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大院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7
山西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领地,所以称为晋,就像现在的齐鲁大地山东一样。
下面由我来讲一下山西的大院文化。
提到大院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晋商以及各个大院。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以经营票号最为出名。
著名的学者余秋雨先生在参观完晋商大院后,感慨万分。
在《抱愧山西》一文中写到:“在上世纪乃至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最富有的省份不是我们现在可以想象的那些地区,而是山西。
直到本世纪初,山西,仍旧是中国堂而皇之的金融贸易中心。
”北京、上海、广州那些比较像样的金融机构,最高总部大抵在山西平遥县和太谷县几条寻常的街道上,这些大城市只不过是腰缠万贯的山西商人小试身手的码头而已。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称。
全省现存有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它们大都集中在晋中的祁县、平遥、太谷、介休一带,这些深宅大院不仅是当时富商大贾的宅第,也是显赫一时的晋商的历史见证。
那我们今天参观的乔家大院就是它们其中的一个代表。
乔家大院位于祁县东观镇乔家堡村,乔家大院是一所民居建筑,是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一座民居建筑。
1985年一部《大红灯笼高高挂》使得乔家大院名扬海外,2005年拍摄的《乔家大院》更是让许多人了解了乔家大院,了解了晋商。
我们看到乔家大院的门前并没有旗杆和石狮子,但是高大的院墙,足以显示出主人的威严气派。
院内房屋设计的十分完美,错落有致,体现了我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具有相当高的观赏、科研和历史价值。
专家学者赞誉其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因此人们常说“皇家有故宫,民家看乔家”。
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可以看出乔家主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人丁兴旺,家庭和睦,只是致富的前提,也是富贵的归宿。
大门是朝东开的,所谓“紫气东来”这个大门就是吸收祥气的。
我们来了解一下乔家发家史,乔贵发是乔家的开创者,乔全美是一个发展者,乔全美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乔致广英年早逝,二儿子致庸继承家业,在他的手上,乔家度过了最辉煌的时期。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晋商大院是晋商商人在山西太原建造的传统大院,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也是晋商文化的象征。
在晋商大院中,雕刻艺术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物的外部和内部装饰中。
建筑物的外墙经常装饰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
这些雕刻艺术品常常以传统的千层雕、栏板雕和门雕等形式呈现,形象生动、细致入微。
在雕刻的设计中,常常包含了对自然界万物的描绘,如花卉、鸟兽、山水等,也有一些雕刻是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故事的表现。
这些雕刻艺术品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精神内涵,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精深。
在晋商大院的内部装饰中,雕刻艺术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木雕装饰常常用于大厅、走廊、梁柱等场所,经常以各种各样的花朵、鸟兽、人物等为主题,造型优美,栩栩如生。
而且,多数木雕花纹的构思和深刻都显示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态度。
在晋商大院的家具上,也可以看到精美的木雕和镶嵌艺术。
富有装饰性和实用性的雕花榫卯、锁坛和木雕镶嵌坛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晋商大院内部的装饰品。
这些木雕和镶嵌艺术,不仅体现了晋商大院主人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木工技艺,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美学。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还与中国的传统宗教信仰紧密相关。
大量的雕刻艺术品以佛教和道教为主题,通过雕刻艺术的形式,表现了中国古代人对于宗教信仰的崇敬和虔诚。
晋商大院的牌坊和门前经常会有石雕的或木雕的佛像和神像,供人们祈福和崇拜。
这些雕刻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含义,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精髓和美学价值。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通过形象、意境和构思,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然、人文和宗教信仰的丰富内涵。
这些雕刻艺术品不仅体现了晋商大院主人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成为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摘要:晋商大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范,其中的雕刻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首先介绍了晋商大院的历史背景和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然后详细展示了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表现和特点,探讨了雕刻艺术与建筑结构、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最后总结指出,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记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雕刻作品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晋商文化的精神和智慧。
【关键词】晋商大院、雕刻艺术、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地位、表现、特点、建筑结构、宗教信仰、传承、精髓、记忆、重要意义。
1. 引言1.1 晋商大院的历史背景晋商大院,是指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的大型民居建筑群,是晋商文化的代表之一。
晋商,是指明清时期在山西一带兴起的商业家族,以其发达的商业贸易和慈善事业而闻名。
晋商大院经常被称为“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其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晋商大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山西地区因煤矿资源丰富而吸引了大批商贾前来发展。
这些商贾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财富,修建了许多富丽堂皇的大院,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精美的雕刻艺术作品。
这些大院不仅是商人的居所,更是展示他们财富和品味的场所,也是他们对家族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地。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更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晋商大院的雕刻艺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晋商对于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通过对雕刻艺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更深远的启示。
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导游词解说导游欢迎参观晋商文化博物馆(渠家大院)!本次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座有着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博物馆。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晋商文化。
晋商是指中国历史上活动在山西省的商人群体,他们以勤劳、聪明和卓越的商业才能而著名。
晋商在近千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并对山西乃至整个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晋商文化博物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的一个传统大院中,这个大院就是渠家大院,也是晋商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占地面积约为2万多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并且按照传统的格局建造,体现了传统汉族建筑的特点。
进入渠家大院,你会被它的宏伟和精致所震撼。
大院的中心有一座富丽堂皇的主楼,主楼是传统四合院的核心,也是主人家居住的地方。
在主楼的周围,有一些用来做客房、办公的辅楼和一些附属建筑,整个大院呈现出一个庞大而完整的建筑群。
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传统建筑的风采,感受到古老文化的魅力。
大院的每一个角落都透露着晋商文化的痕迹,例如,门楼上的木雕和石刻,都展示了晋商商人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除了建筑,博物馆还陈列了大量的文物和实物,介绍了晋商的商业活动、生活方式以及其在山西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你可以看到一些古代的商业文书、银票、金银器、陶瓷等珍贵展品,它们生动地展示着晋商商业帝国的辉煌。
在参观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晋商文化,还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价值观。
晋商注重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在晋商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在结束之前,我们还将参观晋商文化博物馆的周边景点,例如附近的晋祠,晋祠作为山西的地方神庙,是晋商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山西人民的信仰与民俗文化。
希望大家在参观晋商文化博物馆时,能够对晋商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时光!谢谢大家!。
山西十大名胜古迹简单介绍1、华夏第一宅——王家大院明清时期,晋商纵横天下,于是山西出现了一大批的晋商大院,其中,位于灵石县静升镇的王家大院,历经明清300多年的营造,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被誉为“华夏第一宅”。
2、晋东第一名山——藏山三晋大地,名山众多,藏山位于盂县境内,因春秋时期藏匿赵氏孤儿而得名“藏山”,素有“晋东第一名山”之称。
3、塞北第一山——恒山山西恒山,五岳之一,地处大同市浑源县,海拔2016.1米,号称是“人天一柱”,堪称北国万山之主,故而,恒山有“塞北第一山”的美誉。
4、中国第一木塔——应县木塔中国砖石古塔多,唯独木塔极为稀少,幸运的是山西保存了一座极为珍贵的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是中国最古老最高的木塔,塔身总高大约67米,堪称瑰宝,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木塔”。
5、晋魏河山第一奇——珏山珏山位于泽州县境内,双峰对峙,犹如一对碧玉镶嵌在太行山上,故而得名“珏山”,这里自古以来就有“晋魏河山第一奇”和“小华山”、“小武当”的美誉。
6、东方第一双城古堡——皇城相府皇城相府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清朝康熙年间名相陈廷敬的故居,分为内外两城,全城总面积在3.6万平方米,素有“东方第一双城古堡”之称。
7、中国乡村第一城——郭峪村中国幅员辽阔,为何山西郭峪村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据说郭峪村出人才,历代出进士15人,举人18人,民间谚语“郭峪三庄上下伏,秀才举人两千五”。
唐代时这里就是城堡式村落,具有极高的建筑价值,系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被誉为“中国乡村第一城”。
8、天下第一门——华门华门位于临汾,为纪念华夏文明故而得名“华门”,象征尧舜禹,主门高18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门,以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着尧帝开启中华文明之曙光。
9、三晋第一名山——北武当山山西也有“武当山”,传说是真武大帝二次修炼羽化脱身之处,故而又名真武山,后更名武当山,因为在湖北武当山之北,所以,又叫了“北武当山”之名,被誉为是“三晋第一名山”。
晋商文化:晋商大院以下是国学频道我为您整理的晋商文化:晋商大院,供您参考,()查看。
晋商文化:晋商大院【一】山西的“大院文化”中国民居建筑,向有“北在山西,南在安徽”之说。
皖南民居以朴实清新而闻名,晋中大院则以深邃富丽著称。
在山西,元明清时期的民居现存尚有近1300处,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数集中分布在晋中一带的晋商豪宅大院。
现在被列为山西十大名胜之一的乔家大院,是在1986年底经重修后开放的。
此后,陆续又有祁县渠家大院、太古曹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等出现在山西省旅游名胜行列之中。
这几处晋商宅院可说是将民居建筑文化发挥到极致,体现了山西民居、甚至北方民居的菁华,同时,它也是晋商 500年兴衰史的见证,大院里一砖一瓦、每个细节局部都有晋商文化交织其中。
晋商宅院结构严谨,一般呈封闭结构,有高大围墙隔离;以四合院为建构组合单元,院院相连,沿中轴线左右展开,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有的构成某种图形样式,取吉祥喜庆的象征意蕴。
上面提到的四个大院,占地面积从5000多平方米到一万多平方米。
其中王家大院目前开放面积1.1万平方米,这只是当年鼎盛时期大院总面积的1/15。
难得的是,这些巨型宅院的建设虽然在几百年间持续展开,但布局设计、工艺技术、艺术风格方面却能保持协调一致、前后统一。
40多年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山西考察古建筑时,深邃富丽的晋商住宅院落也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他在当时的记录中写道:“这种房子在一个庄中可有两三家,遥遥相对,仍可以想象到当日的气焰,其所占地面之大,外墙之高,砖石木料上之工艺,楼阁别院之复杂,均出于我们意料之外许多”,“由庄外遥望,十数里外犹见,百尺矗立,崔嵬奇伟,足镇山河,为建筑上之荣耀。
”先后开放的这四处晋商大院倒是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乔家大院完全是城堡式的建筑,院墙高大如城墙,以前更夫行走其上,清脆的梆子,声闻方圆十余里。
布局讲究方正和稳定,整座大院结构呈“喜喜”形。
渠家大院在建筑形式上十分讲究。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晋商大院是指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及周边地区的一批以山西籍商人为主建造的府第建筑群,这些建筑群一般都是由一个大门进入,内部由前殿、中殿、后殿及两侧配殿组成,被誉为中国北方地区的“四合院”,而这些大院中蕴藏着丰富的雕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以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探讨其在晋商大院中的表现和意义。
一、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晋商大院的雕刻艺术主要表现在建筑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上。
首先说说木雕艺术,晋商大院中的木雕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门楼、脊饰、梁枋、栏杆和门窗等部位,其风格多样,题材丰富,工艺精湛。
大门上的门楼常常雕刻有神兽、花草或者吉祥的图案,表现出主人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和祈求。
在脊饰和梁枋的雕刻上,则常常表现出主人的身份和家族的荣耀,有的雕刻中还会出现龙、凤等神话中的动物,寓意吉祥和权势。
门窗的雕刻则多是花鸟、山水等自然景物,以及一些寓意吉祥的符号,给人以美好的心情。
而在一些内部的雕刻上,则表现出了对文化艺术的追求和对家族传统的继承,往往细腻柔美,反映了主人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
二、晋商大院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晋商大院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家族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方面。
首先说说建筑风格,晋商大院的建筑风格多采取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和风格,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精神。
其次说说家族文化,晋商大院一般都是由一个大门进入,内部由前殿、中殿、后殿及两侧配殿组成,有着浓厚的家族色彩,是晋商家族的象征和精神寄托,蕴含着晋商家族的家族文化和家族传统。
最后说说生活习俗,晋商大院的主人多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族传统的晋商籍商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许多中国传统的生活习俗,如过年时的祭祖活动、春节时的贴春联、端午节时的包粽子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三、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共同展示了晋商大院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追求。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晋商大院是我国山西省晋城市地标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明代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业街区之一。
在晋商大院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雕刻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木雕。
晋商大院中的木雕由明代晋商木雕大师刘天泉和其门生所创作,几乎涵盖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等各种题材。
这些木雕作品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晋商大院中最著名的木雕作品之一是“四季花卉图”,这是晋商大院中的一个重要景点。
这一组木雕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优美的四季花卉。
每副木雕均包含了四季不同品种的花卉,每朵花卉都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
这一组木雕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花卉的种类,也表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除了木雕,晋商大院中还有大量的石雕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门旁的双龙戏珠石雕,这一造型十分精美。
双龙环绕一颗珠子,呈现出优美而流畅的曲线,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
双龙戏珠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因此在建筑装饰中常常被使用。
在晋商大院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量的木雕屏风,这些屏风除了具有实用性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
其中最著名的是“极乐净土屏”,这是一组由刘天泉亲自设计的屏风。
屏风上采用了大量的彩绘和木雕技法,构成了一幅宏伟的极乐净土图景,使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世界中。
总之,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
通过欣赏晋商大院中的雕刻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晋商大院简介晋商大院专指明清时期山西境内的一批具有特色的北方深宅大院,主要分布在晋中的太谷、平遥、祁县、介休、榆次,阳泉,晋北的保德、大同、浑源,晋东南的沁水、阳城和晋南的临汾、襄汾等地。
明清晋商曾经创造过辉煌商业成就的早已离我们远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有关著述的不断问世,才使得今天的晋人了解到先辈的业绩,余秋雨的《抱愧山西》更是通俗浅显地将晋商介绍给了全国的读者。
如今,山西晋中被一些业内人士称为晋商文化旅游区,因为那里是晋商的起源地,更重要的是,当地集中着五座深邃富丽的晋商大院。
明清大院群落的出现,是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商业经济与封建政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结果,特别是清代以来山西商民巨额财富积累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山西大院保存了大量有关社会制度和民俗文化的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出那个时代商人和士大夫的文化观念及价值取向,为研究近代山西的社会风尚、地方习俗、商业文化、建筑艺术以及清代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参照实物。
典型晋商大院简介其实,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城的何家大院、阳泉的银元山庄、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等。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
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太谷北洸村的曹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个时代的晋商明显的特征,故不赘述。
①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是最早修复开放的一座晋商大院,更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而蜚声海内外,几乎成为晋商大院的代名词,甚至连许多从未到过山西的外地人也知道:“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
”专家们称:乔家大院充分体现了我国清代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是一座无与伦比的艺术宝库,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明珠。
乔氏家族的第一代创业人乔贵发由小本生意起家,从闯荡口外的小伙计成长为垄断包头商业的大财东,包头城至今仍流传着“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俗语。
乔氏家族的产业在第二代创业人乔致庸手中继续发扬光大,达到鼎盛,商行、银号开到了京津、东北、长江流域。
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乔家共有资产四五百万两,事实上乔家的各类动产、不动产加起来应该有数千万两之巨,大约相当于现代的近百亿资产,这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下,是一个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
乔家大院历经三次大规模兴建、扩建始成今日格局,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六十余年。
乔家大院占地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分为六个大院,内套20个小院,共313间房屋,整个大院的布局为双喜字造型,又称在中堂。
乔家大院型如城堡,三面临街,四周以三丈高的砖墙封闭。
大院内,以一条80米长的甬道分隔,甬道尽头是乔家祠堂。
甬道南北各有三个大院,北面三个大院,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
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是在民国十年,由乔映霞主持新建了新院并改建了西北院。
乔映霞为乔致庸长孙,人称成义财主。
乔映霞思想进步,信奉天主教,仰慕西方文明。
受影视剧和传统思维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这座古朴宅院里的少爷小姐们身穿着传统绣衣玩着古老的游戏,而事实上,到乔映霞掌家的时候,乔家子弟们已经穿着西式服装打开网球了。
正因为如此,乔家大院的最后一次扩建,体现出“中学为休,西学为用”的色彩。
新院的风格不变,但窗户全部换成了大格玻璃,配以西式装饰,屋檐下的真金彩绘,也在原来的“麻姑献寿”、“满床笏”等传统创作内容中,加入了铁道、火车等新事物。
在西北院的改建中,更是按西式风格装修了客厅,增设了浴室和西式厕所。
日本侵略军占领祁县后,乔氏家族远走避难,乔家大院则通过与教会的关系,挂上意大利国旗躲过了日军的侵扰。
解放后,乔家大院先后被机关、部队、学校占用。
文革期间,一些革命干部曾经准备“拆院建校”,并且拆掉了几间过厅和厢房,所幸没有造成更大的破坏。
1986年,乔家大院辟为民俗博物馆。
乔家大院内,除了明清家俱外,还收藏着“犀牛望月镜”、“九龙宫灯”、“万人球”等乔家珍品。
此外,有四块牌匾颇为引人注目,它们是李鸿章亲自书写的“仁周义溥”、山西巡抚丁宝铨受慈禧太后面谕赠送的“福种琅环”、民国十六年祁县昌源河东三十六村送给乔映奎的“身备六行”以及傅山先生手书的“丹枫阁”匾额。
②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坐落在明清之际经济繁荣,富商云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东大街33号,人称“渠半城”。
渠家祖先以行走于长治、祁县之间的“货郎挑”起家,到清朝乾嘉年间发展成为晋中八大富户之一。
渠家开设的长源川、长裕川两大茶庄,从两湖采办红茶,贩销于西北各地及蒙古、俄国,他们还开设有“三晋源”、“百川通”票号。
徐珂《清稗类钞》中估计渠家共有资产三四百万两,事实上远远不止此数,传说,仅“旺财主”渠源浈的一个银窑内就藏有白银三百万两。
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根据渠家的故事改编,片中反映了三晋源票号的经营以及渠源浈、渠本翘父子在思想、观念上的激烈冲突。
渠源浈是一个杰出的商业天才,但性格古怪,他的曾孙渠川因此将这部小说定名为《金魔》。
与父亲终生未能化解矛盾的渠本翘坚持了自己的选择,走科举之路步入仕途,成为著名的爱国商人、教育家。
渠家从渠氏第十七代源字辈进入鼎盛,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旺财主、金财主。
他们在祁县古城东半城建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
目前开放的渠家大院只是渠氏家族院落的一部分,为田喜财主渠源潮的住宅,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余平方米。
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8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大院内建有山西民宅中最大的戏台与戏园。
渠家大院目前被开辟为晋商文化博物馆,以七大系列28个展室向游客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晋商的发展与衰落历史。
③太谷曹家大院——三多堂博物馆。
曹家始祖曹邦彦是太原晋祠花塔村人,明洪武年间举家迁移到太谷北恍村。
到第14代“三”字辈中有个叫曹三喜的独闯关东做买卖,获利甚丰当时所谓“关外七厅“均有曹家的商号。
清兵入关,又把生意做到关内,先在太谷设号,向全国辐射。
到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大江南北都有曹家的铺面,达640余座,资产高达1200万白银,雇员有37000人。
后又跨出国门,东到日本,北到莫斯科,西到巴黎、伦敦,把国内的茶叶、布匹输往国外,引进日本的钢铁,高丽的人参,俄罗斯的金属制品。
曹家在山西和蒙古之间走出了一条“茶叶之道”,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媲美。
曹家在极盛之时,在北恍村相继建起了一批布局庞大富丽堂皇的宅院,如: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三多堂等,尤以“福”、“禄”、“寿”、“禧”字形建造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
幸存下来的“寿”宅院,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习惯上称为多福、多寿、多男为内容的“三多堂”。
这座宅院以高耸大雅,厚重古朴的特色冠于群院之首。
宅院座北朝南,分南北二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连接三座三层17米高的楼房,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7间。
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林比,信步廊庑迂回,举目檐牙高喙,好一座庞大气派的豪门宅院!我想,即使是没到过曹家大院的人,恐怕也听传曹家有慈禧太后赐给的三件宝:用黄、白、乌三金制成的金火车头,明代仇瑛仿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镜面景色用珍奇异鸟的羽毛粘接而成的羽毛镜。
既然盛传曹家借钱给西逃的慈禧太后,并得到赏物,那么其“富可敌国”的印象已是深不可没,如果再踏入曹家大院,这种“阔”气可以说是迎风扑面,无处不在。
阔大气派的3座高楼,就是三多堂“多福、多寿、多男”的标志式建筑。
④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人称“三晋第一宅”。
静升王氏祖籍琅琊(今山东胶南),后西迁至山西太原。
南宋初年,族人王实由太原南迁至灵石县沟峪滩村。
元皇庆二年(1313),王诚斋又率家族迁至静升村。
清初,族人王兴旺开始经商,做小买卖,至第十四世王谦受、王谦和、王正居等,资本见厚,店铺增多,逐步成为豪商巨贾。
到清中叶,王家便由原来的平民百姓发展成为居官、经商、事农综合型的名门望族。
王家大院包括东大院、西大院和孝义祠,总面积34650平方米。
大院选址于北傍高坡,南望开阔,高出平地约八九米的台地上。
目前开放的两处,西称红门堡,建于乾隆年间;东称高家崖堡,建于嘉庆初年。
东堡院有院落26个,东中西并列为六路。
中间的三路院落为主院,西边的两路为书院和花园,东边的一路为厨院;西堡院共有院落28个,中间有一主干道,贯穿着三条横巷,与东堡院用一石桥相连,东西对峙,气势震人心目。
如若再加上修复完好的王氏宗祠,那么,王家大院现对游人开放的总面积已达31956平方米。
假若不到王家大院走一走,看一看,确实很难让人置信,在这块黄土高坡上,怎么会建有这样一座可与皇宫一比气宇的大院?王家大院与其说是一组民居建筑群,不如说是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
它的建筑技术、装饰技艺、雕刻技巧鬼斧神工,超凡脱俗,别具一格。
院内外,屋上下,房表里,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从屋檐、斗拱、照壁、吻兽到础石、神龛、石鼓、门窗,造型逼真,构思奇特,精雕细刻,匠心独具,既具有北方建筑的雄伟气势,又具有南国建筑的秀雅风格。
这里的建筑群将木雕、砖雕、石雕陈于一院,绘画、书法、诗文熔为一炉,人物、禽兽、花木汇成一体,姿态纷呈,各具特色,称得上北方民居建筑艺苑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王家大院是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称“三晋第一宅”,入选《中国民族建筑集·汉·北方民居》一书,我省仅此一例。
⑸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常家庄园位于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车辋村,车辋由四个小自然村组成,其布局呈车辐状,故名。
常氏祖先在明代由太谷迁居车辋,以牧羊为生,八世祖常威身背褡裢远赴张家口走上了经商的道路。
先祖的牧羊鞭、常威的褡裢后来供奉于常氏宗祠内,与常万达的名言“视有若无,视盈若虚”一起被常家子孙尊崇了二百年。
常威之子常万(王已)、常万达学有所成之后,成为父亲的得力助手,兄弟两先后创立了“十大德”、“十大玉”20个商号,开辟了由福建武夷山至俄罗斯的数万里国际贸易通道“茶叶之路”,成为首屈一指的晋商“外贸世家”。
常氏家族鼎盛之际,拥有员工千余人,骆驼上万峰,独占中俄茶叶贸易的四成,在乾隆年间是当之无愧的全国第一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