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案例分析课程
- 格式:ppt
- 大小:3.50 MB
- 文档页数:49
建筑工程质量案例分析:施工材料问题标题:建筑工程质量案例分析:施工材料问题案例:时间:2008年3月背景:某A公司是一家知名的建筑公司,负责承建一座位于某市中心的高级住宅小区。
该项目的工期为2年,合同金额为2亿人民币。
在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A公司存在使用劣质施工材料的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
事件经过:1. 2008年3月初,A公司与材料供应商B公司签订了一个工程材料供应合同。
合同约定B公司将按照A公司的需求和质量标准提供所有施工所需的材料。
2. 2008年5月,A公司开始使用由B公司供应的水泥和钢筋进行地基工程施工。
然而,由于B公司的水泥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使得地基施工后的结构不稳定,造成地面沉降的风险。
3. 2009年1月,发现了部分楼栋存在墙体开裂和外墙渗水的问题。
经过调查,原因是B公司提供的砖块质量不合格,耐磨性和抗渗能力差,导致墙体结构不牢固。
4. 2009年6月,A公司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施工现场进行了质量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B公司供应的部分钢筋不符合强度要求,存在质量隐患,可能导致建筑结构失稳。
5. 2010年1月,A公司决定暂停工程并终止与B公司的供应合同。
他们找到一家信誉良好的供应商C公司,并重新采购了合格的施工材料,进行了整体的质量整改。
律师的点评:该案例涉及到施工材料质量问题,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建筑施工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建筑技术规范,施工材料也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对于A公司来说,他们作为建筑总承包商,对施工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负有监督责任。
在本案例中,A公司选择了B公司作为施工材料供应商,但B公司供应的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项目质量出现了严重问题。
对于A公司来说,在选取供应商时应该更加慎重,并在签订合同前对供应商的信誉和产品质量进行充分调查,以确保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
此外,A公司在发现材料问题后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或进行质量检测,导致问题逐渐恶化,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以及安全隐患。
《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一、概述材料成型测试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成型和测试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的思政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案例一:人工晶体生长与科技创新1.案例描述在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程中,我们引入了人工晶体生长的相关知识,并结合科技创新的案例,比如某些材料通过晶体生长技术被应用于激光器和光通信领域,提高了材料属性和性能。
2.案例分析通过引入人工晶体生长的案例,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技术创新对材料工程的重要性,引发学生的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让学生明白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案例二:材料成型测试技术与工程伦理1.案例描述在课程中,我们将课程内容与工程伦理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材料成型测试技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影响,和工程师应该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2.案例分析通过引入工程伦理的相关内容,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对社会和人类的意义和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使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得到提升,同时也在思想和品行上获得提高。
四、案例三:材料成型测试技术应用于生态环保1.案例描述我们在课程中加入了材料成型测试技术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案例,比如新型环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以及材料成型测试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2.案例分析通过引入生态环保领域的案例,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明白材料成型测试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性。
五、结语通过以上的案例设计,我们将材料成型测试技术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既能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信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些案例,为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材料力学领域中的重大工程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材料力学领域涌现出了许多重大工程案例。
这些案例不仅在推动着工程领域的发展,也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将对材料力学领域中的几个重大工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1. 案例一: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应用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应用一直是工程领域的热点之一。
在石油化工等领域中,常常需要使用金属材料来承受高温和高压环境的力学负荷。
然而,由于高温环境的存在,金属材料容易发生蠕变和热疲劳等问题,从而导致工程事故的发生。
以福岛核电站事故为例,该事故是由于金属材料在高温条件下长时间受到热辐射而发生蠕变和热疲劳,最终导致核电站的熔毁和辐射泄漏。
这一事件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对核能安全性的关注,并促使各国加强核安全管理体系。
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研究人员对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和变形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方案。
例如,通过合金设计、表面涂层和热处理等手段,可以提高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
2. 案例二: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复合材料在该领域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器的制造。
然而,由于复合材料的复杂性,其力学性能和破坏机制的研究较为困难。
在2003年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事故中,复合材料的失效被认为是导致飞机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事故使得人们对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产生了质疑,并加强了对其力学性能和安全性的研究。
为了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和可靠性,科学家们通过加强对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研究破坏机理和评估其寿命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目前,复合材料已经广泛应用于飞机机身、导弹外壳和卫星等航空航天器的制造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 案例三:纳米材料在电子领域的应用纳米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当今材料力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
案例1 Tl0钢冲裁凹模的热处理组合凹模如图1-1所示,模具材料为Tl0钢,硬度为60~64 HRC,要求了解材料的性能并掌握热处理规范。
图1-1 Tl0钢组合凹模T10钢为过共析低淬透性冷作模具钢,含碳量在0.95%~1.15%之间,价格便宜,原材料来源方便,加工性能良好,淬火温度低,热处理后具有较高的表面硬度和较好的耐磨性。
由于碳素工具钢淬透性低、淬火温度范围窄、淬火变形大,因此不宜制作大中型和复杂的模具零件,只适宜制造尺寸较小、形状简单、负荷较轻、生产批量不大的冷作模具。
T10钢热处理性能较好,在780℃~800℃加热,仍保持细晶粒组织,而且淬火后钢中有未溶的过剩碳化物,有利于耐磨,所以应用较广,适宜制造耐磨性要求较高的模具,如冷冲模、拉丝模、切边模等。
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依工件大小差异很大。
实践证明:截面尺寸小于4~5 mm时油冷可淬透;5~15 mm时必须水冷才能淬透,超过20~25 mm时水冷也不能淬透。
碳素工具钢淬火后存在较大内应力,韧性低,强度也不高,必须再经过低温回火,使钢中的残余内应力消除,力学性能得到改善,模具才能得以应用。
该模具是组合凹模,其中15mm处为配合尺寸,要求变形小。
因孔型多,尺寸较大,采用Tl0钢淬火变形开裂可能性较大,要保证T10钢淬火变形小,常采用碱浴分级淬火。
而该模具厚度为32 mm,超过了Tl0钢碱淬的临界尺寸,不能淬透;若采用水淬油冷,销钉孔处又易开裂,现采用预冷后三液淬火,其工艺曲如图1-2所示。
图1-2 T10钢组合凹模的淬火工艺曲线采取的热处理工艺措施有:(1)延迟淬火。
T10钢模具淬火过程中,热应力起主要作用。
延迟淬火是减少热应力的措施之一,其操作方法是模具钢奥氏体化后先空冷,使其冷却到740℃左右然后进行淬。
740℃左右时,模具呈樱红色,表面挂白盐。
(2)由于冲裁模要求刃口部位硬度高,其余非工作部位硬度要求不太高,可采用仅使刃口局部淬硬的方法,以减小模具淬火后的比容变化;有利于防止淬火变形。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根据机械零件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具备一定的材料鉴别和选材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1. 制作PPT课件;2. 搜集与机械工程材料相关的案例和素材;3. 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机械零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零件的材料选择问题,引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分类、应用范围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能和适用场合。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一些实际案例,如不同材料制成的零件在性能、寿命、成本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材料选择的重要性。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零件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培养学生的材料鉴别和选材能力。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谈谈自己对机械工程材料的认识和看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机械工程材料在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经验,选择一种机械工程材料,分析其应用范围、性能特点及发展趋势,撰写一篇小论文。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的实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得到了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内容要与实际生活和职业需求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2.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 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材料工程领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材料工程人才,我国高校纷纷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以某高校材料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一则材料工程实践教学案例。
二、案例概述该案例以“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过程1. 实验准备(1)实验目的:了解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掌握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实验原理:通过拉伸实验、压缩实验、冲击实验等,测定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力学性能指标。
(3)实验器材: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冲击试验机、样品夹具、标距尺、温度计等。
(4)实验步骤:①样品制备;②安装样品;③调整试验机;④进行实验;⑤数据处理。
2. 实验操作(1)样品制备:根据实验要求,选取合适的金属材料,加工成标准试样。
(2)安装样品:将试样安装到试验机上,确保试样与夹具接触良好。
(3)调整试验机:调整试验机至合适的速度和载荷,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进行实验:启动试验机,对试样进行拉伸、压缩或冲击实验。
(5)数据处理: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力学性能指标。
3. 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金属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力学性能指标。
(2)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特点,判断材料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四、实践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技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材料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材料力学》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介绍《材料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结合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爱国主义教育在讲解材料力学的发展历程时,穿插介绍我国古代土木工程中的材料力学应用,如古代桥梁的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等。
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 诚信教育在讲解材料力学实验时,强调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诚信品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诚信的行为带来的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 团结协作精神在讲解材料力学问题求解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4.创新创业意识在讲解新材料、新技术在材料力学中的应用时,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动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三、实施方案1. 教学内容设计:在教学内容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注重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结合。
在实验、案例分析等环节中突出思政元素,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
2.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感悟和践行思政元素。
3. 教学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成果和实践活动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鼓励学生将思政元素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四、效果反馈与改进1. 效果反馈: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学生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提升,对工程伦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介绍《材料工程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材料制备、加工、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1. 爱国情怀培养在介绍材料工程的发展历程时,可以讲述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现代材料工程的发展以及我国在材料工程领域的成就。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2. 创新意识培养在讲解材料制备方法时,可以介绍各种新型制备技术,如3D打印、激光熔化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鼓励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3. 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在讲解材料加工与应用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倾听他人意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实践能力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制备、加工、性能测试等方面的实践操作。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要教育学生注重实验安全,遵守实验规则,培养良好的实验素养。
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 课堂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思政元素融入考核评价在考核评价中,可以将思政元素纳入考核范围,如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实验报告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机械工程材料钢的热处理案例分析姓名:学号:专业:年级:学院:指导教师:青海民族大学2020年12 月27 日摘要钢的热处理:是将固态钢材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结构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不仅可用于强化钢材,提高机械零件的使用性能,而且还可以用于改善钢材的工艺性能。
其共同点是:只改变内部组织结构,不改变表面形状与尺寸。
对45钢的热处理时45钢淬火处理后最高可以达到HRC55,当然要求热处理工艺和材质成分要对。
但要达到HRC55的硬度,45钢就只能进行低温回火,得到的回火马氏体较粗大,材料硬而脆,使用意义不在,所以一般45钢淬火后的硬度控制在HRC50左右。
如果没有耐磨性的要求,更常用的是调质处理。
目录第一章绪论1.1中国钢铁产业的现状,1.2碳钢的应用、优点及缺点...1.3钢的热处理工艺1.4本论文研究内容第二章普通热处理工艺对45钢组织和硬度的影响2.1普通热处理工艺对45钢组织的影响2.2普通热处理工艺对45钢硬度的影响第三章结论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论1.1中国钢铁产业的现状中国1949年全国产钢只有16万吨,新中国成立,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1996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2005年的钢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5亿吨,2007年我国生产粗钢近4.9亿吨,总体星较快增长态势。
60多年来中国的产钢量增长1000多倍,成为世界钢铁发展史上的大奇迹。
当前钢铁生产的发展得益于钢铁科技发展为钢铁行业的清洁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钢铁生产不断降低消耗与成本,不断优化钢铁材料的性能,成为各行业协调发展,优化环境的重要支撑条件。
钢铁科技的自身优化与完善,还有赖于信息、环境、装备、加工等学科技术进步的推动。
可以肯定,今后直到2020年的10~15年内,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地位不会改变。
目前,我国钢铁产业的生产力布局相对比较分散,产业布局方式既不适应铁矿资源结构的变化,也有悖于市场选择和环保优先的原则。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是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能和成型技术的理论知识,具备工程材料选择及成型加工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演示如何利用案例式教学来进行《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的教学。
案例一:汽车轮毂的材料选择假设我们是一家汽车轮毂制造公司的技术部门工程师,我们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和车辆的使用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造汽车轮毂。
现在我们需要做出一个决定:选择铝合金轮毂还是钢制轮毂?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了解铝合金和钢材的基本性能和特点。
学生可以搜索相关资料,了解两种材料的密度、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性能,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其优缺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代表不同的轮毂制造公司,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和车辆使用环境,来选择适合的轮毂材料,并给出理由和依据。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材料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决策过程。
进行总结和讨论。
老师可以邀请学生就各自选择的材料进行陈述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深化对材料选择的理解,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并总结经验教训。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不同材料的性能和特点,还能够通过实际案例来进行决策,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案例二:塑料制品成型工艺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了解不同塑料材料的性能和特点,比如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常用塑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和成型工艺要求。
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了解不同塑料材料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成型工艺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模拟生产。
老师可以设置不同的实验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了解不同塑料材料的成型特点和工艺要求,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成型工艺的理解和掌握。
进行产品性能测试和评价。
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各自选择的塑料材料和成型工艺来生产一些塑料制品样品,并进行产品性能测试和评价。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案例式教学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是一门涉及到材料科学、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对于机械、材料等专业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是非常有效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通过分析和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的教学方法。
在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中,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性、成型工艺的原理和方法等。
案例一:汽车刹车汽车刹车是车辆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刹车片则是刹车的关键零件。
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刹车片材料,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工作原理和适应环境等方面。
例如,将学生分为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研究一种刹车片材料,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适应情况和优缺点。
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整体展示,来让整个班级充分了解和掌握刹车片材料的相关知识。
案例二:塑料制品塑料制品广泛用于各种领域,如家庭日常用品、工业零部件等。
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塑料制品的种类、成型方法和应用范围等方面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塑料制品案例,如塑料杯、塑料管道等。
然后让学生探究这些塑料制品的成型工艺、材料特性,以及处理方法和涉及的技术难题等。
通过分析案例,让学生掌握塑料制品成型技术和应用知识。
案例三:金属材料的加工金属材料的加工是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金属材料加工方法和成型工艺,以及相关技术的应用范围等方面知识。
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工厂,了解各种金属制品的加工方法和生产线的运作,让学生深入了解金属材料的加工流程和原理,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课程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案例式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部分工程事故案例分析一、摘要2003年11月,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用门式起重机吊装钢底模板,在往5t东风货车上卸载时,由于中心偏移,钢底模板在车厢铁皮板上侧滑,将搬运工甲挤在车厢尾部与挡墙之间,搬用工甲头盖被挤破裂,当场死亡。
二、事故发生经过2003年11月3日,某特大桥项目部的混凝土预制件场,搬迁工作已处于尾声。
该场的工长组织有关人员用门式起重机装车,将制作预制件的钢底模板运走,运输工具是东风牌5t载重汽车,当吊装第二车第一块钢底模板时,所吊的这块钢底模板面积为 ,重量为,一面两角裁切,采用两根吊索对角起吊。
本应用4根吊索起吊4个吊点,因为该场处于搬迁阶段且已接近尾声,当时只找到2根吊索,因此钢底模板吊起时,重心有所偏位,钢底模板处于侧斜不平稳状态。
当龙门起重机吊起后往东风货车上落钩时,侧斜的钢底模板与车厢底板铁板面先接触。
这时吊装指挥(信号工)乙在汽车驾驶室的一侧准备做调整,而搬运工甲则站在车厢尾部稳钩,该场的工长发现甲站位很危险,就喊他快躲开,而甲在没有接到乙发出指挥信号时,就喊落钩,落钩的同时,甲也看到了钢底模板在车厢底板上滑动,便慌忙从车厢尾部往下跳,车厢尾部跟后面的挡墙有左右距离,挡墙高距离,这是侧滑的钢底模板正在车厢底板上往挡墙冲过来,甲躲闪不及,头部挤在砖石挡墙上,甲的头盖被挤碎,致使甲当场死亡。
三、选择该事故分析原因起重事故是指在进行各种起重作业中发生的重物坠落、夹挤、物体打击、起重机倾翻、触电等事故。
其中伤害事故可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事故多发的特殊工种作业中,起重作业事故的起数高,事故后果严重,重伤死亡人数比例大,已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故选择该事故进行分析。
四、该工程事故原因分析1.钢底模板吊挂方法不正确,被起吊的钢底模板应该用4根吊索吊挂在吊板的4个吊点上,可这次吊装作业却只用2根吊索吊挂2个吊点,而且挂钩部位不正确,使吊装的钢底模板处于不稳定状态。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掌握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材料选择和运用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机械工程材料;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正确使用各种机械工程材料进行加工和制造。
3. 情感目标: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1.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等。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运用和发展趋势。
2. 教学重点: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如何根据不同场合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机械工程材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运用和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材料的切割、打磨、焊接等,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3. 讨论交流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思政元素融入方式1. 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介绍我国机械工程材料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2. 职业素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问答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机械工程材料的学习情境。
2. 知识讲解:结合实际案例,介绍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运用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场合和需求下应该选择哪种材料。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材料工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材料工程人才,实践教学在材料工程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以某高校材料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材料工程实践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施。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材料工程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4. 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三、案例设计1. 实践教学项目:材料制备与性能测试2. 实践教学环节:(1)材料制备: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并制备特定性能的材料。
(2)性能测试: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对制备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如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等。
(3)数据分析与处理: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材料性能与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心得体会。
四、案例实施1. 教师准备(1)教师应根据实践教学项目,提前准备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实验指导书等。
(2)教师需对实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3)教师需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各组成员的职责。
2. 学生准备(1)学生需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了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
(2)学生需准备好实验所需工具和材料。
(3)学生需认真记录实验数据,为后续数据分析做准备。
3. 实践教学过程(1)材料制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验要求制备材料。
(2)性能测试:学生使用实验设备对制备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并记录数据。
(3)数据分析与处理:学生根据测试结果,分析材料性能与制备工艺之间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反思,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