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与实验(罗荣荣)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107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必修第二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1课时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和解释课程内容标准核心素养对接1.阐明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操作。
2.掌握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3.理解孟德尔对分离现象作出的假设,并能画出遗传图解。
1.生命观念——阐明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掌握杂交实验相关的基本操作。
2.科学思维——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点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和杂交实验的一般操作方法1.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2.豌豆人工异花传粉(杂交)的一般步骤知识点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知识点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1)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
(√)(2)去雄是指在父本的花成熟后将全部雄蕊去除。
(×)(3)人工杂交过程中需要对父本和母本分别套袋。
(×)(4)F1产生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此比例为雌、雄配子的数量之比。
(×)(5)杂合子与纯合子遗传因子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教材P3“图1-1拓展”综合教材内容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对母本人工去雄的原因是避免自花传粉。
父本不需去雄即花蕾期(2)对母本人工去雄的时间是开花前(填“开花前”或“开花后”),这样操作的原因是豌豆是闭花受粉植物,开花后就已经完成受粉,所以应在开花前对母本人工去雄。
(3)在对母本去雄和人工授粉后都要进行套袋处理,这样操作的目的是避免了外来花粉的干扰。
探究点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阅读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请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子一代中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而不表现出其他性状?另一个亲本的性状是永远消失了还是暂时隐藏起来了呢?提示因为高茎对矮茎为显性,两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亲本的性状。
暂时隐藏起来了,因为在F2中该性状又重新出现了。
第一部分 专题四 实验系统我们之所以将实验也列为系统,因为实验也具备形成“系统”的要素和条件。
一是从生物实验自身来说:高中生物按实验类型可分为“显微观察类”“物质提取与检测类”“调查模拟类”“探究设计类”(对应第1讲内容);按考点可分为“实验目的和原理”“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变量的控制”“实验结果和结论”(对应第2讲内容);按高考题型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评价和修正性实验”(对应第4讲内容);按试题题材类型可分为“文字信息类”“曲线数据类”“表格数据类”(对应第3讲内容)。
二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说:学习遵循一个“扎牢基础知识”(对应第1讲内容)到“提高解题技能”(对应第2、3讲内容)到“内化规律方法”(对应第4、5讲内容)的过程。
本书对实验的编排上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行文,内容上巧妙地将实验类型、实验考点、实验题型、实验题材融合穿插其中,形成一个很和谐、很闭环的知识认知“系统”。
通过“系统”地编排设计,把实验的“点”讲全,“法”讲透,以期彻底攻克实验这一高考老大难问题。
[系统图示][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1.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甲基绿、吡罗红活健那绿死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洋葱根尖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活活二、感悟经典考题——考什么1.(2016·江苏高考)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 D.实验④解析:选A 因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具有紫色的大液泡,所以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几乎整个细胞呈紫色。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完全相同,在同种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同细胞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不一致。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时,因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故不能观察到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也不能观察到人口腔上皮细胞的核糖体。
长句表达(三)遗传实验中相关推理分析(分析原因类)(2022·山东,22节选)果蝇的正常眼与无眼是1对相对性状,受1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该性状的遗传方式,需从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及显隐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正常眼雌果蝇与无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杂交,根据杂交结果绘制部分后代果蝇的系谱图,如图所示。
不考虑致死、突变和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
用Ⅱ-1与其亲本雄果蝇杂交获得大量子代,根据杂交结果______(填“能”或“不能”)确定果蝇正常眼性状的显隐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不能无论正常眼是显性还是隐性,子代雌雄果蝇中正常眼与无眼的比例均为1∶1此类题目的语言表达,常涉及基因的基本传递过程中的相关规律的考查,此类题目常用的思维方法是“假说—演绎法”,突破此类题目要从根本上掌握相关的基本规律和技巧:显隐性的判断方法、基因型和表型的推导、基因位置的推断、基因传递规律的判断等。
1.胚稻的巨胚与正常胚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研究发现,另一对等位基因E、e对D、d基因的影响表现在当E基因存在时,胚稻种子发育形成正常胚,而e基因不影响D、d基因的表达。
现让一株正常胚稻自交,获得的F1中正常胚稻∶巨胚稻=3∶1,由题中的信息,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出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两对等位基因无论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都能产生比例相等的两种配子,即De、de或dE、de,因此自交后均会产生3∶1的性状分离比,所以不能判断出两对等位基因是否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科研人员用某植物进行遗传学研究,选用高茎、白花、感病的植株作母本,矮茎、白花、抗病的植株作父本进行杂交,F1均表现为高茎、红花、抗病,F1自交得到F2,F2的表型及比例为高∶矮=3∶1,红∶白=9∶7,抗病∶感病=3∶1。
生物遗传与发育的实验与观察在生物学领域中,遗传与发育是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遗传研究关注的是生物个体的基因组,而发育研究则关注个体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
通过实验与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物遗传与发育的机制。
一、遗传实验与观察1. 遗传实验:杂交实验是研究遗传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将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形式,可以推断出基因的传递方式。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就是经典的杂交实验。
他通过交配具有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豌豆植株,观察到了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而得出了遗传规律。
2. 遗传观察:除了实验外,观察自然界中的现象也是研究遗传的重要手段。
例如,观察某一种族群中某一性状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该性状的遗传方式。
观察到的现象可能包括性状的连续变化、离散分布或者某些特殊的比例关系。
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以及基因的作用。
二、发育实验与观察1. 发育实验:在发育研究中,实验是了解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机制的重要手段。
例如,通过给予不同的环境条件,观察个体的发育过程,可以揭示环境因素对发育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进行基因敲除或过表达实验,通过改变个体的基因表达情况,来研究基因在发育中的作用。
2. 发育观察:除了实验外,观察自然界中的发育现象也是发育研究的重要手段。
例如,观察不同物种的胚胎发育过程,可以了解到不同物种的发育特征和发育机制。
此外,观察个体在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发育的顺序,也可以揭示发育的规律和机制。
三、遗传与发育的关系遗传和发育是紧密相关的两个领域。
遗传决定了个体的基因组,而发育则是基因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达。
通过遗传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如何传递和表达。
而通过发育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调控机制。
因此,遗传和发育的研究相辅相成,共同揭示了生物的本质和多样性。
总结起来,生物遗传与发育的实验与观察是了解生物机制的重要手段。
通过遗传实验和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基因的传递方式和作用。
江西师大附中鹰潭一中重点中学联考理综试卷师大附中:涂德新(物)周玮(化)罗荣荣(生)鹰潭一中:陈明华(物)冯春雄(化)苏玲(生)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F-19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a-40 Fe-56 Cu-64【试卷综析】本卷考查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减数分裂、生命活动的调节、伴性遗传、基因工程、实验等,符合理综的高考要求。
本卷既考查了基础知识,又考查了曲线分析示意图分析及计算能力等,与高考试卷的命题特点及能力要求相符。
第I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淀粉、纤维素和糖元都是储能的多糖物质B.摄入人体的N元素可用于构成ATP、磷脂和脂肪等C.葡萄糖、胰岛素、淋巴因子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D.递质、激素和酶发挥一次作用后都将失去生物活性【知识点】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内环境。
【答案解析】C解析:纤维素不能储能,是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脂肪的组成元素是C、H、O,不含N,神经递质、激素作用后即被灭活,但酶作用一次后仍有生物活性,仍可发挥作用。
【思路点拨】明确组成生物体物质的元素组成及功能。
2.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马铃薯块茎捣碎后的提取液中不能检测出蛋白质B.用药物阻断蛙屈肌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刺激传出神经,肌肉不能收缩C. 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用澄清的石灰水可准确判断其呼吸方式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可以用目测估计法统计各种群的数量【知识点】教材实验。
【答案解析】D解析:马铃薯块茎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但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被阻断后,刺激传出神经,兴奋仍可传递给效应器,引起肌肉收缩;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中,用澄清的石灰水只可判断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但不能判断呼吸方式【思路点拨】正确理解教材中有关实验原理及方法。
生物科学发现史上的一种实验模型:X→物质→Y
罗荣荣;毛雯
【期刊名称】《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0)3
【摘要】基于生物科学史上一些重要发现,提出了"X→物质→Y"的实验模型.并阐述了该模型的含义、实验设计思路及其在解题中的应用.
【总页数】3页(P28-29,38)
【作者】罗荣荣;毛雯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西南昌,330046;江西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江西南昌,33002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91
【相关文献】
1.基于生物科学发现史的案例教学——“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J], 杨世龙;单信洪
2.感悟生物科学实验思想的好教材--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 [J], 刘青
3.生物科学史经典实验的课堂探究教学——光合作用的发现教学案例 [J], 安锐勤
4.让生物科学史走进实验室——以“生长素的发现”实验探究为例 [J], 何莉燕
5.浙江大学分营:“发现生物科学之美”探索实验活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