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65.95 KB
- 文档页数:3
德国经济发展德国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经济实力与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并分析德国经济成功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历程追溯德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从20世纪初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的经济开始迅猛增长。
这一时期,德国的工业逐渐崛起,以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业为主。
但是,这一繁荣在20世纪30年代初遭到了战争的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历了短暂的恢复期,然后又进入了二战的废墟。
重建期过后,德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迎来了所谓的“经济奇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重点发展了汽车、石化、机械制造和电子等行业。
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增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和最有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二、经济现状如今,德国经济仍然强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德国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
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位居欧洲之首,几乎是其他欧洲国家的两倍。
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和出口业务而闻名,特别是在汽车、制药和机械制造领域。
同时,德国还是欧元区的核心经济体,对欧洲经济的稳定和增长起着重要作用。
德国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了在欧盟内发挥领导作用的机会,并参与欧洲经济和货币政策的决策。
然而,德国经济面临一些挑战。
近年来,德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社会保障体系和经济增长构成了压力。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对德国的出口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德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以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成功原因分析德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制造业实力:德国以其高质量的制造业享誉全球。
德国的制造商注重创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出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以其卓越的工艺和可靠性而闻名于世。
2. 教育和职业培训:德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战后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影响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
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
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一、经济发展的原因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
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
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
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
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
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第1篇一、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1945年,德国被迫签署了《波茨坦协定》,随后在1949年分裂为东德和西德。
战后德国的法律规定经历了从占领时期的军事管制到民主法治国家的重建,再到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法律调整。
本文将详细探讨战败后德国的法律规定及其演变。
二、占领时期的法律规定1. 军事管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被分为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控制。
占领军对德国实施了军事管制,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和规章。
(1)占领军法律占领军法律主要包括《占领区法律》、《占领区最高法院规则》等。
这些法律主要涉及军事管制、行政、司法等方面。
(2)德国战犯审判战后德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战犯审判,如纽伦堡审判。
审判依据《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和《纽伦堡法庭判决》等法律文件,对德国战犯进行了审判。
2. 民主改革占领时期,德国开始进行民主改革,包括废除纳粹法律、建立民主制度、恢复法治等。
(1)废除纳粹法律占领军颁布了一系列命令,废除了纳粹时期的法律,如《种族净化法》、《纽伦堡法典》等。
(2)建立民主制度占领时期,德国建立了民主制度,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1949年,德国通过了《基本法》,确立了德国的民主法治国家地位。
三、战后德国法律规定的演变1. 《基本法》的制定1949年,德国颁布了《基本法》(又称《德国宪法》),这是战后德国的法律基石。
《基本法》确立了德国的民主法治国家地位,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公民权利《基本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2)民主制度《基本法》确立了德国的民主制度,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
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相互制衡。
2. 法制建设战后德国加强了法制建设,完善了法律体系。
(1)刑法改革德国对刑法进行了改革,废除了纳粹时期的刑法,制定了新的刑法典。
新刑法强调人权保护,严格限制刑罚。
(2)民法改革德国对民法进行了改革,废除了纳粹时期的民法,制定了新的民法典。
浅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德国战后的经济发展1939年9月前,中国的抗日战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等世界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就拉开了序幕。
1939年9月1日,德国人入侵波兰,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式开始。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国投降,昭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短短的一段话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也是关系人类命运的大决战概括了进去。
日本、德国、意大利国家的纳粹分子发动的战争波及了整个世界,美国、中国、苏联、英国、法国等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称之为同盟国与由德国、日本、意大利等组成的法西斯轴心国将全世界分为了决战双方进行两军对垒将全世界人民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在双方投入兵力、武器、战场范围、作战样式、造成损失、产生的影响的方面创造了历史之最的战争蔓延到了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涉及了40个国家的国土,有56个国家参战可谓是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思考一下这场大战究竟是如何打起来的。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大危机使得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美国、英国、法国的经济一直在危机和萧条中苦苦挣扎。
而德国和日本则选择了扩军备战和对外侵略,把本国的经济转向了军事化轨道,使得经济迅速恢复,然而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在恢复之后又变本加厉地对外扩张与侵略。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原因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市场的争夺。
在这篇论文里,我将根据多方资料重点地对德国在二战前后以及战时的经济状况做一个概述与分析。
首先,我们从战前的德国国民经济与生存状况来看。
一战之后协约国施加的凡尔赛合约让德国支付了巨额的战争赔款,但类似于清末的庚子合约,凡尔赛的赔款并没有全部支付(出于好奇查询得知此赔款于2010年10月3日才支付完毕),有一些成为了其他列强对德的债务和经济支援,比如说美国在1923年-1928年期间给了德国约价值200亿马克的贷款,协助战后的德国工业复兴。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给德国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城市沦为废墟,工业基础被严重破坏,大量人口伤亡,经济陷入了极度困境。
然而,德国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复苏,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之一。
这一奇迹般的转变背后,有着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德国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经济体制改革。
在战争结束初期,德国面临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问题。
为了稳定经济,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加强了对货币和物价的控制。
同时,德国逐步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注重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职能。
这种经济体制既激发了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活力,又保障了社会的公平和稳定,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也是德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德国一直以来都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战后更是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德国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科技领域,德国企业积极投入研发,不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技术。
从汽车制造到机械工程,从化工到电子,德国在众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不仅提高了德国产品的竞争力,还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
德国在战后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德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后来的欧盟)的重要成员国之一,通过与其他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德国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和资源。
同时,德国也积极吸引外国投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国际经济合作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外向型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基础设施的重建和完善对于德国经济的复苏至关重要。
战争中,德国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德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德国企业的强大竞争力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二战后德国社会经济现状战后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到战前的一半,整个国家面对的是堆积如山、多达数亿立方米的瓦砾和废墟,交通运输受阻,战争致使士兵亡伤大半,男性劳动力锐减。
更为严重的是1946年10月从西伯利亚入侵的寒潮开始席卷德国致使气温逐渐下降。
因缺少煤等燃料,再加上生活物资的严重短缺,使得许多工厂、学校以及其他国家设施被迫临时关门,人民生活困苦。
同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使得16%的出生婴儿夭折。
据统计,在1946年长达4个月的漫长冬季里,全德国死亡人数至少10万,冻伤、浮肿、患上软骨病、肺结核者达数百万。
当时弥漫整个德国的是寒冷、饥饿、绝望和无助。
二.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
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
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
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二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一段极端困难和痛苦的时期,国家经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社会也面临着巨大的重建任务。
然而,凭借着勤劳、创新和深思熟虑的战后计划,德国迅速崛起,并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本文将探讨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轨迹以及对社会重建的影响。
第一步是战后的基础设施重建。
二战期间,德国遭受了大规模的轰炸和破坏,失去了大部分的城市和工厂。
然而,德国政府在经济重建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通过修复破损的道路、铁路和桥梁,恢复了国家的基础设施。
这项重建计划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德国经济的发展受益于战后的技术创新。
德国在战争结束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国家。
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德国的汽车品牌如奔驰、宝马和大众享誉全球。
这些高品质的产品为德国带来了巨额贸易顺差,并为国家创造了持续的经济增长。
此外,德国还在其他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如化学工业、医疗保健和环保技术等。
这些创新不仅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国家的其他领域带来了显著的改善。
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是德国社会的重建。
在二战后,德国社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们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许多家庭也丧失了财富和住所。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德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福利与再教育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提供失业救济、住房援助和教育机会,以帮助人们重新融入社会。
此外,德国还实施了严格的法律措施来确保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稳定。
这些举措为德国社会的重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在维护公民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在二战后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重建过程中还面临了许多挑战。
例如,由于人口流失和资源短缺,德国必须采取措施吸引外国投资和劳动力。
因此,德国政府积极推出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移民政策,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和移民前来投资和就业。
这些外国投资和移民为德国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并加速了国家的复苏进程。
总而言之,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发展与社会重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1篇引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经历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
为了重建国家秩序,德国的法律体系也经历了重大的改革。
本篇文章将探讨二战后德国的法律规定,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以及国际法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一、宪法改革1. 基本法(Grundgesetz)1949年5月23日,德国颁布了基本法,即德国宪法。
基本法确立了德国联邦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明确了国家的主权、联邦制度、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和基本人权。
基本法的主要内容如下:(1)主权:德国的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权力由人民行使。
(2)联邦制度:德国为联邦制国家,由联邦和各州组成。
(3)民主原则:德国实行民主制度,公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4)法治原则:德国实行法治国家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基本人权:德国尊重和保障基本人权,包括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格尊严等。
2. 宪法修正案自基本法颁布以来,德国根据实际情况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修正案包括:(1)1974年修正案:规定联邦总理有权解散联邦议院。
(2)1989年修正案:规定联邦议院和联邦参议院均实行比例代表制。
(3)1990年修正案:规定德国统一后,原民主德国的宪法地位。
二、民法改革1. 民法典(Bürgerliches Gesetzbuch)德国民法典是德国民法的基础,于1900年颁布。
二战后,德国对民法典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修订后的民法典主要内容包括:(1)个人权利:保障个人权利,包括财产权、人格权、合同权等。
(2)婚姻家庭:规定婚姻家庭关系,包括婚姻、离婚、继承等。
(3)物权:规定物权关系,包括所有权、用益权、担保物权等。
(4)债权:规定债权关系,包括合同、无因管理等。
2. 民法修正案自民法典颁布以来,德国根据实际情况对民法进行了多次修正。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修正案包括:(1)1978年修正案:规定合同自由原则,放宽合同条款限制。
(2)2002年修正案:规定个人数据保护,加强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新建设。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和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
在这些阶段中,德国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混乱,城市遭受空袭,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此时,盟军对德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赔款。
然而,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促进经济重建和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战后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德国重建工厂、住房和基础设施。
此外,1948年,西德开始发行新货币,结束了乱世通货膨胀的困境,稳定了经济环境。
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在经济恢复阶段之后,德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奇迹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高水平的产出和出口为特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出口业发展迅速,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成为了德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德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非常低,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1990年德国实现了东西德国的统一,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的初期,东德的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失业率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加大对东德的援助力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东德企业和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促进了东德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德的经济逐渐实现了与西德的接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和启示二战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场战争,而对于德国来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
战争期间,德国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但是二战也为德国提供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并探讨其中蕴含的启示。
一、战争对德国经济的冲击在二战初期,德国经济取得了一些战略性的胜利,但是在战争后期,这些胜利变得毫无意义。
1944年,盟军开始了对德国的空袭,这对德国的经济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
许多工厂、铁路和港口遭到了摧毁,导致德国更加依赖轮船和火车来输送物资。
虽然德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抵御这些打击,例如发现新的生产技术和改变工厂的地理位置,但是所有这些都不足以挽救德国的经济。
二、战争对德国经济结构的影响德国经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二战以前,德国经济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和工业化生产。
这些产业在战争期间受到了严重的摧毁,导致德国经济日趋衰退。
与此相反,战后的德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采用自由市场的方法,德国经济开始朝着更加服务性、技术导向和跨国的方向发展。
三、对德国经济的启示虽然二战对德国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但是德国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对德国经济的冲击促使德国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例如改变生产技术和制定环保法规,以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这些经验教训也对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启示。
其次,德国通过自由市场的方式重新恢复了它的经济实力。
战后,德国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调节,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迅速的经济恢复。
这也表明,在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德国也认识到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在战后的日子里,德国推出了众多环保法规和措施,例如控制排放和开发可再生能源。
这些环保举措的推广也为整个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一个典范。
四、结论总结起来,二战对德国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虽然战争期间德国受到了巨大打击,但是它也从中获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
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改革和创新,使德国逐渐从经济底部恢复到了一个经济强国的地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3/2014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杨德摘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于二战之后的德国,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是由本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马克率先提出,其指导思想包括本土的奥尔多新自由主义、德国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督教伦理思想。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提出之后,从1948年“货币改革”开始到80年代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上台再到20世纪施罗德“第三条道路”的提出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变革和调整,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发展演变。
在此过程中,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在坚持奥尔多新自由主义理念为指导的同时,也不断的汲取社会民主主义以及基督教伦理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从而使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渐趋完善。
由于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正确认识和了解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发展和演变,对于今天我们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来源;发展演变;启示作者简介:杨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邮政编码 250100)中图分类号:F13/17.5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14)03-0047-05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是当代资本主义主要发展模式之一,也有学者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归于莱茵模式之中,被看做是莱茵模式的典型代表,“莱茵模式遍布于莱茵河谷的所有国家,从奥地利到荷兰,包括今日属于欧元区的大陆欧洲所有国家,只是各国的具体表现形式略有不同而已”。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概念是由本土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尔马克率先提出,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指导思想的核心也主要来源于本土的奥尔多新自由主义。
同时,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也深受社会民主主义和基督教伦理思想的影响,并经过四次重大的历史演变。
就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由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与其他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相比,其体现出许多社会主义所倡导的理念特征。
德法日经济崛起模式对中国有何借鉴意义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但综合各种因素衡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改变,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事实也没有改变。
中国实现到21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的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任重道远。
关键词:发展模式经济创新科学发展一法国经济发展的崛起由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使得这个与工业革命共同称为“双元革命”的法国大革命,它是法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使法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推翻了君主专政,传播启蒙运动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大革命急剧改变了法国的国内政治结构,并形成了由革命意识形态塑造的现代民主政治理念,最终变更了整个国际政治。
而所有这些变革的起点是“人民主权”观念,在《人权宣言》中,提出人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这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对欧洲人民反封建斗争起了巨大的鼓舞作用,给欧洲封建制度以沉重打击,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开始了对欧洲大陆的征战,一场场捷战极大的鼓舞了法兰西民族的自信心,拿破仑也使整个欧洲诚服在他的脚下,这是法国大革命命的延续,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崛起,称霸欧洲,走向世界。
法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欧盟创始国及重要成员、北约成员(但不参加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自1958年建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以来,历届政府基本沿袭戴高乐制定的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维护民族独立。
欧盟是法外交的立足之本。
法致力于推动欧洲建设,将欧盟建设成真正独立一极,发挥法在其中的核心作用;推动多极化,发展、加强欧亚等区域间合作;在大国间左右逢缘,争取有利地位;保持并发展与非洲国家的传统关系,推动发达国家增加对非援助;积极参与中东和平进程及有关热点事务;加强同亚洲、拉美的政治、经济关系。
法国经济发达,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
德国,曾是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祥地,以现代大学和科技发明闻名于世,也曾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是战败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但德国两次在废墟上创造了惊人的复兴奇迹,这与德国在复兴过程中实施的各项经济政策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对德国两次世界战争中的历史及经济法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对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我国的法治及经济建设提供借鉴。
一、“一战”后德国的复兴之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作为战败国丧失了八分之一的领土,十分之一的人口,失去了15%的耕地,75%的铁矿,44%的生铁生产能力,38%的钢生产能力,26%的煤炭产量,萨尔煤矿划归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被归还法国,同时还背上了2260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
1923年“鲁尔危机”爆发,直接导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资金大量外流,失业工人激增,通货膨胀达到天文数字,政局动荡不安,经济陷入一片混乱。
由于德国财力枯竭,加上战胜国争夺德国赔款的矛盾,根据英国提议,协约国赔款委员会于1923年11月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一个研究平衡德国预算和稳定德国金融之方法,一个调查德国资本外流情况并设计引回的方法。
两个专门委员会以美国银行家C.G.道威斯为主席。
12月由法、比、意、英、美5国代表组成的国际专家委员会赴德调查,研究德国赔款问题。
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拟定一项解决赔款问题的计划,史称“道威斯计划”。
该计划企图用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对20年代后半期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9年德国经济再次追上了英法两国,工业产值达到一战前的113%。
1929-1933全球经济“大萧条”蔓延到德国,德国工业生产下降40.6%,几十万家企业破产,失业人口达600多万,银行频频倒闭。
同时希特勒上台,实行“高度集中的指令经济”,其主要内容是,(一)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建设,重点建设高速公路网;(二)提高税率,发行国债;(三)实行食物配给制,抑制消费,积极备战。
德国设“军备经济总参谋部”,社会物资优先供应军需部门。
二、“二战”后联邦德国的复兴之路德国作为战败国失地10万平方公里,被战胜国分区占领。
联邦德国实行由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即宏观控制下的社会市场经济,以市场竞争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为原则,同时赋予国家一种作用,国家必须为竞争秩序确定一个框架和秩序,并不断的保护维持这一秩序,并强调干预、公平、合理和正义。
主要内容有:(一)在保证自由进入市场,防止垄断行为的条件下,市场参与者可以自主作出决定;(二)国家可以通过市场把各个市场参与者的计划协调成合理有序的国民经济整体;(三)提供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其实质是国家有权调节并适当干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保证社会公平和市场自由间的平衡。
其基本原则是:竞争原则、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社会平衡原则和国家原则。
二战后,德国经济遭受重创,仅柏林市的废墟如果用50节车皮的火车每天拉10列,也要用16年的时间。
战后联邦德国人均食品供应仅为二战前的1/5。
联邦德国首相阿登纳任命艾哈德为经济部长,全权主理战后经济重建事务,艾哈德废除数百条经济管制,实行多种所有制共存,保护竞争限制垄断,促使联邦德国经济在短时间内获得调整。
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是对美国“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折衷。
鉴于对“自由市场经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朱敏(山西大学法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摘要:二战以来,联邦德国所建立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在保持个人自由的价值和市场经济效率的基础上,使每个人具有平等的公民权利和发展机会,朝向共同富裕发展的社会迈进。
从德国一战和二战期间的经济政策可见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从而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进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反垄断;国家干预中图分类号:D93.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014(2010)03-0006-03收稿日期:2010—03—08作者简介:朱敏(1981—),男,山西壶关人,硕士,主要从事市场规制法研究。
2010年6月长治学院学报Jun.,2010第27卷第3期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 Vol.27,No.3·6·济制度”产生的经济危机的深刻认识,德国改为实行国家宏观调控式“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均衡社会经济利益,防止垄断限制和扼杀竞争,同时还要限制和规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德国的立法者,要以仲裁人的身份积极地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不再把经济的运行看作私人事务。
在此基础上,联邦德国吸取美苏经济建设的经验,大力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明确在经济建设过程中以社会整体效益为价值取向,既保护私人财产,又要使私人财产权的实现给社会和低收入群体带来好处。
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其原则是政府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制定总的框架,尽量少干预而只对市场进行给予必要的干预。
联邦德国实施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一)重建市场和工业的竞争优势。
(二)确定食品行业和住房建筑行业为受干预的经济部门,对其进行联邦、州、乡三级干预,确保其健康发展,保证社会基本需求的供应。
(三)对交通、矿山、工业等重要行业实行混合经济体制。
(四)确立商会、企业主协会等非国家组织在经济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保护企业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也限制了企业主对经营活动的自由决定,使企业的经营纳入国家预算的整体。
二战后,随着经济重建工作的开展,联邦德国的经济法在新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中孕育成长起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竞争原则要求对经济秩序与市场运行进行规制与调控;(二)“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要求对社会市场经济主体进行规制与调控;(三)“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平衡原则要求建立完善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四)“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原则要求建立规范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法律制度。
联邦德国经济法在上述几个方面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美国专家的帮助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联邦德国于1957年7月27日颁布了《反限制竞争法》,并于1958年1月1日起生效施行。
至此作为法律部门的经济法随即产生,《反限制竞争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一)禁止卡特尔,但对竞争影响不大的条件卡特尔、折扣卡特尔、结构危机卡特尔、合理化卡特尔、出口卡特尔予以豁免;(二)禁止纵向约束价格的合同(即限制转售价格合同),但对商标商品和出版物可以豁免;(三)禁止拥有控制市场地位的企业滥用其权力;(四)禁止抵制,即拒绝交易行为。
《反对限制竞争法》成为联邦德国市场经济的大宪章,立法目的是保护自由竞争和铲除经济强权,《反对限制竞争法》自颁布后历经多次修订,其修订内容主要是:增加了对市场支配企业滥用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制,强化企业合并的控制;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力度,将中小企业的联合采购组织视为豁免行为;强化了市场经济秩序中的竞争规则,进一步使联邦德国限制竞争法与欧盟法相协调,为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在有序环境中稳定与高速发展提供保障,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联邦德国经济法的发展。
从二战结束后到1982年,联邦德国先后制定了用于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两千多部,占同时期颁布法律的70%以上,形成了较完善的经济法体系。
这一时期联邦德国经济法的特点是:(一)效率与公平兼顾,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通过社会保障的高投入和税收措施来实现低通胀下的适度增长。
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保障年支出占到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
这一措施使得联邦德国在战后20年内年均经济增长7.5%,通货膨胀率仅为5%(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已达两位数),使人民走出了饥寒交迫的困境,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同时还避免了联邦德国在70年代同西方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陷入经济“滞涨”的困境。
当时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大行其道,各国纷纷大开财政支出闸门,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货币供应量为经济输血。
同时财政赤字攀升,抑制了工业的增长。
到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出现生产停滞、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滞涨”。
(二)银行独立,成立银行委员会。
德国1924年颁布银行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银行独立于政府之外处理日常业务。
纳粹时期该法律受到破坏,在二战后,联邦德国于1957年颁布《联邦银行法》,再次用法律确认了银行业务独立于政府,同时成立“中央银行委员会”,由联邦银行的行长、州银行行长组成,任期为八年,比总理任期长一倍。
该法律的颁布使得银行对政府借款形成限制,促使政府在预算时精打细算,从根本上遏制了因政府支出过大而引发的通货膨胀,从而保证经济平稳,防止通胀。
(三)国家适当干预。
联邦德国主要通过以下两项手段来实现适当干预:1、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保护竞争,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成立联邦银行;2、颁布一系列政策,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联邦德国通过颁布收入再分配政策、劳动力市场改革政策、劳动力保护等政策实现了兼顾效率与公平,防止了垄断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损害。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就是为保证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给国家提供宏观调控的手段、实现福利制国家目的而建立的法律制度的总和。
这些法律有:为商品生产和流通提供基本规则的民法和商法,为国家调控提供手段的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稳定法,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法,实现福利制的社会立法等。
这些法律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
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是一种完全法律化的经济体制。
其中经济法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德国民商法提供给市场经济参加者合法的身份和必要的权利,那么德国经济法所体现的国家积极干预则是给市场经济提供运行的秩序,保证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联邦德国调整经济关系的法律基本覆盖了的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完善的法制提供了社会经济所需要的稳定政治环境。
从德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经济法是在经济发展产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束手无策之时应运而生的,经济法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并规范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活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和政府间接干预或参与朱敏二战后德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及其借鉴意义·7·长治学院学报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erman Economic Policyafter WW II and its Reference SignifcicanceZHU Min(Law School of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6)Abstract :Since World War II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established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personal freedom while maintaining the value and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economy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each person's civil rights and equal opportunities ,social development towards common prosperity.This article from the German World War I and World War II economic policy explored the German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thus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rule of law drawing process.Key words :Germany ;social market economy ;antitrust state intervention经济的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为民商法对市场经济活动的调整打造一个清洁有序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