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耐受
- 格式:ppt
- 大小:6.72 MB
- 文档页数:65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特定抗原产生的一种免疫无反应状态。
这种状态对于维持自身免疫稳态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
免疫系统有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的能力,但同时也需要能够区分自身和非自身物质。
免疫耐受的建立有助于避免对自身组织的攻击,从而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移植免疫是指移植物与宿主之间发生的免疫反应。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移植物被认为是外来的,因此宿主的免疫系统会试图攻击移植物。
这种免疫反应是导致移植排斥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可以通过诱导免疫系统接受移植物来实现,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
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枢耐受主要发生在胎儿发育过程中,通过母体传递的免疫耐受分子教育胎儿免疫系统。
外周耐受则是在生命过程中通过接触自身组织和其他抗原逐渐建立起来的。
这些机制对于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
在移植免疫中,免疫耐受的诱导对于提高移植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免疫耐受的诱导方法主要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调节剂和免疫接种等。
这些方法可以降低宿主对移植物的免疫反应,从而减少移植排斥的发生。
然而,免疫耐受的诱导也需要注意平衡,以避免过度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感染和其他并发症。
在实际应用中,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的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例如,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可以使器官移植患者减少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降低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的研究还有助于开发新的免疫治疗方法,为治疗自身免疫病和其他免疫相关疾病提供可能。
免疫耐受与移植免疫是两个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
免疫耐受对于维持自身免疫稳态和防止自身免疫病至关重要,而移植免疫则涉及到移植物与宿主之间的免疫反应。
通过深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生活质量,造福患者。
免疫耐受,是一种特殊的免疫状态,它使得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并忽略那些对机体无害的抗原。
2023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contents •免疫耐受简介•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免疫耐受的诱导与维持•免疫耐受异常•医学免疫学在免疫耐受中的应用目录01免疫耐受简介免疫耐受是指在抗原的刺激下,特异性的T、B细胞不能够被激活,不能产生特异的免疫效应细胞及特异性抗体。
定义在免疫耐受状态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和清除能力降低,表现为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状态。
特点定义与特点原因免疫耐受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接触到了抗原,但这种抗原通常为内源性抗原,如自身抗原或微生物抗原。
机制免疫耐受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抗原清除、T细胞克隆无能等。
产生原因及机制类型免疫耐受包括天然免疫耐受和获得性免疫耐受。
天然免疫耐受是在个体未接触相关抗原的情况下形成的,具有遗传性和先天性;获得性免疫耐受是在机体接触抗原后形成的,具有抗原特异性。
表现免疫耐受的表现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逃逸、移植排斥反应等。
在这些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对特定抗原的应答减弱或缺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移植排斥反应的出现。
类型与表现02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概述23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物质产生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机体在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针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
适应性免疫应答是针对某一特定病原体产生,需经历致敏和效应两个阶段。
免疫耐受是指在抗原刺激下,特异性的T、B细胞克隆被负向选择清除或是被抑制,机体不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应答。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相互关联,在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物质发生免疫应答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免疫应答的关系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性质往往影响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抗原的性质和感染剂量机体状态抗原进入途径疫苗接种方式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对免疫应答有很大影响。
抗原进入机体途径不同,可影响免疫应答强度和类型。
免疫耐受的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在接受过特定免疫效应介质后,机体对特定抗原变得耐受化,无法产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是生物防御机制的一种重要表现,它可以抑制或中和体内非特异性免疫,保持免疫系统的稳定性,并允许宿主细胞在免疫报复的情况下继续存活。
免疫耐受可以分为两种:先天免疫耐受和后天免疫耐受。
先天免疫耐受指的是机体从婴儿出生时就具备的免疫耐受性,这种免疫耐受可以与机体遗传形成直接联系。
而后天免疫耐受则是本来对特定抗原可以产生免疫反应,但经过表拷贝过程实现产生耐受性的免疫状态,它与机体遗传无关,取决于病原体暴露和免疫诱导的程度。
免疫耐受的发生类似于免疫记忆,即当病原体第二次入侵机体时,抗体可以很快地产生,从而更有效地拮抗病原体。
这种免疫记忆是先天免疫耐受的一种重要表现。
后天免疫耐受则是由机体内病原体和免疫原之间互动形成的免疫耐受性,它不具备免疫记忆性。
免疫耐受性的发生有多种原因,其中常见的有:(1)细胞内有抑制因子的存在,能够抑制对特定抗原的免疫反应;(2)免疫抑制细胞的存在,能够抑制有害抗原的免疫反应;(3)免疫失调的存在,由于免疫系统发生失调,导致抗原的免疫反应减弱;(4)免疫耐受药物,如免疫抑制剂、抗原质形状变异剂等,都可以对特定抗原产生耐受性。
免疫耐受在肿瘤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一方面,它可以降低人体对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一旦机体失去免疫功能,则容易让肿瘤细胞获得了优势,进而加重了病情;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提高抗肿瘤治疗的效果,例如通过免疫耐受,可以让肿瘤细胞抵抗治疗药物耐药性,达到更好的抗肿瘤效果。
另外,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免疫耐受在临床上也在逐渐开展起来,尤其是免疫治疗,通过一定的手段,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从而实现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免疫耐受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抑制或消除免疫耐受,有效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从而更有效地抵抗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改善病人的生存率。
第十一章免疫耐受免疫耐受(immunologic tolerance)是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特异性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免疫耐受与免疫抑制(immunosuppression)截然不同,前者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而后者是指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反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或应答减弱状态。
这种状态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①遗传所致的免疫系统缺陷或免疫功能障碍;②后天应用免疫抑制药物、放射线或抗淋巴细胞血清等影响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发挥。
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均可诱导产生免疫耐受,能诱导免疫耐受的抗原称为耐受原(tolerangen)。
由自身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天然耐受(natural tolerance)或自身耐受(self tolerance),由外来抗原诱导产生的免疫耐受称为获得性耐受(acquired tolerance)或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正常免疫耐受机制的建立对维持机体自身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若该种机制失调,将会产生对机体有害的免疫应答。
目前认为免疫耐受不是单纯的免疫无应答性,而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免疫应答,具有免疫应答的某些共性,如耐受需经抗原诱导产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第一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1945年Owrn发现一对异卵双生小牛由于在胚胎期胎盘血管融合而发生血液交流,血液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血型抗原的红细胞,而不产生相应血型抗体。
这种血型液合体(chimeras)小牛不仅允许对方不同血型的红细胞在体内长期存在,而且还能接受从对方移植来的皮肤而不发生排斥反应,但不能接受其他无关个体的皮肤移植。
Owen 称这一现象为天然免疫耐受。
Burnet等人认为这种免疫耐受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胚胎期免疫期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异型红细胞进入胎牛体内,使具有相应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克隆受到抑制或被排除,因此,小牛出生后对胚胎期接触过的异型红细胞抗原不会发生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名词解释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特定抗原或病原体的免疫系统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反应的状态。
当免疫系统能够识别和抑制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时,称为自身免疫耐受;而当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或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的能力被降低或抑制时,称为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它能够保护机体免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侵害。
在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会对抗抗原和病原体,以保护机体不被感染。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此外,免疫系统也会对一些无害物质产生过敏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如花粉症、哮喘等。
对于这些疾病,免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非常重要。
免疫耐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来实现。
一种机制是自身免疫耐受。
在胚胎发育和早期生命阶段,免疫系统会经历一系列的发育和教育过程,识别和删除自身T细胞和B细胞,从而防止它们对自身组织产生免疫反应。
如果这个过程出现了错误,误删除或误保留了自身免疫细胞,就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另一种机制是耐受性诱导。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移植器官移入、抗原投予等,通过控制免疫系统的激活和调节,可以诱导机体对特定抗原保持耐受状态。
这种通过外界干预诱导的免疫耐受可分为中央耐受和周边耐受。
中央耐受是指在胸腺和骨髓中诱导T细胞和B细胞对自身抗原产生耐受;而周边耐受是指在外周淋巴oid器官中诱导T细胞和B细胞对特定抗原产生耐受。
这种通过干预诱导的免疫耐受在移植器官移入和免疫疗法中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还有一种机制是免疫抑制。
免疫抑制是指通过抑制或调节免疫系统的激活和功能,降低机体对抗原和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耐受的目的。
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这种通过药物干预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方法在器官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等领域有重要应用。
总之,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一种重要功能,可以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过敏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