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名词
- 格式:docx
- 大小:20.54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药学名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医药学的研究和应用。
了解中医药学的名词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中医药学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药学名词。
一、中医基本理论名词1.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包括五行相克相生等基本原理。
2.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药学中的核心概念,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3. 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药学中关于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理论,气血的失调常常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4.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认为人体有12个主要经络和8个奇经八脉,通过调节经络可以改善身体的功能。
5. 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药学中对人体器官功能和相互关系的研究,包括五脏六腑等概念。
二、中药学名词1. 中草药:中草药是指中医药学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草本植物,如人参、黄芪等。
2. 中药制剂:中药制剂是将中草药进行提取和加工后形成的药物,如丸剂、汤剂等。
3.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是中医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体质开具的药方,包括药名、用量等。
4.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对中草药进行加工处理,如煎煮、蒸制等,以增强其药效和改善口感。
5. 中药毒性: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在一定用量下对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三、中医诊断名词1. 口诊:口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疾病诊断。
2. 望诊:望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舌苔等进行疾病诊断。
3. 闻诊:闻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嗅闻患者的口臭、体味等进行疾病诊断。
4. 切诊:切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疾病诊断。
5. 问诊:问诊是指中医医生通过与患者进行详细沟通了解病情进行疾病诊断。
四、中医治疗名词1. 针灸: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平衡。
2. 中药疗法:中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服用中药来调节病情。
中医名词术语大全集如下:
以下是中医名词术语的大全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诊断、治疗、中药、针灸、推拿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
1.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指事物的两种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2.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分类系统,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每种元素有
其相应的生、克、泄、化关系。
3.气血:中医理论中的基本物质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4.经络:中医理论中的基本通道概念,指人体内的经脉和络脉。
5.八纲:中医诊断中的分类系统,指寒、热、表、里、虚、实、湿、燥八种分类。
中医诊断:
1.望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进行判断。
2.闻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闻取病人的气味、声音等进行判断。
3.问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询问病人的病史、病情等进行判断。
4.切诊: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按摩病人的腧穴、肌肉等进行判断。
中医治疗:
1.针灸: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刺病人的穴位进行治疗。
2.中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进行治疗。
3.推拿: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推拿等手法进行治疗。
4.气功:中医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练习呼吸、运动等进行治疗。
中药:
1.中药材:中药中所使用的草、木、矿物等天然物质。
2.方剂:中药制剂的一种形式,是将多种中药材按照一定的配方比例配合制成的。
3.药性:中药材的性质分类,包括寒、凉、平、温、热等性质。
4.用药禁忌:中药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禁忌事项,如孕妇忌用、儿童忌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本文将为大家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术语。
一、基本概念类1. 中医:指的是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治疗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
2. 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和外部形成的各种运动的能量。
3. 血: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之一,主要由心脏运行的血液维持。
4. 脉搏:是血液通过动脉流动和心脏收缩的结果,在中医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5. 经络: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人体内部通过的一系列络脉,与穴位相连。
二、诊断治疗类1.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通过辨别病情和病因,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推测患者的病情。
3.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4. 草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制成的药材来治疗疾病。
5. 推拿: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
三、病症类1. 感冒:是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等。
2. 发热: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通常伴随着体温升高。
3. 咳嗽:是机体对呼吸道刺激的一种反应,分为干咳和有痰咳两种。
4. 头痛:是指头部疼痛的感觉,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血压升高、紧张等。
5.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水样,常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四、疗法类1. 草药疗法:是指通过使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传统疗法。
2. 针灸疗法:是指通过使用针刺和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3. 推拿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的一种疗法。
4. 食疗:是指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食材的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中医基础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呀,那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这里面有好多基础名词呢,今天就来给大伙唠唠。
咱先说这“阴阳”。
这阴阳啊,就像是白天和黑夜,互相平衡又互相制约。
你看这世界上,啥东西都有个对立面,有冷就有热,有高就有矮。
在人体里也一样,健康的时候呢,阴阳是平衡的。
要是哪一天阴阳失调了,那就像天平歪了,人就容易生病。
就好比一个屋子里,阳气太盛了,就热得像个蒸笼;阴气太盛了,又冷得像冰窖。
这时候啊,中医就得来调整这个阴阳,让它们重新达到平衡的状态。
你说神奇不神奇?再讲讲“五行”,这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可不是简单的五种东西,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就像一个大家族,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又互相影响着。
比如说,木能生火,就像钻木取火一样自然。
火呢,又能生土,火烧完了不就变成灰烬了嘛,这灰烬就属于土的一部分呀。
土又能生金,金藏在土里嘛。
金又能生水,金属一冷就会凝结水汽。
水又能生木,植物没有水可活不了。
这五行在人体里也对应着五脏呢,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要是哪一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其他的脏器,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其他的也跟着受牵连。
“气血”也是中医里常说的名词。
气就像是一阵风,在身体里到处游走,推动着身体的各项机能。
血呢,就像是河流里的水,滋养着身体的各个部分。
你想啊,要是风停了,这河水就流不动了,要是河水干涸了,那河边的土地也会变得荒芜。
气血不足的时候,人就会没精神,脸色苍白,就像一朵失去水分的花,蔫蔫的。
而气血通畅的时候呢,人就容光焕发,精神饱满,像春天里盛开的花朵一样娇艳。
还有“经络”这个概念。
经络就像身体里的高速公路,气血就在这些高速公路上运行。
要是高速公路堵了,气血过不去,那相应的地方就会生病。
比如说手阳明大肠经,要是这条经络不通畅了,可能就会有便秘或者脸上长痘的问题。
这经络可复杂了,纵横交错,把身体各个部位都连接起来,就像一张大网,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地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18、阴偏衰:是指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机能虚性亢奋的一种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气不足;阳气相对偏盛的虚热证.. 19、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则称为“因人制宜”..20、阳中求阴:是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理论而设立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阴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适用于治疗阴偏衰的虚热证..21、泻南补北: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22、气门:即汗孔;汗孔不仅是排泄汗液之门户;而且也是随着肺的宣发和肃降进行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部位;故称之为“气门”..23、宗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生化的谷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24、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则;与脏腑没有直接属络关系;相互之间也无表里关系;有异于十二正经;故曰“奇经”;又因其数有八;故曰“奇经八脉”..25、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使病因;又称致病因素..具体地讲;凡能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及心理活动障碍而发生疾病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皆可称为“病因”..26、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气弥散的病理状态..27、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28、阳胜则阴病:即阳偏盛的实热证;大量耗伤津液和阴气;出现实热兼阴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阴虚则热”的虚热证..29、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对于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法及治疗方法..30、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31\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症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32、阴阳互跟: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人..33、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生命活动的继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34、肺为娇脏:是对肺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情绪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百脉之所朝会;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入;常易犯肺而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35、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36、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 37、辨证求因:中医探求病因;主要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症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探求病因的方法;称为“辨证求因”..38、阳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病理性偏胜;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热量过剩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39、寒者热之:是指寒性病证出现寒象;用温热药物来治疗..记即以热药治寒证..40、阳病阴治: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热性病证的治法..“阳病”;即指虚热证..因虚热证的病机是阴气虚衰不能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故治宜滋阴以抑阳;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41、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42、抑木扶土: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症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43、天葵:是肾精及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机能的作用..44、中焦如沤:沤;即沤渍..它生动的表述了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的生理过程..45、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经脉又称“正经”..46、从化:即病情随体制而发生的转化;又称为质化..如偏阴质多寒化;偏阳质多热化等..47、疠气:指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48、阴偏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病理性偏胜;机能抑制;热量消耗过多;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阴胜而阳未虚的实寒证..49、实则泻之:是指实性病证出现实象;用攻逐邪实的方药来治疗..即以攻邪泻实药治实证..50、阴中求阳:是根据阴阳互跟互用理论而设的一种治法;即在补阳的基础上适当配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适用于阳偏衰的虚寒证..51、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地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52、罢极之本:肝精肝血充足则筋力强健;运动灵活;能耐受疲劳;并能较快的解除疲劳;故称肝为“罢极之本”..53、下焦如渎:渎;即沟渠..喻指下焦肾、膀胱、大小肠等脏腑具有的生成和排泄二便的功能..54、小肠主液:是指小肠泌别清浊;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大量的水液;从而参与体内的水液代谢..55、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56、气随血脱:大出血的病人;气往往随之发生大量的丧失;导致气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故称为“气随血脱”..57、一源三岐:指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故称此三脉为“一源三岐”..58:、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59、风气内动:即内风;是指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因为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出现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类似风动的病理状态..60、热因热用: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61、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盛行的克制和制约..62、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63、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奇;异也;恒;常也..因其形态似腑;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名奇恒之腑..64、脾主运化: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液;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功能..65、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够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66、阳脉之海、指督脉..督脉行背部正中;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相交汇;对全身阳经起血气总督和调节作用;故称“阳脉之海”..67、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活动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于人人皆有的正常情绪体验..68、阴胜则阳病:即阴偏胜的实寒证;大量损伤阳气;出现实寒兼阳虚证;进一步发展为“阳虚则寒”的虚寒证..69、通因通用: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71、滋木涵土: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72、藏象: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证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食物和现象..73、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74、津血同源:血与津液皆有饮食水谷精微化生;都具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之间可以相互滋生、相互转化;血与津液之间的来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75、阴脉之海:指任脉..任脉行腹部于正中;多次与足三阴经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阴脉之间的相互联系;调节阴经气血;故称“阴脉之海”..76、风行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77、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五种病理变化..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78、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79、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节律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时制宜”..80、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的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81、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82、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83、大肠主津:是指大肠接受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后使之形成粪便;从而参与体内水液代谢..84、夺血者无汗:当大量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而脉外津液渗入脉中;导致津液不足;汗液生成无源;此时不可再妄用发汗疗法;称之为“夺血者无汗”..85、经别:即别行的正经;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腑及头部的重要支脉..86、血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的范畴..87、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88、阳偏衰: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一般表现为阳气不足;扬阳不制阴;阴气相对偏胜的虚寒证.. 89、反治:是指顺从病证的外在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由于采用的药物性质与病证中假象的性质相同;故又称为“从治”..90、阴病治阳: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种针对虚寒性病证的治法..“阴病”;即是虚寒证..因虚寒证的病机是阳气虚衰不能制阴而致阴气相对亢盛;故治宜温阳以消阴;即王冰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9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9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93、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94、血: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95、皮部:是指十二经脉之气在体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应区;即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96、三因学说: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97、气闭:即气机闭阻;气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98、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及康复能力..适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99、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因地制宜”..。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医常用名词术语大全
1. 气血:指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和血液循环系统。
2.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阴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两种对立物质。
阴指寒凉、潮湿、内敛、静止、向内;阳指温热、干燥、外露、运动、向外。
3. 气虚:一种常见的中医证候,指人体内气血不足引起的身体虚弱、疲倦的症状。
4. 血瘀:指血液循环不畅,堆积在一处,形成血块的状态。
血瘀会导致疼痛、瘀血、肿痛等症状。
5. 湿热:是湿气和热气交融所形成的一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
6. 气滞:指人体内气血循环出现阻滞的现象,会出现胀痛等不适症状。
7. 脾虚:指脾脏功能失调,影响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摄取。
8. 肝郁:指肝脏饱受压力和抑郁情绪的影响,导致情绪消极、疲乏无力、失眠等症状的状态。
9. 消食:一种中医术语,指食道、胃和小肠中的食物被消化为精华,供给身体需要。
10. 散寒: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各种方法使身体内部的寒气被驱散,达到治疗和预防寒病的效果。
11. 化湿:一种中医防治手段,主要是通过良好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帮助身体去除湿气,恢复健康状态。
12. 补虚: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药物和饮食来帮助人体强健身体,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13. 通络: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适当的针灸和按摩来刺激人体经络系统,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14. 调理:一种中医防治手段,通过综合处理人体内外环境,达到保持健康的效果。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中医基础理论是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中医基础理论名词的解释: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之一,是阐明事物表里、内外、上下、前后等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宇宙万事万物的两个相对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中被运用到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2.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用来描述宇宙和人体五种基本物质(金、木、水、火、土)相互作用的概念。
在中医中,五行理论被运用到解释人体机能、病理变化,以及调理、治疗等方面。
五行理论强调相生相克、相互协调的关系,用以指导中医的诊断和治疗。
3.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中对人体重要物质的总称。
气指的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指的是体内循环的液体,津液指的是人体的滋润物质。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常会通过观察气血津液的充盈程度和质量,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脏腑:脏腑是中医中对人体内部器官的称呼。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不仅是解剖学的器官,还是一种具有功能、生理、病理特征的概念。
中医强调脏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并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5.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系统的一种理论。
经络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是主要的能量通道,络脉是次要的辅助通道。
经络理论强调通过调节经络来促进气血畅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些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部分名词,对于理解中医学的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中医基础理论非常广泛深奥,上面仅仅是对理论名词的简要解释,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名词众多,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中医名词及其含义:
1. 阴阳:是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用来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的各种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2. 五行:金、木、水、火、土,代表宇宙间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
3. 脏腑:脏指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4. 经络: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等,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也是针灸治疗的重要理论基础。
5. 气血津液:气是指人体内推动生命活动的动力,血则是滋养身体组织的物质,津液则包括血液以外的液体如唾液、泪液等。
6. 病因病机: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病机则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制。
7. 辨证论治: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信息,分析病因病位,确定疾病的性质和阶段,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8. 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基本症候群。
9. 中药:包括草药、矿物、动物等各种天然来源的药物。
10. 方剂:是将多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组合起来,用于防治疾病的配方。
一、名词解释1、阴阳:对自然界相互关联事物和现象的相对属性或以事物本身存在的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抽象概括。
2、气:人体中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物质之一。
3、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4、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在内的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5、藏象: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所表现于外的征象。
6、六淫: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痰饮: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8、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病理产物。
9、诊法: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诊,“又称四诊10、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音高亢而有力者、多为热、忧心神之实证,。
11、郑声:神志不清、语多重复、声音低弱模糊、时段时续。
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的重危征象。
12、壮热:指高热(体温在39度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的症状13、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邦之有定时的症状。
14、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15、治病求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找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
16、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法则。
17、微热:指发热不高体温一般在38度以下或反自觉发热的症状。
18、自汗:白天清醒状态,经常出汗,活动后更甚,称为自汗。
多见于气虚、阳虚证。
19、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成为盗汗,多见于阴虚证。
气阴两虚证,内热证。
一、阴阳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2、阴阳互根3、阴阳消长4、阴阳转化二、说明人体的本来变化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胜则热阳胜则寒2、阴阳偏衰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三、气的分类(一)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功能:1、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2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管窍的生理活动(二)宗气是由肺吸入的精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聚于胸中而成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为气海,又名膻中功能:1、走息道而司呼吸2、贯心脉而行气血(三)营气是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 中医学:中医学是传统的中华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包括中医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等内容。
2. 中医理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哲学观念、中医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等等。
3. 中医诊断:中医学对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
4. 中医治疗:中医学对疾病进行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艾灸等。
5. 中医药:中医学的药物学科,包括中医药的理论、药物的种类和功用等。
6. 中药材:中医药的原料药,即中药材植物的药用部分。
7. 主治医生:中医学中负责对病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生。
8. 经络学说: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9. 脏腑学说:中医学中认为人体有五脏(肺、心、肝、脾、肾)和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每个脏腑有其功能和相互关系。
10.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基于对自然界五行(木、火、土、金、水)属性的认识,将人体的器官、疾病、五脏六腑等与五行相对应,以使人体保持平衡。
11. 阴阳学说:中医学中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两种对立面,阴阳的失衡会导致疾病,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12. 病邪:中医学中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来有害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13. 气血:中医学中认为人体的精微物质,气与血是相互依存、共同作用的。
14. 经络:中医学中认为人体内部的运行通道,负责经络中气血的运行。
15. 针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针刺入人体经络系统,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16. 推拿: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按摩,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气血的作用。
17. 艾灸:中医学中的治疗方法,利用艾草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热熏热灸等方式,刺激皮肤,调节气血。
18. 方剂:中医药中的药方配方,按照定义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复方药方和方解药方等。
19. 脉诊:中医学中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判断其病情。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五行:是对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属性的概括及其运动变化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之间存在着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乘:相克太过,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其顺序和方向与相克一致。
五行相侮:即反向制约,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的反向制约或克制,其顺序方向与相克方向相反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五脏:心肝脾肺肾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胆:贮藏和排泄胆汁,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胃:接受容纳和消化食物特点:主通降,以降为顺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大肠:吸收水分,排泄糟粕膀胱:贮尿排尿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奇恒之腑:主持感觉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思维活动气的作用:推动作用,温熙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中介作用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化血,肾精化血血的功能:营养和滋润,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津液的作用:濡润作用,血液的组成部分,运载作用(气)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能养气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液载气,津液化气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的名称: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风邪:致病特点:易袭阳位,病位游移不定,发病急骤,变化无常,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寒邪:易伤阳气,表现寒象阻滞气血,多见疼痛寒性收引暑邪:暑性炎热上犯头目,扰及心神易于伤津耗气暑多挟湿湿邪:易伤阳气,湿性黏滞易袭阴位湿性重浊燥邪:热邪:疫气:泛指一类具有强烈感染性和致病性的外感病邪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特异性强,症状相似3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 直接伤及内脏2 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3 情志波动,影响病情瘀血的形成因素气虚致瘀,气滞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瘀血致病的病机特征:阻滞气机,淤塞经脉,伤及脏腑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内生五邪虚实的基本病机:实性病机主要是指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以邪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虚性病机主要是指正气不足,邪不太盛,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变化阳偏盛:阳胜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阴偏盛: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广义之神是整个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神就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望神的要点:两目神情气色体态得神:又称有神,是精气充足,神气旺盛的表现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是五脏精气不足,轻度失神的表现失神:又称无神,是精亏神衰,正气大伤,或邪盛神昏的表现假神:是指久病或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在垂危阶段突然出现暂时好转的一种现象神识异常:也称神乱,主要指癫狂痫的精神失常疾病常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色泽晦暗枯槁或显露,或独见一色而失红润善色:面色光明润泽恶色:面色枯槁晦暗五色主病:青赤黄白黑谵语:意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多属热扰心神之实证郑语: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属于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而著称。
在中医学中,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这些名词代表着独特的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中医学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解释并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知识。
1. 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阴阳相对而言,代表了事物世界中的两个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方面。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以及各种生理现象都有阴阳之分。
阴阳保持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2.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气指人体内五脏六腑功能的运动和变化,血则代表体液的运行和循环。
在中医学中,气血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气血不足或不畅通会导致各种疾病。
3.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关于气血运行的理论。
经络被认为是人体内气血运行通道的名词。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贯穿全身,连接着各个器官和组织。
充分流通的经络有助于气血的运行,维持身体的健康。
4. 脏腑: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各个器官。
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的重要脏器,分别是心脏、肺脏、肝脏、脾脏、肾脏、胃和小肠。
每个脏腑具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它们之间相互联络,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5. 病因病机:中医学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找到其病因和病机。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病机指疾病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通过辨证施治来寻找病因病机,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6.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也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
辩证论治是通过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手段,综合判断疾病的病位、病性和病情,再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7. 药物:中医学中的药物主要指中药,也包括一些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等物质。
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治疗中,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和机制。
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气血等方面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结起来,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的解释和介绍。
名词解释:1.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2.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
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
3.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
4.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5.三宝:即精、气、神。
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
6.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
7.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
8.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
9.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
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索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
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
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
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
中医名词知识点总结归纳中医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种传统医学,历史悠久丰富,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中医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中医包括许多独特的名词,这些名词代表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和诊疗实践的要点。
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一些常见的中医名词知识点。
中医名词1. 中医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用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和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人体内有经脉相互连接,贯通全身,调节气血运行,维持机体平衡。
2. 辩证论治辩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它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
中医认为疾病是由于外感、内伤、情志、饮食、劳逸等因素引起的体内失衡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辨别疾病的病机,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常见的辩证名词包括阳虚、阴虚、气滞、血瘀、湿热等,这些名词代表了不同的病证类型和治疗要点。
3. 基本概念中医中还有许多基本概念,如气、血、精、神、津液、脏腑等。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是营养和滋养全身组织的物质基础,精是生殖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是人体的润滑液体,脏腑是人体器官的总称。
4. 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和脉诊等。
其中,脉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疾病病情。
脉诊还包括脉象的判断和脉诊的分类,如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迟脉等。
5. 疾病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病是指由外邪侵袭所致的疾病,主要包括风寒、风热、暑湿、湿热等;内伤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气血失调、脏腑功能失常等。
另外,中医还将疾病分为表里证、寒热证、虚实证、卫气营血病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中医的词语一、中医基础术语中医基础术语是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词汇,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方面的概念。
这些术语是中医对生命现象和疾病本质的认识,是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
以下列举了一些中医基础术语的解释:1.阴阳:是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特定事物和现象的特性分别给予确定的概括。
2.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自然事物及其运动和变化。
3.脏腑: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心、肝、脾、肺、肾等五脏和胆、胃、大肠、小肠等腑。
4.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道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
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人体主要的经络通道。
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等,是十二经脉的辅助和补充。
5.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不当、劳逸过度等。
6.病机:指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包括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等方面。
二、中医诊断术语中医诊断术语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和分析的专用词汇。
这些术语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归纳和总结,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以下列举了一些中医诊断术语的解释: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面色、舌象、皮肤等外在表现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例如,面色红润表示气血旺盛,面色苍白表示气血不足。
2.闻诊: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和嗅病人的气味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例如,声音高亢表示阳盛阴虚,声音低微表示气虚阳弱。
3.问诊: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和病史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例如,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可能与肺部疾病有关。
4.切诊:通过摸脉的方法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例如,脉象有力表示实证,脉象无力表示虚证。
5.证候:根据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所得的症状和体征的总和,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归纳和总结的方法。
例如,风寒感冒证候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1.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并有丰富的养生和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
它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三部分。
2.中医理论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3.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包括中医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4.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关于事物和现象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认识的思想。
它是中医学对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5.恒动观念:中医学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辩证观念:中医学运用矛盾的、整体的和运动的观点看待生命、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思想,称之为辩证观念。
7.辨证论治:即辨证和论治的合称,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又是其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辨证: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9.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治疗方法的过程。
10.体征:能被观察到的客观表现称为体征。
11.症:即症状。
是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感觉。
广义的症状包括体征。
12.证:又称证候。
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13.病:又称疾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14.同病异治:相同的疾病,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证,因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同病异治。
15.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称为异病同治。
16.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7.气化:由于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之为气化。
18.气机:即气的运动。
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19.阴阳:同一事物内部或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20.阴气:对人体具有营养、滋润等作用的气,称为阴气。
21.阳气:对人体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的气,称为阳气。
22.阴阳对立:阴阳对立即阴阳相反,是阴阳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3.阴平阳秘:阴气平顺,阳气固秘。
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阴平阳秘。
24.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和条件。
即阴阳双方均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25.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26.阴阳消长:消,即减少;长,即增加。
是阴阳对立双方量的增减的运动变化。
27.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28.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
它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29.阴中求阳:治疗阳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阳药物中加入适当的补阴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阴中求阳。
30.阳中求阴:治疗阴虚证时,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理论,在大量补阴药物中加入适当的补阳药,这种方法即称为阳中求阴。
31.阴病治阳:指阳虚阴盛的虚寒之证,治应以温阳抑阴之法。
32.阳病治阴:指阴虚阳盛的虚热之证,治应以滋阴抑阳之法。
33.五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34.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5.五行相克:克有克制、抑制、制约之意。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36.五行制化:制即制约、克制;化即化生、变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在正常情况下存在着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它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
37.五行相乘:五行之间“相乘”的概念,首见于《内经》。
乘,恃强凌弱,即欺压,压服之意。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38.五行相侮:五行之间“相侮”的概念,首见于《内经》。
侮,欺负、侮辱之意。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39.胜复规律:胜复指胜气和复气的关系。
五行学说把由于太过或不及引起的对“己所胜”的过度克制称之为“胜气”,而这种胜气在五行系统内必然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报复之气),将其压抑下去,这种能报复“胜气”之气,称为“复气”,总称“胜复之气”。
40.五行互藏:又称“五行体杂”。
即五行的任何一行中,又复有五行。
41.母病及子:是指病从母脏传来,侵入属子之脏,即先有母脏的病变,后有子脏的病变。
42.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
是指病从子脏传来,侵入属母之脏,即先有子脏的病变,后有母脏的病变。
43.微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轻浅,故名微邪。
44.贼邪:某脏发病,其邪气从该脏“所不胜”方向传来,其病情较重,故名贼邪。
45.滋水涵木: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一种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46.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7.培土生金法:是健脾气以补肺气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脾气虚而致肺气虚,或肺气虚之证。
48.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一种治法。
即补肺阴以滋肾阴或滋肾阴以补肺阴。
适用于肺肾阴虚之证。
49.抑木扶土法: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肝旺脾虚证。
50.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停聚之证。
51.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法,又称泻肝清肺法。
适用于肝火偏旺,影响肺气清肃之证。
52.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法,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心肾不交之证。
53.藏象:“藏象”一词最早见于《内经》。
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54.藏象学说: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55.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包括五脏(肝、心、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6.奇恒之府: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的府,称为奇恒之府。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57.形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形体,泛指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组织,包括头、躯干和脏腑在内。
狭义的形体是指筋、脉、肉、皮、骨五种组织结构。
58.官窍:官指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如目、舌、口、鼻、耳称为五官。
它们分属于五脏,为五脏的外候。
窍,有孔窍、苗窍之意,是人体与外界相通连的窗口。
官必有窍,窍多成官,故官窍并称。
59.七窍:指头面部七个孔窍(眼二、耳二、鼻孔二、口)。
60.九窍:又称“九宫”。
指七窍加前后二阴。
6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62.心主神志:即心藏神。
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
63.心包:又称心包络。
是心脏外面的包膜,有保护心脏的功能。
64.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65.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全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即肺通过呼吸而参与气的生成和调节气机的作用。
66.肺朝百脉:朝,有会聚或朝向的意思。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的作用。
67.肺主通调水道:“通调水道”一词出自《素问·经脉别论》。
通,即疏通;调,即调节;水道是水液运行的通道。
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68.肺主治节:“肺主治节”一词出自《素问灵兰秘典论》。
治节,即治理和调节。
肺主治节,是指肺为相傅之官,对全身有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69.肺为华盖:华盖,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车子的伞形遮蔽物。
由于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位于心上,故称肺为华盖。
70.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71.脾主运化水谷:即脾对水谷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和输布作用。
72.脾主运化水液:是指脾有吸收、输布水液,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的作用。
73.脾主生血: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故云脾主生血。
74.脾主统血:统,即统摄、控制之意。
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75.脾主升清:升,即上升。
清,即水谷精微。
脾主升清,是指脾气上升,并将其运化的水谷精微,向上转输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的作用。
76.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散。
所谓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77.肝主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78.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人体之精的作用。
79.天癸:是指人体肾中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它具有促进人体性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
80.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与生俱来,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81.后天之精:指人出生后,由脾胃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化生的精微物质,具有培养补先天之精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
82.肾主水: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83.肾阴: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作用。
84.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温煦作用。
85.五迟:小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称为“五迟”。
86.五软:头软、项软、手脚软、肌肉软、口软,称为“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