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哈九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文人讲“气韵生动”,其中的“韵”并不是单纯的作诗时押韵的“韵”,意义更为丰富饱满,注重的是创作主体(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诗人)对于宇宙惯有的一个诗性的判断。
天地大美自然而生,可是也需要画家对其有诗性的判断、有所感悟才会于人有意义。
所以,当中国人的智慧和感悟在哲学上的体现用到绘画上来的时候,绘画就受益无穷了。
老子哲学里有“知其白,守其黑”,说的是深知本性洁白,却守持混沌昏黑的态势,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也正是国画美之所在。
笔墨加上宣纸就是黑和白,只有维持黑白间比例的平衡和谐才能守住国画的这种美。
中国禅宗讲,“妙悟者不在多言”。
王维在《山水诀》中将此视为对山水画的要求,其实,这是对整个中国绘画的要求——以少许胜多许,以最简练的语言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中国绘画就是“有无相生”之道的形象体现,笔墨的“有”和画面空白的“无”相互辉映才造就了国画之美。
元代山水画家倪瓒的画就非常注重黑白间的比例,比如他的《容膝斋图》,几棵小树,一个茅亭,朦胧的远山,没有人物,没有动态。
然而,你一看就能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一种天荒地老式的沉默和寂寞。
八大山人画的鸟,蜷曲着身子,寥寥几笔,把鸟的全部内在生命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画已经撇除了一切的繁文缛节、一切的矫揉造作和一切的事功媚俗,剩下的只有“士气”的符号,简捷清纯、精微广大、高明中庸。
中国画的这种简洁丰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陶瓷上的绘画就有体现。
猪纹陶钵属于河姆渡文化时期,但刻画在陶罐上的猪极富神韵。
大量的留白、相当简单的细条,却将猪那种神情、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能引发你无尽的联想。
人面彩陶瓶属于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
这个作品反映的是远古先民的一种思考状态,你可以看出他在思考,你看他的眼睛里若有疑惑,可是这个疑惑又混混沌沌,让人感到没有答案而有所茫然。
这个茫然体现出一个童稚的天真。
还有,嘴边那个酒窝在那儿,像一个很憨厚的人,混沌、茫然、天真、憨厚、简朴。
从这个简单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天籁、神韵、简朴。
哈九中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学年11月考试语文试卷命题人:邓丽薇赵小周审校人:邓丽薇(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50分共4页)第Ⅰ卷(共74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类型不应成个筐①受创作、阅读与市场三方发力,“类型文学”的概念近些年很热。
以不久前在杭州揭晓的西湖类型文学双年奖为例,获奖作品中既有网络发表、因改编成影视剧而大红大紫的《甄嬛传》,也有传统出版、在圈子内靠口碑传播的科幻小说《三体》,还有台湾作家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这种看上去似乎并不那么“类型”的作品。
从此次评奖所划分的科幻玄幻、都市官场职场、武侠仙侠、历史军事、悬疑惊悚、言情六大类来看,这些类型的小说创作不仅在网络上数量惊人,在小说图书市场码洋上也占了不小比重。
类型成了文学市场的良药,更多的“类型”便冒了出来。
青春小说、白领言情小说、穿越小说,一时间无所不是类型,连传统作家的作品也被冠上了类型之名。
类型成了一个筐,什么文学都可以往里装。
类型的概念在还没有厘清的时候,就被大大地泛化了。
②要类型文学之名而不在乎类型文学之实,抓类型元素而不去提升类型化的内核,“类型”就仅仅成为了简单的分类学。
不少人论及中国类型文学的历史时都拉上四大名著,说《红楼梦》是言情小说,《三国演义》是历史演义,《西游记》是仙侠玄幻,事实上,这种“叙亲”在宽泛类型文学家族构成的同时,也在模糊类型的概念。
因为仅以题材、主题来划分类型的话,那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有谱系可循,正是这种题材、主题的谱系相似构成读者接受和进入文学的背景依凭,这是文学类型,而不是类型文学。
类型文学定位的关键在于它的“类型化”,不仅仅是题材、主题、内容有谱系可循(甚至明显相同),形式上也有共同的创作规制(甚至模式化),更重要的是,某种文学趣味上的趋同性,正是这一点保证了它受众群体的相对固定。
③作为通俗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类型化不该被讳言。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08—200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学业阶段性评价考试高一学年语文学科试卷2009年1月4日考试说明:语文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总分150分。
试卷分为Ⅰ、Ⅱ两部分,Ⅰ卷为单选题,总分为44分,答案填写在机读卡上;Ⅱ卷为笔答题,分为46分和60分,分别答在Ⅱ卷答题纸和作文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字形、注音共有两处..错误的一组是( )A毗.邻(bì)角.逐(jiǎo)慢调.斯理(tiáo )乘.虚而入(chéng )B鹊.跃(què)绯.闻(fěi)正当.防卫(dāng)自怨自艾.(yì)C简炼.(liàn)肄.业(yì)追本溯.源(sù)责无旁待.(dài)D粗犷.(guǎng)裨.益(pì)融汇.贯通(huì)凭.心而论(píng)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B中国互联网协会声称,大规模封杀垃圾邮件只不过是目前在没有法律监控的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
C十七大后,政府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内部认购以及预售房私下转让,但是,个别开发商仍然我行我素,暗中违规操作,这是令行禁止....的。
D时下,攀比风盛行,一幢幢超豪华办公楼正拔地而起,许多单位甚至不惜一掷千金,而其中首屈一指....的,非央视莫属。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霸王”本是令许多人讨厌的一个词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提高,语言王国的“霸王”类词语逐渐兴盛起来,如浴霸、彩霸等。
B在进入2007年—南京大屠杀事件70周年之际,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不但没有深刻反省,反而掀起了一股否认南京大屠杀事实,更加猖狂地兴风作浪。
黑龙江哈九中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晨练16一.基础知识(30分)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和沙特处境相似,两国的许多主张不谋而合,在二十国集团、世界银行等框架下开展了有效的沟通与合作。
B.现在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百姓的欣赏水平也提高了,守着电视机过年的观众日渐减少,“春晚”真叫人担忧。
央视春晚都扛不住,更何况鱼目混珠的地方春晚。
C.我们的某些规章制度还不很健全,有的“聪明人”便打起了擦边球,以此谋取私利。
D.《红楼梦》里贾赦竟打上了鸳鸯的主意,鸳鸯说:“家生女怎么样?牛不吃水强按头?我不愿意,难道杀我的老娘不成?”答案.B(鱼目混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应该为“良莠不齐”;A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的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C擦边球:比喻做在规定的界限边缘而不违反规定的事。
D牛不吃水强按头:比喻强迫人做不愿作的事)2.下列各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真是大人不见小人怪,我犯了这点儿小错误,经理没有批评我,你倒挑起我的毛病来了。
B.几年前,歌星臧天朔带头签署了《演艺人社会责任自律宣言》,但墨迹未干,他却因“涉恶”嫌疑被警方带走,前后判若云泥,真是不可思议。
C.近些年,某些地区拓宽马路,扩建广场,竞相上马各种形象工程的做法蔚然成风,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D.求学期间,他春风得意,事事顺心.没料到踏人社会后,几桩生意下来,就被骗得血本无归,于是他总是感叹遇人不淑,命途多舛。
答案 B(判若云泥:比喻差别悬殊就像云彩和泥土的距离那样大。
合乎语境,使用恰当。
A. “大人不见小人怪”旧谓位高或有德者对位低或无德者的过错不见怪,语境中“小人”是自己,非“你”。
C.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盛行,形成风气。
感情色彩不当。
D.项张冠李戴,“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一个品质不好的丈夫。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A.我国不少理工科院校把大学语文排斥在必修课之外,而近年来,外国留学生报考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大幅度上升,真可谓“外来的和尚好念经”。
黑龙江哈九中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晨练10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余秋雨,博学多才,有“立地书橱....”的美称,一部《文化苦旅》使多少人为之倾倒。
B.安金鹏的母亲卖了家中唯一值钱的牛给儿子凑学费,真是心劳日拙....。
C.田世国为使患上尿毒症的母亲延续生命献出了自己健康的肾,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让那些不肖子孙....汗颜无地。
D.由于一些贫困山区没钱修路,所以那里的百姓至今还捧着金饭碗要饭.......。
A(立地书橱: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心劳日拙:费尽心机,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处境越来越糟。
不肖子孙:指不能继承先辈事业和遗志的没有出息的子孙,不能理解为“不孝子孙”。
捧着金饭碗要饭: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向别人伸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家伙办事毫发不爽....,小气极了,你指望他帮助你,门儿也没有。
B.学校里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C.美国政府在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昆剧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首批“代表作”,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D正确。
A毫发不爽:一点也没有差错。
B改弦更张: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
引申为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C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体制的拖累,“进金钱”集团沦为“特困”,到2005年春节,已是捉襟见肘....。
B.诚然,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烦恼只需哈哈一笑便能涣然冰释....,笑只不过是改变情绪的一种方法。
C.新车迭出老款翻新市场火爆,私家车市场谁执牛耳....?D.“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向华北大举进攻,祖国危急,不绝如缕....。
B。
涣然冰释:比喻疑惑消除。
其它几项的成语: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
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谁执牛耳,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学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追溯人类早期秩序建立的过程,“命名”无疑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释名》云:“名,明也,名实事,使分明也。
”凡事凡物皆须有名,有了名称方可识别归类,此为秩序的开端。
因此,给事物命名在古人看来绝非小事。
②反映早期先民观念意识的《山海经》对事物命名也很有兴趣。
《山海经》叙述山林川泽、飞禽走兽以及异域地产,皆用“名曰xx”或“其名曰xx”句式。
如《南山经》的招摇山,“有草焉……其名曰祝余”“有木焉,其名曰迷数”。
在这种“命名识物”的叙述技法下,花木鸟兽、人种国度——被赋予名号,书中荒诞驳杂的内容因此显得秩序井然。
不仅如此,《山海经》在为事物命名时也表现出早期文化的一些特点。
人类早期对自然声音的辨识力和敏感度极高。
《山海经》一书记载虫鱼鸟兽时经常描摹声音,诸如“其音如狗吠”“音如婴儿”等。
鸟兽跳跃奔伏,物状难辨,故以音别之,专门通过鸟兽本身的叫声给其命名。
在此意义上,命名即为识物。
③除了以声音名物之外,还有些物怪依据活动场所来命名,如《庄子·达生》曰:“水有罔象,丘有峯,野有彷徨,山有夔,泽有委蛇。
”这种命名物怪的方式通常没有特指某个固定对象,而是类的称呼,条件限定也欠严密。
这些名称显示出早期先民“命名识物”思维中较为朴素而直接的状态。
即认为“名”与其所指事物差不多对等。
名字确定,“物”的性质、界限方才清晰,此即为重视命名、以辨名来识物的认知模式。
④《周礼》论及周王朝设官分职状况,其中职官大都有辨析“名物”的职责。
从内涵来看,周礼之“名物”既有物类自然属性的区分,亦包含抽象伦理象征意义之建构。
如“司服”职掌九种吉服,不同吉服各有相应的使用场合,承载着诸多象征意义。
“鷩冕”是天子祭祀先公、燕飨射礼时穿戴的,而“毳冕”则为群祭山川湖泊时所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1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共4页) 第Ⅰ卷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 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1.C (曲解原文意思,偷换概念,原文“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 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 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2.B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 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高三2010-05-04 19:3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美之境——谈流行书风伍立杨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书风,当代的流行书风从形成至蔚为大观,是在上世纪的最后十年。
它与传统书法的区别,在于字距行距的突破传统范式。
结字的时候,因字赋形,揖让之得体,收放之多变,似在不经意间涉笔成趣。
空间位置的倾斜,字的互相拗救,发挥到极致,字幅的整体气氛是散逸.疏放.悠远。
间架安排,则是线条生涩,信手为字,仿佛乱石铺街一样。
而其大体的气象,则是朴拙含明快,优游出顿挫。
既敛气而蓄势,也纵放而取姿。
一番恣纵,一番勒控,一番停蓄,一个字即是一个有机体,浑浩流转,生意纷披。
九十年代初,这种风格跟星星美展一样,迭遭非议。
卫道者以传统书法自居,提出流行书风不能成立的依据,撮其大要,是说它对传统的背离.脱落。
以为跟古人的初衷.古人的经验大不一样,甚至全然对立。
其实这是一种绝对的误解。
清代文学家汪容甫以为:“读书十年,可以不通。
”不通二字,俗人多不能解,实则非读书积年有得,又肯虚心者,不能出此言。
晚清的文论名师林纾,更肯定地说:“文章只要有妙趣,不必责其何出。
”其人都是深得艺术辩证法神髓的高手。
这种“不通”的境界,在书法而言,就是涩味。
由那出神入化的涩,带出机趣的讲究,带出美术性造型的意味。
这其中,有思想,有内涵,最为突出者,乃是它的美术性。
因为美术性,造成线条的永不寂寞,似闻变征之声,士为之泣;又闻羽声,人为之怒。
它有调动人心的力量,令其自然生感。
晚清时节,书法之道已烂熟,欣赏趣味超前宽泛,刘熙载《艺概》即问世于斯时。
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他说: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他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不工者,工之极也,他又说。
——他的通达.奇警.博大的辩证法,也全然可以用来解释近时代的流行书风。
黑龙江省哈尔滨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10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共4页) 第Ⅰ卷 (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何为国学 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学概念之所以暂时不用,有观点认为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 又边界不清,而且从“科学”的意义上说也本不可用。
B.国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是多数学者所取得的基本一致的看法;广义的国学是指“一国所有之学”。
C.广义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1.C (曲解原文意思,偷换概念,原文“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 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 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C.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D.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2.B ("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且《隋书.经籍志》只是形成分类法的雏形,只有到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时才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每类都内涵丰富,譬如“子 部”的“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黑龙江哈九中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高三2011-01-12 14:53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
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
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相反,受过教育者,特别是受过理性教育的现代欧洲人,他们是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
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
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
中国人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得中国人的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
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
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
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必须承认,中国人的智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
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什么进步。
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
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
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2.下列对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的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课内文言文(4分,每题2分)4.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雄州雾列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或棹孤舟C.悦亲戚之情话襟三江而带五湖D.屈贾谊于长沙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下列各句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不拘于时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③ 忌不自信④大王来何操⑤相与枕藉乎舟中⑥奉宣室以何年⑦《齐谐》者,志怪者也⑧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⑨ 访风景于崇阿⑩胡为乎遑遑欲何之A.①⑤⑧/②⑦/③④⑩/⑥⑨ B.①⑧/②⑦/③⑤⑥/④⑨⑩C.①⑧/②⑦/③④⑩/⑤⑥⑨ D.①⑧⑨/②⑥⑦/③④⑤⑩(二)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王韶,字子相,自云太原晋阳人也,世居京兆。
韶幼而方雅,颇好奇节,有识者异之。
在周累以军功官至车骑大将军、议同三司,复转军正。
武帝既拔晋州,意欲班师,韶谏曰:“齐失纪纲,于兹累世,天奖王室,一战而扼其喉。
加以主昏于上,民惧于下,于乱亡之,正在今日。
方欲释之而去,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
”帝大悦,赐缣一百匹。
及平齐氏,以功进位开府,封晋阳县公,邑五百户,赐牛马杂畜以万计。
迁内史中大夫。
宣帝即位,拜丰州刺史,改封昌乐县公。
高祖受禅,进爵项城郡公,邑二千户。
转灵州刺史,加位大将军。
晋王广之镇并州也,除行台右仆射,赐彩五百匹。
韶性刚直,王甚惮之,每事谘询,不致违于法度。
韶尝奉使检行长城,其后王穿池起三山,韶既还,自锁而谏,王谢而罢之。
高祖闻而嘉叹,赐金百两,并后宫四人。
平陈之役,以本官为元帅府司马,帅师趣河阳,与大军会。
既至寿阳,与高颎支度军机,无所壅滞。
及克金陵,韶即镇焉。
晋王广班师,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几岁余。
征还,高祖谓公卿曰:“晋王以幼稚出征,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
”于是进位柱国,赐奴婢三百口,绵绢五千段。
开皇十一年,上幸并州,以其称职,特加劳勉。
其后,上谓韶曰:“自朕至此,公须鬓渐白,无乃忧劳所致?柱石之望,唯在于公,努力勉之!”韶辞谢曰:“臣比衰暮,不宜作官人。
”高祖曰:“是何意也?不宜者,是未用心耳。
”韶对曰:“臣昔在昏朝,犹且用心。
况逢明君圣朝,敢不力竭!但神衰精微,官事非驽马蹇驴所逮。
加以今年六十有六,桑榆云晚,昏忘又多。
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
”上劳而遣之。
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仍为长史。
岁馀,驰驿入京,劳敝而卒,时年六十八。
高祖甚伤惜之。
(《隋书·列传第二十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王谢而罢之罢:罢免 B.上幸并州幸:宠幸C.特加劳勉特:只,仅 D.非驽蹇所逮逮:达到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韶“刚直”的一项是()①以臣愚固,深所未解,愿陛下图之②王甚惮之,每事谘询③韶既还,自锁而谏④留韶于石头防遏,委以后事⑤柱石之望,唯在于公⑥驰驿入京,劳敝而卒A.①③ B.②④ C.①⑤D.③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韶年幼时气度高雅,人们认为他与众不同。
随武帝征伐齐国时,王韶直言劝谏,武帝非常高兴,大大地赏赐他。
B.王韶在攻克金陵后,被留在城中负责防卫,处理晋王的后事。
几年后回到京城,高祖高度赞扬王韶,封他为柱国。
C.征伐陈国时,王韶任元帅府司马,与高颎一起指挥军队。
高祖认为他辅助幼主有功,封柱国之位,赏给他财物一批。
D.皇上幸临并州时,王韶请求辞官。
皇上同意他的请求,并给予慰劳。
一年多后王韶入京时劳顿而死,皇上深感痛惜。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晋王以幼稚出征,遂能克平吴、越,绥静江湖,子相之力也。
(5分)(2)岂敢自宽,以速身累,恐以衰暮,亏紊朝纲耳。
(5分)(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送别杜审言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0.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5分)11.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6分)(四)名篇名句默写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0.5分,共6分)(1)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2)浩荡离愁白日斜,。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5)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诸葛亮《出师表》)(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
(诸葛亮《出师表》)(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8)春冬之时,,回清倒影。
(郦道元《三峡》)(9)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关雎》)(10)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蒹葭》)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顺着石板街走到从前⑪游淮安河下镇,运气出奇的好。
一路豪雨,临近镇子时,却住了雨脚。
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青砖黛瓦的建筑。
古巷弯弯曲曲,旧宅瓦椽不整,老店铺面半朽。
随便走进一处宅院,都能在弥漫的湿气中嗅到浓郁的历史气息。
雕花窗棂、檐兽、陶缸、红木桌椅和青花瓷器,隐隐透出了往昔的热闹和繁华。
⑫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里铺路的石板。
⑬古镇里的许多铺路石板,久已废弃,被随便丢在巷子深处,或者就摆在窗前屋下。
有些石板磨损严重,呈现出柔和的曲线。
它们大都是土黄,或者透出点红色,一块一块,像固体的阳光,带着一点温暖,一点黯淡,与镇子的青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⑭这些石板皆非本地产。
当初盐运兴盛时,大运河、淮河上来往的舟船,去时载盐,返回时捎带石板压舱,卸于河边,富有的盐商便购来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