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载荷谱模拟及动臂动态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25 MB
- 文档页数:68
70吨大型液压挖掘机动臂有限元分析一、动臂计算工况挖掘机在工作过程中,作业对象千变万化,土质及施工现场也各异,其工作装置运动与受力情况比较复杂。
故选择了最危险工况来进行强度校核。
工况一:1)、动臂位于最低(动臂油缸全缩);2)、斗齿尖、铲斗与斗杆铰点、斗杆与动臂铰点三点位。
图1 工作装置挖掘姿态(工况一、二)工况二:在工况一的基础上:3)斗边点遭遇障碍,侧向力W k。
工况三:1)、动臂位于动臂液压缸作用力臂最大处;2)、斗杆油缸作用力臂最大(斗杆油缸与斗杆尾部夹角为90°);3)铲斗发挥最大挖掘力位置,进行正常挖掘。
工况四:在工况三的基础上:3)斗边点遭遇障碍,侧向力W k。
图2 工作装置挖掘姿态(工况三)三、斗杆受力分析1)、斗杆铰点载荷的确定①计算工况一:θ1=-41.68°,θ2=131.684°,θ3=180°。
从重庆大学反铲分析软件中提取进行有限元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动臂缸作用力为:-927.87kN;斗杆缸作用力为:423.386KN;铲斗缸作用力为:318.225kN;动臂油缸铰点:Rx=915.301 kN;Ry=150.391 kN;斗杆油缸铰点:Rx=264.623 kN;Ry=330.5 kN;斗杆动臂铰点:Rx=-370.888 kN;Ry=-376.969 kN;图3挖掘工况一、二示意图②计算工况二:在工况一的基础上,加上侧齿障碍产生的弯矩和扭矩,及侧向力W k=23.638 KN。
③计算工况三:θ1=4.504°,θ2=111.993°,θ3=151.371°。
图4 挖掘工况三示意图从重庆大学反铲分析软件中提取进行有限元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动臂缸作用力为:-927.87 kN;斗杆缸作用力为:834.065 KN;铲斗缸作用力为:584.42kN;动臂油缸铰点:Rx=656.101 kN;Ry=656.106 kN;斗杆油缸铰点:Rx=832.213 kN;Ry=55.55 kN;动臂斗杆铰点:Rx=-1046.18 kN;Ry=20.38 kN;④计算工况四:在工况三的基础上,加上侧齿障碍产生的弯矩和扭矩,及侧向力W k=15.165 KN。
挖掘机动臂动态应力测试及优化设计
王经聪;季辉
【期刊名称】《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动臂是挖掘机直接承受工作载荷的主要承力部件,动臂的损坏通常是疲劳损坏,即为在实际工作应力远没有达到设计须用应力的情况下,由于长期的交替变载对工件造成的损坏,因此研究动臂的动态应力变化更具实际意义.本文通过实测挖掘机动臂结构强度影响最大的工况和载荷下的动臂的动态应力值,采集实测数据与有限元分析得出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此为基础对有限元分析的模型参数设置进行修正,达到有限元分析和实际实验结果相符合的目的,为动臂的优化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总页数】5页(P102-106)
【作者】王经聪;季辉
【作者单位】力士德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力士德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某液压挖掘机动臂后支座结构的优化设计 [J], 凌媚
2.挖掘机动臂应力测试及优化 [J], 朱静波;罗一平;刘心田;赵礼辉;任红娟;陈复之
3.挖掘机动臂有限元分析与优化设计 [J], 易广建
4.基于RecurDyn和ANSYS的液压挖掘机动臂结构优化设计 [J], 管琪明;解思状;
贺福强;曹刚
5.液压挖掘机动臂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 [J], 黄建娜;王璇;刘松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Pro/E5.0和ANSYSWorkbench14.5的挖掘机动臂有限元分析文章以反铲挖掘机的动臂为研究对象,对挖掘机最典型的几种工作状况进行分析,利用Pro/E和ANSYS Workbench两种CAE软件,先在Pro/E中建立了液压挖掘机动臂的三维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了强度分析和变形分析,给挖掘机动臂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标签:挖掘机;工作装置;动臂;有限元前言挖掘机是工程建筑机械的主要机种之一,在建筑、交通、采矿、国防及城市建设等土石方施工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应用范围的日益扩大,在设计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手段也有了质的飞跃。
本文利用PRO/E建立挖掘机的动臂模型,经Pro/E算出各铰点的受力情况,再利用ANSYS Workbench14.5对动臂的结构强度进行分析。
充分利用这2种CAE软件各自的特点,从而提高对问题的分析效率和计算精度。
1 动臂模型的建立反铲挖掘机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工作装置主要有铲斗、铲斗液压缸、斗杆、斗杆液压缸、动臂以和动臂液压缸。
先对动臂实体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这些结构特征建立的先后顺序和每个实体特征的建立方法,保证模型所包含的参数尺寸尽量少,结构特征尽量简单。
分析和确定结构特征后,建立动臂模型。
Pro/E 提供了完整的建模功能,利用拉伸、旋转、切割、扫描、切除和抽壳等基本功能和曲面设计,建立工作装置的实体模型。
2 Pro/E与ANSYS对接3 动臂有限元分析3.1 定义单元属性、材料有关特性目前,绝大多数挖掘机的工作装置为不同厚度的16Mn钢材焊接而成,其屈服强度在275MPa附近。
Workbench实体单元类型采用默认的SOLID187,由于Workbench中没有16Mn,需添加新材料赋予新属性,设置动臂材料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3.2 动臂网格划分一个好的网格非常重要,可以在求解过程中将误差降低到最小,避免引起数值发散和不正确得到不准确的结果,甚至还会导致不能求解。
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及其数据处理1.绪论背景介绍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2.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挖掘机斗杆载荷谱的意义和目的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的种类和原理测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测试过程及注意事项3.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数据分析及结果展示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4.挖掘机斗杆载荷谱的应用挖掘机斗杆载荷谱在设计中的应用挖掘机斗杆载荷谱在研究中的应用挖掘机斗杆载荷谱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5.结论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不断完善的方向挖掘机斗杆载荷谱对挖掘机行业的影响未来挖掘机斗杆载荷谱研究方向及展望第一章:绪论1.1 背景介绍挖掘机是重工业中常见的一种工程机械,其主要用途是挖掘地面或者挖掘机械切割物的机械。
近年来,随着挖掘机的吨位不断增加和工作条件的变化,挖掘机斗杆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等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
由于挖掘机斗杆的承载能力直接关系到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因此需要对挖掘机斗杆的承载能力进行研究和分析,提高其承载能力和工作效率。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及其数据处理方法,以提高其在挖掘机设计、生产制造和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具体研究如下:(1)探明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的种类、原理及测试工具的选择和使用;(2)研究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制定数据处理方法和误差分析及减小方法;(3)分析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数据在挖掘机设计中的应用和工作中的应用,并对未来挖掘机斗杆载荷谱研究方向及展望进行分析和总结。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对挖掘机斗杆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挖掘机斗杆的力学性质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有关挖掘机斗杆横向振动、纵向振动、斗杆强度设计、斗杆疲劳寿命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但是,挖掘机斗杆的载荷谱测试方法目前仍比较欠缺,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第二章:挖掘机斗杆载荷谱测试方法2.1 挖掘机斗杆载荷谱的意义和目的载荷谱是一种记录在不同时间段内承载的载荷变化的曲线,通常用于检测和分析机械设备及其部件的动态性能和稳定性能。
WY10B挖掘机动臂强度分析(一拖(洛阳)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洛阳 471003)摘要:以WY10B液压挖掘机为研究对象,对反铲挖掘机工作装置——动臂建立Pro/E实体模型,并用Pro/MECHANICA模块对挖掘机动臂的设计模型在受最大应力的危险工况下进行有限元强度分析。
对实体动臂在危险工况下进行实际应力测试,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差异,为挖掘机动臂改进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关键字:液压挖掘机动臂有限元应力中图分离号:**** 文献标示码:A1.概述液压挖掘机是工程机械的主要产品之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工作效率,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筑路、水利、电力、采矿、石油、天然气管道铺设和军事工程等基本建设之中。
动臂是挖掘机工作装置(铲斗、斗杆、动臂) 3 大部件之一[1],是主要承载件。
在挖掘过程中,动臂直接或间接承受很大外力。
作业环境的状况也对动臂的强度和变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很大影响。
目前,在国内液压挖掘机设计中,对动臂的应力进行分析的较多,而对理论与实际结合分析较少。
本文结合WY10B挖掘机的实际作业工况,对挖掘机动臂在受力最大的典型工况下挖掘时进行强度分析和实际应力测试,为挖掘机动臂设计提供理论和实际依据。
2.计算工况选择对挖掘机动臂进行强度分析时,分析采用的工况必须是有限元模型受力最大的危险工况[2]。
根据挖掘机的连接情况, 使用Pro/ MECHANICAMOTION 模块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利用Pro/MECHANICA MO TION 模块的运动仿真功能,模拟工作装置的运动情况,求出了动臂受力最大的工况。
分析发现,危险断面最大应力发生在采用铲斗挖掘的工况下,因此计算位置可按以下条件确定:1)、动臂位于动臂油缸作用力臂最大处;2)、斗杆位于斗杆油缸作用力臂最大处;3)、铲斗位于发挥最大挖掘力位置。
3载荷计算工作装置各构件通过销连接,在计算工况中不考虑偏载的影响,可以认为其只承受X、Y向的力,整个结构为静定结构,在计算工况中,铲斗缸产生主动力,大腔半径为27.5mm,压力为28MPa,则最大推力为:F G =R G=πr2P=π×0.02752×28×106=66489.5 N分别求得动臂各铰点的反力如下:动臂各铰点支反力:以上求出的力都是合力,在实际结构中,铰点处的受力并非集中力,而其附近的应力分布又是我们所关心的,为模拟实际情况,作如下假定:1)、载荷在X-Y面内在180°范围内按余弦分布;2)、分布力的方向为沿销孔表面的法向;3)、载荷在Z向均布;由假定构造载荷分布函数为: 式中:F (θ ) = A cos (θ-α) (1) A 为待定常系数,合力R 已知,分布力F 在P 向的合力应等于R ,即式中:l 为销孔长度,r 为销孔半径。
挖掘机动臂的有限元分析挖掘机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工程机械。
尽管如此, 也往往是仿制, 缺乏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设计方法。
由于挖掘机作业的外载荷复杂多变, 难以采用传统的方法分析其结构特性。
我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某挖掘机动臂的工作状态进行了分析, 对各国类似工作装置的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挖掘机的工作装置为反铲工作装置, 主要由动臂、斗杆、铲斗以及动臂油缸、斗杆油缸、铲斗油缸组成。
动臂、斗杆和铲斗均由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的箱形结构, 动臂根部用一根销轴铰接在平台前端中部, 由两只铰接在转台前部的动力油缸支撑。
油缸作伸缩运动, 动臂作升降运动, 其结构如图 所示。
1. 动臂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模型的简化动臂的整体式弯臂采用大圆弧过度以减小该处的应力集中, 结构简单, 重量轻。
其主体框架由上盖板、下盖板、左侧板、右侧板焊接而成。
在建立有限元 模型时, 由于一些小构件对整体刚度影响很小, 如焊接上的限位板、吊耳等, 均予以忽略。
载荷的分析:根据国内几种反铲装置的构件近似重量表2-7]7[查出:满斗处于最大半径时,整个的工作装置的总重量为: 5.37654321≈+++++++=T G G G G G G G G G 总t 即:力F ≈3500kg ×0.98=.3430N其中,q G T )8.16.1(~=, 在这里取1.6q由于载荷种类多, 分布复杂, 许多载荷要等效成节点力。
动臂模型应该是边界上全部给定载荷的平衡结构。
铰销外载荷的处理: 在挖掘机的铰接装置中, 铰销是铲斗与斗杆、斗杆与动臂、动臂与油缸之间的传力体, 受力情况比较复杂。
以往对销与销孔之间接触应力的研究缺乏理论依据, 都是按余弦分布等假想分布形式进行等效处理。
实际其间的接触应力的分布与材质、接触方式、配合公差等诸多因素有关。
其中,动臂应力分析图的研究属性和应力结果为:1).零件属性2).材料属性3).载荷和约束信息载荷集约束4).研究属性5).应力结果位移结果).67).安全系数8).结论通过对模型的有限元计算及试验分析可看出,用板壳单元建立的该有限元模型是可靠、合理的, 并且说明用有限元方法对液压挖掘机的动臂进行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它可以全面掌握动臂的强度和刚度, 从而指导结构的设计。
基于ANSYS的挖机动臂强度分析报告1.概述:基于ansys软件对挖机动臂进行有限元分析,校核了动臂在几处铰孔载荷下的强度和刚度,最终计算表面,满足强度要求。
几何模型如下所示:图1 几何模型2.有限元建模动臂结构较为复杂,存在倒角、铰孔、凸台等不规则特征,所以采用四面体建模,单元类型选用solid185。
solid185单元用于构造三维固体结构.单元通过8个节点来定义,每个节点有3个沿着xyz方向平移的自由度.单元具有超弹性,应力钢化,蠕变,,大变形和大应变能力.还可采用混合模式模拟几乎不可压缩弹塑材料和完全不可压缩超弹性材料。
图2 solid185单元类型动臂结构材料为Q345,其弹性模量为 2.1e5MPa,泊松比为0.3,材料的屈服极限为345MPa。
如下图所示。
图3 材料属性对动臂结构进行网格划分,采用自由划分,网格为四面体结构。
如下所示,在铰孔等特征处需要对网格进行局部加密,因为这些为主要受力区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所以网格需要加密,同时圆孔需要加密网格才能体现出圆弧的特征,如果网格较小,圆孔体现出的是多边形特征,则此时结构的实际情况会失真。
图4 网格模型最终网格总数为42804,节点总数为9479。
3. 载荷约束对动臂结构进行约束加载,动臂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固定约束部分,处于动平衡状态,主要受到连接铰孔的外载荷,但是有限元求解必须要消除刚体位移,结构不能处于动平衡状态,结构必须为静定或者超静定结构,所以可以通过对动臂结构上某些节点施加约束,所施加的约束刚好可以消除结构的全部刚体自由度,同时也不会对动臂引起附加约束,如果直接在动臂节点上施加约束,由于约束本身会引起附加刚度,所以这样必然会影响计算结果,所以通过弹簧的方式,在节点上建立对地弹簧,约束弹簧端部,通过调整弹簧刚度来避免约束节点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刚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约束弹簧端部来消除刚体位移,如下图所示,同时打开惯性释放。
《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的联合仿真及静动态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型液压挖掘机作为重要的工程机械之一,其工作装置的性能和效率成为了研究的重要方向。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其工作特性和提高工作效率,本文将对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进行联合仿真及静动态特性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其工作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动态响应及静态稳定性,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概述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主要由动臂、斗杆、铲斗等部分组成,通过液压系统驱动,实现挖掘、装载等作业。
其工作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效率。
因此,对其工作装置的静动态特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联合仿真方法及模型建立本文采用联合仿真的方法,将理论分析与实际实验相结合,对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进行深入研究。
首先,建立工作装置的数学模型,包括动力学模型、液压系统模型等。
然后,利用仿真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工作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特性和动态响应。
最后,将仿真结果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四、静动态特性研究1. 静态特性研究:在静态工况下,通过仿真和实验研究工作装置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等性能指标。
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和工作条件对静态特性的影响,为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2. 动态特性研究:在动态工况下,研究工作装置的动态响应、振动特性和能量传递等。
通过仿真和实验,分析不同工况下工作装置的动态性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能耗提供参考。
五、结果与分析1. 仿真结果:通过联合仿真,得出大型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力学特性和动态响应。
仿真结果表明,工作装置在挖掘、装载等作业过程中,受力情况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2. 实验结果:将仿真结果与实际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同时,通过实验观察了工作装置在实际工作中的静动态特性,为优化设计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依据。
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动态应力仿真研究及动臂结构拓扑优化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动态应力仿真分析,揭示装载工作装置在作业过程中的应力分布与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对动臂结构进行拓扑优化,以提升其结构性能和使用寿命。
研究过程中,将结合理论分析、仿真模拟和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构建全面、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挖掘装载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装载机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能,促进挖掘机行业的持续发展。
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首先将对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的动力学特性进行概述,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接着,将详细介绍动态应力仿真分析的方法与过程,包括模型的建立、边界条件的设定、仿真结果的分析等。
在此基础上,将探讨动臂结构的拓扑优化方法,包括拓扑优化理论、优化模型的构建以及优化结果的评价等。
将通过实验验证仿真分析的有效性和拓扑优化的可行性,进一步说明研究成果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的动力学特性和动态应力变化规律,通过对动臂结构的拓扑优化,为挖掘装载机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力支持,推动挖掘机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二、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动力分析挖掘装载机作为工程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装载工作装置的动力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的作业效率和稳定性。
因此,对挖掘装载机装载工作装置进行动力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动力分析的主要目的是揭示装载工作装置在作业过程中的动力学特性,包括动态响应、振动特性以及能量传递等。
通过动力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装载工作装置在不同工况下的受力状态和运动规律,为后续的动态应力仿真研究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在动力分析过程中,通常采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建立装载工作装置的三维模型,并设置相应的约束条件和驱动函数。
通过仿真计算,可以模拟装载工作装置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动态行为,获得关键部件的动态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动力学参数。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挖掘机载荷谱模拟及动臂动态分析姓名:范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指导教师:李奎贤20060101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3.1实际切向挖掘阻力变化过程分析太原重型机械厂进行了建国以来最大一次的挖掘机挖掘实验,在首钢水厂,挖掘爆破不好的铁矿石,共统计了103斗的实验数据,随机选出其中正常挖掘状态下的6斗。
为了对挖掘阻力进行初步的分析,做出载荷谱如图3.1所示。
图3.1实际切向挖掘阻力曲线Fig.3.1ThecurveofactualresistanceofTangentialanddigging经过对图象及现场情况的分析:在初始的挖掘过程(O。
~10。
)中,由于司机的操作等人为因素导致初始的推压力和提升力偏高从而导致了切向挖掘阻力偏高。
在正常按照对数螺旋线轨迹挖掘时,通过公式(1.1)可以看出在初始挖掘时挖掘厚度为零,切向挖掘阻力为零。
前苏联的挖掘测试实验也可以证明初始的切向挖掘阻力为O[¨。
由于不是主要挖掘过程,所以在以后讨论中不做主要分析。
3.2建立概率模型由于公式(1.1)在挖掘阻力计算领域具有非常重要地位,并且具有结构简单、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晰的优点所以基于该公式的思想建立概率模型,该公式中的切向痧——料堆安息角,对于铁矿石,=38。
把直线方程化为极坐标形式:岛:二圭塑生±旦(3.4)。
sin(0+00—7/")-cos(0+Oo一,r)tan妒矢径Pl是随挖掘角度臼变化而变化的向量。
根据公式(3.2)(3.4)画出挖掘轨迹简图3.2如下图3.2挖掘轨迹Fig,3,2Thetrackofcuttinganddigging图中00为初始投放角;前苏联的文献有的把水平厚度选做挖掘厚度,工程上也有把竖直厚度作为挖掘厚度的,本文计算选择矢径之差为挖掘厚度:c(缈=尸一Pt(3.5)显然,挖掘厚度c也是随挖掘角度目变化的向量。
3.2.2模拟挖掘比阻力随机参数的确定挖掘比阻力随机参数的确定主要是指均值和标准差。
通过对挖掘样本——爆破后的矿石的分析,以及国内应用非常广泛的挖掘比阻力经验值表‘341对于爆破不好的矿石,其挖掘比阻力范围(380~420kN/m2),并结合现场经验,初步选取挖掘比阻力均值为∥=380kN/m2,标准差为0=40kN/m2。
3.3模拟切向挖掘阻力载荷谱(1)产生挖掘比阻力的随机数根据前苏联的一些学者提出的挖掘阻力近似符合正态分布‘”,以及太原重型机械厂实验后也得出的同样结论,根据对公式(3.1)分析知其斗宽b是定值,挖掘厚度为确定函数,这样可提出挖掘比阻力盯,是正态分布的假设,利用3.2.2初步选取的均值Ⅳ=380kN/m2,标准差o-=40kN/m2产生随机数。
(2)计算挖掘厚度利用公式(3.4)来计算挖掘厚度c(9)=p一岛=岛,一面赢再-再Lta丽n(k+丽H丽‘3・6)(3)确定切削边宽度由铲斗的宽度即切削边宽度b;(4)模拟切向挖掘阻力将(3.6)及切削边宽度b代入(3.1)计算,得出随挖掘角度变化的切向挖掘阻力wl向量。
绘出模拟的切向挖掘阻力与实际的挖掘阻力载荷谱如图3.3,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图3.3切向挖掘力载荷谱Fig.3.3Thespectrumoftangentialresistanceofdigging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3.4.3元素矩阵M的统计分析针对太原重型机械厂提供的6个样本,对10到56度挖掘过程,进行概率分布统计分析,试着找出其中元素的分布规律。
绘制直方图3.4如下:图3.4挖掘比阻力分布Fig.3.4Thedistributionofratioofcuttinganddigging从该直方图中可看出,挖掘比阻力在350kN/m2左右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
分布形状虽类似正态分布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
考虑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该挖掘段的物理意义还不是很明晰,在挖掘矿石过程中,挖掘矿石的物理方式有所变化,特别是当挖掘推压即将结束处于出斗过程时偏差较大,可能正是由于这种挖掘方式的变化导致了挖掘比阻力的不真实,从而掩盖了挖掘比阻力概率分布的真实性。
所以还要进行不同挖掘段的更进一步的细致分析。
3.4.4主要挖掘段的确定及分布规律的统计分析根据相关文献[14][1]研究过的铲斗在挖掘矿石过程中的物理意义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预准备挖掘阶段、第1段挖掘阻力上升阶段、第2段挖掘阻力在达到最大值前后的阶段、第3段挖掘阻力快速下降阶段。
预准备阶段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司机的挖掘方式有很大关系不属于主要挖掘段。
第l、2阶段属于主要挖掘阶段10。
~36。
,完成对矿石挖掘的主要过程。
第3段属于斗不推压只提升过程,矿石滑落进入铲斗。
考虑研究挖掘过程成的3段,第1段:当切向挖掘阻力达到最大值之前10。
~20。
的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上升阶段,第2段:当切向挖掘阻力达到最大值前后20。
一36。
的阶段,第3段:挖掘阻力达到最大值时,再挖掘一小段挖掘后36。
~46。
的快速下降阶段。
分段后对每段的挖掘比阻力元素矩阵进行概率统计分析,绘制直方图3.5~3.7如下:图3.5第1段挖掘比阻力Fig.3.5Theratioofcuttinganddigginginfirstperiod图3.6第2段挖掘比阻力Fig.3.6Theratioofcuttinganddigginginsecondperio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图3.7第3段挖掘比阻力Fig.3.7Theratioofcuttinganddigginginthirdperiod第1、2段概率分布很明显,第3段36。
46。
并没有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分析其原因:由于当切向挖掘阻力达到最大值之后,在出斗的过程中,当切削厚度变薄推挖即将结束时,得出的统计结果和本小节(3)在统计之前的分析结果一致。
所以用公式(3.1)存在一定的偏差,这里将其分布规律近似考虑为正态分布。
这样通过统计分析也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本节(3)在统计之前提出的第1段和第2段组成了挖掘过程的主要挖掘段,的物理意义是合理的。
3.5实际挖掘比阻力的随机参数估计与检验本文的挖掘比阻力随机参数是指均值和方差。
利用统计学中的统计推断知识。
统计推断是由样本来推断总体,由于不可能进行无限多次挖掘实验,只有在掌握的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对挖掘比阻力的总体的均值和方差做归纳性的推理,它不像几何、代数等数学分支中推理的步骤是公认的,结果是确切的,本文的统计推断是由所掌握的样本一挖掘比阻力出发,通过概率方式与总体发生了一种有严格数学意义的联系。
根据样本——挖掘比阻力构造2个统计量:均值和方差。
参数估计中分为两大类:点估计、区间估计:由于区间估计不能给出明确的值,这样会给以后的随机模拟带来困难;点估计具有数值明晰,方便以后计算的特点,所以选择点估计。
点估计中最主要也是最常用的有2种方法:矩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法,二者各有利弊,极大似然估计充分利用了总体分布类型的信息,其估计量有很多优良的性质。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
51-341,402,393,299,357,302,315,321,294,333,353,313,297,304,180,147,145,182,138】绘制实际挖掘比阻力与模拟挖掘比阻力曲线如图3.8,分析其差异。
图3.8向挖掘比阻力的比较Fig.3.8Comparisonofresistanceofcuttinganddigging通过对图3.8分析可知,用随机数模拟出的挖掘比阻力在趋势和量值上和用真实样本计算出的基本上是一致的。
3.7.3偏差分析分析模拟挖掘比阻力向量crK。
与平均挖掘比阻力向量%;各元素之间的差距,并且需要用实际挖掘比阻力的样本来对比其与平均挖掘比阻力的偏差的合理性。
利用实际单个样本值通过公式(3.7)计算得出在不同挖掘点上的挖掘比阻力,令向量%,。
为实际挖掘比阻力,经圆整后具体数据如下:o-Km2[456,403,337,344,292,290,292,327,316,335,338,314,289,249,230,23l,169,189,242]用下面的式子来其量化其偏差坌Ⅲ二垒!×100%(3.33)绘制模拟挖掘比阻力与实际平均挖掘比阻力偏差曲线如图3.9,实际挖掘比阻力单个样本与平均挖掘比阻力偏差曲线如图3.10。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图3.9模拟挖掘比阻力偏差曲线Fig.3.9Thevariabilityofsimulationofresistanceofcuttinganddigging图3.10实际挖掘比阻力偏差曲线Fig.3.10Thevariabilityofactualratioofresistanceofcuttinganddigging从趋势上分析,图中的百分比曲线是围绕着0值上下波动的,这样可以认为模拟的挖掘比阻力是在实际平均挖掘比阻力周围上下变化的。
基本上符合实际的挖掘比阻力样本。
通过观察实际的偏差曲线和模拟的偏差曲线可以得出:①在主要挖掘段:模拟挖掘比阻力相对于平均挖掘比阻力的偏差一般在15%以内,与实际挖掘比阻力相对于平均挖掘比阻力的偏差一般在18%以内,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②在出斗阶段:36度以后的偏差相对较大,前面的直方图已经分析过,是由于挖掘比阻力不符合正态分布造成的。
通过现场分析得知:由于挖掘爆破不好铁矿石的随机冲击较大,相对的挖掘比阻力变化也较大,所以与平均值的偏差较大在约为15%~18%,对过现场经验分析基本符合现场实际情况。
3.8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与一次检验3.8.1实际和模拟切向挖掘阻力均值的比较利用6个实际挖掘阻力样本,计算出其在主要挖掘段的各个挖掘点上的挖掘阻力平均值,和用随机数产生的在主要挖掘段(10。
~46。
)切向挖掘阻力相比较如图3.11,分析他们之间的特征和量值。
图3.11切向挖掘力均值比较Fig.3.11Thecomparisonofaverageofresistanceofcuttinganddigging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可以看出,实际切向挖掘阻力与模拟挖掘阻力曲线的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并且在幅值上也是十分接近。
3.8.2偏差分析为了从量值上了解实际切向挖掘阻力与模拟切向挖掘阻力曲线的差距,用式(3.33)计算两者的偏差。
并绘制出模拟切向挖掘阻力与实际切向挖掘阻力之差的百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切向挖掘阻力的模拟图3.12切向挖掘阻力均值偏差比较Fig.3.12Thecomparisonofaverageresistanceofcuttinganddigging从趋势上看,图3.12中的百分比曲线是围绕着0值上下波动的,符合现场挖掘经验,大部分角度上略高于实际切向挖掘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