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日的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4.04 KB
- 文档页数:2
《红日》读后感《红日》是一部以中国抗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者吴强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将读者带入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以及民族精神的伟大。
读完《红日》,我被书中的主人公们深深打动。
他们面对战争的残酷,不屈不挠,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不屈精神。
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和选择,让我感受到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巨大影响。
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杨靖宇将军,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军事指挥官。
在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时,他始终坚持抗战,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
杨靖宇的形象,让我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以及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力量。
除了杨靖宇,书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难忘的角色。
比如,那些在战场上英勇牺牲的士兵,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自由。
还有那些在后方默默支持抗战的普通百姓,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坚定信念,同样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红日》不仅是一部战争小说,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的作品。
在战争的背景下,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都被放大。
有的人在生死关头选择了背叛,有的人则选择了坚守信念。
这些复杂的人性描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小说中对战争的描写也非常真实和震撼。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让我感受到了战争对人类的巨大伤害。
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反思,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总的来说,《红日》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更让我对人性、战争和和平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和真实的战争描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红日》的人,都会从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和启示。
《红日》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红日》是一本红色书籍,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九四六年秋末初冬,国民党张灵甫的七十四师进涟水城,我军在经过苦战以后,撤出了阵地,北上山东,经过二月的莱芜大捷,到七十四师的被消灭和张灵甫死于孟良崮的故事。
以下是整理的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可以分享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红日读后感范文一再过一个月就到建党90周年了,今日我独自坐在安静的教室里,看起了名作《红日》,感受着中共党员那时的抗战艰辛。
《红日》这部小说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1946年底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王牌部队,他们发起了涟水战役,与华东野战军交锋。
华东野战军的沈丁部队在涟水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后,实行战略后撤,退到山东,休整训练。
经过修整后的人民解放军在莱芜战役中,灵活运用毛主席伟大的战略战术思想,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五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国民党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途穷计拙。
1947年4月,张灵甫又以他所率领的74师王牌军,再一次向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
经过三天三夜激烈的战斗,华东野战军英勇的战士们,攻上了孟良崮高地,把躲藏在山洞里的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和他的残兵败卒,统统歼灭。
华东野战军经历了惊心动魄的艰难曲折的战争,经过了无数战士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的正确指导,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私支援,人民解放军服从大局听指挥,团结一致,浴血奋战,用小米加步枪的简单装备打败了用清一色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蒋介石军队。
今日,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更加完美的明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红日读后感范文二在公司组织的读红色经典书籍的活动中,我选择了吴强所著的长篇小说《红日》。
红日读书心得
《红日》是一本让人深受启发的书籍。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毅力、奋斗和坚持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和思考。
在书中,主人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实现
了自己的梦想。
他在逆境中不放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战
胜了困难,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有坚
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同时,书中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问题,比如人与人之间
的竞争、社会的不公平等。
通过主人公的奋斗故事,我也意识到了
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
环境的改善。
总的来说,读完《红日》,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明白了奋斗的
重要性,也教会了我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
道路上,我会不断汲取书中的智慧,努力前行,实现自己的理想。
《红日》的读后感-《红日》的读后感心得体会《红日》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日》的读后感心得体会六篇,希望大家喜欢!《红日》的读后感【1】暑假到了,我们的快乐生活也乘坐这“快乐的大巴”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除了学习、丰富我们生活以外,读书、阅读我们祖国过去的岁月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少年应当做的。
在前几年的暑假,我们都只阅读了外国作者笔下那生动的一幕,却不能饱览我们中国作者笔下那些已经过去了的源远流长的红色年华。
《红日》这部小说将带领我们回到以前1946年10月19日发生的涟水战役,让我们再回过头去一览英雄的才华。
就拿其中一位大智大勇的军长沈振新来说吧。
在战场上,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那么平易近人;可是在原则上,他那认真、严肃的态度令我的心灵震撼不已。
在开篇的涟水战役中,沈振新得部队打了败仗,战士们走散了,可二排六班的秦守本却撞了沈振新军长,他本想会被军长批一顿,可沈振新不但没发脾气反而和蔼可亲地向秦守本寻问了情况还派人把秦守本送回自己的队伍。
正是他这种平易近人,关心战士,才使二排六班赢得了最后战争的胜利。
这是我们祖国的骄傲,对于我们这一代的少年正是缺少像这位军长那宽容的品德,在这里,我想代表祖国广大的青少年对你们说一声“祖国有了你们,就是祖国最大的骄傲!你们为祖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红日》的读后感【2】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小字,还有那两个大字——红日。
回想起以前看过的那部电视剧,看蒋介石败在了毛泽东的运筹帷幄之中,心中暗暗窃喜。
1947年,蒋介石让张灵甫率74师攻打我军,沈振新败走麦城。
于是,毛泽东作出战略决策。
蒋介石调集20余万人,让74师为前锋战斗。
陈粟围歼74师,张灵甫却想置我军于死地,两军激战三天三夜。
最后,沈振新部直捣敌军指挥部。
张灵甫和众将领只好自杀身亡。
家乡沦陷,遭受敌人残酷迫害的苏北妇女阿菊,跋山涉水,来到山东找到丈夫杨军,再一次要求参军杀敌。
红日读书心得
《红日》是一本由莫言创作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农村家庭的
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
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思考。
首先,书中对农村生活的描写非常细腻,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作者通过描绘农村的田野、村庄和人物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农村的
贫困和艰辛。
这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更加理解那些艰辛的
农民。
其次,书中对人性的揭示也让我深有感触。
在小说中,人物的
善良和丑陋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有时候,人性的善良和丑陋是交织在一起的,让人难以捉摸。
最后,书中对家庭和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感慨良多。
在农村这个
特殊的环境下,家庭关系和爱情的复杂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父母
对子女的期望,兄弟姐妹之间的纠葛,爱情的曲折,都让我对家庭
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读完《红日》让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中
国农村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也让我对生活、人性、家庭和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这些认识将会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红日读书心得
《红日》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
己在中国的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又
深刻的中国。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文化
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让我仿佛
置身其中。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解读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作者还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回顾和分析,让我对中国的历史有
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的发展和变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红日》,我不仅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
了解,也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本
书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历
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阅读《红日》是一次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
对中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更加浓
厚的兴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
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我相信,这次阅读经历将会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红日》读后感_四年级作文篇一:《红日》读后感《红日》的作者是吴强,我非常感谢他写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当时的情况!主要内容:在1946年的时候,蒋介石向华东解放区发动大规模的疯狂进攻,而我们却主动北撤到了山东……这部书展开了我军全歼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宏伟画面!而我对这本书了解不怎么多,但是,我看过了这本书后,我被震撼了,吴强这样说道:“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这本书,让我受益无穷,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他象征的革命的精神。
那场战役胜利结束的第二天上午,也就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七日,在作者的村口头,他看见了从山上抬下来的张灵普的尸体,想想这尸体啊!这象征着革命的精神啊!我把这本书合上后,心中出现了一种说不出了震撼!篇二:《红日》读后感书架上,醒目的红色刺激着我的视觉。
这是一本书,一本我刚刚看完的书,它的名字叫《红日》。
这本书以1947 年5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全歼国民党精锐军团——张灵甫的七十四师为背景,通过众多英雄事迹而讲述的一个在中国战争史上举足轻重的战役。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触很深。
没有他们知难而进的精神,能有今天的美好生活吗?但是,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像他们一样知难而进。
就比如说我。
那次,我看见妈妈在打字,“啪啪啪”的击键声不停地传入我的耳朵,不一会儿就打上去很多字,而我打完这些字至少要半个小时。
于是,一个想法在我脑子里产生了:我要练打字。
开始,我的兴致很高,还认真地把打错的字母改成红色,可是后来越来越烦躁,才练了几次就把它删掉了。
可是,当我看完《红日》这本书时,我感受到了战士们知难而进的精神。
于是,我又把它恢复到了原来的位置,继续练打字。
现在,看着红色的字母越来越少,我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战士们知难而进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知难而进才会成功,知难而退的人永远是失败者。
篇三:《红日》读后感我寒假里读了《红日》这本书。
我一看,书名是《红日》,我第一感觉这本书是关于革命的。
《红日》读后感(通用3篇)《红日》读后感篇1在开学之后,我读了《红日》。
描写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部队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
书中解放军战士战胜敌人的英勇行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部小说是以1947年重点进攻山东开展的一系列军事战役为主导,从最初华东野战军沈、丁部涟水战役失利,到莱芜战役的战术转移,以及孟良崮战役的决战,最终全歼五大王牌中的王牌——全副美式装备的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
《红日》作者吴强说过:“记住昨天的战斗生活,对于我是永远的;只要还在活着的时候,都是必要的。
因为它已经给了我,今后还将给我以前进的力量。
”当面对无法挽回生命的战友时,共产党战士含着泪咬牙前进;当艰巨的任务、难以克服的困难时,战士们反而愈战愈勇,冲锋陷阵。
一听说有任务,他们就兴奋、就快乐,就充满了激情和力量!战斗是战士们的生命!就是这种信念之下,共产党打败了,而使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两个党派之间的最大不同:团结与不团结。
读着读着,我仿佛看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有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献身于民族的解放事业,他们为了革命的胜利,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
关键时刻舍身为民的优秀品质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垂不朽。
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加倍努力的学习!《红日》读后感篇2我曾是个军人,所以对军事题材的电视很感兴趣,前些日子电视剧《红日》深深地吸引了我,可妻子非要看哭哭啼啼的韩剧,我好男不和女斗,从单位图书室借来小说《红日》看起来,看过之后,我对《红日》的赞誉之情无以言表,我既被故事情节所吸引,更被书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所折服,从中我悟出许多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东西。
一是人要有理想目标。
书中我军战士胸怀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建立新中国,当家作主,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理想和目标,不怕牺牲,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朝着理想的方向前进。
【篇一:《红日》读后感】在暑假中,我阅读了一本叫做《红日》的书。
合上书,我的思绪却早已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年代。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我们的中华民族展现了她不畏艰难,奋力拼搏的精神。
在伟大的背后,是那些人民战士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建起了新的长城,换来了民族的崛起。
在读这本书时,仿佛我也来到了战场上。
只见远处解放军正与禽兽般的侵略者英勇地搏斗着。
空气仿佛也被染成了血红色,诉说着日本鬼子的灭绝人性。
在故事中,蒋介石带领着自己的“王牌”74师,却被共产党消灭了。
在激烈的战斗中,刘胜受伤了,但是他临死前还关心着前线的情况。
最终,人民解放军在战役中,灵活地运用毛主席伟大的战略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那腥风血雨的战争岁月里,有多少诞生在中华大地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顽强不息的斗志以及他们宝贵的青春热血,高举起革命的火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出生入死,为新中国洒下了血汗。
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
我们应该学习烈士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篇二:《红日》读后感】《红日》这部小说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中心,讲述了共产党华东野战军与国民党的王牌军74师之间展开的大规模战役的故事。
1946年底张灵甫所率领的74师是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部队的第一主力,号称“天之骄子”。
发起了涟水战役攻占涟水,与华东野战军交锋。
华东野战军的一支“常胜英雄军”沈丁部队在涟水与敌主力部队二次交锋后,实行战略后撤,退到山东,休整训练。
当时,国民党集中兵力,企图压逼解放军在沂蒙山区决战,妄想消灭华东野战军。
沈丁部队在莱芜西北的吐丝口地区,配合友邻部队,包围敌军。
在莱芜战役中,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五万多人,活捉了敌军中将副司令官李仙洲,赢得了辉煌的胜利。
国民党在各个战场上连吃败仗,途穷计拙。
1947年4月,张灵甫又以所率领的74师王牌军作为核心和中坚,再一次向沂蒙山区的华东野战军大举进攻。
红日读书心得
《红日》是一本极具震撼力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二战时期日本侵略中国的残酷场景。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对历史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以一位中国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酷迫害。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痛苦和恐惧的时代。
主人公在书中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折磨,但她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家人和民族的尊严而努力。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
同时,我也对那些为了民族尊严而奋起抗争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他们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本书,我也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战时期的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伤害,但中国人民依然坚韧地生存下来,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让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祖国充满了自豪和敬意。
总的来说,读完《红日》让我受益良多。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人性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个读者都有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生活,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历史。
关于红日的读后感
“战争的硝烟还未散尽,被战火烧的已经残破不堪可看上去却依旧鲜艳的红旗高高地插上了孟良崮的峰顶。
山下,一片欢声雷动,士兵们高举着枪杆,庆祝着战争的胜利。
”
脑海中的画面最终定格在了这里,看完了《红日》,心情久久不能恢复平静,心中仿佛有一团熊熊的火焰,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而燃烧,在为那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而燃烧!
《红日》是一部以解放战争为背景,堪称中国军事文学创作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的书籍。
书中由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串起,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涟水、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孟良崮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号称国民党十大王牌军之一、五大主力之首、虎贲御林的第七十四师几乎全军覆灭!“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处遁”。
从中,我体会到了解放军们的勇敢,也感受到了共产党人舍生取义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她永远是中国人民最坚强的后盾,永远是最闪亮的那颗星星。
看我这本书,我觉得我们这一代该做次好好地反省。
如今如此幸福的生活,是伟大的共产党人出生入死换来的,流了那么多血,牺牲了那么多生命,我们难道不该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吗?反观现在的学生们,上了大学之后,似
乎只记得吃喝玩乐,完全没有高三时那种拼搏的精神。
面对挫折,也少了份勇气。
不是哭哭啼啼,就是选择自杀。
革命先辈们那种坚强、拼搏的精神去了哪里?还有现在弥漫全国的考公务员热,多少人挤破了脑袋要往里钻。
为什么?因为公务员待遇好,工作又轻松。
这正好对上了现在年轻人的胃口。
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都希望过上好的日子。
他们真应该好好学习学习共产党人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经历了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进入信息化时代。
我们有过胜利,但也同时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作为接班人的我们,我们怎能以这样的面貌去接过前辈手上的旗帜。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努力学习,树立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同学们,我们的肩膀上抗着的,是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使命,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前辈们对我们的期望,生命不息,战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