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部分 自然地理 第3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 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73.00 KB
- 文档页数:7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练习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湖北荆门模拟)缓解全球变暖,英国科学家提出将足球场大小的氦气球升到约19千米的高空,并用软管相连,向大气中输送大量微粒,以降低地球的温度。
据此并结合下图(数码代表各种辐射),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数码代表的辐射,叙述正确的是()A.①中能量最强的是紫外线B.②是对流层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一般只出现在夜晚D.④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2.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因为这些微粒会使( )A.到达地面的①减弱B.被大气吸收的②减弱C.到达地面的③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增强解析:第1题,读图,①是太阳辐射,其中能量最强的是可见光部分;②是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白天晚上都存在;④是射向宇宙空间的大气辐射,主要是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第2题,输送到空中的微粒可以使到达地面的①减弱,削弱太阳辐射,A对;被大气吸收的②增强,B错;大气吸收热量多,到达地面的③也会增强,C错;大气截留热量多,逆辐射回地面的热量多,射向宇宙空间的④减弱,D错。
答案:1.D 2。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础巩固组](2017·商丘模拟)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A.减弱了地面辐射造成的热量散失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2.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
第2题,果树下进行地膜覆盖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提高光合效率,可使苹果着色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答案:1.A 2.C(2017·湖南六校联考)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两部分: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二是经过大气中的小水滴、尘埃等质点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
两者之和称为总辐射。
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对北京市直接辐射不产生作用的因素是( )A.降水变化B.太阳高度C.大气洁净度D.气温变化4.由图可知( )A.阴天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大,所以散射辐射的日变化也大B.晴天时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较弱C.阴天时云层对太阳散射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散射辐射日变化大于晴天D.散射辐射的变化,只取决于天气的变化解析:第3题,降水变化影响云量大小和水滴多少,进而影响直接辐射;太阳高度影响太阳光线的角度和路径,从而影响直接辐射;大气洁净度影响大气中的固体颗粒物数量,从而影响直接辐射;气温变化对直接辐射没有影响。
第4题,太阳高度只取决于太阳和该地的相对位置,即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关系,与晴天还是阴天无关;晴天时云量少,大气中的颗粒物少,参与散射作用的质点少,散射辐射弱;太阳的散射辐射指到达地面的一部分太阳辐射,而云层削弱的是穿透大气层时的太阳辐射,所以云层无法对太阳散射辐射起到削弱作用;散射辐射的变化,除了受天气变化的影响,还受大气中的颗粒物多少(污染)、太阳高度等因素影响。
答案:3.D 4.B5.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A.a处温度高,气压低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处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解析:近地面a处等压面向高处凸出,此处为高气压,温度低;垂直方向上,a处下沉,b 处上升;b处等压面向低处凸出,气压低,温度高;水平方向气流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
答案:D(2017·河南联考)右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图。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压差最可能是( )A.12 hPaB.13 hPaC.14 hPaD.15 hPa7.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 )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解析:第6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
第7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位于①地北部,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
答案:6.B 7.A8.(2017·湖北名校联考)读世界局部地区某时刻水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我国首都北京受 (高压脊或低压槽)控制。
(2)此时,Q、R两地风力较小的是地,试说明判断理由。
(3)指出此时①②两地的风向。
(4)③④两地中,该日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地,试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北京受高压中心向外凸出部分的影响,为高压脊。
第(2)题,风力的大小,根据等压线的疏密程度来判断,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及摩擦力的影响。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海平面摩擦力小,风力大。
第(3)题,近地面风向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来判断。
第(4)题,不同天气系统,天气状况不同,大气热力作用不一样,气温日较差不同,另外,海洋与陆地的比热容也不同,气温日较差也有差异。
答案:(1)高压脊(2)R 理由:R地的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R地位于陆地上,摩擦力大;Q地等压线密集且位于海洋,摩擦力小。
(3)①地为西北风,②地为东北风。
(4)④原因:④地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且④地位于大陆内部,气候的大陆性较强;③地受低压控制,且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较大。
[能力提升组](2017·青岛一模)夏季绿洲、湖泊的最高气温比其毗邻的沙漠戈壁低30 ℃左右,水分的蒸发量要少一半,几乎和沿海湿润地区差不多。
其原因是沙漠戈壁和绿洲、湖泊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在白昼阳光辐射下,沙漠戈壁干燥地面强烈增温,通过大气的平流作用,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上下层空气间的热交换难以进行,下层冷空气团得以保持稳定,因而形成一个湿润、凉爽的小气候。
这种现象就称之为“冷岛效应”。
据此完成1~2题。
1.“冷岛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不同纬度的光照差异B.不同下垫面的热量差异C.不同高度的气压差异D.不同海陆位置的水分差异2.“冷岛效应”产生时,与绿洲、湖泊上空气温变化规律相符的是( )解析:第1题,气温是热量的体现,绿洲、湖泊气温低于周边沙漠戈壁,说明绿洲、湖泊热量少于周边沙漠戈壁。
第2题,由“暖空气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一个上热下冷的逆温层”可知,大气层出现了逆温层,则C图符合题意。
答案:1.B 2.C(2017·烟台模拟)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此完成3~4题。
3.A.纬度B.地形C.大气环流D.洋流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解析:第3题,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
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的变化规律之间没有相关性。
第4题,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低纬度高,中高纬度低,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纬度高,虽然白天时间长,但是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云层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答案:3.A 4.D(2017·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一模)热岛强度是热岛中心(城区)气温减去同时间同高度(通常是距地1.5 m高处)附近郊区的气温差值。
下图为拉萨市热岛强度不同季节的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晚上气温较白天低,城市热岛强度大B.受上班人流、车流影响,各季节热岛强度在早上7时前后均达到高峰值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大D.冬季低温,白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效应最明显6.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对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污染物的大量增加会加大白天时的热岛强度B.加大城区建筑物高度能减小热岛强度C.出现逆温现象能加大热岛强度D.热岛强度总体与风速呈正相关解析:第5题,图示9~19时(基本为白天),在四个季节中,冬季的热岛强度最大;依据材料中关于热岛强度的定义可判断,此时间段城区与郊区温差最大;冬季白天郊区气温很低,城区因为有人为释放较多热量而气温明显高于郊区。
第6题,出现逆温现象时,不利于城郊之间的空气热量交换,故会加大热岛强度,C正确;城区建筑物越高越不利于热量扩散,则城郊之间温差越大,故会加大热岛强度,B错误;大气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城区,大量增加会降低城区太阳辐射,则会降低白天城区气温,故会降低白天时的热岛强度,A错误;风速越大,城郊之间的空气流动越强,城效之间温差越小,总体与风速呈负相关,D错误。
答案:5.D 6.C7.(2017·福建四地六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博斯腾湖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来已演变成微咸水湖,湖区内湖陆风现象较显著。
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
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湖东部沿岸几乎没有。
材料二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分析博斯腾湖东、西部沿岸芦苇分布差异的原因。
(2)说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3)分析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
(4)说明湖区西北部大面积农业区建设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博斯腾湖东、西部沿岸芦苇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湖区西岸地势较平坦,土壤较肥沃,湖水盐度较小。
第(2)题,从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可以看出,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
原因与冬季时风力强,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小、太阳辐射量小有关。
第(3)题,湖陆风的形成主要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夏季陆地升温时间早、升温快,湖面升温慢,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第(4)题,该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面积农业区建设会导致湖泊面积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水富营养化以及土壤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1)湖区西岸与东岸相比: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势较平坦;泥沙沉积,土壤较肥沃;有河流注入,湖水盐度较小。
(2)冬季。
原因:离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冬季湖面结冰,反射率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较小。
(3)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正午太阳高度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4)农业区中大量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水量减小,湖泊面积萎缩;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区中灌溉用水注入湖中,污染湖水,导致湖水富营养化;农业区不合理灌溉,易产生土壤盐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