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实验2016资料
- 格式:ppt
- 大小:538.50 KB
- 文档页数:34
不同河流地貌形态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分析蔡玉鹏1 夏自强1,2余文公1(1 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2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摘要:不同河流地貌、河道形态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态学作用及生态功能。
本文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河道形态河流地貌水文水力学特征,对河流空间结构、河道形态进行了分类。
在此基础上以长江中华鲟、四大家鱼产卵场河段为例,讨论了河流地貌地形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
指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生物多样性依赖于河流地貌与河道形态在空间上的多样性和异质性。
关键词:河流地貌河道形态生态作用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河流地貌过程决定河流形态,进而决定河流生物的生态环境结构,而河流的生态环境结构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
近年来河流形态和河道特征被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
例如美国环境署(U.S.E.P.A)提出的《快速生物评估草案》RBP(Rapid Bioassessment Protocol) [2],将溪流河道特征,包括宽度,流量,基质类型及尺寸纳入主要评估内容。
另外象澳大利亚《河流状况指数》ISC(1ndex of Stream Condition) [6]、英国环境署的河流栖息地调查方法(RHS)(River Habitat Survey)[7]、南非的河流地貌指数方法ISG(Index of Stream Geomorphology)、瑞典岸边与河道环境细则RCE(Riparian, Channel and environmental Inventory),都强调河流地貌、河流形态,包括河道横断面形态、断面宽深比等,这些因子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意义和重要性。
国内董哲仁提出生态水工学理论,强调河流形态多样性是流域生态系统生境的核心,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4]。
因此研究河流地貌、地形、河道形态、断面形状对于水生态系统及水生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1 河流生态系统的地貌特征河流是水流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
韩丽丽;贺纪正
【期刊名称】《生态学报》
【年(卷),期】2016(36)16
【摘要】病毒是目前所知的最简单的生命单元,通常由外壳蛋白和包裹在外壳蛋白内的核酸两部分组成.病毒本身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及能量转化系统,当游离于环境中时,它只是一个有机大分子,只有侵染宿主后才具有生命特征,进行复制.病毒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实体,是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尽管病毒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病毒间缺少通用的标记基因,病毒生态学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细菌和真核生物.近年来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应用帮助人们发现和认识了许多未知的新病毒及其基因,极大地丰富了病毒基因数据库,直接推动了病毒生态学的发展.从生态学角度对病毒的结构与分类、病毒生态学研究方法、病毒的生态功能及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提出今后土壤病毒生态学研究的重点.
【总页数】9页(P4988-4996)
【作者】韩丽丽;贺纪正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十字花科蔬菜蚜虫传播的病毒病生态学流行及防治研究进展 [J], 杨崇实;管致和
2.杆状病毒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孙新城;景建洲;陈小科
3.杆状病毒生态学研究进展 [J], 孙修炼;胡志红;彭辉银
4.动物冠状病毒的抗原性、病原性、生态学和公共卫生意义的研究进展 [J], 林苗;黄运生;高彦生
5.乙型肝炎病毒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J], 郑永利;赵连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生态种间关联是生态学中研究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面,了解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结构和稳定性。
本实验旨在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间的种间关联性,为该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实验地点位于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该地区具有典型的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复杂。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保护区内的植物、动物等生物物种,以及相关环境因子(如土壤、水分、光照等)。
3. 实验方法(1)野外调查:采用样方法,在每个样地内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方,记录样方内的植物种类、数量、盖度等特征,并测量环境因子。
(2)室内分析:a. 数据整理:将野外调查数据整理成Excel表格,进行初步分析。
b. 种间关联性分析:- 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和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
- 采用Simpson指数(Simpson Index)和Pielou均匀度指数(Pielou's Evenness Index)分析植物群落结构。
- 采用Jaccard相似性指数(Jaccard Similarity Index)和Sørensen相似性指数(Sørensen Similarity Index)分析不同植物种类之间的种间关联性。
- 采用生态位宽度(Niche Breadth)和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分析植物物种的生态位特征。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种类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1)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水分与植物种类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水分是影响植物种类分布的重要因素。
亚热带林下混种群鸟巢生态位分化与共存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摘要】鸟类混种群在热带、亚热带森林普遍存在,华南地区的集群鸟类以画眉科鸟类为主,这些集群种大小类似,食性相近,它们的生态位如何分化、共存机制如何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于2016—2017年繁殖期,用鸟巢统计法对广东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林下鸟类繁殖生态位进行调查,通过筑巢林地、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3个生态维度,比较7种林下鸟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程度.结果表明:灰眶雀鹛(Alcippe morrisonia)在3个维度上的生态位宽度均最大,这可能是它成为混种群优势种的原因;在鼎湖山和同乐大山,筑巢林地的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85±0.01(n=10)和0.76±0.02(n=10),筑巢基质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20±0.08(n=10)和0.23±0.12(n=10),筑巢高度生态位重叠值分别为0.26±0.09(n=10)和0.35±0.20(n=10);虽然鸟类在筑巢林地上的生态位重叠较高,但在筑巢基质和筑巢高度上有较大的生态位分离,生态位的分离促使鸟类可以在混种群共存而避免竞争.【期刊名称】《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年(卷),期】2019(035)003【总页数】6页(P339-344)【关键词】生态位;物种共存;鼎湖山;同乐大山;灰眶雀鹛;繁殖【作者】李旺明;梅水珍;邹发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广东广州 51065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100049;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260;广东郁南同乐大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 广东郁南 527100;广东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 广东省动物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东广州5102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8生态相似种的竞争与共存是群落生态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1],基于生态位分化的物种共存理论是过去几十年研究的重要成果,对群落生态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
生态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制定本大纲的依据依据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并借鉴相关教学经验制订本实验大纲二、本实验课程的具体安排实验项目的设置及学时分配三、本实验课在该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生态学实验是环境工程专业的选修课实验,是该专业学生专业实验课之一,是培养基础性、应用性人才的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担负着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重任。
通过本实验的开设,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扎实地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熟练使用专业常用的仪器设备,为日后的毕业论文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生应达到的实验能力与标准通过本实验的开设,学生应了解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熟练使用生态学中常用的仪器设备;能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能解决实验过程中有争议性的问题,同时养成边做实验边动脑筋的习惯。
通过本实验具体的操作过程,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检测技术;2. 掌握测算天津近海初级生产力的方法;3.掌握测定土壤可容性盐总量的方法;3.掌握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
五、讲授实验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实验一室内空气微生物检测基本要求:掌握培养基的配置方法及沉降法检测室内空气微生物的基本方法基本内容:配置培养基,采样,微生物培养,记数,计算。
仪器设备和耗材:灭菌锅、超净工作台、酒精灯、接种针、恒温培养箱、pH计、KH2PO4、Ca(NO3)2、KNO3、EDTA、蔗糖、琼脂、MgSO4等。
实验二初级生产力的测定基本要求:掌握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掌握叶绿素a的测定方法。
基本内容:采集天津沿海的天然新鲜海水;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叶绿素a含量;计算出天津近海海域的初级生产力。
仪器设备和耗材:新鲜海水、分光光度计、丙酮、冰箱、离心机、10ml离心管、碳酸镁、抽滤装置、玻棒等。
实验三滨海土壤可容性盐总量测定基本要求:掌握电导仪的使用方法、土壤盐分水提取液的制备方法和可容性盐总量的测定方法基本内容:选取某一代表性地方取土样,风干过筛,制备水提取液,用电导法测定可容性盐总量。
基础生态学实验教材
基础生态学实验教材是生态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学原理,并通过实验来加深他们对生态学概念的理解。
这样的教材通常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步骤、数据分析和讨论等内容。
在基础生态学实验教材中,理论知识部分通常涵盖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如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等内容。
这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生态学基本原理的认识,为他们后续的实验操作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步骤部分是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详细描述了学生应如何进行实验,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步骤以及实验后的数据记录。
这些实验步骤的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此外,教材还应包括数据分析和讨论部分,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理解生态学原理,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对于基础生态学实验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实验条件,尽可能选择简单易操作、直观易懂的实验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同时,教材的编写还应注重实验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确保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和环境的安全。
总之,基础生态学实验教材在内容上应涵盖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步骤、数据分析和讨论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生态学原理,并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观察调查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调查法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了解观察调查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观察调查法是一种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调查,收集数据,分析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规律。
观察调查法分为定性观察和定量调查两种形式,定性观察主要关注研究对象的外观、性质、特点等,定量调查则侧重于对研究对象的数量、比例、分布等进行研究。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以“城市绿化带植物种类及分布调查”为主题,通过观察调查法,了解城市绿化带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等。
四、实验步骤1. 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化带作为调查对象。
2. 制定调查方案:明确调查目的、内容、方法、时间等。
3. 观察记录:在调查区域内,对植物进行观察,记录植物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4. 数据整理:将观察记录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等。
5. 分析讨论: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种类及数量本次调查共发现植物种类20种,其中乔木7种,灌木7种,草本6种。
数量方面,乔木数量最多,共150株;灌木数量次之,共120株;草本数量最少,共80株。
2. 植物分布特点调查发现,乔木主要分布在绿化带两侧,灌木分布在乔木下方,草本则主要分布在灌木下方。
在绿化带边缘,植物种类较为丰富,而在绿化带内部,植物种类较为单一。
3. 植物生长状况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状况进行观察,发现乔木生长茂盛,叶片鲜绿,灌木生长较为整齐,草本生长较为分散。
六、结论1. 本次实验运用观察调查法,对城市绿化带植物种类及分布进行了调查,了解到了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特点等。
2.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城市绿化带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分布较为均匀,且生长状况良好。
3. 观察调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生物学、生态学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生态系统,探究生物量在生态系统中的积累、分配及动态变化规律。
通过设置不同实验组,分析不同因素对生物量的影响,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生物量是指生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积累的有机物质总量。
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种类、土壤条件、气候等。
本实验采用生态瓶模拟生态系统,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生物量的变化,分析影响生物量的因素。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生态瓶:2500毫升的可乐瓶- 材料:粗沙、细石、纱网、水草、绿藻、水蜗牛、胶皮- 仪器:电子天平、温度计、光照计、pH计2. 实验方法:- 将可乐瓶用热茶清洗后,用剪刀将其上部剪去。
- 在纱网上铺一层粗沙和细石,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 将冲洗好的粗沙和细石均匀铺在可乐瓶底部。
- 将自来水静置24小时,放入瓶子中。
- 待隔夜水放好后,种上水草,用沙砾固定。
- 将少量绿藻放入瓶中。
- 将以绿藻为食的两只水蜗牛放入可乐瓶中。
- 用胶皮将可乐瓶的开口上端密封起来。
- 将瓶子放置于阳光充足且阴凉处。
3. 实验分组:- A组:正常光照组- B组:遮光组- C组:限制水分组- D组:添加氮肥组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 配制营养液,用于添加氮肥的实验组。
- 准备遮光材料,用于遮光实验组。
- 准备限制水分的装置,用于限制水分实验组。
2. 实验操作:- 将A组、B组、C组、D组的生态瓶分别放置在正常光照、遮光、限制水分、添加氮肥的条件下培养。
- 每隔一段时间,记录各组的生物量、光照强度、水分、pH值等指标。
- 定期观察各组的生长状况,记录水草、绿藻、水蜗牛的生长情况。
3. 实验数据收集:- 利用电子天平称量生态瓶内的生物量。
- 利用温度计、光照计、pH计等仪器测量实验条件。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量变化:- 在正常光照条件下,生物量逐渐增加,水草、绿藻、水蜗牛生长良好。
- 在遮光条件下,生物量增长缓慢,水草、绿藻、水蜗牛生长较差。
小学生物实验报告单实验名称:观察植物的生长实验目的: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
实验材料:1. 小型花盆2. 新鲜的土壤3. 开花植物(可以选择向日葵、牵牛花等)4. 水壶5. 日记本和铅笔实验步骤:1. 准备花盆和土壤。
将适量的土壤倒入花盆中,使花盆充满一半。
2. 播种。
将选好的开花植物的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上。
3. 浇水。
使用水壶小心地浇适量的水到花盆中,保持土壤湿润。
4. 观察和记录。
在日记本上记录下撒种日期,并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包括芽的出现、叶片的生长等。
5. 提供不同的环境。
在实验进行中,可以将一些植物摆放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充足的地方、半阴的地方或有限制光线的地方,然后比较它们的生长情况。
6. 照顾植物。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及时给植物浇水,并保持适当的温度和光照。
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植物在经历了一段时间后,开始出现芽的生长和叶片的展开。
整个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和结果。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记录,发现不同环境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充足的阳光下,植物生长得更加茂盛,叶片更绿更大;而在阴暗的环境下,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叶片颜色较浅。
这表明植物对光照的需求很大。
此外,及时的浇水也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当土壤干燥时,植物会变得萎蔫。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植物对环境的需求。
实验结果表明,植物需要光照、水分和适当的温度才能健康地生长。
实验心得:通过这个实验,我不仅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还学会了用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来记录实验结果。
同时,实验过程中我也懂得了植物对于光照、水分和温度的需求,更加明白了植物需要人们的呵护和关爱。
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处理土壤和植物,避免弄脏衣物。
2. 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浇水,但也要注意不要过度浇水,以免损害植物。
3. 实验结果可能会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所以要多次重复实验,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第32卷 第4期草 原 与 草 业2020年12月V o l .32 N o .4G r a s s l a n d a n d P r a t a c u l t u r e D e c .2020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及P 值探讨吕世杰1,闫宝龙1,2,王忠武1,李治国*,1,康萨如拉1,刘红梅3(1.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草地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饲草栽培㊁加工与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草地管理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呼和浩特010019;2.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通辽028043;3.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010010) 摘要:为保证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的科学性,对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对P 值进行了初步探讨㊂认为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模型应该是双因素固定效应方差分析模型,且不能考虑试验处理效应与区组效应的交互作用;在方差分析过程中,如果存在区组效应干扰时,可调整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这一过程均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正态性㊁方差同质性检验,结合样本容量和线性拟合率综合分析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㊂在进行多重比较时,需要给定具体的P 值,对应的方差分析模型㊁处理效应检验可以根据研究情况对P 值做出合理的调整;建议方差分析模型㊁处理效应检验和多重比较检验的P 值最好一致㊂关键词:生态学;单因素区组设计;方差分析运用;P 值选用中图分类号:Q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52(2020)04-0040-06在生态学野外或田间试验中,我们常用到区组试验设计[1~3],原因是区组试验设计操作相对简单,数据分析相对容易掌握,研究者更愿意接受并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4~6]㊂然而,事实上试验设计的操作简单不等于数据分析的科学运用㊂尽管有什么样的试验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方法,但数据分析方法受试验设计种类㊁样本容量㊁取样方法和模型参数等多方面的影响[4,5,7]㊂区组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方法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方差分析[4,5]㊂然而,方差分析模型的选取并不是单因素和双因素这么简单,也不是固定模型和随机模型这么容易,而是一个综合考量过程[5,6]㊂方差分析结果判断出显著差异之后,需要进一步做多重比较[5,6]㊂可是,我们在文献中经常会看到多重比较结果等同于方差分析[1~3]㊂因此,方差分析模型选取以及其与多重比较的关系有必要详细阐明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对于P值问题的争论引起了统计学界高度重视,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具有深远的意义[8~10]㊂本研究立足于生态学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采用实例解析的方法对方差分析模型选取㊁多重比较㊁差异显著性(P值)逐一探讨,为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提供科学合理的解决途径,也为生态学科学问题的阐释给予比较全面的理论支撑㊂1 材料和方法试验数据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四子王旗放牧试验基地,放牧试验基地采用区组试验设计[11]㊂2016年8月份,在每一个试验处理区随机选择10个50c mˑ50c m 的样方,测定短花针茅植物种群的高度㊁盖度㊁密度和地上现存量以及植物群落地上现存量,并以该试验设计下的取样数据(高度㊁密度)展开方差分析相关问题的讨论㊂数据分析采用S A S9.2软件,其中正态性检验调用U N I V A R I A T E 过程,方差分析调用G L M 过程,多重比较选用D U N C A N 关键字,方差同质性选用HO V T E S T 关键字㊂2 方差分析相关问题探讨2.1 样本容量如何确定从表1看出,每一载畜率下样本容量为27或30个观测数据,这一样本指的是观测样本容量,而04 收稿日期:2020-10-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060384);教育部草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科技创新项目(I R T _17R 59) 作者简介:吕世杰(1978-),男,内蒙古赤峰人,博士研究生,从事草地生态与管理研究;*为通讯作者,E -m a i l :n m n d l z g@163.c o m .不是试验设计样本容量㊂试验设计的样本容量由4个载畜率和3个区组构成,也就是总样本容量为12个数据㊂这一点可以从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的模型[4]中可以看到:x i j =μ+αi +βj +εi j (1)式中,x i j 为观测数据(每一载畜率每一区组内短花针茅种群高度或密度);μ为总体(短花针茅种群高度或密度)均值;αi 为载畜率导致短花针茅种群高度或密度的差异;βj 为区组试验设计中区组导致短花针茅种群高度或密度的差异㊂因此,每一载畜率每一区组内10个观测样方的观测数据不能直接用于方差分析,原因是违背了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数据分析的统计模型㊂那么每一载畜率每一区组内短花针茅种群高度或密度观测数据(表1中7或10个样本容量)还有没有意义,原因是生态学野外或田间试验空间异质性大,观测数据波动性大,需要增加观测重复来弥补数据的波动性,从而使获得的观测数据均值更稳定,更具有代表每一载畜率每一区组内短花针茅植物种群高度或密度指标的集中情况㊂表1 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植物种群高度和密度样本数据描述载畜率区组高 度样本容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偏差密 度样本容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偏差对照(围封区)11010.0018.0013.452.44101189.505.1321012.6024.5017.504.481041711.303.773105.0027.0018.156.69102125.603.31轻度放牧11011.5022.0018.453.291013113.2010.062711.0022.2015.464.3376169.433.743107.0026.3014.765.00102179.205.33中度放牧1109.1031.2016.257.161023921.4010.592105.0016.7013.233.471082514.605.9531013.0018.0015.451.771052312.404.67重度放牧1106.5017.1013.092.881013118.508.052105.5012.0010.002.1710113216.706.113108.0015.0010.702.18103.83418.5810.992.2 正态性检验确定了样本对象和样本容量,我们才能进入正态性检验环节,这是方差分析的前提条件之一㊂在荒漠草原,短花针茅高度属于数量性状数据(连续型变量),而密度属于质量性状数据(非连续性变量),所以有必要先假设荒漠草原短花针茅这一总体的高度㊁密度服从正态分布[5]㊂短花针茅高度㊁密度数据的样本容量均为12个,高度经S h a pi r o -w i l k 检验[4,6]统计量W=0.9524,P =0.6730;K o l -m o go r o v -s m i r n o v 检验[4,6]结果显示,D =0.1098,P >0.1500;所以高度属于正态分布数据㊂密度经S h a pi r o-w i l k 检验统计量W =0.9679,P =0.8872;K o l m o g o r o v-s m i r n o v 检验结果显示,D=0.1275,P>0.1500;所以密度也属于正态分布数据㊂因此,高度和密度指标可以进行下一步数据分析过程㊂2.3 方差同质性检验方差同质性检验调用S A S 的G L M 过程,一般在M E A N S 关键字后的待比较变量进行指定,格式为 M E A N S C H L /HO V T E S T D U N C A NA L P H A=0.05,其中C H L 代表载畜率变量,其余属于S A S 系统关键字[12]㊂在这里需要明白一点,当进行多重比较时不管因素变量存在几个,只是针对其中的一个因素变量进行比较,其余因素变量均变为重复㊂所以,多因素变量的方差分析在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时模型只能指定一个因素变量㊂在本研究中,多重比较的因素变量为载畜率,相应的区组变量成为重复变量㊂也就是说,当进行方差同质性检验时,涉及的待比较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C H L ,即载畜率变量㊂当方差同质性检验通过时(一般要求P >0.05),说明不同载畜率下3个区组的观测数据来自同一总体,即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高度㊁密度来源于同一总体,其差异仅是由载畜率和区组差异引起㊂经检验发现,短花针茅高度F =0.80,P =0.5294;密度F =2.26,P =0.1587;P 值均大于0.05,认为不同载畜率下的高14 吕世杰 闫宝龙 王忠武等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及P 值探讨度㊁密度指标没有因载畜率不同而产生差异,也就是说不同载畜率下高度㊁密度数据具有方差同质性,来源于同一个总体㊂2.4 线性可加性检验获得的样本数据,正态性和方差同质性检验通过后还需要进行线性可加性检验[5],即公式(1)的模型检验㊂在进行线性模型线性可加性检验时,研究者往往过于看重F 值和P r >F 值㊂看重F 值的原因是根据相对大小进行变量取舍,以便在多因素模型中进行模型优化;看重P r >F 值的原因是判断是否继续进行多重比较的标准㊂然而,这种做法是欠妥当的,因我们线性可加模型是基于试验设计对观测数据的数学表述,所以拟合率的大小也是影响线性可加模型是否成立的关键指标[6]㊂本研究案例线性可加模型检验结果显示,高度F =2.36,P=0.1633,R 2=0.6625;密度F =6.67,P =0.0194,R 2=0.8475;所以高度方差分析检验没有通过,拟合率也比较低;而密度方差分析检验通过(P <0.05),拟合率高达84.75%㊂2.5 区组效应算不算一个因素区组效应是不是一个因子,不同研究者具有不同的理解㊂茆诗松等[4]在编著的‘试验设计“中指出,在进行线性可加模型检验时,观察区组效应是否显著大于误差效应是进行判别的依据,如果区组效应显著大于误差效应(P <0.05),就要考虑区组效应的价值,当区组效应与误差效应无显著差异,则可直接划归为误差效应㊂然而,盖钧镒[7]在主编的‘试验统计方法“中指出,区组效应可以看成另一个因素㊂本研究认为,区组试验设计前提要求区组内不同试验处理的基本条件尽可能一致,不同区组间的差异可以大一些,同时在野外或田间生态学实验中经常涉及山坡大小㊁水文条件甚至植被状况等自然条件限制,在安排试验时就应该尽可能考虑区组间差异,可以采用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单向控制[7]㊂如果没有考虑,也不能进行补救的情况下,区组效应属于随机效应,如果进行单向控制,区组效应属于固定效应,这时无论是随机效应还是固定效应,方差分析线性模型不会改变,均属于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对于试验处理的检验不再是简单的取舍问题,而是固定模型㊁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的问题[5]㊂这样随之而来会带来另外的问题,单因素区组设计当考虑区组设计为因素时,不能考虑交互作用(没有重复,缺少自由度),所以也就不能判断处理因素强弱;进而考虑区组因素为随机因素时,不能对处理因素进行有效的检验(缺少自由度)㊂因此,这也成了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的缺点㊂3 方差分析结果的呈现3.1 方差分析表呈现在方差分析结果呈现时,研究者对方差分析结果进行了精简(只有F 值和P r >F 值),我们只能看到因素的方差效应是否大于误差效应,难以看到因素效应的方差贡献,更看不到线性可加模型对原始数据的拟合效果,所以对于数据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存在质疑㊂同时,对于存在随机因素的多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我们也无法判断采用的是固定模型㊁随机模型或混合模型中的哪一类㊂因此,综合来说方差分析结果应该采用表2的样式㊂对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其方差分析模型应该是双因素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模型(表2)㊂对于高度数据,其更符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此时区组效应属于随机效应,且对因素载畜率(C H L )具有干扰作用,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更为合适(此时区组效应成为随机误差效应)㊂尽管模型选择是以损失拟合率为代价,但是拟合率下降幅度不大,且能够表征载畜率因素对短花针茅高度的影响,所以结合多重比较结果(图1),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更为准确㊂对于密度指标,采用双因素固定效应方差分析模型更为合理,此时具有较高的拟合率(R 2=84.75%,即0.8475),且载畜率对密度的影响也能够得到真实体现㊂所以,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本质是双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而且处理效应与区组效应划归为固定效应,模型为固定效应模型,即全称应该为双因素固定效应方差分析模型㊂然而,在分析数据时受区组效应的影响,究竟是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还是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需要通过检验结果进行判定㊂3.2 多重比较结果呈现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当方差分析检验结果显著时(P <0.05)需要对样本均值进行多重比较,且在概率水平下(一般P =0.0500或P=0.0100)进行差异显著性标记[5]㊂从多重比较结果来看,高度指标在不同载畜率下存在显著性差异(重牧的H G 处理区短花针茅种群的高度显著低于C K 和L G ,P <0.05),且伴随载畜率增大具有下降的变化趋势,因此多重比较结果印证了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24 草原与草业 2020年 第32卷 第4期的合理性(表2)㊂从密度比较结果来看,C K 和L G 处理区短花针茅密度显著低于MG 和H G 处理区(P<0.05),结合拟合率,所以选用双因素固定效应模型更适合㊂表2 荒漠草原短花针茅高度和密度方差分析表模型分类指标变异来源自由度方差均方F 值显著性拟合率单因素模型高度模 型350.9616.994.410.04140.6233处 理350.9616.994.410.0414误 差830.803.85总变异1181.76密度模 型3170.7156.906.210.01750.6994处 理3170.7156.906.210.0175误 差873.369.17总变异11244.06双因素模型高度模 型554.1610.832.360.16330.6625处 理350.9616.993.690.0813误 差23.211.600.350.7190总变异627.594.60模 型1181.76密度处 理5206.8541.376.670.01940.8475误 差3170.7156.909.170.0117总变异236.1418.072.910.1306模 型637.216.20处 理11244.06图1 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高度和密度对比4 讨论4.1 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的合理性选择多数情况下,研究者认为方差分析最简单,其最善于利用方差分析解决问题㊂然而,事实上方差分析最不简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方差分析3个前提假设(正态性㊁同质性和线性可加性均)需要进行严格的检验[5];其次,方差分析的线性可加模型依赖于试验设计,有什么样的试验设计就会有什么样的数据分析方法,主要针对的就是方差分析[4];第三,方差分析模型[5]存在单因素模型㊁双因素模型(又分有重复模型和无重复模型)和多因素模型(也分为有重复模型和无重复模型);第四,按照因素是否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差分析模型又分为固定模型㊁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5];第五,综合前四项条件,选择合理的方差分析模型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是很困难的,甚至有时候方差分析这一方法不能应用㊂综上所述,方差分析需要考察样本容量对象㊁前提假设检验㊁试验设计种类㊁试验因素类别判定㊁线性可加模型及其拟合效果等诸多因素,期待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看到基于多方面考量的方差分析运用过程,进而保证数据分析佐证科学问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㊂4.2 方差分析结果呈现的发展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更多的是以多重比较结果呈现[13~15],但随着数据可视化理念的提倡,表格呈现方式逐渐被图形呈现方式替代㊂图形呈现方式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高,也存在发展趋势,即柱形图ң柱形图+误差线ң箱线图㊂目前,柱形图+误差线表示方法最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误差线究竟是用标准偏差还是用标准误差,不同的研究者具有不同标注方法[16]㊂在统计学中,如果误差线采用的是标准偏差,表示获得样本数据为大样本数据(样本容量n ȡ30),此时代表的统计学意义为样本容量中有95%或99%的样本观测数据在此区间;如果误差线采用的是标准误差,此时代表的统计学34 吕世杰 闫宝龙 王忠武等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及P 值探讨意义为样本均值有95%或99%的概率下在此区间内波动㊂由于是样本均值的多重比较,且在野外或田间区组试验设计中大样本数据很难获得,所以标注标准误差更为合理[16]㊂除了多重比较结果,还有方差分析结果,这一结果最初研究者是采用全表放置[17~19],但是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简表形式出现;原因是在生态学领域不是研究统计学结果,而是利用统计学表征生态学专业研究结果㊂这一想法或说法并没有错,但是读者很难在多重比较结果和简表中读到数据拟合信息㊁模型选用信息,从而导致研究者在数据分析相互借鉴中产生偏差㊂因此,如果能交代清楚数据分析方法,建议尽可能交代清楚,比如单因素方差分析㊁简单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如果交代不清楚,建议将方差分析全表放上(如表2),以便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数据分析信息,也方便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借鉴㊂4.3 关于P 值的界定和使用在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时,均涉及P 值的界定,且近几年关于P 值的争论比较激烈[8,20~23];首先是P=0.0490和P=0.0500的问题,其次P 值是否合理的问题,最终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P 值究竟该怎么用,有没有必要用㊂这一争论最终以美国统计协会2019年给出的建议逐渐平息[9]:其认为在涉及概率统计的时候,标注P 值的具体数值,不要过于强调是P =0.0500还是P =0.0100㊂本研究认为,P 值是概率统计下的产物,是小样本推测总体特征的保障,因此不能因P=0.0490和P =0.0500区别否定整个概率统计;其次,P 值显著临界点的定义是根据小概率事件是否发生定义的[5],所以P=0.0500和P=0.0100仍然可以沿用;第三,临界点的定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方差分析采用的临界点是P =0.0500和P =0.0100,而回归分析引入变量的临界点一般是P =0.1500,所以临界点的使用可以根据研究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比如张金屯[24]就有过相关的尝试和实例㊂综合来看,P 值是进行概率检验的保障,不同的分析方法可以有不同的概率水平进行界定㊂比如方差分析,常用的临界点P=0.0500和P =0.0100仍可沿用,视具体情况也可适当调整,比如P=0.1000;但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增大临界值,否则统计学的弃真和纳伪错误发生概率就会发生变化,毕竟增大了概率临界值也就增加了弃真错误的概率区间[5]㊂在S A S 等统计软件中,P 值并不是固定的,数据分析者可以根据研究内容进行指定,也就是说统计软件或统计学家也认为P 值是可以调整的,从而适合不同研究专业和不同研究方向㊂结合美国统计学会针对P 值的建议,方差分析还是要强调临界值选用的具体数值(毕竟多重比较结果是在特定临界值下计算的结果),其他分析方法可以标注P 值,然后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㊂此外,以后的数据分析,贝叶斯统计越来越受到统计学家的支持,生态学领域的数据分析也应该倾向于此㊂5 结语单因素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模型应该是双因素固定效应方差分析模型,且不能考虑试验处理效应与区组效应的交互作用;在方差分析过程中,如果存在区组效应干扰时,可调整为单因素方差分析模型;这个过程均需要对指标数据进行正态性㊁方差同质性检验,结合样本容量和线性拟合率综合探讨方差分析的可靠性和科学性㊂在进行多重比较时,需要给定具体的P 值;对应的方差分析模型㊁处理效应检验可以根据研究情况,对P 值可做出合理的调整;建议方差分析模型㊁处理效应检验和多重比较检验的P 值最好一致㊂参考文献:[1] 唐佐芯,赵静,孙筱璐,等.氮添加和凋落物处理对油松-辽东栎混交林土壤氮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8,37(1):75-81.[2] 王磊,董树亭,刘鹏,等.水氮互作对冬小麦田氨挥发损失和产量的影响[J ].2018,29(6):1919-1927.[3] 吕昊峰,王亚芳,李国元,等.施氮量和土壤灭菌对根结线虫侵染番茄根系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19,38(8):2450-2455.[4] 茆诗松,周纪芗,陈颖.试验设计[M ].第2版,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5] 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等.生物统计学[M ].第5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6] 吕世杰,运向军,刘红梅,等.数量研究方法实证解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7] 盖钧镒.试验统计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8] W a s s e r s t e i nR L ,L a z a rN A .T h eA S As t a t e m e n to n p -v a l u e s :C o n t e x t ,p r o c e s s ,a n d p u r po s e [J ].T h eAm e r i c a n 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6,70(2):129-133.[9] W a s s e r s t e i n R L ,S c h i r m A L ,L a z a rN A .M o v i n g toa w o r l dB e y o n d p<0.05 [J ].T h eAm e r i c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1-19.44 草原与草业 2020年 第32卷 第4期[10] K u f f n e rTA ,W a l k e r SG .W h y a r e p -v a l u e s c o n t r o v e r s i a l [J ].T h eAm e r i c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1-3.[11] 焦树英,韩国栋,赵萌莉,等.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功能群特征及其多样性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1):161-165.[12] 裴喜春.S A S 及应用[M ].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3] 牛树理,李齐贤,甘信德,等.季节与母猪繁殖[J ].家畜生态学报,1988,(1)40-50.[14] 邹骅,丁鉴.色赤杨光合作用与根瘤氮代谢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1990,1(3):243-247.[15] 邱扬,傅伯杰,王军,等.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影响因子[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2(5):715-720.[16] 吕世杰,聂雨芊,徐茂发,等.如何利用S A S 和E x c e l 进行完整快速的方差分析[J ].统计与管理,2015,(6):38-41.[17] 郭继勋,祝廷成.羊草草原枯枝落叶分解的研究 枯枝落叶分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 ].生态学报,1993,13(3):20-26.[18] 黎燕琼,刘兴良,郑绍伟,等.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四种灌木的抗旱生理动态变化[J ].生态学报,2007,27(3):870-878.[19] 李贵才,韩兴国,黄建辉.哀牢山木果柯林及其退化植被下土壤无机氮库的干季动态特征[J ].植物生态学报,2001,25(2):210-217.[20] B e t e n s k y R A .T h e p -v a l u er e qu i r e sc o n t e x t ,n o ta t h r e s h o l d [J ].T h eAm e r i c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115-117.[21] F r a z e rD AS .T h e p -v a l u e f u n c t i o na n ds t a t i s t i c a l i n f e r -e n c e [J ].T h e Am e r i c a n 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135-147.[22] G o o d m a nS N .W h y i s g e t t i n gr i do fP-v a l u e ss oh a r d ?m u s i n gs o n s c i e n c e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s [J ].T h eAm e r i c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26-30.[23] I o a n n i d i s J PA .W h a t h a v ew e (n o t )l e a r n t f r o m m i l l i o n s o fs c i e n t i f i c p a pe r sw i t hPv a l u e s [J ].T h eAm e r i c a nS t a t i s t i -c i a n ,2019,73(S 1):20-25.[24] 张金屯.数量生态学[M ].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A n a l y s i s o fV a r i a n c e a n dP -v a l u e o fB l o c kE x pe r i m e n t a l D e s i g n i nE c o l o g yL v S h i j i e 1,Y a nB a o l o n g 1,2,W a n g Z h o n g w u 1,L i Z h i g u o 1,K a n g S a r u l a 1,L i uH o n gm e i 3(1.C o l l e g e o fG r a s s l a n d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G r a s s l a n dR e s o u r c e s o f t h eM i n i s t r y o fE d u c a t i o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F o r a g eC u l t i v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g a n dH i ghE f f i c i e n t U t i l i z a t i o no f t h eM i n i s t r y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a n dR u r a lA f f a i r s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f G r a s s l a n d M a n ag e m e n t a n d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g r i c u l t u r a lU n i v e r s i t y,H o h h o t 010019;2.C o l l e g e o fA g r i c u l t u r e ,I n n e rM o n g o l i a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T o n g l i a o 028043;3.I n n e rM o n g o l i aA c a d e m y o fF o r e s t r y Sc i e n c e ,H o h h o t 010010,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de r t o e n s u r e t h e s c i e n t if i c v a l i d i t y o f d a t a a n a l y s i s o f b l o c k e x p e r i m e n t a l d e s i gn i n e -c o l o g y ,t h i s s t u d y e l a b o r a t e d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m e t h o df o rv a r i a n c ea n a l y s i s i nb l o c ke x p e r i m e n t a ld e -s i g n ,a n d p r o v i d e d a p r e l i m i n a r y d i s c u s s i o no n t h eP -v a l u e .I t i s c o n s i d e r e d t h a t t h ea n a l y s i s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e l f o r s i n g l e -f a c t o r b l o c k t e s t d e s i g n s s h o u l db e a t w o -f a c t o r f i x e d -e f f e c t s a n a l ys i s 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e l ,a n d t h e 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t h e t e s t t r e a t m e n t e f f e c t a n db l o c k e f f e c t c a nb e i g n o r e d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a n a l y s i s o f v a r i a n c e ,i f t h e r e i s b l o c k e f f e c t i n t e r f e r e n c e ,i t c a n b e a d j u s t e d t o a s i n g l e f a c t o r a -n a l y s i s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e l .T h i s p r o c e s s r e q u i r e s n o r m a l i t y a n d v a r i a n c e h o m o g e n e i t y t e s t s o n t h e i n d i c a -t o r d a t a ,c o m b i n e dw i t ha n a l y s i s o f s a m p l e s i z e a n d l i n e a r f i t r a t e ,t o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 a s s e s s t h e r e l i a -b i l i t y a n d s c i e n t i f i c v a l i d i t y o f a n a l y s i s o f v a r i a n c e .W h e n p e r f o r m i n g m u l t i p l e c o m p a r i s o n s ,s pe c if i c P -v a l u e s n e e d e d t ob eg i v e n .Th e c o r r e s p o n di n g a n a l y s i s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e l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ef f e c t t e s t c a n m a k e r e a s o n a b l e a d j u s t m e n t s t o t h e P -v a l u e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r e s e a r c h s i t u a t i o n .I t i s r e c o mm e n d e d t h a t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v a r i a n c em o d e l ,t r e a t m e n t e f f e c t t e s t a n dm u l t i p l e c o m p a r i s o n t e s t s s h o u l dh a v e t h e s a m e P -v a l u e .K e y wo r d s :E c o l o g y ;S i n g l e f a c t o r b l o c kd e s i g n ;A n a l y s i s o f v a r i a n c e ;S e l e c t i o no f P -v a l u e54 吕世杰 闫宝龙 王忠武等生态学区组试验设计的方差分析及P 值探讨。
生态因子的综合测定实验报告山东大学实验报告题目:综合测定生态因子1,实验目的1,掌握光强计和温湿度计的使用2,测定了5个不同物候观测点的光强、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3.分析不同生境中生态因子的差异及其对植物群落的影响第二,实验原理生态因子是指对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生态因素也可以被认为是环境因素中对生物体起作用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有机体之外的所有环境因素。
特定个体或生物群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受生物影响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植物群落与环境密不可分在任何植物群落的形成过程中,植物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而且对环境有巨大的转化作用。
随着植物群落发展到成熟阶段,群落内部环境也发展成熟。
植物群落中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环境因素与群落外的不同。
植物群落中的每一个生物物种都有序地生活在它们自己创造的环境中。
不同植物群落的环境因子明显不同。
三、实验设备照度计、温度计、笔记本四、实验的地点和过程在本次生态因子测定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五个地点进行测定:马克思主义大楼前、图书馆南、图书馆北、化学大楼前和经济学家大楼前分别于3月12日(XXXX)和3月26日(XXXX)进行测量,两次测量间隔两周每次测量时,应标出每个测量点的位置和位置,并测量和记录每个点的照度、温度和湿度。
注:1,测量点的选择:注意不同生境的选择,对生态因子有显著差异的进行对比分析2,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测定:一生中选择3个相邻位置,用恒湿器分别测量每一点1.5m的高温和湿度,并记录每次测量值3,光强的测定:一生中选择3个相邻位置,将照度计水平放置在每个点的表面上,测量光强,并记录每次测量的值五、实验结果(一)原始数据记录时间地点项目温度14.6 14.6 14.6 13.9 13.9 13.9 13.8 13.8 14.0 14.0 14.0 13.9| 3月12日,2016湿度27.6 27.7 27.7 28.9 28.9 29.2 30.1 30.2 30.2 28.1 28.0 28.0 27.7照明4600 . 0400 . 0400 . 0400 . 0400 . 0400 . 03400 . 3200 . 035 . 01362 . 01362 . 016 199马克思和马克思图书馆南图书馆南图书馆南图书馆北图书馆北图书馆北化学楼化学楼化学楼学者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实验报告第1页、第3页山东大学实验报告学者|从表中可以大致看出,马克思学院的南侧、经济学家楼、图书馆和化学楼都是向阳的一面,气温略高于图书馆的北侧。
学术笔记生物钟的进化与生态学意义报告人:Carl Johnson整理人:颉孝贤审阅人:张二荃Carl Johnson教授在2016国际时间生物学夏令营中讲座“2016国际时间生物学暑期学校”的第一天(8月1日)上午,来自Vanderbilt University的Carl Johnson教授给学员们讲授了一场题为“生物钟的进化与生态学”(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Clocks)的精彩课程。
Johnson教授风趣幽默,课程的讲解格外生动,深深地吸引了全体学员;讲解的内容博与精结合,系统地介绍了昼夜生物钟的适应性、进化和用途。
Carl Johnson教授的课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1)昼夜生物钟真的能提高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2)选择压力可能促进生物钟系统的进化,(3)一些可能的生物钟对生物适应性的用途。
(1)昼夜生物钟真的能提高生物的适应能力吗?Carl Johnson教授讲解时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昼夜生物钟真的能提高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吗?”。
经过学员的积极回答与讨论后,他引用了浅显易懂的例子对生物钟的概念进行说明。
“我们知道,三角拱肩是弓形石建筑之间的弯曲部分,用来支撑圆形的顶。
它们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用来装饰的,装有它们的目的只是艺术成分。
但是它们的弓形是由建筑结构决定的,是圆顶的根基。
正像鼻子能够很好地架起眼镜,但是鼻子进化出来仅是提供一个支架眼镜的地方吗?不是,鼻子主要功能其实是呼吸系统的组成部分。
鼻子能够支撑眼镜仅是鼻子进化的‘三角拱肩’。
因此,从进化生物学角度来说,三角拱肩只是进化的附属产物,而不是适应性选择的直接产物。
这里说的‘三角拱肩’就相当于‘生物钟’”。
其次,生物的适应性如何进行衡量?寿命、生长和发育的速率,甚至是存活率都不能精确地衡量适应性,仅繁殖的成功率才能衡量,如一个特定基因型后代的适应性是指经过了一代或多代后此基因型个体平均每个生命存活时间对于群体存活时间的比例。
第1篇一、实验背景植物生长是自然界中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涉及多种环境因素和内部生理生化反应。
为了探究这些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变量实验。
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变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包括光照、水分、温度、营养盐等。
二、实验目的1. 观察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 研究水分供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3. 探究不同温度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 分析营养盐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水稻种子、小麦种子、大豆种子。
2. 实验容器:塑料培养箱、塑料花盆。
3. 实验试剂:不同浓度的营养盐溶液、不同光照强度的光源、温度控制器。
4. 实验工具:电子秤、量筒、温度计、光照计、土壤pH计。
四、实验方法1. 光照实验:将三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塑料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全光照、半光照、无光照),控制其他条件一致,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2. 水分实验:将三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塑料花盆中,设置不同的水分供应(充足水分、适量水分、干旱),控制其他条件一致,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3. 温度实验:将三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塑料培养箱中,设置不同的温度条件(低温、适宜温度、高温),控制其他条件一致,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4. 营养盐实验:将三种植物分别种植在塑料花盆中,使用不同浓度的营养盐溶液浇灌,设置低浓度、中浓度、高浓度三个处理,控制其他条件一致,观察植物生长情况。
五、实验步骤1. 种子处理:将种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充分吸水膨胀。
2. 种植:将浸泡好的种子分别种植在实验容器中,确保每盆种子数量相同。
3. 变量设置:根据实验目的,设置不同的实验变量,如光照强度、水分供应、温度、营养盐浓度等。
4. 环境控制:控制实验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确保实验条件的一致性。
5.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颜色、叶片数量、根系长度等指标。
6. 数据收集: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实验:在全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最快,叶片颜色鲜绿;在半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次之;在无光照条件下,植物生长缓慢,叶片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