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意义——以西藏地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334.05 KB
- 文档页数:5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人为本、贵和尚中、诚实守信、义利并重的思想,是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
只有借签和宏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传统文化论文范文一: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摘要:中国文化彰显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中国古典艺术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现代艺术文化发展的基底。
在中专美术教学中学习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途径,亦是实现中专美术特色化教学的重要保障。
本文主要在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中专美术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美术教学;融合;运用发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新型美术教育是我国中专美术教育实现自身创新及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史,优秀文化艺术灿若星辰,并随着我国历史的不断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的丰富。
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其相互渗透,是发展“中国元素”创新型美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融合的重要性分析传承、发扬和与时俱进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立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以及各种西方艺术文化思潮不断冲击着我国民众的价值观以及文化观,以中专生为代表的青年主体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很容易受到各种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在对其进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育的融合,在与时俱进中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
基于此,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中专美术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实践意义,具体表现如下:(一)对学生独特美术风格形成的促进作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水墨画、木版画等不仅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亦是世界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占据着独特的地位。
新时代加强西藏民族团结的几点思考
1.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优秀人物等多种形式,宣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程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促进藏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自尊心。
2.推动经济发展。
加快西藏的经济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解决民生问题,使西藏的藏族人民感受到国家的关爱和支持,增强民族团结。
3.加强民族交往。
通过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开展异地交流和人才交流,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4.保护民族文化。
实行文化强省战略,积极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同时与其他民族一起推广中华优秀文化,增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民族团结。
5.加强法律教育。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提高藏族人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法治文化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一、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藏族和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几千年来在青藏高原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西藏传统文化。
可以说,西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西藏传统文化的细致分类。
藏民族文化的分类有多种,按照社会发展形态可以分为:原始社会的藏族文化、奴隶制社会的藏族文化、封建农奴制社会的藏族文化、社会主义社会的藏族文化;按照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史前时期的藏族文化、象雄时期的藏族文化、吐蕃王朝时期的藏族文化、割据时期的藏族文化;按照地域可以分为:卫藏地区的藏族文化、康区地区的文化、安多地区的藏族文化;按照宗教信仰可以分为:史前信仰文化、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西藏文化的分类比较细致,研究较为具体。
(二)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行政区域规划上,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精神文化领域,西藏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念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组成部分。
西藏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宽容精神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基本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藏民族传统文化中慈悲、善良、博爱的人本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糅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西藏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
西藏传统文化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西藏传统文化一部分内容蕴含于宗教的经依托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杨彦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性,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西藏地区民族化、大众化必须立足于当地的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积极挖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成分,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以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大众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在西藏各族群众中落地生根。
4041典理论著作当中,例如佛教巨著《甘丹尔》《丹珠尔》等书;另一方面,藏族文学作为记述西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受地域的影响也十分深刻。
浅谈内地西藏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作者:梁艳甄燕妮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大融合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们在积极地“引进来”的同时也在努力地“走出去”,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内地西藏班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打破封闭的文化格局,融入到中华民族主流文化中来。
关键词:西藏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西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这就使得我校西藏班学生在适应内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临着文化认同的问题,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挑战。
如何在教学中推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就成了教师首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本文就围绕内地西藏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展开探索。
一、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展开――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除了其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还有人们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里,正是因为无数的先辈心怀国家,秉着不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保护国土安全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和平。
语文教师在内地西藏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教育中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大团结贡献力量。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建国的历史影片,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操,然后组织学生举办“爱国主义”作文比赛,期望让学生通过笔来阐述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培养学生的祖国认同感。
学生观看电影后,都被革命先辈的顽强精神所感染,认为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与学习,立志要做好祖国的守护者。
学生带着这样的认知,开始了作文创作,结合自己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很快就创作出了优秀的文章,增强了民族归属感。
这样,我通过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内地西藏班学生的认同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优化内地西藏班藏文教学方法论文摘要:藏语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藏地区的进步,同时,藏语文的推广也推动了西藏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藏语文教学改革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藏语文教育事业。
一、西藏中学藏语文教学现状1.国家对藏语文的帮扶和鼓励政策自从西藏地区解放以来,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帮助藏民的建设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育的完善。
由历史教材我们可以了解到,西藏地区在解放以前实行的是农奴制度,大部分藏民都不可能会受到正规的教育,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文盲,对西藏地区的文化延续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而解放后,我国针对这一问题特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以保障藏民的受教育权利,最大程度上消除“盲流”的影响,给西藏地区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另外,中共中央为了表示对藏族文化的尊重,将藏语文列入教学计划中,并不断向西藏地区输送师资队伍,保证藏语文能够长久的流传。
2.西藏中学对藏语文的重视与支持藏语文在西藏地区的历史悠久,对文化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要保证藏语文继续传承,就要从小给学生灌输藏语文的文化知识。
在大部分西藏学校中,基本上都开设了专门的藏语文课程,即使有的学校没有,也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增添了藏语文的公共选修课,以保证藏语文的教育体系完好。
同时,根据中央颁发的政策,西藏各学校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两种语言,为今后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提供了筹码。
另外,学校还会不定期的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会,推广了藏语文文化的发展进程,弘扬了藏族的传统文化。
3.藏语文在西藏地区的发展状况藏语文在西藏地区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了中央的重视,自解放伊始,中央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证藏语文能够在新时代继续发扬。
例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自治区坚持语言平等的原则,认真贯彻执行民族语文政策,各级国家机关在执行职务的各项活动中,实行以藏语文为主、藏汉语文并用的方针,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对学习成绩优异者予以奖励。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记新时代西藏文化文物保护传承工作调研报告努木【内容摘要】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指引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五年来西藏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和乡土文化资源等挖掘、抢救、保护、研究、宣传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地工作,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保护。
【关键词】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保护;调研报告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6860C2020)01-079-008西藏是文化资源大区,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浩瀚的古籍文献资源以及美丽的山水历史文化传说。
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和精神家园,是西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战略要求和习近平主席致信“2019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祝贺中提出的“繁荣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着力在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古籍普查、法规建设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和非遗传承,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本文就从文物保护、非遗传承和古籍普查等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文化厅非遗处克珠调研员、区文物局文博处贡布处长和区非遗保护中心平措顿珠副主任提供最新数据资料,一并致谢。
一、文物保护投入巨大,成效显著。
1、基础工作扎实,基本摸清底数。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报告统计,我区各类文物点共4277处。
多元文化教育——基于藏民族文化传承视角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民族复兴运动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教育理念和一项教育运动。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主要指“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教育”,既认同中华民族一体性,又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藏民族文化是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多元文化的视角下,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教育,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多元文化教育校本课程民族文化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缘起在19世纪,西方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占有统治地位的优势族群不仅在心理上对于其他族群抱有歧视外,另外因害怕自己优势权力丧失,于是采取各种方式试图将少数族群同化到自己的价值系统中,即所谓的同化主义政策。
在同化主义政策推动下,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族群因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逐渐流失而被动融入主流价值系统。
他们的社会权利得不到保障,社会地位得不到提升,社会生存环境恶劣等等。
为适应多元社会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变革过程与教育策略,试图实现能够满足各族群文化平等、并存的教育理想,以解决族群间的冲突,提升少数民族群体的社会经济地位,进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多元文化教育这一概念自从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其涵义议论纷纷,提出不同的观点。
但即使表述上不尽相同,主要目的都是促进教育公平,使不同的族群、团体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
1988年,我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作演讲,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思想,一经提出,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因此,我国的民族教育更强调“多元一体化教育”即“在统一性的前提下实行多样化,在多样化中保持统一性”。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与族群、不同性别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及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的改革运动。
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教育”,既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又强调各民族的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内涵于藏族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族人民在改造和征服青藏高原的物质土产活动中,创造了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她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吸收有中原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先进文化,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予以消化,形成其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并发扬光大。
传统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
传统文化都有自己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时间和社会空间,是使本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标志。
提起藏族,人们便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
以及雪山草原等。
这仅仅是一种表象,若从文化模式、社会形态去考察,那些表现藏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歌谣、语言、文字、宗教。
道德、理想,以及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均有藏民族自己认同的标准。
藏族的传统文化极为丰富,其中包含有不少科学、合理的成份,至今仍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那一整套完整的藏文文字体系,丰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书写并积存了数量仅次于汉文的藏文文献。
其中吐蕃时期的金石铭刻、写本手卷和竹木简牍等,堪称世界古代典籍中的珍品。
在藏族的格言、史诗,民歌、谚语、民间故事和佛教经典中,劝人精进向上、修身养性的理论更是十分丰富,劝人从善戒恶、歌颂英雄、团结互助等伦理道德的篇章比比皆是,为人传诵,具有长久的魅力。
再如藏族医学就在三个方面对祖国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她创立的胚胎学和医学挂图,在医学理论研究和传播方面有重大建树:她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乃至世界的药物资源。
藏族传统天文历算学则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其对宇宙的认识、季节的划分等方面,与现代天文学、气候学等多有吻合之处,有的甚至完全一致。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绘画等,至今仍对丰富人民生活、陶冶群众情操、提高民众公德、美化生活环境等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定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任何文化都将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形态。
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西藏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在将介绍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
在将对西藏传统文化进行概述,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探讨西藏传统文化融入教育的必要性和途径,并进行案例分析。
在将总结西藏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做结语。
这篇文章的研究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西藏,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必要性,途径,案例分析,重要意义,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素有“高原明珠”之称,是中国的重要民族地区之一。
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一个富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其独特的藏传佛教、唐卡艺术、藏族舞蹈等文化元素深受世人喜爱。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的发展,西藏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冲击和侵蚀,面临着流失和消失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下一代青年的重要环节,也面临着挑战和课题。
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西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也能了解和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究如何将西藏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2 研究意义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于塑造民族精神、传承文化传统、凝聚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而西藏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西藏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可以帮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的提升,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摘 要:江苏省南通中学立足于学校汉藏学生共处的教育实际,为促进汉藏学生之间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交融,通过创设主题鲜明、形态多元的课程结构,搭建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互动平台,构建教师文化共融、专业成长的发展路径,将汉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汉藏文化交融 历史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 民族教育*邬云琰,江苏省南通中学历史教师、学生处副主任,南通市学科带头人。
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机制,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要充分发挥教育在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
对于设有内地西藏散插班的学校而言,汉藏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校园氛围,应充分借助文化环境的优势,寻求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平台和生长点,促进汉藏学生之间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交融,共同感受中华历史文化的多元一体与悠久博大。
一、依托学校教育哲学,将汉藏文化融入学校课程体系设有内地西藏散插班的学校,在严格遵循党和国家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响应国家和地方课程改革精神的同时,应当充分依托学校的文化积淀、办学传统、教育特色,以汉藏文化交融,加强民族教育——以江苏省南通中学汉藏文化交融历史课程体系建设为例●邬云琰*图1 南通中学汉藏文化交融历史课程体系的建设框架1.围绕文化的多样性,合理规划课程板块汉藏文化交融历史课程体系的建设立足于国家历史必修课程,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文化和谐共生的理念出发,关联相关学科教学内容,开发面向全体汉藏学生、基于民族历史文化研习的校本选修课程和实践操作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与学生发展需求的结合。
首先,学校充分发挥历史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发掘和整合国家课程中关于文化发展、民族团结、民族交融的典型历史案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以北魏孝文帝和康熙帝为代表的古代少数民族杰出政治家、新中国的民族团结政策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