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时空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9
基于历史时序性整合历史教学内容——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白雪(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天津300000)摘要历史是以研究对象所处的时段及其运动变化来划分的学科,时间的延展性为历史对象的存在、变化、发展提供条件,因而,把握历史的时序性特点是学习历史的基础,中学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提出的时空观念即体现历史时序性特点。
教科书从学生认知水平、历史学科特点出发将历史内容划分为不同课时,这利于学生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理解内容、把握重点,但难以从长时段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故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阐述基于历史时序性如何整合历史教学内容。
关键词历史时序性中国近代史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A1历史教学内容整合的实施策略——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例1.1分析学生学情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有必要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为当今面貌,而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了解中国如何从传统封闭的晚晴王朝蜕变为独立民主新中国、走向富强开放新时代的重要途径。
上文已提及,学生经历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很难清晰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脉络,尤其是高三学生在完成三本必修课程学习、进入综合大复习阶段,容易陷于对历史的表面点状背诵,难以深层线性理解。
因而,重新整合和理解中国近现代史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面对的群体是00后,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发达时代的00后,并不像表面看起来“少不经事”,事实上,他们注重个人奋斗、爱好广泛、三观正、对集体认同感高,最大的特点是开放、自信和国际化。
面对这样一群处于新时代、具有新视野和新特点的学生,教师有必要从全新的角度出发,重新整合中国近现代历史,让学生具备适应当前社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的知识和能力。
1.2分析历史课程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这种双重危机促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将目光投向西方,希望从西方资产阶级那里学到富强的真理。
中国近代史疑难点汇总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洋务运动1.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
②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
(2)表现①洋纱、洋布涌入,“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
②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减少了在农业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
(3)影响①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2)主要活动(19世纪60~90年代)类别旗号表现军事工业“自强”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民用工业“求富”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筹划海防“自强”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培养人才“自强”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3)结果: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4)影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了一定的瓦解作用。
[释疑重难]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考点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1)产生①条件a.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b.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②产生a.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c.企业: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③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2)初步发展①背景a.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b.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②表现a.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如何在古今与中外的时空背景下展开。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重塑民族文化。
在这一时期,对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如何整理国故,即对待历史上的文化遗产,成为了讨论的热点。
本文将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背景,探讨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形成和发展,以及这种论争对于当时和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于当时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两种主要观点的分析,以及这些观点如何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还将关注这一思想论争在当时社会中的实践应用,如教育改革、历史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
通过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势。
这对于当前的中国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新文化运动与整理国故的兴起新文化运动,发端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文化变革。
它标志着中国知识界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热烈追求。
在这一历史潮流中,整理国故的思想论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他们激烈抨击了封建礼教和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呼吁国民摒弃旧有观念,接受民主、科学的洗礼。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才能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
然而,在这一股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潮中,也涌现出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持有不同看法的学者。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不能一概否定。
因此,他们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试图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发掘和整理出其中的精华,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
中国近代史(1840—1949)二轮复习高考选择题考查:28、29、30题★中国近代史的阶段分期:1、按照中国革命的性质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1840-1894:近代前期中国的沉沦与转型;(2)1894-1919:近代中国人民的觉醒与探索;(3)1919-19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2、按照政权更迭顺序划分:(1)晚晴时期:1840—1912,近代中国的变革与转型;(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近代中国的动荡与转折;(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近代中国的进一步觉醒与探索;一、晚清时期(1840—1912)一、时空坐标二、阶段特征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政治上:(1)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列强先后发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不断抗争与探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抗争: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甲午战后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义和团运动。
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1859)、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民族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地主阶级清末新政、民族资产阶级辛亥革命;(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结束。
2.经济上:经济结构发生变动:(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2)出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外企,在华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资本输出);(3)洋务运动创办大量近代企业,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4)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5)“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近代史复习专题之一:侵略与反抗一、时空坐标二、专题知识1、列强四次侵华战争三、中考演练1.(2020.大庆中考)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B)A.英国B.沙俄C.美国D.法国2.(2020.遵义中考)林则徐在《谕各国夷人呈缴烟土稿》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下列举措与“此事”不相符合的是(B)A.勒令吸食者限期戒烟B.设立烟局,向鸦片商颁发营业许可证C.捉拿烟贩,收缴烟土、烟枪D.命令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并保证“永不夹带”3.(2020.青岛中考)中国禁烟后,英国工商业资产阶级及鸦片贸易集团立即致书英国政府:“中国方面的无理举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
”这里的“无理举动”是(A)A.林则徐虎门销烟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D.太平军抗击洋枪队4.(2020.河北中考)他在位期间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清王朝在其统治时期却进一步衰落。
鸦片战争之后,他因循守旧,没有采取向西方学习、振兴王朝的措施。
“他”是(A)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5.(2020·益阳中考)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是“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入的内容是(B)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变法通议》D.《驳康有为论革命书》6.(2020.齐齐哈尔中考)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史。
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代表是(A)A.洪秀全B.关天培C.左宗棠D.李鸿章7.(2020.烟台中考)下面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年代尺,其中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C)A.①B.②C.③D.④8.(2020.青岛中考)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中国战败后国门大开。
外国势力开始‘瓜分中国’,大清帝国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而统治阶级则试图通过一种有别于‘自强’的‘改制’以挽救传统的国家与文化。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时间与空间本文从中国近代史研究之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交互性出发,探讨晚清海防与塞防争论发生的时空背景。
陆海复合国家的形成,海防与塞防并存,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逻辑起点和时间起点;沙俄和日本的崛起,“倭逼于东南,俄环于西北”,是海防与塞防争论的空间背景。
时空互动下,海防与塞防之争的实质,是传统与现实之争。
根据地缘作用递减规律:与一个和平友好国家为邻,会因为它是你的邻国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与一个扩张型国家为邻,也会因为邻国关系给你带来更多的灾难。
沙俄和日本的崛起并成为清王朝的陆海强邻,在地缘政治上对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甚至影响着中国未来的选择和发展方向。
沙俄和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政策,除制度因素外,还有更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很早就横卧在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沙俄,因其大部分国土在高寒地区,地薄人稀,又没有自己的出海口,严重束缚其扩张进程,因此,彼得大帝的强国之路是由铁血战争铺就的,彼得执政35年,完全和平的日子只有25个月。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失去了在黑海拥有舰队的权利,西进受挫后,在东亚建立不冻港,进入太平洋,成为沙俄无怨无悔的追求。
沙俄的“远东政策”,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东亚获得出海口,进入太平洋。
而位于“边缘地带”的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稀少,缺乏战略纵深。
日本政治家对他们的地理环境十分不满,不甘处岛国之境,一心想在大陆获得领土,作为其发展空间。
1855年改革派吉田松阴就构想在无力与西方列强抗衡的情况下,可首先征服中国和朝鲜。
明治政府成立之初就确立了“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大陆政策”。
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是其“大陆政策”的初步尝试,具有必然性,可以说日本入侵台湾是其“大陆政策”从构想到具体实践的一个标志。
处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沙俄和位于“边缘地带”的日本,如同从陆海伸出的“两只钳臂”卡向大清帝国,把清王朝作为他们追求的地缘政治目标和扩张对象。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时空定位表
民族资本主义各阶段发展概况及原因分析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原因: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外商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
2.初步发展:甲午战后至1911
原因:清政府放开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清末新政的推动
3.短暂春天:1912-1921
原因:一战的刺激;民国政府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迅速萧条:1922-1927
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5.较快发展:1927-1936
原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收回关税主权
6.日益萎缩:1937-1945
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国民党战时体制的影响
7.陷入绝境:1946-1949
原因:美商的挤压;官僚资本的压榨;通货膨胀的打击
民族资本主义特点:
1.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2.没有形成完成的工业体系,重工业薄弱
3.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维新派代表及其主张
康有为——托古改制
梁启超——宣传民权思想
谭嗣同——批判纲常伦纪
严复——系统翻译西学的中国第一人
共同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宣扬进化论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核心、实质
1.背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未真正实现;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
2.核心:民主与科学
3.实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上的延续,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一、工业文明的含义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
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
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
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中国近代史时空整合一、19世纪40年代~60年代,清朝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阶段特征: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从农民阶级到地主阶级内部的抵抗派和洋务派,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抗争和探索。
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主次地位不断变化,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民族矛盾居主导地位,而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阶级矛盾又居主导地位。
二、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阶段特征: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40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及上三、20世纪初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阶段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一步加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四、1919年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阶段特征:主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国民大革命开展。
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积极推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革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共同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最终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突出特点是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框架一、时空定位二、宏观综述1、时间:1840-1949年。
(1)前期:1840-1919年。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属于就主义革命。
(2)后期:1919-1949年。
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召开属于新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两大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即推翻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和人们幸福。
(4)两大任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3、容主线:(1)列强侵华:①手段:军事、政治、经济、文化。
②经济侵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为界,签订前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签订后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
(2)中国资本主义发展:①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艰难发展、获得新生。
②官僚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覆灭。
(3)思想解放运动发展:①地主阶级:新思潮、中体西用。
②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革命思想-三义。
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主义者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
④无产阶级: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①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②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
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支持变法、清末新政。
④无产阶级:新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4、历史分期:旧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1)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新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1)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2)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3)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4)抗日战争(1937-1945)(5)解放战争(1945-1949)注意:按政府分:晚晴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5、近代历史特点:变化剧烈而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