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理论》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79.50 KB
- 文档页数:9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与背景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理解和应用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工具,以应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风险挑战。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金融风险管理概述a. 金融风险的定义与分类b. 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2. 市场风险管理a. 金融市场的特点与风险b. 市场风险的度量与评估方法c. 市场风险管理策略及实施3. 信用风险管理a. 信用风险的概念及来源b. 信用风险管理的评估模型c. 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工具4. 流动性风险管理a. 流动性风险的定义与特征b. 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与控制方法c.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实践案例5. 操作风险管理a. 操作风险的概念与类型b. 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及方法c. 操作风险管理的案例研究6. 战略风险管理a. 战略风险的定义与形成原因b. 战略风险的评估与防范c. 战略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7. 案例分析与实践a. 金融风险管理相关案例的深入分析b. 实践操作与模拟交易三、教学方法与评估1. 教学方法a. 理论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讲解传授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
b. 案例研讨:通过讨论金融风险管理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c. 实践操作:利用模拟交易软件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中的风险挑战。
2. 评估方式a.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b. 期末考试:对学生综合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考查。
c. 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完成一份金融风险管理实践项目报告,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估。
四、参考教材与资源1. 主要教材a. 《金融风险管理导论》b. 《金融风险管理与衍生品》c. 《金融风险管理案例与分析》2. 参考资源a. 学术论文b. 金融风险管理报告c. 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发布的指引和政策文件五、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1. 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银行风险管理》教学大纲二、课程的对象和性质银行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它从商业银行角度探索金融风险,特别是据新巴塞尔协议中明确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进行风险管理。
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财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银行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也需相应的数学和外语基础为学习前提。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银行业风险的类型及成因、银行业风险的外部监管,明确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组织、程序与内容,掌握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银行风险评估的初步能力。
四、授课方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采用课堂教学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并加深对银行风险的认识,提高银行风险管理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含学时分配)第一章银行业风险概述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银行业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理解金融风险及其类型、我国银行业风险。
了解银行业风险管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银行业风险的类型及成因。
教学难点是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形成以及不良资产。
教学内容:第一节: 金融风险的概念1.金融风险的主要特征2.金融风险的基本类型3.金融风险管理的程序第二节: 银行业风险的类型及成因1.银行业风险的分类2.银行业风险成因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风险1.风险的形成2.银行风险与不良资产第四节: 银行业风险管理意义第二章资本风险管理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资本的组成与资本充足性的衡量。
理解新巴塞尔协议对金融风险的资本要求,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了解银行资本的功能及资本充足性要求的历史演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是资本的组成与资本充足性的衡量。
教学难点是商业银行的资本金管理。
金融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金融风险管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本课程是金融学专业本科(专科起点)的专业必修课。
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点面向基层、面向操作与管理、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性、实践性专门人才。
本课程的任务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专业课。
在本科学习金融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础的基础上,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掌握识别金融风险、计量金融风险、化解金融风险,以及防范金融风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措施。
三、教学对象具有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文凭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成人学生。
四、教学要求教学过程中,有关基本方法、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层次进行。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能够深入理解并准确地应用;掌握: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能够理解为什么,把握决策思路;了解:要求学生对有关内容知道是什么,对其中关系到金融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的创立、人物、事件要把握;能够正确加以表述。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基础会计、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等课程。
后续课程:金融工程等课程。
六、教学环节音像课:这是广播电视大学传授教学内容的重要媒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载体。
本课程采取视频、IP、网络课程等教学媒体,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文字教材为基础,结合我国金融企业(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其他金融类机构,如租赁、典当、财务公司等)的典型案例,以重点讲授或专题形式讲述本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及学习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面授辅导:这是广播电视大学学生接触教师、解决疑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缺少双向交流问题的有效途径。
面授辅导应以教学大纲为指南,结合视频讲座,通过讲解、讨论、座谈、答疑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辅导教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了解和熟悉远程教育规律,研究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一、课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风险事件频发,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我国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培养具备风险评估能力的人才,特制定本课程教学大纲。
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掌握风险评估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风险意识,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4. 为学生将来从事风险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第一部分:风险评估概述1. 风险的定义与分类2. 风险评估的定义与作用3. 风险评估的原则与方法4. 风险评估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风险评估基本理论1. 风险评估的要素2. 风险评估的流程3. 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4. 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第三部分: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1. 问卷调查法2. 专家访谈法3. 德尔菲法4. 实地调查法5. 风险矩阵法6. 模糊综合评价法7. 模拟法8. 指数法第四部分:风险评估案例分析1. 国内外典型风险评估案例介绍2. 案例分析及启示3. 案例讨论与模拟演练第五部分:风险评估实践与应用1. 风险评估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2. 风险评估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3. 风险评估在政府决策中的应用4. 风险评估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第六部分:风险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1. 风险评估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 风险评估在跨学科领域的应用3. 风险评估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系统讲解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风险评估案例,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风险评估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模拟演练:通过模拟实际风险评估项目,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5. 网络教学: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五、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风险评估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的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40%):考察学生对风险评估案例分析、实践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风险理论》教学大纲英文名称:Risk Theory课程编号:91134059学分/总学时:3/54(其中课堂:36学时;课内实验:18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授课对象: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一、教学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保险与精算方向)的专业课,是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保险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在金融保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险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风险度量模型模,掌握构建模型常用的经验法和参数估计法,能够利用模拟技术方法来模拟模型,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风险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风险理论基础(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理论概述第二节随机变量1.2.1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三节条件期望1.3.1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1.3.2条件期望的性质1.3.3条件方差第四节矩母函数1.4.1矩母函数的概念1.4.2矩母函数的性质1.4.3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基本要求】1.了解风险和风险理论的含义,2. 熟悉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条件期望的性质和条件方差;熟悉矩母函数的概念、矩母函数的性质、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
【重点及难点】重点:条件期望和方差、常见分布的矩母函数难点:矩母函数【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回顾概率论中关于条件分布的性质和常见的分布函数;本章主要以讲授和自学为主。
第二章个体保单的理赔额与理赔次数模型(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理赔额的分布2.1.1 保单限额2.1.2 免赔额2.1.3 保单限额+免赔额2.1.4 相对免赔额2.1.5 比例分担免赔第二节理赔次数的分布2.2.1(a,b,0)分布族2.2.2(a,b,1)分布族2.2.3 理赔次数分布的混合模型2.2.4 免赔额对理赔次数的影响【基本要求】1.理解损失与理赔额、免赔额、保单限额的概念;2.掌握常见的损失额分布以及不同赔偿方式下理赔额的分布;3.掌握单个保单理赔次数的分布以及(a,b,0)分布类和(a,b,1)分布类。
风险管理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一)中文名称:风险管理(二)英文名称:RikManagement二、课程性质任意性选修课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实际工作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指导。
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架构入手,着重突出信用、市场、操作三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与控制的技能知识,并掌握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和战略风险等基本知识,最后从理念、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对商业银行监管和市场约束做了要求。
了解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性质、原理、特点;掌握风险分析各阶段包括风险辨识、风险估计和风险评价的任务和方法,理解并区分众多的风险分析方法;在理解风险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和风险财务工具的作用、实施方法;在掌握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工具的基础上,了解风险管理决策的内涵、原则、决策中常用的技术方法,以及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优化组合。
运用风险管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程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本课程教学围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中心,努力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二)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课堂讲授与自学、课堂随机提问、课后作业及模拟法庭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组织语言回答问题的能力以及敏锐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尽可能运用多媒体教学,传达丰富的信息,另外试着采用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模拟起诉等实践教学活动。
五、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六、课程教学内容要点及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风险管理基础教学目的了解金融法的概念和特点以及调整的对象、金融活动的社会控制,把握金融法的功能与作用、金融法律体系以及金融法律调整机制等,并将其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到以后各章的学习之中。
教学重点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发展教学难点经济资本在风险管理中的要求建议学时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管理一、风险、收益与损失二、风险管理与商业银行经营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一)资产风险管理模式阶段(二)债务风险管理模式阶段(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模式阶段(四)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1.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2.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3.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4.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5.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第二节商业银行风险的主要类别一、信用风险二、市场风险三、操作风险四、流动性风险五、国别风险六、声誉风险七、法律风险八、战略风险第三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一、风险分散二、风险对冲三、风险转移(一)保险转移(二)非保险转移四、风险规避五、风险补偿第四节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一、资本的定义、作用和分类二、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率要求(一)巴塞尔协议(二)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三、经济资本及其应用(一)经济资本的含义(二)经济资本的作用(三)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第五节风险管理的数理基础一、收益的计量(一)绝对收益(二)百分比收益率二、常用的概率统计知识(一)预期收益率(二)方差和标准差(三)正态分布三、投资组合分散风险的原理思考题1.风险与收益、损失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有何重要意义?3.简述商业银行面临的八大类风险。
《风险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风险管理》二、学分及学时4学分、64学时三、适用专业金融与证券专业四、教学目的本课程为专业课,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运用本课程所独有的知识,能为企业进行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分析,能够参与制定风险管理决策方案,能看懂风险评估报告等工作能力。
五、教学要求学生已修完《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基础教程》、《概率与数理统计》,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与事例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参考《风险管理》,作者刘新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辅导丛书编委会著,立信会计出版社,时间为2009年3月。
六、教学学时数分配表七、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认识风险管理(8学时)内容提要:风险管理的含义、风险与收益损失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风险的本质。
2.风险管理的概率统计知识。
§1.1风险的基础知识(1学时)1.1.1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1.1.2风险与不确定性1.1.3风险与收益1.1.4风险本质§1.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要类型(1.5学时)1.2.1信用风险1.2.2市场风险1.2.3操作风险1.2.4流动性风险1.2.5国家风险1.2.6声誉风险1.2.7法律风险1.2.8战略风险§1.3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策略(1学时)1.3.1风险分散1.3.2风险对冲1.3.3风险转移1.3.4风险规避1.3.5风险补偿§1.4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1.5学时)1.4.1资本的含义1.4.2监管资本与资本充足性§1.5风险管理常用的概率及数理统计知识(3学时)1.5.1常用的概念和统计分布1.5.2收益的计量1.5.3风险的量化1.5.4风险的敏感性分析第二章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2学时)内容提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基本架构,教学重点和难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2.1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环境和风险管理组织(0.5学时)2.1.1商业银行风险文化2.1.2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2.2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流程(1学时)2.2.1 风险识别2.2.2 风险计量2.2.3 风险监测2.2.4 风险控制§2.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0.5学时)2.3.1 数据收集2.3.2 数据处理2.3.3 信息传递2.3.4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第三章信用风险管理(4学时)内容提要:信用风险识别、信用风险度量、信用风险监测和监控。
《风险理论》教学大纲英文名称:Risk Theory课程编号:91134059学分/总学时:3/54(其中课堂:36学时;课内实验:18学时)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授课对象:应用统计学专业学生一、教学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保险与精算方向)的专业课,是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保险所形成的一套理论体系,在金融保险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风险理论的基本概念、经典风险度量模型模,掌握构建模型常用的经验法和参数估计法,能够利用模拟技术方法来模拟模型,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风险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风险理论基础(2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风险与风险理论概述第二节随机变量1.2.1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1.2.2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第三节条件期望1.3.1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1.3.2条件期望的性质1.3.3条件方差第四节矩母函数1.4.1矩母函数的概念1.4.2矩母函数的性质1.4.3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基本要求】1.了解风险和风险理论的含义,2. 熟悉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条件分布与条件期望、条件期望的性质和条件方差;熟悉矩母函数的概念、矩母函数的性质、多元矩母函数及其性质。
【重点及难点】重点:条件期望和方差、常见分布的矩母函数难点:矩母函数【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回顾概率论中关于条件分布的性质和常见的分布函数;本章主要以讲授和自学为主。
第二章个体保单的理赔额与理赔次数模型(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理赔额的分布2.1.1 保单限额2.1.2 免赔额2.1.3 保单限额+免赔额2.1.4 相对免赔额2.1.5 比例分担免赔第二节理赔次数的分布2.2.1(a,b,0)分布族2.2.2(a,b,1)分布族2.2.3 理赔次数分布的混合模型2.2.4 免赔额对理赔次数的影响【基本要求】1.理解损失与理赔额、免赔额、保单限额的概念;2.掌握常见的损失额分布以及不同赔偿方式下理赔额的分布;3.掌握单个保单理赔次数的分布以及(a,b,0)分布类和(a,b,1)分布类。
【重点及难点】重点:常见理赔分布形式以及分布函数和数字特征、(a,b,0)分布类中各分部的特征。
难点:(a,b,1)分布类【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可采用提问式和计算机模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加深对不同保单形式的理解,利用R编程模拟出不同形式下理赔额分布的特征。
第三章短期个体风险模型(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个体风险模型3.1.1个体风险模型模型3.1.2 S的数字特征第二节独立和的分布与卷积3.2.1两项独立和的卷积3.2.2多向独立和的卷积第三节矩母函数法与再生性3.3.1独立和的矩母函数函数法3.3.2某些典型分布的独立和的再生性第四节独立和的分布近似逼近3.4.1独立和的正态分布逼近3.4.2正态分布逼近在保险事务中的应用【基本要求】1.了解个体风险模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了解个体保单理赔额分布特点;2.掌握研究保单组合理赔额分布的三种方法:卷积方法、矩母函数法和近似方法;3.掌握用正态分布近似总理配模型的方法。
【重点及难点】重点:个体保单组合理赔额分布的数字特征、卷积公式的应用、独立和的矩母函数函数特点(再生性)、独立和的正态分布逼近难点:卷积公式的应用【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本章部分内容是对学生先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部分知识在保险中的应用,基于此,教学过程中可压缩对理论知识的讲授,使用案例帮助学生回顾前期背景知识并运用到保险领域中。
第四章聚合风险模型(10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理赔次数分布4.1.1聚合风险模型的概念第二节 S的分布性质4.2.1 S的数字特征4.2.2求复合分布的卷积方法4.2.3求复合分布的矩母函数法4.2.4求复合分布的Panjer递推法第三节复合泊松分布及其性质4.3.1复合泊松分布的性质4.3.2个体风险模型的复合泊松分布的近似第四节 S的近似分布4.4.1总索赔量的正态分布近似4.4.2总索赔量的伽玛分布近似第五节聚合风险模型的应用4.5.1相关性保单组合的理赔次数的分布4.5.2限额损失再保险4.5.3团体保险的红利模型【基本要求】1.了解聚合风险模型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以及它与个体风险模型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聚合理赔额的分布的计算和数字特征;3.掌握复合泊松模型的基本性质和特殊性质;并能运用上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及难点】重点:聚合理赔额的数字特征、复合泊松模型的特征和性质、聚合理赔额的分布的各种计算方法:卷积法、panjer递推法、离散复合泊松分布的可分解性法和近似分布。
难点:卷积法、离散复合泊松分布的可分解性法的应用和近似分布【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
第五章长期聚合风险模型(8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盈余过程和破产概率5.1.1盈余过程5.1.2泊松盈余过程5.1.3破产概率第二节连续时间模型破产概率的计算5.2.1微积分方程与破产概率5.2.2最大损失过程与破产概率第三节离散时间模型破产概率的计算第四节调节系数与破产概率5.4.1调节系数5.4.2用调节系数表达破产概率5.4.3离散时间盈余过程的调节系数【基本要求】1.了解如下概念:盈余过程、总理赔过程、泊松过程、破产概率、最大总损失过程和调节系数;2.了解寻找破产概率的四种方法;了解调节系数在确定最优再保险中的作用;3.熟悉连续时间破产概率的精确计算与近似计算;4.熟悉离散时间破产概率的计算;5.掌握并能运用各种方法计算破产概率。
【重点及难点】重点: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模型中的破产概率的计算、指数型理赔的破产概率、难点:破产概率与调节系数【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第六章经验模型(9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数据类型6.1.1完整数据6.1.2分组数据6.1.3 非完整数据第二节完整个体数据的经验模型6.2.1经验分布函数与经验生存函数6.2.2核密度估计第三节分组数据的经验模型6.3.1经验分布函数6.3.2 k阶原点矩第四节非完整数据的经验模型6.4.1经验分布函数估计6.4.2经验累计危险率函数的Nelson-Anlen估计第五节经验估计的方差和区间估计6.5.1完整个体数据的情况6.5.2分组数据的情况6.5.3 非完整数据的情况【基本要求】1.了解期完整数据、非完整数据、分组数据的特点,2.熟悉不同数据情况下的风险集与经验生存函数的计算;3.掌握非完整数据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乘积极限估计、死亡力函数的Nelson-Anlen估计;4.了解生存函数方差估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对数转换的置信区间原理,掌握生存函数区间估计、Greenwood方差近似及相应的区间估计;5.了解一般核函数估计的理论。
【重点及难点】重点:不同数据情况下的风险集与经验生存函数的计算、非完整数据生存函数的Kaplan-Meier乘积极限估计、死亡力函数的Nelson-Anlen估计。
难点: 生存函数区间估计、Greenwood方差近似及相应的区间估计【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本章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
第七章参数模型(6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参数估计7.1.1据估计7.1.2分位数估计7.1.3 极大似然估计第二节区间估计与方差7.2.1极大似然函数的方差7.2.2参数函数的方差第三节拟合优度检验7.3.1 拟合优度检验7.3.2 Kolmogorov-Smimov检验7.3.3 似然比检验第四节模型的选择7.3.1 主观判断法7.3.2 评分法【基本要求】1. 掌握完整样本数据下个体数据和分组数据的据估计、分位数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2.掌握非完整样本数据的据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3.熟悉极大似然估计量方差的计算,4.了解Fisher信息量的含义。
【重点及难点】重点:完整样本数据下个体数据和分组数据的据估计、分位数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方法、非完整样本数据的据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难点: 非完整样本数据的据估计和极大似然估计。
【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根据本章内容的特点可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
第八章随机模拟(4学时)【基本内容】第一节引言8.1.1随机模拟法概念8.1.2随机模拟的基本步骤第二节均匀分布随机数与伪随机数8.2.1产生均匀分布随机数的几种方法8.2.2伪随机数第三节一般分布随机数8.3.1几种常见的方法介绍8.3.2连续随机变量的模拟8.3.3离散随机变量的模拟8.3.4复合型随机变量的模拟【基本要求】1. 了解均匀分布随机数产生的原理;2. 熟悉一般分布和正态随机向量的随机数的产生方法;3. 掌握泊松分布、正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方法;4. 掌握复合型随机变量的模拟方法。
【重点及难点】重点:均匀随机数产生方法、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模拟方法、离散型随机变量方法、复合型随机变量的模拟方法难点:复合型随机变量的模拟方法【教学活动与教学方式】本章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同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在计算机上模拟实现。
三、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48学时,各章学时安排见下表:四、考核方式本课程所采用或建议使用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作业两部分。
考试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源(一)推荐教材1.《精算模型》,肖争艳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二)参考教材1.《风险理论》,N.L.鲍尔斯等编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
2.《现代精算风险理论》,R.卡尔斯,M.胡法兹等编著,唐启鹤等译,科学出版社,2005年。
3.《数学风险论导论》,汉斯U.盖伯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
4.《风险理论与非寿险精算》,谢志刚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
六、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注:项目性质: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研究性、其他等项目要求:必做、选做、其他等编写人:审定人:批准人:2017 年 4 月2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