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7
作者: 卢明明
出版物刊名: 历史教学问题
页码: 64-64页
主题词: 回避制度;亲族关系;清代史学;封建统治者;官吏;东汉末年;婚姻;中前期;后汉书;朝廷
摘要: <正> 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防止官吏徇情营私,曾长期实行一种称之“回避”的制度,即规定:官吏不得在本籍或原籍任职,有亲族关系的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作官。
据清代史学家赵翼考证,西汉一朝与东汉中前期,尚无回避之例。
回避之例的出现大约是在东汉末年。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说:“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
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就是说,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这是亲族回避的创始。
当时,朝廷委任史弼为山阳太守,但是,他因自己的妻子是钜野人(属山阳郡境内),便“以‘三互’自上,转拜平原相”。
这种情况,在晋朝也有,如刘宏任荆州都督军事,朝廷要刘的女婿夏侯陟做襄阳太守,因襄阳是荆州的属郡,刘宏便向朝廷说明自己与夏侯陟的亲族关系,于是“乃罢之”。
(《陔余丛。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某一职位不允许满足特定条件的人担当的制度。
中国古代回避制度以地域回避为典型,确立于两汉,完备于明清。
回避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 特殊机构回避:指军机处、都察院等机构针对特定人员制定的回避制度。
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军机处的亲王回避制度。
出于限制皇族权力的需要,军机处在设立之后的一百二十多年里都不允许亲王担任军机大臣,这种回避制度直到咸丰年间才被打破。
- 地域回避:指官员不得在原籍或有家族产业的地方任职。
- 亲族回避:指官员不得在有亲属关系的岗位任职。
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旨在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回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人事回避制度作者:孙俊来源:《办公室业务》2012年第05期我国古代在对官员的选任和管理上实行人事回避制度,主要目的是防止官员因个人利益或亲属关系等因素对政治活动产生不良影响。
这种人事回避制度源远流长,正式确立于两汉,发展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
大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亲属回避、地域回避和职务回避。
亲属回避。
一方面是指在同一政府机构内有上下隶属关系的亲属须回避。
比如,宋代的宰执官之间就必须亲属回避。
宋代的宰相和参知政事是正、副关系,仁宗嘉佑初年,参知政事程勘是宰相文彦博的姻亲,于是改任程勘为枢密副使。
熙宁年间,宋神宗欲以吴充为参知政事,但因吴充与宰相王安石是亲戚,只得改派吴充为枢密副使。
另一方面,亲属回避也指亲属之间虽无职务上的隶属关系,但如不便于执行职务,也需要进行回避。
宰相和台、谏官之间,就是这种回避关系。
宰相是行政上的最高长官,台、谏官对宰相负有监察责任,两者必不能为亲属。
唐代杜佑官居宰相,其子杜从郁先授左补阙,后授左拾遗。
众人皆言不可,补阙、拾遗是谏职,倘使宰相执政有失,子不可议父,于是改授杜从郁为秘书丞。
再如台、谏官之间必须回避。
御史台、谏院官员同属监察大臣,“台谏官事相关连,同在言路有嫌”,南宋御史中丞陈过庭的堂妹夫许景衡曾被授为右正言。
他上奏说:“旦晚供职于台谏,事相关联,同在言路,实有妨嫌”,请求罢职。
于是改任许景衡为太常少卿。
亲属回避中的亲属范围,总的说来是包括嫡系亲属和外姻亲属的。
具体来讲,各朝代、各个时期又有所不同。
唐以前规定较为简略,宋时最为繁琐复杂,明清则兼顾唐宋,在回归简略的同时,又务求无所遗漏。
唐时的亲属回避,一般是“大功以上不复联官”,宋时回避范围扩大,仁宗时规定“本族缌麻以上亲,及有服外亲、无服外亲,并令回避,其余勿拘”。
到神宗熙宁变法时,对此又做出了更加繁琐的限定,把“本族同居无服以上亲,异居袒免以上亲,亲姑、姊、妹、侄女、孙女之夫,子婿、子妇之父及其亲兄弟,母、妻亲姊妹之夫,亲姨之子,亲外孙、外(生)女之夫”等,都纳入了回避的范围。
中国古代官场的回避制度刘金祥春秋战国之前我国的官吏职位是世袭的,即“世卿世禄”制,国家基本没有管理官员的制度和办法。
秦朝建立以后逐步制定对官吏的任用法规,西汉景帝时探索实行回避制度,对地方各级官吏的使用首先在地域上开始加以限制。
由于中国早期国家起源的特点,尤其是宗法观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源远流长。
《左传》所谓“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就是当时“国家”的真实面貌,加之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的封闭性分散性,封建统治者实行“仕官避本籍”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自身统治,不避本籍所成的“州郡相党,人情比周”,“瞻徇之弊”,使中央的政令、法令的执行不受干扰和阻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效能,减少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现象,使吏治得到相对澄清。
回避原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官制的一大特色,历唐宋不断健全,至明清基本完善。
明清两代厉行回避制、“流官”制,全国除土司地区和规定必须由孔姓掌权的曲阜县外,其余所有县官都必须由外省人担任而且任期很短。
在这套体制下,朝廷政令可以一竿子插到底,地方上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可以削弱到最小限度。
官员回避制度在不同朝代其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地区回避,凡为官者不得在本地做官,即回避本籍。
汉时期出台“三互法”,即“三互谓婚姻之家及两州人不得交互为官”。
唐朝规定不许任本籍州县官及本籍邻县官。
宋代,地方官员不仅须回避本籍,而且非本籍但有地产的亦需回避。
北宋时正式规定任职须回避原籍。
北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曾有诏文规定:“知县注选虽甚远,无过30驿。
”古代一驿30里,30驿为900里。
可见北宋的地理回避制度以900里为限,其概数即为千里。
北宋的这种制度被以后的历代王朝所沿用,至明代形成一种非常重要的人事制度。
二是亲属回避,是指有亲属关系的人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衙门做官。
如遇及,则官小者回避;同级官,后到者回避。
亲属回避制度在清朝时期比较完善。
早在顺治时,就已作出亲族回避的规定:现任三品以上的京官,其子弟不得考选科道官;父子、伯叔、兄弟不得共事,官位低者回避即调离另任。
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古代任官回避制度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
历史上,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配置权力,统治者意识到了亲属、血缘关系对政权的威胁以及诸多危害,对其进行限制,于是产生了回避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不用本县人的措施。
这些规定在当时并未形成不须触碰的法规,到了东汉后期,比较严格的规定出台了。
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是东汉桓帝时期出台的“三护法”。
“三护法”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就是地方官员不得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也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以防他们用相互包庇对方亲属的办法搞权权交易。
如东汉官员史弼,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回避制度在隋唐以后得到丰富和发展,到了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明代,经朱元璋的严格定制,其内容终至完备。
综而言之,主要有亲属回避、地方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种基本形式。
亲属回避。
它是回避制度中最先确立的回避关系,“三护法”中即有。
需要回避的亲属范围,历代各有不同,唐时主要限制在“大功”以上的近亲。
宋代范围扩大,宋仁宗时出台的《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制》,将避亲范围扩大到“缌麻”以上,即同一高祖父母名下的旁系和各种姻亲。
明清时,亲属回避的范围大致上包括直系、旁系血亲和姻亲。
地方回避。
地方官回避本籍的规定,自汉代已经开始,越到后朝回避的范围越大,执行越严格。
唐时,地方州县长官一律不得在本籍及临近州县任职。
宋代,地方官要回避本州和本府。
明清时期,地区回避更加严格。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法律略有缓和,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
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除本籍回避外,清时还有寄籍、商籍的回避规定。
寄籍,即在本籍之外官员或其父辈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商籍,指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地区。
古代回避制度原因:夏、商、周三代,血缘关系是权力分配的根本原则,国家政权掌握在宗族势力手中。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政治上的血缘关系受到极大冲击。
世袭贵族中有的腐败无能,一些诸侯国有作为的君主,大胆任用无血缘关系的贤能志士担任国家要职,对宗族王室人员则加以限制。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明文规定宗室人员如果没有军功,就要从宗室中除名,任职受到限制,这就是回避制度的萌芽。
两汉时期,回避制度正式产生。
可见回避制度的产生与宗法制是密切相关的。
任官回避制度草创于西汉时期。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其深邃的政治洞察力,敏锐地意识到了异地为官对维护中央集权,对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的重要意1. 起源:东汉桓帝时期,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三互法”正式出台,就是“婚姻之家”和“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
以东汉官吏史弼为例,他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是他的妻子娘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2. 发展:宋代被细化为籍贯回避、亲属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类。
(1)亲属回避,就是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同一部门供职。
(2)籍贯回避,也叫地区回避,即官员不得在本籍任职,所以古人云:“千里去做官。
”(3)职务回避,始自唐代,规定凡职责相连或监临检察的官职,亲族内均需实行职务回避。
如宰相的儿子不能为谏官。
(4)考试回避,即在科举考试中,主考官与考生有师生关系或亲属关系的,都要回避。
3. 顶峰:明清时期的回避制度更加严格。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法律略有缓和,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
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这种避籍也存在一些问题。
官员远赴他乡,异地为官,对于任职地的风俗很难事先了解,也可能会出现语言不通的现象,官吏治理必然存在困难。
然而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官吏孑然一身,在辖地举目无亲,避免过多的社会关系造出人情网。
中国政治制度史论文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简论关键词:任官回避公务员内容提要:始于汉代、兴于唐宋、臻于晚清的我国任官回避制度作为古今中外治官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监督制度。
我国当代有关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官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我们可以汲取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精华,着力在任官回避的目标、范围、执行和监督等方面加强法制建设。
引子在我国,以乡土情谊为基础的地缘关系和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亲属关系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为了排除这些关系对行政的干扰,自秦汉至晚清,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无不重视回避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从而创立和发展了较为完善的任官回避制度。
为此,探究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的沿革及其相关问题、总结这一制度对我国全面、有效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笔者检索出近100多年来关于中国历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研究著作和资料信息约七十种。
正文(一)两汉时期:任官回避制度的创建阶段任官回避制度在官吏授官方面实施早期是为了避开亲属关系。
早在西汉时期,回避就在职官选任的实际中被应用。
春秋以前,我国对回避制度问题很少有成文规定。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君王为了防止地方势力结党营私,违抗圣旨,削弱封建集权统治,曾经规定和形成了一系列回避原则和制度。
从战国到汉初,上层统治者已经注意到了官吏个人势力扩张带来的问题,采取过一些相应措施,但却没有从官吏任用上建立起有关制度。
西汉中后期,地方豪强势力澎涨导致吴楚七国之乱,迫使西汉政府制定了一些限制地主势力的措施和法规,中国早期回避制度便应运而生。
据台湾学者严耕望和大陆学者安作璋、熊铁基等人考证,自武帝始,朝廷在任命地方行政长官时,逐步形成了官员回避本籍的惯例,即剌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
①显然,这种地方官回避本籍的临时性回避措施明显带有政治色彩。
古代的回避制度中国古代的回避制度是一种用于解决朝廷命令问题的社会治理制度,它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朝廷发布命令时,官员能够得到宽大、明确的处理权,同时也使他们离开朝廷,不受朝廷压力,从而对整个政治形势、官员利益等形成有利的作用。
从唐朝开始,国家就开始实行回避制度,是以回避者为主要对象,规定回避者不受朝廷的任何限制,可以活动在全国性的范围内。
回避有几种特点:一是按照一定的规定在朝廷任职时,可以被安排回避;二是在朝廷的管辖范围内,完全自由,可以改变其所在的归属,无须受朝廷的限制;三是官员在学术活动、学习交流和家庭聚会等方面能够有更大的自由,而不会受到朝廷的约束。
回避制度建立之初,其主要是朝廷行使权力不受限制,政令不能被从官体来受到阻挠。
因此,回避制度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回避制度使官员具有更大的自由,他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所在归属,而不需要受朝廷的约束;此外,回避制度还允许官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活动。
此外,回避制度还能对官员利益产生保护作用,而且有利于促进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因此,它有助于维护朝廷管理政治的稳定,也有助于解决臣民之间关系的危机,维护官员的利益,使百姓得到更多的利益保障。
然而,回避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首先,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朝廷的富余资源匮乏,朝廷在发展国家实力的过程中要大量花费财力,因而它不惜重金收买官员,并用贿赂和赏金来诱使官员接受朝廷的职责,这会对市场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由于回避者归宗他乡,孤立无援,无法受到朝廷的安抚,也无法得到相应的补助,这也使它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到朝廷的政治活动中,对政治的发展也是有影响的。
总之,回避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它为官员提供了一个宽大的场所,能够自由地参与到朝廷政治活动中,从而有利于政治稳定,促进朝廷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使官员得到更多的保护,而且也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经济状况。
第41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第3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3,2021明代“王亲官”回避制度考析李凯玲(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摘 要〕 任官回避制度是明代官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王姻不内除”———即王府姻亲官不授京职———作为核心内容的“王亲官”回避制度是明代任职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制度萌芽于宣德时期,基本形成于弘治时期,于万历年间走向完备。
就其存在的意义来说不仅使明代官制走向更加规范、合理,而且使其制度产生、发展与形成背后所反映出的明代宗藩政策的走向,也具有深刻意义。
〔关键词〕 明代官制;任职回避制度;王亲官〔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3130(2021)03 0038 05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1.03.007 任官回避制度源远流长,其制度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吏治、防止官员腐败。
明代科举制度的极大发展,使得除了传统的亲缘关系外,座主门生、朋党同年关系构成了明代官员的基本社会关系网,为了防止官员结党营私,保证吏治清明,明代任官回避制度不可避免地随着时间发展而趋于严密,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回避之例,至明始严。
”[1]王府姻亲官回避制度是明代任官回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抑制藩王势力扩张、维护皇权统治有着积极作用,研究其制度的源流与发展,也能为现实提供借鉴。
一、“王亲官”回避制度的萌芽“王亲官”回避制度最初萌芽于宣德年间,朱勤美《王国典礼》中记载:“宣德元年,定亲郡王妃父职。
亲王妃父原无官者,授兵马指挥五品;郡王妃父,授兵马副指挥六品;王妃夫人以下并仪宾族属不许除京职。
”[2]317授予的兵马指挥使一职乃是虚衔,不授实事。
王府姻亲官回避制度萌发的原因为“忧外戚也”[3]517。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
中国古代官员回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官员在特定情况下被要求回避参与某些事务的制度。
这一制度旨在防止官员滥用职权、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古代中国的回避制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规定官员不得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古代中国官员在分配官职时,通常会被规定不得被派往管辖自己的家族地区,以避免官员在处理家族事务时滥用职权。
2. 禁止官员参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务: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时,常常被规定不得参与与自己利益直接相关的事务,以避免利益冲突和不公正行为的发生。
3. 排斥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古代中国官员在担任某个职务的同时,往往会被要求排斥自己的家族成员在同一地区任职,以避免一个家族过多地集中权力。
4. 避免官员受贿:古代中国对于官员接受贿赂的行为非常重视,常常采取回避制度来防止官员受贿。
例如,官员在担任特定职务时,往往被规定不得接受别人的财物、礼品等。
官员回避制度在古代中国是一种重要的治理机制,它限制了官员的权力,并强调公正、廉洁和诚实的行为准则。
这一制度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廉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
我国就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任官回避制度的国家。
回避制度确立于两汉,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
古代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防止裙带关系滋生,抑制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并保证官员任职期间免受人际关系的干扰,公正地履行职务。
历史上,任官回避制度在巩固中央集权,预防权力腐败方面确实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任官回避制度,就是随着对以血缘关系为基本准则的人事制度的否定逐步产生的,也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历史上,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来配置权力,在这种权力运行的方式下,家族内部为权力而争斗,成为当时众多战乱的根源,且影响皇权的稳定。
统治者意识到了亲属、血缘关系对政权的威胁以及诸多危害,对其进行限制,于就是产生了回避制度。
汉武帝时期采取了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人、县令不用本县人的措施。
这些规定在当时并未形成不须触碰的法规,到了东汉后期,比较严格的规定出台了。
中国第一个关于任官回避的成文法规就是东汉桓帝时期出台的“三护法”。
“三护法”明确规定“婚姻之家”与“两州之士”不得“对相监临”,就就是地方官员不得在姻亲之家
所在地任职,或两个地方的长官虽然没有姻亲关系,也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如甲州刺史就是乙州人,则乙州刺史就不能用甲州人),以防她们用相互包庇对方亲属的办法搞权权交易。
东汉选任地方官员过程中,“三护法”得到了实际的执行。
如东汉官员史弼,她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就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
回避制度在隋唐以后得到丰富与发展,到了宋代,这一制度被细化,明代,经朱元璋的严格定制,其内容终至完备。
综而言之,中国古代任官回避主要有亲属回避、地方回避、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回避四种基本形式。
亲属回避。
它就是回避制度中最先确立的回避关系,“三护法”中即有。
需要回避的亲属范围,历代各有不同,唐时主要限制在“大功”以上的近亲。
宋代范围扩大,宋仁宗时出台的《服纪亲疏在官回避条制》,将避亲范围扩大到“缌麻”以上,即同一高祖父母名下的旁系与各种姻亲。
亲属回避要求有直接血缘关系与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
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
(注:“大功”“缌麻”就是五服中所列的两种孝服,表明不同的亲疏关系)
明清时,亲属回避的范围大致上包括直系、旁系血亲与姻
亲。
清代《大清会典》规定:凡叔伯、兄弟在同一衙门任职者,不论辈分,均以小官回避大官;如官职相等,则以后任回避先任。
如系祖孙父子关系,其中一方为某部门长官,则属官回避长官,其余无论品级及任官先后,均令子孙回避尊长。
总之,亲属回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官员摆脱亲属关系的羁绊,避免腐败的发生。
地方回避。
地方官回避本籍的规定,自汉代已经开始,东汉的“三护法”中规定,官员任职要回避自身的本籍,这一做法到唐代之后成为定制。
地区回避的具体范围,不同朝代有不同要求,总的来瞧,越到后朝回避的范围越大,执行越严格。
唐时,地方州县长官一律不得在本籍及临近州县任职。
宋代,地方官要回避本州与本府。
明清时期,地区回避更加严格。
明朝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只要想做官,就只能穿越半个中国。
清朝法律略有缓与,只规定不得本省为官。
一旦为官,便要拿着身份证明,到五百里之外的地方上任,称为“避籍”。
除本籍回避外,清时还有寄籍、商籍的回避规定。
寄籍,即在本籍之外官员或其父辈长期生活居住的地方;商籍,指官员从事商业活动的地区。
这些地区内,官员都有可能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有必要加以
限制。
通过地方官员任职本籍回避,预防与削弱了地方独立势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中央集权与国家统一。
这种避籍也存在一些问题。
官员远赴她乡,异地为官,对于任职地的风俗很难事先了解,也可能会出现语言不通的现象,官吏治理必然存在困难。
然而通过这样的办法,使官吏孑然一身,在辖地举目无亲,避免了过多的社会关系造出人情网。
职务回避。
中国古代,一些特殊的职务对任职者有特别的要求,称之为职务回避。
如中央大员的亲属不得担任监察官与谏官。
监察官的避亲制度比较严格。
北魏时有明确的规定,
士族子弟不得任监察官。
唐时宰相大臣子弟不得任监察官,
以避免父有过,子不便弹劾。
宋代规定,凡宰相所推荐为官的人,以及宰相的亲戚、子弟、属官,都不得充任监察官。
明代在唐宋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明、清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的合称),并令巡回监察官回避原籍、曾任官之地、寓居之地等,以防亲朋故旧干扰监察。
在监察过程中,如主管监察官与案件牵涉仇嫌亦应提出回避,否则,因此而致案件枉违者,加重处罚。
清代规定,现任京官三品以上及外省督抚子弟不得考选科道,本籍与亲属也就是监
察官领受使命时必须回避的。
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自唐代起已开始有亲仇回避的原则。
凡审判官与当事人有亲属或师生或仇嫌关系要回避,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
一些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财政、税收等事,明清时期也有相应的职务回避要求。
明代规定,负责国家财政收入的户部官吏不得由江苏、浙江、江西人出任,因上述地区的税赋就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以原籍之人担任恐其与当地势力勾结,侵吞国库。
清时规定,曾任盐商,或祖孙、父子、叔伯、兄弟之近亲中有从事盐商者,都不得任管理盐政的户部职务,以防其以权谋私。
通过特殊职务,如监察、税务、司法等职的回避,对特殊部门的防腐促廉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科举回避。
隋末唐初,形成了科举取士的任官选拔制度。
为防止考官与应试者勾通作弊,保证科举的公正性,唐政府又制定出了科考中的各种回避规定,科举回避制度出现。
唐开元时代起,凡与考官沾亲带故的考生,都必须回避她
地,另行考试。
到了宋代,“钟鼎之家”的子弟们在科举考试后,必须再加试一场,以示公允。
科举回避就是科举取士公正性要求的必然结果。
科举就是寒门儒生通向仕途的独木桥,因其涉及个人出路,取与不取举足轻重。
因此,铤而走险之人大而有之,历史上科举舞弊案并不少见。
所以统治者力图通过科举回避制度在选拔人才过程中避免由于亲故、同籍等关系而造成请托、作弊行为。
总之,在重视宗族血缘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回避制度作为用于防止同宗、同乡徇私,用于防止官员限入地区性利益之中的一种重要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封建社会官场腐败现象,使吏治得到相对的澄清。
研究中国古代的任官回避制度,吸取一些合理的积极因素,古为今用,重视回避制度在当今人才选拔,尤其就是在国家公务员选拔任用中的作用,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现行的公务员
回避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现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了公务员回避制度,由于各国国情、历史文化不同,每个国家的回避理由、程序、范围等都有不同。
事实上,回避制度只有与本国政治体制、历史条件、文化差异、风俗习惯等相结合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