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文化特色
- 格式:rtf
- 大小:91.91 KB
- 文档页数:55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30项】1.杨柳青木版年画2.泥人张彩塑3.挂甲寺庆音法鼓4.杨家庄永音法鼓5.大沽龙灯6.汉沽飞镲7.刘园祥音法鼓8.林亭口高腿子高跷9.海下文武高跷10.北仓“(虫八)蜡庙小车会”11.天津京剧12.评剧13.卫派河北梆子14.风筝魏风筝15.杨村糕干制作工艺16.天津皇会17.天津天后文化信仰18.葛沽宝辇出会19.天津时调20.京东大鼓21.天津相声22.骆派京韵大鼓23.李派快板书24.雷琴拉戏25.回族重刀武术26.拦手门武术27.霍氏练手拳28.北仓少练老会29.北少林武术30.天津隆顺榕中药生产技艺【第二批50项】1.排地歌谣2.秦城歌谣3.小王庄民间吹打乐4.韩家墅上善道乐5.锣鼓艺术·北塘飞钹6.东于庄同乐花鼓7.金狮大轿8.塘沽河头落子9.高王院莲花落10.寺各庄竹马会11.宝坻皮影戏12.竞技麻将13.无极拳14.鲍式八极拳15.李式太极拳16.毕式“一指禅”拿手推17.永良飞叉18.大六分村登杆圣会19.独流通背拳20.古典戏法21.杨柳青剪纸22.大郑剪纸23.盛锡福毡礼帽制作24.老美华手工制鞋25.老美华中式连袖男装制作26.老美华津派旗袍制作27.汇蚨源吉祥手工布艺28.义聚永高粮酒传统酿造29.义聚永玫瑰露酒传统酿造30.义聚永五加皮酒传统酿造31.狗不理包子制作32.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制作33.耳朵眼炸糕制作34.大福来锅巴菜制作35.子火烧、一品烧饼制作36.赤土扣肉制作37.独流老醋酿造38.沙窝萝卜种植与窖藏39.古铜(银)鎏金器修复及复制40.津门蔡氏贡掸制作41.刘海空竹制作42.周记宫灯制作43.皮影雕刻44.盆罐村制陶45.“一掌金”速算46.达仁堂清宫寿桃丸47.潮音寺民间庙会48.独乐寺庙会49.运河文化(杨柳青段)50.天津茶楼文化。
天津:十种文化的交融中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市,地处太平洋西岸环渤海弯边的华北平原东北部,位于海河流域下游,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总面积 1.19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商业都市和港口城市。
天津建城600年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
对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以及多元化、兼容性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剖析和阐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天津地域文化是由海河文化、城厢文化、寺庙文化、移民文化、军旅文化、漕运文化、商埠文化、码头文化、租界文化、慈善文化等10个方面融合而成的。
1、海河文化天津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期由河流淤积而形成的沿海平原。
水是这座城市生成和发展的原动力。
贯穿天津的海河,将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与渤海沟通起来,直接影响着天津的城市风貌和风土人情。
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就是河海交汇形成的水文化。
以此为滥觞,又派生出运河文化、漕运文化、码头文化、盐商文化、港口文化及商埠文化。
可以说:“水”是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第一要义。
水文化的流动性,催生了天津都市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
天津从村落开始,就借助与水密切相关的鱼盐之利而发展;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天津又和黄河、长江水系相连,南粮北运以及盐业的发展,使天津成为河海交织的航运码头,从而促进了漕运、商业、贸易的发展。
天津在明清两代是拱卫京师之门户、河海转运的枢纽、贸易繁茂的商埠。
在当时,粮、盐贸易为其两大经济支柱,而鱼、盐是天津两项重要的财源。
2、城厢文化老城厢是天津形成和发展的摇篮,从建城以来,直至20世纪20年代,老城厢始终是天津市的中心区。
1901年,城墙拆除,在原址建成东南西北四条马路。
老城分四个居住区,即东北角、东南角、西北角和西南角,建筑风格和道路形成各有不同。
东北角和东南角多为商贾富户,建筑宏伟,院深宅大。
而西南城区,地势低洼,是贫苦百姓的居住地。
因此素有“北门富,东门贵,南门贱,西门贫” 之说。
城厢文化属于上层儒雅文化,如果说:明正德十一年(1516),天津记载中的第一座官署园林一一浣俗亭(筑于户部分司官署内),开创了天津上层儒雅文化建设的先河;那么,天津城四面的门额一一“拱北、定南、安西、镇东” ——和鼓楼上津门诗人梅宝璐撰联一一“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一一则是天津儒雅文化的典型昭示。
(二、天津的文化与物产)“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天津三绝: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
这些都是为我们所熟知的。
但是天津的文化与物产却远不止于此。
【杨柳青年画】木版年画,富有独特艺术风采和强烈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津郊杨柳青镇是历史上生产中心和集散地,因而得名。
是在宋、元绘画和明代木刻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画面色彩明显,柔丽多姿,工笔重彩,以宣纸印刷,用国画彩料,年久色彩不退不变。
多利用寓意和写实等手法,表达人民的美好情感,反映各历史时期的现实生活、时事风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始创于明中叶,清乾隆、嘉庆时发展到鼎盛时期,远近驰名。
至清末,由于战乱频繁,逐渐衰落。
1953年成立杨柳青画合作社,之后成立"天津杨柳青画店",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复兴。
1980年成立"天津杨柳青画社",开展这一民间艺术的理论及创作方法研究,扩大生产制作。
杨柳青年画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在全国历次画展评选中均得到好评并不断获奖。
俄罗斯、意大利、瑞典等国存有大量杨柳青年画,法兰西等国出版有多种有关杨柳青年画的专著。
由于多次在国外展览,颇得各国人民的青睐。
【风筝魏】天津风筝以其优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和悠久的历史而著称于世。
清代就制作有串灯、盘鹰、唐僧取经、蝴蝶等十几种风筝,至清末民初,天津已有多家制作风筝的店铺,风筝的制作日益完善、兴盛,从而赢得了"风筝之乡"的美誉。
风筝制作业中自成一家、蜚声海内外的代表人物是被誉为"风筝魏"的魏元泰。
他从事风筝制作70余年,苦心钻研,大胆创新,先后研制了平拍类、图形立体类和软翅风筝,还创造了折叠风筝,一生研制的风筝达200余种。
他制作的风筝造型生动逼真,做工精致,飞行平稳,色彩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在1914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牌和奖状。
现在,天津风筝在改进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吸取其他名家的特长,已有100余个品种,造型更加逼真,彩绘更加精美,放飞晴空可赏心悦目,摆放室内又可供鉴赏,远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风味特点:津门食品三绝之一。
因店铺紧靠耳朵眼胡同而得名。
距今已近百年。
外焦里嫩、细甜爽口、香味芬芳。
1989年获商业部金鼎奖。
桂发祥麻花(十八街麻花)风味特点:桂发祥什锦夹馅麻花是天津著名风味食品。
金黄色像一根棍形的麻花,夹着冰糖块,上面撒着青红丝和瓜条等小料,散发着香甜的桂花味。
即使放上个把月,吃时仍然酥脆可口。
买几根桂发祥麻花送人,成了天津人的一种习俗。
狗不理包子制作方法:津门食品三绝之一。
创始于清朝末年。
因店主高贵友乳名狗不理而扬名。
制作工艺严格,实行独特的“八步操作法”。
风味特点:肉馅松散、包褶均匀、肥而不腻、清香适口。
1989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
以上为天津三绝,下面再介绍几种其他的小吃。
大福来锅巴菜绿豆、小米面摊成锅巴,切为柳叶,放卤汁中煮成。
配以香菜、香干、麻酱、辣油、腐乳等佐料。
色泽美观,多味混合,清素爽口,香嫩有咬劲。
芝兰斋糕干以稻米、江米面和之为皮;以豆沙、白糖、芝麻、桃仁、瓜条、桔饼、红果、玫瑰、奶油、可可等调配成馅;经包馅、蒸熟。
色白美观,食之不粘、不散、不噎口、不粘牙,柔软劲道,香甜可口。
什大酥烧饼以蒸熟干面粉和大油成酥皮;以豆沙、白糖、红果、枣泥、白萝卜丝、香蕉、桔子、芝麻盐、焖干菜等调配成馅;经包馅、制饼、烘烤而成。
皮薄色白,松酥香甜,馅种繁多。
明顺斋什锦烧饼以面皮裹豌豆黄、红果、枣泥、白糖、大油、豆沙、火腿、萝卜丝、梅干菜等10余种馅料,用小烤炉烘烤而成。
造型美观,皮酥馅鲜,味美适口。
上岗子面茶以糜子面、麻仁、麻酱、香油炒制而成,加白糖,沸水冲食。
色正味香,小料齐全,不粘碗,不糊嘴。
王记麻花又称馓子麻花。
以特制面条拧细,形如剪刀,入油炸成。
酥脆可口,桂花香溢。
杜称齐蒸食、火烧有白糖、豆沙、玫瑰、红果、甜成等品种蒸食。
皮白、馅细、滋味甜美。
火烧皮酥、口酽、酥脆、甜香。
陆记烫面炸糕以面粉烫半熟为皮,入油炸成。
外焦里嫩,酥脆香甜,不粘不限。
豆香斋牛肉香圈以面皮包新鲜牛肉馅炸熟,滋味鲜香。
【天津有哪些民俗】天津民俗文化有哪些天津有哪些特别的民俗呢,请看下文介绍。
1.嫁娶:(1)天津市城区里的人结婚在下午,下午2点左右接新娘,4点30分典礼,5点开席。
但距离几十公里的天津郊区就是上午结婚。
(2)天津结婚男方家门前贴双喜(囍),女方家门前贴单喜。
(3)天津结婚女方送亲队伍不能有姨,男方迎亲队伍中不能有姑。
所谓姨不送,姑不接。
(4)天津结婚送亲女人头上必插戴红喜字。
(5)天津结婚女方中午要在家里请亲友们吃“四碟捞面”,也叫喜面,其实就是打卤面。
意味着长长久久。
所谓四碟菜码(拌面用的菜)就是糖醋面筋一盘,清炒虾仁一盘,炒鸡蛋一盘,菠菜丝和胡萝卜丝和豆芽菜等蔬菜丝拼成的一盘。
2.生日:(1)天津人过生日都是过虚岁,还有句话说生日赶前不赶后,意思是只有提前过生日,不能后补生日。
(2)生日当天要请大家吃长寿面,生日前一天要吃饺子,这叫“催生”(3)在天津66岁生日算是个大日子,“六十六大寿、得吃姑娘的一刀肉”,女儿要买肉,剁66刀坐门口吃,来祈福父母健康。
3.正月过年(1)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
(2)正月十五为外甥祈福,舅舅送灯。
“讲究送‘鸭子’形的灯,取其谐音‘押子’之意,为外甥祈福。
也有预祝外甥长命百岁之意。
”至今此俗不衰,而且灯的种类日趋繁多,金鱼灯、蒺藜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吉利的寓意。
(3)正月十六,走百病。
这一天媳妇们要回娘家,可以消灾祛病。
天津,“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文化城市天津,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她的美不仅在于拥有十八街麻花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特色美食,而且在于她那“十八街麻花”般的多元的城市文化。
天津的美食文化美食,永远是一座城市的“卖点”。
民以食为天。
天津俚语中有句名言:“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这里,“吃”,显然已经成为一种态度,天津人关于“吃”的理念,由此可见一斑。
最为人知的天津三绝食品,莫过于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了(点击超级链接可访问互联网相关网页,下同);“三绝”一说,是由天津市商委与市烹饪协会联合命名,可见具有权威性。
在“三绝”之中,最能体现天津文化多元性的,当属十八街麻花。
麻花,是把两到三股面条拧在一起用油炸制而成的食品,在我国广为分布;而天津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特色在于:构成麻花的面条分为三种,一是仅有面粉的光条,二是揉上芝麻的麻条,三是含有多种馅料的酥条,其中最大的“创新”在于制作酥条的馅料非同凡响。
酥条的什锦馅料不仅包含天津本地出产的芝麻、核桃仁、瓜籽仁、梅子、瓜条、青丝红丝,还包括杭州西湖产的精品咸桂花、岭甫甘蔗制成的水晶冰糖、产自福建的闽姜、黄岩蜜桔制成的桔丝……原料选材突破地域限制,表现了天津包容天下的文化取向;汇集八方名产而成的馅料,加上花生油锅里微火炸透的讲究工艺,让来自神州各地的人似乎都能从十八街麻花的香甜中品出家乡的味道,由此这种麻花扬名海内就顺理成章了。
天津的语言文化天津话近年来广泛出现在影视、曲艺作品之中,并以它诙谐、幽默、干脆与平实给人们带来了快乐。
但是,究其渊源,天津话却并非天津地区“应有”的语言,天津话的产生与发展,呈现出一种有趣的“方言岛”现象——天津地处河北省中部,但是,天津四周的河北方言却与天津话有着巨大的差别。
无独有偶,在安徽省宿州市以南50公里处有一个叫做固镇县的地方,那里的本地方言却与天津话“严重”相似,以至于当人们流连于固镇,听着当地普通乡民的交谈,却感到仿佛就是置身天津的街道,在听天津人“白呼”(天津俚语,意为闲聊)!中国人类学家李世瑜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天津话与以安徽宿州为中心的江淮平原地区的方言最为接近,并认为,天津话脱胎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