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372.00 KB
- 文档页数:29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量1个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通过实验来辨别什么是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进而介绍了什么是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以及两者这间的关系,并分别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方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对化学完全是陌生的,只有通过一些实验这种外观变化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上的概念。
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通过实验现象来调动学生们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教学目的:
1、学会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3、了解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
教学理念: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进而能区别两种变化,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由变化引出性质,不同的变化是由不同的性质决定的,物理变化是由物理性质决定的,化学变化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
掌握一些性质的基本概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由学生来分析归纳,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难点:两种变化的区别,两种性质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及答案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1.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外观特征发生变化,通常表现为物质的形状或状态的改变,如水的蒸发和凝固。
2.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又称为化学反应。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有其他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表现为气体的产生、颜色的改变、温度的变化、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间有联系,但不完全相同。
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但不能作为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依据。
练题: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高粱酿酒属于化学变化。
3.死灰复燃是涉及化学变化的成语。
4.正确的说法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会同时发生。
5.只涉及物理变化的诗句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6.在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8.装置A中的现象需要补充题目中缺失的信息才能回答。
装置B中,将一块大理石凿成小块,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观察到大理石表面有气泡冒出,逐渐减少,烧杯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这个实验中,大理石的物理变化是被凿成小块,化学变化是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和浑浊的石灰水。
装置A和B中都有气泡,但它们的本质区别是,装置A 中的气泡是物质被加热时产生的,而装置B中的气泡是由于化学反应产生的。
1.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等。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形状、大小、硬度、密度等。
需要注意的是,外界条件的改变也会影响物质的性质,因此在描述物质的性质时需要注明条件。
2.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而物质的用途也反映了它的性质。
1.(上海中考)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可燃性。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掌握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能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物质性质变化规律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一)理论知识学习1. 预习课本内容,掌握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基本概念,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2. 了解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及其特点,如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等。
(二)实验操作与观察1. 完成家庭小实验: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如水、食盐、小苏打等),观察并记录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2. 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分析其变化过程及原因。
(三)问题解答与讨论1.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巩固所学知识。
2. 与同学或家长讨论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享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
三、作业要求1. 理论知识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做好笔记,重点标注不理解的内容,以便课堂听讲时重点关注。
2. 实验操作与观察部分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现象,分析变化原因,形成实验报告。
3. 问题解答与讨论部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习题,积极与同学或家长交流讨论,拓展知识面。
4.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保持字迹工整、答案完整。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课后习题的答案正确率等方面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对于有创新性和深度的见解给予额外加分。
3. 对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将给予指导性意见,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并加深理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讲解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2. 对于学生在作业中提出的疑问和见解,教师将给予及时回应和解答,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