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
教材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1998年长江洪灾),说明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这是本节的重要教育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过程与方法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4.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的剖析,学会举一反三,自主分析其他自然灾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二)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教学过程】导入课文:据中国台网测定,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在四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
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
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活动1阅读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4-32。
完成: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①2008年5月12日四川纹川发生8级央地震。
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以洪涝灾害为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气象灾害,掌握洪涝灾害的含义。
2.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
3.分析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掌握洪涝灾害的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数据、材料及影像直观感知洪涝灾害。
2.运用地理要素叠加的方法,综合分析中国洪涝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3.根据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2016年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通过引导、讨论的方法探索长江流域的洪灾治理具体措施。
(3)情感和价值观1.通过对中国洪涝灾害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地理思维。
2.了解灾害性天气的人为形成原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培养学生珍惜自然,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学情分析(1)课标要求1.了解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2.结合案例,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
(2)学情分析1.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共两课时。
一是介绍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二是对中国的洪涝灾害进行详细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而洪涝灾害是我国最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气象灾害之一,增强对洪涝灾害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灾害观与人地关系,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更好的防御和应对洪涝灾害。
2.高一学生呈现出较强的好奇心、善于表达自己、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较快等阶段性特点,但由于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不到一年,对知识的认识基本限于理解与记忆的层次,难以形成地理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与整合能力。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灾害有了初步的认知,但缺少生活中的案例与之联系,不能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因此通过本节课的深入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问题—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的学习体系。
三、重·难点重点:运用洪涝灾害的形成条件分析武汉地区洪涝灾害的成因。
难点:引导学生形成认识洪涝灾害----分析洪涝灾害---预防洪涝灾害的综合分析体系。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一、引言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自然现象引起的不可避免的灾害。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人员伤亡,都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本教案将以湖南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一为基础,深入探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二、常见的自然灾害(一)地震地震是地球表面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发生与地球板块活动有关。
强烈的地震会引发土地滑坡、山体滑坡、建筑物倒塌、电力中断等严重后果。
而且,地震会导致地壳破裂,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火山爆发火山爆发是指地壳岩浆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爆发会喷发出热蒸气、火山灰和熔岩等物质,导致火山口附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损失。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风,巨大的风力会导致巨浪、洪水等灾害。
此外,台风还会影响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
这些影响会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四)洪水洪水是指强烈的降雨和雪融等原因造成的水流增大,水位上升泛滥成灾的自然现象。
洪水会引起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田地被毁等严重后果。
三、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1.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比如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伤亡;火山爆发会喷发出大量的热蒸气、火山灰和熔岩,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2.财产损失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巨大。
洪水会淹没田地,破坏基础设施,引发交通瘫痪等问题;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电力中断等问题。
3.社会生活自然灾害会对社会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比如,台风会影响交通运输,破坏通讯线路,导致断电等问题;地震可以导致人们逃离家园,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四、自然灾害应对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应对措施:1.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具体、科学、周密,以便于应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灾害事件。
2.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基础设施是有效缓解自然灾害影响的重要手段,比如加强公路和桥梁的设计及建造,提高桥梁的承受能力。
4.4 自然灾害对人类危害教案(湘教版必修1)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学习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以洪灾为例掌握洪水与洪灾的联系,洪水形成的原因。
并且以此为基础学会分析其他相关的灾害。
本节内容是选修自然灾害与保护的基础,内容也比较简单一些。
学生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
(3)了解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4)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
(5)以长江和淮河为例,分析有关洪水及洪灾的形成理论。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地理语言准确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理性的灾害观和正确的资源观。
(2)让学生懂得趋利避害,使资源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1)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
(2)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四、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有差异,对于A层次学生来说老师多引导学生,深挖学生的思维。
对于其他层次一方面要有一定量的提示和补充,另外要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地理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课下要求要有所区别。
五、教学方法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结合,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组织教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通过松花江洪涝视频,导入新课。
环节一:学习目标PPT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特征以及危害。
2.知道我国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提出防洪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活动规律。
环节二:自主预习学生带着以下五个自主学习: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哪些?3、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分为什么?4、我国最常见的自然灾害是什么?5、找出我国暴雨的三个特点环节三: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p111活动题2讨论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特征、类型及其危害。
2.了解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以长江、淮河流域的自然灾害为例,重点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繁的原因及产生危害。
3.学会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探究防治某种自然灾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和资料,加深对各种自然灾害及造成损失的了解。
2.通过资料收集,加工整理各种地理信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我国自然灾害的现状与趋势,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学情分析
本学期最后一节新课,学生兴趣一般,但由于本课内容贴近生活,课堂反应应该较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危害。
2.树立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沿岸发生死伤空前惨重的海啸灾难。
下图显示的是印度尼西亚亚齐省首府班达亚齐海滨地区受海啸袭击前后的情形,其中左图是2004年6月23日的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