何应钦又将归降的张毅部编为4个团,隶属于第一军。
第二军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在湖南大量招募新兵,扩充队伍。
1927年5月,第二军扩充为两个军,原该军教导师扩充为第十四军,师长陈嘉佑升任军长。
同时,原第二军军长谭延闿辞职,由副军长鲁涤平继任。
第三军由于在江西收编了滇军杨池生、杨如轩两个师,又从湘黔边境将滇军金汉鼎部调到江西,朱培德升任第五方面军总指挥,于是,5月间,原第一师师长王均升任第三军军长、金汉鼎部编为第九军(后改为第三十一军),金任军长。
这时,朱培德部由1月间的1.6万人骤增至6万人。
第四军在北伐中战功卓著,荣获“铁军”称号,于是1926年11月下旬,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原师长陈铭枢升任军长兼武汉卫戍司令。
同时,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原师长张发奎升任副军长。
第五军留守广州,未参加北伐。
第六军在北伐开始后,补充新兵5个团。
1927年3月间,第六军攻占南京后,蒋介石施展调虎离山计,将该军挤出南京,4月8日,将第六军十七、十八两师开往江北,密令何应钦和贺耀祖解除***人较多的第十九师的武装,遂在该军“清党”,升十七师师长杨杰为第六军军长。
6月间,程潜在汉口重建了第六军,在军事委员会秘书处处长林伯渠的协助下,整理训练,很快又成了劲旅。
第七军也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收编了军阀旧部,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第八军由湘入鄂后,竭力招募吴佩孚溃兵,又得汉阳兵工厂的军械,遂新编了31个团。
到1927年1月间,由原2.6万余人骤增至约6万人。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号称八个军,总兵力约十万人。
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为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为政治部副主任。
一至八军军长及党代表分别为:(一军)何应钦/缪斌;(二军)谭延闿/李富春;(三军)朱培德/朱克靖;(四军)李济深/廖干五;(五军)李福林/李朗如;(六军)程潜/林伯渠;(七军)李宗仁/黄绍竑;(八军)唐生智/刘文岛。
以上部队序列如下: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原黄埔党军)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国民革命军第三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四师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原建国湘军)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国民革命军第五师国民革命军第六师国民革命军第二军教导师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原建国滇军)国民革命军第七师国民革命军第八师国民革命军第九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原建国粤军)国民革命军第十师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师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原福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师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原攻鄂军、警卫军、潮梅军)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师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师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必须一提的是此时的在广州整编国民革命军的军级单位因为没有旅编制,因此团级以上直接跳师,导致一个军实际满编人员在一万人左右,约等同日后改编时的步兵师。
一是直系吴佩孚,占据湖南、湖北、河南三省和河北的一部,约有兵力20万;二是由直系分化出来自成一派的孙传芳,割据着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有兵力20万左右;三是奉系张作霖,控制东北三省、热河、察哈尔、京津地区和山东,约有兵力30多万。
1926年1月4日,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申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的宗旨。
在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鼓舞下,经过中共党人深入群众进行宣传鼓动,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当年5月,蒋介石利用“中山舰案”召开二中全会通过“党务整理案”,罢免了中共党人的中央各部部长,排斥了第一军的中共政工人员。
各军编制兵力和指挥官名单如下:
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参谋长蒋伯诚。
第一师师长王柏龄,副师长王俊,参谋长郭俊,辖1团孙元良、2团倪弼、3团薛岳三个团。
第二师师长刘峙,参谋长胡树森,辖4团陈继承、5团蒋鼎文、6团惠东升三个团。
第三师师长谭曙卿,副师长顾祝同,参谋长赵启录,辖7团涂思宗、8团徐庭瑶、9团卫立煌三个团。
第十四师师长冯轶裴,参谋长吴文献,辖40团郑振铨、41团蔡熙盛、42团周址三个团。
第廿师师长钱大钧,参谋长韩德勤,辖58团王文翰、59团赵锦雯、60团李杲三个团及刘秉粹补充团。
补充团长张贞,炮兵团长蔡忠笏,警卫团长朱毅之。
第一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一个团。
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副军长鲁涤平,参谋长岳森。
第四师师长张辉瓒,副师长王捷俊,参谋长粟晃扬,辖10团谢毅伯、11团周卫黄、12团邓赫绩三个团。
第五师师长谭道源,副师长成光耀,参谋长李家白,辖13团罗寿颐、14团彭璋、15团朱刚伟三个团。
第六师师长戴岳,副师长朱耀华,参谋长萧文铎,辖16团黄友鹄、17团廖新甲、18团刘风三个团。
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参谋长梁广谦,辖余泽篯、李蕴珩两个团。
炮兵团长谢慕韩。
第二军合共兵力步兵11个团,炮兵一个团。
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参谋长黄实。
第七师师长王均,副师长张近德,参谋长历式鼎,辖19团曾万钟、20团万人敌、21团彭武扬三个团。
第八师师长朱世贵,副师长杨育涵,参谋长刘发良,辖22团韦杵、23团祝膏如、24团李思愬三个团。
第九师师长朱培德兼,副师长顾德恒,参谋长李明扬,辖25团顾德恒、26团李明扬两个团。
宪兵营长武宣国。
炮兵营长张言传。
第三军合共兵力步兵八个团,炮兵、宪兵各一营。
第四军军长李济琛,副军长陈可钰,参谋长邓演存。
第十师师长陈铭枢,副师长蒋交鼐,参谋长朱绍良,辖28团蔡廷楷、29团范汉杰、30团戴戟三个团。
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副师长邓世增,参谋长李扬敬,辖31团香翰屏、32团余汉谋、33团黄震球三个团。
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副师长朱晖日,参谋长吴奇伟,辖36团缪培南、35团黄琪翔、34团许志锐三个团。
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副师长陈章甫,参谋长李务滋,辖37团云瀛桥、38团陆兰培、39团陈章甫三个团。
独立团团长叶挺。
炮兵营长郭思演、薛仰忠。
第四军合共兵力步兵13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参谋长刘敏。
第十五师师长李群,副师长林驹,参谋长何家瑞。
第四十三团黄相第四十四团周定宽第四十五团黄炳琨
第十六师师长陈炳章,副师长王若周。
第四十六团陆满第四十七团李林第四十八团陈伟图
独立第1团长梁林,第2团团长林驹。
第五军合共兵力步兵八个团,炮兵一个营。
第六军军长程潜,参谋长唐蟒。
第十七师师长邓彦华,参谋长曾则生第四十九团傅良弼第五十团文鸿恩第五十一团钟韶
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副师长苏世安。
第五十二团苏世安第五十三团宋世科第五十四团李明灏
第十九师师长杨源浚,副师长王邦若。
第五十五团王尹西第五十六团张轸第五十七团王茂泉炮兵营营长莫希德、罗心源。
第六军合共兵力步兵九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第一旅旅长夏威,参谋长毛炳文。
第一团陶钧第二团吕演新
第二旅旅长李明瑞,参谋长吕其彬。
第三团李明瑞第四团李朝芳
第三旅旅长伍廷扬,参谋长林世嘉。
第五团张国柱第六团龚寿仪
第四旅旅长黄旭初,参谋长黄莘。
第七团许崇武第八团林畅茂
第五旅旅长刘日福,参谋长刘克初。
第九团陆受祺第十团梁朝玑
第六旅旅长韦云淞,参谋长徐启明。
第十一团韦云淞第十二团叶丛华
第七旅旅长胡宗铎,李石樵。
第十三团李孟庸第十四团杨腾辉
第八旅旅长钟祖培,以定邦。
第十五团尹承纲第十六团周祖晃
第九旅旅长吕焕炎,参谋长董南。
第十七团杨义第十八团蒙志
独立第一团陈济桓独立第二团罗浩忠入伍生团吕竞存
第七军合共兵力步兵18个团,炮兵两个营。
第八军军长唐生智,参谋长龚浩。
第二师师长何键,参谋长胡达。
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陶广、刘建绪、危宿钟、张辅。
第三师师长李品仙。
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张国威、熊震、李云杰、吴尚。
第四师师长刘兴,参谋长王德光。
辖四个团,团长分别为廖磊、唐哲明、周维寅、颜仁毅。
教导师师长周斓。
辖三个团团长分别为罗霖、鲁扬开、刘克豪。
第五师师长叶琪。
辖三个团,团长分别为何宣、周磐、刘运乾。
鄂军第一师师长夏斗寅,副师长周斓,参谋长廖汝钧/万耀煌。
辖三个团,团长分别是万耀煌、卢本棠、张森。
教导团团长周荣光。
炮兵团团长王锡焘。
第八军合共兵力步兵22个团,炮兵一个团。
北伐军出师时,后方之巩固布置分为七个警备区,直隶于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其配置如下:潮梅警备司令由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兼,驻军汕头。
广属警备司令由第廿师师长钱大钧兼,驻军广州。
惠属警备司令由第十八师师长胡谦兼,驻军惠州。
韶属警备司令由第二军教导师师长陈嘉祐兼,驻军韶关。
肇属警备司令由第十三师师长徐景唐兼,驻军肇庆。
钦廉警备司令由第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兼,驻军北海。
琼崖警备司令由第12师第34团团长许志锐兼,驻军琼州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