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及鉴赏《清平乐·春归何处》宋代: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清平乐·春归何处》注释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清平乐·春归何处》赏析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②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③【注释】①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②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③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到哪里去了呢?悄然逝去,没有留下一点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就应把它召唤回来住在一起。
春天无影无踪,有谁能知道它的去向?除非问取枝头的黄鹂。
可是,黄鹂宛转地啼叫着,它顺着风势,飞过了蔷薇。
【集评】宋·胡仔;“《复斋漫录》云:“王逐客送鲍浩然之浙东长短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亚卿,用其意以为诗,断章曰:‘明日一杯愁送春,后日一杯愁送君。
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记归路。
’苕溪渔隐曰: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赏析】这首词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春光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珍爱、留恋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精神。
古典诗词中以惜春为主题者比比皆是,作者立意新颖,构思曲折。
以丰富新奇的想象,把对春光的眷恋、珍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黄鹂掠过蔷薇作结,余味无穷。
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平乐古诗全词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译文]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出自] 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因风:顺着风势。
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译文1: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译文2:美好的春天回到了何处?悄悄地走了没有行踪去路。
如果有人能够知道,美好的春天归去何处,请他把春天唤来与我同住。
春回没有踪迹谁能知?除非问婉转鸣叫的黄鹂。
黄鹂百啭无人明白,它只好乘风飞过蔷薇花去。
译文3:春天回到了哪里?四面一片静悄悄,找不到她的踪迹。
如果有谁知道了,春天的去处,赶快把她追赶回来,不要令人失望啊,让她和咱们一起同住。
谁也找不到春天的脚印,真的要想知道吗?可只有这个办法了,那就去问一问黄莺吧。
那黄莺千百遍地宛转啼叫,特别是在这春夏之际啊,可是,谁又能懂得黄莺的语言?看吧,黄莺也离去了,正飞过盛开的蔷薇花,趁着这春天归去的风势。
赏析:这首词写的清新雅致,天真活泼。
全词通过曲折的手笔,起落有致的句法,含蓄委婉的把作者留春,惜春情态描绘的栩栩如生。
词一开篇就把‘春’拟人化,“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春天又到哪里去了?她为什么悄悄地就离去了呢?为什么连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
似问非问,似答非答,隐约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寻春与留春的热切心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注释|大意|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解释|大意|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译文|解释|大意|赏析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清平乐·春归何处百啭①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解释】这是一首表达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之情的惜春之作,同时也抒写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北宋黄庭坚作。
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开创江西诗派,“宋四家”之一。
①啭(zhuàn):形容鸟儿婉转的啼叫。
【大意】春天回到了哪里?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与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道?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它凭借轻风飘过蔷薇。
【赏析】春天的消逝容易让人感到寂寞、怅然、若有所失,无处觅得安慰。
这是的主观感受,因深知春天的可爱,才更感春去的可惜。
春天去哪里了?恐怕没有人能够给出具体的回答,但还是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它回来,与它同住。
这种奇想,恐怕只有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人才会产生。
走出幻想,回到现实的世界里,终究还是无人知道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仍不放弃。
既然人回答不了,那就去问问树上的黄鹂吧!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如此,复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黄鹂啼叫不停,婉转的啼声,把寂静打破。
疑惑仍然没有得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黄鹂凭借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了,夏来了,春天是可能真的回不来了。
【拓展】唐代韩愈曾作《晚春》,将春天的景色拟人化。
全诗如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1。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2。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注释】1. 这句说,春天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2.唤取:唤来。
取,语助词。
3.因风:乘着风势。
【译文】春天呵,渐渐消失了你的脚步悄悄地,谁也看不见你的归路。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呼唤春神归来,与我同住。
可是,谁又知晓春的踪迹?除非,去问一问黄鹂。
谁人解得黄鹂的百啭千啼?顺着风儿,它飞过了蔷薇。
【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春”的咏调。
其意境似乎很熟悉,在王观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欧阳永叔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中都可看到此词的影子,但细细品味,此词又不是前哲之词的简单综合与复制,而是在揉进了黄山谷的个人遭际,对前词的独特的审美感受之后所创造出来的新词。
黄庭坚在作诗方面提倡“点铁成金”,此词之作,也有此意,而且可以视为点金银而成为更宝贵的宝石。
如果说,王观之词妙在以美人与美景之间比喻的新奇,永叔之妙在揭示一位贵妇人心灵深锁之“深”字,山谷此词则妙在将“春”字赋与某种品格,深刻刻画了她的寂寞无奈。
至于这种品格到底喻指什么,却又让人有似此又彼,既确定又不确定之感,而不似前二者之或写山水、或写贵妇之明确。
此词若设题目,当作“咏春”,或作“春之寂寞”,故词人起首便发问:春,你就要归去了,你要归往何处呢?可是,世人又有谁能知道春的归路呢?给这个世界带来勃勃生机。
受到人类顶礼膜拜的“春”却无人知其归处,此诚可悲可叹之一也;而春只得独自寂寞地走在自己的归路上,可悲可叹之二也。
“寂寞”二字为全词之眼,亦是春这总体形象之概括;词人明知无人可知“春”之归处,偏偏去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的话,请你务必留住美好的“春”吧!明知其不可却偏要作此假设,更增加了可悲可叹的委婉深曲,此为其三。
《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清平乐》黄庭坚古诗词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译文]春天回到了哪里?我找不到它的脚印,四面一片沉寂。
[出典]北宋黄庭坚《清平乐》注:1、《清平乐》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2、注释(1)行路:指春天的行踪。
(2)因风:顺着风势。
(3)唤取:唤来。
取,语助辞。
3、翻译春天回到何处?留下一派清静找不到它回去的道路。
若是有人知道春天归去之处,请叫它仍旧回来的我同住。
可是春天去得无影无踪什么人会知,除非你问一问黄鹂。
它的叫声十分婉转,但无人能够理解,只有任凭轻风飘过蔷薇。
春归何处?4、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涪翁,又号山谷道人。
原籍金华(今属浙江)祖上迁家分宁(今江西修水),遂为分宁人。
治平四年(1067)进士,授叶县尉。
熙宁五年(1072)为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元丰三年(1080)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
哲宗立,召为秘书郎。
元佑元年(1086)为《神宗实录》检讨官,编修《神宗实录》,迁着作佐郎,加集贤校理。
时张耒、秦观、晁补之俱京师,与庭坚同游苏轼之门,有“苏门四学士”之称。
《神宗实录》成,擢为起居舍人。
哲宗亲政,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
绍圣四年(1097)移戎州(今四川宜宾)。
崇宁元年(1102),内迁知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到任九天,即被罢免,主管洪州玉隆观。
次年复被除名编管宜州(今广西宜山)。
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一,私谥文节先生。
黄庭坚以诗文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称为“苏门四学士”.在苏门学士当中,秦观和黄庭坚两个人的成就最高,秦观是词苑圣手,黄庭坚是诗坛宗匠。
清平乐·春归何处的意思《清平乐·春归何处》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
全文的字面意思: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
那黄鹂千百遍地婉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全文如下: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全文赏析: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译文 春天回到了哪里?寻不见它的踪迹只感苦闷寂寞。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定要帮我呼唤它回来与我同住。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只好去问一问黄鹂。
然而黄鹂的婉转鸣声,谁又能懂呢?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注释 寂寞:清静,寂静。
无行路:没有留下春去的行踪。
行路,指春天来去的踪迹。
唤取:唤来。
谁知:有谁知道春的踪迹。
问取:呼唤,询问。
取,语助词。
黄鹂(lí):黄鹂:又叫黄莺、黄鸟。
身体黄色自眼部至头后部黑色,嘴淡红色,啼声非常悦耳,食森林中的害虫。
益鸟。
百啭:形容黄鹂宛转的鸣声。
啭,鸟鸣。
解:懂得,理解。
因风:顺着风势。
蔷薇(qiáng wēi):花木名。
品类甚多,花色不一,有单瓣重瓣,开时连春接夏,有芳香,果实入药。
赏析: ②因风:趁着风势。
【评解】 这首词写的是惜春之情。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全词俏丽、新警、宛转、含蓄,表现了山谷词的风格。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山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春词。
耳目所触,莫非初夏景物,而春实已去。
飘然一结,淡雅饶味。
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此为惜春之作。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黄庭坚《清平乐》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清平乐宋黄庭坚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19] 。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起归来同住 [20] 。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 [21] ,因风飞过蔷薇 [22] 。
注释:[19]无行路:没有留下回去的行踪。
[20]唤起归来:唤了回来。
[21]百啭:鸟鸣声宛转,形容鸣声美妙。
[22]因风:随风。
“飞”,《汲古阁本》作“吹”。
译文:春天将归向何处?现在的我却找不到春的踪迹。
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请叫它仍旧回来和我同住。
可是又有谁会知道春天离开的踪迹呢?除非你问一问黄鹂鸟。
但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迂回婉转的啼鸣声。
看吧,它已经趁着风势飞过了那片蔷薇。
评析:沈际飞《草堂诗余四集》:“赶上”“和春住”,“唤起归来同住”,千古一对情痴,可思而不可解。
通体精譬,意境清逸。
结语暗喻身世,大有佳人空谷、自伤幽独之感。
作者简介: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治平四平(1067)进士。
因苏轼荐而知名。
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哲宗亲政,复行新法,大逐元祐党人。
庭坚累遭贬逐,死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
庭坚多才艺,精书法,尤长于诗,能以奇崛瘦硬之笔,以矫轻熟圆弱之习,开一代宗风,为江西派宗主。
词作约二百首,格调亦不尽一致,大体早期近柳,多写艳情;晚年近苏,深于感慨,镕清壮冶艳于一炉。
有《山谷词》,今存二百首左右。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清平乐·春归何处》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词,这首词作者感叹了时光的不易留,感叹光阴的一去不返,以下是本店铺J.L分享的《清平乐·春归何处》翻译及赏析,更多宋代诗人诗词鉴赏请关注应届毕业生文学网。
清平乐·春归何处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蔡京立元祐党人稗,黄庭坚被除名,编管宜州。
有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
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
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
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
一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
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
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
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
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
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
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
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
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
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
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那边去了。
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赏析二
作者:佚名
此词赋予抽象的春以具体的人的特征。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
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此词高妙处,于它用曲笔渲染,跌宕起伏,饶有变化。
故先是一转,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
这种奇想,表现出词人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下片再转。
词人从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里来,察觉到无人懂得
春天的去向,春天不可能被唤回来。
但词人仍存一线希望,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
这样,词人又跌入幻觉的艺术境界里去了。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
它宛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
但词人从中仍得不到解答,心头的寂寞感更加重了。
只见黄鹂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丛。
蔷薇花开,说明夏已来临。
词人才终于清醒地意识到:春天确乎是回不来了。
此词为表现惜春、恋春情怀的佳作。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全词的构思十分精妙: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
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
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名家评论
薛砺若《通论》:谷词尤以《清平乐》为最新,通体无一句不俏丽,而结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不独妙语如环,而意境尤觉清逸,不着色相。
为山谷词中最上上之作,即在两宋一切作家中,亦找不着此等隽美的作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体山谷语也。
虢寿麓《历代名家词百首赏析》:这是首惜眷词。
耳目所触,莫
非初夏景物。
而春实已去。
飘然一结,淡雅饶味。
通首思路回环,笔情跳脱,全以神行出之,有峰回路转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