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特色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型城市面临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其中,发展特色小镇是一种较为适宜的选择。
本文将深入研究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特点、机遇及挑战,并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1. 依托资源优势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的自然、人文、传统等资源优势。
比如,伊春市以林木资源为特色,发展了伊春林区小镇,绥化市以牲畜养殖为特色,发展了绥中肉牛小镇。
2. 打造文化品牌特色小镇的发展还需要通过打造文化品牌来吸引游客和创业者。
比如,伊春市开展“森林文化旅游节”,推广林木文化;绥化市将中华美食文化与小镇发展相结合,打造“美食小镇”。
3. 创新产业模式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来提升综合竞争力,突破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
比如,绥化市的“肉牛养殖-深加工-电子商务”产业链,实现了养殖、销售、加工、物流等环节的一体化发展。
1. 人口红利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资源型城市周边的人口红利逐渐显现。
特色小镇可以吸引周边居民前来消费、休闲,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当地的就业率。
2. 政策引导国家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为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 旅游需求旅游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开展相关的旅游项目,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 自然环境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受到地理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往往需要在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中提升自己的发展水平。
2. 缺乏核心竞争力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缺乏具体的战略定位,无法有效地吸引投资和人才。
3. 融资难题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由于缺乏完善的融资渠道和机制,融资难题成为它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制定专项规划和政策资源型城市需要制定专项规划和政策,明确特色小镇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
武汉地方文化特色研究报告武汉地方文化特色研究报告引言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中部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民俗等多个角度,对武汉地方文化的特色进行研究和探讨。
1. 武汉的历史背景作为华中地区的重要城市,武汉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
早在公元前3500年,武汉地区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在古代,武汉是楚国重要的军事要塞和商贸中心。
随着时代的变迁,武汉成为了江汉平原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 武汉的地理特色武汉地处江汉平原,毗邻长江和汉江,因此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长江航运枢纽的建设使得武汉成为了内陆水运的重要节点,也促进了武汉的经济繁荣。
同时,武汉的水乡文化也得以繁荣,如东湖的荷花和鱼儿,以及户部巷的古色古香等。
3. 武汉的民俗文化武汉除了历史和地理特色外,还有独特的民俗文化。
每年春节期间,武汉会举办盛大的龙舟比赛活动,这是传承千年的传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民众的参与。
此外,湖北的楚剧和荆州的油菜花灯也是武汉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武汉的美食文化武汉是享有盛誉的美食之都,拥有许多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
著名的武汉热干面、豆皮、烧麦、鸭脖等都是武汉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
这些美食既体现了武汉人民的饮食文化,也成为了武汉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武汉的文化活动武汉作为一座文化名城,每年都会举办大量的文化活动,吸引着众多的参与者和观众。
例如,每年的武汉国际音乐节、汉口青年音乐节、武汉樱花节等都成为了武汉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示了武汉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
结论通过对武汉地方文化的研究,我们发现武汉的文化特色丰富多样,既有浓厚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又有独特的民俗和美食文化。
同时,武汉注重文化活动的举办,不断推动文化交流和艺术创新。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传承,武汉地方文化将继续繁荣发展,为人们带来更多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以上是对武汉地方文化特色的研究报告,通过对历史、地理、民俗、美食和文化活动的分析,我们对武汉的地方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岛市城市建筑特色研究【摘要】:城市的物质形态中,建筑是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建筑队城市的特色的形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青岛经历德国、日本侵占,东西方建筑文化对青岛的影响很大,使青岛的建筑形式形成多种多养的风格,本文从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两方面描述青岛建筑特色,和建筑对青岛特色的影响。
【关键词】:青岛建筑建筑风格“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是康有为先生对青岛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传神描画也成为青岛城市形象的生动写照。
青岛地处沿海,是我国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它所特有的地形、气候、文化、历史特点使得该地域形成了有着自己鲜明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1.青岛的住宅建筑青岛的住宅建筑,受经济、历史、文化、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较之公共建筑,更多地反映出了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参观了青岛东部几个住宅小区以后,试图对它们做如下总结:普通单元住宅楼,在造型上大多为“三段式”处置:基座、中部主体、屋顶。
①基座。
这部份多以不同色彩或材质与主体加以区别,一般做成一层篙,色彩较主体稳重深沉,给人以稳定坚实之感。
有的基座部份则不这样做,而只做勒脚,材质用蘑菇石或高级面砖,既实用又美观。
②中部主体。
正象大多数地域的住宅一样,以实际功能为起点,安排窗及阳台,阳台多数为封锁式,多数墙面上伸有放置空调的搁板。
墙面喜用淡色涂料,清新明快。
窗周围常装饰有色框以表示窗套,墙面上装饰有色带或线角。
③屋顶。
屋顶是青岛住宅建筑最具特色的部份,多为坡屋顶。
屋顶上镶有通风道、天窗,与建筑凸出部份的小坡顶相咬合,造型丰硕。
面层材料多为瓦,色彩多样,以红色占多数,也有橙黄色、灰色、兰色等等。
由于地形的起伏,使建筑屋顶外轮廓加倍丰硕多彩。
另外,青岛的住宅还特别注重细部设计,通过色带、构件、装饰材料、雕刻花纹等对建筑物勒脚、外装饰柱、窗套、单元人口、雨蓬、通风窗、屋面上人孔等细部进行多样化处置,令人赏心悦目。
以浮山后小区内的一幢住宅楼为例分析其造型处置:该住宅楼底层为商店,外墙面刷成灰绿色,强调为基座部份。
泉州城市研究报告一、引言泉州市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沿海城市。
自古以来,泉州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并且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本文将对泉州市的发展历史、经济特色、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发展历史泉州市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就已经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贸易的中心,对外贸易逐渐繁荣起来。
明清时期,泉州港口的贸易活动达到顶峰,成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
如今,泉州市依然保留着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三、经济特色泉州市的经济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
制造业方面,泉州市以纺织、鞋业和陶瓷业为主要产业。
其中,泉州的纺织业发达,以纺织服装为主要产品,对外出口量居福建省之首。
鞋业方面,泉州市是中国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众多的鞋业企业和著名品牌。
陶瓷业方面,泉州市的陶瓷产业也非常发达,产品质量优良,深受国内外市场的青睐。
服务业方面,泉州市以旅游业、物流业和金融保险业为主。
泉州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历史古迹、自然景点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物流业方面,泉州市的港口和航空运输设施发达,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保险业方面,泉州市拥有多家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四、城市规划泉州市的城市规划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绿色生态环境。
在城市更新和改造过程中,泉州市采取了多项措施,保护和修复了许多古建筑和文化景点。
同时,泉州市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加了绿地和公园面积,提高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另外,泉州市还大力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全面升级和改造,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泉州市还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提供更便捷的出行条件。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实践。
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传统资源开采型城市的单一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失去优势,城市发展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
为了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城市的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是在资源型城市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独特特色和吸引力的小镇,在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发展特色旅游、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建设路径,以实现小镇可持续发展。
对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1.2 研究意义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对于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资源型城市主要依赖资源产业发展,经济单一性较强,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亟需转变发展方式。
特色小镇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构建独特的特色,吸引游客、投资者,带动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
首先,可以改变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转型。
其次,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
再次,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最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因此,研究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路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深入探讨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建设模式、规划与建设路径等方面,可以为实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探讨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其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作用和影响,寻找合适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风土——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国特色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城市景观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增加城市的美观度,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示当地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同时,现代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与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发展、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需要,建立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风土(Fengtu)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代表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其风土是非常丰富和独特的。
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将这些特色进行合理地利用和融合,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将以“风土——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中国特色”为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中国风土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寻找一些可供城市景观设计师参考的设计方法和技巧,以及对于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启示和帮助。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研究内容本文将以上海市为例,对于当地的风土进行分析和探讨,根据该地的历史、文化、地理和风俗习惯等方面,寻找可供城市景观设计师借鉴的元素和特点。
同时,还将通过一些现有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来分析不同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不同表现形式,从而找出比较适合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方式。
2. 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通过收集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同时还可以查找到其他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经验和案例,对于中国的城市景观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2)实地调查法通过对于上海市的实地走访和调查,了解当地的风土和文化,寻找可供借鉴的元素和特点,并且通过与实地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交流,对于当地居民对于城市景观设计的需求和期望进行了解和分析。
(3)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案例,探讨不同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以及其对于中国城市景观设计的启示和帮助。
912023.12 / Study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and Historical Area 传统聚落与历史地段研究浑源龟城前身称崞县,战国置县,迄今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
崞县处于“两个交界地带”,即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交界带及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文明交界带,边塞常有冲突,加之崞县位于横山南麓、浑河北岸,地势较低,峡水环绕,淫雨泛涨,人们生活受到水患和战乱的严重威胁。
五代时期,崞县迁入今址,因位于浑河发源地,更名“浑源”,至今有1 100年的历史。
浑源古城的选址强调因地制宜,背靠恒山山脉,面向浑河,城址周边地区平坦开阔,为城市的发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明代时期,浑源古城增筑城墙以抵御叛兵;明清两代,城内主要的街巷格局基本确定下来,而古城格局与今天的古城历史遗存有着非常紧密地联系(见图1、图2)。
中国人自古就喜欢“象天法地”,崇尚“天人合一”。
浑源古城的选址是最理想的模式,即背山面水,山环水抱。
浑源古城的选址和龟城布局主要考虑了三个因素。
1.1从地形考虑借助优越的地形条件,避除水患。
浑源古城选址以其南部五岳之一的恒山为依托,北临浑河。
城市地势较高,有利于防洪,城市北部的神溪湿地则可以成为一个滞洪区,缓解洪水期对城市的威胁。
同时,因河流走向而形成了中部隆起、四周低陷的地貌,整体外形神似一只隆起的龟壳。
1.2从心理考虑龟这种代表祥瑞的神兽寄托了人们对安定生活及龟城可以千秋万代持续发展的向往。
水患是浑源古城二次选址的关键考虑,因此在城市形态上选择了具有治水镇水意象的龟形。
龟在我国代表长寿、稳定、生生不息,契合了人们对太平、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景。
1.3从军事防御考虑龟形城池形成了八边形的城墙,折角形的城隅更有利于防御安全,因为折角形的城墙不易形成视线死角,更有利于观敌和防卫。
自浑源古城建城以来,古城城墙不断加固,瓮城、关城也逐渐建立,形成坚固而不失商贸繁华的古城格局。
后唐建城时,仅有东西城门各一座。
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第一章:引言亚洲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洲,包括了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等国家。
在亚洲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往往能看到一些具有特色的设计和建筑。
这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特色,不仅是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的反映,而且也是城市发展所必须的。
因此,对亚洲特色城市规划和建设进行研究,对于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质量,进一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亚洲的城市规划往往体现了亚洲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中国的城市规划中常常会出现“五线城市”、“四合院”等设计,这些设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而日本的城市规划则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在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除此之外,亚洲的城市规划还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
例如,韩国的城市规划中注重文化教育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而印度的城市规划则充满了浓郁的宗教和文化氛围,体现了印度文化不可替代的特色。
第三章:亚洲特色城市建设亚洲的城市建设往往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既注重城市的实用性,又注重建筑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色。
例如,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常常出现传统建筑群、宫殿式建筑等设计,这些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也具有科技含量和建筑美感。
日本的城市建设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建筑设计更多采用自然材料和自然造形。
韩国的城市建设则体现了韩国人民的勤勉和奋斗精神,建筑设计常常采用大胆创新的手法,体现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第四章: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点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优点在于,它们既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历史特点,同时也具有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这些优点可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增强城市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的意义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竞争力。
通过对亚洲特色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城市经验和文化交流,打造更加具有国际性的城市形象,加速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国际影响力。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发展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涌现出特色小镇,这些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能够促进城市人口的分散化,还能够带动城市周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建设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们能够通过资源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缓解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压力。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特色小镇是指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当地资源和文化,将旅游、生态、文化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非城市化集聚区。
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是指在资源丰富的城市周边区域内建设的特色小镇,它们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优势,通过独特的产业布局和服务设施,打造出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区。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这些小镇在遵循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和服务业,如凤凰古镇的文化旅游、丹寨苗寨的生态旅游、黄山山寨的休闲度假等。
1、资源丰富: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建设的基础是资源,这些小镇都位于资源丰富的区域,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2、独特性强: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在打造产业和服务时,都会考虑到地域文化和特色,使得这些小镇有很强的独特性和区别性。
3、旅游业发达: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由于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出了多种旅游业,如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这些小镇的主要支柱产业。
4、经济效益大:资源型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增加了就业机会和农民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城市周边区域的档次和水平。
1、挖掘当地文化和历史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引领文化旅游发展。
2、依托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打造环保型特色小镇,引领绿色发展。
3、以医治、疗养为主的休闲度假模式,发展温泉小镇、健康小镇等,引领健康旅游的发展。
4、结合城市周边的特有资源,发展休闲娱乐产业,打造休闲度假小镇,引领休闲时尚的发展。
城市特色研究【摘要】文章结合笔者在培训班的理论学习和赴国外考察的感悟,浅谈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特色的关系,强调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建筑风格的打造等四方面体现城市特色并就建湖县的县情做了城市特色的初步构思。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特色;建湖县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
城市特色则是一座城市在内容和形式上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体特征,主要包括城市的性质、产业结构、经济特点、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体型环境等方面。
城市应当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唯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城市必然是平淡无奇、缺乏魅力的。
一个城市要创造其个性特色,必须从规划抓起。
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对此,笔者结合在江苏省第七期城市规划专题研讨班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以及赴美国、加拿大考察学习城市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所得到的启迪,联系建湖实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城市规划必须充分凸显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打造环境特色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趋同化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城市缺乏个性特色。
因此,城市规划首先必须考虑城市的区域特点和自然优势,彰显环境特色。
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凸显区域特点。
美国、加拿大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十分注重城市区域风格,根据城市各自所在的区域位置和周边环境,塑造不同的城市特色。
如美国将纽约建成全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将旧金山建成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港口城市;加拿大将温哥华建成全国最大的港口城市等。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自己所处的特定区域,因此,城市规划必须从城市的区域环境出发,对其进行客观分析,找准特定的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区域优势和环境优势,从而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合理规模,转变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和趋同观念。
一方面,城市规划要充分利用自然优势。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
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
加拿大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高度重视,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的景象。
美国作为经济强国,非常注重城市环境,在城市规划中将公园、绿地列为重要内容。
政府对各个单位、有住宅的家庭都有绿化要求;绿化植物品种多,花、草、树木和谐搭配;美国的城市还非常重视亮化,规定沿街建筑必须每年粉刷一次,保证清新亮丽;路灯造型朴实大方,亮灯率高,高大建筑和中心街区夜景灯光亮丽多彩;绿化、美化、亮化的和谐统一,使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
就建湖县而言,该县地处东部沿海内陆地带,水陆交通便捷,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低成本优势的叠加使建湖城市特色比较明显。
建湖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环境,建湖县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腹部,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优良,县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境内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九龙口。
因此,建湖城市规划必须充分把握其区域特点和自然资源,保护好、改造好生态环境,将“水乡加绿色”作为建湖城市特色,做到以“水”凸显城市的灵性,以“绿”展示城市的秀美,以“亮”提升城市的品位,努力把建湖建设成为新兴工业商贸城市、生态示范城市、和谐人居城市和水乡旅游城市。
二、城市规划必须统筹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打造经济特色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经济交往和融合更加频繁,城市规划所起的作用就日渐凸显。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是一种互动并进的关城市规划如何体现城市特色,合理的城市建设对地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反之,经济发展了,又可推动城市建设。
因此,城市规划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突出经济主导地位,不仅要合理规划城市产业布局、规模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也为城市建设找准突破口和出发点;而且要做到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美国城市众多,大约有35000多个城市,大小各异,星罗棋布,其中很多城市都很有影响力。
一般大中城市都是国家或区域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
很多城市都是根据城市地方经济发展因素等统筹考虑,来打造城市的经济特色。
如纽约是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贸易和文化中心,拥有全美最大的海港,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集中了美国金融、商业精粹、著名大学、博物馆和著名建筑;芝加哥的工业、商业均很发达,是全国铁路、空运最大的枢纽,有近百所大专院校。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一定要优先予以考虑;美国、加拿大是小街坊、窄马路、高密度路网,街区大多呈现方格网状,间距在500米之内,主次干道和支路合理搭配;道路占地较多,一般城市道路面积占城区面积的20%以上,多的达到30%;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有效刺激经济增长和人口聚集。
从建湖县来看,县内聚集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具有龙头地位的是我国最有影响力的皮鞋生产企业——森达集团。
还有另一个具有中国弛名商标的企业——克胜集团。
建湖工业经济发展中主要依靠皮鞋、机械制造、电子节能灯、花炮、纺织服装和化工等六大支柱产业。
综合分析建湖的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六大支柱产业的拉动,其经济总量在建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建湖区别于其他苏北县(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因此,建湖必须围绕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及其基础设施建设,预留六大产业的后备发展空间,构建服务六大产业的配套项目工程等,来搞好城市规划,并以此带动城市建设,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同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城市交通的投入,完善道路网络,拉开城市框架,为促进城市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三、城市规划必须大力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造人文特色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
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的事业,要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破坏可能只须一天,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许多建筑遮蔽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兴衰,但如今却被大型商场和高耸的塔楼逐步代替,越来越多的城市“失去”了自己的“记忆”,“失去”了自己的历史。
西方很多城市政府在处理旧城更新和古建筑保护上的成功做法非常值得借鉴。
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
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
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第一,要重视对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的保护。
每个城市都应当搞好历史街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上要慎之又慎,不宜大拆大建,以留下城市文脉。
现在一时想不好的,或分歧较大的,可以搁置,让下届政府和后人来做。
第二,要重视对历史建筑的保护。
在保护重要文物的同时,对一些划时代的、有代表性的其他建筑,经过科学论证后,也可以结合旅游、文化休闲保留使用,以留下历史记忆,营造浓重厚实的历史文化氛围。
第三,要借助历史文化优势塑造生动的人文景观。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城市的人文历史、文化和传统产业特色,新建、改建一批人文景观,使城市的风尚人情、文学艺术和地域风景等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
建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四千多年前,祖先“淮夷”族就在这水乡泽国繁衍、渔猎、垦殖。
不仅是南宋左丞相陆秀夫、现代著名外交家乔冠华、第一位登上太空的美籍华人王赣骏的故乡,还是闻名遐迩的淮剧之乡、杂技之乡、花炮之乡、皮鞋之乡、建筑之乡。
境内有朦胧宝塔、汉代古墓群、五谷奇树等名胜古迹。
在建湖城市规划建设中,必须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利用文化优势,塑创文化特色,努力使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同时,要结合建湖的历史文化资源,新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雕塑、壁画和艺术长廊等,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
要尽快规划建设淮杂培训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并借助传统的知名企业及其品牌,建设鞋业、烟花等主题公园、广场和特色一条街,使未来城市不仅具有水乡园林特色,而且具有深厚亘远的历史空间和悠久绵长的文化韵味,并兼具淮剧之乡、杂技之乡、皮鞋之乡、花炮之乡的独特风格。
四、城市规划必须注重城市建筑风格,打造建筑特色城市建筑作为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其景城市的有效补充和彰显。
观形象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风貌的不同特色。
因此,对城市建筑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规划。
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规划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
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避免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璧、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加拿大的许多城市建筑都极具个性,就连建筑小品也很有特色。
加拿大的多伦多市每一个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有的追求的特色是原住民印第安文化,有的表现为科幻、现代建筑,有的停着特大轮胎支撑的改装吉普车、农用小飞机、各式各样的恐龙,令人耳目一新。
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城市建筑相比,我国许多城市的建筑个性不够明显,往往是千城一面。
我们必须正视、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大方向不能错,“城市最怕定错位”。
建湖城市总体规划经过四轮修编,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定位是“水乡生态园林城市”,这个定位无疑是准确的。
下一步关键是如何去体现。
建湖县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网密布,县城有“一沟四河”点缀其中。
根据这一实际,建湖要做足水文章,做出绿特色,做到因水造势、因势造景、因景布绿、因地制宜地打造各类富有水乡特色的建筑。
要高度重视城市建筑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每一项工程特别是标志性建筑,从规划设计到组织施工,要注重城市的建筑特色,通过功能分区各具个性的建筑风格、建筑高度、空间虚实变化、建筑色彩、高层建筑造型处理等手段,勾勒丰富的城市空间变化和立体轮廓,有意识地构建可供欣赏的城市景观,使建筑作品融民俗风情、历史文化和欧陆风格等为一体,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新颖且有独特创意,为城市特色的形成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