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宋代的词话艺术与文人文化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为灿烂的时期,文人在这个时期的表现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词话艺术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宋代词话艺术与文人文化之间的关联,希望可以给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启发。
一、词话的发展词话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珍品之一,始于唐代,兴于宋代。
在唐代,词韵和词章已然成形,随着文人墨客们对于怀旧、爱情、游历等主题的逐渐深入挖掘,词话也愈加丰富多彩。
到了宋代,词话更是发扬光大,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而在这个时期,文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文化氛围,对词话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文人们对于词话的表现力和精神内涵,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
此时的词话,不再是一种为纪念时人而写的千篇一律的短篇乐府,而是成了文人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文人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口头交流方式,以宋代的文人交游为例,他们通常先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文艺技巧,而后在社交场合中用口头语言交流,这一过程就是词话的基本形式。
二、文人文化的发展宋代文人文化的发展是词话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
这里包含了两个方向,为解释清楚其关系,我们将其分别阐述如下:1.社交文化——社交文化是一种行为的准则,也是一种信仰。
在宋代的文人圈子中,讲究的是“无外构”,即外表的规范要服从内心的真诚。
这样的社交环境为文人的词话活动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而且,社交中互相欣赏和讨论自己的文章,是宋代文人圈子中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在这种社交环境中,词话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得以顺利发展。
2.审美取向——朝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会对文人的审美取向产生影响。
在宋代,文人们强调艺术品味的内涵性,追求情感上的真实体验,这样的取向为词话艺术创造了具有内涵和深度的文化土壤,也促进了词话的发展。
三、宋代词话的文化意义宋代的词话艺术,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珍品。
它与文人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不仅具有审美和文学意义,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宋代文人社交、审美以及思想文化特征的窗口。
宋代词人创作心理的文化阐释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囊括着许多伟大的诗人、曲艺家以及词人。
而宋代的词人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的创作风格经过几经演变,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
这篇文档将对宋代词人创作心理进行文化阐释,从而探究其创作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
一、宋代词的文化背景宋代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层级分明,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礼仪制度被广泛遵循。
词人生活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遵循许多传统的礼仪规范和社会规范。
同时,宋代社会也是一个相对宽容开放的时期,农民和商人逐渐崛起,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也在进行中。
这样的文化背景对于宋代词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宋代词人的文化心理1.追求自由:封建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使得很多宋代词人感到束缚,因此他们渴望自由,追求自由,试图打破封建的束缚。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社会中的低落。
2.挖掘人性:宋代词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开始从人性方面探索人们内心世界的感受。
他们通过词歌表达对人世疾苦、人生无奈的感慨,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人性中的痛苦和哀伤。
这样的创作心理,也反映了词人们对人性的关注以及他们认识到了文学艺术的世俗性质。
3.艺术追求:宋代词人在创作中,也注重个人的表达和艺术追求。
他们深知形式美和意义美的融合,追求文字和意义的统一。
在此过程中,他们也把对自己的艺术追求转化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引导。
三、宋代词人的创作特点1.以“悲”为主题的词更多:这是因为宋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条件较差,农民的社会地位也很低下,这导致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无望和痛苦的体验加深,从而更多地关注人生的苦涩。
因此,宋代的词也更多的以“悲”为主题,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悲痛的情感。
2.词的曲调特别注重:宋代是音乐和曲艺文化的鼎盛时期。
其中,以晋、唐六代琴曲为基础的“南曲”一度成为宋代甚至以后音乐的主要典范。
而在唱词的创作上,宋代词人推崇的是以曲为师、以乐为本的创作思想,重视曲调对词的影响。
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风格差异及文人心态的变迁分析引言南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其间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本文将探讨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之间的风格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背后反映的文人心态变迁。
1. 南宋文学特点在南宋时期,由于统治者曾为金朝所辱,士人对世事持有一种消极抱怨的态度。
这种情绪演变成一种婉约主义的文学风格。
具体表现如下:•婉约主义:南宋文人通过婉转委婉、含蓄隐晦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他们注重细腻的描写和修辞手法,力求在有限空间中传递情绪。
•抒情诗歌:南宋词坛盛行着琼瑶之音,充满了柔美的抒发和闺怨之情。
其中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代表。
•文章题材广泛:南宋文人除了创作抒情词外,还喜欢从各个角度描绘社会百态,探讨人生哲理。
2. 北宋文学特点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士人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文学呈现以下特点:•理性思维:北宋文人注重理性思考和知识学问的积累。
他们尊崇经典,推崇理法思辨。
•宋词独特风格:北宋词派融合了南唐词风与北曲音韵,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花间派",如苏轼、欧阳修等。
•古文经典复兴:北宋士人追求经史子集之学,致力于古文的修炼。
他们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 文人心态变迁分析南宋与北宋之间的文人心态变迁反映了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
在南宋时期,由于战乱和投降等压力,南宋士人表达了对命运无奈、苦难生活和个人情感的抱怨和悲歌。
婉约主义的文学风格体现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自怜。
而北宋文人则过着相对稳定和富裕的生活,致力于政治、礼仪和古典文化的研究。
他们更加注重理性思考,以经典为指导,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
可以说,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之间风格差异的变化是由于时代背景影响下士人心态的不同表现。
它们既反映了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的差异,也展现了文人个体情感与生命追求的变迁。
结论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在风格上存在明显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背后反映了士人心态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转变。
宋代青词创作刍议
马菡婷
【期刊名称】《江西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26)1
【摘要】青词,在不同时期曾称心词、清辞、绿章,是道教斋醮仪式中使用的一种奏告文书。
青词起源于唐代,最终定型于宋代并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文章以宋代青词为研究对象,探析宋代青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宋代青词的内容包含了宋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具体涉及到了自然现象、节日庆祝、祭奠亡灵和祈福消灾等。
宋代青词作为散文中的一种,在艺术特色上与前代相比展现出新的特色,包括化用文学经典、手法多样、感情真挚、议论化倾向等。
宋代青词不仅是道教文化产物的一部分,亦是宋型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蕴。
【总页数】8页(P48-55)
【作者】马菡婷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
2.词众·意婉·情盛——宋代的科举词创作
3.宋代的城市繁荣与词体流行--兼谈宋代湖北词体创作不振的原因
4.铮铮边塞词悠悠创作路—
—试论宋代边塞词的发展历程5.浅析创作环境对女性词的影响——以宋代女性词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宋元明清四大词人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引言宋元明清四大词人指的是苏轼、辛弃疾、杨万里和杜甫,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他们的艺术创作与人生态度,并分析其对词坛和社会的贡献。
一、苏轼:自由豪放的艺术风格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苏轼以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多才多艺的才华而闻名于世。
他善于描绘意境深远的山水景色,同时在抒发情感方面也别具匠心。
苏轼笔下的作品充满激情和自由,展现出他对自然和生命力量的敬畏之情。
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苏轼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
二、辛弃疾:忧国忧民的艺术创作与倡导正义的人生态度辛弃疾是宋代政治家和文人,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对于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感到深深忧虑,并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社会不公、贪官污吏的愤慨之情。
辛弃疾以其雄浑激昂的词风,掷地有声地呼唤社会正义,成为后世追随者们倡导改革和反对腐败现象的楷模。
三、杨万里:恬淡宁静的艺术创作与清新闲适的人生态度杨万里是明代杰出诗人和画家,他以其细致入微、自然真实的描绘技巧而被称赞。
在他笔下,常常出现平凡的事物被赋予美丽意境。
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于生活中微小琐碎之事的关注及其对大自然、人类共处之道的追求。
杨万里在艺术创作之外,也过着清新闲适而内心安详的生活。
四、杜甫:激情奔放的艺术创作与仁义坚贞的人生态度杜甫被誉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以其真情实感、广泛涵盖社会问题的作品而著名。
在面对各种社会不公和灾难时,杜甫始终保持着坚守仁义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他通过激情奔放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与人民命运的关切。
结论宋元明清四大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人生态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无论是苏轼、辛弃疾、杨万里还是杜甫,他们的作品都充满着真挚情感,展现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考。
他们对于词坛和社会的贡献不可忽视,为后世文艺创作者提供了优秀范例,并影响了几代人对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
李清照的词作与宋代文人社交圈子的关系李清照,这位宋代的杰出女词人,她的词作不仅展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社交圈子。
在那个时代,文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李清照的作品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
宋代是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文人之间的交往颇为频繁。
他们通过诗词唱和、宴饮集会等方式,形成了紧密的社交网络。
在这样的环境中,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文人,能够崭露头角,实属不易。
李清照早期的词作,多描绘少女时期的无忧无虑和爱情的甜蜜。
这一时期,她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主要是与家人和亲友的相处。
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们仿佛能看到她与伙伴们一同游玩的欢乐场景。
这种与亲友间的轻松交往,为她早期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历的丰富,李清照的社交圈子逐渐扩大。
她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与研究。
他们的夫妻生活充满了情趣,也有文人雅士间的交流切磋。
这在她的词作中有所体现,如《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中“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展现了夫妻间的甜蜜互动。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
北宋末年的战乱,使得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与赵明诚在颠沛流离中,社交圈子也受到了冲击。
但正是这段艰难的经历,让她的词作更具深度和沧桑感。
在宋代文人的社交圈子中,诗词唱和是一种常见的交流方式。
李清照凭借其卓越的才华,积极参与其中。
她的词作往往能够引起其他文人的共鸣和赞赏。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以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内心的愁苦,这种情感的表达在文人圈子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回应。
此外,李清照的词作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女性文学的态度。
在宋代,虽然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仍有一些文人对女性的才华表示尊重和欣赏。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常用文体,宋人别集中多见,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
宋代文人青词具有诚心忏过特质,我们可以此观照其中体现出的种种宋代文人心态,如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等。
宋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青词还流露出作者心态的转折变化,反映出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和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关注。
研究文人青词有助于洞察古代文人的深层心理活动,把握其微妙心态。
标签:青词;文体;宋代;文人心态;忏悔随手翻阅宋人别集,会发现一批古代常写常用而今天早已废弃失传的特殊文体,譬如青词就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文体,宋人别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
近年来对于青词,学术界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讨,如张洪泽的《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①、查庆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词略论》②、杨毅的《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③等。
然而,现有研究的立足点,多是道教立场或角度,迄今尚无专门从文人心态的视角探讨青词者。
鉴于青词的诚心忏过特质,对于青词中体现的天人沟通,特别是文人青词表现出的自省、忏悔等特殊心态,似乎还有较大的开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请先从文体概念的辨析解释入手,考察几条有关青词的文献材料:唐人李肇《翰林志》云: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④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
恐初立此体时,是仿道仪也。
⑤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陈绎曾话云: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
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
⑥清人吴曾祺《文体刍言》云:青词,亦于斋醮用之。
唐人为之滥觞,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
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
简述宋代青词的文学化进程的论文简述宋代青词的文学化进程青词,又称青辞、清词,亦名绿章,是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奏告文书。
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序》说:“道门斋醮简牍之设,古者止符篆朱章而已,其它表状文移之属,皆后世以人间礼兼考合经教而增益者。
”随着道教在两宋时期的繁盛,青词——这种融合了道教义理与文学审美的独特文体,也迎来了它自身发展的高峰。
从唐代开始,翰林院的翰林学士,就有为国家斋醮撰写青词之责。
唐翰林学士吴融代唐昭宗撰《上元青词》曰:维光化四年,岁次辛酉,正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
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伏以时当献岁,节及上元,爰命香火道人,烟霞志士,按科仪于金阙,陈斋醮于道场。
伏愿大鼓真风,潜垂道荫。
俾从反正,永保无虞。
四海九洲,干戈偃戢;东皋南亩,皆获丰登。
冀与兆人,同臻介福。
谨词。
北宋历代帝王对道教皆相当崇奉,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真宗在与辽立澶渊之盟后,为粉饰太平、神话皇权,仿效李唐,制造了“天书”下降、“圣祖”降灵等道教神话。
他还命张君房、王钦若等校刊、编辑道藏。
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居,宠用林灵素等符道士,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执行神霄道教,一度崇道抑佛。
南宋时期,统治者吸取了徽宗崇道亡国的教训,对道教在长时期内均无特别的崇奉,实行严格的管理。
但此时沉重的苦难使民间道教活动空前活跃。
南北各地兴起了许多道教的新流派,民间的斋醮祈禳等道教活动,亦十分盛行。
青词创作在宋代达到高峰,与宋代道教斋醮盛行于朝野有关。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
在如此繁盛的道教斋醮科仪中,使用的文书种类很多,青词是科仪文书中最重要的一类。
南宋金允中曾详细稽考古式,在《上清灵宝大法》卷二十四中指出:斋醮自始及终,皆备词关申,是高功措辞者。
独青词乃斋主之情旨,高功之所据凭,科所谓誊词者也。
宋代青词作为在斋醮科仪中敬献天神的词文,其实是表达道教思想的一种工具。
因此形式上要求十分严格:青词须选用上等青纸,要求不能有玷污破损,一幅青词纸长一尺二寸,要使用小楷朱笔书写。
南宋词人的人生观与心境体验引言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尤其以南宋词坛更是出现了众多优秀的词人。
这些词人不仅在艺术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他们的作品中也蕴含着独特的人生观和深邃的心境体验。
本文将从几位南宋词人入手,探讨他们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以及在面对各种境遇中所体现出来的心境。
1. 苏轼:豁达乐观之风苏轼是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豪放、开朗和乐观主义情绪。
苏轼在面对官场挫折和流放困顿时,并没有陷入消沉和沮丧中,而是通过写诗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并展现出强烈的生命力和向上追求。
2. 杨万里:清婉淡泊之情杨万里被誉为“江南第一高才”,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淡泊著称。
杨万里对于人生的看法非常独特,他崇尚自然的力量,并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心境。
3. 辛弃疾:激昂壮志之情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渴望。
辛弃疾对于人生抱有积极进取、不甘平庸的态度,他在作品中流露出战斗精神和激昂壮志的情感。
4. 周邦彦:柔美浪漫之情周邦彦是南宋时期一位以女子词为主要创作对象的词人,他以其细腻、柔美和浪漫的创作风格而闻名。
周邦彦对于人生追求浪漫与幸福,他通过描写爱情、友谊和自然景色来表达内心深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结论南宋词人们在面临不同生活境遇时,通过各自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现出不同层面的人生观和心境体验。
他们的词作代表了一种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同时也渗透着对自然、爱情、国家等各个领域的倾慕和热情。
这些优秀的南宋词人,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而且给予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力量和感悟的启示。
第13卷 第1期兵团教育学院学报vol 13 No 1 2003年 第1期JOURNAL OF BINGTUAN ED UC ATION INSTITUTE Mar.2003宋代士人心理与词的内在契合徐 辉(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 要:士人是中国文化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对文学有着决定作用。
宋代士人的心理转向契合了宋词的特质:宋代士人偏重内心关怀,词则长于情绪抒写;宋代士人有无法言说的内心愁绪,词则婉转曲折、伤感缠绵。
另外词虽为艳科,宋人却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阔达胸境。
由此宋代士人将其真情实感倾注于词中,成就了一代文学。
关键词:内在契合;宋代;士人心理;词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548(2003)01-0025-03The Inner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And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X U Hui(College of Arts,Nati onal Universi ty of Sou thern China,Wuhan,Hubei430074,China)Abstract:Scholars are the main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i r mentality has a critical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li tera-ture.There is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and Ci: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ir inner heart and Ci has advantages i n expressing one s emotions;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have contra-dictory mood which can t be said publicly and in the same time the contents of Ci are mainly gloomy moods expressed indirectly.Moreover,although Ci has the beautiful appearance,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 ty think that the i mportance is to main tain tidiness after going through some untidy place.Therefore,the scholars of SONG Dynasty creates a new literature,filling their true feeling in to Ci.Key words:inner correspondence;SONG Dynasty;the mentality of scholars;Ci自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 士人阶层,他们进为官、退为民;拥有文化知识是他们的标志。
宋初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汇报人:日期:•引言•宋初文人心态概述•宋初诗歌创作概述目录•宋初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的关联性分析•宋初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的具体表现•结论与展望01引言探讨宋初文人(如王禹偁、柳开、穆修等)在面对新朝时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宋初文人心态研究这些文人在诗歌中如何表达他们的心态,以及诗歌对他们的影响。
诗歌创作主题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深入了解宋初文人的心态变化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体现,为文学史和思想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意义通过研究宋初文人的诗歌创作,揭示当时文人的思想风貌、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为理解宋初历史和文化背景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理解。
02宋初文人心态概述宋朝建立之初,政治环境复杂多变,文人地位受到挑战。
政治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宋朝重视文化,文人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030201时代背景与文人境遇宋初文人普遍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
忧患意识部分文人追求自由生活,寄情山水,表现出隐逸情怀。
追求自由许多文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
积极进取文人心态的形成与特点文人心态的影响因素政治因素政治环境的变化对文人心态产生直接影响,如靖康之变等事件对文人心态的影响。
社会因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和条件。
个人因素文人的性格、经历、学识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其心态和创作。
03宋初诗歌创作概述唐末五代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歌创作也受到了影响。
此时,诗歌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风格多样。
唐末五代时期的诗歌创作宋初时期,社会逐渐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此时,诗歌创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品。
宋初的诗歌创作诗歌创作的发展历程诗歌创作的风格与特点抒发个人情感01宋初诗歌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诗人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情感。
宋初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研究摘要:宋初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人心态和诗歌创作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宋初时期,文人思想意识的变化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宋初文人心态与诗歌创作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必要的。
本文分析了宋初文人心态的主要表现和原因,并探讨了这种心态对于诗歌创作的影响。
首先从文人的身份地位入手,分析了宋初文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以及这种环境对文人的影响。
其次,本文通过对宋初文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分析,揭示了他们在面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等问题时的态度和思考,这些思考方式和哲学意识都深刻地反映到了他们的诗歌创作中。
最后,本文从宋初诗歌的风格和主题入手,深入探究了文人心态对于诗歌的影响和塑造,以及诗歌创作和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分析和论证,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来促进对宋初文学和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关键词:宋初,文人心态,诗歌创作,社会变革,哲学意识宋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文人心态和诗歌创作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初文人思想意识的变化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宋初文人心态和诗歌创作是非常有意义而又必要的。
一、文人身份地位的变化宋初时期,文人身份地位的变化对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唐朝,文人是仕宦家族中的一部分,他们的作品大多描写政治、战争或爱情等主题。
但是,随着唐朝的衰落,政治和战争主题的诗歌逐渐失去市场,文人开始转向抒情、写景和哲思等主题。
到了宋代,文人已经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再强调仕宦身份地位,而是注重自己的精神生活和自我完善。
他们认为,个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富有,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
二、文人内心体验和感受宋初文人内心体验和感受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文人在面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等问题时,有着独特的态度和思考方式。
他们对自然采取一种崇敬的态度,认为自然是一种神圣的存在,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北宋与南宋时期的词人创作风格比较一、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中,词是一种独特的韵文体裁,以表达个人情感为主要目的。
北宋和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词的发展阶段,两个时期都涌现了众多优秀的词人。
本文将比较北宋与南宋时期词人的创作风格,探讨两个时期在词艺发展上的异同。
二、北宋时期的词人及其创作风格1. 苏轼苏轼被誉为“诗骚巨擘”,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的词具有豪放洒脱、自然率真的特点。
他注重以自己真实感受来表达情感,不拘泥于传统约束,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夸张修辞来塑造形象。
示例: >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初醒云海茫茫西江水 > 微雨沾衣欲湿还挂碧桃落尽黄昏花2. 李清照李清照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作以婉约柔和、凄婉动人为特点。
李清照的词创作以写女性内心世界和个人情感为主题,经典之一是《如梦令》。
示例: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沈园泛菊花 > R记得饮时处安排湿衫低拜执春华三、南宋时期的词人及其创作风格1. 辛弃疾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文学性和战斗性较强。
辛弃疾擅长用叙事手法表达对国家破败局面的忧虑,并借此抒发自己的宿愿和情感。
示例: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2. 周邦彦周邦彦是南宋时期著名音乐家兼词人,在音乐上有很高造诣。
他的词作常常贴近生活,描绘田园景物和情感细腻动人。
示例: > 杏园芳·金陵怀古 > 玄坛总角咽清香, 萧关逞巧思藏。
> 著地儿星浑如饭, 三千里驹不用枪。
四、北宋与南宋时期词人创作风格比较1. 音乐性和文学性比较•北宋的词人注重音乐性,追求曲调流畅,以抒发情感为主要目的。
•南宋的词人具有更强的文学色彩,更加注重文字的表达和构思。
2. 情感表达方式比较•北宋词人倾向于豪放张扬、奔放自由的情感表达方式。
•南宋词人则更多地通过凄美动人、含蓄婉约的手法描绘情感。
文人群体一直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风尚的代表,体现着社会的气质。
每一个朝代的文人审美都是不尽相同的,都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正是因为有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内涵。
宋代对外面临着外敌侵扰,周围的政治环境不太安定,每年都要给周边国家进贡岁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物质也非常丰富。
并且在文化方面,宋代的理学更是发展成熟,影响到文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其他方面。
在经历了秦汉的磅礴大气,唐代的兼容并包,到了宋代由于官方的重文轻武之风、“守内虚外”的治国之策,这一时期的文人就显得相对来说比较内敛。
他们更加注重向内发掘,注重向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体味,因此宋代文人整体上就呈现出一种向内的审美趋向。
一、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审美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领域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从写实到写意,这就造成了文人的审美也在这个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不断游离,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01.入世的审美文化——经世致用隋唐以来朝廷开科举,取进士,这个制度也被宋朝传承下来,宋初人们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好不容易迎来了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文人们都以自己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政治当中,入仕一时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量。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就促进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因此也就涌现出了许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文人,如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
他们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学问,并希望学有所用,另外他们大多都参与古文运动,提倡文章写作应当揭露社会弊病,在科举考试方面应该考察学子们的实践能力,将侧重点放在策论,这就体现了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
到了南宋这一思想有增无减,国家经历过以此动荡,许多当时的文人们都经历过这一场浩劫,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一雪前耻。
论宋词中文人的从容心态赵培玉【摘要】宋代文人心怀从容平和之态,这种心态反射到他们的词作中蕴含着丰富、复杂的情思意蕴.文人们各自境况不同,从居庙堂之高与处江湖之远两方面对文人心态进行分析,有贬谪之后豪放的从容、仕途平顺豁达的从容、罢官之后蓬勃的从容、布衣一生克制的从容之心.【期刊名称】《成都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2)011【总页数】5页(P76-80)【关键词】宋词;文人;从容【作者】赵培玉【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全宋词》文字间隙中易于体会到宋代文人那种中正平和的心态,不论是居于庙堂之高还是处在江湖之远,词人们运用着或朴素或豁达的笔触向后来人传达着从容之心。
在电脑上检索《全宋词》,词中有“从容”二字的,有128例。
当然,更多传达这种情绪的词作,并未使用从容一词。
如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2434词人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宁静安适的农家风俗画。
虽然没有一个字在写词人是如何的闲适从容,可是整首词读下来,清新之意扑面而来。
而在用了“从容”一词的128首宋词中,辛弃疾又有7首,可见他除了广为人知的豪放情怀之外,亦有细腻柔媚之处。
《贺新郎·题君用山园》云:“曾与东山约。
为鲦鱼、从容分得,清泉一勺。
”[1]2490东山无情,词人却与之相约;清泉潺潺,而词人独取一勺。
稼轩之清新可爱,可见一斑。
除辛弃疾之外,李曾伯独有9首,如《水龙吟·甲午寿尤制使》云:“几年野渡孤舟,萧然袖此经纶手。
归来廊庙,从容进退,祖风犹有。
小队环花,轻艘漕玉,暂临金斗。
把持书帷幄,期年坐啸,尘不动、依依柳。
”[1]3540他是热心事功的用事之臣,前期多描写战事慷慨,又自称“愿学稼轩翁”[1]3579(《水调歌头·甲寅寿刘舍人》),故而在离开朝堂之后颇多抒情,从容之意始露。
李清照的词作与宋代文化审美取向的差异李清照,这位宋代词坛的璀璨明星,以其独特的词作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当我们将她的作品置于宋代文化审美取向的大背景下审视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差异。
宋代文化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局势以及哲学思潮的影响。
宋代崇尚理学,强调理性、秩序和内敛。
在艺术领域,追求含蓄、典雅、平和的风格成为主流。
诗词创作也多注重意境的营造和哲理的蕴含,语言精炼,情感表达较为克制。
李清照的词作却常常突破这些传统的审美规范。
她的作品情感真挚而热烈,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怒哀乐。
例如《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便以一连串叠词将内心的愁苦和孤独宣泄得淋漓尽致,这种直接而强烈的情感表达与宋代主流审美中所倡导的含蓄克制大相径庭。
在题材方面,宋代文人的词作多以咏史、咏物、应酬等为主,而李清照的词作则更侧重于个人生活的描绘和情感世界的展露。
她写相思之苦,如《一剪梅》中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身世之悲,如《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这些作品贴近生活,充满了个人的真情实感,与宋代主流文化审美中更倾向于宏大叙事和社会主题的倾向有所不同。
从语言运用上看,宋代主流词作追求语言的精炼、典雅,而李清照的语言风格则灵活多样。
有时清新自然,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有时又通俗直白,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她不拘泥于传统的语言规范,以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内心的感受,这种语言风格的突破使她的词作在宋代词坛独树一帜。
再者,李清照在词作中展现出的女性意识也是与宋代文化审美取向存在差异的重要方面。
在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女性的声音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较为微弱。
然而,李清照却勇敢地表达了女性的情感需求和独立思考。
她的《渔家傲》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展现出一种豪迈奔放的气概,与当时社会对女性温柔、顺从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文学的风格特点与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1. 引言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丰富多样的创作形式而著称。
同时,宋代文人墨客也以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情感深深地影响了整个社会。
2. 文学风格特点2.1 理性与浪漫并重宋代文学注重对情感的表达,但与此同时,理性思维也在写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种结合使得宋代文学在情感表达上显得真挚且准确。
2.2 婉约清新宋代文学追求温婉、含蓄的写作风格,强调修养、雅致,尤其体现在诗歌和词曲中。
这种婉约清新的风格赢得了广泛的喜爱,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3 线条流畅宋代散文以其清晰明快、条理分明为特点。
写作手法简练精巧,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理解内容,这也是宋代散文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所在。
3. 文人墨客的生活态度3.1 追求自我修养与人生观念宋代文人墨客注重个体修行和内心净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
他们倡导“君子之于物也,曰向其性”(《论语》),即顺应本性、追求内心真实的生活方式。
3.2 注重艺术和美学追求宋代文人墨客崇尚艺术与审美,他们以绘画、诗歌、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对美的执着追求不仅丰富了他们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对整个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3.3 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问题虽然宋代文人墨客以自身修行为主,但同时也关注社会现象和民生问题。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社会风气和政治局势的忧虑,并致力于改善社会状况。
4. 结论宋代文学以其独特风格和桀骜不驯的思想态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文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人墨客们以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影响了后世,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文化遗产。
以上是关于宋代文学风格特点与文人墨客生活态度的简要介绍。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青词文体与宋代文人心态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常用文体,宋人别集中多见,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
宋代文人青词具有诚心忏过特质,我们可以此观照其中体现出的种种宋代文人心态,如禳灾除病、祈求延年的祈福心态;忧心前途、全身保安的自慰心态;虔诚自省、谨慎畏祸的约束心态;追荐亡灵、缅怀亲人的哀痛心态等。
宋代文人创作的某些青词还流露出作者心态的转折变化,反映出作者在某个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忏悔文学和忏悔意识此前并不发达,而青词中却大规模地出现忏悔心态,值得关注。
研究文人青词有助于洞察古代文人的深层心理活动,把握其微妙心态。
标签:青词;文体;宋代;文人心态;忏悔随手翻阅宋人别集,会发现一批古代常写常用而今天早已废弃失传的特殊文体,譬如青词就是一种有特定体制和用途的古代文体,宋人别集中所在多有,而今人对其已不甚了了。
近年来对于青词,学术界已有多篇论文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讨,如张洪泽的《道教斋醮史上的青词》①、查庆等人的《宋代道教青词略论》②、杨毅的《论唐宋道教青词演变》③等。
然而,现有研究的立足点,多是道教立场或角度,迄今尚无专门从文人心态的视角探讨青词者。
鉴于青词的诚心忏过特质,对于青词中体现的天人沟通,特别是文人青词表现出的自省、忏悔等特殊心态,似乎还有较大的开掘余地,本文愿在此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一请先从文体概念的辨析解释入手,考察几条有关青词的文献材料:唐人李肇《翰林志》云: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
④宋人程大昌《演繁露》云: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朱字,名为青词。
恐初立此体时,是仿道仪也。
⑤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引陈绎曾话云:青词者,方士忏过之词也。
或以祈福,或以荐亡,唯道家用之。
⑥清人吴曾祺《文体刍言》云:青词,亦于斋醮用之。
唐人为之滥觞,宋人文集中亦常常有之。
至于嘉靖中,道教盛行,天子一意焚修。
一时词臣争以此迎上意。
谓之青词者,盖以青纸书之也。
⑦综合上述文献,可知青词与道教祭祀斋醮密切相关。
在道教斋醮仪式中,要向天神奏告祈祷,而青词就是斋主向上天表达心意愿望的祝告词文。
今人在求神拜佛时,口中犹念念有词,说白了,青词就是这种向神灵说的吉祥话。
向神灵表白心迹,口头、书面都可以,本无具体规矩。
及至唐代,皇家制定了规则,专门请文人把祝告之词郑重其事地写出来,并在用纸、写法上有种种形式方面的讲究,于是青词就仪式化、正规化了。
接着流传到民间,普通百姓人家也开始使用青词。
中国古代的道教信仰几度兴盛、代不乏人,而青词的数量定然不可胜计。
写作青词者,有道门道士,有文人学士,还有民间百姓。
不过,只有那些收录保存在古代文献里的青词流传至今,绝大部分民间青词都亡佚了。
本文关注的,是宋代文人学士写作的青词。
青词起于唐代而盛行两宋,唐人文集中尚不多见,而宋人文集里比比皆是。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略作文献梳理,宋人别集中存有较多青词的作家集子情况大致如下:胡宿《文恭集》、苏颂《苏魏公文集》、王珪《华阳集》、范祖禹《范太史集》、韩维《南阳集》、欧阳修《文忠集》、苏轼《东坡全集》、苏辙《栾城集》、陈师道《后山集》、秦观《淮海集》、李之仪《姑溪居士前集》、邹浩《道乡集》、刘跂《学易集》、李昭玘《乐静集》、刘安节《刘左史集》、傅察《忠肃集》、李纲《梁谿集》、张纲《华阳集》、孙觌《鸿庆居士集》、史浩《峰真隐漫录》、周麟之《海陵集》、周必大《文忠集》、王质《雪山集》、周孚《蠹斋铅刀编》、杨简《慈湖遗书》、洪适《盘洲文集》、杨万里《诚斋集》、陈造《江湖长翁集》、楼钥《攻媿集》、真德秀《西山文集》、陆游《渭南文集》、叶适《水心集》、魏了翁《鹤山集》、刘克庄《后村集》、洪咨夔《平斋集》、李曾伯《可斋杂稿续编》、陈著《本堂集》、何梦桂《潜斋集》、(金代)李俊民《庄靖集》。
其中胡宿、王珪、欧阳修、魏了翁、周必大、洪适、楼钥、真德秀、刘克庄等人作品集中青词尤多,而最多的胡宿、王珪、周必大三家竟达百首以上,在各自文集中占数卷的篇幅。
青词的盛行与古代的道教神仙信仰休戚相关。
唐代皇帝与老子攀亲,庄子、列子等都被封为真人,而《老子》《庄子》《列子》亦被尊为经,故青词源于唐代不足为奇。
宋代的道教斋醮仍然盛行于朝野,真宗皇帝本人居然写作数十首青词,而徽宗更是崇道,自号“道君皇帝”。
明人朱国祯《涌幢小品》说宋世尤重科醮,“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⑧,比唐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斋醮的副产品——青词的创作遂在宋代日益发展并逐渐达到兴盛的程度。
青词的应用范围极广,上至皇家朝廷、下至贩夫走卒,在斋醮仪式时都需使用。
宋代青词按使用者等级的高下,可简单分为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两大类别。
皇家御用青词当然用不着日理万机的皇帝亲自出马;就像教坊乐语一样,作为“天子私人”的翰林学士,有职责为皇家撰写这种宗教应用性文字。
对此,北宋杨亿《杨文公谈苑》“学士草文”条说得很明白:学士之职,所草文辞,名目浸广:拜免王公将相妃主曰制,赐恩宥曰赦书、曰德音,处分公事曰敕,榜文号令曰御札,赐五品以上曰诏,六品以下曰敕书,批群臣表奏曰批答,赐外国曰蕃书,道醮曰青词,释门曰斋文,教坊宴会曰白语,土木兴建曰上梁文,宣劳锡赐曰口宣。
⑨杨亿一下子列出十余种翰林学士职责内的文体,而青词就在其内。
欧阳修《内制集序》云:今学士所作文尝多矣。
至于青词斋文,必用老子、浮屠之说;祈禳祕祝,往往近于家人里巷之事;而制诏取便于宣读,常拘以世俗所谓四六之文,其类多如此。
⑩学士院的翰林学士都是当时的雄文大手笔,由他们来写这种应用性的文字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不过,正由于翰林学士是为皇家充当文秘,故不敢不尽心竭力。
学士们的精心撰写自然极大地提高了青词的创作水平,让青词愈趋严整规范。
而学士们撰写的供奉青词流传到社会上以后,普通文士、百姓之家又会竞相效仿,这就有力推动了宋代青词的创作,以至青词成为宋人文集中的常见文体。
青词的本质是应用性文体,故首重功能。
王恽《玉堂嘉话》卷四引鹿庵云:“青词主意,不过谢罪、禳灾、保佑平安而已。
”斋主向神灵祝告一般都有具体的目的性。
不用说,皇帝的青词一般都是祈祷国泰民安或者希冀长生不老。
普通百姓的青词则功能更多:或者自己做错了事,请求神灵原宥;或者自身、家人有灾有难,祈求神灵消灾除难;或者对未来的前途有美好憧憬,渴求神灵保佑实现,等等,不一而足。
宋代大型总集《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七十一至七十四皆收录青词,其中皇家御用青词和民间青词各二卷,编排上则按照功能的不同加以区分。
皇家御用青词的类别有圣节、本命、国家祈祷、祈嗣保庆、禳灾、雨旸祈祷、御容、国忌、生日等;民间青词分出本命、祈禳赛谢、净狱、祈嗣、祈病谢安、禳时灾、祈雨、谢雨、祈雪、追荐等种类。
上述名称有的一看即懂,而有的则需要解释一下。
圣节指神灵的节日;本命指某人的本命年;祈嗣保庆是希望早生后代,子孙健康成长;净狱是希祈天下太平、盗贼弭宁。
由此可见,宋人非常信奉道教,而青词的应用范围也十分宽广,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事情无不可以祈祷祝告。
新房子盖好了要写青词,生老病死要写青词,新官赴任要写青词,甚至出使外国也要写青词(葛谦白有《奉使金国作醮保安青词》)。
祈雨要写青词,待下雨后,还要再写青词以谢雨。
青词既然用在特定场合,自与一般文体有别,必有其特殊的体制和写法。
自唐代起,青词的撰写就存在骈体四六与诗体两种,其中又以骈体四六为主,诗体青词只能算作一种变体。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曾为一吴姓道士夜醮,撰诗体青词《绿章封事》云: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谘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巷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这是李贺笔下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体现出他一贯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道教本来就讲究浪漫奇幻,李贺把青词写成这样,也不为出格。
明代周思得辑《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卷三十五详述了四六体青词的文体规格样式:文用四六,或十二句,或十六句。
修撰者务在实朴,言简意深,不可繁华多语。
纸用一张,阳数也。
不用二幅,盖偶数也。
纸高一尺二寸,密行书写,阔不容纸,上空八分,下通走蚁,前留二寸,后空半张,以待太上判命。
书法与书章并同,切在志诚,不可灭裂,戒之慎之。
由此可知,青词规矩严格,各环节都马虎不得。
青词的用纸和书写规则姑置不论,就其写法而言,与一般骈体四六有所不同。
它在书写上虽然一样讲究对仗、用典,但用词须避免华靡绮艳,应以朴实无华为本,追求言简意深、道韵婉转的艺术效果。
南宋道士吕元素《道门定制》云: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
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
岂有请命于上帝就以递告众真欤?又朝廷所修词文不过六七十字,不用“中谢”、“伏念”字,诚为谨严。
且词先入愿意,欲直具事,因不可以对偶联属。
虽云宣读之便,不知词文又有对偶,事重意复,不严简尔。
可见,青词尊奉的神灵亦有讲究,或专上三清玉帝(指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或专上玉皇上帝,其他各路神仙最好不要掺杂在内。
尤其是朝廷所用青词,更需规制谨严。
为达言意简赅,先表意愿,直书其事,最好连偶俪的句子都不要用。
试看欧阳修《兖州会真宫等处开启皇帝本命道场青词》:伏以三辰昭运,六甲驯行。
当熏风阜育之时,属正命本元之日。
谨遵科式,上荐诚明。
诵灵蕊之真文,延紫清之诸圣。
伏冀苍灵降鉴,福嘏骈臻。
蒙休匪止于眇躬,博施咸均于庶品。
参照上述标准,此作应该算作得体。
但平心而论,如此青词只是徒具一幅外表而已,并没有什么文学美感可言。
与欧阳修这首青词不同,大文豪苏轼的《徐州祈雨青词》就颇有可观:河失故道,遗患及于东方;徐居下流,受害甲于他郡。
田庐漂荡,父子流离。
饥寒顿仆于沟坑,盗贼充盈于犴狱。
人穷计迫,理极词危。
望二麦之一登,救饥民于垂死。
而天未悔祸,岁仍大荒。
水未落而旱已成,冬无雪而春不雨。
烟尘蓬勃,草木焦枯。
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
禾未入土,忧及明年。
臣等恭循旧章,并走群望。
意水旱之有数,非鬼神之得专。
是用稽首告哀,吁天请命。
若其赋政多辟,以谪见于阴阳;事神不恭,以获戾于上下。
臣实有罪,罚其敢辞。
小民无知,大命近止。
愿下雷霆之诏,分敕山川之神。
朝寸云,暮洽千里。
使岁得中熟,则民犹小康。
这是苏轼在元丰元年(1078)知徐州时所作。
当时苏轼因对王安石的“变法”存有看法,自感在朝廷上难见容于新派,于是请求外调地方。
他在地方官的任上,体恤民情,尽心竭力。
熙宁十年(1077),他由密州改知徐州,当年夏天黄河决口,洪水泛滥,危及城池。
苏轼亲自率领官兵百姓抢修堤坝,发公廪,济困穷,“庐于城上,过家不入”(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徐州得以保全。
谁知祸不单行,水灾之后转年就是大旱,几个月滴雨未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