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寻常型银屑病50例
- 格式:pdf
- 大小:99.25 KB
- 文档页数:2
麻黄方剂治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少阴病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此外感之寒凉,由太阳直透少阴,乃太阳与少阴合病也。
为少阴与太阳合病,是以少阴已为寒凉所伤,而外表纵有发热之时,然此非外表之壮热,乃恶寒中之发热耳。
是以其脉不浮而沉,盖少阴之脉微细,微细原近于沉也。
故用附子以解里寒,用麻黄以解外寒,而复佐以辛温香窜之细辛,既能助附子以解里寒,更能助麻黄以解外寒,俾其自太阳透入之寒,仍由太阳作汗而解,此麻黄附子细辛汤之妙用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中细辛二两,折为今之六钱,复三分之一剂中仍有二钱,而后世对于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张隐庵曾明辩其非。
二钱非不可用,而欲免病家之疑,用一钱亦可奏效。
盖凡宜发汗之病,其脉皆浮,此独脉沉,而欲发其汗,故宜用细辛辅之,至谓用一钱亦可奏效者,因细辛之性原甚猛烈,一钱亦不为少矣。
此方若少阴病初得之,但恶寒不发热者,亦可用。
曾治一少年,时当夏季,午间恣食西瓜,因夜间失眠,遂于食余当窗酣睡,值东风骤至,天气忽变寒凉,因而冻醒,其未醒之先,又复梦中遗精,醒后遂觉周身寒凉抖战,腹中隐隐作疼,须臾觉疼浸加剧。
急迎为延医,其脉微细若无,为疏方,用麻黄二钱,乌附子三钱,细辛一钱,熟地黄一两,生山药、净萸肉各五钱,干姜三钱,公丁香十粒,共煎汤服之,服后温复,周身得微汗,抖战与腹疼皆愈。
此于麻黄附子细辛汤外而复加药数味者,为其少阴暴虚腹中疼痛也。
李××,夏日得少阴伤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生山药、大熟地二味治愈。
-------------------------------------------------------------------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案1 面神经炎蒋某,男,18岁。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疑难病经验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之少阴篇。
伤寒病传变至少阴,病位在心、肾两脏。
少阴病有寒化和热化两端。
《伤寒论》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方为: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少阴病之寒证第一方也,药味虽少,但温阳解表力宏,是著名的方剂之一。
此方以附子为君,温阳固本;细辛辛热散寒;麻黄辛温发汗,驱邪外出。
近代医家对此方的应用更有所发挥。
文献报道,本方对寒痹、面瘫、低血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颤并发循环障碍、高原综合征、嗜睡、失音等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笔者亦常用此方治疗阳虚外感、风邪入脑头痛、风寒暴瘖,以及色寒症(伤寒“两感”症)、手少阴本经脉病等,也收到较好疗效。
现介绍如下:1.风寒暴瘖因感受寒厉之邪,突然失音,咽喉剧痛,吞咽不利者,多称为急喉痹。
本证与风热急喉痹相似,所不同者在于,患者形寒脉紧,舌淡苔白,口中和,小便清长,大便不实或溏。
处方如下:麻黄6g,炮附子9g,北细辛5g,人参叶9g,生姜9g,水煎温服。
服时逐口慢呷,常收奇效。
按:方中人参叶,苦、甘而寒。
入肺、胃经。
《纲目拾遗》谓其“补中带表”。
对各种失音均有明显疗效。
笔者用上方治愈多例风寒失音病人。
一般而言,对阳虚而风寒重者效果更佳。
2.风邪入脑头痛中医古籍中在介绍头痛一证时,有言风邪入脑者。
如《寿世保元》(明·龚廷贤)就有风入脑髓之说。
据笔者临床观察,这类头痛患者,常以后脑为甚。
有时连及巅顶,痛较剧烈。
常因外感风邪,或因劳倦而发作。
多呈慢性经过,且反复难愈为其特征。
与现代医学之神经性头痛(如枕神经痛)比较接近。
发作时常有疲乏,烦躁呻吟,出冷汗,恶寒,面色苍白,以手抱头,或用毛巾包札。
刘爱民教授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皮肤病验案4则胡会丽;李梅;刘爱民【摘要】@@ 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从医30余年,在临诊中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其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多种皮肤顽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整理其几则验案,供同道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年(卷),期】2011(010)003【总页数】2页(P175-176)【关键词】麻黄附子细辛汤;湿疹;银屑病;慢性荨麻疹【作者】胡会丽;李梅;刘爱民【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8;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门诊部,郑州450002;河南省中医院,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9.5刘爱民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从医30余年,在临诊中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见其灵活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多种皮肤顽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整理其几则验案,供同道参考。
1 病案4则1.1 湿疹患者男,34岁,2010年2月20日初诊。
主诉:四肢及腰背部出现丘疱疹、红斑伴痒3年,冬季始发病,夏天减轻。
曾口服西药治疗,停药即发。
现四肢散在绿豆大色素性暗红斑及丘疱疹,伴纳呆、眠差、腹胀、大便干、畏寒,面黄不华。
既往有背部酸痛史7年。
舌淡,苔淡黄腻,脉沉弱。
诊断:湿疹。
辨证:阳虚感寒,水湿蕴肤。
治法:辛温散寒,温阳化湿。
方药:生黄芪 30g,制附子(先煎)9g,生麻黄 9g,细辛 5g,羌活9g,防风 15g,苍术 15g,生薏苡仁20g,黄柏 9g,益母草 15g,陈皮10g,地肤子20g,水煎服,每日1付,连服7付。
二诊皮损消退,舌淡有齿痕,苔腻淡黄,脉右弱,左可,原方继服15付,巩固疗效。
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湿疹一般多以清热利湿法或健脾除湿法治疗。
刘老师认为,本例病程已3年,经多次治疗,疗效欠佳;又患者为冬季发病,且平素畏寒怕冷,脉沉弱,系素体阳虚,复感外寒,水湿聚集而致。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麻黄附子细辛汤医案案例经验【医案举例】1.太少两感证(感冒)医案蒋尚宾妻,年62岁,住宁海东路蒋家。
严冬之时,肾阳衰弱,不能御寒,致寒深入骨髓。
证候:头痛腰疼,身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减,舌苔黑润。
诊断:六脉沉细而紧,此古人名肾伤寒。
伤寒论所谓“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
疗法:宜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下散寒。
处方:生麻黄一钱,淡附片一钱,北细辛七分。
效果:一剂汗出至足,诸症即愈。
昔医圣仲景,作此方以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予屡治如前之脉症,非用此方不能瘳,故赘述之。
(《重订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王经邦治案》81页)原按:少阴伤寒,始得病即脉沉发热,略一蹉跎,势必至吐利厥逆,故乘其外有发热,一用麻黄治其外,一用附子治其内,然必佐细辛,从阴精中提出寒邪,使寒在骨髓者直从外解,有是病竟用是药,非精研《伤寒论》者不办。
2.失音医案李某,女,48岁,1996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声音嘶哑失音2天,伴咽喉微痛,吞咽不利,恶寒,无汗,口不渴,咽部色微红,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辨证为风寒入于少阴。
治当温经解表。
予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
处方:麻黄10g,细辛4.5g,附子12g,桔梗12g,北杏仁10g,甘草6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2剂而愈。
(许文东《国医论坛》1998;6:15)原按:《杂病广要·瘖》说:“暴哑声不出,咽喉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而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弦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细辛附子汤温之。
”足少阴之经循喉咙,挟舌本,不仅肺为声音之门,而肾实为呼吸之根。
如寒邪犯肾,多成此疾。
故用附子温肾,麻黄、细辛发表散寒,而细辛入少阴经又为引经药,桔梗、北杏仁宜肺利咽喉。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故奏捷效。
3.心悸(心动过缓)医案盛某某,男,65岁。
1994年12月8日就诊。
有“冠心病”史。
每遇入冬,天气严寒之时,出现心动过缓,不满40次,心悸不安,胸中憋闷,后背恶寒。
古方是如何治疗银屑病的中医传统方剂(古方)治疗银屑病疗效肯定,笔者收集了1994 一2007 年间中药方剂治疗银屑病的报道,发现国内许多中医学者采用辨病治疗银屑病,大多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与时方相比,古方具有疗效更为肯定,组成药味更为精简的优势,现将各类方剂治疗银屑病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解表剂治疗银屑病麻杏石甘汤属辛凉解表剂,出自《伤寒论》,有清宜肺热之功。
本方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人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张华等用其治疗银屑病57例,总有效率94.7%。
治疗目的在于清热凉血,透汗排毒的同时,不忘开膝理、透毛窍,符合本病冬重夏轻的特点。
麻黄附子细辛汤属扶正解表剂,源于《伤寒论,具有助阳益气,解表散寒之功,原用于治疗阳虚外感风寒之证。
骆树岭认为该方尚有助阳、化湿、通络活血之功,可用于银屑病冬重夏轻属阳虚、湿郁、络脉疵阻之证,临床应用50例患者,总有效率84%。
2 和解剂治疗银屑病逍遥丸属调和肝脾之剂,是根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的配方加工而成,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王锁杏发现反复发作而常规治疗无效的银屑病患者,存在着肝郁脾虚之证,在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逍遥丸,治疗26例,治疗率92.3% ,有效率100%。
防风通圣散为《宜明论方》中解表攻里的方剂,擅治风热奎盛,表里俱实之证。
《医宗金鉴》中曾应用它治“白疙”,陈贵华按《医宗金鉴》之意,应用其治疗银屑病31例,治愈17 例,效果满意。
白宇乾治全身性银屑病3月者,用本方25剂,痊愈。
3 清热剂治疗银屑病清营汤出自《温病条辨》,功擅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原系主治邪热内传营分之证。
刘淑花用其治疗银屑病60 例,总有效率为80% ,起效时间大多在1一2周,最快5天,痊愈时间最快50天。
王荣强用其加减治疗5例红皮病型银屑病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高热减退,炎症缓解,肤色转淡,病情趋于稳定。
李新华用清营汤治疗寻常银屑病32例,痊愈24例,有效6例,总有效率93.75%。
50例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作者:王环刘瑛琦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2年第04期【摘要】目的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中医药对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50例入选患者按其证候特点分为三期:进行期、稳定期、消退期,运用中医辨证方法进行药物治疗。
按照患者的皮损消退面积确定疗效。
结果显效3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随访复发2例。
结论中医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明显,复发率低。
【关键词】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药治疗;中医辨证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4.075近年来,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皮肤病患者呈现日趋增多的趋势。
抗生素类药物的不规范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些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长期应用强效或超强免疫抑制剂后,全身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临床逐渐开始转变治疗理念,寻求“绿色抗生素”——中医药治疗。
本文将运用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最高年龄70岁,最低年龄16岁,平均44岁。
其中病程最长为30年,最短7年,诱发红皮病4例,脓疱病3例,合并关节炎2例,有家族遗传史2例。
1.2 治疗方法寻常型银屑病皮损表现特点:红斑,白色鳞屑,点状出血。
按其病程临床可分三期:进行期,稳定期,消退期。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 进行期(血热型)皮损初起为点滴状、蛎壳状,上覆有银白色鳞屑,瘙痒,轻刮鳞屑可见点状出血。
新皮损不断出现。
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病程短。
给予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治疗,自拟消银汤方加减。
方药:土茯苓30 g,白花蛇草25 g,紫草20 g,茯苓20 g,鸡血藤20 g,赤茯苓25 g,陈皮15 g,白芍15 g,车前子15 g,丹皮20 g,石膏20 g,白蒺藜15 g。
痒甚者加苦参、防风,伴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脱屑量大者加荆皮、连翘,伴下肢浮肿者加牛膝。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杂病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本方专为阳虚外感而设,用于治疗肾阳虚外感。
肾阳虚外感辨证论治要点是阳虚之体,易招外邪,一旦外冒风寒,多表现为寒重热轻。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确立了温阳解表大法,以温扶肾阳为重要环节。
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肾阳得温,诸脏之阳气皆受裨益,而温补肾阳之药,首推附子,用附子配伍麻黄、细辛,三药合用温经散寒、助阳解表,而对肾阳虚外感,麻黄、细辛亦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均为辛温纯阳之品,应用时要量情而施,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伤阳耗津,故要小心用量。
本方虽是临床常用药,但治疗肾阳虚外感,则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但是,对该方的现代临床研究不多,尤其是针对肾阳虚外感的研究更少,仅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学者为主对其开展的部分研究的文献报道,现对近年来麻黄附子细辛汤国内外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麻黄附子细辛汤单味药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即由麻黄、炮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本方配伍严谨,药少而精,功效显著。
方中麻黄,辛温入太阳散表寒;附子有毒,辛热助阳温里;细辛辛温入太阳、少阴,在表可以发散风寒,助麻黄解表;在里可以鼓动阳气,助附子温经。
三药合用共建温经散寒、助阳解表之功。
1.1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
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等。
现代研究发现,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类、挥发油类、黄酮及靴质类等,生物碱为其主要有效成分。
药理研究表明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解热及抗病毒等作用,近年来又发现麻黄具有对抗急性血瘀症形成的作用。
1.2附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加工品,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驱风寒湿邪等功效,用于亡阳虚脱,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阳虚外感,寒湿痹痛等。
现代化学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