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体中的天然应力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2
一、绪论1、工程岩体力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根本目的:评价和研究岩体的稳定性。
任务:研究工程活动引起的岩体重分布应力以及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工程岩体的变形和稳定性。
2、工程力学的研究内容:(1)岩块、岩体的地质特征;(2)岩石的物理、水理及热学特性;(3)岩块的力学性质;(4)结构面的力学性质;(5)岩体的力学性质;(6)岩体的天然应力分布规律;(7)岩体工程问题:地基、边坡、洞室岩体;(8)岩体性质改善与加固。
3、岩体力学的研究方法:(1)工程地质方法:研究岩块、岩体的地质与结构特征,为岩体力学研究提供地质资料和地质模型。
分为:a、岩矿鉴定:了解岩石的岩性、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及成因环境。
b、地层、构造:了解岩体的地质成因、空间分布及各种结构面的发育情况,分析岩体构造变形及应力状态。
c、赋水特性:了解岩体中水分的形成、赋存与运移规律。
(2)物理实验方法:提供岩体的物理力学参数;评价岩体的变形和稳定性;岩石力学的变形与强度的机制。
分为:室内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原位岩体力学试验、监测;天然应力测量;工程岩体物理模型试验。
(3)数学力学分析方法:建立岩体力学模型,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预测岩体在不同力场作用下的变形与稳定性。
分为:a、力学模型:本构关系、强度准则刚体力学;弹性力学;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损伤力学;流变力学等b、分析方法:块体极限平衡法;数值模拟法等系统论;信息论;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灰色系统等二、岩块和岩体的地质特征1、岩石:由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组成。
2、岩块: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矿组合和较强的连接强度、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单元。
3、结构面: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地质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
包括:物质分异面和不连续面。
软弱结构面:在结构面中,那些规模较大、强度低、易变形的结构面称为软弱结构面。
4、岩体:在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石块体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和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岩体应力测试
岩体应力是泛指存在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他包括岩体初始应力和围岩应力。
岩体初始应力是指天然状态下岩体内赋存的应力,又称为原岩应力,在地震领域又称为地应力。
它主要由上覆岩层重力形成的自重应力和由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包括现今构造应力和残余构造应力)所组成。
围岩应力是指岩体被扰动后引起应力重分布的应力,又称二次应力,它是由于人工开挖等工程活动而形成的。
1、岩体应力测试方法
岩体应力测试方法有应力部分解除法、应力完全解除法、应力恢复法、破裂岩石法、地球物理法以及其它方法。
岩体应力测量方法分类表。
第一章绪论岩体复杂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不连续性(2)非均质性(3)各向异性(4)岩体中存在不同于自重应力场的天然应力场(5)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之中,岩体中的水、温度、应力场,对岩体性质有较大的影响。
第二章:岩石和岩体的地质特征岩石:矿物,岩屑的集合体。
是指不含显著结构面的岩石块体,是构成岩体的最小岩石单元体。
结构面:是指地质发展过程中,在岩体内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延伸方向和长度厚度相对较小的地质界面或带。
岩体:指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由岩块和结构面网络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并赋存于一定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
岩石风化指标:定性指标:颜色,矿物蚀变程度,破碎程度及开挖锤击技术特征等。
定量指标:风化孔隙率指标和波速指标等。
风化系数;结构面规模:(1)Ⅰ级指大断层或区域性断层,一般延伸约数公里至数十公里以上,破碎带宽约数米至数十米乃至几百米以上。
(2)Ⅱ级指延伸长而宽度不大的区域性地质界面,百米至千米单位。
(3)Ⅲ级指长度数十米至数百米的断层、区域性节理、延伸较好的层面及层间错动等。
(4)Ⅳ级指延伸较差的节理、层面、次生裂隙、小断层及较发育的片理、劈理面等。
是构成岩块的边界面,破坏岩体的完整性,影响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应力分布状态。
(数十厘米-米)(5)Ⅴ级又称微结构面。
常包含在岩块内,主要影响岩块的物理力学性质,控制岩块的力学性质。
结构面线密度和间距: 1、线密度(Kd)是指结构面法线方向单位测线长度上交切结构面的条数(条/m)。
2、间距(d)则是指同一组结构面法线方向上两相邻结构面的平均距离。
RQD:岩体质量指标RQD:是长度大于10cm的岩心累计长度与回次进尺的比值。
RQD与方向有关,按地质分层计算RQD值大于20厘米为长柱状;10—20厘米为短柱状;小于1厘米为扁柱状;大于5厘米为块状;2---5厘米为碎块状;小于2厘米为碎屑状、粉末状。
岩体5种结构类型:1.整体状结构 2.块状结构 3.层状结构 4.碎裂状结构 5.散体状结构岩体工程分类的目的:通过分类,概括地反映各类工程岩体的质量好坏,预测可能出现的岩体力学问题,为工程设计,支护衬砌,建筑物选型和施工方法选择提供参数和依据。
地壳岩体天然应力状态1 基本概念及研究意义天然应力:指未经人为扰动,主要是在重力场、构造应力场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亦称初始应力(物理、化学、变化,岩浆侵入等)由人为活动而引起的应力场变化原生应力。
a. 自重应力场v N v h σσμμσ01=⋅-=亦有 V n σσ=b. 构造应力场由地壳的构造运动所引起,活动的、剩余的。
c. 变异应力与残余应力变异应力:为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形成的应力场。
残余应力:岩体卸荷或部分卸荷所形成的拉压应力自相平衡的应力场。
2 影响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一、主要因素天然应力场的形成取决于地质条件和岩体所经历的地质历史。
地质条件:岩性 R 、E 、μ岩体结构 不连续性、各向异性、应力集中地质历史:构造作用及其演变历史(主要因素)区域卸荷作用a. 构造作用分活动构造应力,即现今还在形成,累积的应力场。
剩余构造应力,即地质历史时期构造作用形成的应力至今尚未完全卸除。
活动构造应力所形成的应力场,其最大主应力比较一致或呈规律变化而剩余应力则各地不一,比较杂乱。
b. 区域卸荷作用指区域性的面剥蚀。
例:岩体内 h h +0深度处的侵入岩应力场(静水应力状态))(0h h r v h +==σσ经地面剥蚀后,剥蚀厚度为h 。
则 rh rh h h r v ==+=00)(σ001)(rh h h r v ⋅--+=μμσ)121(μμ--+=rh 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减小幅有很大不同。
思考题:岩体卸荷过程中能否造成岩体破坏(设h σ>γσ)二、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以河谷为例:河谷下切,形成地表的自由临空面,由此引起临空面附近岩体卸荷回弹,形成临空面附近岩体内应力重分布。
重分布应力大小和特点受原始地应力水平、岩性特征、临空面形态特征的影响。
重分布应力的主要特征:①主应力方向在临空面附近发生明显变化最大重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平行,而最小主应力与临空面近于垂直。
第一节概述地应力(天然应力):自然状态下在原岩体中存在的由于岩体自重和构造应力形成的分布应力。
(1)天然应力(地应力)(Stress in the earth’s crust & Initial stress):—指岩体在天然状态下所存在内在应力。
—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存在于地层中的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地应力(2)天然应力主要是由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组成,有时还存在流体应力和温差应力等。
(3)①1912年,瑞士地质学家海姆(A.Heim)在大型越岭隧道的施工过程中,通过观察和分析,首次提出了地应力的概念。
是静水应力状态σn=σv=γH②1926年,苏联学者金尼克(A.H.пNHHиK)修正了海姆的静水压力假设:③1951年,瑞典的哈斯特(N.Hast)首先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进行了地应力的量测工作,发现存在于地壳上部的最大主应力几乎处处是水平或接受水平的,而且。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应力是静水压力的理论和以垂直应力为主的观点。
后来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重力作用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应力的主要原因,其中尤以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对地应力的影响最大。
(4)地应力(天然应力)的形成:(6)自重应力:由岩体自重所引起的应力。
自重应力场:自重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
构造应力:由于地质构造作用在岩体内积存的应力。
活动构造应力:狭义地应力,是地壳内现在正在积累的能够导致岩体变形和破裂,形成地震和活动构造的应力。
残余构造应力:古构造运动残留下来的应力。
它的基本特征:具有较高的水平压应力,一般情况下,,并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到目前为止,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主要还是靠实测方法确定。
求岩体中一点的自重应力?在地表近水平的情况下,假设岩体均质各向同性连续性,则:在地表以下较深部位,岩体近于塑性状态,其→1,即处于静水压力状态。
(1)水平层状岩体:(2)铅直层状岩体:(5)岩体中天然应力状态对研究区域稳定、岩体稳定性以及原位岩体测试中均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第五章岩体应力与围岩应力分布岩石变形和破坏都是在应力作用下的结果。
岩体中的应力有多大,又是怎样分布的呢?地下洞室开挖及建筑物作用,又会使岩体中的应力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因此,对岩体的稳定性分析,首先要掌握岩体中的应力状态和分布规律。
精品文档一、岩体应力种类和分布1.岩体应力种类1).自重应力由岩体的自重所引起的应力称为岩体的自重应力。
2).构造应力由地壳构造运动在岩体中所引起的应力称为构造应力3).温度应力由岩体内地温梯度的影响而产生的应力称温度应力精品文档精品文档4).成岩应力岩石生成过程中在成岩作用下所产生的应力。
如结晶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脱水作用等。
5).渗流荷载地下水在岩体中运动所产生的荷载。
渗流荷载一般作为外荷载6).附加应力由建筑物在岩基中所引起的应力。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7).围岩应力①应力重分布:地下洞室开挖后,使岩体中原来的应力发生改变,把应力的这种变化称为应力重分布。
②围岩:把应力重分布影响范围内的岩体称为围岩。
③围岩应力:围岩内的应力叫围岩应力。
围 岩精品文档2、地应力概念1). 地应力岩体中各种应力的总称(一般不包括渗流荷载)2). 应力场应力在空间有规律的分布状态称为应力场。
如自重应力场,构造应力场。
3). 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指工程施工前就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如自重应力、构造应力、温度应力、渗流荷载。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在天然应力中,成岩应力仅在岩石生成过程中起作用,温度应力在地表浅部作用较小,所以,岩体中天然应力主要是构造应力和自重应力,两者构成了天然应力场的主要部分。
岩体在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中,已处于一种天然的平衡状态,但在工程建设中,不仅会施加附加应力,还会引起应力重分布,正是由于工程建筑,岩体的天然稳定状态将随之改变。
精品文档精品文档3、天然地应力分布岩体中的天然应力状态:非常复杂。
影响因素:地质构造、岩性、地形、地貌等。
岩体中的天然应力大小及分布规律的认识仍是初步的。
第一节概述
一、定义
(1)天然应力: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
又称地应力、初始应力等。
(2)重分布应力:由于工程活动改变了的岩体中的应力。
又称二次分布应力、附加应力等。
天然应力,没有工程活动开挖洞室后的应立场,为
重分布应力,与天然应力
有所改变在附近开挖第二个洞室,则视前一个洞室开挖后的应立场为天然应力,第二个洞室开挖后的应力场为重分布应力
二、天然应力的组成
天然应力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由岩体自重引起的自重应力
•由构造运动引起的构造应力
•由流体作用引起的渗流应力
•其它(如,地温引起的温差应力、地球化学作用引起的化学应力等)
三、天然应力的研究历史与研究意义
1、研究历史
(1)世界上
•1878年海姆提出天然应力;
•l932年,在美国胡佛水坝下的隧道中,首次成功地测定了岩体中的天然应力;
•到目前天然应力测点遍布全球,有几十万个测点。
大部分是浅部,最深5108米(美国密执安水压致裂法)。
(2)中国
•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天然应力量测,有几万个测点,最深的有3958米(天津大港)。
2、研究意义
(1)区域稳定
任何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强度,均取决于该地区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和岩体的力学性质。
从工程地质观点看,地震是各类现代构造运动引起的重要的地质灾害。
从岩体力学观点出发,地震是岩体中应力超过岩体强度而引起的断裂破坏的一种表现。
在一定的天然应力场基础上,常因修建大型水库改变了地区的天然应力场而引起水库诱发地震。
(2)地下洞室稳定
对于地下洞室而言,岩体中天然应力是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力源。
如果天然应力分布不均匀,可能在洞顶拉裂掉块,洞侧壁内鼓张裂和倒塌。
(3)边坡稳定
天然应力状态与岩体稳定性关系极大,它不仅是决定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各类岩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在岩体高应力区,地表和地下工程施工期间所进行的岩体开挖,常常能在岩体中引起一系列与开挖卸荷回弹和应力释放相联系的变形和破坏现象,使工程岩体失稳。
(4)地基岩体稳定
开挖基坑或边坡,由于开挖卸荷作用,将引起基坑底部发生回弹隆起,并同时引起坑壁或边坡岩体向坑内发生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