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3
- 格式:ppt
- 大小:882.50 KB
- 文档页数:20
初一历史知识点:战国争霸一、齐桓公称霸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
2、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势。
几个大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乘机争霸。
3、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或者是另一种说法。
)4、齐桓公首先称霸:(1)原因: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水渔盐之利。
(2)霸主地位的标志: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会盟”。
二、问鼎中原1、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晋军打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退避三舍)。
2、楚庄王称霸:问鼎中原。
三、合纵连横1、战国七雄:(1)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
(2)三家分晋:韩、赵、魏。
(3)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合纵:东方六国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秦利用六国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朝秦暮楚)初一历史知识:分封制的建立一、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巩固对周边地区的统治2、内容(1)权利: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
(2)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定期朝觐、纳贡和服役。
3、作用:巩固了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4、对象:亲戚,功臣,前代贵族后裔。
5、等级:诸侯、卿大夫、士。
二、贵族、平民与奴隶1、贵族:包括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属于统治阶级。
2、平民:隶属于贵族,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劳动者,属于被统治阶级。
3、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触犯刑法的罪犯,毫无人身自由,也属于被统治阶级。
三、军队、刑法、礼仪教化1、军队和刑法:目的是为了对外征战和对内镇压反抗。
2、礼仪教化: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齐桓公称霸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试题答案及解析1.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他曾任用管仲为相。
证据:。
途径:。
【答案】《论语》记载: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文字记载(书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史实的识记。
依据教材内容:“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可知,《论语》中的有关记载,春秋时第一位霸主是齐桓公,他曾任用管仲为相。
【考点】齐桓公称霸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影响。
2.搜集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利用节假日去旅游,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
【答案】完全开放题。
内容自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的了解。
依据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结合自己家乡或居住地的历史名胜古迹的有关资料,不难设计出“XX地名胜古迹一日游”的线路,利用节假日去旅游,感受历史的无穷魅力。
【考点】历史名胜古迹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的了解3.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有( )①齐国是东方大国,拥有山海渔盐之利②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③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壮大自己的势力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①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第一子目齐桓公称霸中的内容:“齐国是比较大的诸侯国,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齐桓公稳定内政以后,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可知,①②③都是齐桓公称霸的有利条件,故选B。
【考点】齐桓公称霸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齐桓公称霸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齐桓公称霸的原因、影响。
4.春秋时期争霸中原地区的是( )A.宋、楚B.吴、越C.晋、楚D.秦、楚【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鼎中原史实的识记。
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知识点一、春秋五霸:齐桓公(首霸春秋):东方大国,富有鱼盐之利;任用管仲改革国家富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
(葵丘会盟是争霸的实现)晋文公:城濮之战(为人诚信、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宋襄公秦穆公二、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到中央合纵: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连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有:秦国的张仪、魏国的公孙衍。
合纵连横的结果:五国朝秦暮楚,合纵被瓦解,秦国力量日益强大。
课后练习1.春秋时期,诸侯争雄。
其中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势力,成为第一个霸主的是A.齐桓公B.晋文公C.越王勾践D.楚庄王答案:A2.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 )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三家分晋时,三家家主分别是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答案:B3.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答案:A解析: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的时代特征。
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所以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大家在学会知识点后一定要就是完成课后练习进行巩固,更多精彩内容会持续为大家更新,敬请关注!。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霸”,意为霸主,即是诸侯之领袖,在这个意义上,与代表长者的“伯”实同一词,并无现代的“蛮横无理”的含义。
“霸”的主要职责是尊王攘夷、禁抑篡弑、制裁兼并等。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
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其中以第一、二种说法最为盛行。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白虎通·号篇》)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四子讲德论》)5.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汉书注·诸侯王表》)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鲒崎亭集外编》)7.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辞通》)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
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齐国自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前473年吴被越所灭。
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