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某一职位不允许满足特定条件的人担当的制度。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以地域回避为典型,确立于两汉,完备于明清。
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特殊机构回避:指军机处、都察院等机构针对特定人员制定的回避制度。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军机处的亲王回避制度。
出于限制皇族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在设立之后的一百二十多年里都不允许亲王担任军机大臣,这种回避制度直到咸丰年间才被打破。
- 地域回避:指官员不得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
- 亲族回避:指官员不得在有亲属关系的岗位任职。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旨在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回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回避制度明清回避制度是中国古代礼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之一,它主要是为了规范官员之间的交往,避免发生利益之争和纷争而设立的。
下面就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一制度的相关内容。
1. 回避制度的诞生明清回避制度的诞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发展过程中。
在封建社会中,官员间互相往来、交际常常伴随着利益之争和纷争,这对于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显然有不利的影响。
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回避制度,它强调各级官员应该避免参与到利益之争中,维护公正、公平和廉洁的官场秩序。
2. 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明清时期的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务与私事分离:官员在处理官员之间的事务时应该避免偏私,不能因为个人关系影响公正的判断和处理;(2)官场规矩:官员在寻求他人的帮助或者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的身份和职务,不得借机谋取私利或者过度表现自己的权力;(3)禁止收受礼物:官员在公开场合接受礼品或馈赠是不允许的,这是为了避免任何形式的貌似交换,而破坏了政治的廉洁和纯洁;(4)兄弟、表、夫妻和父子等亲属关系:这类人在执行公务时应该相互避让,兄弟之间、表亲之间,并不能偏心;(5)八股复试:在八股复试中也使用了回避制度,被考生认为与考官有实际或者形式上的亲戚关系也要回避。
3. 回避制度的实际作用明清回避制度的实际作用还是相当显著的。
它使整个官场文化更加公正、廉洁和谨慎,减少了官员之间的私事干扰,增强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此外,回避制度也为官员提供了一种规范和约束,避免了个人行为的任意和恣意。
4. 后世对回避制度的参考价值虽然现代社会并不完全遵循明清回避制度,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能发现回避制度的影子。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的“私人交往与公事分开”的原则就是回避制度的一种具体应用。
此外,大家日常工作中也应该遵守行业道德规范,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得接受或者提供任何形式的便利或者回报。
总之,在现代社会中,明清回避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纯洁的心态,坚持做正确的选择,维护公正、公平和廉洁的官场秩序。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官员在特定情况下被要求回避参与某些事务的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古代中国的回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定官员不得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古代中国官员在分配官职时,通常会被规定不得被派往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以避免官员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滥用职权。
2. 禁止官员参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时,常常被规定不得参与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以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3. 排斥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的同时,往往会被要求排斥自己的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以避免一个家族过多地集中权力。
4. 避免官员受贿:古代中国对于官员接受贿赂的行为非常重视,常常采取回避制度来防止官员受贿。
例如,官员在担任特定职务时,往往被规定不得接受别人的财物、礼品等。
官员回避制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它限制了官员的权力,并强调公正、廉洁和诚实的行为准则。
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廉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人事回避制度作者:孙俊来源:《办公室业务》2012年第05期我国古代在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上实行人事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因个人利益或亲属关系等因素对政治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人事回避制度源远流长,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
大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亲属回避、地域回避和职务回避。
亲属回避。
一方面是指在同一政府机构内有上下隶属关系的亲属须回避。
比如,宋代的宰执官之间就必须亲属回避。
宋代的宰相和参知政事是正、副关系,仁宗嘉佑初年,参知政事程勘是宰相文彦博的姻亲,于是改任程勘为枢密副使。
熙宁年间,宋神宗欲以吴充为参知政事,但因吴充与宰相王安石是亲戚,只得改派吴充为枢密副使。
另一方面,亲属回避也指亲属之间虽无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但如不便于执行职务,也需要进行回避。
宰相和台、谏官之间,就是这种回避关系。
宰相是行政上的最高长官,台、谏官对宰相负有监察责任,两者必不能为亲属。
唐代杜佑官居宰相,其子杜从郁先授左补阙,后授左拾遗。
众人皆言不可,补阙、拾遗是谏职,倘使宰相执政有失,子不可议父,于是改授杜从郁为秘书丞。
再如台、谏官之间必须回避。
御史台、谏院官员同属监察大臣,“台谏官事相关连,同在言路有嫌”,南宋御史中丞陈过庭的堂妹夫许景衡曾被授为右正言。
他上奏说:“旦晚供职于台谏,事相关联,同在言路,实有妨嫌”,请求罢职。
于是改任许景衡为太常少卿。
亲属回避中的亲属范围,总的说来是包括嫡系亲属和外姻亲属的。
具体来讲,各朝代、各个时期又有所不同。
唐以前规定较为简略,宋时最为繁琐复杂,明清则兼顾唐宋,在回归简略的同时,又务求无所遗漏。
唐时的亲属回避,一般是“大功以上不复联官”,宋时回避范围扩大,仁宗时规定“本族缌麻以上亲,及有服外亲、无服外亲,并令回避,其余勿拘”。
到神宗熙宁变法时,对此又做出了更加繁琐的限定,把“本族同居无服以上亲,异居袒免以上亲,亲姑、姊、妹、侄女、孙女之夫,子婿、子妇之父及其亲兄弟,母、妻亲姊妹之夫,亲姨之子,亲外孙、外(生)女之夫”等,都纳入了回避的范围。
中国古代官场的回避制度刘金祥春秋战国之前我国的官吏职位是世袭的,即“世卿世禄”制,国家基本没有管理官员的制度和办法。
秦朝建立以后逐步制定对官吏的任用法规,西汉景帝时探索实行回避制度,对地方各级官吏的使用首先在地域上开始加以限制。
由于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特点,尤其是宗法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左传》所谓“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就是当时“国家”的真实面貌,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的封闭性分散性,封建统治者实行“仕官避本籍”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自身统治,不避本籍所成的“州郡相党,人情比周”,“瞻徇之弊”,使中央的政令、法令的执行不受干扰和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效能,减少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现象,使吏治得到相对澄清。
回避原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官制的一大特色,历唐宋不断健全,至明清基本完善。
明清两代厉行回避制、“流官”制,全国除土司地区和规定必须由孔姓掌权的曲阜县外,其余所有县官都必须由外省人担任而且任期很短。
在这套体制下,朝廷政令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可以削弱到最小限度。
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其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地区回避,凡为官者不得在本地做官,即回避本籍。
汉时期出台“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唐朝规定不许任本籍州县官及本籍邻县官。
宋代,地方官员不仅须回避本籍,而且非本籍但有地产的亦需回避。
北宋时正式规定任职须回避原籍。
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曾有诏文规定:“知县注选虽甚远,无过30驿。
”古代一驿30里,30驿为900里。
可见北宋的地理回避制度以900里为限,其概数即为千里。
北宋的这种制度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至明代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事制度。
二是亲属回避,是指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
如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
亲属回避制度在清朝时期比较完善。
早在顺治时,就已作出亲族回避的规定:现任三品以上的京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共事,官位低者回避即调离另任。
中国历史上的官员回避制度中国历史上实行的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是封建朝廷为防止官场中的请托说情、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在任命官员时采取的一种限制性规定,始行于西汉,后经历朝不断发展完善,至清朝时期,已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种种中国历史上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涉及人事关系的各个方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地区回避∶做官距家五百里为割断官员与原籍乡土的诸种关系,唐宋两朝就明确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及其邻近州县任职;元朝把这项规定叫做避开“脚根地面”;至明太祖朱元璋,鉴于以丞相胡惟庸为首的淮右勋贵集团结党的教训,将全国分成三大任职区,实行的是“南北更调”制;到了清朝,则进一步明确规定,上到总督巡抚,下到州县佐杂,乃至不管地方事务的河道、盐务诸官吏,任职地都必须避开本籍地五百里,而里程的计算,不论官塘大道,还是捷径小路,只要有一项在五百里之内,就要回避。
2. 亲属回避∶小官避大官俗语说,“是亲三分向”。
西汉最早实行的官员回避是“避亲”,唐宋两朝称之为“避亲法”。
避亲分两种,一种是血亲回避,一种是姻亲回避。
血亲包括祖父子孙、叔伯兄弟、亲母之父舅等。
姻亲包括,妻之父及兄弟姊妹夫、己之女婿、儿女亲家等。
凡有这些亲属关系的,不能在同一衙门任职,也不能在有直接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机构任职。
回避的方法是,不论辈分长幼,只要官阶不同,均以小官避大官。
如清雍正朝孔子的后裔孔毓洵调任两广总督,其族叔孔琏兴时任广东盐运使,为了避嫌,孔琏兴调离。
只有在官位相等时,才按辈份长幼和任职先后回避。
3. 师生回避∶重在考官与门生中国历史上的师生,包括授业师生和乡、会试中的考官与考生。
中国古代以科考取官为主,该科主考官与考中生员即为师生关系,因为乡试考中者成为举人、会试考中者为进士,都是从此进入官场,故当时很讲究座师与门生、同年与同年的关系。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贺知章即为师生关系,其名作“离离原上草”为白居易呈贺知章的“荐卷”诗。
三避三退制度的内容(原创版)目录1.三避三退制度的含义2.三避三退制度的起源和发展3.三避三退制度的主要内容4.三避三退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正文【三避三退制度的含义】三避三退制度是我国古代一种为官员任职回避亲属、地区、职务的制度。
它旨在防止官员因私人关系、地域偏见或利益冲突而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确保政治清明和社会公平。
【三避三退制度的起源和发展】三避三退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逐渐发展完善。
先秦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度中,已有回避亲属的规定。
秦汉时期,三避三退制度逐渐明确,成为官员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隋唐时期,三避三退制度更加严格,对官员的地域、职务回避也作了明确规定。
宋代以后,这一制度逐渐松弛,但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避三退制度的主要内容】三避三退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亲属回避:官员在任职过程中,遇到亲属关系较为密切的人员,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应当回避,避免因私人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2.地域回避:官员在任职过程中,遇到与自己籍贯相同的地区,应当回避,防止因地域偏见而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3.职务回避:官员在任职过程中,遇到与自己原有职务相同或类似的职务,应当回避,避免因利益冲突而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三避三退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三避三退制度对于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这一制度有助于防止官员因私人关系、地域偏见或利益冲突而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确保政府高效运作。
其次,三避三退制度有助于减少腐败现象,促进社会公平。
最后,这一制度有助于树立政府形象,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总之,三避三退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政治清明和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是一种用于解决朝廷命令问题的社会治理制度,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朝廷发布命令时,官员能够得到宽大、明确的处理权,同时也使他们离开朝廷,不受朝廷压力,从而对整个政治形势、官员利益等形成有利的作用。
从唐朝开始,国家就开始实行回避制度,是以回避者为主要对象,规定回避者不受朝廷的任何限制,可以活动在全国性的范围内。
回避有几种特点:一是按照一定的规定在朝廷任职时,可以被安排回避;二是在朝廷的管辖范围内,完全自由,可以改变其所在的归属,无须受朝廷的限制;三是官员在学术活动、学习交流和家庭聚会等方面能够有更大的自由,而不会受到朝廷的约束。
回避制度建立之初,其主要是朝廷行使权力不受限制,政令不能被从官体来受到阻挠。
因此,回避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回避制度使官员具有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所在归属,而不需要受朝廷的约束;此外,回避制度还允许官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此外,回避制度还能对官员利益产生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因此,它有助于维护朝廷管理政治的稳定,也有助于解决臣民之间关系的危机,维护官员的利益,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保障。
然而,回避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朝廷的富余资源匮乏,朝廷在发展国家实力的过程中要大量花费财力,因而它不惜重金收买官员,并用贿赂和赏金来诱使官员接受朝廷的职责,这会对市场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回避者归宗他乡,孤立无援,无法受到朝廷的安抚,也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助,这也使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到朝廷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总之,回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它为官员提供了一个宽大的场所,能够自由地参与到朝廷政治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政治稳定,促进朝廷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使官员得到更多的保护,而且也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经济状况。
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
回避制度确立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
古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并保证官员任职期间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公正地履行职务。
历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预防权力腐败方面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是随着对以血缘关系为基本准则的人事制度的否定逐步产生的,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上,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配置权力,在这种权力运行的方式下,家族内部为权力而争斗,成为当时众多战乱的根源,且影响皇权的稳定。
统治者意识到了亲属、血缘关系对政权的威胁以及诸多危害,对其进行限制,于是产生了回避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不用本县人的措施。
这些规定在当时并未形成不须触碰的法规,到了东汉后期,比较严格的规定出台了.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是东汉桓帝时期出台的“三护法”。
“三护法”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就是地方官员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也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如甲州刺史是乙州人,则乙州刺史就不能用甲州人),以防他们用相互包庇对方亲属的办法搞权权交易.东汉选任地方官员过程中,“三护法"得到了实际的执行。
如东汉官员史弼,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回避制度在隋唐以后得到丰富和发展,到了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明代,经朱元璋的严格定制,其内容终至完备。
综而言之,中国古代任官回避主要有亲属回避、地方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种基本形式。
亲属回避。
它是回避制度中最先确立的回避关系,“三护法"中即有。
需要回避的亲属范围,历代各有不同,唐时主要限制在“大功”以上的近亲。
宋代范围扩大,宋仁宗时出台的《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制》,将避亲范围扩大到“缌麻"以上,即同一高祖父母名下的旁系和各种姻亲.亲属回避要求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古代官员的选拔》官员回避:防弊之策在古代的官僚体系中,官员的选拔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事务,而其中的官员回避制度则是为了防止弊端、保障政治清明的重要策略。
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权力制衡和政治稳定的深刻思考。
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血缘、地缘等关系往往会对官员的施政产生影响。
若官员在其亲属、故旧所在之地任职,很容易因人情关系而徇私舞弊,破坏公正的政治秩序。
首先,亲属回避是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禁止官员在亲属所在的地区或部门任职,有效地避免了亲属之间相互勾结、以权谋私的情况发生。
比如,父子、兄弟等近亲不得在同一衙门为官。
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家族势力对地方政治的操控,防止权力集中在某一家族手中。
地域回避也是常见的形式。
官员不得在其籍贯所在地担任官职。
这是因为在故乡为官,官员可能会受到同乡亲友的请托和干扰,难以公正执法。
同时,长期在故乡任职也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
例如,一个出生在江南的官员,通常不会被派往江南地区任职,而是会被调往其他地区。
这样一来,官员与当地的利益纠葛减少,能够更加公正地处理政务。
此外,还有职务回避。
某些特定的职务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或关联,为了避免官员在执行公务时因职责不清或利益冲突而出现问题,就需要进行职务回避。
比如负责财政的官员不能同时负责审计工作,负责司法的官员不能同时参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
古代官员回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公正性和廉洁性。
当官员与当地的人情关系被切断,他们在处理政务时就更能依据律法和公理,减少偏袒和不公。
这对于建立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这一制度也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避免地方官员形成割据势力,确保中央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在各地施行,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
然而,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也并非完美无缺。
由于官员频繁调动,他们往往难以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实际情况,在施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决策失误。
唐朝回避制度
唐朝回避制度是唐代官员在处理案件时的一种重要制度,是为了
保证法律公正和官员廉洁而产生的。
下面,我将分步骤阐述唐朝回避
制度的实施过程和作用。
第一步:制定回避制度
唐朝时期,为了使官员在处理案件时公正、廉洁,制定了回避制度。
该制度规定,官员在处理与自己利益有关的案件时,应该自动回避,让不涉及个人利益的其他官员来处理。
这样就避免了官员因自身
利益的关系而互相掩护或者合谋犯罪的情况发生。
第二步:官员自动回避
按照回避制度,在官员处理案件时,他必须认真审查案件的性质,如果案件与自己的利益有关,就要主动提出回避。
回避后,其他官员
将接手处理案件,并向上级领导作出汇报。
如果官员不愿意自动回避,其他官员和群众有权要求其回避,以维护案件的公正和公平。
第三步:回避的作用
唐朝回避制度的实施,有助于维护官员的廉洁性和公正性。
它使
官员远离自身利益和家族势力,使他们不会因私人关系影响到案件的
处理结果。
同时,回避制度还有助于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促使他们
更加严格地遵守法律和职责,从而减少了官员的违法行为。
总之,唐朝回避制度的实施,对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官员廉洁是非
常有必要的。
这种制度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执行,也成为
了后来中华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也应该借鉴唐朝的
经验,制定回避制度,让司法公正和官员的廉洁成为社会的常态。
三避三退制度的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三避三退制度的概念
2.三避三退制度的内容
3.三避三退制度的意义
4.三避三退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正文
【三避三退制度的概念】
三避三退制度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员回避制度,主要指官员在担任某一职务时,遇到某些特定情况需要回避或者辞职,以保证政治清明、国家安定。
【三避三退制度的内容】
三避三退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避亲:官员不得担任自己亲属所在的职务,以避免因私人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2.避嫌:官员在处理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务时,应当回避,避免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
3.避籍: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家乡担任职务,以防止因地缘关系影响公正执行公务。
4.退职:官员在年老体衰或者因病不能胜任职务时,应当主动辞职,以保证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
5.退休:官员到达一定年龄后,应当退休,让位给年轻有为的人才,保持国家机关的活力。
6.惩治:对于违反三避三退制度,隐瞒真实情况或欺骗组织的官员,要依法进行惩治。
【三避三退制度的意义】
三避三退制度是古代我国政治制度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政治清明、防止腐败、保持国家机关的高效运转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我国对于官员品行、公正、廉洁的严格要求,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制度经验。
【三避三退制度的实施与影响】
三避三退制度自秦代开始,历经各个朝代的完善和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实施过程中,这一制度对于防止官员腐败、保证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这一制度对于培养官员的廉洁品质、提高国家机关的公信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回避制度原因:夏、商、周三代,血缘关系是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国家政权掌握在宗族势力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上的血缘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世袭贵族中有的腐败无能,一些诸侯国有作为的君主,大胆任用无血缘关系的贤能志士担任国家要职,对宗族王室人员则加以限制。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明文规定宗室人员如果没有军功,就要从宗室中除名,任职受到限制,这就是回避制度的萌芽。
两汉时期,回避制度正式产生。
可见回避制度的产生与宗法制是密切相关的。
任官回避制度草创于西汉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了异地为官对维护中央集权,对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重要意1. 起源:东汉桓帝时期,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正式出台,就是“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
以东汉官吏史弼为例,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是他的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2. 发展:宋代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类。
(1)亲属回避,就是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供职。
(2)籍贯回避,也叫地区回避,即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所以古人云:“千里去做官。
”(3)职务回避,始自唐代,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内均需实行职务回避。
如宰相的儿子不能为谏官。
(4)考试回避,即在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与考生有师生关系或亲属关系的,都要回避。
3. 顶峰:明清时期的回避制度更加严格。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法律略有缓和,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
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这种避籍也存在一些问题。
官员远赴他乡,异地为官,对于任职地的风俗很难事先了解,也可能会出现语言不通的现象,官吏治理必然存在困难。
然而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官吏孑然一身,在辖地举目无亲,避免过多的社会关系造出人情网。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简论关键词:任官回避公务员内容提要: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臻于晚清的我国任官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
我国当代有关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官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汲取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精华,着力在任官回避的目标、范围、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引子在我国,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了排除这些关系对行政的干扰,自秦汉至晚清,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创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任官回避制度。
为此,探究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总结这一制度对我国全面、有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正文(一)两汉时期:任官回避制度的创建阶段任官回避制度在官吏授官方面实施早期是为了避开亲属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回避就在职官选任的实际中被应用。
春秋以前,我国对回避制度问题很少有成文规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王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违抗圣旨,削弱封建集权统治,曾经规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回避原则和制度。
从战国到汉初,上层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官吏个人势力扩张带来的问题,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但却没有从官吏任用上建立起有关制度。
西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势力澎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迫使西汉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措施和法规,中国早期回避制度便应运而生。
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和大陆学者安作璋、熊铁基等人考证,自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①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元代官员的回避制度是指为了防止官员在任职过程中出现亲属关系影响公正执法的现象,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在元代,回避制度主要适用于官员的亲属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在元代,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亲属回避:元代官员在任职过程中,不得在自己的亲属所在地区任职,包括亲属担任官职的地区、亲属担任幕僚的地区、亲属担任教职的学校所在地等。
2. 地区回避:官员不得在自己的家乡所在地任职,不得在亲属故乡任职,也不得在曾担任过官职的地区任职。
3. 职务回避:官员不得担任与其亲属职务相关的职务,如亲属担任中书省、枢密院等中央要害部门的高级官员,官员不得在这些部门任职。
4. 亲属教职回避:官员的亲属担任学校教职时,官员也不得在附近地区任职,以免影响公正执法。
通过这些规定,元代政府试图消除官员与亲属之间的特殊关系,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除了以上制度,元代政府还通过一些措施来保证回避制度的执行。
例如,实行任职前审核制度,对申请任职的官员进行家庭背景调查,确保其没有亲属关系在当地任职;实行定期轮换制度,要求官员定期调离原任职区,避免长期在同一地区任职;实行监察制度,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官员的任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总的来说,元代的回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员的公正执法和廉洁从政,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限制,回避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之处,如执行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重视和加强官员回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和问责制度,以确保官员在任职过程中能够公正、廉洁、有效地履行职责。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公众对回避制度的认识和了解,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古代任官回避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
历史上,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配置权力,统治者意识到了亲属、血缘关系对政权的威胁以及诸多危害,对其进行限制,于是产生了回避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不用本县人的措施。
这些规定在当时并未形成不须触碰的法规,到了东汉后期,比较严格的规定出台了。
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是东汉桓帝时期出台的“三护法”。
“三护法”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就是地方官员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也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以防他们用相互包庇对方亲属的办法搞权权交易。
如东汉官员史弼,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回避制度在隋唐以后得到丰富和发展,到了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明代,经朱元璋的严格定制,其内容终至完备。
综而言之,主要有亲属回避、地方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种基本形式。
亲属回避。
它是回避制度中最先确立的回避关系,“三护法”中即有。
需要回避的亲属范围,历代各有不同,唐时主要限制在“大功”
以上的近亲。
宋代范围扩大,宋仁宗时出台的《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制》,将避亲范围扩大到“缌麻”以上,即同一高祖父母名下的旁系和各种姻亲。
明清时,亲属回避的范围大致上包括直系、旁系血亲和姻亲。
地方回避。
地方官回避本籍的规定,自汉代已经开始,越到后朝回避的范围越大,执行越严格。
唐时,地方州县长官一律不得在本籍及临近州县任职。
宋代,地方官要回避本州和本府。
明清时期,地区回避更加严格。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法律略有缓和,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
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除本籍回避外,清时还有寄籍、商籍的回避规定。
寄籍,即在本籍之外官员或其父辈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商籍,指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地区。
职务回避。
中国古代,一些特殊的职务对任职者有特别的要求,称之为职务回避。
如中央大员的亲属不得担任监察官和谏官。
监察官的避亲制度比较严格。
北魏时有明确的规定,士族子弟不得任监察官。
唐时宰相大臣子弟不得任监察官,以避免父有过,子不便弹劾。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自唐代起已开始有亲仇回避的原则。
凡审判官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师生或仇嫌关系要回避,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科举回避。
隋末唐初,形成了科举取士的任官选拔制度。
为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唐政府又制定出了科考中的各种回避规定。
唐开元时代起,凡与考官沾亲带故的考生,都必须回避他地,
另行考试。
到了宋代,“钟鼎之家”的子弟们在科举考试后,必须再加试一场,以示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