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分解窑操作要求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5
预分解窑生产技术与操作一预分解窑是由悬浮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蓖冷机组成的一个预分解窑系统。
二旋风预热器的工作原理:生料粉喂入连接第一级和第二级旋风筒的气流管道,悬浮于热烟气中,同时进行热交换,然后被热烟气带进Ⅰ级双旋风筒,在旋风筒内旋转,产生离心力,生料粉在离心力和重力作用下与烟气分离,沉降到锥体而后落入连接Ⅱ、Ⅲ级筒之间的气流管道内,又悬浮于烟气中进行第二次热交换,以后顺次进入Ⅲ、Ⅳ级筒之间的通气管道,最后进入窑尾废气上升管道,进行最后一次热交换,被烟气带进Ⅳ级旋风筒,物料在Ⅳ级旋风筒内与热废气分离,沉降到筒锥体部分,最后由锥体下部斜管喂入回转窑内,继续碳酸钙的分解并煅烧成孰料。
三预分解窑的特点:一是在结构方面,它是在悬浮预热窑的悬浮预热器与回转窑之间,增设了一个分解炉,承担了原来在回转窑内进行碳酸盐分解任务;二是热工方面,分解炉是预分解窑系统的第二热源,将传统上全部由窑头加入燃料的做法,改变为少部分从窑头加入,大部分从分解炉内加入,从而改善了窑系统内的热力分布格局;三是工艺方面,孰料煅烧过程中耗热最多的碳酸盐分解过程,移至分解炉内进行之后,由于燃料与生料混合均匀,燃料燃烧热及时传递给物料,使燃烧、换热及碳酸盐分解过程都得到优化,使孰料煅烧工艺更完善。
四回转窑窑体结构:回转窑是孰料煅烧系统中的主要设备,它是由筒体、轮带、托轮、挡轮、传动装置以及密封等装置组成。
五一次风的作用:煤粉借助一次风的风力自窑喷煤管喷入窑内,一次风不但对煤粉起输送作用,同时还供给煤的挥发分燃烧所需的氧气。
二次风的作用:二次风先经过冷却机与孰料进行换热,孰料被冷却的同时,二次风被预热到400-800摄氏度(目前国内只能达600摄氏度左右),在入窑供燃料燃烧。
六窑外分解系统是由预热器系统(简称SP)、分解炉和回转窑所组成。
其生产流程,按物料流向顺序,生料由提升设备运至预热器,经过四级旋风筒后,进入分解炉,在分解炉内经过加热分解后,在进入第五级旋风预热器,继续进行分解并收集下来,进入回转窑内,分解炉处于四、五级预热器之间;窑外分解系统气体流动过程比较复杂,燃料由窑头和分解炉两处喷入,分解炉的二次空气是来自冷却机的热风,两路烟气在分解炉会合后向预热器的上部运动与料流换热。
预分解窑操作讲议序言随着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基本实现了以质量的提高代替数量的增长,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行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大大有利于以生产高强度等级水泥为主、规模效益显著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预分解窑技术的发展。
就从过去的10年到现在来看,无论是从设计方面,还是从实际生产中都能体现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章预分解窑发展与现状1.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发悬浮预分解窑(旋风、立筒预分解窑)例:2.我同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预分解窑3.我圈20世纪80年代末江西2000T/D预分解窑建成投产际志着水泥工业的重大突破4.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预分解窑迅猛发展第二章水泥熟料烧成基本知识笫一节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组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水泥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四种矿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硅酸三钙对水泥早期强度起主要作用,硅酸二钙对水泥后期强度的贡献要大于硅酸三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作为溶剂矿物可降低熟料煅烧温度,有助于硅陵三钙的形成:铝酸三钙对水泥早期强度有一定贡献。
当其含量过高时,会引起水泥的快凝:铁铝酸四钙可降低液相粘度,有利于熟料的煅烧,但含最过高时,会使熟料的烧结范围变窄而不利于熟科的煅烧。
第二节水泥熟料中的非主要矿物氧化镁:由碳酸镁分僻而来,在熟料中呈游离状态,水化很慢,因而影响混凝土的长期强度。
游离氧化钙:水化时,体积大大增加,特别当其成死烧状态时,会引起混凝土或砂浆的损坏。
碱性矿物(氧化钾、氧化钠):主要由粘土质矿物带入,在水泥中存在与混凝土中的骨料起“碱—骨料反应”而影响混凝土的长期强度。
第三节煅烧水泥熟料的基本原理简单说,充分利用回转窑内的空间,把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被煅烧的物料,使物料被加热到所需的温度并停留适当的时间,以完成形成水泥熟料矿物的一系统物理化学变化,最终使物料转变为具有适宜矿物组成和结构的水泥熟料。
问答题:(共17道题)1、回转窑在运转中出现“电流增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排除方法是什么?答:原因:a 窑皮厚而长;b 窑内结圈;c 托轮调整不正确,形成“八字形”;d 托轮轴承润滑、冷却不良;e 筒体弯曲;f 电动机出故障。
预防及排除方法:a 减少风、煤、料,处理窑皮;b 处理结圈;c 改调托轮,保持推力方向一致;d 检修润滑冷却装置;e 将筒体凸部或悬臂部翘起处转到上方,略停适当时间,依靠自重校正筒体;f 检修电动机。
2、“红窑掉砖”的原因分析有哪些?如何进行预防及排除?答:1)、窑皮挂得不好;2)、窑衬镶砌质量不高或磨薄后未按期更换;3)、轮带与垫板磨损严重,间隙过大,使筒体径向变形增大;4)、筒体中心线不直;5)、筒体局部过热变形,内壁凹凸不平。
预防及排除方法:1)、加强配料工作及煅烧操作;2)、选用高质量窑衬,提高镶砌质量,严格掌握窑衬使用周期,及时检查砖厚,及时更换磨坏的窑衬;3)、严格控制烧成带附近轮带与垫板的间隙;间隙过大时要及时更换垫板或加垫调整,为防止和减少垫板间长期相对运动所产生的磨损;在轮带与垫板间加润滑剂;4)、定期校正筒体中心线,调整托轮位置;5)、必须做到红窑必停;对变形过大的筒体及时修理或更换。
3、篦式冷却机使用中常出现什么故障?如何处理?答:a 篦床跑偏可能由于活动框架下部托轮装置标高误差超过允许范围、托轮轴承损坏、托轮轴水平度超差、活动框架下的倾斜导轨与托轮磨损严重,从而破坏了活动篦床的水平位置。
b篦床脱落可能由于活动框架下沉或跑偏造成活动篦板与固定篦板相互摩擦,篦床高温中遇水产生冷热急剧变化、联结螺栓松动,造成篦板间的相互挤压或摩擦等原因。
c托轮轴断裂可能由于托轮轴未找平、受力不均,托轮轴磨损,使托轮轴不均匀下沉等原因。
d篦床上的料走不动可能由于上部不下料或篦床联结部位磨损,使孔拉长,行程减小等原因。
e篦板损坏篦板损坏的情况有多种,包括弯曲变形、裂纹、烧毁。
这是由于冷却机工作时,篦板上部受高温熟料加热,下部受空气冷却,当温度波动时,会引起裂缝、变形和悬臂部分弯曲,进而造成篦板的底面与固定篦床表面的间隙变化;长期工作会引起篦板烧毁。
合理使用预分解窑的操作手段--------------------------------------------------------------------------------作者:-江苏邳县水泥厂王玉峰在预分解窑上影响热工制度的可变因素较多。
除风、煤、料和窑速外,系统的通风阻力变化、三次风温和风量的变化、窑尾缩口闸板的开度、冷却机料层厚度及冷却风量的调整等,都会影响预分解窑的正常操作。
对窑况如果分析判断不准,操作调整不正确或不及时,全系统的热工制度很快就会被破坏,影响窑的正常运行。
所以对于操作这种窑,应该掌握从预热器、分解炉、回转窑到冷却机整个系统中的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并对某个系统出现的不合理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熟练掌握并合理使用操作手段,使之尽快地恢复正常。
一、风、煤、料和窑速的合理匹配煤取决于料,风取决于煤,窑速取决于窑内物料的煅烧状况,这是适合于任何一种回转窑煅烧工艺的规律,但对预分解窑来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它是降低废气和不完全燃烧热损失、达到产量高、质量好的关键。
因此,必须通过调整操作手段使风、煤、料和窑速合理匹配。
1.风的分配对于预分解窑,风不仅要为煤粉燃烧提供足够的氧气,而且要使物料能在预热器中充分悬浮。
正常操作中分解炉和窑头用风的合理分配可通过调整窑尾缩口及三次风闸板开度来实现。
如果调整不当,风的分配不合理,易出现塌料、窜料,降低入窑碳酸钙分解率,加重回转窑的热负荷,影响熟料的产、质量。
若窑尾温度、混合室温度偏低,旋流室上部温度、斜坡温度偏高,分解炉加不进煤,窑尾O2含量低而混合室出口O2含量高时,说明窑内用风量小,分解炉用风量大,此时应关小三次风的闸板开度,使混合室出口O2含量在2%~3%。
若窑尾、混合室温度偏高,而旋流室温度低,混合室出口和窑尾O2含量相差不大,且窑内火焰较长,窑头、窑尾负压较大时,说明窑内通风量过大,而分解炉用风量小,此时应关小窑尾缩口闸板开度,调整窑内通风量。
SLC型预分解窑的设计特点及煅烧操作作者: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陈历祥baidu福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炼石厂(原为顺昌水泥厂)4号窑是一条2 300t/d新型干法生产线,年产熟料72万吨;生产42.5R普通硅酸盐水泥。
该工程由南京水泥工业设计院(以下简称南京院)开发设计及提供技术支持,并采用当地无烟煤煅烧。
于2001年9月点火投产,近几年来窑运转率逐步提高,特别是2004年达到了91%,年产熟料80.6万吨,月平均熟料日产量最高达到了2 685t/d,无烟煤掺量达到了80%以上。
2005年1月实现了100%烧无烟煤,使该窑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达到了优质、高产、低耗、高运转的目的,以下对该窑的特点及煅烧操作做一介绍。
1 工艺设备该生产线大量采用成熟可靠的国产设备,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只有很少的关键部位才采用进口设备。
2300t/d燃100%无烟煤水泥生产线的主要装备基本配置和技术参数见表1。
2 系统特点(烧成系统工艺流程见图1)2.1 烧成系统烧成系统采用南京院开发设计的3.95m×56m回转窑,单系列5级旋风预热器,离线喷腾式分解炉(离线炉)及第三代空气梁篦冷机,采用无烟煤做燃料。
该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带分解炉烧成系统的优点外,还有如下特点:(1)采用离线型分解炉,以窑头抽取三次风用作分解炉助燃空气,提高炉内氧浓度,有利于无烟煤的燃烧。
而且将窑尾烟室加大,其锥部与离线炉出口管道相接,使离线炉炉气与出窑烟气充分混合,进一步延长煤粉停留时间,以最大限度得满足无烟煤燃烧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序上起到了在线分解的作用。
(2)分解炉采用双喷腾技术,强化煤、料、气之间的混合,形成两个稳定的燃烧区,既避免炉内局部过热,又增加物料在炉停留时间,提高了入窑生料分解率。
(3)在窑尾上升烟道和三次风管上分别设有控制窑、炉气流分配的调节阀门,C4下料管道上设有控制料流分配的电动阀门,一路物料入窑尾上升烟道,这部分生料绕过离线炉,达到控制和调整离线炉炉内温度的目的。
预分解窑操作讲议序言随着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继续深入,基本实现了以质量的提高代替数量的增长,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中国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行业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大大有利于以生产高强度等级水泥为主、规模效益显著的新型干法水泥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了预分解窑技术的发展。
就从过去的10年到现在来看,无论是从设计方面,还是从实际生产中都能体现出新型干法水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章预分解窑发展与现状1.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发悬浮预分解窑(旋风、立筒预分解窑)例:2.我同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预分解窑3.我圈20世纪80年代末江西2000T/D预分解窑建成投产际志着水泥工业的重大突破4.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预分解窑迅猛发展第二章水泥熟料烧成基本知识笫一节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组成水泥熟料主要由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和铁铝酸四钙,水泥的主要性能指标与四种矿物的含量密切相关。
硅酸三钙对水泥早期强度起主要作用,硅酸二钙对水泥后期强度的贡献要大于硅酸三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作为溶剂矿物可降低熟料煅烧温度,有助于硅陵三钙的形成:铝酸三钙对水泥早期强度有一定贡献。
当其含量过高时,会引起水泥的快凝:铁铝酸四钙可降低液相粘度,有利于熟料的煅烧,但含最过高时,会使熟料的烧结范围变窄而不利于熟科的煅烧。
第二节水泥熟料中的非主要矿物氧化镁:由碳酸镁分僻而来,在熟料中呈游离状态,水化很慢,因而影响混凝土的长期强度。
游离氧化钙:水化时,体积大大增加,特别当其成死烧状态时,会引起混凝土或砂浆的损坏。
碱性矿物(氧化钾、氧化钠):主要由粘土质矿物带入,在水泥中存在与混凝土中的骨料起“碱—骨料反应”而影响混凝土的长期强度。
第三节煅烧水泥熟料的基本原理简单说,充分利用回转窑内的空间,把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传递给被煅烧的物料,使物料被加热到所需的温度并停留适当的时间,以完成形成水泥熟料矿物的一系统物理化学变化,最终使物料转变为具有适宜矿物组成和结构的水泥熟料。
预分解窑操作的体会(一)•15 熟料中fCaO高的主要原因1)生料成分的均匀性差原料的预均化、配料电子皮带秤、出磨生料X荧光分析仪控制和生料的气力均化4个关键环节相互衔接,紧密配合,是预分解窑窑速快、产量高、质量好、热耗低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但生产线上工艺生产环节不配套或某些缺陷,致使人窑生料化学成分波动较大,容易造成生料率值的很大变化,使回转窑操作困难,熟料中fCaO含量就高。
2)烧成温度的影响熟料煅烧温度对fCaO影响很大。
在生料成分比较均匀,熟料率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较高的烧成温度,物料在烧成带又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则窑内物料的化学反应完全,熟料中fCaO含量就低。
假如烧成温度偏低,形成的液相量就少,液相粘度大,fCaO在液相中运动速度减慢,影响C2S+CaO---C3S的反应速度,熟料中fCaO含量就增加。
因此要减少熟料中fCaO的含量,必须适当提高熟料煅烧温度以避免熟料的欠烧。
3)操作的影响窑速慢并采用短焰急烧,这样由于窑内料层厚,高温带又短,物料预烧不好,熟料fCaO 就会比较高。
16 处理不正常窑况时的操作方法16.1 窑尾温度偏高或偏低时的操作方法窑尾温度是烧成系统的重要热工参数,也是窑操作员必须考虑的重要操作依据。
影响窑尾温度的因素很多,有人窑生料分解率、窑内物料负荷率、窑头用煤量、煤粉质量、窑内通风和火焰形状等,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窑头加点煤或减点煤的问题。
如果窑尾温度偏高,预分解系统温度和压力基本正常,窑头用煤量也不少,但人窑生料CaC03分解率偏低,窑产量上不去,则说明回转窑和分解炉用煤分配比例不当。
这时,应适当开大三次风管阀门开度,缓慢加大分解炉用煤比例。
由于系统总排风量不变,分解炉用煤量增加,分解炉出口直至C1出口废气温度升高。
当分解炉出口废气中O2含量降低,CO 含量增加时,适当减少窑头用煤量。
为了严防窑头跑生料,必要时可以加大系统排风。
这样,虽然短时间内熟料烧成热耗会有所增加,却使窑炉用煤分配比例趋于合理,热工制度稳定和产质量提高。
8 煤粉细度的控制原则关于煤粉细度,各水泥厂都有自己的控制指标。
它主要取决于燃煤的种类和质量。
煤种不同,煤粉质量不同,煤粉的燃烧温度、燃烧所产生的废气量也是不同的。
对正常运行中的回转窑来说,在燃烧温度和系统通风量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煤粉的燃烧速度与煤粉的细度、灰分、挥发分和水分含量有关。
绝大多数水泥厂,水分一般都控制在1.0%左右。
所以挥发分含量越高,细度越细,煤粉越容易燃烧。
当水泥厂选定某矿点的原煤作为烧成用煤后,挥发分、灰分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只有改变煤粉细度才能满足特定的燃烧工艺要求。
然而煤粉磨得过细,不仅增加能耗,还容易引起煤粉的自燃和爆炸。
因此选定符合本厂需要的煤粉细度,对稳定烧成系统的热工制度,提高熟料产质量和降低热耗都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介绍几个根据煤粉挥发分和灰分含量来确定煤粉细度的经验公式:1) 用烟煤对预分解窑来说,目前国内外水泥厂都采用三风道或四风道燃烧器。
由于它们的特殊性能,煤粉细度可以适当放宽。
简单地说,当煤粉灰分<20%时,煤粉细度应为挥发分含量的0.5-1.0倍;当灰分高达40%左右时,细度应为挥发分含量的0.5倍以下。
国内某水泥厂用过优质煤也用过劣质煤。
根据该厂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出经验公式如下:R=0.15*(V+C)/(A+W)*V另一个厂则用如下经验公式:R=(1—0.01A—0.0011Ⅳ)X0.5V式中:R-----90um筛筛余,%;V、C、A、W——分别代表人窑和分解炉煤粉的挥发分、固定碳、灰分和水分,%。
下同。
2) 用无烟煤①伯力鸠斯公司介绍烧无烟煤时煤粉细度经验公式:R≤·27x*V/C②国外某公司的研究成果经验公式:R≤(0.5—0.6)*V③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烧无烟煤煤粉细度经验公式:R=V/2—(0.5—1.0)必须指出,许多水泥厂对煤粉水分控制不够重视,认为煤粉中的水分能增加火焰的亮度,有利于烧成带的辐射传热。
但是煤粉水分高了,煤粉松散度差,煤粉颗粒易粘结使其细度变粗,影响煤粉的燃烧速度和燃尽率;煤粉仓也容易起拱,影响喂煤的均匀性。
预分解窑操作控制要点窑操作员的职责,简单来讲就是运用既有的设备、原燃料条件,在保障人身、设备、环境安全的前提下,以尽可能低的能源、人力资源、物料消耗生产出优质的水泥半成品-熟料;由于熟料煅烧工序,上接原料制备,下联水泥粉磨,是水泥生产工艺链条上举足轻重的一环,因此水泥窑一向被称为水泥工厂的心脏;而熟料煅烧工艺是个多因素、多变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的过程,诸如燃料质量与数量、通风大小、窑速快慢、生料喂料量与易烧性、设备运行可靠性等等因素。
由此可见窑操作员的工作重要性,工作的难度和肩负的重大责任。
1、预分解系统1.1、C1筒出口废气温度、负压、废气成分分析C1出口废气温度:衡量预分解系统热交换效果的重要标志,在满足生料预热分解的前提下,应尽量偏低控制;一般带五级旋风筒的预热分解系统,控制范围在300-340℃;南京院、成都院设计的预分解系统多数为~320℃(海螺白马山5000t/d生产线300℃)左右,天津院过去设计的系统略高,二厂实际控制在330-350℃,偏高10-20℃,较高的C1筒出口温度必将伴随较高的熟料热耗指标;C1筒出口废气负压:控制范围<4900Pa,一般在4400-4600 Pa;衡量预分解系统的通风状况,在通风阻力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负压值的大小将反映系统通风的大小,可以通过改变高温风机的转速或阀门开度来调整;C1筒出口废气成分:衡量预分解系统燃烧和通风状况,正常情况下,O2含量2.0-3.5%,过高将造成系统风速偏快,削弱气流与物料的热交换;过低将引起通风不足,物料分散、悬浮不良,影响换热效果,严重时引起塌料,同时因O2含量不足,产生不完全燃烧现象,造成燃料的浪费,并带来局部高温乃至结皮故障; CO设定值≤0.1%,超过设定值说明不完全燃烧现象趋于严重,必须立即采取措施,视情况减少供煤量或增加通风量(如果允许);二厂废气分析仪长期未恢复,不利于及时发现不完全燃烧现象,热耗偏高,结皮堵塞难以避免;1.2、分解炉出口温度、压力分解炉出口温度:决定入窑物料的分解率,一般设定~880℃左右,实际控制还应考虑产量及物料的易烧性等具体情况;当产量较低,即喂料量较小,回转窑的转速亦较慢,此时应相应降低分解炉温度,因分解炉温度过高,一方面会增加热耗,另一方面还不利于热工制度的稳定,不利于熟料的正常烧成;反之,当产量较高,在分解炉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分解炉温度,减轻回转窑的热负荷;另外,分解炉的通风量对分解炉出口温度及C5旋风筒下料管物料温度也有影响,即使分解炉的喂煤量、物料量不变,但通风量改变,也会产生影响;当通风量过大时,分解炉内气流速度过快,燃料及物料在分解炉内停留时间不足;反之,当通风量过小,供气不足,燃料燃烧速度慢,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造成不良后果;总之,通风量的波动,窑风量与分解炉风量的分配不当,都会影响分解炉燃料的燃烧,从而导致分解炉出口温度与C5旋风筒下料管物料温度的异常;分解炉出口负压:负压的波动反应炉内燃烧和物料浓度的情况,设定≤1200Pa;1.3、C5筒出口废气温度:~860℃,低于分解炉出口温度20-30℃;1.4、C5筒下料管温度:~830-850℃,通常比分解炉出口温度低30-40℃;1.5、闪动阀的动作:活动灵活,物料畅通,锁风良好,避免常开或卡死;2、窑的操作2.1、窑尾温度~1050℃,O2含量1.5-2.0%,CO≤0.1%,负压~250 Pa;2.2、筒体温度:一般应≤380℃,有关文献料显示,窑筒体安全极限温度为≤410℃,随温度升高其许用应力大幅度下降,到500℃时,仅为410℃时的27%左右;2.3、熟料质量:结粒细小均齐,避免烧流、烧粘,杜绝跑黄料熟料f-C a O≤1.5%,最好在0.5-1.2%左右,因为过低将造成热耗增加,耐火材料寿命降低;3、燃料与燃烧3.1、供煤量:根据投料量和物料的易烧性确定供煤量,炉煤/窑煤的比例一般为60/40左右,可依据实际情况做精细调整,求得最佳匹配;3.2、燃烧效果:熟料质量、燃烧废气成分分析,各控制点温度在预定范围内,熟料既不过烧,又不欠火,应认为燃烧效果良好;正常情况下,煤粉在分解炉完全燃烧,分解炉的出口温度会高于C5旋风筒出口废气及其下料管物料的温度;但是,当分解炉内燃料的燃烧不完全时,则未完全燃烧的煤粉在旋风筒内继续燃烧,此时则会使C5旋风筒出口废气及其下料管物料的温度,比分解炉出口温度还要高,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温度“倒挂”现象;而不完全燃烧容易引发局部高温,加剧有害成分的循环富集,是导致结皮的关键因素;4、喂料、窑炉用风及窑速4.1、稳定喂料:由于熟料煅烧工艺是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工艺过程,诸如燃料质量与数量、通风大小、窑速快慢、生料易烧性能、设备运行可靠性等等因素,尽量稳定喂料量,相对减少一个变量或者缩小变动范围,保障生料连续、均匀地通过预分解系统;因此,必须保持各级旋风筒、下料管畅通,翻板阀闪动灵活;及时清理结皮,减少堵塞塌料现象;4.2、合理用风:三次风与窑内通风的分配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参数;一般当预热预分解系统内物料悬浮不好,出现塌料、窑头回火、C1筒出口温度较低时,说明系统总风量不足,应适当增加系统排风量;反之,当C1筒出口温度偏高,系统负压增大时,说明系统风量过大,应适当减少系统排风。
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操作(上)∙作者:中国水泥网技术中心收集整理单位: [2008-6-27]关键字:新型干法-操作∙摘要:在水泥厂中,烧成车间相对而言要比其它车间复杂得多。
这主要是熟料烧成有严格的热工制度,要求风、煤、料和窑速进行合理匹配,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调整。
否则,短时间内影响一点产质量事小,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出现红窑或预分解系统堵塞等问题。
通过生产实践体会到,当一个好的窑操作员,既要在中控室操作自如,判断正确、果断,又要解决好烧成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实属不易。
下面就预分解窑的操作谈一些体会,供大家参考。
1、看火操作的具体要求1)作为一名回转窑操作员,首先要学会看火。
要看火焰形状、黑火头长短、火焰亮度及是否顺畅有力,要看熟料结粒、带料高度和翻滚情况以及后面来料的多少,要看烧成带窑皮的平整度和窑皮的厚度等。
2)操作预分解窑要坚持前后兼顾,要把预分解系统情况与窑头烧成带情况结合起来考虑,要提高快转率。
在操作上,要严防大起大落、顶火逼烧,要严禁跑生料或停窑烧。
3)监视窑和预分解系统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废气中O2和CO含量变化和全系统热工制度的变化。
要确保燃料的完全燃烧,减少黄心料。
尽量使熟料结粒细小均齐。
4)严格控制熟料fCaO含量低于1.5%,立升重波动范围在±50g/L以内。
5)在确保熟料产质量的前提下,保持适当的废气温度,缩小波动范围,降低燃料消耗。
6)确保烧成带窑皮完整坚固,厚薄均匀,坚固。
操作中要努力保护好窑衬,延长安全运转周期。
2、预热器系统的调节2.1 撒料板角度的调节撒料板一般都置于旋风筒下料管的底部。
经验告诉我们,通过排灰阀的物料都是成团的,一股一股的。
这种团状或股状物料,气流不能带起而直接落入旋风筒中造成短路。
撒料板的作用就是将团状或股状物料撒开,使物料均匀分散地进入下一级旋风筒进口管道的气流中。
在预热器系统中,气流与均匀分散物料间的传热主要是在管道内进行的。
尽管预热器系统的结构形式有较大差别,但下面一组数据基本相同。
预分解窑系统技术特点
新型干法预分解窑系统是由回转窑、分解炉、旋风预热器和冷却机组成的。
生料经预热器提高温度,完成预热和部分分解后,进入分解炉内进行碳酸钙分解,然后在窑内完成烧结成熟料的任务,出窑高温熟料则在冷却机中被冷却。
其主要工艺特点如下。
(1)采用悬浮技术,热效率高。
在预分解系统中,生料的预热和分解均在稀相悬浮态下进行,气、固两相密切接触,提高低温下的传热速率、给热能力和热效率,显著降低热耗和大幅度提高系统的生产能力。
(2)系统中加入第二热源,窑内热负荷低。
分解炉承担了大量的碳酸钙分解任务,窑头用煤量仅需总用煤量的30%~40%来完成熟料煅烧和少量残余的分解任务,大大减轻了窑的热负荷。
(3)对生料中有害成分敏感。
预分解窑内煅烧温度高,出预热器废气温度低,此温度区间内,有利于生料中有害成分挥发、循环富集,生产上易出现结皮堵塞,影响运转。
因此,新型干法生产线在选择原料时,要注意挥发性成分(如碱、硫、氯等有害成分)含量并将其控制在限量范围内。
(4)可利用工业废渣和协同处理可燃性废弃物。
利用预分解窑的高温煅烧、物料停留时间长、碱性环境和窑炉煅烧容积大等特点,用来降解、固化工业废渣和可燃性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和微量元素,使废渣被利用于水泥生产的配料或燃料,以节约能源、资源,改善环境。
预分解窑操作要求的特点1. 前言新型干法预分解窑全系统主要包括几个变化和反应过程:一是燃烧,二是各种气、固、液的化学反应,三是传热过程,四是物料的运输过程,五是冷却过程等。
每个过程及其相关的因素皆对窑系统的政常运行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在操作上要求保持发热能力与传热能力平衡与稳定,以保持煅烧能力与预热预分解能力的平衡和稳定,为达到上述目的,操作时必须做到前后兼顾,窑炉协调,需要风、煤、料及窑速的合理配合与稳定,需要热工制度的合理稳定。
2. 预分解窑的用风特点2.1 预分解窑系统的用风特点2.1.1 预热预分解系统由预热器、分解炉及上升管道组成。
其传热过程主要在上升管道内进行,以对流传热为主。
物料通过撒料器,被上升烟气吹散并悬浮在烟气中迅速完成传热过程,而且预热器的悬浮效率由0.4降到0.1时,物料的预热温度就下降39.9℃,既增加废气温度。
因此对于上升管道的风速,要求能吹散并携带物料上升进入预热器,同时风速的大小影响着对流传热系数,风速低达不到要求造成管道水平部位粉尘沉降,极易造成塌料、堵塞;风速过高又造成通风阻力过大。
因此,在上升管道中风速一般为16~20m/s。
2.1.2 预热器的主要作用是收聚物料、实现固气分离,其分离效率和它的进风口风速及筒内截面风速有关,风速也影响着旋风筒的阻力损失。
但不同形式预热器的风速范围是不同的,一般截面风速为3~6 m/s,而入口最佳风速为16~20m/s。
2.1.3 分解炉中,物料、燃料与气体必须充分混和悬浮,完成边燃烧放热,边传热。
边分解过程,达到温度及进分解炉的燃料、物料、空气、烟气动态平衡。
其中物料及燃料的分散、悬浮和混合运动需要合适的风速。
燃料燃烧和物料分解速度也受风速的影响,而物料在炉内的停留时间、煤粉燃尽率及分解炉通风阻力更受风速的直接影响。
2.2 窑内用风的特点窑内用风主要是一次风与二次风。
二次风量受一次风量和系统拉风等影响。
一次风由于窑头煤粉的输送和供给煤粉中的挥发份燃烧所需的氧,以保证煤粉的燃烧需要。
低温的一次风量占入窑空气量也不易过多,否者增加热耗。
根据资料,当一次风量增加到总空气量的10%时,废气温度将上升4度,相应热耗增加58.5KJ/kg。
对于较难着火的煤粉,应采用较低的一次风量,但过低也会影响煤粉着火后的燃烧需要,一次风就不易过小,否者可能使化学和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增加。
2.3 窑与分解炉风量平衡的特点当窑及三次风管通过的气量同时到达各自所需合理风量时,这时风量达到平衡。
在正常生产状态下,保持窑尾排风的风量,风压不变,两气路不平衡时,将产生下列情况。
2.3.1 窑内通风量增大,三次风量减少当喂入窑头和分解炉的煤量不变时,窑内通风量增加,拉长烧成带,将导致烧成带温度下降,同时影响窑尾温度。
三次风量减少,使三次风速降低,易造成三次风管积灰,且影响炉内煤粉燃烧,C5筒出口温度与分解炉出口温度可能出现倒挂,产生不完全燃烧,极易造成结皮、堵塞。
2.3.2 窑内风量偏少,三次风量增加当喂入窑、炉煤量不变时,窑内风量少,煤粉在窑内燃烧不完全,会造成烧成烧成温度降低,窑内出现还原气氛。
同时,过量的空气进入分解炉将降低炉内温度,特别是三次风温较低时,降低了生料入窑的分解率,从而加重了要的热负荷。
因此,在生产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参数。
一般当预热预分解系统内物料悬浮不好,出现塌料、窑头返火、C1筒出口温度偏低时,说明系统总风量不足,应适当开大系统排风;反之,C1筒出口温度偏高时,系统负压增大时,说明系统总风量过大,应适当关小系统排风。
在风量分配上,当入炉三次风量大,窑内风量小,一般表现为窑尾温度和分解炉出口温度偏高,此时应关小三次风阀开度,使窑内分量相应增加;反之,当入炉三次风量小,窑内用风量大的一般表现为,窑尾温度偏高,C5筒出口温度与分解炉出口温度可能倒挂,且窑内火焰长,窑头和窑尾负压较大,此时应开大三次风阀门开度,使窑内通风量相应减少。
3 预分解窑喂煤的特点3.1 分解炉的燃烧特点及喂煤要求分解炉内燃烧与物料时以悬浮状态会合在一起的,煤粉燃烧放出的热量立即被物料所吸收,分解炉内的燃烧速度直接影响着分解炉的发热能力和炉内的温度,从而影响物料的分解率,燃烧速度快,放热快,分解速度将加快,反之,分解率降低。
另外,影响煤粉充分燃烧的因素有几个方面:一是炉内的气体温度,二是炉内氧气量,三是煤粉细度。
因此在操作上:一要提高燃烧的温度,二要保证炉内的风量,三要控制煤粉的细度。
在燃烧完全的条件下,通过分解炉加减煤的操作控制分解炉出口气体温度。
如加煤过大,分解炉内燃烧不完全,煤粉就会带入C5燃烧,形成局部高温,极易造成下料管结皮、堵塞。
另外造成烟室、分解炉温度过高,分解率过高,将导致液相提前出现,易造成后结圈、结大球等不良现象。
如果分解率过高甚至与窑长径比不相适应时,将导致过度带延长,新生态CaO和贝利特在结晶,形成粗大结构,降低表面活性和晶格缺陷的活性,阻碍阿利特的形成,严重时造成熟料过烧而产生“粘散料”。
相反,如果加煤过少,分解用热不够,导致分解炉气温下降,分解率降低,从而使窑热负荷增加,极易造成生烧料。
因此在操作中,要避免上述两种情况,杜绝大加煤,大减煤,以免造成气料热交换差,破坏整个热工制度。
3.2 窑内的燃烧特点及喂煤要求通常预分解窑因入窑物料CaCO3已有85%~95%分解了,故窑内分解吸热要求较低。
窑内燃烧放出的热量主要用于:一是满足熟料煅烧热温度要求,二是支付窑筒体表面热损失,三是补偿熟料形成所需的热量,四是剩余部分由烟气带入预热器内。
因此在操作上,要合理调节窑头喂煤,确保火焰的热力强度。
当窑头喂煤量过大时,产生不完全燃烧,形成不完全燃烧,形成还原气氛,使熟料中的Fe3+还原成Fe2+,而产生黄心料、过烧料。
另外,大量未燃尽的煤被风拉至窑尾燃烧,造成窑尾烟室温度过高。
导致窑尾烟室缩口、斜坡结皮,减少窑内通风。
而且过高的烧成温度极易在局部地带烧坏窑皮,甚至窑衬,影响窑的长期安全运行。
当窑头喂煤偏少,造成烧成温度偏低,熟料烧结性差,fCaO 升高。
所以操作上合理调节窑头喂煤,并结合煤质、窑皮情况,窑功率曲线,入窑生料率值等因素的变化,合理调节燃烧器的内流风、外流风及燃烧器的位置及入窑深度,确保火焰的合适形状和热力强度。
4. 最佳台时产量(即投料量)的特点对于某一限制规格的窑而言,在一定的原燃料条件下,合理通风量确定了,也就限定了最高喂煤量,同时也限定了最佳台时能力和投料量,因为,当通风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投料量大了,无论加多少煤粉,因氧气不足,发热能力满足不加大的投料量的需要,烧不出合格的产品,如投料量小于合理范围,产量低,废弃量增加而没有足够的生料来吸收,C1出口温度高,废气温度高,废气带走热增加,即产量低,热耗高,热工制度不易稳定。
如果将通风加大超出合理范围,在加大喂料量,会造成各部风速加大,电耗增加,打破了各部速度的均衡,缩短了料、煤在分解炉内的停留时间,影响预热器收聚效率,增加了热耗,降低了分解率,增加了窑的热负荷,如只加风,不加料,那更是一种浪费。
如将通风量减少到合理范围以下,同时减料、减煤,则各部风速降低,影响物料的分散和传热,并易出现塌料、堵塞,破坏整个热工制度。
5.正常状态下的操作5.1 薄料快烧薄料快烧能够充分利用分解生成的新生态CaO具有的高活化能,而且能改善孰料中硅盐矿物的结晶形态,提高孰料矿物的水化活性和孰料强度。
窑速越快,物料被扬起越高,窑内物料于热气流接触越好,传热效率越高;窑速越快,料与料、料与窑衬温差小,这样料与料粘结也会少,不容易出现结圈、结球、挂长窑皮的现象。
另外,窑速越快,托轮与轮带间形成的油膜越均匀,润滑效果越好,延长托轮和轮带的使用寿命。
但是因薄料快烧使得窑内热气体流动快,热耗偏高,要提高窑头火焰的的热力强度,保证烧成带有足够的烧成温度和反应时间,否则易造成跑生料。
另外,窑速过快,还会造成孰料煤耗增加。
所以,窑速的提高是有条件的。
5.2 满负荷生产满负荷生产风、煤、料达到最佳匹配,有利于分解炉燃烧反应及分解反应的稳定进行,提高效益,降低熟料的煤耗、电耗。
在操作上,较大的投料量、较大的总风量,可以提高窑内氧气含量,提高二次风温,使火焰强劲有力,有利于煤粉完全燃烧,避免煤粉在窑尾烟室燃烧的现象,防止结皮液相提前出现,减少过渡带结圈、窑内结球,保证窑的正常煅烧。
满负荷生产有利于提高流体的固气比。
固气比提高后,由于离心的作用,物料间的凝聚力增加,因而旋风筒的分;分离效率亦会提高,有利于热量的吸收。
反之,当窑长时间低产量运动时,系统用煤、加料量均较正常情况低,系统用风必须降低,使旋风筒及连接风筒各处负压降低,风速较低,塌料、堵塞情况较易发生。
6. 结束语总之,风、煤、料与窑速四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任何一个调整不及时或调整幅度不当(即四者不匹配),将使整个系统热工制度破坏,影响窑系统运行和熟料质量。
当风、煤、窑速相对稳定时,料量的大小和生料的易分解指数、易烧性指数的大小决定了风、煤、窑速是否合理,是否与目前的生料相适应。
料量大等效于窑速太慢,风、煤偏少;料量小等效于窑速太快,风、煤偏多;生料的易分解指数、易烧性指数大等效于风、煤量不足,窑速较慢;生料的易分解指数、易烧性指数小等效于风、煤量相对过剩,窑速偏快;当风、料、窑速相对稳定时,喂煤量增加等效于料量、风量相对不足,喂煤量减少则等效于料量、风量相对过剩,均影响熟料质量。
当料、煤、窑速相对稳定时,系统排风量增加等效于料、煤相对不足,窑速加快;排风量减少等效于料、煤相对偏多,窑速减慢等;这四者之间的联系与制约不只是上述几个简单的方面,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及时调整四者的相对大小,尽力做到使系统均衡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