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分布
- 格式:ppt
- 大小:133.50 KB
- 文档页数:13
药物的分布一、概述(一)分布的概念与意义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研究药物分布的意义是:①使药物能选择性地分布到欲发挥作用的靶器官、靶组织或更理想的靶点,在必要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药物浓度,充分发挥作用后迅速排出体外,保证高度的有效性;②尽可能少地向其他非靶组织分布,使毒副作用降至最低程度,保证高度的安全性。
(二)药物的化学结构与体内分布1.组织分布于化学结构药物向组织的分布往往因为化学结构略有改变而显著不同。
如硫喷妥对脂肪组织亲和力较大,易于透过血-脑脊液屏障,故作用迅速,但又很快转入脂肪组织中使脑内浓度降低,故作用短暂。
2.存在异构体的药物,其体内分布常因异构体的构型不同产生显著差异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口服消旋布洛芬片剂12小时后,血浆中S与R构型比例由最初的1.06上升到1.75。
关节腔滑液中S异构体的浓度约为R异构体的2倍。
布洛芬两种异构体的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不同,血浆与关节腔滑液中清蛋白比例不同都是造成布洛芬对映体体内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药效1.分布于药效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的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和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药物分布到达作用部位的速度越快,起效就越迅速;药物和作用部位的亲和力越强,药效就越强且越持久;药物在靶部位停留时间越长,药效就越持久。
2.药效的判断往往根据血药浓度来判断药效。
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则主要取决于药物消除速度。
(四)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1.定义长期连续用药时,机体某些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蓄积。
2.产生蓄积的原因产生蓄积的原因主要是药物对该组织有特殊的亲和性。
3.临床上有时有目的地利用药物的蓄积作用,使药物在体内逐渐达到有效浓度,再长期维持用药。
对于肝、肾功能不健全的患者,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五)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V)是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分布状况的重要参数,其单位为L或L/kg。
药物分布是药代动力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决定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及其浓度的变化规律。
而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体积分布(Vd)和蛋白结合率。
1. 体积分布(Vd):体积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反映了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广泛程度,体积分布越大,说明药物在体内分布越广泛。
体积分布的计算公式为药物总量(D)与血浆中的药物浓度(C)的比值,即Vd = D / C。
体积分布的大小受药物性质和体内组织结构的影响,例如脂溶性较强的药物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分布,而亲水性较强的药物则具有较小的体积分布。
2. 蛋白结合率:许多药物在体内会与血浆中的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只有游离态的药物才能发挥药理作用。
蛋白结合率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状况。
通常情况下,蛋白结合率越高,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循环时间越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也会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有助于合理用药和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对于体积分布较大的药物,需要更加谨慎地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在体内过度分布造成不良影响;对于蛋白结合率较高的药物,则需要考虑其在体内的代谢速度,以确保药物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在临床上,药物分布的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和代谢途径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
药物分布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分布的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药物分布主要相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深入理解和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还可以为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需要更加重视药物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以促进药物疗效的最大化和药物安全性的保障。
药物分布的研究和监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了解药物的体积分布和蛋白结合率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分布的特点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重视对药物在体内的行为规律的监测和评估。
执业药师药理学知识点:药物的分布不论哪种给药途径,药物进入血液后,再随血液运至机体各组织,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①药物首先分布于脑、心、肝、肾等血流量相对较大的器官组织,然后再分布到肌肉、皮肤或脂肪等血流量相对较小的组织,这种现象称为药物再分布。
硫喷妥钠因高脂溶性,给药后快速进入脑组织,产生麻醉效应;然后向脂肪组织转运,作用消失。
②药物在体内分布是有选择性的,碘集中分布于甲状腺组织,链霉素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灰黄霉素以脂肪、皮肤和毛发的等组织分布较多,能沉积在皮肤角质和新生的毛发、指(趾)甲角质部分。
影响药物分布因素主要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和体内特殊屏障等。
药物进入血液后,与血浆蛋白结合。
由于血浆中的蛋白含量相对稳定,与药物结合量有限,随着药物量增加,结合达到饱和后,再增加药量,可使血液中游离药物浓度剧增,导致药效增强,或毒性增大。
只有游离的药物才能产生药效,进行代谢和排泄,而结合型的药物起着药库的作用。
这种药库对药物疗效、作用时间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选择性差,当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联合用药时,将出现与蛋白结合竞争现象。
即使两药都在正常治疗量,也可使其中的一种药物游离浓度升高。
服用双香豆素后,再服用保泰松,可使血中双香豆素游离浓度成倍增加(前者蛋白结合率为99%,后者为98%),其抗凝作用增强,导致渗血,甚至出血不止。
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血浆蛋白减少,如肝硬化、慢性肾炎、尿毒症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药物增高,也易发生毒性反应。
机体有些组织对药物的通透性具有特殊的屏障作用,主要有血脑屏障(blood.brainbarrier)、血睾屏障(blood—testisbarrier)、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等。
血脑屏障是血液与脑组织,血液与脑脊液,脑脊液与脑组织3种屏障的总称,前两者对药物进入脑中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链接紧密,间隙较小,基膜外还有一层星状细胞包围,只有脂溶性高或分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可以通过被动转运,进入脑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