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波形发生与信号转换
- 格式:ppt
- 大小:2.42 MB
- 文档页数:43
第八章脉冲波形的产生和变换一、填空题1。
(10-1中)矩形脉冲的获取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另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0-1易)占空比是_________与_______的比值.3.(10-4中)555定时器的最后数码为555的是(a。
T T L,b。
C M O S)产品,为7555的是(a.T T L,b。
C M O S)产品。
4.(10-3中)施密特触发器具有现象;单稳触发器只有个稳定状态。
5.(易,中)常见的脉冲产生电路有,常见的脉冲整形电路有、。
6.(中)为了实现高的频率稳定度,常采用振荡器;单稳态触发器受到外触发时进入.7.(10-3易)在数字系统中,单稳态触发器一般用于______、______、______等.8。
(10-3中)施密特触发器除了可作矩形脉冲整形电路外,还可以作为________、_________。
9.(10-2易)多谐振荡器在工作过程中不存在稳定状态,故又称为________。
10。
(10—2中)由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有多种电路形式,但它们均具有如下共同特点:首先,电路中含有________,如门电路、电压比较器、BJT 等.这些器件主要用来产生________;其次,具有________,将输出电压器恰当的反馈给开关器件使之改变输出状态;另外,还有,利用RC电路的充、放电特性可实现_______,以获得所需要的振荡频率.在许多实用电路中,反馈网络兼有_____作用.11。
(10—3易)单稳态触发器的工作原理是:没有触发信号时,电路处于一种_______。
外加触发信号,电路由_____翻转到_____。
电容充电时,电路由______自动返回至______。
二、选择题1.(10-2中)下面是脉冲整形电路的是( ).A.多谐振荡器B.J K触发器C。
施密特触发器 D.D触发器2.(10—2中)多谐振荡器可产生().A.正弦波B。
模电第四版习题解答 YUKI was compil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四版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编童诗白华成英主编自测题与习题解答目录第1章常用半导体器件‥‥‥‥‥‥‥‥‥‥3第2章基本放大电路‥‥‥‥‥‥‥‥‥‥‥14 第3章多级放大电路‥‥‥‥‥‥‥‥‥‥‥31 第4章集成运算放大电路‥‥‥‥‥‥‥‥‥41 第5章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50 第6章放大电路中的反馈‥‥‥‥‥‥‥‥‥60 第7章信号的运算和处理‥‥‥‥‥‥‥‥‥74 第8章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90 第9章功率放大电路‥‥‥‥‥‥‥‥‥‥‥114 第10章直流电源‥‥‥‥‥‥‥‥‥‥‥‥‥126第1章常用半导体器件自测题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用“×”和“√”表示判断结果填入空内。
(1)在N 型半导体中如果掺入足够量的三价元素,可将其改型为P 型半导体。
( √ )(2)因为N 型半导体的多子是自由电子,所以它带负电。
( ×)(3)PN 结在无光照、无外加电压时,结电流为零。
( √ )(4)处于放大状态的晶体管,集电极电流是多子漂移运动形成的。
( ×)(5)结型场效应管外加的栅一源电压应使栅一源间的耗尽层承受反向电压,才能保证其R大的特点。
( √)GSU大于零,则其输入电阻会明显变小。
(6)若耗尽型N 沟道MOS 管的GS( ×)二、选择正确答案填入空内。
(l) PN 结加正向电压时,空间电荷区将 A 。
A.变窄B.基本不变C.变宽(2)稳压管的稳压区是其工作在 C 。
A.正向导通B.反向截止C.反向击穿(3)当晶体管工作在放大区时,发射结电压和集电结电压应为 B 。
A.前者反偏、后者也反偏B.前者正偏、后者反偏C.前者正偏、后者也正偏(4) U GS=0V时,能够工作在恒流区的场效应管有 A 、C 。
第8章 波形的发生器和信号的转换8.1 复习笔记一、正弦波振荡电路1.产生正弦波振荡的条件(1)振幅平衡条件:(2)相位平衡条件:(3)起振条件:2.正弦波振荡电路的组成(1)放大电路:保证电路有从起振到动态平衡的过程,使电路获得一定幅值的输出量,实现能量的控制。
(2)选频网络:确定电路的振荡频率,使电路产生单一频率的振荡,即保证电路产生正弦波振荡。
(3)正反馈网络:引入正反馈,使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等于反馈信号。
(4)稳幅环节:也是非线性环节,使输出信号幅值稳定。
在不少实用电路中,常将选频网络和正反馈网络“合二而一”,且对于分立元件放大电路,也不再另加稳幅环节,而依靠晶体管特性的非线性来起到稳幅作用。
3.判断电路能否震荡的方法(1)观察电路是否包含了放大电路、选频网络、正反馈网络和稳幅环节四个组成部分。
(2)判断电路是否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且动态信号是否能够输入、输出和放大。
(3)判断电路是否满足振荡的相位条件、幅值条件。
3.RC 正弦波振荡电路(1)振荡条件:反馈系数,电压放大倍数。
(2)起振条件:,即。
12f R R (3)振荡频率:。
(4)典型的RC 正弦波振荡电路: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电路,如图8.1所示。
图8.1 RC 文氏电桥正弦波振荡电路4.LC正弦波振荡电路(1)谐振时,回路等效阻抗为纯阻性,阻值最大,值为:其中,为品质因数;为谐振频率。
(2)如图8.2所示,LC并联谐振回路等效阻抗为:图8.2 LC 并联网络(3)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为:(4)三点式LC 正弦波振荡器(1MHz 以上频率),典型电路如图8.3所示。
(a)电感三点式振荡器(b)电容三点式振荡器图8.3 典型三点式LC正弦波振荡器①组成原则:与晶体管发射极相联的电抗是相反性质的,不与发射极相联的另一电抗是相同性质的。
②振荡频率:计算振荡频率时,只需分离出LC总回路求谐振频率即可。
电容式:电感式:5.石英晶体振荡器(1)石英晶体等效电路:R、C、L串联后与Co并联,如图8.4所示。
第八章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8.1 正弦波振荡电路•8.2 电压比较器•8.3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8.4 信号转换电路•8.5 锁相环及其在信号转换电路的应用返回8.1 正弦波振荡电路(P1)•图8.1.1 带通滤波器变换成正弦波振荡电路•图8.1.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图8.1.3 利用瞬时极性法判断相位条件•图8.1.4 RC串并联选频网络及其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等效电路•图8.1.5 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频率特性•图8.1.6 利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图8.1.7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图8.1.8 利用二极管作为非线性环节•图8.1.9 振荡频率连续可调的RC串并联选频网络•图8.1.10 LC并联网络•图8.1.11 LC并联网络电抗的频率特性•图8.1.12 选频放大电路•图8.1.13 在选频放大电路中引正反馈•图8.1.14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图8.1.15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通路返回下页8.1 正弦波振荡电路(P2)•图8.1.16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图8.1.17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图8.1.18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通路•图8.1.19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图8.1.20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图8.1.21 频率可调的选频网络•图8.1.22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的改进•图8.1.23 采用共基放大电路的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图8.1.24 例8.1.2 电路图•图8.1.25 例8.1.3 电路图•图8.1.26 例8.1.25 所示电路的改正电路•图8.1.27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图8.1.28 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及其频率特性•图8.1.29 并联型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返回•图8.1.30 串联型石英晶体振荡电路图8.1.1 带通滤波器变换成正弦波振荡电路返回图8.1.2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返回图8.1.3 利用瞬时极性法判断相位条件返回图8.1.4 RC串并联选频网络及其在低频段和高频段的等效电路返回图8.1.5 RC串并联选频网络的频率特性返回图8.1.6 利用RC串并联选频网络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方框图返回图8.1.7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返回图8.1.8 利用二极管作为非线性环节返回图8.1.9 振荡频率连续可调的RC串并联选频网络返回图8.1.10 LC并联网络返回图8.1.11 LC并联网络电抗的频率特性返回图8.1.12 选频放大电路返回图8.1.13 在选频放大电路中引正反馈返回图8.1.14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返回图8.1.15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通路返回图8.1.16 变压器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返回图8.1.17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返回图8.1.18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通路返回图8.1.19 电感反馈式振荡电路的交流等效电路返回图8.1.20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返回图8.1.21 频率可调的选频网络返回图8.1.22 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的改进返回图8.1.23 采用共基放大电路的电容反馈式振荡电路返回图8.1.24 例8.1.2 电路图返回图8.1.25 例8.1.3 电路图返回图8.1.26 例8.1.25 所示电路的改正电路返回图8.1.27 石英晶体谐振器的结构示意图及符号返回图8.1.28 石英晶体的等效电路及其频率特性返回图8.1.29 并联型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返回图8.1.30 串联型石英晶体振荡电路返回8.2 电压比较器•图8.2.1 集成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电路特点及其电压传输特性•图8.2.2 电压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举例•图8.2.3 过零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图8.2.4 电压比较器输入级的保护电路•图8.2.5 电压比较器的输出限幅电路•图8.2.6 将稳压管接在反馈电路中•图8.2.7 一般单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图8.2.8 例8.2.1 波形图•图8.2.9 滞回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图8.2.10 加了参考电压的滞回比较器•图8.2.11 例8.2.2 波形图•图8.2.12 例8.2.3 图•图8.2.13 双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图8.2.14 AD790及其基本接法•图8.2.15 LM119管脚图•图8.2.16 由LM119构成的双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1 集成运放工作在非线性区的电路特点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2 电压比较器电压传输特性举例返回图8.2.3 过零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4 电压比较器输入级的保护电路返回图8.2.5 电压比较器的输出限幅电路返回图8.2.6 将稳压管接在反馈电路中返回图8.2.7 一般单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8 例8.2.1 波形图返回图8.2.9 滞回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10 加了参考电压的滞回比较器返回图8.2.11 例8.2.2 波形图返回图8.2.12 例8.2.3 图返回图8.2.13 双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图8.2.14 AD790及其基本接法返回图8.2.15 LM119管脚图返回图8.2.16 由LM119构成的双限比较器及其电压传输特性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