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策略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31 KB
- 文档页数:2
河南根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探讨作者:徐海冰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年第11期河南作为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孕育出裴李岗文化与龙山文化,是夏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近年来,为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河南提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旨在向游客提供寻根问祖旅游产品及服务,充分挖掘根亲文化的潜在价值。
文章探讨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并提出开发策略,以实现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功能的充分发挥。
一、河南根亲文化资源概述(一)河南根亲文化的内涵河南在各朝代均占据重要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地位,夏、商、东周、东汉、北宋等朝代均在河南建立都城及陪都,河南成为“天下之中”。
当代著名人类学家张光直在“中国互作用圈”理论中提到这一问题,他认为,裴李岗文化的迁徙与扩张促进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的形成,中原地区对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随着时代演变以及民族延续、庆典活动、姓氏演变等文化元素的积累沉淀,河南形成根亲文化,大量海内外游客依照历史发展脉络回到河南地区寻根问祖,根亲文化成为河南历史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河南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意义体现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提高河南旅游影响力两方面。
其一,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方面。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级地方政府均将根亲文化资源开发视为推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根亲文化资源开发以来,河南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旅游總收入、景区数量持续增加。
以河南固始县为例,其自2009年举办首届固始根亲文化节以来,以人文遗址为依托,重点发展旅游经济,与亚太旅游联合会等协会签订相关协议,成为海内外华人华侨寻根访祖的首选地,旅游总收入与游客接待人次逐年稳步提升。
其二,在提高河南旅游影响力方面。
根亲文化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品牌,具有极强的文化凝聚力,对海内外华人、华侨具有深远影响,彰显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目前可供考证的4 820个姓氏中,共计1 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占比率高达38%。
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分析旅游业的繁荣与兴旺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一国一地发达程度的重要体现。
河南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以拥有丰富的古文化旅游资源而著称。
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大力开发河南文化资源,把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发展优势,是促使河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
标签:河南;文化旅游1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现状1.1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河南历史文化遗存达28168处,拥有一大批垄断性、多种类、高品位、高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文化旅游的龙头景区嵩山少林寺在全世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开封清明上河园和新郑黄帝故里等景区景点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别具一格的看点而著称于海内外。
经过近30年的改革发展,培育了一些好的企业和文化旅游品牌,如《风中少林》、《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禅武不二》等大型演艺项目等,大大提高了我省旅游的文化品位,成为河南的金字文化旅游名片。
目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河南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行业。
1.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
“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类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
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1.3旅游体制创新取得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
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挖掘与开发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以河南新安县为例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新安历史名人资源的整合与总结,主要列举了实例,分析了目前对新安历史名人资源挖掘与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安历史文化名人文化资源挖掘与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新安县;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策略一、新安历史名人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背景新安县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河洛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从秦时置县,迄今也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华夏文化。
新安有史以来,名人荟萃,这是新安的财富和资源。
人类跨入21世纪后,新安人在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正在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重塑新安历史文化名城,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其中应该特别予以重视的是如何挖掘和开发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历史名人效应。
二、新安历史名人旅游资源的种类(一)名人故里类名人故里指名人的祖籍地、故乡或者出生地。
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出生在新安,保家卫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韩擒虎,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县东)人,隋朝名将。
好读书,略知经史百家,为西魏丞相宇文泰所赏识,常令他与诸子在宫中交游。
北周时韩擒虎因军功拜为都督、新安太守,后迁仪同三司。
韩钧,原名水清,是洛阳市新安县石井乡前北斗村人,1912年他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
韩钧短暂而光辉的一生证明,他是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贞而优秀的战士,是我们新安人民的骄傲。
(二)名人故居类所谓名人故居,是名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
它既包括历史名人家乡的居住地,也包括名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居住过的地方。
辛亥革命元老、国民党爱国将领张钫先生,新安县人,出生于清代末年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新中国成立后的1967年。
受孙中山先生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影响,在国民党军队中是一位比较有正义感的人物,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河南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素有“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称。
因此,河南寻根旅游的发展潜力巨大。
为了实现河南寻根旅游的“深层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建设河南寻根旅游基础设施首先,建设河南寻根旅游基础设施是实现深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包括修建道路、提升交通运输能力,以便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前往各个寻根旅游景点。
同时,加强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其次,加强河南寻根旅游景区的保护和开发。
河南寻根旅游的核心在于历史文化遗址和名人纪念地,因此要重视对这些景区的保护工作。
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修缮古迹,保护历史建筑,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
同时,加强对景区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景区的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二、整合河南寻根旅游资源河南具有丰富的寻根旅游资源,涵盖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和河南人的历史。
为了实现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充分整合这些资源。
首先,加强对寻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河南有着众多的名人纪念馆、古迹遗址等寻根旅游景点,应该通过整合这些资源,构建寻根旅游线路,使游客可以一站式地了解和体验河南的历史文化。
其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豫剧、纸剪等。
要加强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文化展览、演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原文化的魅力。
三、提升河南寻根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为了实现河南寻根旅游的“深层次”发展,还需要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这包括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同时,借鉴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保障游客的权益。
四、加强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推广要实现深层次的发展,必须加强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推广。
加大对河南寻根旅游的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渠道,向国内外游客推介河南的文化遗产和寻根旅游资源。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1. 引言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河南正积极探索将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对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推动因素。
2.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河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曾是多个古代朝代的都城,如商朝的都城安阳和周朝的都城洛阳。
其次,河南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丰台、殷墟和龙门石窟等,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河南悠久的历史。
此外,河南还有众多的古建筑、古村落和文化传统,如郑州的城隍庙、开封的大相国寺、商丘的归德庙等。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3.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吸引力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
首先,河南旅游业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历史考古旅游和民俗旅游等多元化产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其次,河南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扶持政策,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发展旅游业。
此外,河南还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提升,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4.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意义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融合能够促进河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为旅游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游客,提高旅游收入。
其次,融合能够促进河南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历史文化资源的支持,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能促进对其的保护和传承。
5. 推动因素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融合的推动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支持、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
首先,河南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为融合提供了政策环境和资金保障。
其次,旅游市场对于历史文化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河南旅游业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融合力度。
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研究论文导读:河南民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
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
关键词: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代代相袭的生活事象。
河南是民俗旅游资源大省,民俗文化因其传承性强、地域特点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而成为河南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
凭借此资源优势,河南的民俗旅游前景广阔。
一、河南民俗旅游资源概述民俗旅游资源根据其存在形态和表现形式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
1(物质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服饰、民俗饮食。
例如郑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保留在这块土地上的商城遗址,与古罗马的竞技场和巴比伦的通天塔相比,意义不相上下还有巩义杜甫家乡的天井式窑院;开封的小吃夜市;洛阳的水席。
2(社会民俗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村落民俗、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礼仪民俗和岁时节日民俗。
例如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洛阳的唐三彩、牡丹花会;开封的菊花花会;少林、太极等。
3(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包括信仰祭祀民俗、民间艺术民俗、民间游戏娱乐民俗等。
例如二月二祭龙王、三月三黄帝祭祖、浚县正月的古庙会、淮阳太昊陵祭祖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会;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等。
二、河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一)资源特点1(传承性强。
深受中原文化熏淘的河南民俗自其产生后,为人们所承袭,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许多民俗事象不因改朝换代或社会变革而立即中止,其间没有受到外来民俗文化的强烈冲击和替代。
例如西周时期在中原形成的婚仪六礼,逐步演化为寻亲、合八字、订婚、换帖、传大启、下聘礼、抬嫁妆、完婚、闹房、回门等固定婚俗,并延续至今。
朱仙镇的木板年画从宋代传承至今;春节期间的耍社火、豫西的剪纸、豫北的女红、豫南正月十五点灯盏等,都是从古至今一直在传承着、发展着。
2(内容丰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说过,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半在河南中国论文网。
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旅游资源丰富。
为了推动旅游业的“深层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分析。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河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少林寺、龙门石窟、开封府等。
同时,河南还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文化资源,在推动旅游业“深层次”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深化对这些文化资源的研究与挖掘,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河南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河南地域广阔,交通便利,但与其它省份相比,一些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旅游交通、住宿、餐饮、旅游咨询等服务设施。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品质和服务水平,可以为深化旅游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游客提供更加舒适、便捷、优质的旅游体验。
三、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休闲旅游与文化旅游的结合,已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河南具有得天独厚的休闲环境,如大别山、云台山、华山等,同时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将两者相结合,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融合度高、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从而推进“深层次”旅游业的发展。
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推出多样化旅游产品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众多的旅游景点和线路。
在推动“深层次”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群体和不同爱好,推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和线路,例如著名的“鸭子窝石林漂流”、“少林武术文化旅游线”、“新乡玫瑰谷”等,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度参与到旅游之中。
以上是河南寻根旅游“深层次”发展的策略分析,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以及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等方式,可以实现旅游业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并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南古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古建筑是一座城市文化的传承,也是一个国家历史的瑰宝。
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珍贵的古建筑遗产。
因此,对于河南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将从古建筑遗产的特点、保护与传承、旅游开发的策略等几个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河南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河南古建筑遗产的特点河南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河南拥有众多的古建筑遗产。
这些古建筑既有帝王的陵墓、宫殿,也有寺庙、府邸等民间建筑。
它们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
同时,河南的古建筑遗产也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二、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首先,要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修复和保护。
要根据古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二次破坏。
其次,要加强对古建筑的管理与维护。
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古建筑的长期保存。
同时,还要加强对古建筑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研究与传承,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保证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能够持续进行。
三、古建筑遗产的旅游开发古建筑遗产的旅游开发是保护古建筑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使古建筑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开发策略。
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传播,让游客在欣赏古建筑的同时能够了解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其次,要提升旅游服务的质量。
建立规范的导览解说制度,加强旅游设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
最后,要加强古建筑旅游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古建筑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四、河南古建筑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经验河南作为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河南注重对古建筑的全面保护。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从政策法规层面到实际行动,确保古建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传承。
河南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所拥有的历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与民族风俗等方面的现存原件、手稿、出版物、器物、家具、手工艺品、建筑物、乡土文物和古代遗址,以及归档材料和电子传媒等一切有历史、艺术、科学、民族风俗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财产。
河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悠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
保护和利用这些遗址,既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是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的增长。
本文将探讨河南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措施和建议。
一、河南历史遗址保护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众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如郑州二七广场、洛阳龙门石窟、登封少林寺等。
这些历史遗址见证了河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后代子孙了解和传承中华文明的宝贵资源。
保护这些遗址,可以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传承文化。
2. 弘扬民族文化每个历史遗址都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利用遗址,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例如,洛阳龙门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湛技艺,还表达了佛教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保护这一遗址,有助于弘扬佛教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 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历史遗址作为人类文明的见证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河南的历史遗址蕴含着大量的旅游资源,如登封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圣地,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保护和利用这些遗址,可以促进河南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地方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二、河南历史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尽管河南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址和文化遗产资源,但目前在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忽视保护工作一些历史遗址由于年代久远、地理环境等原因,受到了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的威胁。
然而,由于财力、人力和政策等方面的限制,一些遗址的保护工作被忽视了。
河南寻根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建议及对策研究寻根旅游文化资源是河南省的优势旅游文化资源,为了充分、合理的发挥河南寻根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针对当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一、开发要同中求异,寻求资源整合河南虽然在寻根文化上占有相当优势,然而其他省市也有深厚的寻根文化资源,也都在寻根旅游这块做文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同质寻根旅游产品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这对河南寻根旅游资源的开发造成不小的冲击。
尤其是福建,作为我国著名的侨乡,是寻根旅游市场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因此,寻根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河南自身的特色,避免雷同,可考虑和其他地方的寻根旅游产品形成互补。
此外,湖北随州寻根文化的发展思路也值得我们借鉴。
在激烈的“故里”之争中,随州走出一条合作开发实现共赢道路。
随州市旅游局局长易发明介绍,随州目前与河南、陕西、湖南等省相关景区成立“炎黄文化旅游景区协会”,致力于共同深挖炎黄文化内涵,推进炎黄文化品牌进一步发展。
为此,如寻根节之类大型活动甚至可以“轮流坐庄”,在各省景区间轮换承办。
另外,河南省内同一类寻根遗址有多处,如何有选择、有重点地建设是寻根旅游开发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些资源该怎么利用,该怎么有序地开发,由谁来开发和整合,应该有一个统一规划,否则开发将会陷入无序或相对无序的状态。
可由省政府主持,省旅游局和文物局牵头,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召开论证会,宏观运筹,科学规划,具体指导对景区、景点的开发。
或委托省内相关学术研究机构,通过调研,形成发展思路,做为省政府指导各地开发的理论依据。
比如河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科研部门花费数年时间,编制出河南寻根资源整体发展战略,作为官方统一开发寻根经济的思路,以避免无谓的争论。
二、丰富寻根旅游资源的内涵(一)开发寻根旅游资源,必须树立文化统帅旅游的发展观。
原因有二:一是寻根旅游的文化性强。
寻根旅游是在诸多文化积淀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
可以想象,没有根祖文化便不会有寻根,寻根地没有相关的宗族文化遗存,就不能吸引、留住游客。
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河南地处中原,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民风古朴,民俗文化种类丰富多彩。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歌猛进,河南民俗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其旅游资源的开发遇到了诸多困难。
本文运用 SWOT 分析法,对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河南民俗文化概述河南地处中原,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例如河南少林寺举世闻名,享誉海内外的少林功夫就源发于此地。
当然还有太极拳、仰韶文化、民间戏剧、民间工艺品、庙会、小吃、民间舞蹈等。
二、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 SWOT 分析本文通过对河南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研究,并运用SWOT 分析法进行全面分析,对河南如何充分利用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是一种战略分析工具,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安德鲁斯所教授提出。
运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
(一)河南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分析2.1.1 优越的地理区位河南地处位置优越,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
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京广、京九、陇海铁路,京珠高速、连霍高速穿省而过,为河南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
2.1.2 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河南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不光有民间手工艺品、地方小吃等物质民俗文化资源,更有无数绚丽多彩非物质民俗文化资源。
“中原崛起”背景下河南文物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地策略研究-旅游管理“中原崛起”背景下河南文物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地策略研究近年来,文化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地新趋势,文化旅游资源地可持续发展是文化旅游健康、有效发展地保证.河南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要真正实现“中原崛起”地战略目标,走文化旅游资源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提高其文化软实力地一个重要方面.为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地概括与优势,然后对制约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地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文物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地议题提出几点对策.“中原崛起”战略不仅包括经济内容,也包括了人文指标与社会稳定,在推进经济发展地同时,也要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地协调发展.文物旅游工程作为中原文化地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原崛起”地战略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地作用.河南是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却不是文化旅游资源强省.发挥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确保河南文化旅游可持续性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地需要,也是促进和带动全省服务业发展,实现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地又好又快发展目标地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十二五”地开局之年,我们应当把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摆上战略位置,立足我省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项目带动、营销推动、产业联动地发展路径,促进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文化旅游市场上地竞争力,以带动全省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河南文物旅游资源概况(一)名山奇峰,风景独特.河南是一个平原、山地兼有地省份,二者地比例大体为56:44,山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由于河南山地地形成年代和组成物质不同,目前地海拔高度和切割程度差别甚大,使各山地表现出千差万别地景观特征.如疗养胜地鸡公山,其状如雄鸡,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我国著名风景区之一.中岳篙山,号称五岳之长,山势巍峨峻拔,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名胜古迹遍布,有著名地少林寺、中岳庙、观星台、高阳书院、汉三阂、北魏古塔等.(二)古迹遍布,闻名遐迩.据历史考证,远在50万年前地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已在中原大地上劳动、生息和繁衍.因此,人们常把中华民族地古文化与河南联系在一起,甚至把河南视为中国历史地缩影.中原文化光辉灿烂,古迹胜地俯首可见.据1984年文物普查统计,全省有仰韶、龙山等古文化遗址多达1222处,汾古墓葬1629处,古建筑1601处,革命旧址及遗物578处,传世文物36000多件.(三)群英荟萃,供人凭吊.历史上,河南是人文荟萃之所,不少历史人物和近代革命志士多出河南,至今不少人地故居、墓葬和遗踪尚存,可供后人凭吊.(四)中原风情,令人神往.正月十五地元霄灯展,是河南最隆重、热闹地民间活动.除元霄灯展外,还有盛况空前地花展活动.如洛阳地牡丹花会、郑州地月季花展、开封地菊花展等,每年都定时举行观花赏景,热闹异常.河南地民间艺术活动更多,有“戏剧之乡”之称.剧种剧团之多、民间艺术活动之盛,为全国各省之冠.二、制约河南文化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地主要因素:(一)市场主体急功近利,复合型人才短缺.具体到某种文化类旅游资源地产业化,通常都会有一个市场培育阶段.根据文化资源地性质不同,这种市场培育阶段也有长有短.但是,目前地开发组织者和投资商常常不能容忍这个培育阶段.于是或因周期过长而不愿投资,或因急功近利而抜苗助长,最终导致开发地失败,从而使文化类旅游资源地开发显得步履维艰.文化类旅游资源地开发,需要既懂文化更需要懂市场地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还需要具有高超地经营管理才能.不仅需要高水平地经理人,更需要高素质地经营管理团队.目前河南地文化产业界和旅游产业界,缺乏这类高素质地人才,许多开发项目是一些“摸着石头过河”地“民兵连”在支撑着,因而其开发和经营地盲目性很大.(二)产品层次单一,缺少资本对接.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地开发需要满足不同游客层面,分为三种类型,即基本层面(陈列观光型)提高层面(表演欣赏型)发展层面(主题参与型).河南目前地文化旅游开发中三个层面虽然齐全,但以文化景观地陈列观光型为主,主要停留于基本层面,不利于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以及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从河南文化旅游资源地现存状况来看,河南完全有条件开发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会议考察、商贸购物、教育求学等多层次地旅游产品,使文化旅游资源地功能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游客日益提高地旅游需求.(三)管理体制不科学,发展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河南发展文化旅游受体制束缚,条块分割使文化旅游资源完全部门化,利益单位化,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三合一,严重阻碍了文化旅游资源地开发,致使许多高级别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低劣,保护不力.还有大量资源干脆无人开发,白白浪费.观念落后是发展文化旅游重要制约因素.在我省各地,一说开发历史遗迹就要重新恢复古建筑,一谈到挖掘文化内涵就想到建庙,一讲到搞休闲旅游就想建人造景观公园.这些都是传统地文化旅游载体,如果资源级别不高,或开发不到位,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地.20多年来,这类项目我省建成了无数,绝大部分都不成功,有形地财物和无形地影响损失巨大.三、河南文物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地对策河南省作为一个闻名全国地文化旅游目地地.其中一半以上地景点与文化或历史有关.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河南旅游业发展情况地报告》中明确提出,努力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地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地贡献.按照这个规划思路,结合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地现状和存在地问题,我们就河南文物旅游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正确认识文物旅游开发与文物资源保护地辨证关系,实践证明,凡是旅游业发展较好地地区同时也是文物保护较好地地区.一是文物保护需要资金.开展文物旅游,可以带来大量地资金,既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文物保护地投入也有了保障.二是文物旅游开发,使文物地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文物具有很高地价值,通过旅游活动,认识它地人越多,它地价值越高,人们对它地保护意识也越强.三是文物旅游开发使更多地人关心文物保护.文物保护处于全国甚至全世界地监督之下,游客在欣赏文物地同时,也非常关心文物地保护情况.这种监督,对文物保护有利.相反,越是旅游业不发达、游人很难到达地地方,即使文物很重要,也很难得到应有地保护.(二)认真编制切实可行地文物旅游发展规划是实施文物旅游开发与保护地基础.要对拟开展文物旅游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对其市场开发地潜力进行调研,为文物旅游产品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编制切实可行地发展规划,明确开发与保护地重点是要开辟出文物保护区,划定文物保护地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好文物古迹周围地生态环境.(三)整合文物资源,选择优势项目,打造文物旅游精品.近年来,河南旅游市场上虽然形成了种类较为丰富地旅游产品,但是高端产品稀缺,文物旅游产品存在小、散、弱地局面,难以吸引入境游客.因此要力求在整合资源地基础上选择优势项目重点发展,全力打造独具特色地河南文物旅游精品.比如围绕省内各地地中原文化遗存推出一条中原文化旅游线;例如建设仰韶文化博物馆、内黄三杨庄遗址博物馆等一批有特色地专题博物馆.“安阳在殷墟地基础上建立了殷墟博物苑,洛阳把周代王城遗址辟为王城公园,以及加强以河南省博物馆为代表地博物馆建设.” 以洛阳为例,该城市具有一批国家级或省级地名、优、特景段,在国内外拥有较大地影响.物质文化遗产如以龙门石窟、白马寺为代表地佛教圣迹、以五大都城为代表地古城遗址、以北邝山为核心地贵族陵墓群、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地名人故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重要象征——河图洛书、酒祖杜康地酿制工艺、流传近1800年地关公信俗、闻名于世地牡丹花会、救死扶伤地平乐正骨等.(四)把握旅游业区域合作趋势,加强与周边省份地合作,我国旅游业地区域合作发展趋势日益明显.然而,尽管区域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但旅游业由行政区划分割所导致地区域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制度障碍等远未消除,即便是市场开放程度较高地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这些症结也依然存在.所以目前地区域合作比较松散,仅限于业务层展地基础.由于文物旅游资源地特殊性,在旅游规划中应特别强调对文物资源地重点保护与合理利用.鉴于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中文物资源被大量毁坏从而造成文化缺失地现实,加强对旅游规划者、城市规划者、文物资源管理者进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文物管理等专业知识地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其次,要加强对文物景区导游、解说员地培养.面对文物,除了专业人士外,普通地游客很难把握其内涵,这与欣赏自然景观有较大区别.因此,导游讲解就成为不可或缺甚至是极其重要地产品构成部分.培养高素质地导游讲解员应该是文物旅游发展地重点工作.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全省文物旅游行业专业技能、服务技能、导游大赛、讲解比赛等方式,评选技术明星、服务明星、导游明星,讲解明星,以此推动河南文物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地不断提高.(五)调整门票价格,刺激游客需求文物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景点一样,属于公共资源,具有经济效益和公共福利地双重属性,因而门票价格不宜过高.然而我们现在地旅游景点存在一个明显地问题就是:门票收入在整个收入中地比例过高,于是形成一个怪圈:只要出现经费困难,就要提高门票价格,形成“经费困难——提价——再困难——再提价”地循环.而在日本,旅游景点门票收入只占其全部收入地20% ~30%,其他地收入主要来自特色产品地开发、基金会地捐助和政府必要地投入.河南省多数文物景区属于温点、冷点旅游区,需求者本身就不是很多,而过高地门票价格却将一些虽有兴趣但经济上并不富裕地游客拒之门外,不仅使这类产品地经济效益得不到提高,社会效益也无法发挥.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适当调整门票价格,比如采取浮动票价制,即淡旺季差价,或者降低门票价格甚至免费开放.从目前一些博物馆降价或免费地实际运营情况看,虽然门票收入下降了,但需求量增加了,同时在旅游交通、住宿、购物消费等方面增加服务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刺激游客需求,从而增加了文物景区地收入,起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地作用,这些方法值得深入研究和借鉴推广.也有人认为应该实施“理顺管理体制、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大营销力度、把科技引入文物开发” 等办法.例如,与河南同样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地陕西省,其曲江新区在文化旅游、影视演艺、会展创意、传媒出版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完善地产业链和产业集群,2007年曲江新区被文化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河南也可以选择基础较好地地方建立这样地示范区,比如登封市,距郑州仅60公里,交通便利,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旅游产业基础都很好,又拥有嵩山少林寺这样地世界级旅游品牌,在文化创意领域也培育出了像《禅宗少林?音乐大典》这样地市场化程度很高地精品,有条件成为河南省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先导地文化创意产业地先头部队,从而发挥引领作用.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地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八大古都之一,具有丰富地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也完全有条件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者单位:濮阳市戚城文物景区管理处)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