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植物的种群生态

  • 格式:doc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植物的种群生态

一、种群的基本特征

生物很少以孤立的个体形式长期存在,而是以种群形式存在。种群(population)是指一定空间里同种个体的集合,同一种群的个体能自由授粉和繁殖。如某山地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种群,某水域中的水绵(Spirogyra sp.)种群,某农田中的小麦种群等。

种群并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一个客观的生态生物学单位,是具有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一般来说,自然种群具有3个基本特征:① 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② 数量特征,即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是动态的;③ 遗传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增加了种群在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研究种群数量变动和空间分布规律是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的主要任务。

种群不仅是物种存在、遗传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一)种群的分布

1.种群分布(population distribution)。是指种群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它涉及种群传播、分布类型和格局等要素。此外,种群在特定环境下分布格局的形成,还依赖于种群对其环境的适应性。

物种的分布现状,一方面是其从散布中心或起源中心传播开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散布的限制因素或生态障碍作用的结果。这些限制因子包括诸如极端温度、积温、湿度等自然气候因子;或像海洋、山脉、陆地等自然地理因子;也有生物因子,有时会因为缺乏某种传粉昆虫而使某种植物无法在这个生境分布。

2.种群分布类型(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ype)。是指种群在空间分布的方式。此空间是指一个种群在其所有广大分布范围内的空间,称之为外分布型。种群的分布类型分为连续的(continuous)和间断的(disjunction)或不连续的(discontinuous)的极端类型。

最极端的间断分布是所谓的岛式模型(island model)或岛式分布(island distribution),岛中每一种群各具特色,界限分明,彼此隔离。这不仅是指被水体隔离的岛屿种群,而且也指生长在一系列湖泊、池塘、沼泽包围中的种群,还包括被草原包围的小块森林,或被森林包围的小块草原等生境空间的种群。一个种或种群分布在有利生境空间,而被其它不利生境空间隔离开的任何情况都称为岛式模型。

连续分布是在生境一致的广大空间的种群分布。例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成片的大森林等。实际上这类表面看来似乎是一致的生境也可能不一致,尤其是由于距离上的隔离,连续分布种群也可能无法达到真正的随机交配。线性分布(linear distribution)是另一种连续分布类型,例如河岸、海岸等生境空间,其种群通常是呈线形连续分布。然而,就整个水系来说则可兼有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两重性质,因为通常不同支流上游地区的种群彼此间是空间隔离的。

脚踏石模型(stepping stone model)或脚踏石分布(stepping stone distribution)是含有岛式分布和线性分布的种群分布类型。

显然,大多数种群分布是连续的,造成间断分布通常是由于种群从某地向其它地区远距离散布后,在两地之间

缺乏适宜的生境,或者说间隔分布可能代表了连续分布模式的残余,即从前有过宽广的连续分布,但后来由于中间地区消失而造成间断分布。当然,要在这两种极端分布作出区分十分困难。还有一种可能是,种群独立产生于各自不同的分布空间,因而表现出演化上的并行和趋同。同时,某些种群的间断分布,可能不是真正的间断分布,而是代表了人为引种或干预的结果。种群的连续分布和间断分布是一种自然现象,而种群是动态单位,在生理上和遗传上严格地适应其环境,并对环境条件的任何变化都很敏感,而在一定限度内对这些变化发生反应,种群分布类型也是这种生态反应的结果。

3.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指组成种群的各个体在水平空间中的分布方式或配置状况。分布格局(distribution pattern)是指在一个地理分布区内某一种群各个体的分布状况,也叫种群的内分布型。种群的分布格局,显然是由种群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种群内及种群间的关系、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决定的。在某种意义上它与环境条件的相关是因果关系,或者说种群分布格局是种群对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因而种群分布格局通常反映着一定环境因子对个体行为、生存和生长等的影响。

了解种群的分布格局,对选择估计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了解种群的动态变化,提供人工栽培和进行种群管理的某些信息。

(1)随机分布(random dispersion)。种群个体分布是偶然的,分布机会相等,个体间彼此独立,任一个体的出现与其它个体是否已经存在无关。

出现随机分布的条件:生境条件对很多种的作用差不多;某一主导因素呈随机分布;生境条件比较一致。

(2)均匀分布(uniform dispersion)。种群内的个体分布是等距离,或个体间保持一定的均匀间距,取样时空白和密度大的样方都少,接近平均株数的样方多。

均匀分布在自然条件下极为少见,大多为人工群落,并且以植物种群为多见。人工栽培的株行距一定的种群是典型的均匀分布。

引起均匀分布的原因有:种内竞争;优势种成均匀分布而使其伴生植物也成均匀分布;地形或土壤物理性状的均匀分布;虫害引起;自毒现象。

(3)聚群分布(aggregated dispersion)。种群个体的分布极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斑点状密集分布,各群的大小、群间距离、群内个体的密度等都不相同,但各群大多呈随机分布,有时各群间亦均匀分布。

聚群分布是最广泛的一种分布格局。形成聚群分布的原因有:种的繁殖特点,如植物从母株上散布种子,落在附近,种子长成植株,形成群状;有些植物果实内含有多粒种子,如松树球果,这些种子长成植株总是非常靠近,呈簇状;植物的无性繁殖,形成密集的团聚,如伐根萌芽和根蘖形成的集群。环境中局部条件的差异,如林地的光照条件呈大小不等的光斑镶嵌,郁闭林内的森林更新,多发生在光斑处;局部地形的微起伏和土壤条件的局部差异。种间相互关系,如种间信息等,有可能是直接的有利作用或间接的互为环境。聚群分布能更好地改善小气候与微气候。

种群的分布类型如图13-3所示。有时在同一群落内的某一种群,可以形成两种分布格局。如某一种群侵入某一生境,种子自然撒播可能形成随机分布,随后由于无性繁殖形成聚群分布,最后又因竞争或其它原因呈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有时候同一种群与不同种生长在一起时,可以形成不同的分布格局。有时候同一种群在不同分布区内保持相同的分布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