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数据库与中间件技术解决方案
- 格式:pdf
- 大小:119.95 KB
- 文档页数:3
中间件技术定义: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的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
中间件位于客户机/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之上,管理计算机资源和网络通讯,是连接两个独立应用程序或独立系统的软件。
相连接的系统,即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接口,但通过中间件相互之间仍能交换信息。
执行中间件的一个关键途径是信息传递。
通过中间件,应用程序可以工作于多平台或 OS 环境。
中间件处于操作系统软件与用户的应用软件的中间。
中间件在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之上,应用软件的下层,总的作用是为处于自己上层的应用软件提供运行与开发的环境,帮助用户灵活、高效地开发和集成复杂的应用软件。
中间件特点:•满足大量应用的需要;•运行于多种硬件和OS平台;•支持分布式计算,提供跨网络、硬件和OS平台的透明性的应用或服务的交互功能;•支持标准的协议;•支持标准的接口。
由于中间件需要屏蔽分布环境中异构的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它必须能够提供分布环境下的通讯服务,我们将这种通讯服务称之为平台。
基于目的和实现机制的不同,我们将平台分为以下主要几类:•远程过程调用中间件(Remote Procedure Call)•面向消息的中间件(MesSAge-Oriented Middleware)•对象请求代理中间件(object RequeST Brokers)•事务处理监控(Transaction processing monitors)1、远程过程调用远程过程调用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分布式应用程序处理方法。
一个应用程序使用RPC来“远程”执行一个位于不同地址空间里的过程,并且从效果上看和执行本地调用相同。
事实上,一个RPC应用分为两个部分:server和client。
server 提供一个或多个远程过程;client向server发出远程调用。
server和client 可以位于同一台计算机,也可以位于不同的计算机,甚至运行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之上。
技术框架及中间件技术框架与中间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为软件系统提供了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和支持,极大地提高了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本文将就技术框架与中间件的概念、特点以及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技术框架的定义与特点技术框架是一种基于特定语言或平台的软件开发的基本架构,它提供了一系列现成的解决方案、模板和工具,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开发工作。
技术框架通常包括了对系统架构、模块划分、设计规范、编码规范等方面的约定和规范,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框架的约定进行开发,从而降低了开发成本和周期。
技术框架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标准化:技术框架提供了标准的模块和解决方案,开发人员可以通过框架提供的接口和规范来进行开发,从而保证了系统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2. 重用性:技术框架提供了大量的现成解决方案和模板,开发人员可以直接使用或者基于框架进行扩展,从而提高了开发效率和代码的重用性。
3. 易于维护:技术框架通常具有清晰的架构和模块划分,以及规范的编码和设计约定,使得系统更加易于维护和升级。
4. 高性能:技术框架通常经过精心设计和优化,可以提供高性能的运行环境和高效的开发工具,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二、常见的技术框架在软件开发中,有许多常见的技术框架被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1. Spring框架:Spring框架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的企业应用框架,主要用于构建Java应用程序。
它提供了众多的解决方案和模块,包括依赖注入、面向切面编程、控制反转等,极大地简化了Java应用程序的开发和集成。
2. .NET框架:.NET框架是微软公司推出的一个面向Windows平台的开发框架,它提供了丰富的类库和工具,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包括C#、等,可以用于构建各种类型的Windows应用程序和Web应用程序。
3. Django框架:Django是一个基于Python语言的Web应用框架,它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库模型、模板引擎和URL映射等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开发各类Web应用程序。
软件工程web系统开发方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Web系统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信息化工具,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Web系统开发方案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软件工程的Web系统开发方案,包括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技术选型、开发实施、测试和上线等一系列环节,希望可以帮助企业更加高效地开发自己的Web系统。
二、需求分析1. 业务需求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系统要解决的业务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功能需求,以及对系统性能、安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可以利用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竞品分析等方法来获取数据,并分析整理出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
2. 技术需求分析在进行系统架构设计和技术选型之前,需要对系统的技术需求进行分析。
包括系统的支持平台、开发语言、数据库类型、前后端技术、安全机制、性能优化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将直接影响后续的系统设计和开发工作。
三、系统架构设计1. 架构选择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选择合适的系统架构,包括分布式架构、微服务架构、单体架构等,并进行合理的拆分和组织,确保系统的易维护性、可扩展性和性能。
2. 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优化工作。
包括表结构设计、索引设计、分区设计等,保证系统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效率。
3. 接口设计设计合理的接口规范,包括RESTful接口、GraphQL接口等,确保系统与外部系统的集成和拓展容易。
四、技术选型1. 后端技术选型根据系统的业务需求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后端开发语言和框架,比如Java+Spring、Python+Django、Node.js+Express等,同时结合系统的架构选择合适的中间件和缓存技术。
2. 前端技术选型根据系统的用户体验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前端技术,包括React、Vue、Angular等,同时结合系统的架构选择合适的状态管理和UI库。
3. 数据库技术选型根据系统的数据量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类型,比如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等,并结合系统的架构和架构选择合适的存储和缓存技术。
基于Web中间件的运维管理系统的性能优化方法研究与实践张永华【摘要】从运维管理系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基于中间件的Web体系结构的系统技术特点,对该类型的运维管理系统实际运行环境(主机系统、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结构)出现的性能故障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影响性能的原因,给出调整参数的理论方法.通过系统运行过程的不断优化,得出合理的参数值,以减少和消除运维管理系统性能导致的用户感知差的影响.%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ystem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Web-baaed middleware architecture, she performance problems of network system operation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host system, network., database, middleware, application structure, and identifies the reasons lhaL affect performance and ihe theoretical method of adjusting ihe parameters. Through rhe reasonable parameter values, we can reduce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eliminate of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期刊名称】《电信科学》【年(卷),期】2011(027)011【总页数】8页(P147-154)【关键词】运维管理;性能优化;Web应用;中间件【作者】张永华【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南宁530022【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近年来,随着电信运营商市场的发展,为适应全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需要,对运维管理系统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维管理系统经过长期建设,各种应用规模越来越庞大,所承载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其中电子运维系统(electric operation maintenance system,EOMS)作为业务开通和网络运维集中管理的重要支撑系统,随着用户量的不断扩大,新功能模块的更新上线,其性能开始下降,影响了用户使用感知。
《⼤型⽹站系统与JAVA中间件实践学习笔记》-1第⼀章:分布式系统介绍 定义:分布式系统是⼀组分布在⽹络上通过消息传递进⾏协作的计算机组成系统。
分布式系统的意义升级单机处理能⼒的性价⽐越来越低单机处理器能⼒存在瓶颈处于稳定性和可⽤性考虑阿姆达尔定律:s(P)=1/((1-p)+p/N) 其中P指的是程序中可并⾏的部分的程序在单核上执⾏的时间的占⽐,N表⽰处理器的个数(核⼼数)。
S(N)是指程序在N个处理器相对单个处理器的提升速度⽐。
单进程多线程和多进程的区别 线程是属于进程的,⼀个进程内的多个线程共享进程的内存空间;⽽多个进程之间的内存空间是相对独⽴的,因此多个进程间通过内存共享、交换数据的⽅式与多个线程间的⽅式就有所不同。
多进程相对于单进程多线程的⽅式来说,资源控制更容易实现,此外多进程中单个进程出现问题不会造成整体不可⽤。
分布式系统的难点1. 缺乏全局时钟2. ⾯对故障的独⽴性。
在分布式系统,整个系统的⼀部分有问题⽽其它部分正常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故障的独⽴性。
3. 单点故障。
在整个分布式系统中,如果某个⾓⾊或者功能只有单台机器在⽀撑,那个这个节点称为单点,发⽣的故障称为单点故障。
在分布式系统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单点。
如果不能把单机实现变为集群实现,那么⼀般还有两种选择:给这个单点做好备份,能够在出现问题是进⾏恢复,并且尽量做到⾃动恢复,降低恢复所需要使⽤的时间。
降低单点故障的影响范围。
4.事务的挑战。
第⼆章:⼤型⽹站及架构的演进过程1.从⼀个单机交易⽹站说起 所有的功能模块和数据在单台服务器上,通过各个模块之间通过JVM内部的⽅法调⽤来进⾏交互,⽽应⽤和数据库之间是通过JDBC进⾏访问的。
2.单机负载告警,数据库与应⽤分离 随着访问量的增加,服务器负载持续升⾼,考虑将应⽤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离。
3.应⽤服务器负载告警,如何让应⽤服务器⾛向集群 应⽤服务器压⼒变⼤时,根据对应⽤服务器的监测结果,可以考虑将服务器从⼀台变为两台,增加服务器后急需解决如下连个问题:1. ⽤户对于应⽤服务器的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在应⽤服务器前增加负载均衡设备来解决。
Web数据库与中间件技术
随着Internet/Intrranet的兴起与发展,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显得越来越重要,许多厂家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产品,使得连接更加简洁、迅速和方便。
Web与数据库连接技术已成为基于Web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为Internet上的电子商贸打下了基础。
一般来说,通过Web页实现对数据库访问,在整个系统中关键的技术是中间件的解决方案。
中间件负责管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信并提供应用程序服务。
由于驻留在Web服务器上,因而中间件软件能够调用作为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间"传输机制"的外部程序或"编码",并将执行查询等以HTML页面或纯文本的形式将信息返回给最终用户。
数据库服务器负责管理驻留在数据库服务器中的数据。
一、当前几种流行的中间件的解决方案
1.通用网关技术(CGI)
CGI是一种Web站点上可以用来访问Web站点的用户交互的各种程序的标准,使用CGI脚本允许用户在浏览器中等服务器上的数据库交互,完成对数据库的各种操作。
几乎使用的服务器软件都支持CGI,开发者可以使用任何一种Web服务器内置语言编写CGI,包括Perl语言,C,C++,VB和Delphi等。
CGI的工作原理是浏览器通过Web页面的表单搜索参数,这些参数通过HTTP传递Web服务器,在服务器通过CGI脚本分析参数(命令行参数或环境变量),同时启动通路程序,把分析后的参数转化为SQL命令,交数据库服务器执行,然后CGI程序返回处理结果给Web服务器,最后向客户机返回HTML或纯文本格式的结果并断开连接。
CGI缺点是执行速度较慢,Web服务器每启动一个数据查询服务,就必须启动一个新的CGI 进程,相对服务器资源代价比较高。
2.ASP(Active Server Pages)
ASP是一种开放的,可以将HTML脚本及可重用的Active Server组件结合在一起以建立高效的动态的基于Web的应用程序环境,利用ASP,可以增加运行在服务器端的脚本的新特性,
如访问数据库。
ASP支持Active Server组件的使用,Active Server组件通过组件对象模型(COM)为ASP提供了可编程的界面,其中组件之一Active Data Object(ADO)提供了与数据库相连的机制。
且使用ASP可以直接在HTML文件中包含可执行的脚本,HTML开发和脚本开发可以变为一个过程,而不象CGI、ISAPI以及其他方法一样,程序和HTML文件要求在不同的设计环境导致程序产生和修改困难。
3.应用编程接口(API)
鉴于CGI的一些缺陷,Microsoft和Netscape开发了专用的Web服务器中的程序代码(如动态链接库DLL),且一般与Web服务器软件处在内存的同一地址空间中,因此每次调用时是在内存中运行相应的程序段,而不是像CGI那样需要启动新的进程,因而效率要比CGI高得多。
API技术主要缺点是开发难度大,且可移植性差,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只能在相应的Web服务器上运行,缺乏通用性。
为了减轻开发应用程序的困难,Netscape和Microsoft在其各自的服务器中提供了基于API 的编程接口。
Netscape提供了基于NSAPI的Livewire,它是专门设计的全面开发方案,开发人员可以开发和管理WWW界面、WWW网点,并且可以利用SQL语句或ODBC直接访问数据库。
Microsoft则提供了基于ISAPI的IDC模块,它是IIS的一个动态连接库(httpodbc.dll),并通过ODBC访问各类数据库。
4.JDBC技术
Java是一种简单、面向对象、易传送、稳固安全、多线程执行控制及3D空间设计的语言,它为Internet注入了交互性。
Java支持数据库的访问,是因为SUN公司提供了一种标准的SQL访问数据库的Java语言应用程序编程接口(JDBC)。
构成Java语言的基础是一系列类库,而JDBC正是定义了Java与数据库之间的接口类库(Java.sql包),它是Java语言中执行SQL 语句的API,它由一系列类和接口所组成,这些类和接口均是由Java语言写成的,通过它一个程序开发者可以在Java语言中建立与数据库的链接,执行SQL语句和处理SQL语句返回的结果。
采用JDBC很容易用SQL语句访问异构数据库,如通过JDBC API,只需编写一个JDBC API,
就可以把SQL查询语句送往Sybase,Oracle或Informix数据库,同时采用Java语言编写应用程序,具有平台无关性,不要为不同的平台编写不同的应用程序。
采用JDBC技术其工作方式为:客户端首先访问Web服务器,下载Java字节码文件,并将Applet相关类的字节码文件和JDBC接口字节码文件下栽到客户端,然后与Web服务器脱离,接着Applet根据数据库地址,端口号和帐号与数据库服务器连接进行交互,这样用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交互是由浏览器直接完成的。
由于JDBC技术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及事务处理能力、使用效率都比较高,因此具有很大的优势。
Java与数据库的连接机制与CGI和API有所不同,在客户机上运行Java Applet通过JDBC技术可以绕过Web服务器直接和数据库服务器连接,并直接把带有结果的HTML页返回客户机浏览器。
象ODBC一样,JDBC提供给程序员的编程接口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面向应用程序的编程接口JDBC API,它是为应用程序员提供的,二是供底层开发的驱动程序接口JDBC Driver API,它是各个商业数据库厂商提供的。
目前,JDBC已经得到了许多厂商的支持,包括Borland,IBM,Oracle和Sybase等公司,当前流行的大多数数据库系统都推出了自己的JDBC驱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