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理论和课堂教学
- 格式:ppt
- 大小:322.52 KB
- 文档页数:94
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特点及表现形态一、对话教学理论概述真正把对话作为一种思想理论正式提出来的是前苏联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
巴赫金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社会生活绝非个人的“独白”,思维不能独行而自足,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
每个说话人无论是自言自语,还是与他人交流,都是按照对话的方式进行的。
即便是独白,也有预期或潜在的听者。
“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归结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二、对话教学的内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话理论正逐步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核心理论。
对话教学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日渐发展起来的、充分体现了对话时代的理念和精神的一种教学形态。
对话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教学的目的。
对话教学强调的是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在真正的对话教学情景中,师生双方都以整体、独特的形式而存在,参与对话的人之间没有任何对立,他们基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立场,共同探究问题,在各自做出个性化和创造性的理解后,通过对话、沟通和交流最终达成的默契。
进一步讲,对话式教学就是尊重主体性,追求人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
1.尊重xx双方主体性的教学对话作为一种教育原则,是以承认个人主体为前提的。
没有对师生双方主体性的承认和尊重,就无法体现教学的主体性。
对话没有功利性,每个人都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每个人也都表达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想法,然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这种对话式教学从根本上挑战了我们传统的对师生关系、知识本质的认识,以及学习本质等方面的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2.追求人性化的教学语言教学具有人文性,将对话模式应用于语言教学中,意味着教学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学的人性化追求。
对话式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对话式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建构在现时代,独白式教学与对话式教学是两种相互抗衡的共存范式,是教学论发展的一种自然和成熟的标志。
是坚守还是突围,我们面临传统和创新的双向选择。
因而,我们要在批判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范式的超越与重构。
第一节“范式”与“对话教学”的概念界定的特定问题,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范式不是理论,但它对理论的形成起着很大的作用。
[26]西方学者伯恩斯指出,库恩是在以下两种意义上使用范式这一概念的:一种是社会学意义,另一种是心理学意义。
社会学意义的范式有四个含义:(1)象怔性的概述,即对共识的法则或理论的正式表述;(2)对某种模式所持的信念,这种模式能为可接受的理论提供类比和隐喻;(3)对科学实践和理论评判的价值标准;(4)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或教科书中找到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即起到示范作用的范例。
心理学意义的范式实质上是科学家获得本领域知识的方法范式。
伯恩斯把这一范式看成是问题解决的范式,也是一种关于学习的理论和未来学者应如何学会像科学家那样思维的理论。
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学者们能够对整个学科领域的问题,如理论、模式、信念、价值等都有清晰的把握,从而指导他们以特定的方式审视、观察和思考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学范式作为一种个体学习的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社会学范式发生的过程。
因而,对话教学不是“对话”与“教学”的简单联合,它是教学与现时代对话精神和原则相对接而生成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一种新的教学范式。
对话教学作为一种范式,是指教育领域中的研究者们所遵守的具有凝聚力和组织力的,并且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就的教育科学研究规则、典范或模型。
因为,对话教学也是一种研究传统,有自己的一种研究纲领;它是在对传统独白式教学范式的批判继承与超越的基础上产生而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范式,它有自己的问题和解题方式,有常规的或学科的偏见,有自己研究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范式,它肯定和阐明了教学活动领域的某一部分,而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其余部分。
巴赫金对话理论与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一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将对话视为人的本质,是任何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他认为对话是生活的本质,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皆是其本质体现。
他同时指出:“所有都是手段,目的仅有对话。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终止不了,什么也干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和生存的最低条件。
”[1]36平等性、差异性及思想性是对话的基本特征。
1.平等性巴赫金将“自我”以外的全部皆视为他者,认为人之外的世界是多元的,在对话中存在的,即使是单一个体,也只有至少两个声音的同时存在,才意味着生命的真正开始,因此,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总是在他者的关系中构成真正的生命存在。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学会尊重,多沟通、多理解。
在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学生都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不良习惯,他们不爱好学习,甚至会排斥教师。
但我们必须平等地像对待正常学校学生般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渐渐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回归到正常学校生活后,方能快速融入学习生活中,便于以后发展。
2.差异性巴赫金认为对话既不能只以个人主观注意的方式局限于个人心里范围,也不仅仅存在于抽象客观主义的封闭语言体系之中。
人也正是在这种差异性对话中成为社会的人,并不断丰富、发展自己。
因此,要维持人的某种差异性,不用片面追求趋同效应,抹杀学生个性。
学生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学不能无视这种现实,差异发展是人的共同性发展与独特性发展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统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在混合能力课堂中实施差异教学。
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差异性相比于正常学校更为明显,笔者执教的班级,学生年龄跨度从13岁到17岁,入该班前的年级从初一到高三,他们来自不同省市,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大部分由于是单亲家庭,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因此,注重学生差异性,因材施教,在特殊学校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3.思想性巴赫金认为人以精神性而存在,而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想法向思想的转变离不开对话,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明确阐发:“思想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思想是超主观的,他的生存领域不是个人意识而是不同意识之间的对话交际。
谈谈“对话式”课堂阅读教学摘要:什么是语文教学的对话性教学?简单地讲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称之为“对话式”语文教学。
对话性教育模式的特点:和谐性、民主性、主体性、生成性、创新性、体验性,感悟性。
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课堂教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预期想要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式课堂效果前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学的对话性,简单地讲就是在坚持教学的教育性特征的同时,教师以对话的情怀对待学生,对待教学,对话精神贯穿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样的语文教学我们称之为"对话型"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才可能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想要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包含多重对话关系,有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师师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等。
师生带着自己与文本初次对话形成的理解步入课堂,在多主体、多层次的阅读教学对话中相互敞开,相互接纳,相互促进。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对话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在语文对话教学实践中暴露出一些或隐或显的问题:首先教师追求生生对话,缺乏必要的畅讲。
课堂上只有对话,没有讲授。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分组围坐,生生对话,就课题进行热烈的讨论、辩驳。
尤其是在观摩课和公开课上,课堂气氛更是活泼,但结果是课堂热热闹闹,每个学生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发言权,作出了一些思考,但课后很多学生大脑一片空白。
这是因为教师缺乏必要而深入的畅讲,没有正确引导学生,造成了课堂教学深度、力度和效度不够。
事实上,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讲授,相反,对话教学离不开教师精彩深刻的讲授。
其次,教师重视课堂生成,忽视教学目标。
课堂任由学生毫无针对性地交流与辩驳,认为如果自己过多去引导,便违反了对话教学理念,阻碍课堂形成生成性教学目标和内容。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对话理论论文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应用语言学科,其更多的应当在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积极的语言交流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有效的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发挥英语这一门语言的真正作用,因此将对话理论运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是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但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有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研究总结,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圆满解决。
英语教育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我们传统教育环境的影响,中国式英语教学课堂使得英语教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
一些老师为了达到课堂训练学生口语的目的,积极推行英语对话教学,但是实际过程中过分追求课堂答辩、热闹气氛的现象非常严重,真正达到对话这一境界的却是少之又少,很多人的对话教学仅仅是为了表演,导致了对话教学越来越走样。
因此针对目前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目前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大问题。
一、英语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的意义
(一)有助于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英语教育过程中,老师往往带着学生跑,为学生安排下了所有的步骤。
而将对话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课堂中,老师将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将会成为整节课的主体,这样的对话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
对话教学理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作者:陈丽萍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要求师生在课堂上互相配合,共同完成语言交际活动和教学过程,英语课堂教学要以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运用能力为最终目标,而英语课堂中的对话教学是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有效途径。
英语对话教学的核心是提问,激疑是促进师生学会用第二语言思考与交流信息的最佳方式,合理提问则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教师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的对照比较理论学习前,教师在认真备课、钻研教材、研读文本。
以教师自身解读(主要是“教参”解读)为依据,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教师通常以“教参”与课后书本练习和问题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
尤其是课文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通常只用一种对话形式:“问答式”对话,形式上也有“对话”,但教师期望的是学生回答正确,期望答出教师预设的答案。
一般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理解性的机械问答,学生逐次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教师的课堂用语一般是:1、Read the Passage quiekly and answer 2、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3、Read carefully and answer,师生之间的对话仅限于课堂的文本知识传授而未能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理论学习后,现在教师备课前不仅钻研教材,而且要课前备学生,考虑到班级学生的真实状态水平:分析哪些是学生(或部分学生)能自己“读”懂、“议”懂的,哪些是学生自身无法解决的。
学生在某些知识点、方法、问题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闪亮点”。
关注问题设计,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暴露学生的“闪光点”。
从关注“输出”的完整到关注“输出”与互动的整合,追求学生学习的“完整”。
广泛收集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内容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发现学生感兴趣的回答,这样,教师的课堂提问更具有时效性、针对性与趣味性,有利于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启发学生更深入的进行生本对话。
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对话理论在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摘要:在当下的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一线教学者已经有不少进行了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和现代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探寻更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就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本文通过探讨对话理论的相关理论从而对英美文学课堂中的教学实践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对话”理论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引言现代课程理念是一个具有综合指导意义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个对各门科目有效促进的教学理念。
在英美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将文学课作为一种精读课的模式来进行,由此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往往变得索然无味。
在“对话”理论的相关主张下,则更主张对话和讨论的相关模式,从而使得英美文学的教学充分利用到这样的对话和讨论模式中,从而使英美文学的教学更具有挑战性。
一、“对话”理论?“对话”理论最早由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后,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同。
在巴赫金的相关研究中,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对话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成为了他对“对话”理论研究的重点。
在“对话”理论所倡导的一系列关于对话的说法中,其“对话”的定义往往不是表面上的语言的交流和传授,而是整体上的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精神上的传递和整体沟通等。
在“对话”理论中,研究者们倡导平等而富有创造性的交流,认可平等主体之间的思想交流是思想的碰撞及对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的体验和分享。
二、英美文学课堂教学现状(一)教学模式呆板单一当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呈现出来的一个现状是教学模式的呆板单一。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将师生关系放置在了一种主客对话的关系上,也就是说,教师作为一种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而教学模式往往是固定的照本宣科。
例如,以当下的英美文学史的相关课程来讲,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几个方面的讲解,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就容易造成教师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感到十分疲累,而作为客体接受者的学生,也会感到索然无味,甚至由于长时间对枯燥题材的讲解和模式的灌输,使学生产生怠倦心理,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对话理论”观点直击传统语文教学的“满堂灌”“一言堂”,改“传话”为“对话”,并提倡“平等”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体现了现代进步的教育理念。
“对话论”要求我们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主体性”地位,采用“谈话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阅读教学”的“对话论”强调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体出了现代“接受美学”的先进观念。
“对话理论”的引入,标志着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将由“训诲——驯化型”和“传授——训练型”发展为现代语文教学的“对话——发展型”。
一、“对话理论”教学的特征:“对话式”课堂教学是一种交互式学习模式。
参加“对话”的人,必须愿意“对话”,且要有一定的“对话”能力。
其具体表现是:(1)对话的主体,必须以积极的态度介入对话之中。
课堂学习是互动的实践与体验过程,不允许有旁观者、置身事外者。
因而,在学的过程中没有缺席的权力。
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积极心态,课堂对话将无法进行下去。
(2)“对话”应从话题(问题)入手。
教学应抓住:激活话题、筛选话题、组织对话、暗示导向等环节进行互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激”、“选”、“组”、“导”这四个字上。
(3)“对话”必须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转换角色,从传授者、管理者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要求个性的自我完善,即需要民主的精神、平等的作风、宽容的态度、真挚的爱心和悦纳学生的情怀。
(4)对话应体现随机性、开放性。
有些观点是想出来的,但有些观点则是“讲出来”的,这是对话的特殊的认知功效,这即是“对话”智慧碰撞的火花。
因为“对话”可以使人们找到更多的兴奋点,“对话”不仅有助于参与对话的主体理清思路,而且有利于打开思路,“对话式”教学就是要培养这么一种思维习惯。
对话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课堂上如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双向交流,提高学习效率,广大同仁一直在孜孜探求着;对话理论在教学中的适时引入,表现为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强化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能让对话精神飞扬在语文课堂中,语文课堂会更充满活力,教学效果会更加优化。
那么,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对话理论在哪些方面契合呢?对话教学的氛围是怎样的?对话教学的形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从以上几个方面作些探讨。
一、从孔子的一节课看对话教学的本质对话教学,古亦有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有很好的描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环坐在孔子周围,孔子向学生问志,但他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孔子一出场,就给人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孔子真不愧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他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将他们要做的事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很有指导意义。
尽管当时没有“对话教学”一说,但已充分展现了对话教学的本质。
“对话”,它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二是指双方或多方之间的接触或会谈。
对话在这里实际上被理解为与单个人的独白相对应的一种言语形式,属于纯粹的语言学现象。
广义的对话,也可以不直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亦即人与各种文本之间。
这种对话并不以口头语言的交流为特征,而是通过人对文本的理解和批判展开。
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对话,但他极可能永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
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我们通过《论语》和孔子及他的弟子们对话。
“对话”具体到教学实践,指对话教学,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对话教学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平等的沟通;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内容的理解;不是简单的接纳,而是精神的共享;不是简单的言说,而是生动的互动;不是简单的协商,而是真理的显现。
教与学的对话教育是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关键。
教与学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对话的方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知识传播和智慧增长。
本文将探讨教与学之间的对话,以及对话的重要性和效果。
一、对话的定义对话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沟通,共同探讨问题和分享知识的过程。
这种对话形式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维,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通过对话,教师和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对话的重要性1. 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对话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使学生独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相比于单向的传授,对话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对话能够使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会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他们能够展示自己的见解和经验,与教师一起探寻问题的答案,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 促进自主学习:对话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对话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促使他们主动查找和整理相关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自主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思维的能力。
4.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话有助于建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
通过对话,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与此同时,学生也能够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与教师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
三、实施对话的方法1. 引导性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看法和建议,推动对话的深入。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内展开自由的对话和讨论。
小组讨论能够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相互交流意见和观点,扩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所学知识。
角色扮演可以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弗莱雷的对话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了被压迫者的教育学,建立了以培养批判意识为目的的解放教育理论,并提出了对话式教学理论。
保罗·弗莱雷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创造性的活动,突出了教育过程应该是双主体的活动,师生共同去揭示这个世界、去改造这个世界。
他认为在灌输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在教学活动把自己的知识、思想强加给学生,不需要学生思考。
这种灌输式教育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独立的判断意识,只能成为现实世界的适应者,而不能成为世界的改造者。
这种教育方式与我们培养具备很强的创新能力、真正适应社会的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悖的。
弗莱雷认为:“只有通过交流,人的生活才具有意义。
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交流的过程,这种思想其实是我们“教学相长”的深化与发展。
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教学形态,而且它还彰显了一种师生间全新的交流方式,表征着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学。
它符合我们现在提出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的教育精神。
但是由于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未及时跟上等原因,产生了对对话教学的误解,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偏差。
因此,在对话教学中要把握好以下各方面的关系。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凭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成“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了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参的依赖性强,很少有对文本的深入把握和个性化的解读。
要创造高效的课堂,充分用好这40分钟的每一秒,教师课前的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我们不能因为自己预设得不充分、目标掌握得不明确,对课堂生成调控不力而浪费时间。
为此,教师一定要细读文本,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到底怎样叫细读文本?用王瑶的话说就是“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用南帆先生的话来说就是“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用吕叔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
浅议对话理论及其教学启示作者:严优易进来源:《中国教师》2009年第19期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例如,苏格拉底的对话法以及《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师生之间的对话。
然而有关对话的各种理论则是在20世纪中叶前后逐渐形成的。
一、从文艺学角度提出的对话理论1基本理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人类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
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
“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
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
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
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中,关注的是人认识自我和他人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和他人的对话建构自己的主体。
没有他人就没有对话,他人是自我存在的前提,自我不是封闭的存在,他只能存在于和他人的对话交往中。
对话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对话是说话者与对话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言语活动;广义的对话则指人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局限,与处于不同时期、地域的文本或观点进行对话,例如书籍、报刊所包含的语言交际因素等。
2教学启示有学者阐释了巴赫金对话理论对教学的启示,最有代表性的是郑金洲提出的三点内容。
第一,应该强调教学过程主体间对话的平等性。
只有平等才能保证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独立品格,也才能防止一切话语霸权对对话的阉割。
第二,教学中,对话应该体现出一种积极的差异性。
在一种理想的对话教学中,每种声音都以自己的独立存在呈现出来,既独立又可以交流。
平等不意味着相同,平等与独立正是差异性特征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差异性又正是教学中主体生活的丰富性在平等对话中的显现。
第三,教学中,对话还应该是一种思想性对话。
教师的思想、学生的思想以及文本的思想,只有同他人的思想发生对话之后,才能开始显现自己的意义,亦即才能形成、发展、寻找和更新自己的思想表现形式,衍生新的思想。
对话理论下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构建中文频发的对话阻隔、主体间性缺失危机与低效的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错配”引发了交际能力缺失危机,危机的缓解和解决正需要在对话教学理念下构建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而新旧教学模式交替形成的互动格局调整也成为相关主体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的诱发因素。
本文从对话理念出发,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综述法、观察及实验法,分析建构主体间性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理念、特征及理论基点,最后通过考察导致低效课堂教学的原因,提出一些对应措施及建议。
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缘由及意义,借由现有的文献综述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解构对话视域下主体间性课堂话语模式,阐述其内涵、特征、价值及可行性。
第三部分考察现行外语教学课堂话语模式。
第四部分分别从三方面解读建构主体间性课堂话语模式的三重困境: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模式。
第五部分讨论建构主体间性外语课堂话语模式的现实途径。
根据上述困境分析,结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而提出对应措施及建议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主要包括:更新教学理念、调适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模式。
第六部分总结主体间性课堂话语模式的阶段特征及发展趋势,分析论文不足之处并指出论文对外语教学的启迪。
本文试图从对话教学角度考察课堂对话,用主体间性理论来检视和融入外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用规范语用学研究课堂话语,在交往视域下重建富有理性的师生对话,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译文Frequent barrier on dialogue, crisis of lack of inter-subjectivity and inefficient discourse mode of classroom teaching have led to the crisis in lacking communicative abilities, thus the alleviation and solution of crisis authentically requir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subjective discourse mode, and the interactive pattern of the adjustment between traditional teaching pattern and the new one has become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ter-subjective discourse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ue, this dissertation applies theoretical analysis method, literature method,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method, and analyzes 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the inter-subjectiv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FLT for short) classroom discourse mode,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by looking for the cause of inefficient classroom teaching.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reas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combines with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in this paper. The second part logically deconstructs the inter-subjective FLT classroomdiscourse mod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ue,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value and feasibility of inter-subjective classrooms.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current FLT discourse mode. The fourth part dialyses three plights of constructing the inter-subjective FLT classroom discourse mode from three aspects: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behavior, and teaching mode. The fifth part discusses the practical and realistic approaches to construct the inter-subjective FLT classroom discourse mode. According to the dilemma analyzed above, and based on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gathered 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mainly include: updating teaching philosophy, changing teaching behavior,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 The sixth part comprehensively concludes the periodic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al trend of the inter-subjective FLT classroom discourse mode, and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dissertation and enlightenment for FLT. Therefore, to systematically or accurately keep track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inter-subjective FLT classroom discourse mode, it is imperative to combine the concrete teaching cases so as to dynamically deduce dialogue,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examine classroom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ue, to apply the inter-subjective theory to FLT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