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
- 格式:docx
- 大小:56.70 KB
- 文档页数:16
第Ⅰ卷(共70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濒临(pín) 颓圮(pǐ) 匀调 (tiáo) 桂棹(zhào) B.召唤(zhào) 按捺(nài) 贫瘠 (jí) 箕踞(jù) C.惴栗(zhuì) 绿林(lù) 矫饰(jiāo) 什刹海(chà) D.迸发(bèng) 跫音 (qióng) 摇曳(yè) 饿殍(piǎo) 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 A.概莫能外 悲怆 斑斓 亲和力 B.毛骨悚然 眷顾 嘻戏 水蒸汽 C.举一返三 蜇居 抑或 驯服 D.直接了当 春帷 戕害 橘子州 3、下列选自课文的文句均有错别字,其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C.舳舻千里,旌旗敝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C.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
D.在数千年来汗牛充栋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精锻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10月17日下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发生大面积林火,日前过火面积已达4万多公 顷,大火已造成一名男子死亡,许多房屋被毁。
B.医疗保险改革,“既要让人看得起病,又要控制过度开支”,目的如此明确,为什么有 关领导会感到方向不明呢? C.面对公众事件,不少地方深谙“拖字诀”,习惯通过采用延缓通报、等社会关注度“降温”之后再发布后续情况来“大事化小”。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检测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
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
2000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
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
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
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夭亡、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
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
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
”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
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
《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
高一11月月考试题(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
半坡遗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
我认为,这也就是汉字发展的历史。
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红质黑纹的彩陶为其特征。
其后的龙山文化,则以薄质坚硬的黑陶为其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和器物上的花纹判然不同。
黑陶上也有这种刻画,但为数不多。
该画的意义至今虽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如花押或者族徽之类。
我国后来的器物上,无论是陶器、铜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传统。
特别是殷代的青铜器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画文字,和这些符号极相类似。
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黄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画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纹,结构虽然简单,而笔触颇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
其中有些绘画,如人形、人面形、人着长衫形、鱼形、兽形、鸟形、草木形、轮形(或以为太阳)等等,画得颇为得心应手,看来显然在使用着柔软性的笔了。
有人以为这些绘画是当时的象形文字,其说不可靠。
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但这些图形,就其部位而言,确是花纹,而不是文字。
1. 第2自然段中加点的“由后以例前”的意思是()A. 根据以前的来类推后来的B. 由后来的来规范以前的C. 由以前的来规范后来的D. 根据后来的来类推以前的。
2. 作者认为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具有文字性质,其理由是()A.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比较简单,因而意义至今尚未阐明。
B.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记号同殷代青铜器上的一些刻画文字极相类似。
C.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虽没有意义,但和器物上的花纹明显不同。
D. 半坡彩陶上的刻画常见,而黑陶上的刻画为数不多。
3. 第3自然段作者推断“当时是应该有象形文字的”,该推断的理由是()A. 当时已有写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质地容易毁灭,难以保留至今。
高一年级11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⒈B (此项不属于影视对文学作品的推广作用)⒉C (将“未然”误作“已然”,原文信息是“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⒊B (A项“应拒绝影视改编”的提法太绝对。
C项,王小波的文章可解释“灾难论”,没有不认同。
D项,有的作家有此追求,有这种精神。
)二、文言文阅读【译文】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
高允很小就成为孤儿,早熟,有非凡的气度,清河人崔玄伯见到他后极为惊异,赞叹道:“高允(黄:美。
指德才深藏不外露)内心高尚,德才深藏不露,神情文雅俊朗,如镜子闪光一般,将来必定是一代人杰,只可惜我见不到了。
”十几岁时,为祖父奔丧,回到家乡,把家产交给两个兄弟管理,而自己作了和尚,法名法净。
不久就还俗了。
他生性喜欢文史典籍,身背书籍,远到千里之外拜师求学,学有所成,精通儒家经典和天文历法占卜等,特别喜欢《春秋公羊》。
魏世祖召高允谈论刑法和政务,高允的话很合世祖的心意。
于是世祖问:“国家众多事务中,哪一件是首先应该做的?”这时国家常占据良田而且京城中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多,高允于是说:“我从小出身微贱,知道的只是种田,请允许我讲一讲农事。
古人说,方圆一里地有田地三顷七十亩,方圆百里就有田三万七千顷。
如果辛勤耕地一亩就多收三斗,不辛勤每亩就少收三斗。
方圆百里一减一增,粮食就有二百二十万斛(hú)之数,况且这么广大的天下呢?如果官府和百姓都有储备,即使遇上荒年又有什么可担忧呢?”世祖认为他说得好,于是就解除了田禁,把良田都拿出来分给百姓。
辽东公翟(zhái)黑子受世祖宠信,奉命出使并州,接受了下级一千匹布的贿赂,不久被发觉。
黑子向高允请教应付的办法,说:“皇上问我,我是坦白自首呢,还是隐瞒?”高允说:“你是皇上身边的宠臣,回答皇上问话应该忠实,这又能表明自己忠诚,治罪之事肯定不用担忧。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都说主动讲实话,治罪是很严重的,应该隐瞒这些事。
第Ⅰ卷(共70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濒.临(pín) 颓圮.(pǐ) 匀调.(tiáo) 桂棹.(zhào)B.召.唤(zhào) 按捺.(nài) 贫瘠.(jí) 箕踞.(jù)C.惴.栗(zhuì) 绿.林(lù) 矫.饰(jiāo) 什刹.海(chà)D.迸发.(bèng) 跫.音(qióng) 摇曳.(yè) 饿殍.(piǎo)2.下列词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概莫能外悲怆斑斓亲和力B.毛骨悚然眷顾嘻戏水蒸汽C.举一返三蜇居抑或驯服D.直接了当春帷戕害橘子州3、下列选自课文的文句均有错别字,其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A.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燥也。
C.舳舻千里,旌旗敝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D.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
B.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
C.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
D.在数千年来汗牛充栋....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精锻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
5.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10月17日下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州发生大面积林火,日前过火面积已达4万多公顷,大火已造成一名男子死亡,许多房屋被毁。
B.医疗保险改革,“既要让人看得起病,又要控制过度开支”,目的如此明确,为什么有关领导会感到方向不明呢?C.面对公众事件,不少地方深谙“拖字诀”,习惯通过采用延缓通报、等社会关注度“降温”之后再发布后续情况来“大事化小”。
上学期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07第I卷(共33分)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A.团箕.(jī)河畔.(bàn)长歌当.哭(dāng)妄自菲.薄(fěi)B.寂寥.(liáo)稍.息(shāo)博闻强识.(zhì)叱咤.风云(zhà)C.青荇.(xìng)火钵.(bō)枪弹攒.射(cuán)桀骜.锋利(ào)D.创.伤(chuāng)潜.能(qiǎn)挥斥方遒.(qiú)飨.士卒(xiǎnɡ)答:C(A畔pàn 当 dàng B稍shào D潜qi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B )A.瞋目市侩寥落绿草如阴B.编辑峥嵘扼腕殒身不恤C.笙萧长蒿喋血星晖斑斓D.凄惋租赁忸怩沧茫大地(A绿草如茵 C笙箫长篙 D苍茫)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B )A.著名歌唱家刘欢演唱的蜀军为诸葛武侯举哀时响起的那首《诸葛赞》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潸然泪下。
(指以写文章来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的悲愤)B.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的人物,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喜剧演员潘长江。
(可指身材,也可指文章)C.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指评论国家大事)D.连专业课都可以不听,足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大学生的压迫之重!笔者不禁感叹:曾几何时,.....英语竟成了学生的重负,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A.今年暑假,我市将举办第12届中学生运动会,我校参加这届运动会的20名男运动员和16名女运动员,均是由班级和年级层层选拔出来的优秀选手组成。
11月份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试题147分,卷面3分) 时问: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
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
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墨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且末一中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单选题(共28分)1、下列各项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劲急C.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尝:曾经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族:聚集处2、下列各项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闻:知道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断绝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耻:与之同列3、下列各项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则耻师焉 B.吾师道也C.粪土当年万户侯 D.吾从而师之4、下列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B.锲而不舍,朽木不折。
C.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5、下列加点的“焉”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6、选出下列语句中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2分)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君子不齿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7、选出下列语句中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2分)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用心一也 B.吾师道也C.小学而大遗 D.輮以为轮8、选出下列语句中与例句加点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2分)栗深林兮惊层巅A.吾从而师之 B.圣人之所以为圣C.故圣益圣 D.假舆马者,非利足也9.下列各项中前后两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2分)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耻学于师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马之千里者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0.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2分)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不拘于时,学于余C.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1.下列各项句式类型划分一致、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铸以为金人十二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⑤生乎吾前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⑧不拘于时⑨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輮以为轮曰师曰弟子云者A.④⑤⑧ B.③⑥⑨ C.②④⑦⑧ D.①②⑦⑨1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槁暴,不复挺者D.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3.下列各项句子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金就砺则利輮使之然也B.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或师焉,或不焉C.人非生而知之者其真无马邪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木直中绳1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一致的一项是:()(2分)例句:不拘于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 . 感斯人言 D.失向来之烟霞二、现代文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四川省广元川师大万达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在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文体坚持“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
与诗歌和小说比较,散文这一文体颇似平淡之水,没有酸、甜、苦、辣、咸五味,却几近于道,而真正的“道”包含在无色之色、无声之声和无味之味中。
同理,我们在散文理论的建构中,也应避开各种干扰,去体悟其中的"道’”。
②散文是中国最大的一笔文学遗产。
如果说,小说是民族历史的再现,诗歌是民族精神的写照,散文则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从先秦散文到“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五四”白话散文,再到20 世纪90 年代的“散文热”,散文创作成绩辉煌,不容忽视。
古人有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意味着散文这种文体蕴藏着民族情感的密码。
③散文还是文化传承、传播的纽带。
当今的港台散文、东南亚和欧美华语散文蓬勃发展,都得益于中国传统散文的滋养。
如果回溯文学和文化历史,就可以发现散文是“文体之母”,中国文化的原典许多是由散文呈现的,“散文是中华民族精神之源的基本载体”。
④诗歌、小说分别是意象和故事的审美,而散文主要是感觉的审美。
诗歌的沉思给予人们更为梦想的生活感觉,小说的虚构给予人们更为想象的生活感觉,而散文的亲和给予人们更为实际的生活感觉。
这个时代的人们普遍倾向于简单易懂,而散文将生活的简单转化为文学的简洁,更直接流畅地进入生活世界,以更贴近身边的方式表达生活感觉。
⑤新时期以来,散文创作热闹异常,却不乏平庸狭隘之作,这是因为散文作者缺乏高雅精致、大气开阔的诗性情趣追求。
中国古代散文辉煌,是因为其中常有恢宏之气与壮阔情怀,有为国家、历史、思想、天地而写的情趣,所以有像先秦散文那样汪洋恣肆的气魄,而现在的散文常偏于个人生活一隅,为个人玩味和自我情致而写。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11月考试卷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衡中西以相融何家英一提传统,就只讲民族本位;一讲创新,就只提西洋东洋。
我总觉得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他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
当然,这中间有一个“体用”问题:立足民族之体,巧取东西洋为用。
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不应该顾此失彼,而应该从容对待,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我的这一思路既是对时尚潮流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创作的要求,即要求把思路化为笔痕。
基于此,必须沉潜下来,埋头虚心,力求在“大传统”中获得滋养。
准确地说,是想在东西方不同的传统中探求相同的规律、彼此的契合点。
中国画,至少是中国工笔画,其精神意度、方式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绘画相通的。
当然,这里大体上是指晋唐画风。
晋唐画风能达到造型饱满、气势磅礴、高逸充盈、朴素自然,原因何在?除了才气、学养、心态,是不是原生的深刻的直觉感受起了重要作用呢?我在想,晋唐人所创立的艺术范式是从切身的感受中生发的,其间一定经历了反复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的艰苦过程。
明清时期,工笔人物画都与晋唐不同,甚至走向了反面,变得纤弱而萎靡。
我们有—个伟大的传统,却被轻弃;我们还有一个惰性的“传统”,却被继承。
惰性的传统使我们把晋唐的传统简化为一个形式套路,一个抽去了内涵的外壳,这真荒谬。
所以一定要回归,回到晋唐,继承优秀的传统。
其实,我们对西画传统的“借鉴”也是有惰性的。
五花八门的“主义”,莫名其妙的“观念”,都被“拿来”。
只做表面文章,不管实质问题,这不正是惰性的表现吗?所以,我觉得与其接受那些大而无当的观念,不如借鉴些具体方法解决问题,西画的观察、审视、理解与提炼和晋唐传统并无二致,可对应、契合。
很多西画作品能更直观地给予我们实践上的参照,并很实在地启悟心智。
而上述两者,单靠把玩套路或借鉴“主义”是意识不到的,相应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有一个大传统的价值支撑则很容易在本质上把握,从而走上正途,至少不至堕入迷途。
河南鲁山县第一高级中学-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卷人教版高一必修一鲁山一高-2020高一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
汉字形体在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草书、楷书的发展岁月中,大体上经历了从图形化到线条化,再到笔划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个演变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较规范的进步过程,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不断简化,不断规范化。
汉字之所以要简化,一方面是由于汉字自身的发展需要。
汉字起源于图画,本身就存在着笔画繁多,结构复杂、难认难写的缺点;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不断发展,汉字的使用者和使用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大,要求汉字能够认写迅速、运用方便,而汉字的复杂繁难却使各种抄写、印刷事务不能快捷。
正是在这种矛盾之下,汉字不能不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而趋速就简。
所以,汉字简化是人们在使用汉字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诉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当然,汉字的简化绝不是随心所欲地简化,而是要根据汉字规律,逐步地科学地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汉字有规范可循,更利于汉字在全社会的流通。
汉字之所以要规范化,首先从文字的特性看,文字是代替语言的交际工具,为了适应人们相互交际的需要,必然要求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其次,从汉字字形演变和汉字使用看,汉字字形的演变是以产生变异为前提的,无变异就无全部汉字的发展史,而异体的产生是汉字使用者的群众性行为,汉字使用越普及,异体也就越多。
但存在过多的异体,将影响汉字在全社会的统一使用。
为整理异体字繁乱的现象,使汉字的使用规范化,我国历史上继秦“书同文”以后,每隔几百年就要做一次汉字正字法的整理工作。
建国后,党和政府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汉字简化、规范化工作,并建立起了现代的汉字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世界各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频繁,尤其是在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文字与社会的关系从未有过如此的密切;同时,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的开办,世界上出现了新一波“汉语热”,汉语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规范、简化汉字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愈来愈大,弃繁就简已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大趋势。
2023-2024学年高一(上)质检联盟第三次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至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3年9月11日下午3点25分,我打开支付宝“智能亚运一站通”,成为第96672465位线上火炬手,成功地与来自中国四川的火炬手进行了火炬接力。
20秒钟后,我再次进入数字火炬手小程序,这时,我已排在了第96672938位。
20秒时间,全球各地有473位数字火炬手,正在加入这场线上的亚运火炬接力。
“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2021年上线后,访问量已超33亿。
这其中,亚运数字火炬手项目不管是参与人数还是设计理念,都十分耀眼。
成为火炬手,是参与体育盛会最有荣誉感的方式之一。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亚运会的火炬手”,杭州亚运会提出了这样的理念,这就是数字火炬手的由来。
数字火炬手是杭州亚组委一次突破性的探索和创新。
数字火炬手是真实用户在数字亚运世界的数字身份,具有唯一性。
这一创新将现实世界的“亚运火炬手”拓展至数字世界。
全球网民不受名额、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参加亚运公益、全民健身和绿色亚运等系列活动,对杭州亚运会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和支持,即可成为亚运数字火炬手。
数字火炬手的传递流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注册、认证、传递、展示。
用户在“智能亚运一站通”平台上进行注册并通过审核后,就可以开始参与到数字火炬的传递中。
数字火炬手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传递方式,如跑步、骑行等,也可以邀请其他数字火炬手一同参与传递。
传递结束后,数字火炬手将火炬交还给平台,平台则会将数字火炬手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并将其展示在数字火炬展示区。
截至目前,该平台累计参与线上火炬传递已超9000万人次,平台用户数量即将破亿。
这样大的用户量,意味着对网络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2019学年高一语文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智才艺州攀枝花市创界学校师范大学万达二零二零—二零二壹高一语文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此题一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孙玉良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被删减的消息引发各界热议。
支持删减者拿出“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顺口溜做论据,反对删减者认为鲁迅精神到什么时候也不能丢。
双方争执不下,让编教材的教师们好生为难。
依我看来,鲁迅的文章,删点为妙。
鲁迅是生活在上世纪早期的人,虽然是“白话文学运动的健将〞,但毕竟是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又曾在HY留学,文风难免古风萦绕,中西夹杂,拗口难懂。
不只学生看了如吃了“HY〞,就是教师们讲起来都觉得头疼。
删除一点这样的文章,可能师生们都会拍手称赞,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但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硬汉〞形象,毛主席就说过“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英勇、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删了鲁迅杂文,换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会不会无意识中让祖国的花朵们误入迷途?鲁迅不是常青树,但他的精神是不朽的,所以致今被人们深深地思念。
中国有个古老的新词,叫“与时俱进〞。
对于鲁迅的文章,照抄照搬,“拿来主义〞,是不是违犯了鲁迅先生的初衷?我们学的是鲁迅的精神,而不是他夹杂着日式表达的拗口白话。
在教材中删除鲁迅的原文,难道不能用HY具有鲁迅精神的文章“取而代之〞?HY有没有活着的鲁迅?我看肯定是有的。
否那么鲁迅逝世了,中国岂不真的折了“脊梁〞?当今社会拿着“匕首投枪〞,对不平、不公、不正大声疾呼,叹国人之麻木,怒国人之不争的大有人在,针砭时弊的好文章也比比皆是,编辑们选用他们的文章进入教材,既继承了鲁迅之精神,又抑制了晦涩难懂之弊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邓小平说:开展才是硬道理,“鲁迅〞在教材中也应与时俱进。
宾川四中2017-2018学年高一年级11月考试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6.0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共15分)死鸟冯骥才天津卫的人好戏谑,故而人多有外号。
凡有外号,必有一个好笑的故事,比方贺道台这个格色的雅号 --死鸟。
贺道台相貌普通,但真人不露相,他的能耐有两样:一是伺候头儿,二是伺候鸟。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
还得善于察言观色,摸透上司脾气,知道嘛时候该说嘛,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挨骂时点头称是。
你要是耐不住性子,皱眉撇嘴,露出烦恼,那就官儿不是愈做愈大,而是愈做愈小 --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贺道台却得心应手,做得从容自然。
人说,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一条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来,对么?伺候鸟的事也是另外一功。
别以为把鸟关在笼子里,放点米,给点虫,再加点水,就能又蹦又跳。
一种鸟有一种鸟的习惯,差一点就闭眼戗毛,耷拉翅膀;一只鸟有一只鸟的性子,不依着它就不唱不叫,动也不动,活的赛死的差不多。
人说贺道台上辈子准是鸟儿。
他对鸟儿们的事全懂,无论嘛鸟,经他那双手一摆弄,毛儿鲜亮,活蹦乱跳,嗓子个个赛得过在天福茶园里那个唱落子的一毛旦。
过年立夏转天,在常关做事的一位林先生,带给他一只八哥。
这八哥个大肚圆,腿粗爪硬,通身乌黑,嘴儿金黄;叫起来,站在大街上也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心里欢喜说:“公鸡的嗓门也没它大。
”林先生笑道:“就是学人说话还差点。
它总不好好学。
怎么教也不会,可有时不留神的话,却给他学去了。
不过,到您手里一调理,保准有出息。
”贺道台也笑了。
说道:“过三个月,我叫它能说快板书。
”然而,这八哥好比烈马,贺道台用尽法子,它也学不会。
贺道台骂它一句:“笨鸟。
”第二天它却叫了一天“笨鸟”。
叫它停嘴,它偏不停。
前院后院都听得清清楚楚。
贺道台用罩子把笼子严严实实罩了多半天,它才不叫。
到了傍晚,太太怕把它闷死,叫丫鬟把罩子摘去,它一露面,竟对太太说:“太太起痱子了吧?”把太太吓了一跳。
再一想,这不是前几天老爷对她说的话吗,不留神竟给它学去了。
逗得太太格格地笑半天。
待贺道台回来,对老爷说了。
没等她去叫八哥再说一遍,八哥自己又说:“太太起痱子了吧!”太太说:“没想到这坏东西竟这么聪明。
”自此,贺道台分外仔细照料它。
日子一长,它倒是学会了几句什么“给大人请安”、“请您坐上座”、“您走好了”之类的话,只是不好好说。
可是,它抽冷子蹦出几句老爷太太平时说的“起痱子”那类的话,反倒把客人逗得大笑,直笑得前仰后合。
知府大人说:“贺大人,从它身上就知道您有多聪明了。
”贺道台得意这鸟,更得意自己。
这话就暂且按下不提。
九月初九那天,津门百姓照例都去登阁,俗称九九登高。
这天直隶总督裕禄也来到了玉皇阁,兴致非常好一口气直爬到顶上的清虚阁。
随同来的文武官员全都跑前跑后,贺道台自然也在其中。
他指着三岔河口上的往来帆影,说些提兴致的话,直叫裕禄大人心头赛开了花。
从阁上下来,贺道台便说,自己的家就在不远,希望大人赏脸,到他家去坐坐。
裕大人平日决不肯屈尊到属下家中作客。
但今日兴致高,竟答应了。
官员跟随左右,骑龙驾虎一般去了。
贺道台的八哥笼子就挂在客厅窗前,裕大人一进门,它就叫:“给大人请安。
”声音嘹亮,一直送进裕禄的耳朵里。
裕大人愈发兴高采烈,说道:“这东西竟然比人还灵。
”贺道台应声便说:“还不是因为大人来了。
平时怎么叫它说,它也不肯说。
”待端茶上来,八哥忽又叫道:“这茶是明前茶。
”裕大人一怔,扭头对那笼子里的八哥说:“这是你的错了。
现在什么时候了,哪还有明前茶?”上司打趣,下司拾笑。
笑声贯满客厅,并一齐讪笑八哥是个傻瓜。
贺道台说:“大人真是一句切中了要害。
其实这话并不是我教的,这东西总是时不时蹦出来一句,不知哪来的话。
”知府笑道:“还不是平日里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想必贺大人总喝好茶,它把茶名全记住了!”裕禄笑道:“有什么好茶,也请裕禄我尝尝。
”大家又笑起来。
但八哥听到了“裕禄”两字,忽然翅膀一抖,跟着全身黑毛全竖了起来,好赛发怒,声音又高又亮地叫道:“裕禄那王八蛋!”满厅的人全怔往。
其实这一句众人全听到了,就在惊呆的一刻,这八哥又说一遍:“裕禄那王八蛋!”说得又清楚又干脆。
裕禄忽地手一甩,把桌上的茶碗全抽在地上,怒喝一声:“太放肆了!”贺道台慌忙趴在地上,声音抖得快听不见:“这不是我教给它的 --”话到这里,不觉卡住了。
他想到,八哥的这句话,正是他每每在裕禄那里受了窝囊气后回来说的。
怎么偏偏给它记住了?这不是要他的命吗?他浑身全是凉气。
等他明白过来,裕禄和众官员已经离去。
只他一个人还趴在客厅地上,他突然跳起来,朝那八哥冲去,一边吼着:“你毁了我!我撕了你,你这死鸟!”他两手抓着笼子一扯,用力太大,笼子扯散,鸟飞出来,一把没有抓住。
这八哥穿窗飞出,落在树上。
居然把贺道台刚刚说的这话学会了,朝他叫道:“死鸟!”贺道台叫仆人们用杆子打,用砖头砍,爬上树抓,八哥在树顶上来回蹦了一会儿,还不住地叫:“死鸟!死鸟!死鸟!”最后才挥翅飞去,很快就无影无踪了。
自此,贺道台就得了“死鸟”的外号。
而且人们传这外号的时候,还总附带着这个故事。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A.贺道台是一位擅长察言观色、揣摩上司心理的官员,这种性格特点源于他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和顺毛驴的好脾气。
B.作者有意赋予了贺道台擅长伺候上司和鸟儿这一本领,以此来突出他的“绝活”,为后面情节展开做铺垫。
C.作者对八哥咒骂裕禄这一情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目的在于表达劳动人民对裕禄的憎恶,增强小说的批判性。
D.结尾处八哥飞上树顶却未马上逃走,而是大叫了几声“死鸟”才挥翅飞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小说更具讽刺效果。
E.本文大量运用天津方言及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带有“三言两拍”笔意,具有古典传奇色彩,富有话本文学旨趣。
5、小说结尾处八哥语出惊人,虽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找出两处情节加以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主人公为文学作品中的中心人物,该小说的主人公是八哥还是贺道台?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世界第一女记者--法拉奇传① 1929年,奥莉娅娜•法拉奇出生于佛罗伦萨,她成长于一个不苟言笑的、充满斗士精神的家庭。
父亲是坚定的意大利斗士,在二战期间积极反对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