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证证治(2020)
- 格式:ppt
- 大小:355.00 KB
- 文档页数:99
从治疗痞证论半夏泻⼼汤的“魅⼒”第 1428 期作者 / 孟庆鸿天津中医药⼤学编辑 / 许红⊙校对 / 钱秀华痞满是临床消化系统⽅⾯极为常见的证候。
《素问·异法⽅宜论》载“藏寒⽣满病”,最早提出对痞满病因认识。
⽽仲景先师则是创⽴诸泻⼼汤治疗该种疾病,半夏泻⼼汤既是治疗寒热错杂痞证的基础结构,也是后世医家应⽤最为⼴泛的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半夏泻⼼汤都是治疗脾胃系疾病的“宠⼉”,下⾯谈谈它的“魅⼒”。
1 何为痞证2 治疗痞证的思维之“美”中医是建⽴在朴素的辩证思维和取类⽐象的世界观之上的,因此认识疾病、诊断疾病与治疗疾病均是通过不断地观察,取象于⼤⾃然,运⽤古朴的辩证思维去理解、分析其发⽣发展规律。
痞证是由于邪⽓影响中焦脾胃⽓机的斡旋功能,导致脾⽓不升,胃⽓不降,中焦⽓机停滞。
故运⽤取类⽐象的思维⽅式,可以(本⽂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将痞证与⽣活中的下⽔道堵塞现象进⾏类⽐。
下⽔道堵塞时,当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时,通常采取化学溶解或者物理打碎的⽅式,减⼩其体积,使下⽔道得以疏通;若引起堵塞的异物形状、体积较⼩,但数量较多时,在润滑的同时可以对其施加相反⽅向的⼒量,破坏异物与下⽔道之间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平衡,以达到疏通的效果。
3 半夏泻⼼汤的组⽅之“美”半夏泻⼼汤是笔者最喜欢的⽅剂,其⽅药组成具有极⼤的魅⼒。
全⽅以半夏为君,⼒专消痞散结,⼜善降逆⽌呕。
⾂以⼲姜温中散寒;黄芩、黄连泄热开痞。
然中虚失运,故⽅中⼜佐以⼈参、⼤枣补脾益⽓,以⽢草补脾的同时调和寒热之药。
寒热之药相伍是本⽅的魅⼒所在,仲景先师极为擅长将药性完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杏⽯⽢汤中⾟温的⿇黄与⾟寒的⽯膏相伍,以治疗风寒之邪⼊⾥化热、邪热壅肺之证候,宣肺以疏风,清肺以解热,⼆者相伍能很好地恢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此外,笔者认为应⽤半夏泻⼼汤不必局限于寒热错杂,只要中焦⽓机升降失常即可使⽤。
张仲景关于“痞证”的辨证论治痞证是以患者⾃觉⼼下(胃脘部)满闷不舒,堵塞胀满,按之濡软⽽不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类疾病。
因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下,故⼜称⼼下痞,《伤寒论》多将其描述为“⼼下痞”、“⼼下痞硬”、“⼼下痞⽽满”。
⼼下为脾胃所居地,故⼼下痞常兼见恶⼼、呕吐、腹胀、腹痛、纳差、肠鸣、⼤便溏泻等脾胃失和的症状。
“⼼下”是⼈体半上半下,⼼⽕下交,肾⽔上奉;肺⽓肃降,肝⽓展发;胃⽓降浊,脾⽓升清;都要通过这个部位。
这个位置容易“堵塞”,“寒痰湿⾷积⽕”是主要的致病原因。
伤寒论⽈:“但满⽽不痛者,此为痞。
”《周易·否卦》云:“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
”亦即上下阴阳之⽓不相交通则痞矣。
本证在《伤寒论》中有较多的论述,据粗略统计有27条,体现了仲景辨证施治的思想。
⽬前临床常见于急慢性胃炎⽽不以疼痛为主症的患者以及部分胸膈、上腹部的疾病。
众所周知,中焦脾胃是⼈体⽓机升降的枢纽,脾升胃降,纳化相因,燥湿相济,则阴阳、⽔⽕、⽓⾎正常输布,当中焦之⽓虚弱或受邪⽓⼲扰,导致中焦斡旋失司,枢机不利,⽓机壅滞,乃成痞塞不通之证。
1.虚痞证治(1)中阳虚损,症见“胁热⽽利,利下不⽌,⼼下痞硬”,是泻下损伤中阳,邪⽓陷⼈,因作虚痞。
“按之⾃濡,但⽓痞⽿”,桂枝⼈参汤主之。
朱肱⽈:“伤寒本⽆痞,应当发汗,医反下之,遂成痞⽿,最宜枳实理中丸。
此亦虚滞之治法,与桂枝⼈参汤⼤致相同。
”如证见太阴病,脾阳本虚,若复下之,致中焦虚寒,客⽓乘虚,结于隔间,“必胸下结硬”。
此类患者,临床中较为常见。
笔者常⽤理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症见⼼下痞,纳⾕不⾹,形寒肢冷,⼤便稀溏,神疲体倦等(2)胃虚⽓逆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下利⽇数⼗⾏,⾕不化,腹中雷鸣,⼼下痞硬满,⼲呕,⼼烦不得安”,是因“胃中虚,客⽓上逆,故使硬也,⽢草泻⼼汤主第之”。
清·秦之桢⽈:“此⽅以泻⼼汤,重加⽢草,⽰明误下章损中,⼼下痞硬,反忌⽢温作胀者。
细玩泻⼼诸⽅,⽰后⼈拣⽅治病,惟在分两上轻重加减。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大家好,我们上课。
上次课主要讲了半夏泻心汤证。
半夏泻心汤证,是胃气虚,又受痰邪的干扰,然后使中焦斡旋失司,气机壅滞于中焦,而见到了心下痞这样的主证。
同时又有胃热气逆的呕吐,又有脾寒气陷的下利,治疗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和中降逆,消痞。
半夏泻心汤这张方子,由七个药所组成,在组方上很有特色,它既有辛开、苦降、甘调并用,也有黄芩、黄连来清上热,干姜、甘草来温下寒,半夏化痰而降逆止呕,还有人参、甘草、大枣来调和中州,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子。
今天我们在临床上广泛的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的胃肠炎。
这张方子属于和解剂之一,所以张仲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
那么煮后去滓再煎,到底它有什么样的科学意义和价值?现在在临床上还研究得不够,因为没有更多的人去对照,比方说,这组病人,我是用煮后去滓再煎的方法来服药,那组病人,我是用一般的煮服方法来服药,然后进行对照。
由于这个对照组的设计和临床操作起来比较难,因为它疾病的轻和重不同,所以就难以统计。
但是有人就柴胡汤中的柴胡作了试验观察,小柴胡汤是要求煮后去滓再煎的,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具有解热作用的主要是柴胡皂甙。
柴胡皂甙具有A、B、C、D 四种皂甙,其中有两种解热作用好,有两种解热作用差。
这种含量哪个多,哪个少,是可以在药液中测定的。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煮了一遍后,把药渣滓去掉,测定一下它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然后把药汤加热浓缩以后,再去测定具有解热作用的柴胡皂甙的含量,发现解热作用差的那两种柴胡皂甙,就转化成了解热作用好的那两种柴胡皂甙,也就是说煮后去滓再煎,对小柴胡汤中的柴胡来说,可以提高它的解热作用。
这仅仅是实验研究证实了煮后去滓再煎的一个侧面,一个药物中的几种成分,说明它是有依据的,有科学道理的。
所以我们今天在临床上,如果病人的条件许可的话,对和解剂采取传统的煮后去滓再煎的话,可能对疗效有所帮助。
我们说,在伤寒论中,煮、渍、煎、熬、烊,烊化的烊,阿胶不是烊化吗,他用的都很严格,尤其是煮和煎,用的很严格。
福建中医药2022年4月第53卷第4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pril2022,53(4)苏彩平主任自拟消痞方治疗胃痞经验林立1,郑泽宇2*,陈榕榕3,郑时桢4(1.福州市仓山嘉伟传统中医门诊部,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3.福州市中医院,福建福州350001;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摘要:苏彩平主任认为胃痞病势缠绵,病情易反复,主要病机为脾胃失运,气机升降失常,病位在胃,与脾及肝关系密切。
本病病性本虚标实,治则注重健脾助运,和胃消痞,调气舒络。
胃痞可分为实痞和虚痞,两者间可相互转化。
实痞多因内伤饮食,痰湿阻滞,情志不畅等所致,治疗当重祛邪;虚痞多因脾胃虚弱、阴液不足等所致,治疗当重扶正补虚。
在疾病的恢复期,应注重饮食及情志的调摄。
苏师临床上常以自拟消痞方进行辨证加减治疗,疗效显著。
关键词:胃痞;分期论治;消痞方;学术经验;苏彩平中图分类号:R256.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4-0054-02苏彩平主任曾任福建中医药学会秘书长、福州市鼓楼区医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四十载,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脾胃病如胃痞、胃脘痛、便秘、泄泻等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苏师治疗胃痞颇有心得,通过长期临证经验总结,自拟消痞方治疗胃痞,疗效颇佳。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胃痞又称痞满、心下痞,患者自觉心下痞塞,胸膈满闷不适,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且常伴有上腹部疼痛、纳少、大便溏软等症,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相似[1]。
中医对胃痞病的认识始于《黄帝内经》,称为“痞”“满”“痞满”等,《伤寒杂病论》中有“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等论述,后世逐渐充实完善了胃痞病辨证论治理论[2]。
《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3]中认为本病病因主要与脾胃虚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药物、外邪(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病机可分为本虚(脾气虚、脾阳虚、胃阴虚)与标实(气滞、湿热、血瘀)两个方面[3]。
中医关于“胃痞、痞满”的证治分类一、实痞(一)饮食内停1.临床表现: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吸腐吞酸,厌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2.证机概要:饮食停滞,胃失和,气机塞塞。
3.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4.代表方:保和丸。
5.常用药:山楂、神曲、莱子消食导滞,行气除胀;半夏、陈皮和胃降逆,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和中止泻;连翘清热散结。
若食积较重,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谷芽、麦芽消食开胃;胀满明显者,加枳实、厚朴、大腹皮理气导滞;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槟榔,或用积实导滞丸消食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扁豆,或用实消痞丸。
(二)痰湿中阻1.临床表现: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身重困倦,头昏纳呆,嗳气呕恶,口淡不渴,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2.证机概要:痰湿阻滞,脾失健运,气机不和3.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4.代表方: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
前方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后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5.常用药:苍术、厚朴燥湿除满;半夏、陈皮化痰理气;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健脾和胃。
若痰湿盛而满闷者,加紫苏梗、桔梗、藿香等;痰阻气逆,心下痞硬,吸气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或用旋覆代赭汤加减;渴不欲饮,水入即吐,合五苓散;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白术、砂仁。
(三)湿热阻胃1.临床表现: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机概要:湿热内蕴,困阻脾胃,气机不利。
3.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4.代表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前方泻热破结,后方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5.常用药:大黄泻热散痞,和胃开结;黄连、黄芩苦降泻热和中;厚朴理气燥湿;石菖蒲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半夏和胃燥湿;芦根清热和胃,止呕除烦;栀子、豆豉清热除烦。
若胃中灼热、嘈杂明显者,加蒲公英、连翘、瓦楞子清热和胃;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和胃降逆;大便黏滞不畅者,加蚕砂、皂角子、泽泻等化湿和胃;津液受伤明显口干舌燥者,加天花粉、沙参养阴生津。
何谓痞证?痞证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佚名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1981(000)B12
【摘要】答:痞证是指胸腹间结气,表现为心下胃脘部滞塞满闷不舒的一种证候。
本证可因太阳表邪误用攻下或胃气素虚,表邪内陷,致无形的邪热壅聚在胃脘,阴阳升降失职、中气痞塞而形成。
【总页数】1页(P1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5
【相关文献】
1.论伤寒阳证下早成结胸阴证下早成痞气 [J], 张介宾
2.仲景治痞(心下痞)证方评述 [J], 李飞
3.西药联合宁心消痞方治疗心痞证51例临床观察 [J], 金连珍;高彩;周进科;陈守强
4.解郁消痞汤治疗围绝经期女性痞证40例的临床观察 [J], 吕瑞民;沈春林
5.伤寒论评话第27章大黄黄连即泻心,气机滞塞生痞证——痞证的辨证论治 [J], 梁华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太阳变证—(四)痞证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
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热入而与水结,阳加于阴,则作结胸;若紧入里,为阴邪入里,寒入而与气塞,阴加于阳,则作痞。
心下痞也有疼痛的,但是比较缓和。
1.大黄黄连泻心汤—火痞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
味苦寒)黄连(一两。
味苦寒)《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苦入心,寒除热。
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气薄而泄虚热。
上二味,以麻沸汤(开水)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痞有水,有火。
浮代表阳脉,大、浮、数、动、滑都是。
心下痞属于有热,而不是有寒。
如果是水痞、结胸,应为沉脉。
临床表现为心烦,小便发黄,大便通而不爽,总像拉不完,舌红。
有的伴有衄血和吐血。
用于鼻衄、牙疼、吐血、心下烦、睡不好觉,胃热盛引起的口臭。
略有泻下。
再加上黄芩就是三黄泻心汤,用于妇女心火不能下降所致的月经不来。
开水泡可以取其气而保其味,取寒凉之性。
沸水泡5-10min。
苦泻下,寒清热。
薄其苦寒之味。
还可解酒。
大黄煮10-15min泻下作用最好,30min以上鞣酸出来后为涩肠作用。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发热)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
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有阳虚的附子泻心汤,但是没有发热,所以这里恶寒前应加发热。
桂枝人参汤证是个虚证,以扶正为主,人参汤和桂枝同用可以扶正祛邪。
此证虽然也是一个气分之痞,但是个火痞,正气不虚,可以先发汗解表,然后再攻痞,以祛邪为主。
2.附子泻心汤—热痞兼表阳虚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前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如果上边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复恶寒汗出,这就是下寒上热痞。
基金项目: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高才达传承工作室滚动建设项目(2009 JC 26);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29号]作者简介:毛燕(1983 10—),女,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研究方向:中西结合内科,E mail:13810264956@163 com通信作者:李立华(1983 08—),女,博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内科,E mail:119725411@qq com高才达运用泻心汤治疗痞证经验毛 燕 李立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高才达国家级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北京,101300)摘要 五泻心汤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
高才达主任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用泻心汤屡治沉疴,并结合临床拓展了五泻心汤的应用范围,效果显著。
关键词 《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痞证;方证解析GAOCaida′sExperienceinUsingXiexinDecoctionintheTreatmentofAbdominalDistensionMAOYan,LILihua(GaoCaidaNatio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heritanceStudio,ShunyiHospital,Beij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Beijing101300,China)Abstract WuxiexinDecoctioncomesfromTreatiseonTyphoidFeverwrittenbyZHANGZhongjing,adoctoroftheEasternHanDynasty.Inthelong termclinicalpractice,chiefphysicianGAOCaidausedXiexinDecoctiontotreatsenilejaundicerepeatedly,andcombinedwithclinicalpractice,expandedtheapplicationscopeofWuxiexinDecoction,withremarkableeffect.Keywords TreatiseonTyphoidFever;DahuangHuanglianXiexinDecoction;FuziXiexinDecoction;BanxiaXiexinDecoction;ShengjiangXiexinDecoction;GancaoXiexinDecoction;Abdominaldistension;Analysisofprescriptionandsyndrome中图分类号:R242;R249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3.024 “心下痞”是中医最早的临床经典著作《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一个证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