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13.50 KB
- 文档页数:8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一、碳酸盐岩型-云南会泽会泽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京103度、北纬25度之间。
其东临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寻甸县毗邻。
云南会泽的铅锌矿区是我国著名的铅锌矿产地之一。
矿区地表层由于震旦系组成,构成矿场的基地,其包含的上震旦与古生界组成了“两层式结构”。
其主要由灰色、红色、米黄色的白云岩及块状的硅灰岩构成。
有代表意义的断层有麒麟长等。
会泽矿床主要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会泽矿产成矿的地质特征:会泽矿床产生的矿产不仅受到地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
(1)地层因素在地域上,矿产的分布同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透视状”的矿体主要为下层的炭资源形成碳酸盐.从而形成矿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硫化矿石的产生原因也同其沉积作用有一定联系。
(2)岩性因素会泽铅锌矿床的下层一般为白云灰岩。
中上层为灰白粗晶的白云灰岩,并伴有白云质灰岩的残留体,成过度关系。
白云灰岩有着重要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
粗晶的白云灰岩比较厚,孔隙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其对岩石的遮挡作用,就容易形成脉状的矿床。
因此,岩性因素也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决定条件。
(3)构造因素。
受压扭作用产生的断流带式矿体形成的有地地区,矿体在其剖面多为梯状结构。
二、泥岩-碎屑岩-内蒙古东升庙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三贵口铅锌矿是东升庙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北东向延伸地段。
自2005年8月以来紫金矿业集团在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对40~88线区域钻探施工,发现了以铅锌为主的隐伏工业矿体,该矿体主要分布在三贵口南矿段。
内蒙紫金矿业设立三贵口南矿段铅锌勘探项目是想利用实测剖面、取样进行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进步对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圈出矿体计算出储量并展开下一轮找矿预测。
实现铅锌矿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问题。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铅锌矿资源。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如下:1.矿床类型:云南某铅锌矿是一种层控型铅锌矿床。
主要存在于沉积岩或变质岩中,矿床形态呈层状或脉状,以脉状矿床为主。
2.地质构造:云南某铅锌矿的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该矿床常出现在断裂带、褶皱带或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段。
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对矿体的形成和富集起重要作用。
3.矿石性质:云南某铅锌矿的矿石主要以黄铅矿和闪锌矿为主。
黄铅矿具有金属光泽,颜色为铅灰色至铅黑色,硬度为2.5,密度为7.6-7.7g/cm³。
闪锌矿为半金属光泽,颜色为黑色至铜红色,硬度为2.5-3,密度为4-4.3g/cm³。
4.成矿作用:云南某铅锌矿的成矿作用主要与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有关。
热液作用是指由于地壳活动导致的地下水受热和溶液的迁移,使其含有铅锌等金属元素,通过流体运移和沉淀而形成矿体。
岩浆作用是指由于岩浆侵入到地壳中,通过热解、融化和沉淀作用形成矿体。
5.岩石类型:云南某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片麻岩、千枚岩、石英岩等变质岩中。
这些岩石中含有较高的硅、铀、钨、锡等金属元素,为铅锌矿床的形成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物质基础。
6.矿床分布:云南某铅锌矿广泛分布于云南的各个地区,其中以保山、昭通、曲靖等地的矿床规模较大。
这些矿床一般呈规模较大、富集程度较高的特点。
7.矿床形成时代:云南某铅锌矿的矿床形成时代主要分布在震旦纪和古生代的地层中。
这些地层是地史上发生重要地质事件的时期,矿床形成与这些地质事件密切相关。
云南某铅锌矿床具有明显的层控特征,分布受地质构造的控制,矿石主要以黄铅矿和闪锌矿为主。
成矿作用主要有热液作用和岩浆作用,矿床多分布于变质岩中,以保山、昭通、曲靖等地的矿床规模较大。
矿床形成时代主要分布在震旦纪和古生代。
云南某铅锌矿地质特征云南是中国重要的铅锌矿产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铅锌资源。
其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矿床类型、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
云南地区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滇西北地区,如保山、曲靖、怒江等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铅锌矿床是石阡矿田、曲靖矿田和保山矿田。
首先,从矿床类型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为床状矿床和脉状矿床。
床状矿床是指矿石以层状或羽状产于岩层或构造面之间的矿床,一般分布在封闭古构造块中,具有规模大、容量大的特点。
脉状矿床则是指矿石以脉状、层状或肢节状产于岩脉或裂隙中的矿床,一般分布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
其次,从岩性特征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和变质岩中。
碳酸盐岩是铅锌矿床的主要宿主岩石,其中以云南特有的淡色和深色大理岩最为常见。
淡色大理岩是指颜色较浅的大理岩,其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而深色大理岩则是指颜色较深的大理岩,其主要由硅质矿物组成,如石英、长石等。
变质岩则是指经过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的岩石,其中以变质岩中的大理岩和石英岩中含有较丰富的铅锌矿床。
再次,从构造特征来看,云南的铅锌矿主要分布在断裂和褶皱带附近。
断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导致岩块移动的地质现象。
在断裂带中,形成了了大量的断裂破碎带和矿脉富集带,为铅锌矿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褶皱则是指岩石由于地壳构造力的作用而发生的弯曲变形,褶皱带中一般会富集较多的铅锌矿床。
综上所述,云南铅锌矿地质特征主要包括矿床类型、岩性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成矿地质条件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研究对于铅锌矿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我国铅锌矿床虽然在各地质时代均有分布,但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地质时代和成矿期。
据《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地质出版社,1991)统计的铅锌矿分布的地层时代:前震旦纪占19%、震旦纪占11%、寒武纪—志留纪占15%、泥盆纪—二叠纪占46%、三叠纪—白垩纪占8%、第四纪占1%。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统计的中国铅锌矿床成矿期:前寒武占6%、加里东占3%、海西占12%、印支占1.3%、燕山占39%、喜马拉雅占0.7%、多期占38%。
空间分布,超大型、大中型铅锌矿床和铅锌成矿区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滇川地区(特别滇西兰坪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大兴安岭区带以及南岭地区。
我国铅锌成矿规律仍是目前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铅锌成矿区带的分布和矿床产出,除上述时空分布基本状况外,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1)主要类型矿床(田)所处的成矿环境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型矿床(田)的成矿环境,多数产于地台地区,少数分布于冒地槽区域里。
局限的沉积盆地较之开放的沉积盆地更有利于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的形成。
含矿地层,南方的含矿地层多为上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东北地区的含矿地层多为中元古界及寒武系—奥陶系。
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桂、粤、滇、川、黔、辽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边缘。
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田),多数产于褶皱带中的冒地槽类复理式沉积环境中,而且出现的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矿床规模较大的特点。
如内蒙古狼山元古宙冒地槽中的炭窑口、霍各乞、东升庙、甲生盘等矿床。
产于秦岭海西-印支冒地槽中的西成-凤太铅锌矿带,更是密集成群成带分布,如甘肃西成矿田中的密集分布的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等超大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铅锌矿床;陕西凤太地区的密集分布铅锌矿床:银洞梁(大型)、峰崖(中型)、手搬崖(中型)、铅硐山(大型,含东塘子大型)、八方山(大型,含二里河大型)、银母寺(中型)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
试论中国铅锌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摘要:在金属矿床中,铅锌元素因其固有的地球化学性质,在地质条件下有利于它们共生在一起,铅锌还与铜和其他金属硫化物共生,单铅矿床或单锌矿床在铅锌矿床中,储量与产量所占比例均很小,故一般常将这两种金属作为一种矿床来讨论。
世界现代工业很重要的这两种金属,大部分来自北方铅矿和闪锌矿这两种硫化物的伴生体,或者来自它们的氧化产物。
本文将主要分析我国铅锌矿床的类型以及基本特征,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关键词:中国;铅锌矿床;类型及基本特征1.我国铅锌矿床的类型分析由于铅锌矿床伴生组分复杂多变,成矿作用复杂多样,故铅锌矿床的分类原则与类型划分一直是争论的问题。
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分类方案中,有的强调成矿温度,有的强调赋矿主岩,有的则强调成矿机制,它们分别反映了同时期成矿理论的主流趋势。
考虑到任何矿床都是在特定的地质背景下成矿元素“活化”、“迁移”、“聚集”的结果,矿床的分类应尽可能的考虑制约成矿的地质背景、围岩条件、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等,突出矿床的“物源”、“热源”、“控矿构造”及矿床工业意义大小。
因此,笔者在分类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点因素:①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的主要来源;②矿床主岩的类型及性质;③矿体产状及成矿作用的主要方式;④控矿的主要地质因素;⑤矿床工业意义的大小。
基于此,笔者对我国铅锌矿床的类型主要分为了以下几种。
1.1热液系铅锌矿床本矿系矿质来源一般以深部硅铝层同熔、重熔混合岩浆为主。
成矿作用的性质以岩浆热液作用为主。
所处大地构造环境以东南沿海褶皱系及中朝准地台南北缘的秦岭、燕山褶皱带为主,或为我国自北而南的三大东西向构造体系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
矿床空间分布特点是均产于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花岗岩体分布的碳酸盐类建造为主的地区。
矿床赋存的地层一般以上古生界为主,亦有部分产于下古生界或前震旦系中。
岩性以浅海相的碳酸盐岩类为主,部分为碎屑岩或变质岩中的碳酸盐类岩石夹层,多属不纯灰岩、大理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或不同结构构造的灰岩与砂页岩互层组合。
探讨铅锌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摘要:会泽铅锌矿在我国算是大型的铅锌矿床了,也是国家主要生产铅锌矿之一。
本文通过对云南会泽铅锌矿矿区的特征和规律分析,阐述了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岩相古地理和成矿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条件,认为矿床成因为多期次、多阶段、复成因的热水沉积一动力改造型迭加矿床。
关键词:铅锌矿;地层特征;矿床成因1 地质概况会泽铅锌矿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多金属成矿域。
其东部受昭通——曲靖隐伏断裂所限,西部为小江断裂。
该区在晋宁——澄江运动后,结束了地槽历史,小江断裂以东出现了大范围的不均匀沉降,形成了以NE向褶皱断裂为主的构造带,该区自此进人了相对稳定的地台阶段。
中生代期间,该区属于南北地洼区川滇地洼系的一部分和云贵地洼区西北部的一部分。
区内铅锌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准地台康滇东部边缘隆起带——昭通——牛首山隆起带北段及其与滇黔台坳接触带附近,总体上呈NNE向带状展布,从空问位置上看,会泽铅锌矿恰好位于滇川黔成矿带之中部。
区内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主要由一套海相碳酸盐、碎屑岩组成。
区域断裂构造主要有小江断裂带、北东构造带和垭都一紫云断裂带,控制了该区铅锌矿床的发育、分布和地层厚度变化、岩相古地理及区内岩浆岩活动。
区域岩浆活动主要为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广泛分布于该地区。
2 矿区地层特征矿床的形成离不开层积岩的堆积,矿床自然也就形成层叠式(见图1)。
矿区内保留有一整套完整的碳酸岩沉积建造,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上统灯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泥盆系的海口组和宰格组;石炭系地层从老到新有大塘组、摆佐组、威宁组和马坪组一整套完整的地层;还有下二叠统梁山组、栖霞一茅口组及上二叠统峨嵋山玄武岩,各地层之间均呈整合接触或假整合接触关系。
另外,在矿区沿山坡和沟谷还分布有第四系地层的冲积、洪积砂粒粘土层。
其中下石炭统摆佐组(C1b) 是该区主要的赋矿层位,厚约60 m.最厚可达276.5 m。
岩性为灰白色一红褐色中至粗晶白云岩.中间偶夹有灰岩或硅质灰岩薄层,两者呈渐变过渡关系,蚀变特征明显。
铅锌矿资源地质特征来源:能源网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我国铅锌矿床虽然在各地质时代均有分布,但有相对集中分布的地质时代和成矿期。
据《中国有色金属矿山地质》(地质出版社,1991)统计的铅锌矿分布的地层时代:前震旦纪占19%、震旦纪占11%、寒武纪—志留纪占15%、泥盆纪—二叠纪占46%、三叠纪—白垩纪占8%、第四纪占1%。
从成矿期来看,据《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统计的中国铅锌矿床成矿期:前寒武占6%、加里东占3%、海西占12%、印支占1.3%、燕山占39%、喜马拉雅占0.7%、多期占38%。
空间分布,超大型、大中型铅锌矿床和铅锌成矿区带,主要集中分布在滇川地区(特别滇西兰坪地区)、秦岭—祁连山地区、内蒙古狼山—渣尔泰地区和大兴安岭区带以及南岭地区。
我国铅锌成矿规律仍是目前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从铅锌成矿区带的分布和矿床产出,除上述时空分布基本状况外,还有以下一些规律和特点:1)主要类型矿床(田)所处的成矿环境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碳酸盐岩型矿床(田)的成矿环境,多数产于地台地区,少数分布于冒地槽区域里。
局限的沉积盆地较之开放的沉积盆地更有利于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的形成。
含矿地层,南方的含矿地层多为上震旦系、泥盆系、石炭系;东北地区的含矿地层多为中元古界及寒武系—奥陶系。
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于湘、桂、粤、滇、川、黔、辽吉、塔里木西北及西南边缘。
泥岩-细碎屑岩型铅锌矿床(田),多数产于褶皱带中的冒地槽类复理式沉积环境中,而且出现的矿床具有成群成带和矿床规模较大的特点。
如内蒙古狼山元古宙冒地槽中的炭窑口、霍各乞、东升庙、甲生盘等矿床。
产于秦岭海西-印支冒地槽中的西成-凤太铅锌矿带,更是密集成群成带分布,如甘肃西成矿田中的密集分布的厂坝、李家沟、毕家山、邓家山、洛坝等超大型、大型及一批中小型铅锌矿床;陕西凤太地区的密集分布铅锌矿床:银洞梁(大型)、峰崖(中型)、手搬崖(中型)、铅硐山(大型,含东塘子大型)、八方山(大型,含二里河大型)、银母寺(中型)等一批大中型铅锌矿床。
中国铅锌矿:主要类型、地质特征与预测区分布中国铅锌矿产资源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唐攀科1,王春艳1,梅友松2,郝玉军1,吴碧娟1,管友飞1,段建良11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2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作者简介:唐攀科,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矿床地质、矿产预测研究。
导读: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墨西哥、印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
我国铅锌矿的开采和冶炼能力均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铅锌生产大国。
唐攀科等系统总结了中国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结合传统的矿床模型以及全国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将全国铅锌矿划分为9种预测类型(即层控碳酸盐岩型(MVT)、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SEDEX)、砂砾岩型、沉积改造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夕卡岩型和风化壳型)。
文中介绍了多种预测类型中典型铅锌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我国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模型,圈定了47个Ⅲ级成矿区带,并对其进行资源潜力评价和预测,为相关地区矿产勘查申请立项和工作部署提供了依据。
内容提纲1 中国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2 中国铅锌矿预测评价模型3 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4 结论1 中国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1.1 中国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我国铅锌矿床的形成和演化受构造环境制约明显。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决定和影响了大多数铅锌矿床的时空分布。
滨太平洋成矿域、古亚洲成矿域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域等三大成矿域在不同的地质背景形成不同的成矿环境,产出了类型多样的铅锌矿床,如与沉积作用有关的有喷流沉积型(SEDEX)、层控碳酸岩型(MVT)及砂(砾)岩型等矿床,与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及热液型等矿床。
滨太平洋成矿域的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了我国东部地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在辽东、长江中下游、浙东、闽中、赣南、粤北等地区形成一系列夕卡岩型、热液型和火山岩型等与岩浆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床。
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浅析近年来,中国国内有色金属产量和对矿产品需求量快速增长,其中,铅、锌的消费量也增长迅速。
铅锌矿产在我国的使用领域非常广泛,铅锌市场需求量也不断扩大,它被广泛运用于汽车制造行业、建筑交通运输行业和电信行业。
可以说,铅锌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正确划分矿床类型对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评价十分重要。
就我国铅锌矿类型及其地质特征,本文作了浅析。
标签:铅锌矿床类型地质特征铅锌矿床是有色金属矿床之一。
该矿床主要在中、低温热液作用过程中形成,一部分由火山成矿作用和外生成矿作用形成。
世界铅、锌资源十分丰富,其产量仅次于铁、铝、铜,而中国铅、锌资源量在世界排名中靠前。
我国铅锌矿资源比较丰富全国均有铅锌矿产出,重点分布在华南西部及华北北东部,据统计现有储量居世界第4位。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铅、锌资源就在人类经济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在5 800年前,埃及人就用铅铸造神像;5000年前,中国人就用铅铸钱币现在正处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铅锌矿作为紧缺资源应用相当广泛。
近年来,由于海相火山作用、层控理论和多成因观点被较早引进,以及现代洋底热水成矿作用的观察,包裹体、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等测试成果的综合研究,使铅锌矿床分类日趋完善。
1根据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其具体可被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热液矿床:各种成因的含矿热水溶液形成的矿床,成矿介质是热水溶液。
按成矿温度可分为:300-500°C高温热液矿床(火成岩体内外接触带及浅变质岩内),深度变化大,一般3-4公里。
200-300°C中温热液矿床,具有高中温矿物组合,深度变化大,一般1.5-3公里。
50-200°C低温热液矿床,形成深度一般为2公里左右,形态变化大。
(2)同生矿床:是针对各种层状、似层状金属矿床尤其是争论较多的金属硫化矿床提出的一种矿床成因假说。
认为矿床是在同生作用形成的,包括沉积或火山--喷气--沉积作用等形成的矿床,时间和成因上和围岩相同或相似(准同生矿床)。
铜矿资源地质特征一、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中国铜矿床时空分布及成矿规律有以下特征:(一)成矿时代相对集中中国铜矿成矿时代虽然从太古宙至第三纪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但主要集中于中生代,其次是新元古代和新生代。
从探明的大中型矿床的储量在时代的占有情况来看,据王之田(1988)统计的各时代铜矿储量比例:太古宙0.6%,古元古代7.8%,中-新元古代16.5%,早古生代3.5%,晚古生代6.2%,中生代49.8%,新生代15.3%。
从各期的地壳运动来看,自寒武纪以来,历经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各期的地壳运动,每期虽然都有相应的铜矿成矿作用,并形成矿床,但以燕山期生成的矿床最多。
据郭文魁主编的1:400万中国内生金属成矿图说明书(1987)统计了115个铜矿的床(点)在各成矿期的比例,其中燕山期占46%。
可见铜矿床的形成在整个地史成矿期中,燕山期成矿作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成矿空间分布相对集中从成矿环境来看,中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南与印度板块相接。
地层发育较齐全,沉积类型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质作用也较强烈。
这种复杂多样的地质环境,形成了多种铜矿类型,主要分布在赣东北、长江中下游、祁连山及邻区、中条山、西昌-滇中、三江地区以及黑龙江嫩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等。
在这些成矿区带已探明的铜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80%以上。
(三)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环境从板块构造成矿环境来看,据王之田等人研究认为,斑岩铜矿产于会聚板块边界,包括大陆边缘(含活动陆内古板边)和岛弧环境挤压弧系里,都与发生大幅度相对运动正负构造单元之间的区域性深大断裂有关;夕卡岩型铜矿与斑岩型铜矿成矿环境基本类似,但成矿围岩有所不同;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多金属矿在离散板块边缘和会聚板块边缘以及岛弧环境均有产出,主要为大陆边缘斜坡已跨上洋壳部位的优地槽,或经洋壳俯冲送到海沟地带的原来生成在洋中脊的蛇绿岩套环境;海相沉积岩块硫化物型铜矿,产于大陆壳海西-印支期海相断裂拗陷带环境,并受中生代岩浆岩的活化改造富集;海相沉积(变质)岩型铜矿,产于稳定大陆边缘裂谷或类似张裂构造的早期阶段,属冒地槽环境;镁铁-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产于大陆边缘和增生褶皱带边缘深大断裂环境。
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分析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铅锌矿矿区矿床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要关注点,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铅锌矿矿区矿床的需求不断的加大。
而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技术的不断提高,也在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开采方面,获得了大幅度的进步。
从各个方面来说,我国在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方面,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果,因此,在现今的發展中,获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标签:铅锌矿成矿特征找矿方向1成矿地质背景为了更好的研究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以及找矿标志,本文主要以铅锌矿矿区矿床为例进行讨论。
首先从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一定的分析。
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区内出露地层有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等。
其中前泥盆纪地层最为发育,并普遍遭受浅变质作用和多次构造变形,该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极为发育且十分复杂。
区域断裂主要有NNE向和NW向两组,以前者最为发育,构成密集的NNE向断裂带。
由此可见,对于铅锌矿矿区矿床来说,成矿地质背景是比较复杂的,甚至更加的难以捉摸。
2铅锌矿矿区矿床地质特征2.1矿(化)层特征含(矿)化层一般分为上、中、下三个矿化富集部位。
上部:白云岩层间破碎较弱,适应方解石脉较少,含黄铁矿较少,含铅锌矿较低。
中部:白云岩层间破碎较强,石英、方解石脉较多,含黄铁矿较少,含铅锌矿较高。
下部:含铅锌矿较低,一般Pb品位在百分之零点零一八到百分之零点八五之间。
从客观的角度分析,这三个矿化富集部位具有一定的差距,相距二点七米到十二米不等。
由此可见,对于铅锌矿矿区矿床的地质特征来说,有效的掌握矿化层的特征,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良好的帮助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有效的处理一些问题。
在实际的工作中,较多的工作人员常常为了一些问题摸不着头脑,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矿化层的特征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掌握。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经过长期的努力,终于在矿化层方面有所突破,从而对整个铅锌矿矿区矿床领域的研究工作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
我国各种工业类型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1、碳酸盐岩型-云南会泽会泽县位于云南省的东北部、金沙江东岸、曲靖市西北部,地处东京103度、北纬25度之间。
其东临宣威市、贵州省威宁县,南与寻甸县毗邻。
云南会泽的铅锌矿区是我国著名的铅锌矿产地之一。
矿区地表层由于震旦系组成,构成矿场的基地,其包含的上震旦与古生界组成了“两层式结构”。
其主要由灰色、红色、米黄色的白云岩及块状的硅灰岩构成。
有代表意义的断层有麒麟长等。
会泽矿床主要位于小江断裂带上,为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会泽矿产成矿的地质特征:会泽矿床产生的矿产不仅受到地层、岩石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地质因素的影响。
(1)地层因素在地域上,矿产的分布同地层有着密切的关系。
“透视状”的矿体主要为下层的炭资源形成碳酸盐.从而形成矿产提供了前提条件。
硫化矿石的产生原因也同其沉积作用有一定联系。
(2)岩性因素会泽铅锌矿床的下层一般为白云灰岩。
中上层为灰白粗晶的白云灰岩,并伴有白云质灰岩的残留体,成过度关系。
白云灰岩有着重要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着矿床的形成。
粗晶的白云灰岩比较厚,孔隙也相对较大,再加上其对岩石的遮挡作用,就容易形成脉状的矿床。
因此,岩性因素也是控制矿床形成的重要决定条件。
(3)构造因素。
受压扭作用产生的断流带式矿体形成的有地地区,矿体在其剖面多为梯状结构。
2、泥岩-碎屑岩-内蒙古东升庙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三贵口铅锌矿是东升庙矿区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北东向延伸地段。
自2005年8月以来紫金矿业集团在该区开展地质普查工作,通过对40~88线区域钻探施工,发现了以铅锌为主的隐伏工业矿体,该矿体主要分布在三贵口南矿段。
内蒙紫金矿业设立三贵口南矿段铅锌勘探项目是想利用实测剖面、取样进行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进步对该区地层、岩石、构造、矿体、矿床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圈出矿体计算出储量并展开下一轮找矿预测。
实现铅锌矿资源持续稳定的供应,为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解决重大问题。
矿区地层:研究区地层包括中元古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
其中中元古代地层占研究区的41%,中生代地层占48%,新生代地层占11%,其中中元古代地层为含矿地层。
研究区内地层分布相对集中,且有一定规律,中元古代地层分布于研究区中部,中生代地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北部,而东南部仅零星分布,新生代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南部。
矿区构造:区内构造复杂纷呈,颇具特色。
不同时代、不同期次、不同规模的褶皱、断裂都有发育,褶皱和断裂的有机配置,构成了不同构造旋回各自的构造群落,控制了区内的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成矿作用。
东升庙矿区位于北部F5和南部Fl两条区域性北东向断裂之间,多次构造运动形成了本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格局。
岩浆岩:区内分布着不同时代、不同期次和不类型的岩浆岩。
形成时代从中元古代到燕山期。
其中华力西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其次为印支期和燕山期。
从深成侵入岩、浅成岩到喷出岩均有出露。
岩性可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
产状类型也较多,有岩基、岩株、岩墙等。
以华力西期岩浆岩为例,主要岩性为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二云花岗岩、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及伟晶岩等。
矿区变质岩:依据区内各种变质岩的地质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含量特征,在充分考虑原岩建造的基础上,将狼山群的岩石划分为大理岩类、片岩类、石英岩类、变粒岩类、角闪岩类、混合岩六大类。
东升庙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区及外围构造纲要图(据原化学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内蒙古地质勘探大队(1992)和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北亚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分公司(2008)资料综合编制)1:冲洪积层:2:残破积层;3:半胶结状砂砾岩;4:砖红色(舍)砂砾粘土岩;5:灰一灰白色,薄一中厚层状石英岩;6:灰一灰绿色绿泥绢云石英片岩;7:深灰一杰黑色千枚状石墨绢云片岩;8:深灰色薄层状白云石大理岩,产2、3、4、5号矿体.9:绢云石墨片岩夹石墨白云石大理岩互层;10:灰色、中厚层状白云石大理岩;ll:灰白一浅粉色,中厚层状石英岩;12:灰一灰黑色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3、矽卡岩型-湖南水口山湖南常宁水口山享有“世界铅都”、“中国铅锌工业摇篮”等美誉,老鸦巢铅锌金矿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以南湘江之畔,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我国重要的铅锌、贵金属生产基地,其开采史远可追溯到宋代。
进入新世纪后,矿山资源危机明显,如何确保老矿山长盛不衰并不断发展,是广大地质工作者及矿山工作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地层:水口山铅锌金银矿田地处南岭成矿带中段北部,邵阳一郴州北西向深断裂带北侧,株洲一江永北东向深断裂与耒阳一临武南北向构造带的交汇部位,上地幔隆起区(衡阳断陷盆地)南缘。
区域出露地层为泥盆系上统、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沉积总厚达3000多米。
晚三叠系以前主要为浅海碳酸盐及碎屑岩建造,侏罗系一白垩系则为陆相碎屑岩建造。
构造:矿田内主要构造线为南北向。
区域为耒一临南北向褶断带北缘,属耒阳褶皱束。
自东而西有西岭背斜、盐湖复式向斜、遛水湾背斜,次级褶皱有四丘田向斜、马王塘背斜及盐湖向斜。
次级倒转背斜轴部往往是矿体赋存的有利部位。
岩浆岩:水口山矿田内岩浆岩发育,共发现大小岩体(脉)72个,地表总面积约4.8 km2,属壳、幔混源岩浆,多沿深大断裂侵入或喷出,在矿区次级倒转背斜轴部或推覆构造带等有利部位定位;形成燕山中期花岗闪长岩类浅成侵入系列(143~160.7 Ma),其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斑岩;燕山晚期英安质潜火山岩超浅成、喷发系列(129 Ma),主要为英安玢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等,这些岩浆岩均具有侵入浅、外压低、温度高、爆发式侵入等特征,与本矿田内铅锌金银成矿较为密切。
围岩蚀变:区内断裂构造发育,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有角岩化、夕卡岩化、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局部见硅化、碳酸盐化、黄铜矿化。
围岩蚀变具较明显的水平分带。
夕卡岩化、大理岩化、硅化与铅锌黄铁矿成矿关系密切,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4、海相火山岩型-甘肃白银厂小铁山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北祁连加里东褶皱带东段。
属马雅雪山一白银厂中部火山岩带的一部分,东起白银厂,向西经二道湾、石青硐至永登中堡,呈NWW狭长带状分布,长108 km,宽3—20 km,属岩石组合较为复杂,岩相变化大。
由富含钠质的中酸性一酸性及中基性一基性火山杂岩组成。
白银矿区岩相发育最为完善,基一酸性各类岩石均有分布,具有大量火山集块、角砾,显示近火山口向中心式强烈喷发的特点,在石青硐逐渐变为以酸一基性熔岩为主,具有少量细粒酸性凝灰岩,很少见到集块、角砾。
白银厂、石青硐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该火山岩带中。
地层:小铁山矿区出露的地层为中寒武统白银厂变质火山岩组,进一步可分为三个岩性层:第一层为石英角斑凝灰岩层,第二层为硅质千枚岩夹石英角斑凝灰岩层,第三层为石英角斑岩夹石英角斑凝灰岩层。
石英角斑凝灰岩层,广泛出露于矿床中部,为含矿围岩,沿走向向北西及南东逐渐变窄,在Ⅸ行剖面出露宽达200m,往两端在Ⅲ行剖面及Ⅺ V行剖面仅为50m,分为中细粒灰白色蚀变石英角班凝灰岩与中粒灰绿色蚀变石英角斑凝灰岩。
硅质千枚岩夹石英角斑凝灰岩层,出露于石英角斑凝灰岩两侧,南侧主要以硅质千枚岩为主,北侧以硅质千枚岩、硅质岩为主,夹石英角斑凝灰岩,走向相变基本与南侧一致。
石英角斑岩夹石英角斑凝灰岩层,出露在硅质岩层的两侧,南侧的石英角斑岩以微含凝灰质为特征,北侧以含角砾凝灰质成分为特征,其出露较南侧宽。
岩浆岩:区内侵入活动不发育,伴随火山喷发作用,具有喷发侵入活动及后期岩浆活动,主要的侵人岩有石英钠长斑岩:出露于矿化带下盘,地表仅在Ⅵ-Ix 行有出露,呈透镜状,断续长300m,最宽达35m,在1 854 m水平x行坑道中见岩体最厚达50m,在Ⅶ-13孔(1 780 m标高)岩体厚达70m(未穿透),岩体由上往下逐渐变大;岩体走向北600西,倾向南西,倾角700~800,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岩体与围岩呈侵入接触,在接触面附近,互有混染现象,分析认为,该岩体属喷发侵人体(次火山岩),可能与火山喷发岩属同一岩浆源。
钠长花岗斑岩岩墙:产状有两组即北北西与北东东向,出露宽度一般2-5m,延长数百米,呈岩墙状穿插各种围岩及矿体,对矿体有破坏作用,该岩墙应与石英钠长斑岩同属一个岩浆源,在时问上略晚于主成矿期之后,属成矿末期的产物。
白银厂矿田地质构造1.石英碱长斑岩;2.强变石英碱长斑岩;3.强变含石英碱长斑岩;4.碱长斑岩;5.强变碱长斑岩;6.石英碱长粗面斑岩;7.石英钠长斑岩类为主;8.钠长斑岩类为主;9.基性、中基性次火山岩;10.千枚岩;11.钙质绿泥片岩;12.大理岩;13.花岗斑岩脉;14.块状矿体;15.侵染状矿体;16.韧性剪切带;17.实测及推测断层及编号;18.推测薄弱带;19.含矿次火山岩体编号围岩蚀变:围岩蚀变在地表不显著,仅在局部出现;深部却普遍存在,并与矿体有密切关系。
主要蚀变有绿泥石化、重晶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等。
绿泥石化在矿区比较发育,与块状黄铁矿、黄铜矿的关系最为密切,矿体附近及含矿围岩中的绿泥石属铁镁绿泥石类,为热液蚀变产物,而远离矿体的绿泥石化为镁绿泥石化,属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
绿泥石化一般在块状矿体顶部及其上盘围岩中发育,远离矿体绿泥石化逐渐减弱,蚀变范围从2—50 m之间,蚀变强烈者成为绿泥石岩,当伴随有白云石化、碳酸盐化、矽化时,则含矿性更好,铜铅锌较富集。
重晶石化在矿区不甚发育,但与铅锌矿的关系非常密切。
硅化在矿区内最为发育,与块状、浸染状铜铅锌矿关系密切,实践证明硅化必须伴随其他蚀变才能富集成矿,单一硅化对成矿意义不大。
绢云母化在矿区极为发育,在矿化带范围内均普遍存在,它与浸染状铅锌矿关系较为明显,它伴随硅化、黄铁矿化时则富集成浸染状铜铅锌矿。
5、砂、砾岩型-云南兰坪金顶地层: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三合洞组(T 3S),侏罗系花开左组(J2h)、坝注路组(J3b),白垩系景星组(K 1J),下第三系宝相寺组(E2 b)等。
八宝山矿床区域地质图Q一第四系;N一第三系中新统双河组;Eg一第三系古新统果朗组;Ey一第三系古新统云龙组;Kzh一止白垩统虎头寺组;Kzh一上白垩统南新组;Kj一下白垩统景星组;J3b一上侏罗统坝注路组;Jzh一中侏罗统花开左组;T一上三叠统石钟山组; p一上三叠统攀天阁组;T3c一上三叠崔依比组;Tzp一中三叠统上兰组;Pz一二叠系上统板岩夹透镜体灰岩;γ6π-花岗斑岩;ηγs1 一二长花岗岩;γ53一花岗岩;Σ一超基性岩wc1 一外来体;1一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