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
- 格式:docx
- 大小:25.94 KB
- 文档页数:6
1.1849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畬()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
2.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有误,均排除。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选C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
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选A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第2课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新文化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壮大,要求实现民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2)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直接原因: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中心:北京大学。
二、高扬科学民主大旗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1)陈独秀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2)李大钊猛烈抨击尊孔复古逆流和君主专制思想。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陈独秀认为三纲五常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
(2)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
(2)“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和白话文的使用,成为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进步性(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特别是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全盘肯定,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1.图示法理解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内在联系2.前期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对传统文化持全面批判态度,集中表现为对儒家学说的政治价值观的否定。
历史必修三核心知识点之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2)、维新思潮(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二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
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 A.魏源、洪仁玕B.洪仁玕、康有为C.康有为、孙中山D.孙中山、陈独秀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第一种人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而孙中山则学习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思想,但也继承了部分传统文化;第二种人的特点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这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西文化的全盘否定与肯定的态度,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D项正确。
魏源翻译了西方大量著作,向中国知识分子介绍了西方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洪仁玕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提出了《资政新篇》,这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一个方案,但不符题干所述特征;康有为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其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学思想相结合,A、B、C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2.1916年2月,易白沙发表了《孔子平议》一文,历数了孔学四大弊端: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孔子讲学不许商榷问题,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孔子单重做官,不重谋食,易人民贼牢笼。
这说明作者的意图是( )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倡导科学精神D.回击复古逆流解析:选D。
本题考查材料分析与解读能力。
材料反映作者对孔子的猛烈批判。
结合时间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期间。
1915年,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其专制奠定舆论基础,故作者批判孔子主要是回击复古逆流。
3.陈独秀在《〈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中写道:“……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一)近代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学器物1、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君臣闭关自守,愚昧无知;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加紧对外扩张;③先进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中被西方洋枪洋炮惊醒,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代表人物:林则徐①成就:设立译馆,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四洲志》与《各国律例》。
②地位: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①成就:编撰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②主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以抵御列强侵略、维护清朝统治.(4)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2、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
②西学的广泛传播。
(2)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来挽救清王朝统治(3)代表: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洋务运动(时间、口号、内容、结果、影响)时间:19世纪60—90年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②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建立三只海军.④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结果:失败。
(失败标志: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失败原因:中体西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二)近代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仿制度1、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洋务运动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从洋务派中分离出_早期维新派。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之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了解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严复、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明确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
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社会进化论思想。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他的思想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认识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
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①新文化运动的兴起:A为了反对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B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C《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②主要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A“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1.1849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畬()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一何奇也”“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D项正确。
2.1876年出使英国的郭嵩焘、因曾上书太平天国而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在上海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等人都对议会制度做了不同程度的介绍,使国人对西方的议会制度有了初步了解。
这反映了()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限制君主权力达成共识C.国人普遍赞同议会制度D.中外交流促进西学传播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出使英国的郭嵩焘”“流亡香港和英国的王韬”“为外商当买办的郑观应”“参加洋务运动的官员薛福成”可知,这些进步人士多少都与西方有一定的关系,在与西方的交流中传播了西方的政治思想,故D项正确。
A、B、C三项表述有误,均排除。
3.有学者认为,康有为在文化方面的变革摧毁了儒家的经典,中国政治权力就此失去了正当的来源,在社会基础上失去了连续性。
此认识主要是基于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A.削弱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B.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C.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法性D.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选C材料中是摧毁,不是削弱,故A项错误;康有为维新思想并没有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主要是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康有为主要是改良思想,故D项错误。
4.梁启超《变法通议》说:“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商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
”此材料主要意在()A.推进中国法制改革B.推进共和宪政建设C.推动公民参政议政D.广泛借鉴外国法律解析:选A材料“夫政法者,定国之本也。
……故今日之计,莫急于改宪法”,梁启超认为法律乃国家立国之根本,意在加速推进当时中国法制建设,故A项正确。
5.“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解析:选C6.1919年,李大钊发文赞成“由人类以至禽兽都有他的生存权,依协合与友谊的精神构成社会本身的法则”的道理。
从人类互助进化的过程来看,他认为这是“由个人主义向协合与平等的方面走的一个长路程”。
1921年,梁漱溟发文,公开打出“东方化”和“新孔学”的旗帜。
这反映了()A.新文化运动阵营开始分裂B.知识分子积极探索救国的道路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保守主义思想在中国迅速发展解析:选B7.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仅为一时之现象。
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的社论却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
《民国日报》报道的变化表明中华革命党()A.认为彼得格勒的胜利只是暂时现象B.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符合国情C.希望借助苏俄的力量进行革命斗争D.认为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暴乱解析:选C8.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不同点是()A.正面批判封建思想B.属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C.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D.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解析:选D9.魏源曾盛赞美国民主制度“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同……可不谓周乎!”据此可知魏源()A.对美国民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深入分析了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近代美国在制度上的长处解析:选D10.洋务运动时期,在洋务派中流行“西学中源”说,即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
如郑观应引《周礼》《墨经》《淮南子》等书的有关记载,证明西学中的数学、化学、光学、重学、气学和电学均出自古代中国。
“西学中源”说的提出,主要目的是()A.为“中体西用”论提供理论依据B.减少引进西方科技的舆论阻力C.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D.迎合了当时“制洋器”的需要解析:选B中体西用与材料中“西学中源”并不相关,故A项错误;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国,以方便国人接受西方技术,故B项正确;证明古代中国的科技领先于世界,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错误;西方科技与制洋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1.康有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他强调“中学为体”以传承儒学,“西学为用”以西化儒学。
即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
该思想()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B.和洋务派思想一致C.是维新变法的指导思想D.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解析:选C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学思想结合,与材料中“用西学对儒家思想和制度进行变更以革新,主张中西文化可以而且应当交融汇通”相符,故C项正确。
12.1917年,学者杜亚泉发表《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一文,推崇中国传统和平、中庸、尚仁义、重民本、均贫富等思想,同时他也认为不学习西方不足以救中国的贫弱。
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
这表明杜亚泉()A.推崇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反对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C.坚定维护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D.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他一再强调要‘确信’本国传统文化,但又不能‘自封自囿’”,得出比较客观地认识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故D项正确。
13.“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
”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解析:选D“不知政治之本原”“仅摭拾泰西皮毛”表明D项正确。
14.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上,19世纪最后60年里,中国先后出现了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的主张虽有不同,但都()A.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统治B.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变化C.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D.加速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解析:选C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都旨在借鉴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维护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影响极为有限,故B项错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先进思想,故C项正确;抵抗派、洋务派都反对政治制度变革,故D项错误。
15.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解析:选B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故A项错误。
林则徐是清政府中主张禁绝鸦片、抵抗外国侵略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B项正确。
林则徐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而不是全面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
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中的“精英”,故D项错误。
16.有人说:“中国学术精微,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这反映出其思想主张是()A.反对西学B.中体西用C.变法改制D.民主共和解析:选B材料“取西人制造之长”,表明其不反对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
材料“纲常名教”不变,学习西方的“制造之长”,符合“中体西用”思想,故B项正确。
材料不涉及制度变革,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思想,故D项错误。
17.19世纪中期以前,西方科学家认为宇宙中有一种物质是弥漫在世界上无所不在的。
受其影响,19世纪90年代,谭嗣同撰写了《仁学》,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仁就是世界的本体。
这反映出维新派思想的突出特点是()A.照搬西方思想学说B.全面接纳西方自然科学成果C.固守儒家传统思想D.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相融合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的“西方科学家认为……受其影响……谭嗣同……把仁作为世界的本质”可知,维新派思想家已经接触到西学的部分成果,并立足于儒家传统思想而提出新的思想学说,具有融合中西的特点。
A、B、C三项表述偏颇,D项符合题意。
18.近代学者林纾说:“知腊丁(拉丁文)之不可废,则马班韩柳(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亦自有其不宜废者。
”该观点主要针对()A.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康有为维新变法主张C.胡适之文学革命言论D.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解析:选C胡适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与材料中林纾主张旧文学“不宜废”相冲突,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涉及文学主张,排除。
19.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学约》中说:“取六经义理制度微言大义,一一证以近事新理以发明之,然后孔子垂法万世、范围六合之真乃见。
”而其老师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则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
两者的共同目的是()A.驳斥“中体西用”思想B.以儒家思想作为改革的理论基础C.为维新变法创造历史依据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解析:选C20.近代某报刊曾报道:“闻近月以来,凡都中士大夫有谈及西学新法者,同僚之中均闻而却避。
盖恐人指之为康党,以致罗于法网。
故自同文馆以外,竟无人再敢言声光化电之学,念爱皮西提之音。
”这一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顽固势力的反扑B.民族矛盾的尖锐C.洋务运动的失败D.民众的盲目排外解析:选A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材料反映的是维新变法惨遭失败,晚清士大夫闻“西学新法”而“却避”,部分维新人士遭顽固派屠戮,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与材料内容无关,可排除。
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道德学说。
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
郭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
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