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膜控制释放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215.89 KB
- 文档页数:21
药物控释膜的名词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药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往往不能满足特定需要,比如过快的释放速度或者需要长时间的持续性给药。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药物控释膜概念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药物控释膜进行详细解释。
药物控释膜是一种利用膜来控制药物释放速度的技术。
它是将药物包裹在特定的材料中,通过控制材料的特性来调整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持续时间。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药物持续给药,避免频繁的用药和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首先,我们来探讨药物控释膜的材料选择。
药物控释膜的材料应该具备以下特点:①生物相容性高,不会引起过敏反应或毒性反应;②稳定性好,能够在体内保持相对较长时间的完整性;③可控制释放速度,能够根据需要自由调节药物释放速度;④物理性能良好,能够保护药物并防止外界环境的干扰。
常用的药物控释膜材料包括合成聚合物、天然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等。
合成聚合物包括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己内酯(PCL)等。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够满足药物释放的需求。
天然聚合物包括明胶、海藻酸钠等,它们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药物控释中也经常使用。
复合材料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进行组合,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常见的复合材料包括聚乳酸-明胶、PLGA-海藻酸钠等。
其次,药物控释膜的制备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制备方法包括浸涂法、溶胶-凝胶法、共混法和物理交联法等。
浸涂法是将药物和材料溶液混合后,将基材浸入溶液中,然后将药物控释材料沉积在基材表面,制备出药物控释膜。
溶胶-凝胶法是将药物和材料制备成溶胶,通过蒸发、冷冻或化学反应等方式使材料凝胶化,形成药物控释膜。
共混法是将药物和材料混合均匀,然后通过热压、溶剂挥发等方式形成控释膜。
物理交联法是利用物理性质进行交联,例如水热法、辐射交联法等。
最后,我们来探讨药物控释膜的应用。
药物控释膜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药物控释膜可以被用于植入体内,慢慢释放化疗药物,减轻患者的痛苦。
缓释制剂的原理缓释制剂是一种通过延长或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率,从而保持药物在治疗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内的药物制剂。
它可以提供长效治疗,减少用药次数,并降低使用缓释制剂时的剂量波动。
缓释制剂的原理主要有三种:物理控释、化学控释和生物控释。
物理控释是通过改变药物制剂中药物的物理性质,如药物的粒径、表面积和制剂的微观形态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常见的物理控释技术包括溶解控释、扩散控释和膜控释。
其中,溶解控释是指将药物以溶解态存在于制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药物以溶解的形式逐渐释放。
扩散控释是通过药物在固体制剂中的扩散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药物经过固体制剂中的孔隙、裂缝等途径扩散,达到控制药物释放的效果。
膜控释是将药物包裹在一层或多层薄膜中,通过膜的渗透性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化学控释是通过在药物制剂中加入可以调控药物释放速率的化学物质,如聚合物、交联剂等,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其中,聚合物控释是最常见的一种化学控释技术。
聚合物可以通过调控聚合物的交联程度、结构和功能单体等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例如,聚乙烯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可以通过改变其分子量和交联度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生物控释是指通过在药物制剂中加入可以延缓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物质,如多孔载体、脂质体等,来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
多孔载体控释是一种通过将药物制剂包裹在多孔载体中,利用载体本身的特性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载体的多孔性可以调整药物与多孔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而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脂质体控释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通过脂质体的结构和特性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值得一提的是,缓释制剂的选择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性质、疾病的特点以及患者的需要。
药物的性质包括溶解度、分子量、pKa值等,疾病的特点包括病程、病情的稳定性等,患者的需要包括用药频率、治疗依从性等。
根据药物的特点和需要,可以选择合适的控释技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一、前言膜控型缓释制剂是一种在药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制剂,其主要作用是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从而达到持续、稳定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从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定义、分类、组成以及释药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定义膜控型缓释制剂是指通过将药物包裹在一层或多层薄膜中,使其在一定时间内以预定速率逐渐释放,从而达到持续治疗效果的一种制剂。
三、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包裹材料和包裹方式,膜控型缓释制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聚合物基质型:将药物均匀地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并通过调节聚合物结构和孔径大小等因素来实现缓慢释放。
2. 聚合物涂层型:将药物涂覆在聚合物表面,形成一个保护性屏障,防止水分子进入,从而控制药物释放速率。
3. 脂质体型:将药物包裹在脂质体中,通过调节脂质体的结构和组成来实现缓慢释放。
4. 纤维素酯型:将药物包裹在纤维素酯中,通过调节纤维素酯的分子量和结构等因素来实现缓慢释放。
四、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组成1. 药物:膜控型缓释制剂的核心部分,其种类和含量直接影响着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2. 包裹材料:用于包裹药物的材料,通常为高分子材料,如聚乙烯醇、聚丙烯酸甲酯等。
3. 助剂:用于改善制剂性能或调节药物释放速率的辅助材料,如防腐剂、增塑剂等。
五、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 扩散控制型扩散控制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膜控型缓释机制。
其原理是药物从内部扩散到薄膜表面,然后通过薄膜孔隙向外扩散。
药物的扩散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分子大小、包裹材料孔径大小、温度、湿度等。
2. 溶解控制型溶解控制型是指药物在包裹材料中的溶解速率决定了其释放速率。
其原理是当药物释放到包裹材料中时,药物分子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形成水合物,从而导致药物分子无法向外扩散,只能通过溶解来释放。
3. 反应控制型反应控制型是指药物与包裹材料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导致药物缓慢地释放出来。
其原理是将一种或多种化学试剂加入到包裹材料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得药物缓慢地释放出来。
薄膜包衣技术概述
薄膜包衣技术的原理包括两个方面:物理包衣和化学包衣。
物理包衣
主要是通过形成一层封闭的薄膜,阻隔药物与外界环境的接触,从而改善
药物的稳定性。
化学包衣则通过在药物表面生成一层可溶解或不可溶解的膜,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薄膜可以防止药物与光、湿度、氧气等外界环
境的接触,从而减少药物的分解和氧化,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通过调整薄膜的特性,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
速率,实现缓释或控释的效果,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改善药物的口感:薄膜包衣可以改善药物的口感,降低药物的苦味,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保护药物免受湿度和光照的影响:薄膜可以起到屏障的作用,阻止
湿气和光线对药物的影响,保持药物的品质和效力。
薄膜包衣技术的步骤主要包括选材、制备薄膜、包衣、干燥和包衣效
果的评价等。
选材是薄膜包衣技术的关键步骤,需要选择适合的包膜材料,如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等。
制备薄膜可以采用溶液包衣、熔融包衣、挤压包衣等方法。
在包衣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浓度、包膜速度等参数,以获得满意的包衣效果。
干燥是为了去除溶剂或水分,使薄膜干燥均匀,
不影响药物质量。
最后,需要对包衣效果进行评价,检测包膜的均匀性、
厚度、溶解速度等指标。
总的来说,薄膜包衣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制药工艺,可以改善药物的稳
定性、控制释放速率、改善口感等方面。
它不仅在药物制剂中有着广泛的
应用,还在其他领域中有着潜在的应用价值,如食品、农药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薄膜包衣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局部控制释放近年来,纳米药物便慢慢成为药物领域里的新宠儿。
相比普通药物,纳米药物不仅可以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药效,而且还可以通过控制释放来解决一些常规药物存在的负面影响。
对于某些需要在体内完全释放的药物,如肿瘤药物,局部控制释放就显得相当必要。
因此,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局部控制释放也成为了药物学领域里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
一、什么是纳米药物简单来说,纳米药物就是由一些纳米级粒子组成的药物,这些纳米粒子往往比细胞更小,我们把这些粒子称为“纳米药物载体”。
纳米药物与普通药物相比较,其具有体外稳定性强,肝排泄率低,药效高,针对性强等优点。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表面积、较小的粒径分布、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等生物学特性。
另外,纳米药物还可通过表面修饰、内部载体设计改变其生物学特性,这种特性的改变对其药效和生物代谢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利用纳米技术实现药物局部控制释放的原理药物进入人体后,它们会遇到很多限制和阻抗,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物屏障和生理分布。
如果药物不能快速地进入目标组织并释放到细胞间隙,其药效会受到影响。
纳米技术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结构和性质,提高药物的水溶性以及增强药物的穿透性,从而使药物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释放到病变组织。
同时,纳米技术还可以利用精确的物理性质,让药物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完成释放。
局部控制释放是一种可靠、保守的药物实施途径。
所谓局部,就是指这些药物可以只作用于所需要的区域,不会对身体的其他组织产生影响。
这种释放方式实现的主要原理是,将药物包装在能够感应人体环境的纳米粒子膜内,当纳米粒子膜接触到病变部位时,药物便会释放。
具体来说,药物可以通过自身的化学性质,如 pH 值或酶等外部刺激来控制其释放。
因此,利用纳米技术实现局部控制释放的药物,不仅可以释放更为准确,更可以减轻常规药物存在的负面影响。
三、纳米技术在药物局部控制释放的应用1、利用生物分子控制药物释放生物分子一直是控制药物释放的热门方向之一。
意可贴原理意可贴是一种新型医疗贴剂,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它是利用纳米技术以及先进的制药技术,将药物分散在聚合物基质中制成的一种贴剂。
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透皮吸收的方式,将药物分子透过皮肤层层深入到达病灶的目的。
1. 透皮吸收原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外质量。
皮肤的一层层细胞构成了皮肤层。
其中,最外面的角质层是皮肤的主要屏障,它可以有效阻止水和其他物质从体内流出,防止外层的细菌和污染物进入体内。
因此,药物的剂量需要足够高才能穿过这种バ垢假α抑屏障层达到病变部位。
意可贴中的药物分子会通过透皮吸收的方式穿过角质层进入皮肤层。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药物必须能够被皮肤所接受,并到达血液循环系统,才能实现其治疗目的。
透过皮肤层的药物必须具有足够小的分子尺寸,以便能够被皮肤吸收。
同时,药物分子必须是脂溶性,这样才能够透过皮肤细胞膜。
2. 纳米技术的应用意可贴中的药物分子经过细致的加工处理后,被精细地分散在微小的纳米颗粒中。
这些纳米颗粒具有比传统剂型更高的表面积和表面能量。
由于颗粒具有越来越小的尺寸,药物的相对表面积就越大,这提高了药物的活性,增加了撞击皮肤时的粘附性,使得药物更容易穿过角质层并到达血液循环中。
此外,纳米颗粒具有出色的渗透性和黏附性。
当药物颗粒被应用到皮肤上时,它们会黏附在皮肤表面上,同时也会穿过角质层、汗腺和毛囊,到达深层皮肤。
这意味着,意可贴中的药物分子可以始终保持在病灶处,不会被对流和运动带走,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3. 控制释放技术意可贴中的药物分子不会在一次性应用中完全释放,而是逐渐释放。
制造商利用控制释放技术,使药物颗粒膜逐渐分解,从而让药物分子逐渐透皮吸收。
这种控制释放技术可以确保药物分子稳定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有效。
此外,控制释放还可以防止治疗过程中药物大剂量副作用的发生,从而提高了病患的舒适度和治疗的安全性。
总结:意可贴的原理是通过透皮吸收的方式,让药物分子穿过角质层进入深层皮肤并达到病变部位。
药理学中的控制药物释放技术药物的释放与吸收速度、药物效果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药理学中的控制药物释放技术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控制药物释放技术已经涵盖了许多方面,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本文将对常见的药物释放技术进行概述。
1. 改变药物的物化性质药物的物化性质与其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等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改变药物的物化性质能够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
1.1 化学修饰化学修饰是将药物结构中的特定基团进行改变,从而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以控制释放。
比如,通过在药物分子中引入羟基、甲基等基团,可以大大提高其水溶性,从而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
此外,也有研究人员通过改变药物的空间结构以及氧化还原性质来实现控制释放。
1.2 包埋技术包埋技术是将药物包裹在载体中,并通过控制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使药物从载体中缓慢释放。
常见的载体有脂态、水态和聚合物三种。
例如,聚乳酸酯是一种常用的聚合物载体,可以通过控制其分子量、晶相等方式实现药物的缓慢释放。
2. 制备控制释放药物的制剂形式药物的制剂形式也是影响其释放速度的重要因素。
通过改变药物的制剂形式来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也是常用的途径之一。
2.1 慢释(SR)制剂SR制剂是将药物制成长效制剂,从而延长药效时间。
SR制剂的主要特点是其释放速度较慢,且药量相对稳定,常见有SR片、SR胶囊、SR注射剂等。
SR制剂的释放速度的实现方式主要有:缓释控制释放、膜控制释放以及流出控制释放等。
2.2 进口控制释放(GI)制剂GI制剂是将药物包裹在磨粉剂或者在胶囊或片剂的外层进行涂覆,只能在肠道内释放药物。
制剂的GI性能受制剂的配方、制备工艺、胶囊涂层和胃肠pH等多个因素影响。
3. 靶向控制释放技术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靶标位置(例如肿瘤组织)不同,因此需要实现针对性的靶向治疗。
靶向控制释放技术主要包括:靶向载体系统、靶向修饰系统、靶向控制释放系统和靶向转运系统。
3.1 靶向载体系统由于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内因性过氧化物酶分解多数嵌入肿瘤组织的高分子分解物,因此可以将药物与高分子包裹起来,制成凝胶等载体来实现药物的针对性释放。
膜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高科技手段被广泛运用于医疗领域,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轻病人的痛苦。
而膜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已经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膜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并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人工肝脏膜技术、血液透析和药物释放膜技术。
一、人工肝脏膜技术人工肝脏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肝脏替代治疗方法,它是以高分子材料为基础,通过模拟肝脏的生理功能,对患者的体内毒素进行过滤和吸附,从而达到治疗肝病的目的。
人工肝脏膜技术具有快速、高效、低风险等优势,适用于急性肝衰竭、重型肝病等患者。
目前,市场上的人工肝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生物反应器的人工肝脏,另一种是基于膜技术的人工肝脏。
与生物反应器相比,基于膜技术的人工肝脏更加简单易用且治疗效果更好。
其原理是通过膜技术将循环血液通过人工肝脏的表面,使可溶性毒素等物质被过滤和吸附,并将清洁的血液重复循环回到体内。
在人工肝脏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纳米技术和其他先进技术的应用,其性能和效率也越来越高。
二、血液透析技术血液透析技术作为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滤器对血液进行过滤和净化,从而达到治疗和控制血液中其它物质的目的。
普通血液透析器主要是通过空气泵控制透析液的流量和质量,完成对血液的净化。
而膜技术的血液透析器不仅能过滤掉血液中可溶性毒素,还可以清除蛋白质、肽类物质、尿素等非可溶性物质,具有更好的透析效果和更高的治疗效率。
血液透析的膜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低通量膜技术,另一种是高通量膜技术。
其中,低通量膜技术还可以分为普通膜和高效膜两种,其区别主要在于孔径大小和分子筛选系数的大小。
高通量膜技术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高的分子筛选系数,能够相对迅速地去除体内过多的流体,但其对蛋白质等物质的清除速度较慢,透析效果也不如低通量膜技术。
因此,在具体的治疗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三、药物释放膜技术药物释放膜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制成膜状,通过膜技术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和时间的技术。
药物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分析一、前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药物控释技术日益成为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领域。
药物控释技术是指将药物从制剂中控制性地释放出来,使其在人体内保持一定时间的有效浓度,发挥最佳疗效,同时避免药物浓度的快速变化和毒副作用的发生。
本文将对药物控释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二、概述药物控释技术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已有数十年之久。
在这些年里,药物控释技术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并取得了很多进展。
药物控释技术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三个关键点: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药物的释放量以及释放时间。
根据药物控释的不同方式,药物控释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控制释放速率的控释技术:利用不同的材料包裹药物,避免在人体消化道中迅速释放。
2. 控制释放量的控释技术:通过控制药物量的释放来控制其浓度,如舌下给药。
3. 控制释放时间的控释技术:通过改变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规律来控制药物释放的时间,如防走AIDS药物。
三、研究进展1.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生物可降解材料将会在适当的时间内分解为引起人体排泄物,目前已有多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药物控释技术中被应用,如聚乳酸酯、聚酯酰胺、聚氧乙烯等。
2. 开发新型载体:在药物控释技术中,载体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新型载体的设计涉及制剂的药物疗效、制造成本、制剂稳定性等方面。
近年来,微生物载体、纳米载体等新型载体的开发正在蓬勃发展。
3. 应用于肿瘤治疗:药物控释技术在肿瘤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肿瘤治疗药物的控释,既可以减少剂量而避免药物毒性对人体的损害,同时也不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4. 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治疗:针对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疾病,新型控释技术正逐步应用于治疗这些疾病。
利用药物控释技术,药物的释放可以被精确地控制,以保证药物疗效最大化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四、应用前景药物控释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控释技术投入到制剂研发中。
例如,由于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向肿瘤细胞传递药物的控释技术将会成为制剂研究的重点领域。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膜控型缓释制剂是药物控释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它通过特定的膜结构和控制性能,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慢、稳定释放。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技术。
一、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基本原理1.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组成膜控型缓释制剂一般由药物、膜材料和辅助成分组成。
其中,膜材料是关键因素之一,它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决定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机制。
2. 薄膜结构膜控型缓释制剂的薄膜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功能层组成,包括药物释放层、控制膜层和辅助层。
药物释放层负责储存和释放药物,控制膜层起到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作用,而辅助层可以对膜结构进行保护和增强。
3. 释放机制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放机制可以分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和复合控制三种。
扩散控制是指药物通过控制膜层的扩散来实现释放,溶解控制是指药物通过膜层的溶解来实现释放,而复合控制则是综合考虑扩散和溶解两种机制。
二、膜控型缓释制剂的优势与应用1. 优势膜控型缓释制剂具有以下优势:- 能够实现精确的药物释放速率调控,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性。
- 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改善疗效。
- 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应用领域膜控型缓释制剂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慢性疾病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肿瘤治疗: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治疗效果。
- 动物免疫注射:实现长效免疫效果。
- 农药和化肥:实现长效释放,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对膜控型缓释制剂的进一步思考1. 趋势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膜控型缓释制剂在药物控释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不断拓展。
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新型膜材料的研发、控释机制的优化和多功能膜的设计等方面。
2. 挑战与解决方案尽管膜控型缓释制剂具有许多优势,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膜材料的选择和设计需要更加精确和可靠,控释机制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药物控释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药物控释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它指的是将药物按照特定的方式控制释放,达到控制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的目的。
药物控释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从常见的缓释片、控释胶囊到新型的纳米粒子、聚合物材料都有应用。
本文将从药物控释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带领读者了解药物控释技术的知识。
一、药物控释技术的原理药物控释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药物释放速度、时间、位置等因素,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同时降低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根据控释方式的不同,药物控释技术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普通控释:这种控释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达到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效果。
例如,我们常见的缓释片就是采用普通控释技术的。
2、靶向控释:这种控释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药物对靶向细胞或组织的选择性附着或利用特定的受体和药物相结合,实现药物的有针对性靶向释放,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毒性。
3、多重控释:这种技术的原理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部位、不同的方式下,将药物释放出来,让药物的治疗效果覆盖更多且更长的时间。
例如,一些长效性胰岛素制剂即属于多重控释技术。
药物控释技术成败的关键在于一些基本参数的把控:药物的溶解度、渗透性、稳定性、毒性等等,这些参数将直接影响到药物控释的效果。
同时,药物控释技术还存在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即药物与控释介质的相互作用和扩散,这个过程具体可分为传质过程和限制性解聚过程。
二、药物控释技术的应用药物控释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通过药物控释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为患者开处药物治疗方案,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基因组信息、药物储存的湿度、温度等多维度考虑。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药物控释技术的应用:1、缓释片和胶囊:这是最常见的药物控释技术,具有释放时间长,对患者便利、不会造成过度依赖等特点。
这种药物控释技术主要针对氨糖、止痛剂和避孕药等较为普遍的药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和肿瘤等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