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调整征求意见的通知-浙江大学本科生院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8
二○一○年学生手册 浙江大学本科生院浙江大学大类培养学生学业评价暂行办法
(浙大本发[2009]17号)
为做好大类培养条件下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根据《浙江大学本科学生学籍管理细则(2008年9月修订)》(浙大发本[2008]1号)、《浙江大学本科生学业评价办法》(浙大发本[2008]15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大类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指标
大类培养学生的第一课堂学业评价采用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和总学分绩点两个指标作为评价因子。
两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课程绩点×课程学分 (1)课程平均学分绩点(GPA)=
学年总学分
(2)总学分绩点=∑课程绩点×课程学分
二、评价单位
大类培养的学生以培养类别为单位进行学业评价并综合排名。
三、综合排名
综合排名按照综合排名值大小排序,综合排名值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计算: 综合排名值=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排名(GPA)×0.7+总学分绩点排名×0.3
四、其他要求
学年总学分不低于40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五、特殊情况
竺可桢学院由于培养的特殊性,可以另行制订学业评价办法,但需经竺可桢学院教学委员会审定并报学务处备案。
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
六、本办法从2008级学生开始施行,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
二○○九年六月二十八日。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考核工作的通知正文:----------------------------------------------------------------------------------------------------------------------------------------------------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调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考核工作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0〕2号)各普通本科高校:为加强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宏观管理与指导,探索建立教学质量长效保障机制,我厅于2007年制定了《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试行)》,对全省本科高校开展教学质量的监测考核,考核结果每年定期向学校及社会发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09年5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决定试行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制定了与之相匹配的《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试行)》。
两个评价标准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按年度考核、不计分、不排名,既考核存量的成绩,又有当年增量的成绩,面向全省所有本科高校;后者是按学年考核、计分、排名,主要考核当年增量的成绩,增加了办学特色考核的要求,考核对象是浙江工业大学等15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鉴于两个指标体系在设计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考核内容也基本相同,为避免对15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的重复考核,经研究,决定对2009年及今后我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考核工作进行调整。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将两次考核整合成一次,考核指标体系以新修订的《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试行)》为准。
二、在2010年上半年修订《浙江省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时,充分吸收《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试行)》的内容,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工作业绩考核体系。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2009年10月修订)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是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环节,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和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特修订本办法。
一、评价目的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教学相关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二、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和双语课分别制订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详见附件。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1.评价人员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及管理人员,包括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
2.权重原则上,学生评价权重占7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30%(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各占10%)。
五、评价方式和流程学生评价和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
系统首先剔除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最高5%和最低5%学生评价分,再与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分汇总,经过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排序。
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及等级评定1. 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按同类可比的原则分类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等级。
2.全校课程按以下类别统计评价结果。
(1)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事理论类、公共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沟通与领导类、科学与研究类、经济与社会类、技术与设计类、新生研讨课等。
(2)大类课程: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生物类、工程类、设计及艺术类、经管类和文史哲类等。
附件1
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试行)
一、指标体系及说明
说明:1.本指标体系共设7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
2.在本指标体系中,当年折合数的统计时间为统计年度的1月1日—12月31日;累计折合数的统计时间从2001年开始截止到统计年度的12月31日。
3.在本指标体系中,所有统计数据如未做特殊说明,均不包括独立二级学院、成人教育的数据;
4.同一项目申报不同级别的立项或获奖成功的,统计时就高不就低,不重复计算;
5.各类统计数据如无特殊说明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1
6.每年2月底前,省教育厅公布全省各本科高校前一年度的教学质量监测数据。
二、评价标准与内涵
2
3
4
5
6。
本科课程评估改进意见和建议英文版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IntroductionAs the academic landscape continues to evolve, it's crucial to periodically evaluate undergraduate courses to ensure they align with student needs, industry trends, and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current state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Current State of EvaluationCurrently, most 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s focus on traditional metrics such as student satisfaction, teaching quality, and course content relevance. While these metrics are important, they often overlook critical areas lik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relevance.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Emphasis on Industry Relevance: Courses should be regularly updated to reflect industry trends and demands. This can be achieved by inviting industry experts to contribute to course content or by including case studies and practical projects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industry.Incorporation of Technology: Leveraging technology can enhance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For example, introducing online learning platforms, virtual reality simulations, 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s can make courses more interactive and engaging.Focus on Critical Thinking: Encouraging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is crucial for preparing students for the real world. Courses should include activities that challenge students to think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Feedback Loop: Establishing a feedback loop between students, teachers, and administrators can help identify areas of improvement. Regular surveys, focus groups, or open forumscan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what's working well and w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Diversity and Inclusion: Promoting a diverse and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is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a culture of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Courses should strive to represent a range of perspectives, backgrounds, and experiences.ConclusionUndergraduate course evaluation is a continuous process that requires regular attention and updates. By prioritizing industry relevance, technology integration, critical thinking, feedback loops, and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we can ensure that undergraduate courses are not only effective but also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中文版本科课程评估:改进意见和建议引言随着学术环境的不断发展,定期评估本科课程至关重要,以确保它们与学生的需求、行业趋势和教育目标保持一致。
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报告的修改意见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标准的清晰度:确保评估标准明确、具体,避免模糊和含糊不清的语言。
对于每个标准,提供清晰的定义和解释,以便评估人员和被评估单位更好地理解和执行。
2.评估过程的公正性:确保评估过程公正、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偏见。
在评估过程中,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程序,确保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3.评估结果的反馈:提供详细的评估结果反馈,包括优势、不足、改进建议等。
对于被评估单位来说,反馈结果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以便他们能够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4.评估报告的完整性:确保评估报告内容完整、准确,包括被评估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过程、评估结果、反馈意见等。
在报告中要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5.评估报告的可读性:提高评估报告的可读性,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
在报告中要避免冗长和复杂的句子和段落,以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消化信息。
总之,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报告的修改意见应该注重评估标准的清晰度、评估过程的公正性、评估结果的反馈、评估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性等方面,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浙大发本〔2017〕61号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学院(系),行政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学校研究,现将《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2017年4月7日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三、四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式和新途径,推进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第四课堂(以下分别简称一课堂、二课堂、三课堂、四课堂)衔接融汇,促进学生个性化、研究化、社会化、国际化学习和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二课堂、三课堂、四课堂是在一课堂课程教学以外,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创新平台,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新观念、增强自主发展动力的有效载体。
其中,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内参加的各类实践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素质训练、科学研究、创新实验、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工作经历、文体活动等;三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外、境内参加的各类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实践实训等活动,以及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四课堂是指学生在境外参加的各类学习实践活动,包括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实习实践、创新创业交流、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二课堂4学分;三课堂和四课堂各2学分。
第三条校团委负责二、三课堂归口管理,本科生院教务处负责四课堂归口管理。
各学院(系)、学园负责本单位二、三、四课堂的组织实施及学分计分管理工作。
浙江大学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网站(以下简称素拓网)是二、三课堂的管理平台,本科生信息服务平台是四课堂的管理平台。
各相关单位、学生组织及个人依照规定在管理平台上开展申报、审核工作。
浙江大学本科生学业评价办法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做好本科学生学业评价工作,特制订本办法:一、评价范围本科生学业评价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
第一课堂包括专业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各类课程、各教学环节(含理论、实验、实践、毕业环节等);第二课堂包括学生学术与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和文体活动等。
学生学业评价按其内容不同分“第一课堂学业水平”、“研究与创新能力水平”、“社会实践”、“社会工作”和“文体活动”五个单项,独立进行评定。
二、评定方法与标准1.第一课堂学业评价通过学年总学分数、高等级评价课程总学分数(或主修专业课程平均学分绩点)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其中高等级评价课程是指等级记分制中成绩获优(或A-及以上)、百分制中85分及以上的课程;主修专业课程是指本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所要求修读的课程。
各学院(系)应综合考虑上述反映学生学习质与量的评价指标,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综合排名。
2.主修专业确认前学生的学业评价方法,由本科生院学生素质发展与奖惩工作委员会另行确定。
3.第二课堂学业评价按《浙江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学分管理暂行办法》(浙大发本[2008]142号)等文件执行。
三、特殊情况下学生的学业评价1.对外交流学生返校后参加本学院(系)或学园的学业评定,由学院(系)相关部门负责做好成绩转换和学分确认工作。
2.竺可桢学院学生参加第一课堂学业评价时,按修读竺可桢学院荣誉课程的合格率比例计,修读一般课程学业评价参照第二条进行。
四、学业评价的操作与运用各学院(系)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第一、第二课堂学业水平的评价方案及具体操作细则,经广泛征求意见后,由学院(系)党政领导班子或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予以实施,并报学务处备案。
学业评价的结果,作为本科学生各类评奖选优及推荐对外交流、免试研究生等的重要依据。
五、其他本办法从2008级学生开始施行,由本科生院负责解释。
一、浙江大学学院(系)本科教学评估方案
(一)评估指标
学院(系)本科教学评估指标由7项一级指标和21项二级指标组成。
(二)评估等级
评估等级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等级评定标准为:
优秀:二级指标A≥17项,同时C≤1项;
良好:二级指标A≥14项,同时D≤1项;
合格:二级指标A≥11项,同时D≤3项;
不合格:二级指标A≤10或D≥4。
(三)评估步骤
各学院(系)先对照评价指标进行自评,向学校递交自评报告(含每项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及评价依据)。
学校组织专家组根据学院(系)提供的评价材料进行复评,评价结果报本科生院院务委员会审核后发文公布。
(四)评估时间安排
每2年评估一次,材料按学年整理和统计。
浙江大学学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
浙江大学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原则意见浙江大学本科浙江大学 __《浙江大学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原则意见》 __浙大发本〔xx〕68号各学部、学院(系),各部门,各校区管委会,直属各单位:经研究决定,现将《浙江大学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原则意见》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浙江大学关于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的原则意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 __、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xx]1号)和 __《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xx]2号)精神,建立、健全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使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考核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根据《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指导性意见》(浙教高教[xx]33号)和《浙江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实施办法》(浙大发人[xx]61号)、《浙江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分类管理办法》(浙大发人[xx] 21号),特就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提出如下原则意见。
一、教学工作考核原则1.教学工作考核应坚持分类管理的原则,对教学为主类、教学科研并重类、科研为主类等不同类型教师在本科教学工作量上分别制订相应的要求。
2.教师本科教学工作考核应本着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人才培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
3.学校对教学工作考核优秀者,在各类教学评奖时予以优先考虑;对超教学工作量者,按质按量进行奖励(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4.教师的本科教学工作考核时间与学校人事部门对教师考核的时间相一致。
二、教学工作考核内容教师的本科教学工作考核从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进行。
1.本科教学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⑴课程授课(含备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阅卷登分、归档等);⑵编写、出版教材(含编写讲义、建设网络课程);⑶指导毕业论文(设计);⑷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⑸指导学科竞赛;⑹指导学生、社会;⑺担任本科生导师;⑻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辅导员;⑼招生工作。
关于调整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
浙大教发[2006] 18 号各学院、各有关部门、各位任课教师:
为进一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根据《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大发教〔2006〕46号)文件精神,经各方调研后,学校决定调整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调整后的评价实施办法如下:
一、评价目的
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教,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为学校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实现学校本科教学可持续发展。
二、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包括所有全日制本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包括实习和毕业环节。
评价对象包括“教师”和“课程”,即某课程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即“人·课”。
三、评价指标
1、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指标见附件1。
2、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同行及教学管理人员评价指标见附件2 。
四、评价人员及权重
1、评价人员
参加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评价人员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同行和管理人员,包括学校和学院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及校、院两级督导。
2、权重
学生评价权重占80%,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权重占20%。
五、评价组织工作和流程
1、全校性选修课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2、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由教务处和各学院共同组织实施。
3、学生评价及同行和管理人员评价均在现代教务管理系统进行。
4、评价工作流程见附件3。
六、评价结果
1、评价结果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2、评价结果按同类可比的原则进行排序,并按一定比例确定评价结果等级。
由计算机对每一个评价对象即“人·课”的评价分加权统计得出综合评价分,并将综合评价分按类别由高到低
排序,其中前20%评价结果为“优秀”,后20%其评价结果为“合格”,中间60%其评价结果为“良好”。
综合评价分低于3.0的“人·课”,其评价结果为“不合格”。
七、评价时间
1、学生评价在每学期期终考试前两至三周进行。
2、同行及管理人员评价在每学期的课程考试完成后进行。
八、其他
本实施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原《浙江大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浙大教发[2003]11号)同时作废。
附件1: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生评价用)2: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同行与教学管理人员评价用)
3: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流程
教务处
二○○六年六月九日
附件1: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学生评价用)
理论课评价指标
*注:教学信息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成绩的构成及其评定方式等。
附件2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同行与教学管理人员评价用)
注:只要出现严重教学事故,同行与教学管理人员评价即为零分。
附件3:浙江大学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