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方园林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2
论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园林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各自的发展历程。
中西方园林艺术作为两大园林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从起源与早期发展、古典主义园林、自然主义园林、规则式园林、现代园林艺术、园林艺术风格、园林设计要素和园林艺术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园林艺术发展史进行深入探讨。
一、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国:据史书记载,中国园林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当时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林为主,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野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融入了文化、哲学和艺术等元素。
2.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园林艺术以建筑物和柱廊为主要特色,追求对称和规则。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园林逐渐发展为教堂庭院和城堡花园等形式。
二、古典主义园林1.中国: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达到了巅峰。
此时的园林注重空间层次感和自然意境的营造,形成了江南园林、岭南园林和皇家园林等不同风格。
2.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古典主义园林开始兴起。
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凡尔赛宫苑等作品注重轴线、对称和装饰元素,展现了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
三、自然主义园林1.中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自然主义园林强调“自然”与“天人合一”。
此类园林以模仿自然景观为主,强调山水意境,如江南的私家园林。
2.西方:18世纪的英国,自然主义园林开始盛行。
设计师追求表现自然的野趣,运用自然的植物和蜿蜒的小径,如风景园。
四、规则式园林1.中国:虽然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风格为主,但也有一些规则式园林作品,如北京的故宫御花园和河北的避暑山庄等。
这些园林以建筑群和规则式水池为主要特色,强调秩序和严谨。
2.西方:欧洲的规则式园林在17世纪和18世纪最为盛行。
设计师运用轴线、对称和严格的几何图形来组织景观元素,如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和美国的梅尔公园。
五、现代园林艺术1.中国:20世纪以后,中国的现代园林艺术逐渐发展起来。
设计师开始关注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注重绿色生态和人性化设计。
中西方古典园林各历史时期概况特点及代表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
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
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
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
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
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
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
关于中外园林史的参考文献
对于西方园林史,可以参考《西方园林史》(作者,吴国华),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近现代,都有深入的探讨。
另外,《西方园
林史》(作者,彼得·达尔福)也是一部权威的著作,对于欧洲各
个时期的园林风格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除了上述的专著之外,还可以参考一些学术期刊上的相关论文,比如《园林史研究》、《园林学报》等期刊,里面有许多学者对于
中外园林史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园林的
历史和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要全面了解中外园林史,需要参考多种来源的文献
和资料,以便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了解园林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希望上述推荐的文献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受到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开始逐渐发展。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对称布局、花坛、喷泉等元素被引入中国园林中。
同时,西方的园林植物也开始在中国园林中广泛使用。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颐和园和圆明园。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民国时期的园林注重疏密有致的布局和景观的连续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也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运用,如假山、廊亭、水池等。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实用性。
大规模的公共园林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展开,以满足人民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同时,中国园林设计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和上海人民广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继续被引入中国园林中,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上海世博园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园林设计的引入、传统元素的复兴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这些发展使得中国园林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与国际接轨,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浅谈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介绍: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审美追求。
而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产生深远影响的源头之一,就是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中吸取的经验与技巧。
本文将浅谈从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
一、中西方古代造园史的概述中西方古代造园史是指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园林艺术方面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园林以皇家园林和私人园林为主,以山水园林和庭院园林为主要形式。
而古代西方园艺的发展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并经历了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启蒙时期等重要时期。
二、中西方古代造园史的交流与影响1. 古代中国园林设计对西方的影响古代中国园林设计中的一些重要元素,如亭台楼阁、山水画意境、假山石景等,对西方园林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园林师借鉴了中国的山水画理念,通过植物、道路和水体的布局,打造出具有浓郁东方韵味的园林景观。
2. 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影响西方古代造园史中的一些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对称美、透视法、景观塑造等,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其中,对称美的运用让中国园林更加匀称美观;透视法的应用使园林中的景观更加立体生动;景观塑造技术则让中国园林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层次感。
三、中西方古代造园史对中国园林艺术设计的启示1. 注重与自然的和谐中西方古代造园史教导我们,在园艺设计中,必须尊重自然的规律,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选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要表现手法,而西方园艺则追求与自然的合一。
2. 突出人文价值中西方古代造园史都注重突出园林中的人文价值,体现主人家庭的品味和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设计注重表现主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素养,西方园艺则注重表达主人的个性和审美追求。
3. 多样性与创新中西方古代造园史都强调园林设计的多样性与创新。
无论是中国的庭院园林还是西方的宫廷园林,都力求在有限的空间内,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造景元素创造出不同的场景和意境。
基于比较视角的中外园林景观分析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历史文化、差异正文:园林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天国仙境的向往与企盼,而其发展则以来于人天性中所固有的对美的追求与探索,所以说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
关于美的思辩,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现在就从比较的视角对中西方园林景观做出一个浅析。
中西方园林体系概述东方体系: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在这里诞生的东方体系最初形成可追溯到夏商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年历史。
不过那时的园林基本上还处于圈地时期直到秦始皇营造阿房宫和汉代的上林苑依然如此,而且园林的使用功能中还始终含有一条供天子和诸侯狩猎之用。
这种情况直到魏晋南北朝时代才有所改变。
在这一时期,由于佛教和玄学的影响,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关注自然,模仿自然,从而开创了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做法。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繁荣的顶峰,各种艺术文化成就纷纷涌现,园林艺术在此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标志在于唐代诗人王维的辋川别墅的修建。
王维的诗画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对于意境的追求是其重要特色,这座与自然山水风景结合的宅院也贯彻了这一思想。
到北宋,抽象自然和象征自然在园林建筑中日益明显,成为中国园林的主要特色。
从宋至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期,其间名园举不胜举,单在苏州一地,就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等一系列经典作品。
图1 中国古典园林图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桥西方体系:古希腊于西元前5世纪逐渐学仿波斯的造园艺术,后来发展成为四周为住宅围绕,中央为绿地,布局规则方正的柱廊园。
中西古典园林起源中西的园林的发源是不同的,中西的园林的起源不同使他们的园林特色也不同,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古典园林起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古典园林起源1.1 西方园林的起源和形成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两岸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重新丈量耕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
古埃及人把几何概念用于早期的园林——果蔬园中,一块长方形平地被灌溉水渠划分成方格,方格中整整齐齐地种植着果树和蔬菜。
到公元前16世纪,这些农业性质的园子逐渐演变为专门供统治阶级享乐的观赏性园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
大约公元前5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的许多城邦建立了自由民民主制度,自由民民主制度又促进了经济的大繁荣与建筑、园林的进一步发展。
其中雅典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希腊造园崇尚人的力量,追求有序的和谐。
公元前1世纪未,古罗马建立了强大的罗马帝国,古罗马的造园艺术继承了古希腊的造园艺术成就,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了大规模庭院,至此,西方园林的雏形基本上形成了。
1.2 中国园林的起源和形成中国传统园林的原型是放养动物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的苑囿。
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商、周,历史上最早有信史可证的商帝殷纣王所建的“沙丘苑台”和周文王所建的“灵囿”、“灵台”、“灵沼”。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作上林苑,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咸阳“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开创了人工堆山的纪录。
到西汉时期,贵族、达官、富户的私家园林也迅速发展起来,园林体系已具雏形。
历经了2000多年的发展、变迁,到明清时代,园林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文人园林等多种不同的园林形式。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讲究曲径通幽、以小见大,讲究天人合一,体现了东方哲学思想。
中西古典园林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地区或离城较远的地区,范围很大,注重轴线的强调与处理,周围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喷泉、雕塑来表现其气势恢宏的人工美。
20世纪以来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如下:西方园林经历了从规则式到自然式的转变,从大型的庄园园林到小型私家园林的发展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和环境的认识和重视,这个过程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园林:注重比例和尺度,植物和水景常被用作主要的装饰元素。
设计通常是由景观建筑公司中标后与室内设计师一起完成。
二、现代主义园林时期: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以节约用地和降低成本为目标,同时重视材料和技术的运用。
它抛弃了历史主义和装饰主义,强调简洁、实用、功能性的设计原则。
三、后现代主义时期:西方园林开始对历史上的造园理论进行反思和解构。
这个时期的园林开始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和象征性,同时强调地域文化和本土植物的重要性。
四、生态可持续园林: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关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这个背景下,西方园林开始注重本土植物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同时强调能源效率和低影响设计的运用。
五、文化景观与风景园林:这个时期强调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在当代景观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风景园林成为了一种文化表达方式,注重地域特征、历史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体现。
六、景观生态学与人类生态学:这个时期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强调景观的生态功能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设计师需要综合运用生态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为人类创造一个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西方园林在20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规则式到自然式,从庄园园林到私家园林,再到生态可持续的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和环境的认识不断提高,西方园林逐渐转向注重文化传承、地域特征、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将不断更新和完善。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程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
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精神及思想基础进行探讨。
先将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园林名称在历史上,游憩境域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用过不同的名称。
中国殷周时期和西亚的亚述,以畜养禽兽供狩猎和游赏的境域称为囿和猎苑。
中国秦汉时期供帝王游憩的境域称为苑或宫苑;属官署或私人的称为园、园池、宅园、别业等。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如西晋张翰《杂诗》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句;北魏杨玄之《洛阳伽蓝记》评述司农张伦的住宅时说:“园林山池之美,诸王莫及。
”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以上各种游憩境域。
二、园林功能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园林不只是作为游憩之用,而且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
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吸附尘埃,减轻污染;可以调节空气的温度、湿度,改善小气候;还有减弱噪声和防风、防火等防护作用。
尤为重要的是园林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有益作用。
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
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
三、园林开发方式从开发方式上说,园林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利用原有自然风致,去芜理乱,修整开发,开辟路径,布置园林建筑,不费人事之工就可形成的自然园林。
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山林别墅;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四川松潘县的九寨沟,具有优美风景的大范围自然区域,略加建设、开发,即可利用,称为自然风景区;如泰山、黄山、武夷山等,开发历史悠久,有文物古迹、神话传说、宗教艺术等内容的,称为风景名胜区。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园林艺术在中国
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以下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古代的园林**: 早在周、秦、汉时期,中国的皇家和贵族
就开始建造园林。
这些园林多为皇家园林,主要在宫殿和寺庙
之中,旨在表现权力和地位。
例如,西汉时期的“阿房宫”即
是一例。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私家园林开始兴起。
贵
族和士大夫为了逃避战乱和政治压迫,开始在郊外建造私人园林。
这些园林注重山水结合,注重自然美和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3. **唐宋时期**: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达到了高峰。
唐代的大
明宫园林、宋代的汴京瓦岗和南宋的临安都有著名的园林。
这
些园林注重规划、水系和建筑的和谐统一。
4. **元明清时期**: 随着元、明、清三代的统治,园林艺术逐
渐成熟和完善。
元代的园林多为皇家和贵族,如北京的颐和园;明清时期,私家园林更加盛行,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
林等,这些园林不仅注重美学,还有深厚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5. **现代园林**: 进入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受到西方园
林设计的影响,中国园林开始追求现代化和实用性,但同时也
注重传统文化和审美的传承。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现代城市
仍然保留和建设了传统的园林和公园,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和文
化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文化传承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从古至今,园林不仅是建筑和美学的艺术品,更是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中国、西方园林发展史西方园林发展史西方园林发展史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印度莫卧儿园林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公元十八、十九世纪——靳诺特风格和英国风格的平行发展公元十九世纪中叶——植物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大量花卉开始在经景观中运用公元十九世纪后期——大工业的发展,郊野地区开始兴建别墅园林二十世纪以来(一战以后)——现代流派的迭兴产生了现代园林公元前三千多年——地中海东部沿岸古埃及产生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发展的摇篮。
公元三千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
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
对于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作为模拟的对象。
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土地,因而发明了几何学。
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
水池和水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佾都按几何形状加以安排,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设计。
公元前五百年——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及罗马别墅园宅园1、古希腊的雅典城邦古希腊由许多奴隶制的城邦国家组成。
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完善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文化、科学、艺术的空前繁荣,园林的建设也很兴盛。
古希腊园林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供公共活动浏览的园林:早先原为体育竞技场,后来,为了遮荫而种植的大片树丛逐渐开辟为林荫道,为了灌溉而引来的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的水景。
到处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大理石雕像,林荫下设置坐椅。
人们不仅来此观看体育活动,也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
政治学家在这里发表演说,哲学家在这里辩论,为此而修建专用的厅堂,另外还有音乐演奏台以及其他公共活动设施。
但这种颇似与现代“文化休息公园”的公共园林存在的时间并不长,随着古希腊民主政体的衰亡而逐渐消失。
第二类是城市的住宅,四周以柱廊围绕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
第三类是寺庙园林即以神庙为主体的园林风景区,例如德尔菲圣山( The Mountaiin Sanctuary of Delphi )。
2、罗马别墅花园罗马继承古希腊的传统而着重发展了别墅园( Villa Garden )和宅园这两类,别墅园的修建在郊外和城内的丘陵地带,包括居住房屋、水渠、水池、草地和树林。
当时的一位官员和著作家的 Pliny 对此曾有过生动的描写:“别墅园林之所以怡人心神,在于那些爬满常春藤的柱廊和人工栽植的树丛;晶莹的水渠两岸缀以花坛,上下交相辉映。
确实美不胜收。
还有柔媚的林荫道、敞露在阳光下的洁池、华丽的客厅、精制的餐室和卧室……. 这些都为人们在中午和晚上提供了愉快安谧的场所。
庞贝( pompei )古城内保存着的许多宅园遗址一般均为四合庭院的形式,一面是正厅,其余三面环以游廊,在游廊的墙壁上画上树木、喷泉、花鸟以及远景等的壁画,造成一种扩大空间的感觉。
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大帝国(412—1998)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了东起印度河西到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地带,建立一个横跨亚、非、拉三大洲的伊斯兰大帝国,虽然后来分裂成许多小国,,但由于伊斯兰教教义的约束,在这个广大的地区内仍然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共同特点。
阿拉伯人早先原是沙漠上的游牧民族,祖先逐水草而居的帐幕生涯,对“绿洲”和水的特殊感情在园林艺术上有着深刻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受到古埃及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阿拉伯园林的独特风格;以水池或水渠为中心,水经常处于流动的状态,发出轻微悦耳的声音。
建筑物大半通透开畅,园林景观具有一定幽静的气氛。
公元十四世纪——伊斯兰园林的鼎盛印度莫卧儿园林公元十四世纪是伊斯兰园林的鼎盛时期。
此后,在东方演变为印度的莫卧儿的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水渠、草地、树林、花坛和花池为主体而成对称均齐的布置,建筑居于次要的地位。
另一种则突出建筑的形象,中央为殿堂,围墙的四周有角楼,所有的水池、水渠、花木和道路均按几何对称的关系来安排。
著名的泰姬陵即属后者的代表。
公元十五世纪——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412—1998)欧洲西南端的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几个伊斯兰王国直到十五世纪才被西班牙的天主教政权统一。
由于地理环境和长期的安定局面,园林艺术得以持续的发展伊斯兰传统并吸收罗马的若干特点而融冶与一炉。
格拉那达的阿尔罕伯宫即为典型的例子。
这座由许多院落组成的宫苑都位于地势险要的山上,建筑物除居住用房外大部分马蹄形券洞甚至可以看到苑外的群峰。
再加上穿插引流的水渠和水池,整座宫殿充满了“绿洲”的情调。
宫内园林以庭院为主,采取罗马宅院四合庭院的形式,其中最精彩的是拓溜园(, out of Myriles )和狮子院( Court of Lions )。
拓溜园的中庭纵横一个长方形水池,两旁是修剪得很整齐的拓榴树篱。
水池中摇曳着马蹄形券廊的倒影,显示一派安详的安谧亲切的气氛。
方整宁静的水面与暗绿色的树篱对比着精致繁荣,色彩明亮的建筑雕塑,又予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狮子院四周均为马蹄形券廊,纵横两条水渠贯穿全院,水渠的交汇处即庭院的中央有一个的喷泉,它的基座上雕刻着十二个大理石狮像(伊斯兰教的教规禁止以动物作装饰题材,这十二个狮像是后来加上去的)。
阿尔罕伯拉宫的这种理水手法给予后来的法国园林以一定程度的启示。
公元十五世纪后期——欧洲意大利半岛的理水方式和园林小品的产生十五世纪是欧洲商业资本的上升期,意大利出现了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商业城邦。
政治上的安定和经济上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
人们的思想从中世纪宗教中解脱出来,摆脱了上帝的禁锢,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人性的解放”结合对古希腊罗马灿烂文化的重新认识,从而开创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高潮,园林艺术也是这个文化高潮里面的一部分。
意大利半岛三面濒海而多山地,气候温和,阳光明媚。
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贵族、大主教、商业资本家们再城市修建华丽的住宅,也在郊外经营别墅作为休闲的场所,别墅园遂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类型。
别墅园林多半建立在山坡地段上,就坡势而作成若干的台地,即所谓的台地园。
园林的规划设计一般都由建筑师担任,因而运用了许多古典建筑的设计手法。
主要建筑物通常位于山坡地段的最高处,在它的前面沿山坡而引出的一条中轴线上开辟一层层的台地,分别配置保坎、平台、花坛、水池、喷泉、雕像。
各层台地之间以蹬道相联系。
中轴线两旁栽植高耸的丝杉、黄杨、石松等树丛作为园林本生与周围自然环境的过度。
站在台地上顺着中轴线的纵深方向眺望,可以收摄到无限深远的园外借景。
这是规整式与风景式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一种园林形式。
理水的手法远较过去丰富。
每与高处汇聚水源作贮水池,然后顺坡势往下引注成为水瀑,平濑或流水梯( W ater Stair ) ,在下层台地则利用水落差的压力作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平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
此外,常有欣赏流水落差的压力作出各式喷泉,最低一层台地上又汇聚为水池。
此外。
常有为欣赏流水声音而设的装置,甚至有意识地利用激水之声构成音乐的旋律(, ater Organ ) .作为装饰点缀的“园林小品”也极其多样,那些雕镂精致的石栏杆、石坛罐、保坎、碑铭以及为数众多的、以古典神话为题材的大理石雕像,它们本身的光亮晶莹衬托着暗绿色的树丛,与碧水蓝天相掩映,产生一种生动而强烈的色彩和质感的对比。
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中还出现一种新的造园手法——绣毯式的植坛(Parterre) 既在一块大面积的平地上利用灌木花草的栽植镶嵌组合成各种纹样图案,好象铺在地上的地毯。
公元十七世纪——法国的中轴线对称规整的园林布局十七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园林传入法国。
法国多平原,有大片天然植被和大量的河流湖泊。
法国人并没有完全接受台地园的形式,而是把中轴线对称均齐的整齐式的园林布局手法运用于平地造园。
公元十七世纪末——法国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威十七世纪末,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加速进行着,君主专制政权成了资产阶级和就贵族共同镇压农民和城市平民的国家机器。
法国在当时已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君主国家,国王路易十四建立了一个绝对君权的中央政府,尽量运用一切文化艺术手段来宣扬君主的权威。
宫殿和园林作为艺术创作当然也不例外,巴黎近郊的凡尔塞宫(Versallei)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凡尔塞宫占地极广,大约有六百余公顷。
是路易十四仿照财政大臣副开的围攻园,的样式而建成的,包括“宫”和“苑”两部分。
广大的苑林区在宫殿建筑的西面,由著名的造园家靳诺特( Andri Le Notre )设计规划。
它有一条自宫殿中央往西延伸长达二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大片的树林把中轴线衬托成为一条宽阔的林荫大道,自西向东一直消逝在无垠的天际。
林荫大道的设计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以水景为主,包括十字型的大水渠和阿波罗水池,饰以大理石雕像和喷泉。
十字水渠横碧的北段为别墅园“大特里阿农” (Grand Trianon),南端为动物饲养园。
东端的开阔平地上则是左右对称布置的几组大型的“绣毯式植坛”。
大林荫道两侧的树林隐藏地布列着一些洞府、水景剧场( Water Theatre )迷宫、小型别墅等,是比较安静的就近观赏的场所。
树林里还开辟出许多笔直交叉的小林荫路,它们的尽端都有对景,因此形成一系列的视景线(Vista) ,故此种园林又叫做视景园 (Vista Garden). 。
中央大林荫道上的水池、喷泉、台阶、保坎、雕像等建筑小品以及植坛、绿篱均严格按对称均齐的几何格式布局,是为规整式园林的典范,较之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更明显的反映了有组织有秩序的古典主义原则。
它所显示的恢弘的气概和雍容华贵的景观也远非前者所能比拟。
公元十八世纪初期——英国的风景式园林的盛行英伦三岛多起伏的丘陵,十七、八世纪时由于毛纺工业的发展而开辟了许多牧羊的草场。
如茵的草地、森林、树丛与丘陵地貌相结合,构成了英国天然风致的特殊景观。
这种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风景画和田园诗的兴盛。
而风景画和浪漫派诗人对大自然的纵情讴歌又使得英国人对天然风致之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这种思潮当然会波及园林艺术,于是封闭的“城堡园林”和规整严谨的“靳诺特式”园林逐渐被人们所厌弃而促使他们去探索另一种近乎自然,反朴归真的新的园林风格——风景式园林。
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兴起于十八世纪初期。
与靳诺特式的园林完全相反,它否定了纹样植坛、笔直的林荫道、方正的水池、整形的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