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研究现状
- 格式:ppt
- 大小:13.37 MB
- 文档页数:90
抗血小板药物研究进展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据国内统计,自2001年来,脑梗死、冠心病、心肌梗死一直在疾病死亡排位中位居前 4 位,以心血管疾病为例,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高达77人/10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为42人/10万,大城市脑梗死发病率也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
一、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血小板参与血栓形成过程的许多环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常循环血液中,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
当血管破损或血液中出现血小板活化因子时,血小板即由静息状态转为功能状态,称血小板活化。
血小板在破溃部位黏附、聚集形成白色血栓,黏附聚集的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物质,同时为凝血因子活化提供平台,凝血因子瀑布式活化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等形成红色血栓。
可见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即可阻止或延缓血栓的形成。
二、抗血小板药物的分类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是最早被应用于抗栓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联合用药治疗动脉血栓的基本药物。
阿司匹林是血栓素A2(TXA2)生物合成的抑制剂,能促进环氧化酶(COX)活性部位第529 位丝氨酸乙酰化,不可逆抑制COX 的活性,进而导致TXA2生成减少,从而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反应。
此外,阿司匹林还能减少凝血酶的生成,加强纤维蛋白凝块的通透性与溶解,促进血小板内NO 的生成。
阿司匹林的主要缺点在于对环氧化酶的特异性,这意味着其在抑制血栓素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粘附,因而既不缓解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另外,阿司匹林对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同时,阿司匹林会引起严重的胃肠道反应, 较大剂量可引起胃溃疡,无痛性胃出血。
2.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主要有双嘧达莫(Dipyridamole)和西洛他唑(Cilostazol)。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及其应用前景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药物也越来越多元化。
其中,血液循环系统的疾病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因为血液对于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针对血小板凝聚这种常见的疾病,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就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一、抗血小板药物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批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就问世了。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的凝聚,从而预防并治疗血小板原性的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血管病、外周动脉疾病等。
而且由于阿司匹林便宜易得,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然而,尽管阿司匹林是一种高效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它也存在着严重的副作用问题。
例如,长期大量的服用阿司匹林会增加胃肠道出血的风险,从而导致溃疡性结肠炎、胃黏膜病变等疾病。
因此,研发出新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就显得尤为迫切了。
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现状1. P2Y12 ADP受体拮抗剂P2Y12受体是一种ADP受体,它是一种与血小板形态、功能等密切相关的受体。
因此,P2Y12 ADP受体拮抗剂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P2Y12 ADP受体拮抗剂有普拉格雷、替格瑞洛、咔地喹等。
2. GPIIb/IIIa受体拮抗剂GPIIb/IIIa受体是一种胞膜蛋白,它在血小板聚集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这种受体开发的药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市面上比较常见的GPIIb/IIIa受体拮抗剂有依匹拉韦、阿巴格雷勒等。
三、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前景1. 安全性更高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相对于阿司匹林来说,拥有更好的安全性。
例如,普拉格雷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而同时也不会影响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
2. 疗效更佳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相对于传统药物来说,其抗血小板效果更佳。
例如,研究表明,替格瑞洛可以在不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下,显著降低血栓的形成。
3. 有助于个性化治疗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有望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现状王林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中国300211)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8-0086(2009)031934年,德国费利克斯·霍夫曼在其上司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宣布了阿司匹林的问世。
英国科学家John R. V ane爵士提出低剂量的阿斯匹林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thromboxane)的分泌,并于1982年发现阿斯匹林抗炎机制,同另两位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活性物质的科学家共同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暨医学奖。
自20世纪70年代起,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198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核准阿司匹林用于脑卒中预防。
1985年,美国FDA又核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肌缺血发作。
l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建议,年龄超过30 岁的糖尿病病人除非有过敏、胃肠对阿司匹林不能耐受、凝血功能障碍等危险因素外都应该服用阿司匹林。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实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减少25%。
但是,近年研究发现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不能充分抑制血小板功能而致临床血栓事件的发生,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1 阿司匹林抵抗的不同定义及相关临床研究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在开始服用阿司匹林时即出现.也可能在服用一段时间阿司匹林(有效)后才出现。
目前尚未有公认阿司匹林抵抗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 :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bioc hemical aspirin resistance)”;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clinical aspirin resistance)”。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分析引言血小板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血细胞,负责停止出血并帮助伤口愈合。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过多的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血小板药物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对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分析1. 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统计,2019年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XX亿美元。
这一增长得益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视。
2. 区域市场分析(这是一个例子,下同)2.1 北美地区北美地区是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主要消费地区之一。
高发病率和高收入水平是该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2019年北美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并有望在未来几年保持稳定增长。
2.2 欧洲地区欧洲地区也是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重要消费地区。
在欧洲,心脑血管疾病是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促使了抗血小板药物的需求增加。
据报道,2019年欧洲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继续保持增长。
2.3 亚太地区亚太地区的抗血小板药物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这可以归因于人口增长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以及提高医疗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
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亚太地区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继续增长。
3. 市场驱动因素分析3.1 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加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促进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发展。
3.2 医疗水平提高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重视程度增加,从而提高了抗血小板药物的需求。
4. 市场挑战因素分析4.1 国家法规限制不同地区的国家法规对抗血小板药物的销售和使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规定,这对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指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后,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药物失效或不起作用。
这一现象在临床中广泛存在,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主要治疗手段仍然是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对于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
例如,一些人因为遗传因素致使药物不起作用,此时需要考虑改用其他药物或增加药物剂量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一些患者而言,需要进行血栓彩超检查或其他检查,以确定血栓的位置和密度。
2、手术治疗
由于一些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仍然容易出现血栓形成现象,因此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血栓坏死的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栓,预防血栓脱落或形成新的血栓。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手术治疗前,需要先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避免手术中出现出血等问题。
3、营养治疗
一些研究表明,一些特定的营养素可以通过降低血小板活性等方式,缓解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症状。
例如,增加鱼油、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摄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活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也可以通过减少饮食中的脂肪和糖的摄入来降低血小板活性,达到预防血栓的效果。
总的来说,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原因会导致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需要针对每位患者的个体化情况,综合考虑多种治疗手段,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调研报告1. 概述抗血小板药物是指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药物。
由于血小板的异常聚集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报告将对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进行调研分析。
2. 市场规模根据数据分析,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在近几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在2019年,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总体规模达到了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该市场规模将达到Y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Z%。
3. 市场驱动因素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3.1 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老龄化的加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形成,这促进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增长。
3.2 新药研发推动市场增长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药物研发成果,如P2Y12受体拮抗剂、COX抑制剂等,这些创新药物的问世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3.3 医疗技术发展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得到了提高,有效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这引导了更多患者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
4. 市场竞争格局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企业包括A公司、B公司和C公司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研发创新药物、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和市场推广来提升自身竞争力。
5. 市场机会与挑战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存在以下机会和挑战:5.1 市场机会•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为市场提供了增长机会。
•新药研发为市场带来创新机遇。
5.2 市场挑战•抗血小板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仍然是市场的挑战之一。
•经济因素对市场增长的影响不能忽视。
6. 市场前景与建议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需要加强研发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并加大市场推广力度。
此外,与医疗机构和相关行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是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
抗血小板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试从其临床应用现状及展望等方面加以阐述。
1 血小板激活与血栓形成作为外周血的三种有形成分之一,血小板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黏附、变形、聚集、释放和分泌颗粒内容物(如ADP,5-HT)等。
静息状态的血小板转变为生理功能的状态即为血小板的激活。
血小板激活后能提供磷脂表面,加速血液凝固,最终纤维蛋白包绕血小板聚集体形成血栓。
1. 1 血小板黏附血管内膜内皮细胞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血小板膜表面的糖蛋白受体(GPⅠb-Ⅸ-Ⅴ)通过与已黏附在胶原纤维表面上的vWF结合从而黏附在受损内皮表面。
此外,血小板也可直接通过胶原受体与胶原纤维结合。
1.2 血小板激活、释放在来自红细胞的ADP和已形成的起始凝血酶诱导下,黏附后的血小板被激活,释放α颗粒和δ颗粒(致密颗粒),其中α颗粒又可释放纤维蛋白原、纤维连接蛋白、凝血因子V (FV)、vWF、血小板β2球蛋白(β2TG)、血小板衍生生长因(PDGF)、血小板第4 因子(PF4)和转化生长因子等活性物质,δ颗粒可释放ADP、ATP、血栓烷A2(TX A2)、Ca2+、组胺、5-HT及肾上腺素等活性物质。
1.3 血小板聚集在ADP、肾上腺素、凝血酶、胶原纤维等诱导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形成,血小板之间通过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相互连接,形成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
1.4 血栓形成血小板的膜磷脂(PF3)提供凝血反应表面,加速凝血酶原酶和凝血酶(FⅡa)的形成,后者可进一步使血小板聚集,变为不可逆性血小板聚集体,在整个血小板聚集体中,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从而使血小板紧紧交织在一起,逐渐形成血栓。
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研究中药药效物质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其中,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是中药中一种重要的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中药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研究现状中药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研究已经有了广泛的成果。
从过去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许多中药药效物质具有明显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这些中药药效物质主要通过干预凝血系统中的关键分子来发挥治疗作用。
第二部分: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机制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主要是通过干预凝血系统的不同环节来实现的。
首先,中药药效物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减少血小板在凝血过程中的积聚。
其次,中药药效物质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阻碍血小板形成血栓。
此外,中药药效物质还可以通过调节血小板表面分子的表达,改变血小板的功能。
第三部分:常见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研究目前已经有多个中药药效物质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方面进行了研究。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可以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阻碍血小板的凝聚作用。
川芎中的川芎内酯A可以通过调节血小板表面分子的表达,改变血小板的功能。
除此之外,人参、桂枝、丹参等中药药效物质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
第四部分:中药药效物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临床应用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中药药效物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
在这些疾病中,血小板凝聚是引起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中药药效物质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凝聚,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第五部分:中药药效物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前景展望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一直受到广大医学研究者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中药药效物质抗血小板凝聚作用的认识将越来越深入。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更加精确的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挖掘中药药效物质的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肿瘤是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然而在肿瘤的治疗中,除了化疗、放疗和手术等传统治疗手段外,抗血小板药物也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不断深入研究,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
本文将就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抗血小板药物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功能,阻止血小板粘附和凝聚,从而起到抗凝血、抗血栓作用。
而在肿瘤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也展现出了一些独特的作用。
1. 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研究表明,血小板与肿瘤细胞具有密切的关联,血小板释放的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减少这些促进因子的释放,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2. 增强放疗和化疗的疗效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增加放疗和化疗对肿瘤的疗效。
一方面,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血供,使肿瘤细胞更加容易受到放化疗的影响;抗血小板药物还可以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肿瘤对放化疗的敏感性。
3. 减少肿瘤转移和复发血小板在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可以减少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从而减少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二、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作用的深入研究,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1. 抗血小板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已经在一些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例如在结直肠癌、胃癌和乳腺癌等肿瘤的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已经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而随着对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的不断深入与了解,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肿瘤可以受益于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
2. 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近年来,肿瘤免疫治疗成为了肿瘤治疗的新希望,而抗血小板药物与肿瘤免疫治疗的结合应用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2024年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发展现状1. 简介抗血小板药物是一类常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则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凝血过程,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进而推动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
2. 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XX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XX%。
预计到2025年,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
这表明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3. 技术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
而针对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正在积极进行中,例如P2Y12受体拮抗剂、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等。
这些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效果,将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4. 市场竞争格局在全球抗血小板药物市场中,目前主要的市场竞争者有辉瑞、施贵宝(Bayer)、诺华(Novartis)、葛兰素史克(GSK)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增长,还推动了整个市场的发展。
此外,亚洲地区的制药公司也逐渐崭露头角,例如中国的同仁堂、海正药业等。
市场竞争激烈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5. 市场驱动因素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驱动因素。
首先,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现象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预防和治疗。
其次,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也刺激了抗血小板药物市场的需求。
另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也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此外,医疗保健政策的改革和医疗保险的普及也为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6. 市场挑战和机遇虽然抗血小板药物市场发展迅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实验研究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
方法:对116例病情稳定的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为诱导剂检测的电阻抗结果大于0 Ω,阿司匹林有反应即检测结果等于0 Ω。
氯吡格雷抵抗即用10 μmol/L二磷酸腺苷为诱导剂检测电阻抗结果大于10 Ω,氯吡格雷有反应即检测结果小于等于10 Ω。
结果: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5.1%(6/116)。
結论: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和国外报道相似,除老年、女性患者外,糖尿病也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一个危险因素。
标签:脑血管疾病;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由于其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现已成为各种脑血管病预防和治疗的基石。
阿司匹林的优点在于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从而长期抑制血小板功能和血小板依赖血栓的形成。
其缺点是在一定浓度,不加选择地抑制了环氧化酶的所有形式,使得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的前列腺素I2(PGI2) 的生成减少。
由于阿司匹林在抑制形成的同时并不影响血小板的分泌和黏附,因此它既不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也不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分裂。
阿司匹林对于二磷酸腺苷(ADP)等其他刺激产生的血小板激活,也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2]。
本实验旨在前瞻性地评价脑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识别和处理氯吡格雷抵抗提供策略。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0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急救中心住院的脑血管病患者116例,其中男78例、女38例,年龄35~77岁、平均(62.3±11.2)岁。
1.2 方法1.2.1 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116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5例为单用阿司匹林组,100 mg每日1次,连服14 d。
61例为联合用药组,阿司匹林服用如前,加用氯吡格雷每天75 mg,连服14 d。
保证所有患者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最后1剂后2~3 h 内抽其空腹静脉血 2.7 ml,用凝血抗凝瓶留取,轻轻颠倒混匀,立即送检,按产品说明操作在3 h内完成。
阿司匹林抵抗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阿司匹林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用药,但由于阿司匹林抵抗现象的出现,致使部分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后不仅未能起到预防或治疗动脉血栓的作用,反而增高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风险。
为此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已经成为临床上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对阿司匹林抵抗防治对策的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阿司匹林抵抗定义目前阿司匹林已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使多数心脑血管病事件大幅降低[1]。
并使心血管疾病患者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25%[2]。
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都能从阿司匹林治疗中获益,有研究显示0.4%~83.3%个体对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不敏感,部分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然发生了血栓栓塞性事件。
这种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或阿司匹林无反应现象[3]。
Eikelboom于2002年提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这是他进行HOPE试验中的一项研究结果。
Eikelboom等通过检测976例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尿中的11-脱氢-血栓素B2,随访5年后发现:阿司匹林抵抗者发生心肌梗死,卒中和死亡的总风险增高。
高尿11-脱氢-血栓素B2组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风险是低值者的2倍和3.5倍[4] 。
阿司匹林抵抗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5]。
此后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开始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2 阿司匹林抵抗的原因与机制研究发现,在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中,吸烟和高脂血症比例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抵抗者,吸烟使儿茶酚胺升高,高脂血症引起生成血栓素A2的血小板数量增加,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产生。
而口服其他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可干扰血小板中阿司匹林与COX-1结合,因影响其抗血小板效应[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