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441.25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概说

一、社会概况

1、政治概况

中央集权,八股取士,特务政治,宦官干政,权臣执柄,党派之争。

2、经济概况

工商业发展,市民壮大,新的读者群,文学的商业化,市民趣味。

3、文化概况

王学左派的兴起,禅宗思想的渗透,张扬个性的思潮,对人欲的肯定。

二、文学概况

1、小说

从讲史话本演变成长篇通俗小说,章回小说的形成,小说话本的整理,拟话本的出现,明初、明中叶、明末三次创作高潮的兴起。

2、戏剧

从南戏到传奇戏,明杂剧对元杂剧的改造,传奇戏创作的高潮,戏曲流派的产生,戏曲作品的整理,地方戏的流行。

3、诗文

流派纷呈,复古与创新,晚明小品,散曲与民歌。

第二章:《三国演义》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作者、版本

一、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也是历史演义类小说中成

就最高、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杰作。其成书经历了一个群体创作的漫长过程,除陈寿

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文之外,还有民间流传,诗文吟咏,野史杂史,笔记杂录,说话艺人讲唱,戏曲舞台搬演,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三国故事素材。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列书志》),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创作成《三国演义,这部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的生平,目前所知甚少。明人贾仲名《录鬼簿续编》称:“罗贯中,大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会,竟不知所终。”其籍贯除山西太原说外,尚有东原(山东东平)、钱塘(浙江杭州)、庐陵(江西吉安)诸说。明王圻《稗文汇编》称罗贯中为“有志图王者”。大约生活于元末明初,相传曾投身于反元斗争,为张士诚幕僚,后来则致力于小说戏曲创作,现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据说还是《水浒传》的撰写者之一。

三、版本简介

现存《三国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1522)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卷首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予的序和嘉靖壬午修髯子的引,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此后又出现多种翻刻本,虽在文字、卷数上有所增删,但变化不大,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在“李卓吾评本”基础上整理回目,修正文辞,削除论赞,增删或改写情节,并作了二十余万言的评语。经毛氏修改后,尊刘贬曹的倾向较前突出,人物性格较前鲜明,文字较前流畅,评语在小说理论上亦有建树。此本遂成为最通行的本子。今存最早“毛本”为康熙刊本,六十卷一百二十回。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和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一、思想倾向

《三国演义》记事起于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终于晋武帝大康元年(280)。主要描写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尤其把曹操与刘备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作为主要矛盾来展开,写曹操则着力揭露他的奸险狡诈、残暴害民,写刘备别着力于歌颂他的诚信天下,仁厚爱民。作者在儒家民本思想和正统观念指导下,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较为全面、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纷乱的原因和各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争斗,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寄托了作者与人民大众的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灾难和痛苦。小说有较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但历史现实与作者向往的思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代表仁义、勇武和智慧的刘备集团失败了,作者以悲怆的笔调写三国归晋的结局,使全书笼罩了浓重的悲壮气氛。这种悲怆笔调和悲壮气氛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二、人物分析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据统计,全书共描写了1230个

人物,有名有姓者约千人,其中,被毛宗岗称为“三绝”的诸葛亮、曹操、关羽是小说所刻画的众多艺术形象中最成功的人物。

1、诸葛亮

诸葛亮形象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竭忠尽智,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襄,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托孤后,他顾命辅幼主,独撑危局。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集团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2、曹操

曹操形象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阴险残忍,虚伪奸诈,信奉“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员我”的极端利己主义哲学。小说从正统观念出发,通过逼献帝,杀伏后,称魏王,加九锡等情节,突出其欺君罔上。又通过杀吕伯奢全家,借王壁之头以抚军心,借扰乱军心之罪名杀死杨修,以及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情节多方面地描写他的残忍奸诈。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他借迎献帝而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造成政治上居高临下的极大优势;他善于收买人心,笼络部属,在自己的周围聚集了一大群卓有才干的谋臣战将;他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先后消灭了除刘备、孙权以外的大小军阀,统一了大半个中国。作为一个“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把历代统治者所积累的权术中精妙入微处继承下来,并用以左右朝政,扩展势力,把封建社会的秩序、法则和道德一概置于自己的驾驭之中,以实现自己图王霸业的政治野心。

3、关羽

关羽不但勇武过人,而且义重如山。作者以崇敬的感情写关羽威武而儒雅的形貌神态,更以夸张的笔调写关羽辉煌的业绩。他温酒斩华雄,杀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可谓勇猛刚烈,所向无敌,睥睨一切,威震天下。但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