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直面人生 渔父试题 苏教版必修5
- 格式:doc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5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专题三直面人生渔父课时作业苏教必修5苏教渔 父一、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
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终莫敢直谏。
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反覆:翻转、覆转。
B .亡国破家相随属..随属:连续、跟着。
C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好辞:擅长说话。
D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不肖:不贤、不才。
解析 C 项,爱好文学。
答案 C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渔父见而.问之曰夫赵强而.燕弱 C.⎩⎪⎨⎪⎧身客死于.秦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乃作《怀沙》之.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解析 A 项,介词,因为;B 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并列;C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D 项,代词,这/助词,的。
渔父(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基础巩固(25分)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全B.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淈:搅浑C.新沐.者必弹冠沐:洗身D.可以濯.吾足濯:洗解析:选C。
沐,洗头。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葬于江鱼之.腹中A.吾闻之.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C.儿之.成,则可待乎D.填然鼓之.,兵刃既接解析:选B。
B项与例句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项,代词;C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项,音节助词。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鼓.枻而去A.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B.内.无应门五尺之僮C.使人听此凋.朱颜D.乃歌.曰解析:选D。
D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
A项,名词作状语;B项,名词作状语;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游于江潭C.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解析:选C。
C项与例句都是定语后置句。
A项,被动句。
B项,状语后置句。
D项,判断句。
5.下列对文中知识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气助词“兮”,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B.“渔父”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C.“三闾大夫”是战国时鲁国特设的官职,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屈原被贬后任此职。
D.古代的酒以酒质的厚薄来分,质厚的如“酎”。
《礼记·月令》中有“孟夏之月,天子饮酎”。
质薄的如“醨”。
《渔父》中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解析:选C。
“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
6.对应一课一考点下列对《渔父》一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屈原被流放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是因为他深为楚国的命运担忧,同时也是为自己不被理解和信任而痛苦。
渔父[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B.鼓.枻而去鼓:敲打C.遂去.,不复与言去:前往某地D.何故至于斯.斯:这个地步【解析】C项,去:离开某地。
【答案】 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清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非三闾大夫与.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解析】D项,助词,吗/介词,跟,同。
【答案】 D3.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行吟泽畔B.遂去,不复与言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D.圣人不凝滞于物【解析】A、B、C三项均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
【答案】 D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渔父》文中以“________,________”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2)《渔父》文中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渔父》文中屈原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答案】(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屈原列传(节选)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渔父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游泳B.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全C.新浴者必振衣..振衣:抖掉衣上的尘埃D.可以濯吾缨.缨:系帽的带子解析:A “游”应为“行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 均为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句末语气词,吗/介词,和;C项,形容词,全/名词,举动、行为。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圣人不凝滞于物B.乃歌曰C.鼓枻而去D.安能以皓皓之白解析:A B项,“歌”,名词作动词,歌唱;C项,“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拍打;D项,“白”,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解析:C A项,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B项,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项,莞尔:古义和今义均用来形容微笑。
D项,可以:古义为可以用来,今义是助动词,能够。
5.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B.众人皆醉我独醒C.游于江潭D.圣人不凝滞于物解析:B A、D两项均为被动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第11课 渔父一、语基扩展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是以见.放 见:被 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 .新沐.者必弹冠 沐:洗头 渔父莞尔..而笑 莞尔:微笑的样子 C .鼓.枻而去 鼓:敲打 自令放为.为: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D .可以濯.吾缨 濯:洗 遂去.,不复与言 去:前往某地 解析:选D D .去:离开。
2.下列对加点词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鼓枻而.去②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③安能以.身之察察④遂自沉汨罗以.死A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解析:选B ①而:连词,表修饰。
②而:连词,表并列。
③以:介词,用。
④以:连词,相当于“而”。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由西汉刘向编辑,是我国最早的文人诗集。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 .“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
“风”是指《诗经·国风》,“骚”指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
“风骚”并称,后来成了文学的泛称。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元代著名杂剧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小令。
D .《诗经》的内容以“风、雅、颂”来划分,而“赋、比兴”指《诗经》的艺术手法,《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解析:选A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4.(2018·江苏卷)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
②雾縠云绡妙剪裁,好风相送上瑶台。
③浪设机关何所益,仅存边角未为雄。
④来疑神女从云下,去似姮娥到月边。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抖空竹④放风筝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抖空竹④荡秋千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下围棋④荡秋千解析:选 D “乐手无踪洞箫吹,精灵盘丝任翻飞”,出自曹植的《空竹赋》,所以对应的应该是“抖空竹”,排除A、C两项。
高中语文专题三第13课渔父试题苏教版必修5(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题3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B.鼓.枻而去鼓:敲打C.遂去.,不复与言去:前往某地D.何故至于斯.斯:这个地步解析:去:离开某地。
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C.沧浪之.水清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解析:D项,与:同“欤”,助词,译为“吗”/介词,跟,同。
答案:D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解析: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答案:C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B.游于江潭C.是以见放D.圣人不凝滞于物解析:B项,状语后置句,A、C、D项,被动句。
答案:B5.名句默写。
(3分)(1)________________,而能与世推移。
(2)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
(3)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圣人不凝滞于物(2)新浴者必振衣(3)可以濯吾缨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一、读准字音(1)枯槁.( ) (2)凝滞.( ) (3)皓.皓( )(4)鼓枻.( ) (5)濯.( ) (6)淈.其泥( )(7)莞.尔( )[答案] (1)ɡǎo (2)zhì (3)hào (4)yì (5)zhuó (6)ɡǔ (7)wǎn二、辨识通假渔父 ( )[答案]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三、一词多义(1)举⎩⎪⎨⎪⎧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 )②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 )④杀人如不能举.(《鸿门宴》) ( )⑤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六国论》) ( )⑥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赤壁赋》) ( )(2)游⎩⎪⎨⎪⎧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 )②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③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3)与⎩⎪⎨⎪⎧①子非三闾大夫与. (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 )③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节选)》] (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4)为⎩⎪⎪⎪⎨⎪⎪⎪⎧①自令放为. (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 )④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 )⑤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 )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 )(5)而⎩⎪⎨⎪⎧①渔父莞尔而.笑 (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③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④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 ( )(6)于⎩⎪⎨⎪⎧①圣人不凝滞于.物 ( )②何故至于.斯 ( )③葬于.江鱼之腹中 ( ) [答案] (1)①形容词,全 ②名词,举动,行为 ③动词,拔,攻占 ④形容词,尽 ⑤动词,拿 ⑥动词,举起 (2)①动词,行走 ②动词,交往,交际 ③动词,游览 (3)①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动词,结交,亲附 ③动词,等待 ④连词,和,同 (4)①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动词,成为 ③动词,表判断,是 ④介词,表被动 ⑤动词,认为 ⑥介词,给 (5)①连词,表修饰 ②连词,表递进,而且 ③连词,表转折,却 ④连词,表并列,并且 (6)①介词,表被动 ②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③介词,在四、词类活用(1)鼓.枻而去 ( ) (2)乃歌.曰 ( ) (3)安能以皓皓之白.( ) [答案] (1)名词作动词,敲打 (2)名词作动词,歌唱 (3)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这里指纯洁的品质五、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多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单元综合测评(三) 直面人生(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用之所趋.异也趋:趋求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B.卒就.死耳就:就要,将要鼓.枻而去鼓:敲打C.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抱怨遂去.,不复与言去:前往某地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累:连累,涉及何故至于斯.斯:这个地步A[B项,就,靠近,走向;C项,去,离开;D项,累,积累,经历。
]2.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导学号:03872106】A.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见狱吏则头枪地B.及罪至罔加渔父见而问之曰C.则仆偿前辱之责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A[A项,“枪”同“抢”,撞击。
B项,“罔”同“网”,法网。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C项,“责”同“债”,债务。
“底”同“抵”,大抵。
D 项,“失”同“佚”,散失。
“贯”同“关”,套上。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C.颜色..憔悴D.渔父莞尔..而笑D[A项,古义:卓越不凡;今义:特别,表程度的副词。
B项,古义:言论;近义:与“书面语”相对。
C项,古义:脸色;近义:色彩。
D项,古今义都是“微笑的样子”。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03872107】①“九天浓云,垂泪化雨齐举思;一江春水,长歌当哭....同致哀。
”回忆往事中的点点滴滴,我们仿佛又看到了英雄生前那张微笑的脸庞。
②为了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志愿军战士们而特别创作的电影《我的战争》,讲述了一群平凡又伟大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国家毅然决然远赴他乡,在残酷的战场上所发生的那些关于爱情、友情、亲情的传奇故事。
③比赛中,艾弗森领衔全队,殒.身不恤...地朝内线冲刺。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苏教版必修5渔父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 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
3. 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资料卡片1. 作者简介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遭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 背景知识(1)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所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所作,聚讼纷纭。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2)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语文:第3专题“直面人生”综合测试(苏教版必修5)(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30分,每小题3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A.槛.阱(jiàn) 囹圄.(yǔ) 旋涡.(wō) 菲.薄(fēi)B.苍穹.(qióng) 桀.骜(jié) 立仆.(pū) 暴.肌肤(bù)C.鞭箠.(chuí) 攒.射(cuán) 寥.落(1iáo) 下劣.(liè)D.缧绁.(xié) 惩.创(chéng) 曩.者(nǎng) 尸骸.(hái)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愠色委曲求全殒身不恤不径而走B.倜傥广有羽翼轻而易举灭顶之灾C.汲取推贤进士惨淡经营淡装浓抹D.焚烧暗然神伤芸芸众生旗开得胜3.选出标点符号全部正确的一项(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这是塞涅卡得之于斯多葛派哲学的名言。
C.倘使我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尉,——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D.默默之中,苦难磨钝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何必用舞台上的绘声绘色,来掩盖生活中的无声无息?4.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②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
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A.比喻对比反复反语. B.对比比喻反语反复C.比喻对比反语反复 D.反语比喻反复对比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去就:舍生就死。
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渔父一、基础夯实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游:游泳B.举.世皆浊我独清举:全C.新浴者必振衣..振衣:抖掉衣上的尘埃D.可以濯吾缨.缨:系帽的带子解析:A “游”应为“行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D 均为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B项,句末语气词,吗/介词,和;C项,形容词,全/名词,举动、行为。
3.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圣人不凝滞于物B.乃歌曰C.鼓枻而去D.安能以皓皓之白解析:A B项,“歌”,名词作动词,歌唱;C项,“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拍打;D项,“白”,形容词作名词,洁白的东西。
4.下列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B.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D.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解析:C A项,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B项,形容:古义为形体容貌,今义指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C项,莞尔:古义和今义均用来形容微笑。
D项,可以:古义为可以用来,今义是助动词,能够。
5.下列句子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是以见放B.众人皆醉我独醒C.游于江潭D.圣人不凝滞于物解析:B A、D两项均为被动句,C项是状语后置句(即介词结构后置句)。
6.下列对课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生动富于哲理。
解析:B “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错,应该是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指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科举制度。
B.敕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大体等同于诏和制。
明、清六品以下的官授“敕命”,敕使是传达皇帝诏书的使者。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下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父祖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
解析:A 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度。
8.名句默写。
(1)《渔父》中表明保持高洁品质句子是:“ ,?”(2)渔父具有灵活的处世观,当尘世污浊,世人迷醉时,他的观点是:“, ? , ?”(3)屈原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借世间常理表明自身对理想志向的坚定态度。
借水的清浊表达灵活处世的语句是:“,; , 。
”答案:(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歠其醨(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9.翻译下列句子。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2)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译文:答案:(1)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沉醉不醒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关键词:举、是以、见)(2)哪里(或:怎么)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关键词:安)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人。
曾祖谨,有功于周,为太师、燕国公。
父宣道,仕隋至内史舍人。
大业末,志宁调冠氏县长,山东盗起,弃官归。
高祖..入关,率群从迎谒长春宫,诏授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
贞观三年,为中书侍郎。
太宗尝宴近臣,问:“志宁安在?”有司奏:“敕召三品,志宁品第四。
”帝悟,特诏预宴,因加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
是时议立七庙..,君臣请以凉武昭王为始祖,志宁以凉非王业所因,独建议违之。
帝从之。
尝谓志宁曰:“昔成王以周、召为师傅,日闻正道,习以成性。
今太子幼,卿当辅以正道,无使邪僻启其心。
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
”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
帝见大悦,赐黄金十斤、绢三百匹。
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时太子以农时造曲室,累月不止,又好音乐过度。
志宁谏,太子不纳。
太子败,帝知状,谓曰:“闻公数谏,承乾不听公,故至此。
”是时宫臣皆罪废,独志宁蒙劳勉。
永徽四年,陨石十八于冯翊,高宗问曰:“此何祥也?朕欲悔往脩来以自戒,若何?”志宁对:“《春秋..》:‘陨石于宋五。
’内史曰:‘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
’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
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
”俄迁太傅。
尝与右仆射张行成、中书令高季辅俱赐田,志宁奏:“臣家自周魏来,世居关中,赀业不坠。
今行成、季辅始营产土,愿以臣有余赐不足者。
”帝嘉之,分其田以与二人。
显庆四年,以老乞骸骨,诏解仆射,更拜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王皇后之废,长孙无忌、褚遂良固争不见从,志宁不敢言。
武后以其不右己,衔之,后因杀无忌,坐免官,出为荥州刺史,改华州,听致仕。
卒,年七十八,谥曰定。
(节选自《新唐书·于志宁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B.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C.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D.俄兼詹事/以母丧免/有诏起复本官/固请终丧/帝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譬曰/忠孝不两立/今太子须人教约/卿强起为我/卒辅道之/志宁乃就职/解析:B “俄”是时间副词,不久的意思,“詹事”“中书侍郎”是官职,“母丧”是指母亲去世,“以母丧免”是指因为要替母亲服丧而免去职务,“固请终丧”是指坚决请求要服丧满期,“志宁乃就职”是说于志宁才复职。
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来画波浪线句子的大意是: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因为要替母亲服丧才免去了职务,太宗诏令提前复职,于志宁坚持请求服丧满期,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促开导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无法同时做到,现在太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力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
”于志宁这才复职。
据此可正确断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唐朝皇帝李渊的庙号,庙号是对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
B.七庙:古代宗法制度,天子设七庙供奉祖先。
后泛指帝王供奉祖先的宗庙,也代指封建王朝。
C.起复:古代官员在父母去世后,一般应停职回家守丧,在丧期未满时又被朝廷重新起用,叫做“起复”,类似的说法还有“夺情”。
D.《春秋》:我国现存的一部最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由孔子根据鲁史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古代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解析:A “庙号”的解释是错误的。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的评判性称号”是谥号,而非“庙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2.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臣商议设立七庙时,大家都想立凉武昭王为世祖,于志宁却以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为由进行反对,后来唐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B.唐太宗很重视太子的培养,拿西周时周公、召公的例子来勉励于志宁,请他用正道来辅佐教导太子,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
C.于志宁在皇上同时给他和另外两位朝臣赏赐田地时,主动请求将赏赐给自己的那部分田产分赐给另外两人,高宗对他大加赞赏并同意了他的请求。
D.武则天皇后认为于志宁在高宗废王皇后的问题上不替自己帮忙,对他怀恨在心,后来借机给他定罪,将他撤去原职,贬到地方任职。
解析:B “并让他告诫太子不可随意给属下官职赏赐”表述有误,原文“勉之,官赏可不次得也”的意思是唐太宗希望于志宁好好教导太子,同时向他许诺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而破格获得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子承乾数有过恶,志宁欲救止之,上《谏苑》以讽。
译文:(2)物固有自然,非一系人事。
虽然,陛下无灾而戒,不害为福也。
译文:答案:(1)太子李承乾屡犯罪过,于志宁想挽救、阻止他,呈上《谏苑》婉言劝说。
(关键点“数、过恶、救止、讽”)(2)事物本来有自身的规律,并非全部和人事有关。
虽然是这样,陛下在没有灾害的情况下也警戒自己,这对造福是没有妨害的。
(关键点“固、虽、戒、害”)参考译文:于志宁,字仲谧,京兆高陵县人。
曾祖父名谨,在北周立有功劳,授太师官衔,封燕国公爵号。
父亲名宣道,在隋朝官至内史舍人。
炀帝大业末年,于志宁被选调为冠氏县长,山东发生暴乱,他弃官回家了。
高祖李渊进入关中时,于志宁带领随从到长春宫迎接拜见他,高祖下诏授予他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
贞观三年,于志宁担任中书侍郎。
太宗李世民曾经设宴款待亲近的朝臣,问:“于志宁在哪儿?”主管官吏禀奏:“敕令召见三品及三品以上官员,于志宁是第四品。
”太宗明白过来了,特地诏令他参加宴会,当即授予他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等官职。
当时商议建立供奉皇家祖先的七庙,大家都希望把凉武昭王李暠奉为世祖,于志宁认为凉武昭王并未开创大唐帝业的根基,只他一个人的意见跟大家不同。
太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太宗曾对于志宁说:“往昔周成王以周公、召公为老师,每天听到的都是正道,反复熟悉就成了他的本性。
现在太子年纪小,您应当用正道来辅佐、教导他,不让邪门歪道诱惑他的心灵。
努力办好这事,官职赏赐是可以不按常规次序破格获得的。
”太子李承乾屡犯罪过,于志宁想挽救、阻止他,呈上《谏苑》婉言劝说。
太宗看到后非常高兴,赏赐给他黄金十斤、绢帛三百匹。
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因为要替母亲服丧才免去了职务,太宗诏令提前复职,于志宁坚持请求服丧满期,太宗派遣中书侍郎岑文本敦促开导说:“为国尽忠和为母尽孝无法同时做到,现在太子等待人去教导约束,您勉力复职吧,替我完成辅导他的任务。
”于志宁这才复职。
太子在农忙季节时建造深邃的密室,一连几个月不停工,还过度地爱好歌舞。
于志宁劝谏太子,太子不听。
李承乾的太子身份被废除后,太宗了解了实际情况后,说道:“听说您多次劝谏,承乾不听您的,所以到了这个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